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优秀教师有多远

2024-04-10

我离优秀教师有多远(共10篇)

篇1:我离优秀教师有多远

我离党章要求有多远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共产党人一贯强调学习,无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这样。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给苏联共产党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任务;毛泽东曾提出“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邓小平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一代伟人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如沐春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不是就此可以放松学习、不思进取了呢?我们离合格共产党员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清楚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一直都没停止过。受此影响,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意识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长此以往,亡党亡国,并非危言耸听。因此,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强化全体党员的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党规,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呢?我认为,我们要做到:

一、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保持党的意识不淡化。尊崇党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严守党的纪律政治规矩,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义务、权利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准则。

二、践行根本宗旨不淡薄,永葆公仆意识不变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不与民争利,不与人争功,不以权谋私,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力求做到群众满意。

三、加强自身修养不放松,秉持“严实”作风不怠惰。崇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不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强化作为意识,秉持“严实”作风,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如此,我们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才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篇2:我离优秀教师有多远

5月7日,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党员培训。讨论探讨“我离合格党员有多远”这一主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经快一年了,经过了这近一年来的学习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有正确的入党动机。“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在党校上端正入党动机课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以后在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不。我觉得竞争力是自己的学习实力和工作能力。难道是为了自己的脸上有光?不。我觉得体面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难道是为了自己将来可以走上从政的道路?不。我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我觉得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来就应该关心啊。我也不受谁的要求去做党员。我想过了我想入党是希望改变一些现状。我知道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我知道自己还缺少能力,缺少理论的知道,缺少坚持的毅力,缺少牺牲一切的勇气。但是我会努力的,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对党的正确认识,要认真实践,不断树立正确的动机,自我总结,不断增加党性修养,接受党的培养。我会以党员的要求约束自己,提高自己。

其次作为合格的党员应该要学习党的章程,做到章程中规定的八大义务和八大权力。其实这是基本的,我们更主要的是学习党章中的精髓。但是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欠缺。首先,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还很不够,虽然在我们的课程中有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的课,但是我经常觉得上这样的课极其乏味,因此思想上对这种课并不是很重视,甚至有时候还会对这样的课产生厌恶感。另外,对党章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欠缺。对比合格党员的标准,在政治思想方面,我觉得自己离一名合格党员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学习成绩上,无论是不是党员,认真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学习成绩方面应该起到一个先锋模范的作用,认真努力、刻苦钻研,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组织的各种活动。反思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我还是深感惭愧的。在过去这段时间,也许是因为受到自己的情绪的影响,第一学年我还是比较认真努力的,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虽然考的不能说遥遥领先,但是在班里还是排到了前十五名。然而,在第二学年,我明显感觉到我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以至于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虽然在上一学年的评优评奖中,我拿到了专业三等奖学金,但是我对自己在大二学年的学习情况很不满意。这学期已经过了大半,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也一直是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因此,我想,如果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我必须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最后,我觉得合格的党员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做个党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是要发展的眼光,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心中。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是井底之蛙,眼界太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还要积极参加活动,多多和老师同学沟通学习。我相信自己会进步的。

篇3:我离阅读有多远

窦桂梅老师给我的感觉不是在讲座, 而是在演讲, 她那丰富的面部表情, 手舞足蹈的姿态, 博得了阵阵掌声。这种自信和精彩源于她的渊博学识和潜心修炼, 正如她自己说的:“如果皱纹要长在脸上, 那就别让它长在心上。”一个女人, 如果用书籍、用学识作为美容品, 她的气质将与众不同, 她的魅力将与日俱增。窦老师在自己博览群书的同时, 极力影响周围的人, 于是, 她的学校里响起了最美的声音———朗朗书声。那些优美的文字, 从儿童的唇齿间迸出来, 滋养他们的心灵, 影响他们的一生, 指引他们去追求真、善、美。

听着听着, 我开始反思自己, 进而自惭形秽, 猛然发觉, 我离阅读越来越远了。

曾经,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昏黄的灯光下, 打开那些发黄的书本, 我的心便飘然离开风风火火的现实, 降落到遥远的时空, 享受着人生难得的静谧与安然, 那种“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 欲求卜于一册古老的卷帙”的轻松适意。我走进“彼黍离离”的古代, 审视青铜器一样古怪凝重的夏、商、周, 旁观着战国、强秦、炎汉的狼烟和血腥, 随着眼花缭乱的唐、宋、元、明、清一路浅吟低唱。我悠然地带着冷眼, 翻点着历史的酸甜苦辣, 寻访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笼罩我的是千年来檀香炉里飘绕的氤氲, 绿玉般铜镜的清冷幽光慢慢朦胧着我心灵的峡谷。

我少时是最喜欢读书的了, 一方面, 读书是我实现人生理想的渡船。因为父母总是勉励我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生的境况;另一方面, 读书是生活的慰藉。因为阅读确实给我当年那贫苦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快乐。于是年少时的我渴望上学, 渴望识字, 渴望读书。

上帝给我一双眼睛, 好让我阅读世界。但我好奇而求知的目光, 穿不过家乡四面环绕的山峰。我只能把目光从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移开, 深深渗入书本, 从那些为数不多的、珍贵的书本里, 开拓我的视野, 领略更多的精彩, 向往无尽的神奇, 猎取更多的知识。

书籍就这样成为了我最博识的老师, 最开怀的挚友, 最亮的明灯, 最美的风景。它伴随我度过懵懂的少年, 走出乡间的小路, 走进城市的霓虹。我当年最自然的想法是一生不离开书本这位精神的导师与知识的密友。

然而现在的我, 虽然是一个老师, 却觉得与书本渐行渐远。我的时间抛掷在喧嚣里, 目光停驻在繁华中, 思想迷离在物欲的闹市……读图时代的到来、快餐文学让我随波逐流, 我的业余生活中充斥的是喧闹和色彩缤纷的电视, 床头放的是读来消遣的所谓“畅销书”, 书柜上蒙上了灰尘, 心灵里出现了空虚, 找不到那份厚重、宁静和充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储备的“那桶水”渐渐被沥干, 我将怎样带领孩子们爱上语文, 在祖国璀璨的文化长河中畅游?

只有阅读。我们需有计划地提升专业知识、方法技巧, 还要开阔胸襟、陶冶情怀、扩大视野、提升境界, 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阅读, 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阅读, 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油;阅读, 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古贤者云:“贫者因书而富, 富者因书而贵, 贵者因书而智, 智者因书而乐。”阅读使人充实, 日积月累会越来越丰富。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场景, 那引人入胜的情节, 呼之欲出的人物, 妙趣横生的语言, 会让我活力顿生;流连文字之中, 我才能练就“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之态。

中国的经典, 至今仍然风行世界, 誉满全球。美国的国防大学、西点军校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 日本公司培训高级员工主要就是学习《孙子兵法》。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 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 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 在他们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 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 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德国, 读书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 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 我们的经典却被束之高阁, 让年轻一代渐渐陌生。怎能让孩子们去崇拜外国的文化, 去熟记明星的生日, 而疏远真正的经典文化呢?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少年, 就应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去自豪、去发扬光大。

篇4:我离优秀有多远

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感恩”二字,春晖小学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是啊,感恩,要教会学生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这不正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核心吗?往里走,一架古筝放在正对校门的位置,前面是竞相开放的菊花相伴,给人一种置身古典文化之中的感觉。然后被命上不同名字的楼房出现在眼前,什么明礼、诚信、责等,校风校训都在楼上显示,让人每天都能看到,牢记于心,并付诸行动。楼房正中是两面大镜子,让每位老师、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仪表,反思自己的不足。接着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春晖小学的文化、活动等,很精彩。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春晖临时会议室,在这里,我真是开了眼界。一本本的学生成长足迹吸引了我:《我的寒假我记录》、《美文集》、《诗配画》、《清明节》、《读书卡》、《成长足迹》、《旅游》等等,记录了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活动等,由此我想到,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每天只知道对孩子大呼小叫,什么什么会背,什么什么会写……学生饱受摧残,自己也烦得要命,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以后,我要向他们学习,平时多读书,多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班级管理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用自己的智慧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用自己的勤劳去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去享受其中的乐趣。

其次,教师充满自信,当好学生的领头雁

正朦朦胧胧时,忽然听到抑扬顿挫的声音,很有激情,我被他幽默的语言吸引了,认识了他就是河南最具智慧力的班主任之一的段惠民老师。

段惠民老师用轻松诙谐的语调介绍了他的班主任之路,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只有自信的老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师范毕业后又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从上学开始,我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话不敢说,事不敢做,严重的缺乏自信,以致于到现在很多想做的事都不敢做,这与现代社会是相悖的。现在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满自信,把自己的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以后要信心满满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带出一班充满自信的优秀学生。

最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做好班级小主人

听了司文宗老师的报告,我很惭愧,他的班主任工作用分数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作方法,我在以前做班主任时也经常用到,班级学生轮流做班长,班干部轮流值日,由全班同学共同制定奖惩措施,所有学生共同竞争班级岗位,所有学生互相监督,共同做好班级工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现在,换了新环境,我的班级管理一团糟,我会反思我的行为,力争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步入正轨。

篇5:我离堕落有多远作文

不知道簌簌飘零的红叶,到底勾起了谁的思念。在这四年的季节里,我让自己沉沦,斩断一切情意的来路。我不想思念,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也不在意别人对我的思念,在我看来,他们虚无的就像网络。我渴望博学,却憎恨每日的.机械学习。我有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完成的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要颠覆这个世界。

我不喜欢被左右,就像风不喜欢束缚。我向往深邃的天穹,却始终不知道那明眸后面到底隐藏的是喜悦还是悲伤。一直活在记忆与现实交替的境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自以为活得很明白,却比谁都更糊涂。我觉得自己该累了,倦了。不想思念了,不愿盼了,不打算在爱了。在爱情这片沼泽,我觉得自己有时在边缘,有时却似乎在下陷。我不明白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不会有幸福的结局。

觉得自己像水中的浮萍,每天都飘摇不定,不记得根系的束缚,只记得水的温情与无情。为什么我时常在已明白了未来的历史,却还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去改写,明知道“此路不通”,却还是相信这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也许有一天,我枝繁叶茂在道路的这头,而希望却破灭在了道路的那头。为什么凄美的雪花总是在人孤单时悄然落下?莫非它像告诉我,他和我一样寂寞;为什么白色的蜻蜓在百忙之中也会给人留下生动而永恒的定格一刻,莫非它想诠释真爱不怕时间的洪流。

篇6:我离鲁迅有多远高中作文

曾经多次看到各种版本的鲁迅作品,但就是不买,因为不感兴趣。我印象中的鲁迅,就是虹口区鲁迅公园那座乌黑的雕像,生硬顽固,沉重冰冷。所以,对于他的文章,我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凭着模糊的记忆,从书橱底部好不容易翻出了那本比我大整整的《鲁迅全集》,那是我爸爸珍藏的。书页早已泛黄,书角也翻卷起来,平时我连瞧都不瞧一眼的鲁迅的文章,此刻却捧在手心如获至宝,那是因为我游历了绍兴——先生的老家。

游玩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游戏,而现在却想来次神游,读着那些昨日我目睹过的地方在文中不断出现,这种感觉很奇特,于是我后悔游玩之前没有仔细拜读,到了那里只拍张照,投下匆匆一瞥,只是游玩,鲁迅依然离我很远。现在我有些恶补似地读他的文章,也许是为了寻找昨日的绍兴之游的点点滴滴,还无法能够仔细地体味。

认识了《孔已己》,也像认识了一个那个时代的麻木不仁自甘堕落的书生,也是当时中国一大批文人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

品尝了那一味令人惊心的《药》,令我深深体味到当时国人的迂腐愚昧和不开化。

回了趟《故乡》,那西瓜地上戴着银项圈、捏一柄钢叉的少年闰土浮现在眼前,我和作者一样感受到了隔世的悲凉。

翻开《阿Q正传》看到的.是他可笑的活和可悲的死。

于是只能在《祝福》里听着祥林嫂一遍遍地诉说。

累了,跟着双喜他们一同去看《社戏》,一同划船,偷吃罗汉豆……

啊,我终于相信鲁迅的文章是不死的,没有我想像中那么晦涩,难懂。我开始相信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好书是耐读的,读的人多了,变成了名著,那呈现出的旺盛生命力,那感染人的可以浸透人灵魂的生命力,让人震撼,发人深省。正如《呐喊》,正如《朝花夕拾》……

我曾迷恋过那些所谓的凄美的爱情小说,魔幻小说,如同迷恋那一只抹着浓浓的鲜奶的蛋糕,那层奶油能带给人的味觉暂时的甜蜜,吃多了会腻,甚至反胃,它不能给饥饿的胃以安全感。

因此我想问问诸位,你的身体更需要蛋糕上的奶油还是奶油下的蛋糕呢?

想想现在的某些作家,一味追求情节来迎合读者,使迷茫的读者暂时进入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然而故事结束了,留不下值得回味的东西,人们便又找不到方向。

倒不如去读一读鲁迅,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去感受他的阳刚之气,爱憎分明……活着,爽一些。勇往直前,大步地走近鲁迅,像他一样对生活充满执著,对明天充满希望。

篇7:我离雷锋有多远(演讲稿)(精)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离雷锋有多远》

老师们,同学们,你到过我们西胜中学吗?占地面积三十几亩的西胜中学,建在一片田野之中。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送来醉人的花香,婉转的鸟鸣。放眼望去,满是花,是绿,是清新。

可是正是由于校园周边特别空旷,时常吹大风。大风一起,学校垃圾堆里的纸屑打着旋儿,手舞足蹈,幸灾乐祸,好煞风景。更恼火的是,学校的两个垃圾堆都在咱们班的卫生区域里头,我们班因此多做不少活儿,还多挨好多次批评。管住这两个垃圾堆的废纸屑、零食包装袋,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可是,那么脏,那么臭的活儿,谁愿意干呐?而且还得天天干!清洁委员下令:扫公共地的同学负责把当天的垃圾烧了。可我们经常是能拖就拖,能混就混,总是落实不到位。

那一天,我路过垃圾堆,看见我们班的那两个活泼好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活宝”——唐果和杨孝松,在垃圾堆那儿有说有笑。我纳闷了,都上静息十几分钟了,这两个调皮鬼是还躲在这儿抽烟呢,还是做别的见不得人的事儿?我好奇地轻悄悄地走过去看。原来他们一个拿棍子,一个拿火钳,正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火堆,尽量不让火熄了,也尽量不遗漏一片废纸屑、树叶子、食品袋。欢快的火苗映红了他们的笑脸。我恍然大悟——哦,你两个这几天静息总是迟到,还甘愿被罚做清洁。原来你们俩压根就乐意做这个事儿!我还以为雷锋离我有多远呢,原来雷锋就在咱们班上啊!这下可好了,他俩原来还背地里来义务烧垃圾,现在班上没有人不晓得他俩的举动了,居然有人要竞争上岗了。他俩抛出狠话:我们俩承包了。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别跟我们争了,要做好事嘛,多的是地方。

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为雷锋!

接下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像雷锋那样”的主题班会,组建了雷锋小组。嘹亮的歌声,铮铮的誓言,响彻教室,回荡在校园。同学们谁也没有落下,擦亮眼睛寻找机会,争做好事。

新教室墙上烙下几个刺眼的脚印,老师很生气,厉声说:“谁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号,给我擦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一拥而上十几个男生,都说“老师,是我,是我”,老师却笑了,说:“难道你们还有合作踩一个脚印的?做好事也就罢了,还愿意背黑锅?嗯,不可理喻呀!”

春季预防流感,学校喷洒的药水弄花了教室的门,可在课间的十分钟后,是谁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的?浣洗池的地漏堵塞了,是谁给疏通了?午饭后的食堂餐桌上狼藉一片,又是哪些闲来无事的同学帮炊事员阿姨们端碗递盆,抹桌扫地忙得不亦乐乎······

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雷锋小组的成员们在行动。

同学们,雷锋离我们有多远?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是你,雷锋是我,你、我、他,都是新时代的小雷锋。我们正努力践行自己的誓言:像雷锋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为人民服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8:我离理想的教师有多远

可是当我静下心来真正去阅读时,朱教授的激情渐渐地感染了我,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次次的叩问令自己哑口无言,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从教生涯。

以前,我有理想,但我更现实;追求理想,然后被现实调整。踏上三尺讲台,为了面对学生时自己不再心虚,不再不知所措,那些理論文章虽然枯燥,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一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很少读书,尤其是那些理论著作。我也曾为自己分析过原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班级事务琐碎繁人、没有精力,教学改革似运动一拨又一拨、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换汤不换药……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忙碌着、麻木着,渐渐远离了书籍,远离了阅读,远离了学习。

刚毕业时,我也曾满怀激情,规划着自己的教育蓝图,于是有了一次次公开课的洗礼,一篇篇论文、随笔的诞生。但是,我不是个幸运儿,奋斗的过程中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不知从何时起,我视公开课为畏途,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我不做跳梁小丑。”写论文写随笔也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即使写了也是生涩空洞,毫无灵性。不知何时,我已没有了冲动,远离了梦想。

其实失败总是会伴随着成功,就像朱教授所说的“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确实是越来越高了,各种各样的比赛也是层出不穷,这在发展教师的同时,也让教师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在种种优胜劣汰的竞赛下,有些教师胜出了,成了各个层次的名师,有些教师也因此埋没了,像一条条浮头的鱼儿,沉下去后再也浮不起来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敢于自我挑战的教师,这样才能勇立潮头,永远做一个成功者,才能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朱永新教授还写过一本书叫做《改变从阅读开始》。我想我的改变就从阅读他的《我的教育理想》开始,努力阅读、努力思考、努力工作,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向“一名理想的教师”靠拢。

篇9:我离法拉奇有多远

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挑战权力,拒绝谄媚。

法拉奇的勇气是从当战地记者开始的。她以《欧洲人》周刊记者的身份来到越南采访越战,多次受伤但都大难不死。后来她又去过中东战场和暴乱中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但她比当战地记者还要出名的工作,就是直接去面对那些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物,她采访过基辛格、霍梅尼、邓小平、武元甲、阿拉法特、巴列维、卡扎菲等很多国家元首和权势名人。她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著称。正因为如此,在采访风云人物的过程中,她本人也渐渐成为新闻界追逐的风云人物。在《风云人物采访记》的原著序言中,法拉奇说:"那些决定我们命运的人,并不比我们聪明,有远见,有韧力,他们只不过更能钻营,更有野心而已。"通过对权力者的采访,法拉奇更发现权力对人的腐蚀,她说:"我认为权力是不人道的、令人痛恨的现象。"

在采访基辛格的时候,她问道:"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会选择谁?"

在采访英迪拉·甘地的时候,她问道:"跟您这位受过非暴力教育的人谈论战争,我有一种奇怪的感受。在发生冲突的日子里您在想什么?"

在采访邓小平的时候,她同样棋逢对手:"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希腊抵抗运动人物阿莱斯成了法拉奇爱情故事的男主角。这个男人曾被控谋杀希腊独裁者,被判了死刑后又被改判,囚禁了5年。他被称为"疯子",也被称为"天才";被称为"英雄",也被称为"危险分子"。法拉奇与他在采访中谈情说爱,这段感情维持了3年,直到阿莱斯被谋杀。

法拉奇对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夫人的采访,由于追问出该国和孟加拉国的关系等问题,导致原来两国要签署的条约被迫推迟,几乎流产。由此可见法拉奇当年的政治访问有多大的威力。

在写过9本书和大量的采访文章之后,法拉奇从新闻界退休隐居,后来常住美国曼哈顿。许多人都要求采访她,但她一律拒绝,闭门做自己的研究。"9·11"世贸大厦被炸时,她正住在曼哈顿中城公寓,目睹了双星子大厦的轰然倒塌。在极度的震惊和愤怒中,她打破十多年的绝对沉默,为此专门写了两篇文章和一本书,勇敢地站出来谴责自杀炸弹和恐怖主义行为。她的直言抨击惹来了恐怖分子的仇恨,他们给她发信,扬言要杀掉她。她无所畏惧,说:"用自杀炸弹来杀我?天哪,那是不是太浪费了!"

法拉奇有过不寻常的3次中国之行。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她首度来到中国,曾经对邓小平进行过一次坦率的采访。她在中国的知识界一直都有一种极高的声誉。1993年,她再次来到中国,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乘公共汽车前往听讲的大学生不顾主办单位的反对,把整个演讲大厅及其走廊都挤得水泄不通,场面甚是火爆和狂热。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间里,一名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站起来说:"我并不是来问问题的,因为我从学会阅读起就一直阅读您的书,我已经知道您的答案了。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代表我本人和我的同学向您表示感谢……我感谢您,我们感谢您,因为通过您的作品,您教给了我们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件东西:勇气与自由……请您不要死……我们非常需要您。"

这位大学生其实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遗憾的是,直到法拉奇辞别人世,我都不曾亲眼目睹她的绝世风姿。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晚期,我在青藏高原上有幸读到了法拉奇的长篇纪实小说《男子汉》,就被其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激情、真诚与正义感的力量所震撼。后来,我又读到了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的简译本和全译本,它们给我心灵上的冲击一次比一次令人难以忘怀。她无愧为一个用自身的生命来写作的人,她的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反对腐败的权力的倾向,以及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强烈呼吁,是她的同时代人中少有的,因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公众的眼中,法拉奇是"自由斗士"的化身。而我必须承认,法拉奇曾是我精神天空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星星。

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个女人始终摆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并让全世界为之叫好,让那些大人物感到害怕,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同时感到不可思议。而令我更为惊奇的是,我竟然会与法拉奇同一天生日--6月29日。这一天,她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我生于中国南方的衡阳。时空相差33年。但是,我的痛苦却在于--我与法拉奇的距离--恰如她的传记作家圣·阿里科所说:"她取得了一般的新闻工作者用150年的时间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

篇10:超小型PC,我离你有多远?

爱而不得的痛

身为IT媒体记者的不幸在于缺乏一种普通消费者的快乐,面对新产品时有一种麻木感。没想到在面对一台PC时,我还会泛起一种感动。那是IBM ThinkCentre S50超小型PC,那小小的机箱看上去也就《辞海》大小。就这么一点儿体积上的物理变化却让我心里产生了某种奇怪的化学变化,那是一种想把她抱回家的欲望。

再见到IBM ThinkCentre S50超小型PC则是在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新闻中心里,在普通的长条桌上,那支撑着显示器的小机箱让你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而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对其赞不绝口,称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随机的IBM的管理软件让他丝毫不担心维护的问题,而且噪音也小。工作人员一边倒式的高度评价甚至让我觉得他像个IBM的“托儿”,不过这倒勾起了我的小型PC情结。但是这样一台配备15英寸CRT显示器的PC要6999元,毕竟这比标准PC贵出的不是一星半点,不像买衣服时多个两三百元咬咬牙就认了。

这让我想到了一向以价格杀手面目出现的国内厂商。在与某品牌大厂的PC总经理交流后得知,如果国内厂商涉足的话,只会比主流产品贵500~1000元,这是一个我能接受的价格。但问题是国内厂商不会做这样的产品。这是因为超小型PC属于非主流产品,价格昂贵,配置又低,只是小众(包括行业和个人)可以接受的,而这部分小众又很难认可国内厂商的品牌。

说白了,超小型PC在性能、扩展性方面天生无法与标准PC竞争,她惟一的卖点是小。但是说起体积小呢,又比不过笔记本电脑。比如说现在7999元就能买一台迅驰(国外品牌的要1万元左右),你会买哪个?当然大家都觉得它的外形很酷,但这是和台式机相比。

他的分析很透彻,透彻得有几分残酷。因为他已经算准了消费者的心理,一定挡不住便宜的笔记本电脑的诱惑,就算你不想买一台低档笔记本电脑,但是它的价钱足以在你出手超小型PC时拦住你,让你觉得她太不值。

我的愿望很过份吗?只不过就是想要一台小小的台式机而已。问题在于我想要的产品在厂商心目中是非主流,非主流就意味着国内厂商不愿意涉足,非主流就意味着贵。但我的愿望真的非主流吗?自问自己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又问了几个朋友,其中包括粗枝大叶的邋遢汉,都觉得这样的PC放在家里蛮好。

此小非彼小

其实厂商并非没有看见 “小”这个需求。在2003年的秋季IDF上,Intel展示了BTX平台,其设计主要就是瞄准未来小体积机箱的需要。其中最小的Pico BTX和较小的Micro BTX容积分别为6.9升和12.9升。事实上,小型化是PC发展的趋势,只不过像IBM ThinkCentre S50这种超小型PC被厂商定位于流通、金融服务等行业用户,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家庭用户,他们想塞过来的是另一种小PC。那就是以微软、Intel为首大力倡导的“数字家庭”中的Media Center一类。比如曾获得我刊年度产品大奖的同方君悦,外形类似于DVD,用遥控器控制,强调多媒体的娱乐享受。这才是厂商眼中家庭所需要的小PC。

但是我不需要。且不说这些东西价格更恐怖,关键是现在我只是想要一台正常的在家里上上网、做文字工作的PC,再加上处理一些数码照片和DV,我也不爱打游戏, 也不会总升级。那些花哨的功能我并不感冒,但这种炫烂的娱乐PC才是厂商想推给我们的东西。

我的困惑在于我对超小PC的喜欢并不是一种非分的、女人喜欢首饰类奢侈品似的喜欢,但现在却好像与后者同类,原因就在于厂商的提前设定。人们常说市场上有两种力量,来自于厂商的推力和来自于消费者的拉力,这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但在PC的市场上推力在起主导作用,想想微软和Intel产品的一次次更新。

面对IBM ThinkCentre S50超小PC,我不再是以一种记者的身份去冷静地分析产品的定位以及市场前景,这一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一个满腔不满的消费者。我的痛苦源于自己的双重身份。

我的喜欢没有错,厂商也没有错,这就是市场。 -向农

芯片厂商数目未来十年将缩减40%

上一篇:pr论文开题报告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