天赋的使命读后感

2024-04-07

天赋的使命读后感(共9篇)

篇1:天赋的使命读后感

阅读使人明理,阅读使人成长。翻开《天赋的使命》这本书,与你一起分享这段话:“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始终。责任会使人变得勇敢坚强;责任是我们懂得感恩;责任让我们珍惜生命;责任会使人走向成功;责任使人学会承担。生命需要用心演绎,尽力尽责走好,才会如花绽放。”

“责任”是什么?作为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作为教师就应该教书育人,作为军人就应该保家卫国,作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每个人,应该说,每个生命的存在上天都赋予了它神圣的使命。小草懂得了责任,它们尽情地释放无尽的生命力,为春天增添绿意;大树懂得了责任,它们努力地舒展自己的枝叶,为夏天送去一片绿荫;金黄的稻穗懂得了责任,它们谦虚地弯下腰杆,为秋天带来丰收的喜悦;蚂蚁懂得了责任,它们从早到晚不停工作,为自己的家园奉献一生。而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两个字让我想到很多。记得上学期的一节清洁课,因为忽然有家长来访校,老师向同学交代几句就急匆匆地走了。作为班长的我立刻指挥同学拖地,抹窗户,同学们齐心协力,很快就把地面拖干净,我正要吩咐几个男同学摆好桌椅,却发现有同学在指指点点:“你看,摆起架子来了,什么也不用干,当班长真好。”“真威风”……我肺都被气炸了,我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弄得喉咙发干,像只苍蝇一样团团转,却被同学误解,我冲上去对他们说:“这个班长我不做了,由你们来做吧!”我的眼泪也不争气流出来。这时,老师也兴冲冲地回到班里,我连忙躲到课室后面。老师指挥同学们摆好桌椅,然后满面笑容地说:“大家能自觉做好班级清洁工作,老师为你们骄傲。”可我的心却憋得很难受,我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当班长了,我没有这个能力。”奇怪的是老师居然笑了,她走过来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春菲,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很欣慰。作为班长,你肩上的是什么?你已经知道了,并完成了。困难就是挑战,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我相信你会选择的。”在泪眼婆娑中我仿佛看到“责任”两个字压在我的肩上,我咬紧嘴唇,下定决心:我要履行我的职责,坚强地面对困难。

对自己尽责,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生命的重量,谁也不知道,更掂量不了,你肩上的是什么?请为自己肩上的任务负责!

篇2:天赋的使命读后感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洛阳市新安县的郁山沟里,有个女孩,叫吴红禅。她生下来就少了一只手,左手是个骨包,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6岁时她爸爸因病死去,19岁时妈妈也相继去世。而在19岁那年,她得了种无名病,发作起来像疯子似的乱撞。她去了洛阳市擦皮鞋。一天,她又犯病了,被送去医院,检查出她有脑瘤、附带抑郁症。有个老头儿说会针灸推拿,她就每天去扎一次,老人一分钱不收,说没见过这么忍痛的女孩子,而且又背着这么多病。她的回答是:“我占了人间一条命,就得负责,就不能丢开这条命不管······

读到这里,我哭了。我竟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如此爱惜生命,如此为生命负责的人。故事中的吴红禅,在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时,没有选择害怕、逃避、畏惧,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迎接这场暴风雨,微笑面对魔鬼,读后感《《天赋的使命》读后感》。既然占了条人命,就要对生命负责。也许我们遇到和她的情况相同时,一定会成天抱怨,埋怨天,埋怨地,或者让医生打一针安乐死,痛快地死去。而吴红禅没有,面对死神,她总是笑眯眯地面对,忍受着一切痛苦,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吴红禅这样的精神这令我十分佩服。可尽管这样,现实中还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欠债而又无力偿还,以为无路可走,就去寻死路。如果你就这样活生生地死了,不仅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还对你的亲人不负责任。你的爹妈怎么办?你的妻子(丈夫)怎么办?你的孩子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抛弃他们不管吗?其实对生命负责,不仅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自己周围的人负责。勇敢地站起来,临危不惧地面对这场暴风雨。

篇3:天赋的使命读后感

传统家教陷入“可悲处境”

一个小学生, 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考了双百, 回到家里却嚎啕大哭。他的妈妈很奇怪:“你考了双百为什么要哭?”这个小学生回答:“班里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双百, 我们是并列第一。”

这是一段经常发生在母子间的对话, 一个孩子考了98分, 回家向妈妈报喜, 妈妈黑着脸说:“怎么没考100分?”

“我们现在想反问一句:‘妈妈你为什么没有当市长?’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让小孩来承担, 这是非常残酷的。”在杨东平看来, 现有的儿童教育体系中, 存在大量违背教育初衷的“反教育现象”。知名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 从小就把同学当成敌人, 为了争第一, 考试前故意把同学的笔记本藏起来。这些近乎“残酷”的现实大量存在, 究其原因, 与现有的家庭教育现状不无关联。“我们曾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家教, 在今天已经大幅度、大面积沦陷了, 我们的家庭教育已处于比较可悲的处境。”

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约有6200万教育边缘化群体——留守儿童, 占全国少年儿童总数的1/4, 这些家庭中, 亲子隔离、家庭分裂,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即使是剩下的3/4家庭中, 家庭教育也被学校教育挤占, 家庭成为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第二战场”。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 培养出了“有理想没方向, 有个性没主见, 有学历没学问, 有知识没文化, 成年人未成人”的“新生代青年”。他们虽然取得了文凭, 但对应的精神世界没有得到成长、过于贫瘠。一些年轻人只关注明星八卦、看韩剧。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由家长陪同, 从人格状态上来判断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们没有主见, 不敢选择, 处处依赖家长, 这就是现代家教的一个后果。

观察和发现属于孩子的独特禀赋

家庭教育为何重要, 它到底承担了哪些功能?在理论上,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有着清晰的划分。因此, 在发达国家, 学生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小学生, 下午一点半要求家长必须把孩子接回家。因为学校面对大量的学生, 提供的是一个公共、普遍的课程。而对于学生个别的关注、指导和观察则须由家长来完成。

论坛中, 杨东平用两个故事阐述这个问题。一位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 拿到了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博士毕业的当天, 她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把博士文凭寄给父母, 并告知“你们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完成了, 今后, 我要做自己的事情, 那就是去电台当主持人”。很多人不解, 要做主持人, 是不是非得考个美国博士?“但是现实很无奈, 这是父母给她的压力, 为她做出的选择。一直到成年后, 她才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杨东平说。

而另一个相反的案例, 则是一个“差生”逆袭拿诺奖的励志故事。他从小到大都是“差生”, 中学生物老师给他写下评语:“我知道你很喜欢生物, 但是你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是毫无希望的。”他把这句话裱在镜框里, 挂在墙上。这时, 只有一个人对他抱有信心, 就是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始终坚信儿子在生物领域极具天赋, 因为暑假带儿子去公园玩, 他蹲在地上数了两千条毛毛虫。2012年, 这位“差生”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 他就是英国人葛根。

“从今天开始, 家长请给自己增加一个新使命, 不要光盯着考分, 而是点亮孩子的心灵, 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 把这些当作自己的终极使命。”杨东平说, 从上面两个事例不难看出,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要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品质, 如遵守游戏规则, 有感恩之心, 乐于助人、有宽容心、为人正直, 学会尊重, 乐于分享, 善以待人等。

“这些品质是一个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习的, 这需要家长非常用心地去引导和培养。”杨东平说, 除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外, 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 观察和发现属于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在杨东平看来,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成才。如今, 一些学校老是教育学生不要偏科, 要全面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前两年就提出了一个强烈建议, 改变全面发展的方针, 强调“个性发展”。其实,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都是个性化的。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是自我发现, 个性发展。

“我们常说一句话, ‘教育的真谛, 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这意味着, 家长并不是要给孩子灌输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杨东平表示, 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 从小发现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禀赋、爱好、特长, 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让他们尝试做不同的事情, 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 帮助他找到真正的爱好。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成功家庭教育的三个衡量标准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 那衡量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标准呢?杨东平列举了三大标准。

首先, 在儿童期, 教孩子与书为伴,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培养孩子的情商, 而不是更多强调智商。家长要提炼并关注孩子的情商, 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

最后, 孩子到高中阶段形成明确的个人爱好, 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孩子有了兴趣作为引导, 学习也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除此之外, 孩子未来过得幸福与否也是判断家庭教育成功的“试金石”。周国平对幸福做过如下定义:“一个人要获得幸福, 要做好两件事。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 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这样, 24小时都幸福。”

在杨东平看来, 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并非易事。尤其是学历越高的人, 进入婚姻越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在他们最适合交往的时候, 动机和能力被学校、家长和考试抑制住了。最活跃、最热烈、最有交往愿望的时候, 不让他们交往, 说不能分心。等到博士考完了, 这个季节过去了。”杨东平说。

因此,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终生幸福。在美国的学校, 与人交往、尤其与异性的交往, 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发现一个男生或女生在外面没有异性同伴, 不善于与异性交往, 老师可能就要找他谈话了, 是不是需要帮助创造一些机会, 这是需要学习属于情商的内容。

家长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三字经》有云, “子不教, 父之过”, 谈及家庭教育, 杨东平还特别强调了父亲的作用。在他看来, 那些“成年人未成年”的孩子, 很大程度要问责于父亲。因为社会学家将人的天性归纳为亲密性和独立性。前者包括亲子互动的时间和亲子之间的情感, 这部分主要来源于母爱的放大;而独立性则更多来源于父亲。父亲在事业上打拼的形象, 常常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孩子逐渐长大成人。

杨东平举例说, 在欧洲贵族的教育中, 一个男孩在四五岁之后就要交给男保姆来照顾, 男保姆给孩子讲述强盗、航海等内容的故事,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勇敢心灵。父亲除了要教育孩子敢于冒险, 走自己的路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性别认可, 尤其是女孩。“时常对妻子实施家暴的丈夫, 会对女儿造成非常负面的性格影响。”

最后, 杨东平也提醒家长, 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被“起跑线”的竞争所忽悠, 不要被学校的排名和升学率所诱导, 而要坚持自己的人才观。仔细考虑一下, 你的孩子是否一定要上名牌大学?是否一定要被当作神童来培养?还是, 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个普通人就足够了。

在日本、台湾等地考察时, 杨东平发现当地学生的志向都很“渺小”, 有的喜欢当蛋糕师, 有的想开服装店。“这就是大多数人正常的选择, 过一个自己喜欢做的、能够做的、对社会有意义、也能养活自己的生活。”杨东平说, 如今一些家长教育孩子, 定下过高的目标, 其实没必要。

今年的父亲节, 杨东平收到了一条来自女儿的短信——“我可能没有实现你的愿望, 没有什么闪光的业绩, 我只能做好你的小棉袄, 祝你父亲节快乐。”作为父亲, 杨东平一直很关注女儿的生活。他说, 做一个普通的工作者, 能够投入社会自食其力, 就很好了, 这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家长都有这个平常心, 不要拼命争第一, 压力就会小很多。”

除了降低期望值, 家长自己要放松。“如今不少老师很强硬, 会训斥家长, 家长还是要下决心, 将保护儿童作为首要己任。”杨东平说, 保证小学阶段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老师批评家长要多承担, 这个最低标准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需要努力去营造和争取。

篇4:“天赋使命”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天赋使命;政治决策;对外扩张

[中图分类号]D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82-03

一、引言

“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因素。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许多美国人都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人有责任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一观念在美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中根深蒂固。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巴尼特说,使命观、民族优越性就是美国人的宗教。另一名美国学者波恩斯则说,“‘天赋使命’的观念像一根金钱贯穿了美国历史,并深入美国人的文化认同之中,成为美国人把自己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美国人民族意识的产生,并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成为美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天赋使命”观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成为表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美国人“天赋使命”观的根源

“天赋使命”起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固存于他们思想中的宿命论便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起来,播下了美国“天赋使命”观的最早种子。其基本含义是: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并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上帝选民”(Chosen People)、“山巅之城”(A City upon a Hill)、“希望之乡”(The Promised Land)等,便是这一使命思想的核心表述。

种族应该无优劣之分,但社会发展却有快慢之别。当一个居于优势的种族所构成的社会在文明程度上明显高于另一个种族构成的社会时,前者就会产生一种优越于后者的观念或心态,这就构成了“天赋使命”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上帝的选民”早在古代就成为先进民族为解释对落后民族统治合理性的一种论据。美国虽是个移民国家,但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白人种族优越论”,即“白人至上”的观念。这种优越感的基础是“上帝选民”思想,同时又与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立后形成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美国历史学家罗伯逊认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早期移民比他们的后代及历史学家更能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移居新大陆的是我而不是别人?“他们被选中(甚至被驱使)……于是,他们同旧大陆分道扬镳了,不但在地理上分离了,而且在目标、命运方面也不同了……他们命定成为一个民族……他们命定把这块土地变成‘希望之乡’……在上帝创造并安置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是新世界。正如基督给世界带来了新启示录,代替了旧启示录,这些上帝的选民带来了新的使命”。[1]

他们确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优越,也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这种自命的优越感随之产生一种天然的使命感。[2]

所以,美国在对待其他国家时往往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或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常常以“救世主”自居,认为拯救世界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

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填入了现实成分,并为美国人实现自己的“使命”提供了条件。美国的独立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使美国人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建立,使得一个封建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的宪法是一部“伟大的宪法,是“人类政治史上的创举”,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是“世上最好的维护人类民主自由的政体”。诚如拉尔夫·加布里埃尔所言,“美国民主制把世界从专制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使命正是基督教注定把世界从撒旦统治下拯救出来的世俗表达。”[3]

就这样,“使命”观在美国人思想里不断得到强化。这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美国人是与众不同的“上帝的选民”,上帝不仅给了它最优越的自然环境,还赋予了它世上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是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新世界”,其他地区则是“旧世界”,它“充满缺陷与不足,深陷于自身制造的罪恶之中不能自拔”;美国是人类的“希望之乡”,有责任要求或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政治发展模式;美国人在道德上是完美的,用英国学者吉尔·伦德斯塔德的话来说,“美国人传统上视自己为世界上负有特殊使命的一个独特民族,其他国家只有利益,而美国却肩负责任。”[4]

三、“天赋使命”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合众国的建立,“天赋使命”观在美国文化中逐渐积淀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进而深深影响到政府决策者以及广大民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推动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莫雷尔·希尔德等人在《文化与外交》一书的导言中所写:“美国外交事务的出发点是这样一种信仰,即美国在外部世界关系中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享有的特殊使命。”[5]

影响一:美国政治家的“使命”观

“天赋使命”,首先体现为美国政治家身上强烈的“使命感”或“责任感”。这可从许多美国政治家的有关言论中窥见一斑。例如,威尔逊总统1919年宣称:“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使命,我认为,她有一种精神能量,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此来使人类获得解放。……美国享有完成其使命和拯救世界的无限特权。”[6]林登·约翰逊总统的高级顾问沃尔特·W·罗斯托说,美国人不应该“放弃我们的使命。我们是整个地球上国家独立和人类自由原则的受托人,打开我们的历史,这是一种自豪而自然的责任”。[7]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乔治·布什总统宣称,在世界各民族中,只有美国既有道德标准又有手段维护世界和平,且是这个星球上能够团结和平力量的唯一民族。2001年8月,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亨利·海德在国会讲话时认为,不管是好是坏,美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可以修正但无法逃避的责任。尽管这些美国政治家们的言论未必就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却充分折射出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天赋使命”意识。对于美国外交来说,正是由于受到这些领导者、政治家思想中强烈使命感的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才呈现出种种的独特性。

影响二:美国的扩张主义

扩张是体现在美国白人文化中的一根永恒主线,是其主流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美国人从不讳言自己属于一个扩张民族。

独立之初,美国在对欧洲列强采取孤立政策的同时,就开始在北美大陆扩张领土,承担起了救世的“使命”。美国人认为,北美大陆是上帝赐给美国的礼物,因此,整个大陆理应变成说同样语言,实行一种社会制度的一个国家;美国统治整个大陆是它的“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它只是上帝实现其意志的工具。美国在北美开始了贪婪的领土扩张:它用欺骗、暴力、甚至大屠杀的手段夺取北美洲的主人———印第安人的土地,使自己的版图成倍地扩大;它把战争强加于弱小的邻国墨西哥,夺走了它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虽然对欧洲国家,它采取孤立的政策,不愿与之有过多的联系,但对它们在北美的殖民地,它也一样垂涎三尺,伺机通过条约、购买的方式把西班牙、法国的大片殖民地变成了自己的领土。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的手段,到19世纪中期,美国就把它的版图从大西洋岸边的13个州一直扩展到了太平洋的东岸,成為横跨北美、濒临两洋的世界大国。

19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海外贸易也急剧扩大。当时美国共和党创始人之一威廉·西沃德(William Seward)(曾任美国国务卿)扬言,美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大陆帝国,如果把美国的商业活动与共和国理念传播到夏威夷、中国、日本、南美洲、欧洲甚至非洲去,美国将取得更加卓越的地位。”[8]这种宣传对每个美国人都有吸引力。这一时期,除了消化大陆扩张时期的成果外,美国开始了部分海外扩张。

但是,领土的扩张只是美国扩张政策的一部分。根据上帝赋予美国的“使命”,美国必须把上帝的福音——美国的文明,即美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传遍世界。因此,美国扩张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文化扩张,对于文化扩张的热衷也是美国对外关系的一大特征。美国人认为作为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它有权要求“不文明国家”接受“文明”的教化,对于处于野蛮地位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早在殖民时期,白人移民屠杀和驱逐印第安土著时,打的旗号就是“文明必将征服野蛮”;当属于墨西哥的领土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并进了美国的版图时,《纽约先驱报》1847年5月15日刊文说,美国能够在数年之内更新与解放墨西哥人民,教化这个国家,“使其居民意识到他们享有的许多好处与福祉正是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9];当美国的扩张目标转向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文明古国中国时,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自认为肩负着“教化”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在美国逐渐停止领土扩张后,文化扩张便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四、结论

美国的“天赋使命”观在美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固存于他们思想中的宿命论便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起来,播下了美国“天赋使命”观的最早种子。这种使命观不仅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促使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成为表现在美

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美]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66-67.

[2][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盛葵阳、南木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3]Ralph H.Gabrriel,The Course of American Democratic Thought: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ince 1815,New York,1940,P.37.

[4]Geir Lundestad. The American“Empire”and other Studies of US Foreign Polic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Bos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P.11

[5]Morrell Held and Lawrence S.Kaplan,Culture and Diploma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Connecticut,1997,P.4.

[6]Arthur M.Schlesinger,J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Boston:Freedom Press,1986,P.16.

[7]Walt W.Rostow,The Views from the Seventh Floor,New York:Apple Press,1964,P.53.

[8]George E. Baker. The Works of William H Seward[M].(Vol.4,1884-89) Boston: Harvard, 1981.P.165

[9]Albert K.Weinberg,Manifest Destiny: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Baltimore:John Hopkings,1935,P.171.

作者簡介:

篇5:《让天赋自由》读后感

他说写这本书,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非常成功的芭蕾舞演员吉莉安交流时才突然觉醒――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拥有天赋的,至于后来成为平庸之辈,只是因为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才会被无情的埋没。

吉莉安小的时候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小孩,每天上课时坐不了两分钟,她不是推开窗户东张西望,就是和其他同学吵吵嚷嚷。学校认为吉莉安有学习障碍,需要进入特殊学校,并建议她的妈妈带她去神经科检查。

吉莉安的父母了解了这些状况之后非常着急,决定带着孩子先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当心理医生听了吉莉安母亲的叙述之后,站起身走到坐着的吉莉安面前小声的对她说:“我和你的妈妈需要到外面谈些事情,很快就会回来,你呆在房间里等一会好吗?”吉莉安点点头表示了同意。

心理医生在出去之前,打开了办公桌上的收音机,收音机响起了音乐。门还没有刚刚关上,吉莉安就站了起来,在房间里随着音乐跳来跳去。

这一切,都被门外的`医生和妈妈看进了眼中。其实,心理医生就是想看一下孩子独处时的表现,现在,他基本上已经明白了。医生转脸对吉莉安的母亲说道:“回去吧,你的女儿一点毛病都没有,她是一个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妈妈非常相信心理医生的判断,真的把吉莉安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在那里,小吉莉安得到了真正的释放,那个地方全是跟她一模一样好动的人,在那里,她再也不需要痛苦的静坐思考了。

后来吉莉安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团,成了一个独舞表演家,并在全世界巡演。当芭蕾舞演员的生涯结束后,吉莉安又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剧团,并在伦敦和纽约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剧目。最终,她见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并和他一起创作了一些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猫》和《歌剧魅影》。

是谁规定只有学习好数学语文,考试时能考出好成绩才叫成功呢?

罗宾逊在书中告诉我们:在儿时在玩乐中如果有所发现,绝不要低估它们的重要性,因为这极有可能将平庸者变成真正的勇士。

如今的教育在慢慢向着一个方向靠拢,那就是应试。

为了应试考一个好成绩,父母们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他们会给孩子报无数个辅导班,不管小孩喜不喜欢;他们会给孩子制定一系列目标,不管小孩底子如何。

为了应试考一个好成绩,老师们会拼了命的把所有学生往这个方向拧,不管这个学生是什么性格、什么条件、什么水平、什么家庭。不管你是谁,成绩好就是英雄,就值得所有赞誉;成绩差就是无能,就会被众人鄙视。

乍看起来,这一切真的再正常不过,学习嘛,总需要一个方向,总要用某个数据标准去衡量。

可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是多么的专横无理智啊!

我们知道烹饪需要技巧,比如绿豆芽是适合快炒的,黄豆芽是适合慢炖的,如果都用一种标准去炖或者去炒,那做出来的菜还有那么香吗?

我们知道,花卉之中的习性是不同的,比如月季喜光,文竹怕阳。如果把他们都放在太阳下或者都放在房间内,那花儿还能开的那么艳吗?

我们知道,家中的小动物是有不同用处的,比如狗不会打鸣,但能护院;鸡不能护院,但会打鸣。如果硬要它们都去打鸣或者都去护院,这是不是过于无情、过于暴力了呢?

人呢?难道一锅炖?难道都放到太阳之下?难道都必须都有好嗓子?

应试教育,就是在做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呀!这是多么的不明啊!

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个体的存在,都有着他独特的属性和价值。如果非要拿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是不是非常的不公平呢?

或许有人会说:学校里除了数学语文,也有其他音乐、美术、体育。只是孩子没能做到突出罢了,如果突出了,自然学校会将他往他突出的那方面培养,而不再用去走传统的应试教育了。

可现实是,孩子们早就失去了展现天赋的机会,为了应试教育,老师们几乎挤占掉所有的音体美课,他们又指望谁去发现天赋呢?

究竟为什么学校不重视艺术呢?

作者在书里面写出了问题的答案。

主要是文化和历史原因。多数的大众教育系统都是在最近,也就是在18世纪、19世纪,才变成这样的。

这些教育体制是为了迎合由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主宰的时代的经济利益。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是工业时代的工作基础。文化和历史对教育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在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它已经抛弃了任何与心灵、身体、感觉和大脑相关的活动。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校系统灌输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智力和能力观念,也高估了某些种类的天赋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不顾它们之间及维持人们与社区活力的关系。这种分层,这种“普适”的教育方法其实边缘化了那些天生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孩子。

看来,到了今天,依然沿用着旧的教育体制,确实是不合时宜了呀!

篇6:设计天赋观后感

——谈我对现代主义的一点认识

在观看设计天赋这一视频时,里面所诉的民主设计让我印象深刻。设计是人与物的世界,人类和各式物品,因为设计而邂逅。在民主设计这一内容的讲诉中,我们能了解到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它的衰退。

现代主义起源于对机器的承认,机器即是以批量的生产方式产生理性的现代设计的源泉,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象征。现代主义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自我表达,在产品设计上,这种思想以象征效率的风格来体现。在这里,科学性取代了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在于功能主义和理想主义,这在它的产品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设计天赋中给我们讲诉了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些作品。

1、圆形钢管椅

圆形钢管椅是由包豪斯的一名学生马瑟尔·布劳耶所设计的,它的设计简洁明了,除去新艺术运动时期繁华的修饰,倾向于功能主义,整个椅子大部分由钢管组成,钢管承担了整个椅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充当椅腿,又充当椅面,还充当椅背,我认为,这便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一张椅子需要大量材料的状况,把一样材料完美的运用到各处而又让它不产生不和谐感,节省材料的同时又让人耳目一新。

圆形钢管椅是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它的设计的优秀在于它抓住了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钢管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一项新材料,本是自行车的运用材料,而圆形钢管椅却打破人们对这项材料运用的狭隘范围,让这项材料的运用更为广泛。身为设计师,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旧时代中,只把旧时代的技术运用娴熟,更多的要留意新生的技术和材料,想方设法的把它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毕竟,许多划破时代的设计,往往是那些抓住新科技的设计。

2、Frankfurt Kitchen

Frankfurt kitchen是由Margarete Schutte-Lihotzky 设计的一款厨房设计,Margarete本身并不擅长厨艺,但身为一个设计师,我认为她拥有一种十分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设计这个厨房的时候,为了让使用者感到更为方便快捷,她录制了一些工厂人员工作时的录制片,甚至亲身体验厨房工作的主要步骤。Margarete 对于厨房的设计,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合理,能让人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Margarete身为设计师,她的设计不仅仅从产品的外观出发,还考虑到产品功能使用及其效率,这是非常难得的,在现代主义时期,她的设计是激进而富有魅力的。我觉得,只会考虑产品外观的设计师的设计太过流于表面,设计师应该懂得认真的观察产品,设计出能发挥产品最大功效又极具魅力的设计作品。

3、The Double House

这是一款激进而革新的房子设计,它是由瑞典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中叶所建造的,而这座房子中有几处的设计让我十分感兴趣。

首先是勒·柯布西耶对于走廊的设计。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走廊宽60厘米,高2.5

米,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火车走廊的设计,我认为这个地方十分有趣。他的设计并没有仅仅的局限在走廊设计的范畴,而是把其他的设计借鉴在走廊设计之上,使他的设计赋有了内涵,在当时看来,承接对未来机械,未来科技的向往,而在我们现在看来,却充满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气息。当一样设计被赋予了一种意义时,我觉得它的本身便瞬间高大起来,因为它不仅仅是它本身,同时也是那个时代,那些人们的对于自由,对于创新的向往与追寻。这种设计,承载了当世人们的希望,让后世人们对那个时期的人们更为了解。

其次是The Double House的起居室中的镶嵌式设计也十分有趣。过去人们对于物品,总习惯于把它们固定的放在一个空间中,而The Double House的起居室的设计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想法。在起居室中,运用了镶嵌式的原理,把床柜子同时结合起来,当人们想要睡觉时,就把床从柜底拉出来,休息完毕,又能把床推进去,使得起居室的空间更大。紧接着,起居室的设计还有一个分割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木板从柜子后边拉出,一个空间就能分割成两个。

The Double House起居室设计的优秀在于它运用了一些新的设计概念和原理,而这些概念和原理在当时乃至现在看来都十分的出人意料。设计师在设计一样产品的时候,往往要懂得打破常规思维,运用新的设计概念。

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大多都是极具创新魅力,而且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那个时候的设计师追寻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反应了极大的社会期望,设计师渴望通过他们的产品指引人们走上诗意化的生活。那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一种目标。但是,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向往往往都过于的自我,也因此,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大多都具有一种类似 “你就得这样使用”,“你就得这样的过生活”的强制性感觉。而人类却不是喜欢受约束的,这样感觉的作品,会给人们觉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只适用于欣赏,当作艺术品的存在,而失去了产品本身的功能。

设计师Niels Different 说“我家里有许多包豪斯的家具,毫无例外,没一件是舒适的,我不常坐在那些椅子上,我会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然后看着包豪斯的椅子。”对于一件产品而言,何其可悲。

同样的,Margarete 设计的Frankfurt Kitchen 也有一种强制性的感觉,过于对效率的注重让人们有一种在工作而不是在享受的感觉。制作晚饭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享受,但Frankfurt Kitchen的设计却不适用于那些想要享受家庭温暖,悠闲做饭的人们。虽然这是一款家用式的设计,但我更觉得它适用于工作厨房。

我觉得,现代主义设计师都太过的自傲了,他们的作品都太具控制感,使得使用者厌烦。殊不知,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本身的事情,也是产品使用者的事情,设计师要懂得与使用者交流,了解产品使用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和渴望,以借鉴他们的想法为前提,以学会揣测使用者所需要而他们没有想到的产品的其他功能为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后续。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师对于后续有很好的理解,然而丢失了前提的后续,也只会让人觉得过于的激进。

篇7:让天赋自由读后心得

2.创造力和创新的敌人之一就是常识,特别是在有关我们自身发展的方面。

3.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它只能测验某些类型的智力。

4.智力应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没有人能对其进行衡量比较。

5.智力的多样性是天赋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不接受人们可以以多种方式思考世界的事实,也就很难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6.智力的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非常多样性的。显然不局限于语言和数学推理能力。

第二:它是完全动态的。事实上,在大脑的动态运用过程中会爆发真正的突破,这也是一个发现事物之间新型联系的过程。

篇8: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关于弊端:弊端是指那些少见的违背常规的行为,然而,一旦这些行为变得非常频繁,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并且被大众普遍默认,那么他们就不能再称作弊端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弊端可能会自动纠正;另一种是这类弊端已被人们接受,以至于不再被视为偏离常规。为此,需要对常规做法加以分析。按常规方法建立的机构是否健全,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容纳大量无严重危害的弊病。高等教育改革要纠正一些弊端,他的整个机构和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到他预期的服务职能,换言之,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实现其目标,造就教学气氛和民族文化氛围平衡的好学校。

文化与科学:文化是一种信念,一种带有我们时代特征的,文化具有独立性,不是科学。人们曾经把信念寄托在教会身上,因此,文化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会,他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科学对宇宙世界未作出科学的解释之前,生命是不能等待的,作为生活诠释的文化也不能等待。文化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没有文化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不真实的生活。但是,科学的内部运作与生命无关,他对我们的生活的迫切需要无动于衷,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需求。所以。科学的发展永远是无限制的,只是会越来越多样化,专门化,永无止境。

文化不能脱离科学,他的内容大多来源自科学。在大学里,假如文化和专业孤立存在,与蓬勃发展的科学和各种研究没有任何接触,那么,文化和专业无需多长时间就会被日趋严重丧失活力的哲学所代替。文化借助科学解释了我们生命存在的.现象。

在大学开展文化教学,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涉及教授一些重要的文化学科,如生物学,历史学,哲学等,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这是大学一项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

专业和科学:专业和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大学直接的基本功能。从严格意义上书,科学单指调查研究,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及其解决办法等。

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专业不是一门学科,他是实践性的,是有目标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他会利用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把科学研究的其余内容搁在一边,尤其是放弃最具有科学特点的内容――疑难未定的问题的研究,解决等。

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高等教育包括了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两部分内容,但不能把这两项根本不同的任务混为一谈。培养一名律师与培养法学家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后者则是从事纯科学的研究工作者。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把符合大众需求的专业教育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研究活动糅合在一起是令人吃惊的。

意志,决心,激情:要完成一件可行的事情,必须要的是意志和决心。但是,任何事情都得视对“意志”该词的理解程度来定。口头上说或者想到要干某事是容易的,但要对所有成为中间过程的事情有决心,做到真正含义上的下决心是很难的。他意味著我们自己要具有能够担负起这项事业的必备决心。而黑格尔在《普遍历史哲学》中明确无误的指出,历史上所有重大成就的取得都需要有这种“冷静的激情”。如果激情仅仅表现为狂热的情感活动,那么这种激情是无用的,任何人都可能变得如此充满激情。富有创造力的激情能够寻求与较冷静的优势因素之间的统一结合,并趋于完善。他能容纳反省性的批评,而同时又不会丧失创造性的力量;而达到炽热程度的激情饱含丰富的热能,不会因冷静的逻辑和钢铁般的意志而冷却下来。但是,要保持这种既审慎又富有创造力的像火焰般燃烧的热情并非易事。

篇9:天赋的使命读后感

在接触管理学之前,我一直对管理学的概念不太清楚,觉得管理二字有些许空洞。管理自然是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普遍存在于人们周围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存在于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高层对职工的分配安排是管理,父母对家中事务的安排是管理,甚至我们对自己业余生活的安排也是管理。管理无处不在。

汉朝初建时,出身草莽的刘邦不懂礼仪,其属下一众武官更是粗鄙,为了使国家朝着强大的方向发展,刘邦命令叔孙通制定礼仪,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社会得以健康发展。这个历史事件建立了我对管理的最初印象: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

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管理学,我才感悟到管理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用一个案列可以来总结管理的定义的。因为,管理是一门学科,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其实,以前并没有“管理”二字。这两字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是“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管理界最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最著名的经验主义管理学家。

因此,我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他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来阅读。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他的管理哲学和对责任、任务、实践等方面的看法。有人将此书誉为经营管理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责任、使命和实务。可惜时间有限,我只能阅读使命篇,希望有所体悟,后两部只能等以后再去品读。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别人要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的办法去干。”其实,这正说明了管理学的本质,它是一种实用学科,它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绩效。而管理实践,必须以知识和责任为基础。而使命篇中,一开始便介绍了管理的起源及历史演进及管理热潮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历史案例与资料解释管理,让管理的神秘性慢慢消失,让我们初步认识管理,喜欢上管理。

书中并没有抽象空洞地解释管理,而是从管理的任务、目的和使命、管理的维度等方面介绍管理。同时也从反面来说明管理:误把自身当目的,而把机构当作手段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官僚主义。当今的组织机构都是为了给机构外部做出贡献才存在的,若忘了这点,便是错误的管理。这正是让我惊讶并且大有收益的地方。我原以为机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存在的。我之前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过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觉得十分有道理。人对自身的利益追求促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升。但现在看来,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来解释管理的性质。人是有社会性的。企业除了对生活的数量的根本关注以外,还必须日益关心生活的质量,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社会环境。因此工商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要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

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任务为下列三项:

1、本结构的特殊使命和目的。

2、使工作富有活力,让员工感到成就。

3、处理本结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取得经济上的成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存在的理由。上述三项任务,都有其重要性,不能说哪一项比另外两项重要。

因此,本书就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经济绩效”为主轴,告诉我们设立目标不是仅有一个利润目标而已。而界定企业目的与使命是件困难、痛苦而且具有风险性的工作。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每个机构都有其特殊的使命和目的。在工商企业中,每个公司的宗旨与定位不同,每个公司针对的顾客面也不同。简单来说,一个生产面粉的小公司总不可能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高端产品。书中用整整一章的内容介绍了西尔斯公司的经历,正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是企业,如何管理企业,如何确定企业的宗旨与使命。

20世纪,西尔斯公司在零售业行业所造成的轰动,令我钦佩不已。罗森沃德接管公司后,瞄准了农民这一庞大的、几乎尚未开发的市场,为了贴近农民,服务农民,生产出满足农民独特需要的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持续供应。第二阶段,伍德将军又根据现实将重点转向零售商店,设计出适应大众市场的产品并开发出制造商。这个企业用它自身的成功证明了企业是由人创建和管理的,人们不能用利润来界定企业。企业的宗旨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为了创造顾客。而什么是企业是由顾客决定的。

涩泽荣一曾说过:管理者的本质既非财富,也非地位,而是责任。这真是对管理的最好诠释。

西尔斯公司在美国的成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个中国的衣服牌子:美特斯邦威。它成立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学生中的潮流品。它就是针对我们这个年纪的消费者,主张年轻活力,流行时尚,以大众化的价格深入年轻男女内部。一个企业它的定位正决定了它的未来,它的发展。美特斯邦威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利用品牌效应,吸引加盟商加盟,拓展连锁专卖网络,并对专卖店实行包括物流配送、信息咨询、员工培训在内的各种服务与管理,实施忠诚客户服务工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是它对顾客和加盟商的责任使他能如此快地发展。

第一部分还介绍了目标的设立应该包括八个经营领域: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说到市场营销,我之前一直不懂它的含义,认为不就是销售嘛。可德鲁克却狠狠地批评了这种思想,甚至指出这两者意义是完全对立的。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使为了追求“企业的市场”而有组织地完成所有销售活动的这种销售变得不再需要,也就是说是在对顾客有很充分的了解,确保产品完全适应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很自然地销售。其实,这正是补充说明了我之前所提到的西尔斯公司和美特斯邦威成功的原因。

再来说说创新。一提到创新,大家最初想到的肯定是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有新的发明创造等等。可本书却重点介绍了被我们初学者忽略的非科技创新。只要是使人力和物资拥有新的、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的事情都算是创新。比如分期付款的创新,保险的出现,有限责任的创新等。这让我对创新型企业这一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老师上课曾提到沃尔玛超市成功的案例。其实它就是企业创新的经典案例。沃尔玛的成功,主要在于它的信息管理系统。沃尔玛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它的高新技术战略。在1985 至 1987年之间,沃尔玛安装了公司专用的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声音和数据传输,全球4000家沃尔玛分店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的联系。

正是由于沃尔玛积极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员工才可以更有效地做好工作,更好地做出决策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沃尔玛采用开发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使每家商店按照自身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类型制订出相应的营销产品组合来使企业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而不是利用别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来的管理软件,这与沃尔顿先生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他也曾断言:“一个不能创新的企业,注定要衰落和灭亡的”。品读管理大师的箴言,受益匪浅。

说到管理,自然不能忘了管理的对象:员工。这也是本书第二部分的主题:如何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

书中第16、17章介绍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正好补充了我们的书本知识。泰勒是第一个认为有必要对工作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的人。他认为:理解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分析。这意味着识别各项基本工作,分析每一项作业并对它们按照逻辑的、均衡的、合理的顺序进行排序。但是泰勒的思想也有缺点:他没有认识到分析工作后要把它们综合起来,整合为一种流程。

其实使工作富有效率要求四种不同的活动:分析、整合、在生产流程中建立起有关方向、数量和质量、标准和例外情况的控制、提供合适的工具。泰勒是预先假定最终产品是合理的,注重个别的任务而不是综合的成果,因此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工作虽然安排地挺好,但它本身就不应该去做。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管理学》一书所学到的效率与效益。效益是第一位的。效率再高,生产出来的不是所需要的产品也是白费苦工。

但泰勒却是人道主义最忠实的支持者。他致力于“为员工福利打下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首要任务。但实际上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他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局限性之一。

从1880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到二十世纪30年代斯隆的“联邦分权化”的推展,接着1949年梅奥教授发展出“企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和麦格雷戈的X、Y理论,德鲁克用智慧串起了管理与人的关系思想史。

这里要谈谈书中介绍的IBM公司的成功经历。初期,它通过把各项操作设计地尽可能简单并对每一个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能够从事更多的操作的方式来实现工作的扩大化。然后,它又重新界定了监工的工作,使传统的监工不复存在,替代的是工人的助理。在报酬和激励方面,采用纯薪金制,生产定额由工人自定。由于IBM采用了稳定的雇佣政策,在整个战争年代,工人的产量反而在继续上升。

其实,这种管理用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分析,可以说是结合了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这种雇佣政策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劳资纠纷极少。该公司的员工愿意承担起培训新员工的责任,使该公司的劳动力扩张极为迅速。这正反映了行为管理中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的主张。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IBM公司的管理是自由形式的,但其实这是用“有组织的责任”来管理工人,并不是一种“放任管理”。可惜的是,现在该公司员工已经过多了,因此很难确保每个员工都有稳定的雇佣。这更说明了管理模式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不可能永远发挥作用,虽然它们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单一的一种管理思想是绝不可能立足于世界的。

权变理论所提到的: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实就是各公司成功的总结。因为每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是有特定的社会环境的。面对不同的环境管理者所做的决策,可能运用科学管理,可能偏向于行为管理,但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环境引导下的管理。由此可见,环境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多么大。本书第二部分从工作与流程以及控制与工具等角度剖析了如何使工作富有效率。但我想结合现代社会与上课所学的知识,来谈谈如何让当今企业中的员工工作富有效率。据国外一项管理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效率只能达到他们的40%~50%。这是为何呢?结合《管理学》与该书,我认为员工效率低下无非几个原因:1工作缺乏挑战性。2报酬不公平,不理想。3自身目标与企业目标不相同。4工作环境差。许多领导天天抱怨就算有好的想法也得不到贯彻,公司的制度一条条反复强调也没用,员工不积极主动反而借口一大堆。其实还是管理模式的问题。在领导方面,各级领导都应该起到“领路人”的作用,中层领导要吃透上级精神,如实反馈给员工,又要结合下层的问题及时汇报给领导。独立思考对主管来说也是积极重要的,不能单听上级的,也要提出意见。

激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员工的关心尊重及满足员工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本书中更是告诉我们:总收入增长地越多,源于相对报酬的不满足的力量也就越大。没有比“一个人与其同事相比所得的报酬较少”对激励所起的阻碍作用更大了。这就说明当今中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为何如此沉重。

照心理学来说,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人有所领悟,必须掌握各种心理学技巧,必须体恤下属,可惜管理人员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已经够困难了。这更坚定了我在学习管理有关知识的同时去学习心理学的想法。就算没有看透别人的能耐,也要有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心,也要有对各种身份地位的人的思维的了解。当今社会,多少工厂老板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令人悲哀,多少社会冲突是由于管理人员没有运用角色转化而造成的悲剧。没有心的管理就不是管理,只是一种要求。

决策是管理者的工作之一,也是一种考验。而决策时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这就是本书第三部分的主题: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

暂且不提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非工商企业机构的管理,由于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而变得更加困难。当今社会,有多少公共服务机构受到公民的指责。红十字会、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都在热门头条上出现。

而政府出台的政策,更是会激起千层浪。就刚刚发生的杭州限牌事件,可谓是让杭州政府的公信力瞬减。曾多次辟谣,表示杭州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路网建设尚不具备限牌条件,却又在限牌前几个小时才发布消息,令消费者措手不及。这样的社会影响,简直可以说是民意尽失。

现在再来说说盈利性组织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企业影响社会的方式和程度,其实真正决定了企业的性格,因为那才是企业为人所知的一面。而这先从企业的服务来表现。企业通过市场宣传来造成社会影响。在生意之外,企业在社会中如何行为,同样也对社会造成影响,并反过来塑造企业形象。我们见过飞扬跋扈的企业,也见过一本正经的企业,也见过崇尚自由的企业。

当然,企业还通过招聘来影响社会。不止企业,社团也会通过纳新来影响大家。在刚结束的我们社团的纳新中,我们认真地准备了面试的流程与问题,希望通过面试应征者的过程来让他们了解我们社团的理念与追求,借此宣传。最后,我们并没有招进几个人,但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利大于弊的宣传。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先说过:“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正如他所说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该是选择性行为,而是企业为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

本书中强调应记取联合碳化物公司、斯威夫特厂等事件的教训,以及DDT所产生的副作用。还要向荷兰取经,化环保阻力为助力,发展出世界级的花卉栽培技术,赢得全球的赞赏。这是化社会问题为商机的最佳写照。就之前所提及的IBM公司来说,其实该公司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正式并解决了一项社会问题。在那个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它原本只是一家小公司,但是由于它向员工提供工作保障,并支付固定的薪水,其实就是针对当时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美国工人由于失业而引起的恐惧与不安。它把一种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机会。同样的,我更早提到的西尔斯公司的例子其实也很好地证明了企业发展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针对当时农民处在贫困无知和与世隔绝的状况,罗森沃德做出了拓宽农民市场的决策。而随着农民状况的改变与收入的增加,西尔斯公司也得到了发展,并被农民视为“农民的朋友”。

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一种机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使中国经济有了全新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些列新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而员工待遇不好,某些企业使用童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期望我国的企业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我国,若要帮助广大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准的话,也一定要依靠企业的力量。企业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用来赚钱的工具,而应该是改善整个社会生存状态的重要机制。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令无数中国人痛恨那些裹着“绿色安全”外皮的企业,也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焦点。随后毒大米、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也浮上台面。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在中国,有很多公司,不顾社会,群众的利益,或者制造质量低下的产品,对消费者不负责,或者单纯为了追求利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他们的后果呢?社会公信力下降,名誉不佳,消费者不买账,社会环保部门追究责任,甚至造成破产。但是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公共监管体系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却经常等待事态大规模扩散并爆发后才匆忙行动,其执行效果堪忧。

就过去的2013年来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可谓是曾出不穷。先是网友曝光肯德基后厨黑幕,再是央视曝光人造鱼翅,茅台被质疑有机证造假滥用化学农药,雅培奶粉被曝致使女婴性早熟,更令人发指的是被爆出云南企业10年卖3万吨地沟油够150万人吃1年。这不禁让我们质疑,我们到底还能活多久,我们的健康谁来负责?

但我们也不能悲观地认为全部企业都是“无奸不商”的。许多企业不仅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而且注重可持续发展,在生产中主动关心环境问题。因此他们在社会上赢得很好的口碑,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甚至有些企业一直致力于慈善福利事业,回报社会。

世界500强公司谷歌公司不仅在公司的自身发展方面做得很好,还一直致力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展公益创意大赛,资助获奖项目。在汶川地震时,它及时组织捐款,并且资助了15所希望学校。谷歌的这些做法虽然是自掏腰包,花费很大,但是却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形成的声誉这一无形资产是巨大的。

2011年,美国企业的慈善捐助总额约为144亿美元,占全美慈善捐助总额的5%。说到公益,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比尔盖茨。当他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将成为一个过去的传奇。可我们未曾想到,他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让我对这位巨富敬佩不已。他将把自己80%的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并将总计市值为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悉数移交至“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账户名下。他不仅是世界首富,也是世界头号慈善家。

而微软公司在30年间已经为大概31000个非营利性组织及社区服务机构筹集了约10亿美元的善款。期间,微软全球35000名员工及超过65%的美国本土雇员参与过各种捐献工作或志愿者活动。这家公司以“公益”二字震撼了世人,因此口碑极好。

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一定要大到如微软吗?显然,这很难做到。正如德鲁克在书中指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他的机构负责。机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执行其职能。因此社会责任也是有限度的。正如一家破产的企业不会是令人满意的雇主,也不可能为未来的工人创造出理想的生活。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各自的定义。但总结起来说,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争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社会责任不仅包括法律责任,也包括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必须履行,不因企业规模大小及其发展程度高低有别。道德责任是以自愿为前提,但是它是被提倡的,同样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实,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重大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由于这方面并不存在着明确的规则,也很少有共同的理解,因此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环境问题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是说微妙的。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很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企业和企业的产品造成的。而某些地方政府在经济指标作为人事绩效考核指标的条件下,唯GDP是论,盲目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引进污染企业,纵容污染的发生,忽视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问题。

所以环境问题的造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疏忽,而是由于漠视,甚至是故意和蓄意的考虑和行为。这种对环境破坏的漠视和蓄意导致了大规模的现代环境危机,并且使得脱离这种环境困境更加困难。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产品和生产企业环保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环保压力下,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政府的整治。倘若企业不具备前瞻性的环境意识,等公民对企业的环境问题提出异议,再来改革就为时已晚。

而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大力扶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来减轻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改革。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利益,企业和政府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改变自己,才能求长远发展。

德鲁克曾说过: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外国企业的例子。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与中国有何关系,其实本质都是管理。中国人正应该多读读大师的著作,才能更好地借鉴外国的成功事例,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发展中国。

比尔·盖茨曾说过:“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我们刚开始接触管理,就应该多读读大师的著作,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工作生活服务。

上一篇:八桂瑶族乡党委工作报告下一篇:记在心中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