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2024-05-22

经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通用6篇)

篇1:经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职权之争引发冲突,又因信息沟通障碍产生矛盾。

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沟通不够引起了冲突。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答:威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可行的,他采用了转移目标的策略,如给他们设置一个共同的冲突者马德,威恩促进了明娟和阿苏信息沟通,取得相互之间的谅解。

3、从本案例中,你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

答: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本案例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启发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不仅能有力地推进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经常的信息沟通。改善人际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原则、互利原则和相容的原则。让明娟和阿苏和平共处、互相谅解,且告知他们升迁的利益更大,并使他们相信威恩的话。这一过程启发我们应该依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下属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刘工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请运用所学过的领导理论分析刘工的领导行为特征。答:刘工的管理风格属于放任自流型、低组织低关心人、贫乏型的管理方式。

⑴ 运用相关的领导行为理论来看,他首先属于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在他的整个领导过程中,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对员工没有威信和说服力,下属对他的领导极为不满,成员又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士气低沉,争吵较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属于最不可取的领导方式。

⑵ 按照“四分图理论”来看,他的领导方式则属于“低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方式,在本就工作效率不高,目标达成困难的情况下,又不顾及、关心下属,有好事揽给自己:“不久,五组又领了一项出国考察的任务。这回刘工谁也没告诉,当仁不让,悄悄自己接下来”,导致了本就“低组织”的情况又多了“低关心人”,使得“出差回来后干啥事的都有,就没人干活”,这种领导方式亦不可取。

⑶ 按照“管理方格图理论”来看,他则属于贫乏型管理的领导方式,对人对工作的关心程度都很低。

2、院长为什么要撤刘工的组长职务?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答:因为刘工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懂得领导艺术,不能为组织提高效率,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效能。

有你更精彩!用领导素质理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

⑴ 文中提到刘工“业务能力不差,但缺乏创造性;四平八稳,从不与人争吵,是有名的‘老好人’;对领导过于恭顺卑谦,引起很多人的非议”这些都指出了刘工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潜质。

⑵ 在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中指出应该富有创新性,而刘工欠缺;应该能够对下属提出正确的批评意见,指导下属对工作和个人的反思,刘工也欠缺;能够和下属打成一片,体恤关心下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提高组织效率服务,他同样也欠缺。

⑶ 按照领导素质理论中的十大条件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中欠缺合作精神,主要表现为他不能赢得别人的合作;决策能力不高,下属对他的决策也可以不服从;组织能力不高,不能很好的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不精于授权;不善于应变,对已发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更无法善后,导致最后职位被撤;完全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想法,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服从,从让李工出差就能体现出来;对下属和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⑷ 当然,刘工当然也有自己的性格优点,比如说他为人和善,不与人争吵,尊重他人,业务能力也不错等等,以上的种种说明刘工的性格特点不适合做管理者,在组织角色中也许更适合做“支持帮助者”,帮助上级完成任务,所以“当他的职务被撤后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把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运用到合适的职位上。

3、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王工的个人素质特点,他为何不但拒绝出任组长,反而递上辞职申请书,去一家乡镇企业另谋高就?

答:⑴ 王工的性格特点具备一个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主要表现为“能力强”,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设计工作一直很出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来,“改变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态度,对同事友好、热情,传授经验”等等,为他奠定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形成了成为优秀领导者必备的很好的人脉,有助于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加上他“知识渊博、幽默”,使得“青年们大为倾倒”。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王工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⑵ 他之所以拒绝出任组长,递辞呈去另一家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

展,充分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李工和领导关系好”,在单位继续做下去难保日后不会重新出现类似这次这样的问题,耽误自身的发展,所以不如干脆去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实现自身价值。

4、请用管理方格图理论分析院长的领导风格特点。

答:院长的管理风格接近于(9.1)任务第一型的管理。这种管理中,领导作风非常专制,领导集中注意于生产任务和作业效率的需求,注重于计划、指导和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以完成组织的目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很少注意职工的发展和士气。他任命刘工为组长后,要刘工干这干那的任务,出差什么都要按他指定的人选去完成,而他本人却很少出来走动,了解下属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才会出现那种状况。

5、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启示?如何认识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答: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

⑴ 作为领导者应全面关心和了解全体下属的思想动态,在他们的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⑵ 领导者不仅要关心工作,同时要关心员工。多与员工沟通,增进了解,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⑶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良心素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凡事出于公心,以大局为重。

⑷ 领导者应经常做好下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凡事顾全大局,为组织利益着想。

领导者权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权和权威。

⑴ 职权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这样的权力是随职务变动而变动,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

⑵ 权威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是由领导者的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决定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不仅能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善于创造一个激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等。

篇2:经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1.C2.A3.C4. B5.D6.C

二.填空题:1.(1)12ikgm/s(2)不守恒(3)I6(ij)Ns 2.3 2mE3.33 i(Ns)4.m6gh , 垂直斜面指向斜面左下方

m vcos F t 1,F t 1 F t 27.E5.6. 4 k 1 21 22

三.计算题

1. 取桌面惯性系。设小球离开半球凹面的瞬间对桌面的速度为 v,木块对桌面的速度为 u,(1)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得:m vM u0;又由小球、木块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m v2M u2mg R解得:v2M g R,uv ;(Mm)R h(2)小球自分离到落到桌面历时:tS (vu)t2 g

2.取地球、m、M为一个系统。整个下落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⑴ m 自由下落,到绳拉紧前的末速为:v

tt 2gh⑵ m和M通过绳相互作用、到绳拉紧时速率相同为 u,由于绳中张力远大于重力,所以:

2m h 解得M上升的最大高度 HMm2 MgMg3.(1)∵ 静止时受力平衡,x0 ,∴ EP2kk(2)取地球、m、M为一个系统,碰前小球的速度 v 2g h0,设碰后小球和钢板的速度为:  2gh⑶ m下降、M上升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mM)u200mgHMgH对m:Tdtmumv,对M:TdtMu0 ;解得:u 0 0,则有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v

1、u 1(向下为正)

m vm( v 1)M u 1

mv2mv 2Mu 21u 1v 2Mgh0kx2Mgxk(xx)2,x 设弹簧再被压缩x 1:Mu 2 1 10 110(3)设碰后小球和钢板的共同速度为u2 , 由得:v 1v,小球反弹高度 hh0()2 m v(mM)u2 得u2v,mM碰撞过程机械能守恒, 设弹簧能再压缩

篇3:经济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和基本要求

经过前两次经济转型, 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今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 奠定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经济结构不协调。三大需求关系失衡,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55%迅速下跌至最近10年的45%;资本形成贡献率则从上世纪90年代的34%快速上升至50%;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外贸增长方式粗放。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过低,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大, 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9年仅为43.4%, 而世界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占比则分别超过50%和70%, 我国第三产业中还存在居民消费价格和房产价格双膨胀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市化率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3年的1.82:1拉大至2009年的3.33:1, 幅度高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0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2.2:1。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进入新世纪, 我国科技投入明显加快, 但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2009年, 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 仅为23.5%、11.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8.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0.69%。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0%左右, 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 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是民生问题凸显。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仍然较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值的比例为8.5%, 而耗费的煤、钢、石油的比重, 却分别高达46.9%、46.4%、10.4%。高消耗的结果, 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五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特别是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等方面。

从国外看,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近20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的历史来看, 遭受金融危机打击严重的国家, 其经济发展能力的恢复, 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本自1991年开始的资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 导致近20年来长期的经济萧条。在金融危机暴发前的1973至1990年, 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约为4%;但在金融危机后至今, 没有哪一年GDP的增长率曾达到过4%, 1991年到2008年GDP年均增长率只有1.3%。再看1997年开始暴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受这次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国家, 例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 金融危机后经过10年的复苏和发展, 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还远低于金融危机暴发前10年的水平。

这次2008年由美国开始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造成发达国家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虽然从2009年下半年已开始复苏, 美欧修复经济的能力可能强过日本, 但由于面对持续动荡的金融市场、低迷的住房市场、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不振以及不胜负担的主权债务,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要使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缓慢复苏的过程中, 还存在再度暴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果及西方国家刺激经济的措施, 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例如,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利于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境外热钱会带来冲击;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就是为主动适应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 这也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济的总结。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 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总量中的含量, 促进整体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 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首次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 它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 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规划主线具体体现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要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 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建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议”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建议”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具体体现。在“十二五”时期,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 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国外有媒体对此评论说: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再过分强调国内生产总值, 而转向追求扩大内需、缩小差距的均衡发展。没有提出具体数字指标是“建议”一大特征。新五年规划不再提及具体指标, 意在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量向质”转变。这种评论是一种误解, 把“十二五”规划“建议”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混为一谈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时, 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 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依据, 也留下空间。“十二五”规划作为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总是要有数字指标的, 不仅有经济总量增长等预测性数字指标, 还会有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数字指标, 由多项具体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十五”计划把GDP年均增长率定为7%, 实际完成为9.8%;“十一五”规划纲要把GDP年均增长率定为7.5%, 实际完成约为11%。有的研究人员预测,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GDP年均增长率可能定为7%~7.5%。从“十二五”开始, 为了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会更好, 发展速度可能比“十五”、“十一五”减慢, 但仍会保持较高的增幅。

“十二五”开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继中国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近30年改革开放经济管理体制之后的第三次经济转型。

第一次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开始实行工业化

1949年3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 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废除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海关和外贸的特权, 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成为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四大家族控制的官僚资本 (包括工业、交通、金融、贸易等企业) , 变为国营经济。三是废除封建经济制度, 全面开展土地改革, 实行耕者有其田。四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由于受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和经济管理体制认识的局限, 私营经济被完全取消, 个体经济亦微乎其微,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十七大报告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次转型: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对外开放, 逐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 就着重指出,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片面强调计划和集中统一管理, 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否定市场的作用, 权利高度集中, 利益格局一元化, 使微观经济丧失活力, 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造成物资的普遍短缺。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里的市场不单指国内市场, 也包括国际市场;实行对外开放, 就是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对外开放, 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次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提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举措, 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 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是“重量级”相当的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就过程来说,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起始阶段和攻坚时期, 以后还有二三十年的路要走, 将与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并前行。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黄海燕、黄振奇

链接:

中国“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四大指标

“十二五”期间, 既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 又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个时期, 要兼顾发展和调整, 重化工和低碳经济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同时, 城市化进程提速, 也会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从“十一五”开始, 国家就倡导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节能减排, 但在“十二五”期间, 在节能途径上与“十一五”期间有明显不同, “十二五”期间, 会更多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仅仅是中国, 在金融危机过后, 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 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 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具体而言, 在许多发达国家, 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 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 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 恰好相反, 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 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也说明, 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 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 (指当年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反映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反过来即代表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 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 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因此, 中国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降低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在中国城市化率整体还处在较低水平的阶段, 这种调整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调整,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率的进程。这两者互进互退, 需要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主要是:产业梯度转移由“产业链整体式转移”取代“产业链分拆式转移”, “高端技术合作”取代“低端产业转移”;产业由实转虚、由重变轻、由硬变软,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焦点转变为产业的组织程度和组织效率;而产业政策, 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导向和规划, 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变量。具体政策手段及思路有这样几点:一是以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为手段, 以服务业结构升级为重点, 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路可概括为, “促开放、消障碍、树环境”, 其中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是关键环节;二是促进技术创新。重点解决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 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大规模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政府以技改贴息的方式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使得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 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落后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五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六是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明确四个定量指标

目前, “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

一是“十二五”期末, 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 提高到40%。

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比2010年提高五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

三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 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其中,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将按照三个分类, 逐渐推进, 最终, 到“十二五”期末, 形成不同程度的规模。

第一类是技术比较成熟、产业基础较好, 能够近期发挥作用的产业 (如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 ;第二类是技术进步很快, 有可能在近期有较大发展的产业 (如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第三类是近期有发展, 但中长期战略意义更为显著的产业 (如电动汽车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

根据经合组织预测, 到2030年, 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将占到生物技术总产量的39%, 农业领域应用占到36%, 医疗保健领域占到25%, 其中工业应用潜力最大。根据这一趋势, 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对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领域的投入力度。另外, 随着工程减排力度加大,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经济、有效的污泥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燃煤氮氧化物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电除尘器供电电源的控制芯片、袋式除尘器的耐高温滤料和脉冲阀、脱硝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滤液膜材料还依赖进口, 大机组脱硫装置、脱硝装置、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因此, “十二五”期间, 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自行开发生产也是重点推进的项目。

石化:以提升技术含量为核心

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有关专家处了解到, 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纲要之前就已完成, 目前细化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核心任务来看, 石化首先要贯彻由大变强的战略精神, 要从制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变为创造型的。所以我们提出, 在“十二五”期间, 以全面调整石化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提升技术含量为核心。这是最根本的任务。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 “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口产品还会受到影响。反过来, 国外大公司对中国市场会比以前更加关注, 所以中国市场的行业竞争、产品竞争在“十二五”会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激烈。

这给石化产业设置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上述专家看来, 应对上述新变化的关键就是结构调整, “整个行业从上游的油品, 从中游的石化品, 到下游的各种化工新材料产品, 都存在如何调整结构以满足国内市场、应对国际竞争的问题”。

其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 原来一说结构性短缺, 大家想的都是传统产品, 但从去年情况看, 不仅仅是传统的化工品, 甚至连聚丙烯、聚丙烯、ABS、合成橡胶、聚苯乙烯、乙二醇等, 都出现了结构性问题。

其次, 则是原油安全问题。石化产品应该多种资源发展, 而不是更多压在原油基础上。现在制约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应当多方面想办法, 通过国际化“走出去”战略和资源多元化开发来解决。

此外, 石化行业也是高排放行业, “十二五”期间的一大问题, 是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除了本身尽量少消耗碳资源外, 更多是在行业内部实施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措施, 来解决我们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家电:推进节能技术及新材料应用

获悉, 家电产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 并在企业层面征求了意见;其中对于能效、主要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 会有相对量化的任务指标。

据了解,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出经过十年的努力, 实现由家电大国成为家电强国的目标, 并根据此目标, 提出了“十二五”具体的经济指标、技术创新指标、质量指标、节能环保指标和国际化指标。

为奠定家电强国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品牌建设为突破, 以提高管理水平为基础, 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 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合理布局, 引导家电行业向内涵型方向发展, 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主要目标和任务, 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据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我国家电产业必须承认的现状是, 更多企业是在充分竞争的大环境下, 一方面重复国外引导、国内跟风的老路,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达到收益。因此必须首先意识到转变观念和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许多企业呼吁有关部门, 应当加大对影响行业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开发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改变目前在一些家电关键零部件方面仍然受制于人的局面。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 在目前完成的草案中, 节能环保将是重要主题, 同时对于家电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提出了相对量化的指标, 比如希望平均能效可以提高多少、主要发展哪些核心技术等等, 希望通过引导技术的创新, 渐渐增加我国的家电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并加重世界级家电品牌在行业中的比重等等。规划对于新材料的应用也提出了要求, 对于家电用钢、铜、塑料等材料, 出于节能环保的需求, 鼓励大家运用更合适的材料。记者还了解到, 关系到家电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还有望受到主管部门的重点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 这意味着一些率先在节能技术上发力, 并参与核心技术、上游材料及零部件研发的企业将得到更大支持。而除了关注能效创新的海尔、志高等整机厂商外, 压缩机设备制造、新材料等上游企业值得投资者特别关注, 例如双良节能、禾盛新材等。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根据国家旅游局知情人士透露, 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同时,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已完成省市区意见的征求工作, 有望于近期出台。《纲要》将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根据规划目标, 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到2015年, 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 年均增长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2009年, 旅游总收入占GDP约3.85%。到2015年, 旅游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旅游总收入每年要增加12%, 增加值则至少增长15%。这意味着, 在接下来的5年中, 旅游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速。

在区域规划方面,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期间, 客源地发展仍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 目的地方面, 则将在各地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态势。其中, 新疆、海南和云南地区有望表现抢眼,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新疆的交通格局变化, 会对旅游环境改善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此外, 东北亚、澜湄次区域也会进入国际旅游与边境旅游的章节中。

在“十二五”规划中, 扩展旅游产业要素体系, 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为关键点之一。旅游新业态的扶持亦将在规划中被提及。其中, 包括旅游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的联合发展, 是明确扶持的方向。

有色:突出结构调整和总量控制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向记者透露, 有色行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中心任务是“结构调整”。其中, 大金属品种侧重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结构调整;小金属品种, 特别是我国具有储量优势的品种, 则将进一步强调资源的有序开发与节约使用。铜、铝等大金属品种的发展关键为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的结构调整。例如在铝工业方面, 电解铝产能将由高电价地区向能源丰富、能源价格低、环境容量富裕地区转移。此外, “十二五”期间将调整铝工业产业结构, 努力扩大铝在国内应用, 不断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其中, 交通运输领域将成为重点推广目标。

我们对铝的消费很乐观。除了民用消费有很大空间外, 货运行业是下一步要重点推广的运用领域。火车车厢由原先的碳钢制造改为铝制造是完全可行的, 在国外也是成功的, 对节能减排亦有很好的作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落后, 制约铝加工发展。因此, 铝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做好两个联合, 一是联合上游装备制造业, 尽快实现铝加工关键设备国产化;二是联合下游应用行业, 不断开发新领域。

此前曾有消息称, 到2015年十种有色金属 (铜、铝、铅、锌、镍、锡、锑、镁、海绵钛、汞) 产量将被控制在4100万吨以内。对此, 目前的研究内容中尚未确定具体的控制总量。

小金属是今年的一大市场亮点。对于钨、钼、锡、锑、稀土五种稀有金属品种的专项规划思路研究初稿已经完成。在“十二五”期间, 对于以钨、锑、稀土等为代表的我国优势资源品种, 将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 节约使用资源, 继续推进企业兼并整合。

以备受关注的稀土资源为例。“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进一步对稀土实行包括生产总量与出口总量在内的总量控制。而除了对开采和出口环节进行控制外, 业内还在考虑对处于中间环节的冶炼加工与流通贸易逐步实行控制。

过去我国的稀土定价中资源成本和环保成本考虑不足, 今后要逐步将上述两个因素合理纳入定价体系当中。除了定价体系不尽合理外, 稀土作为工业添加剂, 绝对用量少, 下游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基于以上理由, 稀土价格还有进一步上涨空间。而对于铌、钽等我国缺少的金属资源, “十二五”期间则将加大海外开发与合作。

篇4:中国第三次经济大转折刚刚开始

在这次经济危机后的复苏进程中,中国的回升是最快的,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我个人认为,这次回升是靠投资拉动,不是靠扩大内需带动。在投资中,又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相反,更应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回升是好事,而且看来回升的势头还在持续,不过,中国经济要真正回升,出口还是很重要,因为历来出口对我国经济贡献的比例比较大。但出口复苏不仅仅取决于中国自己,也取决于欧美市场的恢复情况。这个问题得到下半年再看,现在还不能断言。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既是西方主观犯错,也是全球旧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瓶颈。中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要争取实现增长模式转型。如果经济是v字型波动,到底后马上起来,对于经济转型没有什么作用,将来可能旧病重犯。如果别的国家经济转型了,中国没有转型,在未来的竞争中仍将处于被动。因此,宁肯下面待的时间稍长,实现u字型过渡,完成经济转型过程。

美国很注意经济转型,一再强调还要保持世界技术的领先地位。因此,未实现转型的经济回升,基础是不牢固的。经济转型还包括扩大内需,因为即使国际经济开始好转,如果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比如美国储蓄率上升,不像以前那样消费,对中国将来的出口还是有影响。对于中国的长远持续增长来说。出口是必要的,投资也是必要的,它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后带来长远的增长机会。

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起的是规划、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不能倒过来。因此,政策应适于企业转型,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关于这一点,创业板的推进是件好事,它能起到示范作用,让广大的相关企业,如科技型企业,都看到前途和奔头,意识到来来的前景很明朗。不仅高新企业会更有激情,传统行业也会被激发起创造和创新力,比如建筑业和纺织业的原材料创新,让大家住得和穿得更舒适、环保,在全世界都会受欢迎,前途更高远,通过创业板,掀起一个创业和创新的高潮,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中国经济、金融一直以西方为老师,这次西方老师犯了一个大错。未来中国经济该向谁学习,是否可以自己引领世界呢?

在我看来,西方有不同的学派,因此单纯说西方经济学导致了金融危机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西方某些经济学派的观点,影响了这几年西方的经济政策,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扩大、利率低,但不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这样。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制度放松了,这不完全是经济学家的责任,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说不要金融监管,西方经济学家有一些观点是对的,有一些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们也在实践中也不断地修正和改正自己,

中国的经济学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中国在60年之内经过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大转折是1949年,社会主义社会代替了过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次大的转折叫做制度更替;第二次大转折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0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了体制转换,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工作完成以后才有了今天这样快的发展;第三次大转折现在正在开始,从2000年以后,更确定一点说是从2003年以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增长模式的转变,过去的增长模式是单纯的重速度而不是重效率,重数量而不是重质量,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在当时认识不到今天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天的要求不但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要提高,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大转折,刚开始。

中国的经济学是在第一次大转折之后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制度的更替是一个前提,接下来,体制如果不转换,中国富不起来;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将来就可能影响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环境不是我们这一代独有的,是和我们的子孙万代共有的,资源也不能被我们这一代全部消耗掉。这是第三次大转折,但第二次转折还没有完,体制改革中城乡一体化还要搞,社会保障制度还要搞,金融制度还要深化。因此,可以说第三次大转折和第二次大转折在同时进行。

篇5:五年级语文第三次作业答案

1、跨、踮、钻、挤。写店里顾客很多,也写出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2、突出了“我”对书、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3、在上书店看漫画书时,体验过这种既快乐又惧怕的滋味。心领神会“读书好”:读书对自己有益;“好读书”:喜欢读书;“读好书”:读有益的书。

篇6:中级财务会计-第三次作业及答案

C.52 000元

D.76 500元

满分:2 分 2.按照规定,下列业务中应确认为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有()。

A.12月25日销售产品一批,价款100万元。同日收到购货单位交来的同等金额、3个月到期的商业汇票一张。B.5月20日销售不适用原材料一批,价款20万元已收到并存入银行。

C.9月30日试销售新产品一批,价款15万元,退货期1个月,退货率尚无法估计。

D.12月30日发出商品一批,价款50万元,委托C公司代销。

满分:2 分 3.某企业于2001年5月2日将一张带息应收票据送银行贴现。若该票据票面金额为1 000 000元,2001年4月30日已计利息1 000元,尚未计提利息1 200元,银行贴现息为900元,则票据贴现时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为()A.2 200元

B.1 200元 C.-2 300元 D.-300元

满分:2 分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职工薪酬内容的是()。

A.医疗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B.住房公积金

C.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D.职工出差补贴

满分:2 分 5.按照现金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支出不应使用现金支付的是(A.发放职工工资35000元 B.支付商品价款5000元

C.支付职工医药费1000元 D.购买零星办公用品500元

满分:2 分 6.工业企业出售不动产交纳的营业税,其核算帐户是()。

A.管理费用

B.其他业务成本

C.营业外支出

D.)固定资产清理

满分:2 分

7.按照当前的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称为 A.历史成本 B.重置成本 C.公允价值 D.现值

满分:2 分 8.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能超过()

A.9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满分:2 分 9.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存货的实存数小于账面数,原因待查。对于出现的差额,会计上在调整存货账面价值的同时,应()A.增加营业外收入

B.增加存货跌价损失 C.增加管理费用

D.增加待处理财产损溢

满分:2 分 10.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会使企业加速期间()

A.利润减少 B.利润增加

C.利润不受影响 D.D.A或B

满分:2 分 11.企业对现金清查中发现的确实无法查明原因的长款,应将其计入()

A.其他业务收入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外收入

满分:2 分 12.A公司委托证券公司代理发行普通股100 000股,发行价为每股1.2元,每股面值1元。根据协议,证券公司按发行收入的3%计提佣金,并直接从发行收入中扣除。则股票发行结束并与证券公司结算股款时,A公司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应为()。A.0 B.16 400元

C.100 000元

D.116 400元

满分:2 分 13.某企业2002年12月30日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已交付生产使用,原价50 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2 000元。若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则第三年的折旧额为()A.10 000元

B.9 600元 C.12 800元

D.6 400元

满分:2 分 14.企业一般不应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现金,因特殊情况需要支付现金的,应事先报经()A.本单位负责人审查批准

B.财政部门审查批准 C.开户银行审查批准

D.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满分:2 分 15.预收货款不多的企业,可不单设“预收账款”帐户;若发生预收货款业务,其核算帐户应为()。A.应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其他应付款

D.其他应收款

满分:2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现金等价物应同时具备的条件是()。

A.价值变动风险小

B.期限短

C.无价值变动风险

D.流动性强

E.能够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

满分:3 分

2.带息商业汇票到期值的计算与()有关。A.票据面值 B.票面利率 C.票据期限 D.贴现率 E.银行实际利率

满分:3 分 3.本期发生的下列交易和事项,不影响企业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A.上交所得税

B.出售固定资产收到现金

C.支付生产工人工资

D.用存活偿还短期借款)。E.收到被投资单位分配的现金股利

满分:3 分

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内容的有()。A.存出投资款 B.备用金 C.信用证保证金 D.信用卡存款 E.外埠存款

满分:3 分 5.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有()。

A.备抵法

B.追溯调整法

C.直线法

D.未来适用法

E.直接转销法

满分:3 分

6.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账户后再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有()。A.应收股利 B.其他应收款 C.长期应收款 D.预付账款 E.应收票据 满分:3 分 7.下列属于应收票据核算范围的有()

A.商业承兑汇票

B.银行汇票

C.银行承兑汇票

D.银行本票

E.支票

满分:3 分

8.衡量一项会计信息是否可靠,依据的标准是 A.真实性

B.及时性

C.一致性

D.中立性

E.可核性

满分:3 分 9.下列固定资产中,应计提折旧的有()

A.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B.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C.大修理暂时停用的固定资产

D.使用期满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

E.未使用的房屋

满分:3 分 10.在我国会计实务中,长期借款利息列支的项目可能包括()。

A.在建工程

B.存货

C.研发支出

D.财务费用

E.投资收益

满分:3 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 4 道试题,共 40 分。)1.2008年1月5日,A公司赊销一批材料给B公司,含税价为105 000元。2009年7月1日,B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按合同规定偿还债务,经双方协议,A公司同意B公司用产品抵偿上项账款。该产品市价80 000元,增值税率17%,产品成本70 000元。A公司为该笔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为5 000元,B公司对抵债存货已计提跌价准备5 000元,产品已于7月1日运往A企业。

要求:

(1)计算债务人获得的债务重组收益;

(2)分别编制A公司和B公司与上述业务有关的会计分录。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解:B 公司的账务处理: 债务重组日管理费用债务的账面价值105000 减:所转让产品的账面价值(70000-5000)=65000 增 值税销项税额(80000*17%)=13600 差额 =26400 当期损益26400 元,其中包括债务重组利得11400(105000-80000-13600),产品的公允价值80000 元与账面价值65000 元(70000-5000)的差额15000 元作为转让资产收益。

2、账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A 公司10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14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5000 存货跌价准备——5000 贷: 库存商品70000 A 公司的账务处理:

1、计算债权的账面价值余额与受让产品的公允价值和增值税进项税额之间的差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5000 减计提的坏账准备5000 受让的产品公允价值80000 增值税进项税额(80000*17%)=13600 差额=6400 差额6400 元作为债务重组损失。

2、账务处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600 坏账准备5000 库存商品8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6400 贷:应收账款——B 公司105000

2.A公司(一般纳税人)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支付买价10000元,增值税1700元,运输费500元;安装设备时,领用企业生产用原材料一批,账面价值1000元,市价1200元,购进该批原材料时支付增值税170元;支付外请安装工人工资1500元。上述有关款项已通过银行收付。

要求:(1)计算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2)对上项固定资产,编制自购入、安装及交付使用的会计分录。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1)原始价值=10000+500*(1-7%)+1000+1500=12965(元)(2)借:在建工程 104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35 贷:银行存款 12200 借:在建工程 2500 贷:原材料 1000 应付职工薪酬 1500 借:应付职工薪酬 1500 贷:银行存款 1500 借:固定资产 12965 贷:在建工程 12965

3.2010年2月8日销售商品一批,不含税价款50万元、增值税率17%,商品成本30万元;合同规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

10、1/20,N/30。2月15日购货方按规定付款。5月9日该批商品因质量问题被全部退回,货款尚未退还购货方。不考虑其他税费,也不考虑增值税的现金折扣。

要求:

(1)计算2月15日实际收到的销货款、5月9日应退还的销货款(列出计算过程);(2)编制销售商品、收取货款以及收到退货的会计分录。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解:(1)2 月15 日实际收到的销货款500000*(1-2%)+85000=575000 元,5 月9 日应退还的销货 款=原收款575000 元;(2)①销售商品时: 借:应收账款58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 同时:借: 主营业务成本300000 贷:库存商品300000 ②收到货款时:借:银行存款575000 财务费用10000 贷:应收账款585000 ③确认退货时:借:主 营业务收入500000 贷:应付账款575000 财务费用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红字)同时:借: 库存商品3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300000

4.A公司(一般纳税人)拖延B公司货款200 000元无力偿付,现双方协商进行债务重组。A公司以一台自用设备(2009年初购入,适用增值税税率17%)抵债,设备原价140 000元、累计折旧20 000元、公允价值140 000元。要求:

(1)计算A公司抵账设备的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收益。(2)计算B公司的债权重组损失。

(3)编制A公司用设备抵债,结转抵债设备账面价值及处置损益的会计分录。(注:有关计算需列式计算过程)

提示:答题框内不能输入超过2000个字符。如果超过2000字符,请使用附件上传功能。

上一篇:上海留学人员工作定居下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