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2024-04-18

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一、上级总体部署和安排

经济普查工作五年一次。建国以来,我国已先后于200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今年开展的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目的是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是全面采用信息化手段,大量引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PDA),对经济普查对像进行现场拍照、数据现场互联网录入,建立全面覆盖普查区的电子地图,进一步提升联网直报系统的应用水平。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间点是20xx年xx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xx年资料,普查时间由20xx年至2015年历时三年,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准备阶段(20xx年xx月31日前)。主要工作是:成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召开普查工作会议,组织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按照普查方案,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综合试点方案、数据处理方案和数据质量控制预案等;开展好普查综合试点;绘制普查电子地图,划分普查区域;选配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培训好普查工作队伍;“地毯式”对普查区域进行清查摸底,摸清普查对象总量及分布情况;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条件准备工作,补充必须的数据处理设备。

二是普查登记、数据处理与发布、总结表彰阶段(2014年1月—xx月)。主要工作是:做好普查现场登记、复查工作;完成普查编码、数据录入、上报、审核和验收工作;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抽查,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维护好电子地图信息,建立好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公报发布,发布普查主要数据;组织开展先进评选活动,召开总结表彰会议。

三是资料开发、更新维护阶段(2015年1月—2015年xx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印发简明普查分析资料、简明普查数据资料以及工作总结、文件汇编、画册等工作资料;组织开展普查课题研究、统计分析和相关评审,编辑出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鉴》等资料;做好各种文件、资料、出版物的整理归档工作。

二、我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县长、常务副县长多次调研、听取了县经普办的工作汇报,对如何做好我县经济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县经普办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了前期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7月22日,县长xx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对全县经济普查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将经济普查工作纳入乡镇(管理区)及相关部门20xx年、2014年、2015年的绩效文明考核范围,考核分值为5分。10月11日上午,在县委新会议室召开了全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会上,各乡镇(管理区)、县直有关单位向县人民政府递交了责任状。10月11日下午,在县财政局召开了全县单位核查摸底工作业务培训会议,对单位核查摸底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相关业务培训。

二是成立了县乡两级普查机构。8月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x为组长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县政府办、县统计局、县发改委、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工商局等20多个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经济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下设业务指导组,宣传后勤组,第二产业调查组,第三产业调查组,投资、能源、水资源消耗调查协调组,数据处理组,统计执法组等8个工作组;各乡镇(管理区)也都成立了由乡(镇)长、管理区主任为组长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三是加强了“三员”的选配。根据工作需要,县经普办要求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且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要求PDA操作员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通过严格筛选,全县共配备普查指导员、普查员xx25名,PDA操作员x名,这x多名同志将担负着全县x多个单位和x多户个体经营户数据采集工作的重任。

四是逐步落实了县乡两级普查工作经费。7月22日召开的县政府常务会议同意由县财政解决县本级普查工作经费140万元,分三年到位,其中今年追加预算安排60万元,2014、2015年每年各预算安排x万元。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县人民政府要求各乡镇(管理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每个法人单位或产业活动单位20元、每个个体经营户10元的标准落实好普查工作经费,并写入了责任状。与此同时,县经普办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时按质完成普查工作任务的乡镇(管理区)将按每个法人单位或产业活动单位10元、每个个体工商户5元的标准进行奖励补助。

五是开展了三项重点工作。9月中下旬,县经普办会同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编办、县税务局、县民宗局、县民政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全县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对比合并工作,尤其对“四上”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等三证进行了重点核查,并将对比结果与“三查 ”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确认与合并,生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单位和个体户名录底册。10月11日—11月20日,县经普办组织23个乡镇(管理区)和县直有关部门开展了地毯式的单位核查摸底工作,为准确掌握普查对象总体、划分普查小区、分配PDA任务、规范各类普查报表实施范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核查,全县共有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4429个(其中法人单位x个,产业活动单位x个),比第二次经济普查的x个增加x个,增长x%;共有个体经营户x户,比第二次经济普查的x户增加x户,增长x%,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县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11月20日—28日,县经普办组织专业人员根据核查结果,开展了普查区、普查小区划分、PDA区域分布和电子地图绘制工作。全县共划分普查区x个,普查小区x个,配备x个,电子地图实现了县界、乡界、普查区、普查小区边界的无缝对接。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单位和个体户无证照或“三证”不全。x个法人单位中,除去x个村(社区),有组织机构代码证的x个,只占x%;1724个产业活动单位中,有组织机构代码证的x个,只占x%。x户个体经营户中,除去x户流动商摊户,有工商营业执照的x户,只占x%;有税务登记证的x户,只占x%。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对普查工作不配合,不愿拿出相关证照进行登记;二是在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中,很多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不愿“无证”变“有证”,个体转企业,“四下”转“四上”;三是部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办证滞后。有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办理了转型升级手续,但相关证照还没有办下来,这势必会给PDA数据采集带来一定的影响。

2、主要经济指标存在瞒报现象,大数控制难度较大。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非经营单位支出等经济指标是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非常敏感的数据,出于种种原因,瞒报现象比较严重,又加之此次普查采取PDA数据采集系统,PAD现场填报的数据将直接进入国家数据平台,无法进行修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二进二,三进三”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将很难掌控。

3、城乡结合部与社区内单位与个体经营户地址划分不准确。部分村、社区干部和普查员因为习惯思维,在此次单位核查工作中还是按户口所在地对个体经营户进行了登记。譬如:A村的个体经营户在B社区做生意,本应该在B社区登记,但A村进行了登记,B社区没有进行登记。同样,B社区的人在A村做生意,应该由A村登记,但却在B社区进行了登记,这些问题将会给PDA定位和数据采集带来很大麻烦。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1、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拟将xx月份定为全县经济普查宣传月,由县经普办、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乡镇(管理区)采取媒体、网络、短信、户外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普查的社会知晓度和配合度。

2、要认真抓好“三员”培训工作。普查指导员、普查员、PDA操作员是经济普查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是此次普查能否成功的关健。xx月中下旬,将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的业务培训工作,力求做到“统一工作时间、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数据口径、达到如期效果”。

3、要切实落实好“三员”补助。前阶段,我们对各乡镇(管理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经费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和部门没有落实,因此,我们将在xx月份组织一次全面督查,督促各乡镇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普查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好“三员”工作补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要做好登记前的各项物质准备和发放工作。包括表格印刷、PDA发放等等。

5、要进一步加强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力度。建议县委、县政府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xx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加快“无证”变“有证”,个体转企业,“四下”转“四上”工作进度,要形成工作合力,简化办事程序,该转的转,该发证的发证,切实提高PDA数据采集的证照率。

6、要建立好科学的数据评估体系。紧紧围绕“二进二、三进三”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掌握好各种数据评估方法,在正式登记时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篇2: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经济普查于国于民意义重大,表现在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而XXX作为XXX的经普大户,镇领导非常重视。镇上组织参加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动员大会和培训会,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经普办主任,全体经普人员参加的乡镇经济普查办公室,会议要求全体经济普查人员认真对待、密切配合,确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问题。

二、全力支持,保障到位

镇党委政府为此次经济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和物资保障。在人员安排方面:专门从镇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抽调一批责任心强,懂业务、吃苦耐劳的同志担任普查员。在交通运输方面:配备普查专用车2辆,负责普查人员的工作调配。除此之外,镇党委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拨出普查经费用于普查工作的伙食开支、车辆油费等支出,确保普查经费物资保障到位。

三、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为了能快速、准确、细致的进行普查工作,对于普查人员,为了能准确填报各类经济普查表格,首先抽调人员到市县进行业务培训,回镇后组织普查人员相互交流,对培训内容做笔记、分析消化吸收,并以“以人带人”、“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的细化普查方案,让每个普查员都能熟练掌握核查摸底,普查登记现场定位、拍照的步骤和要领,做到有条不紊、从容上岗,并做到了普查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确保了普查数据质量,为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四、认真调查,紧抓质量

篇3: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一、工业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

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个数达到5.80万个,资产总量为190241.62亿元,主要业务收入为244359.16亿元,利润总额为15864.15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562.68万人。外资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3.73%、32.38%、27.47%和21.46%,外资企业在第二产业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1. 工业外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工业外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各项指标在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的占比占有绝对优势。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部分占比非常小。

在制造业里面,资产总量排名前12位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如表2所示,这些行业资产总量占制造业资产总量的74.2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75.31%,利润总额占比为73.74%,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比为62.8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为65.01%。

2. 工业外资企业的区域分布状况。

工业外资企业的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规模、地区经济实力、劳动力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外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全面展现工业外资企业的区域差异,这里主要从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去描述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分布状况。

(1)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在4大区域的分布如表3所示。

从以上4个区域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的外资分布从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仅从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中部地区占比大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占比最小。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都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比较小的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外商投资企业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占比分别为83.45%、75.27%、79.01%和82.0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占比分别为87.03%、78.15%、77.72%和82.02%。东部地区在两个投资主体的占比基本持平,差距较小。

从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来看,绝大部分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要大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只有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小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主要是这两个地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距离有关。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只有河南和福建这两个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要小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数量相当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于沿海地区要低廉,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节省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单体规模看,外资企业的单体规模为3.2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体规模为3.74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单体规模为2.76亿元。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的单体规模为2.96亿元,东北地区的单体规模为4.57亿元,中部地区的单体规模为4.56亿元,西部地区的单体规模为6.81亿元。除了东北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体规模小于港澳台商投资的单体规模,其他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体规模都要大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单体规模。

(2)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要高于其他地区。

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为31.47%,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4.74%。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89837亿元,占比为78.68%,出口交货值为64779亿元,占比为85.31%,出口倾向为34.12%;东北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2847亿元,占比为5.32%,出口交货值为1925亿元,占比为2.54%,出口倾向为14.98%;中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22554亿元,占比为9.35%,出口交货值为4585亿元,占比为6.04%,出口倾向为20.33%;西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6035亿元,占比为6.65%,出口交货值为4645,占比为6.12%,出口倾向为28.97%。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贡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东部地区的出口倾向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各种便利的交通方式都有利于外资企业的出口活动。

从具体省份看,出口倾向排在前几位的是四川、广东、重庆、河南、江苏、福建、山西、上海。其中,四川出口倾向达到49.08%,上海为34.35%。西部地区外资企业的出口主要是由四川和重庆贡献的,占到西部地区出口份额的88.89%。出口倾向较小的省份是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黑龙江、甘肃、青海、西藏,大部分处于西部地区,出口倾向都不到5%,这与外资经济的区域规模有较大关系。

(3)R&D活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除了西藏以外,其他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都有R&D活动。就全国来说,外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351.29万元,而内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201.78万元。除了天津、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以外,其他地区外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都要大于内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

从法人单位数、有R&D活动的法人单位数、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指标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最低的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均不超过5%(见表4)。

(4)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营绩效要强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从经营绩效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8.78%,资产收益率为8.38%。东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2.15%,资产收益率为8.45%。东北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13.20%,资产收益率为6.90%。中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0.64%,资产收益率为8.64%。西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06.41%,资产收益率为8.42%。从资金周转率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并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从资产收益率看,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1.57%,资产收益率为7.47%。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33.34%,资产收益率为8.95%。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率要好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39.96%,资产收益率为9.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中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48.18%,资产收益率为9.67%。同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西部地区的外资经济的资金周转率都要低于其他地区。而东北地区的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都要低于其他地区。

(5)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

从税负压力看,外资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为2645.7亿元,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和北京贡献了2109.07亿元的所得税,占比为79.72%。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贡献的所得税占全国的52.88%。从利润总额看,外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5802.58亿元,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福建、天津和北京贡献了11967.15亿元,占比为75.73%。其中江苏、广东和上海贡献的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7.64%。

东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12247.32,占比为77.50%,应交所得税为2163.79亿元,占比为8179%。东北地区的利润总额占比为4.87%,应交所得税占比为4.68%,两个占比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2786.37亿元,占比为17.64%,应交所得税总额为357.98亿元,占比为13.5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税负压力,这与中、西部出台了一些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

二、工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比较分析

1. 经营状况。

外资企业的经营效率依然高于内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其在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盈利能力上依然处于行业的领头羊位置。

从资产收益率来看,内资企业的盈利水平逐渐增强,但外资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稍高于内资企业。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第二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7.85%,其中外资企业为8.38%,内资企业为7.71%,其差距为0.67%,这相较于2008年1.89%的差距有很大提升。并且,内资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已经超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资产收益率(7.47%),这说明我国内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整体差距依然存在。2013年外资企业收益率高于内资企业的主要行业有10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汽车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3个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差异超过6个百分点。而内外资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新兴的产业之中,这也体现了外资企业在科技技术的领先方面依然超过内资企业。

从资金周转率来看,外资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仍然高于内资企业。2013年,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周转率为117.282%,其中外资企业为133.36%,内资企业为114.15%,其差距为19.21个百分点。而具体到行业内部,通过比较可知外资企业资金周转率高于内资企业的主要行业有7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这3个行业的内外资差异较为显著,超过了30个百分点。

从劳动收益率来看,外资企业依然比内资企业占据优势。在2013年所有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行业的劳动收益率当中,有19个行业的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大于内资企业,在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高于内资企业最多的11个行业中,外资企业每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均超过内资企业30万元以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差距最大,达到了1109万元。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凭借其发达的技术条件,使得其劳动收益率保持领先,我国的内资企业依然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劳动收益率。

2. 税负压力。

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与内资企业相近,但依然小于内资企业。自2011年开始,中国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内资企业完全一样。2008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统一为25%,并实施了5年的过渡优惠期,同时,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而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取消的政策在近年也逐步得到落实。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资企业的销售利税率为7.41%,而内资企业为8.34%,两者相差0.93%,相较于2004年2.04%的差距有着十分显著的减少。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了23.42%,其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依然仅占13.96%,由此说明内资企业在创造了76.58%的主营业务收入之时依然承担着86.04%的主营业务税负。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比为23.69%,而外资企业当年销项税额占比为20.39%,上述数据说明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享受着税收的优惠,内外资企业依然存在着税负差距。但从所得税占比来看,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占比为23.09%,外资当年应交所得税占比为27.95%,这说明国家实施的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综合来看,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势在逐渐减少,政策实施进展顺利,预计接下来将会逐步与内资企业统一。

3. 出口倾向。

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高于内资企业。近年来,外资企业依然保持着出口战略的导向,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出口中持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影响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对我国工业的出口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依然明显高于内资企业,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达到112614.7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占67.27%,在出口总额中持续占据着绝对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创造了24088.92亿元的销售产值,仅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9%,但其31.45%用于出口;而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创造的775789.47亿元的销售产值中,出口占比仅仅为4.75%,由此对比可知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十分明显,依然占据着我国出口的主导地位。

4. 科技投入。

2013年外资企业全部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法人单位比重略大于内资企业,分别为19.64%和13.95%,再将外资企业细分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看,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比例为19.90%,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19.34%。从R&D人员投入情况看,2013年我国全部R&D人员投入中有75.95%来自内资企业,24.05%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45%,外商投资企业占到13.60%。按折合当量计算,内外资的R&D人员投入比例分别为74.79%和25.21%。2013年全部R&D经费内部投入中,75.78%来自内资企业,24.22%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比例为9.28%,小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4.94%。

5. 劳动报酬。

由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虽然内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烟草制品业)高于外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但整体看,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高于内资法人单位。并且,用变异系数衡量平均工资差异发现,属于第二产业中平均工资较高的前10位行业,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0.22)小于内资法人单位(0.33)。

具体分析内、外资法人单位排名后10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可以发现,内资法人单位比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低。但外资法人单位平均工资差异(0.08)大于内资法人单位(0.03)。如表6所示,排名后10位的行业中有7个行业内、外资法人单位都出现,说明这些行业普遍的低工资现象,这7个行业中只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低于内资企业,其他6个行业外资企业都要高于内资企业。

单位:元

单位:元

参考文献

[1]高敏雪,何静,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一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高敏雪,许晓娟,李静萍,等.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估算与计量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4: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对象为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2013年10月至11月开展单位核查、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11月至12月开展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聘培训工作。2014年1月至3月开展经济普查入户登记工作,2014年4月至12月开展经济普查数据审核、数据处理和数据发布工作。

三、普查登记实行在地统计原则。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将佩戴政府经济普查机构统一制作的普查证件执行普查入户登记工作。普查员将手持数据采集终端(PDA)进行入户登记,所有普查对象应依法接受普查登记,如实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违者将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各级政府经济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

五、如有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请向省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举报。(咨询、举报电话:028-87042781 87042730)

特此公告。

篇5: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细则

来源: 发布时间:2013-6-19 10:43:45

普查登记包括准备、核查和数据采集、数据上传和数据存档等方面的工作。

1.准备

1.1收集整理部门数据

普查登记前,先由各级编制、民政、工商、国税、地税、质检以及其他具有单位设立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以及掌握单位信息的行政主管和行业主管等部门,按统一要求向同级经济普查机构提供本部门掌握的各类法人单位和分支机构的最新名录资料。其中,企业法人及分支机构的名录资料,由各级工商、税务、质检、发改委、经委、住建、乡镇(中小企业局、民营经济局)、交通(含铁路)、公安、邮电等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提供;事业单位法人和机关法人及分支机构的名录资料,由各级编制、质检、教育、卫生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提供;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及分支机构的名录资料,由编制、民政、质检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提供。

县级以上经济普查机构将收集到的部门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审核,并逐级分解下发至县级经济普查机构。

1.2单位比对

由县级经济普查机构负责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与部门数据进行单位比对、合并和整理。首先在名录库系统中以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和部门登记注册号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优先级原则自动进行单位比对,合并重复单位;再对由于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不唯

一、单位名称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无法自动合并的单位进行人工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合并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并对区划代码等主要指标进行必要的整理补充。

自动合并和人工合并、整理后即生成单位核查数据库。核查数据库中每个单位都被赋予唯一不变的“核查顺序码”,用于建立各部门数据、名录数据、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数据和普查数据的关联关系。核查顺序码由13位数字和字母组成,前6位为区划代码;第7位为登记机关代码(B为各级编制部门批准设立,M为各级民政部门批准设立,G为各级工商部门批准设立,其余为T),第8到13位为单位顺序码。

1.3标注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

根据普查登记前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年度审核认定结果,在核查数据库中标注通过企业一套表平台开展调查的全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

1.4生成单位核查底册

将核查数据库中的全部单位选取部分字段,生成单位核查底册。底册字段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详细名称、单位类别、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详细地址、区划代码、联系电话、主要业务活动、部门登记注册号、登记注册类型、机构类型、数据处理地代码、是否联网直报单位、核查顺序码、部门资料来源等。

1.5 PDA数据加载

县级普查机构将全县核查底册和相关乡镇普查区电子地图加载至PDA。

1.6事先告之

基层普查机构要采用有效方式事先将普查登记的时间、内容和相关要求告知普查对象,要求其准备工商营业执照(或编制、民政部门的审批登记证书)、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以下简称“三证”)等证照和财务报表,指导和督促普查对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台帐,做好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

2.核查和数据采集

2.1定位

普查员到达调查现场,使用PDA通过GPS对建筑物进行定位并获取坐标,填写建筑物名称和详细地址信息。

2.2入户调查

进入建筑物后,普查员要对所有单位进行实地核查。入户时,须持有县级经济普查机构统一印制的普查员证件,并主动出示证件,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入户后,询问、查看相关证照,判断其是否属于本次普查对象,确认单位类型。

对于法人单位或产业活动单位,根据证照上的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在单位核查底册中查找该单位,并分不同情况进行登记:一是对底册中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用PDA对“三证”进行拍照,核实单位详细名称和主要业务活动等信息,标注核查情况;再由调查单位按照要求登录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报送数据,其下属产业活动单位由所在地普查机构利用PDA采集相关数据。二是对底册中的非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调查单位,利用PDA调出该单位在核查底册中的信息,采用现场核实、修改和补充的方式采集普查表数据,同时对单位“三证”进行拍照。三是对与核查底册中名称相近、地址相同等相似单位要进行现场询问,确定是否为同一单位,如确认为重复单位要在核查底册中进行标注。

对底册中没有的单位,则利用PDA新增单位普查表,现场采集普查数据,并对“三证”进行拍照。

对于个体经营户,则直接使用PDA填报个体经营户普查表,并对证照拍照留档。

2.3审核保存

普查员填报完普查表后要执行数据审核并保存,审核不通过的要进行现场修改。对于客观情况与审核条件矛盾的,则进行强制保存并填写备注信息。

2.4查疑补漏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要及时根据部门提供的新增单位、统计调查发现的新增单位,以及入户调查结果与核查底册差异情况进行查遗补漏。入户调查后,县级普查机构要及时将全县PDA采集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系统,将普查数据与单位核查底册数据进行比对。对于普查多出和底册多出的单位应重点核查,确认为同一个单位的,要在核查底册中加以标注。对底册中没有查找到的全部单位,应进一步实地核查,查疑补漏结束后,底册中所有单位都必须标注核查情况。对于部门行政登记资料中存在,但仍无法找到的单位,反馈给提供资料的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协助查找、登记。

3.数据上传

PDA数据利用无线网络,或在乡级普查机构通过统计内网报送到指定服务器中。对于单位核查底册中标注为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调查单位,除接受本次经济普查的入户核查外,仍按照规定登录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报送数据。

4.数据存档

篇6:如何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情况,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2013年将开展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和重要的政府行政行为,是全面掌握全国及我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情况的重大调查。自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我县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可查清5年来我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实反映我县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摸清我县经济总量和实力,查清我县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和制定政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并下设普查办

由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整个普查工作。下设经济普查办公室,承担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等 具体事项,确保普查质量和进度。普查办公室组成人员在明确职责和分工的同时,还要密切配合。

(二)制定工作规划

普查办公室共同研究制定我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意见稿后,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给予意见,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设想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切实提高其实际可行性,最后报领导审批。

(三)多渠道、全覆盖进行宣传动员

一是利用会议、简报进行有针对性宣传。充分利用会议、工作简报宣传经济普查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经济普查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宣传动员,真正提高各级领导对普查的认识程度,并从行动上支持经济普查工作,及时解决普查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有力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利用电视、电台和网络进行普及性宣传。在距离普查登记时点进入倒记时,利用电视台、电台让全县人民知道,国家将对机关、事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进行普查。同时,在电视台、电台播发关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相关新闻和专题片。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全覆盖宣传,及时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以及关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知识发布到网络上,让既不看电视也不听电台的人了解和支持普查工作。三是利用标语、宣传车、宣传手册等到进行宣传。通过打过街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出宣传车等形式宣传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扩大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影响,真正做到人人了解、人人支持。

(四)做好经费预算

认真做好经济普查预算编制工作,在编制经济普查经费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街道乡镇临招普查人员、街道乡镇开展数据处理、物价上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等重要因素,提升经济普查预算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做好经济普查预算编制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普查经费及时拨付到位。

(五)加强充实普查人员

因普查范围广、工作量大,仅靠现有统计人员远远不够,在经济普查开始之前,必须要做好人员充实准备工作。可采取抽调、临招等方式进行人员充实,以此壮大我县普查队伍,在招聘临时普查人员时,要把好素质关,以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组织开展普查基础业务技术培训

篇7: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为全面检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及配套软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获取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

一、试点范围、对象和时间

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南、广西、贵州、新疆等七省(区)为国家综合试点省(区)。试点省(区)各选择一个经济规模适中,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较齐全,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县),对辖区内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进行普查。普查数据的时点为12月31日,时期为201月1日—12月31日。

其他各省(区、市)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综合试点的范围、对象和时间。

二、试点内容和方法

(一)联网直报单位。

联网直报单位为2013年5月底核准纳入一套表的调查单位,采用PDA进行定位、相关信息核查和证照拍照,并通过网络直报平台填报试点普查表。普查表式包括《调查单位表》(701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情况》(702表)和《科技活动情况》(非工业)(703表)等综合试点普查表。

(二)非联网直报单位。

未纳入联网直报的法人单位(金融业一级法人企业除外)、产业活动

单位,采用PDA进行定位、相关信息核查和证照拍照,并填报《单位普查表》(711表)。

金融系统、铁路运输业一级法人单位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填报《调查单位表》(701表)。

(三)个体经营户。

采用PDA进行定位、证照拍照,并填报《个体经营户普查表》(712表)。 (普查表式、指标解释见附件1和附件2)

三、试点工作安排

(一)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6月)

1.各试点省(区、市)成立试点工作机构,确定试点地区;选聘普查员(有关具体工作要求参见附件6)。(6月中旬前)

2.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统一组织开发普查区绘图与管理软件、单位对比软件、PDA软件、后台管理系统、普查数据处理平台(包括综合试点联网直报数据处理平台)。(6月中下旬)

3.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采购并配臵各省(区、市)试点用PDA

设备。分两批配臵PDA设备,第一批国家试点省(区、市)设备配臵时间为6月中旬,第二批其他各省(区、市)设备配臵时间为7月上中旬。

(二)布臵与培训。(2013年6月中下旬)

6月中下旬召开试点工作布臵会,对国家综合试点省(区、市)及其他试点省(区、市)统一进行试点业务培训。

(三)普查区划分与绘图。(2013年6月中旬前)

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选定普查用底图,下发至县级普查机构;绘制普查区电子地图,县级普查机构统一组织,根据底图结合现场勘查,划分普查区(或小区,下同)边界,对普查区命名和编码;利用绘图软件,

绘制普查区电子地图;县级普查机构合并形成县级普查区电子地图。(关于普查区划分、绘图等具体工作要求详见附件4)

(四)收集整理部门数据,进行单位比对,确定并生成核查单位底册。(2013年6月中旬前)

各级普查机构向同级具有单位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收集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名录资料,逐级分解下发至县级普查机构;以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和登记注册号为关联,比对部门数据和名录库数据,生成核查数据库;根据5月份联网直报调查单位库,在核查数据库中标注联网直报企业;选取部分字段,生成核查单位底册。(关于单位比对等具体工作要求详见附件4和附件5)

(五)PDA内容加载。(2013年6月中下旬)

各试点省(区、市)依据相关要求负责PDA内容加载。软件加载内容包括:试点普查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产品分类目录、指标解释等;普查区图加载,以乡镇为单位将普查区地图载入PDA。核查单位底册加载,以县级为单位,将核查单位底册载入PDA。(具体工作要求详见附件4)

(六)普查登记。(2013年7月上中旬)

登记准备。普查机构事先告知调查对象有关事项,指导和督促调查对象做好基础数据准备。

入户登记。普查员使用PDA对所有普查对象(不含军队、武警系统和保密单位)进行入户登记,确定坐标,核实普查对象基本信息、拍摄相关证照。联网直报企业按规定登录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填报普查表;非联网直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表数据,由普查员继续使用PDA采集。

留档备查。基层普查试点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普查原始数据、资料留档备查。

数据传输。联网直报企业通过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将普查表数据直接传输到指定服务器;PDA数据利用无线网络,或在乡级普查机构通过统计内网报送到指定服务器。

(相关具体工作要求详见附件5)

(七)数据审核、检查验收与汇总。(2013年7月下旬前)

数据审核。普查试点机构在数据采集处理平台上,对普查表数据按专业审核,发现问题逐级退回至企业或普查员修改。

数据检查和验收。普查试点机构有重点地选择部分普查区,每个被抽中的普查区要抽选一定比例的普查表,对其普查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并验收。

综合数据汇总。普查试点机构在综合试点平台上进行综合表汇总。(汇总表式参见附件1)

(八)试点工作总结。(2013年7月底)

各试点省(区、市)完成试点工作总结报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试点工作总结的重点应是围绕普查组织实施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普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应对综合试点统计结果进行评估。(试点工作主要研究问题见附件8)

四、组织实施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由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编制、民政、税务、工商和质检等行政审批登记部门,要及时提供其审批登记的单位名录。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综合试点的要求,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条件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对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确保综合试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规定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试点省(区、市)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规范各环节质量管理的具体标准,对经济普查试点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统一管理、指导和评估试点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成立试点工作组。试点期间,工作组分赴各试点省(区、市),与地方试点机构共同研究和处理试点中的各种问题。

附件:1.普查表式及填报说明

2.普查指标解释

3.普查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规定

4.普查区划分及绘图工作细则

5.普查登记工作细则

6.普查人员选聘和业务培训工作细则

7.普查业务流程

篇8: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一、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变

(一)现状特点。

1. 经济总量规模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79655.27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比重为9.1%,排第三位;完成销售产值106853.68亿元,占全国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0.5%,排第三位;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5.44亿元,占全国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为26.8%,排第一位。从就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1455.81万人,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为22.7%;传统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从业人员数较多,比重为6.9%;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为32.57万人,比重为2.2%。

2. 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1%,比2008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9%,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为39.6%,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3%,比2008年提高17.1个百分点。从企业盈利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比2008年提高0.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46%,比2008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2,303元/人,比2008年提高64,363元/人。

3. 珠三角地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

2013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0.8%,从业人员数比重为83.0%;从工业投资情况看,珠三角的工业投资比重达59.5%;按照各市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区域工业经济差异系数为1.25,比2008年回落0.09个百分点,表明省委、省政府自2008年起推行的“双转移”和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 广东工业产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2013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发展良好,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1%,利润总额占比为44.6%;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7.0%,利润总额占比为27.7%;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50家企业增加值占比为24.2%,利润总额占比为24.9%;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工业企业有6家。

(二)演变分析。

1. 工业企业生产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从企业单位数来看,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变化不大,2013年占全国的比重为11.4%,比2008年回落0.9个百分点。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为79655.27亿元,是2004年的3.34倍;主营业务收入为106361.21亿元,是2004年的3.67倍;利润总额为6496.42亿元,是2004年的4.48倍;应交所得税为1024.14亿元,是2004年的5.16倍。从经济效益指标看,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2013年总资产贡献率比2004年提高4.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比2004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04年提高144.2%;产品销售率略有波动,2013年为97.43%,比2004年回落0.36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 重工业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

从轻重工业构成来看,资产、产值和从业人员等指标的轻重工业比重显示广东的工业化逐步向重工业倾斜;从反映工业化进程的霍夫曼比例来看,由2008年的0.8047提高到2013年的1.4277,工业化进程达到第三阶段的后期,接近第二阶段。

3. 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技术和资本贡献率提高。

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投入的关系,根据曹吉云(2007年)的测算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557,劳动产出弹性β=0.443;资金投入采用固定资产合计可比价,劳动投入采用从业人员数量,工业总产出采用工业增加值可比价,计算2000~2013年不同要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表明,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缓慢上升,2000~2013年,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1%,比2000~2004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2000~2008年回落0.1个百分点;资本贡献率较快增长,2000~2013年为30.8%,分别比2000~2004年和2000~2008年提高10.1和5.4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回落较为明显,由2000~2004年的31.9%下降到2000~2013年的20.1%,回落11.8个百分点。

单位:%

说明:增长率皆采用几何法进行测算。

二、粤、鲁、苏、浙工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与山东、江苏、浙江相比,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较大,出口占比高,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科研成果较为显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力度相对不足。2013年,广东完成工业总产值109673.07亿元,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8.3%,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和山东11.1、10.0和21.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分别低于江苏和山东1.3和4.3个百分点,高于浙江3.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530,551人/年,在四省中最多;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96,646件,低于浙江,高于江苏和山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四省中最低,不足江苏和山东的一半。

(一)主导产业各有特点,广东以电子行业为主。

从主导行业看,广东和江苏占比最大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3年广东该行业产值占比达23.6%,比江苏高10.7个百分点;江苏产值占比超过10.0%的产业有3个,表明江苏工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化工、家电行业,而广东产业集中度偏高,电子行业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家电行业。浙江主导行业占比较为均衡,产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纺织业,占比为9.3%,排名第二、三的行业占比分别为9.0%和8.9%。山东增加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为10%;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山东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占比为8.0%。

(二)广东重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江苏重工业化进程较快。

从轻重工业构成来看,2013年,广东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8.0:62.0,重工业比重比2008年和2004年分别提高0.3和3.1个百分点;四省中重工业比重最高的是江苏,占比为74.0%,比浙江、山东和广东分别高13.3、5.4和12.0个百分点。从重工业发展情况来看,2004~2013年,重工业比重提高最快的是山东,提高11.9个百分点,广东重工业增长较为缓慢,提高3.1个百分点。广东重工业2013年的比重还未达到江苏2004年的水平,可见广东重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三)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平衡,广东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从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各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江苏是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达,苏北地区较为落后;浙江是浙东北地区好于浙西南地区;山东是胶东半岛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区占据优势地位,鲁西南和鲁北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2013年,广东按照各市产值计算的区域工业经济差异系数为1.25,高于江苏(0.69)、浙江(0.74)和山东(0.53),珠三角地区相比粤东西北地区的差异较大,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

三、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主要行业中仍占较大比例,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就业规模来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的比重为9.5%,资产总计占全国的9.1%,从业人员比重高于资产比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提高较快,但仍然偏低,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贡献率为1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00%)1.1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16.22%)和山东(20.21%)2.37个和6.3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0%)0.5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6.34%)和山东(6.97%)0.31个和0.94个百分点。

2. 产业高级化发展有待提高,核心技术环节较为薄弱。

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而且以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高端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方面,广东的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制造方面才刚刚起步,技术环节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3. 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销售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各地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通过投资建设大量的生产项目,某些领域的生产设备投产后开工不足,产能过剩。特别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调控以后,钢铁、水泥等相关产品的产能长期难以释放,导致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偏低。从主要产品的产销率来看,2013年水泥为99.3%,平板玻璃为99.9%,汽车为98.8%,家用电风扇为99.8%,电饭锅为96.2%,彩色电视机为99.2%,电子计算机整机为99.4%。

4.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粤东西北地区需加快发展。

广东工业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布局在珠三角,经过近年来的“双转移”政策,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园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转移的产业大部分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随着节能降耗、绿色工业发展逐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也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工业经济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2013年,广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842.00亿元,低于江苏、浙江和山东,仅为江苏的37.2%;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为1237.48亿元,低于江苏,高于浙江和山东。下一步,要坚决按照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运用财政资金带动企业自主资金和社会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2.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为抓手,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为抓手,推动广州、佛山、珠海等重点市从产品制造向装备制造拓展升级;依托深圳、东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设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器械等高端设备的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园区特点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从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企业开展相关研发和生产。

3.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协调性。按照《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建设“三大抓手”,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由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加强珠三角6市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

4.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释放广东工业经济活力。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开拓新的市场,解决广东工业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广东的电子信息、家电制造、运输装备制造、家具等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出口带动和粤企走出去对外投资,可以带动广东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致二十年后自己的信作文下一篇:外树形象内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