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2024-04-08

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精选6篇)

篇1: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红塔区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红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18年10月22日)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非烟工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提升态势。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1-9月,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14.1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0.8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1-9月,区属(不含红塔集团,下同)工业总产值360.4亿元,同比增长25.8%。区属114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7.1亿元,增长28.4%,其中:不含高新区54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6亿元,增长32.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4%,其中:不含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1%,超市下达目标增速(21.0%)0.1个百分点。

9月份,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其中:不含高新区增长29.1%。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轻工业生产小幅增长,重工业平稳较快增长。1-9月,区属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8亿元,同比增长3.2%,占区属工业的比重为22.4%;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6.3亿元,增长

钢铁及压延加工产业平稳较快增长。1-9月,全区5户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生铁356.9万吨,同比增长22.2%;粗钢389.9万吨,增长28.7%;钢材375.8万吨,增长23.9%;实现工业总产值158.0亿元,同比增长38.4%,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9%;工业增加值增长23.8%。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9亿元,同比增长41.7%;利税总额7.3亿元,增长81.6%;利润总额5.1亿元,增长59.3%。

9月份,线材(高线)平均价格为4350元/吨左右,环比上涨50元/吨,同比上涨300元/吨。

卷烟配套产业下滑。1-9月,全区23户规模以上卷烟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3.5%,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1%;工业增加值下降5.7%。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3亿元,同比下降9.1%;利税总额2.2亿元,下降33.4%;利润总额1.4亿元,下降39.2%。

装备制造产业平稳较快增长。1-9月,全区28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30.8%,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工业增加值增长27.6%。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34.4%;利税总额9194万元,增长51.6%;利润总额5017万元,增长159.5%。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1-9月,全区13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09.4%,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工业增加值增长86.7%。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144.3%;利税总额4.1亿元,增长81.8%;利

1-9月,卷烟配套产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5%、5.7%。三、四季度重点工作措施

(一)锁定目标、强化调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锁定市、区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将四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及各乡(街道),全面实施目标任务按月倒逼制度,按月细化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调度,竭力推进,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同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工信局所有领导、业务股室,分别负责联系各乡(街道)的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要求各责任领导加强与各乡(街道)的对接、协调,根据分月目标任务及时科学调度,千方百计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二)狠抓工业项目投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继续抓好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新增3500万片/年LED衬底片扩建、玉溪荣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70万平方米节能玻璃加工项目、玉溪富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处理120万吨废钢加工利用项目二期工程等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力促新建生产线按计划投产运营、增效。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利于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狠抓政策措施落实,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多方争取稳增长政策资金支持。抓好扩销促产、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政策措施落实,促进企业降本增效。2018年力争全区企业完成市场化

篇2: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有效地整合楼宇资源,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具有流通领域服务业特色的中央商务区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总部经济企业房屋租赁补贴资金是指为支持经双塔区政府认定的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双塔区所属企业,区财政为总部企业办公用房的租金给予补贴的资金(简称“贴租”)

第三条:总部经济企业是指总部在双塔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双塔区域外的其它地区,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企业。

第二章 资金的来源

第四条:总部经济企业房屋租赁补贴资金由区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第三章 资金的管理

第五条:贴租资金的申请实施立项管理。申请单位在每年的1月20日前报区商粮局立项,区商粮局对立项项目进行初审、考核,确定贴租资金资助项目,区总部企业房屋租赁补贴资金审批小组负责贴租资金的审批。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条件 第六条:享受贴租的企业必须是在双塔区注册和纳税的经双塔区政府认定的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的企业。

第七条:贴租方式:采取“先缴后补”的形式补贴。第八条:总部经济企业贴租标准:新办或区外引进的企业,以企业当年形成的区级税收为基数,第一年按企业形成区级税收的100%给予贴租;第二年、第三年按企业当年形成区级税收的50%给予贴租;

第九条:在双塔区总部楼宇购买房屋的总部经济企业,可同样按照第八条标准享受贴租。

第十条:对于总部经济企业当年区级税收总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给予企业总部所属街道适当奖励。

第五章 资金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一条:凡适用本办法的企业均可申请贴租资金,申请贴租的企业应申报如下材料:

1、贴租申请

2、《双塔区总部经济企业贴租资金申请表》

3、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4、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

5、租房交款发票(或产权证明)复印件

6、《本年度及上年度缴纳税金明细表》

7、本年度最新财务报表

第十二条:贴租资金审批每年一次,于年末进行。区商业和 粮食局根据企业入驻立项情况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上报区总部经济贴租资金审批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与上级规定发生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区商业和粮食局负责解释。

篇3: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1 以前瞻性思维和穿透性洞察力来全面构建企业绿色发展基础平台

1991年滇西水泥厂建设指挥部在大理成立, 随即拉开了建设的序幕。要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高风速的“三高”地区以及风景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且厂址又设在水资源比较敏感的洱海流域,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建水泥厂, 难度不能说不大, 在国内也属首次, 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滇水建设指挥部领导班子以前瞻性思维和穿透性洞察力审视企业发展前景后提出:在大理地区建设水泥厂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 这是建厂的前提;其次还要保护好周围环境, 保护好苍山洱海水资源, 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才能做强做大。基于此建厂宗旨在建1#窑时就有了一个绿色设计基本构架, 即努力把保护环境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控从设计时做起, 而不是等今后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环境后果再来采取末端处理。为此滇水从寻找生产水泥的矿山资源开始就进行了严之又严的筛选工作, 采取多矿点采样, 逐一对比筛选。从立项到正式提交勘探报告历时7年, 最后才选定石灰石主矿, 并对石灰石矿南段覆盖土进行综合评价, 将其作为粘土资源综合利用;在厂房设置上, 均按园林构造设计, 充分考虑现代花园式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 节省每寸土地;在生产设备选型上, 从可行性研究开始, 会同设计单位对所需设备进行专题调查, 对关键设备选型专门在北京召开专家讨论会, 随后又多次组织召开小型研讨会, 最后才决定采用。滇水所有关键设备和生产仪器均引进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世界上最先进可靠的现代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和控制系统, 主要生产工序全部实行现代化;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未来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优先采用可再生材料;尽量利用可回收材料;尽可能引用低能耗、污染少及环境兼容性强的材料和零部件。例如1994年在1#回转窑排放点就设置了从德国引进技术制造的处理风量大、收尘效率达99.9%的电收尘器, 在一些主要扬尘点逐步增设了性能优良, 能较好满足达标排放的收尘器。在建设3#窑时, 投资1 600多万元,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设备, 收尘效果更为明显。是当时全国同等生产规模装备最先进、也是云南省第一家采用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与此同时组织全员植树种林, 栽花种草, 美化厂区环境, 共投入经费33万元, 绿化面积达123 113m2, 绿化系数32%, 花园式工厂轮廓显现。先后荣获“大理州绿化先进单位”、“大理州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先进单位”, 首批通过云南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全国环保审核验收专家组对滇水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 工艺设备及环保治理一流;清洁生产水平先进, 全部污染物排放及主要排尘点粉尘排放浓度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污染物排放总量低于云南省环保局确定的污染物总量要求;厂区环境优美, 是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水泥企业, 该经验在行业具有推广及示范作用。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力度的加大, 滇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自我加压, 制定清洁生产内审制度, 参加大理州首轮实施清洁生产自愿审核, 成立领导机构及专职办公室, 制定出6个阶段35个步骤来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为使清洁生产意识深入到职工心中, 滇水通过厂报、专刊及电子屏幕等媒体对全体职工进行宣贯, 外聘咨询机构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 颁布《质量、环境一体化手册》、《粉尘无组织质量管理》等10多项重要制度下发到各车间班组个人组织学习讨论, 此举收效良好, 职工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清洁生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还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进行盘点和剖析, 从各个环节查找问题, 并向各部门发放调查表收集清洁生产方案和建议, 合同相关职能部门、车间和生产中心及外聘的专家就收集的108条方案和建议一起召开座谈会讨论, 共筛选出47项减少能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方案。现已实施38项无低费和2项中高费方案, 其他几项正在实施中。由于基础工作扎实, 取得的成绩看得见摸得着, 得到大理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专家组的高度好评, 一次通过验收。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更加彰显的是滇水投资260余万元资金建成日处理600t/d污水的中水处理系统, 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回用。处理过的污水可用于生产和厂区绿化及道路洒水等。按目前收集生活污水量 (300m3/d) 计算, 每年将减少93 600m3新鲜水用量, 减少水费支出24万元。不仅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资源, 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 还有效保护了洱海水资源, 成为大理州第一家实施生活污水零排放的水泥企业。

2 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点

法国著名管理学者克劳斯曾经说过:“只有人才才是最有优势、最有价值的资源。”当今世界上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都把人才作为资本增值的首要因素, 即使是对外投资也把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考虑。基于此, 滇水在“人”字上大做文章。因为他们深谙:只要有了人, 企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只要有了人, 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在这种人本文化的熏陶下, 滇水及滇水人得到了不断的重塑和提升, 打造出了全新的人本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产品, 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市场, 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效益;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员工。人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 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培养和塑造一支技艺精湛及掌握现代化工业技术、熟练使用和掌握高新技术装备及完成产品技术创新的技能骨干队伍。滇水有职工近千人, 除少数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从兄弟厂家引进外, 大部分来自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年轻人人数占总职工人数90%以上, 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员工比例高达85%。这些大中专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缺少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者存在着极大的不匹配。为此在建厂初期第一批新职工进厂后, 就采取一是适时分期分批送他们到国内先进大厂对口学习, 回来后利用设备安装和调试的大好时机, 不讲任何条件让他们跟随安装公司从放线、清洗、吊装、找正、试车全方位学习, 增强他们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二是在点火试生产阶段, 外聘先进大厂技术人员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和教学;三是制定以老带新、鼓励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傅和技术人员同年轻职工签订师带徒合同, 并在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 不论资排辈, 打破工人干部界限, 全员竞争上岗;四是根据企业处于动态发展的实际, 制定出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措施和管理方法, 相继成立企业党校和业余技校, 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一些高等学府联合办班, 选送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到函授大学学习经济管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给他们多方提供锻炼的场所和成长的机会。经过加快步伐和加大力度的培养, 这批年轻的大中专生尽快地成长起来, 有的走上了班组、车间、部室、乃至公司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岗位主操手和技术骨干, 已能熟练掌握和操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新技术, 挑起了滇水的大梁。

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职工人数进一步增多, 管理者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到位, 滇水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点下大力气抓紧抓实。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职工全面搭建切磋技艺和交流技术及展示技能的有效平台。一是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设备问题诊断;举办紧贴企业生产实际、针对性强的“青年职工技能竞赛”、“公司职工技能大赛”。为达到比赛最佳效果、增加比赛内涵, 在组织公司职工技能大赛时配套增订了一批技术书籍发放到参赛队员手中供他们学习和比赛用。比赛一结束, 各车间就把这些技术书籍集中起来作为车间培训教材, 一举几得。二是组织全员参与开展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几年来共收集239项“五小”创新项目, 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三是加大培训力度, 构筑起公司一车间—班组—岗位四级全新培训网络, 汇集多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解决技术难题的金点子, 组织专人从理论知识和汇集材料入手为职工量身定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强及贴近生产实际的12个岗位共20多万字的“土教材”, 供职工学习和培训。近两年共组织各级培训172项次, 参加培训人数达1 315人次。四是采取送出去参赛和自我组织比赛方式, 借助社会力量培养出州级非煤矿山爆破状元、水泥化学分析工状元;省级物理检验工状元、磨机工状元、兴滇技术能手以及国家级岗位技术能手和物理检验工三等奖等一批高技能人才。

在滇水, 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是一粒种子, 企业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氛围是一片沃土,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是阳光和雨露, 有了这些充分必要条件, 职工得以较好展示和发展。云南省兴滇技术能手、维修中心工人技师钱永福就是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将维修中心一台闲置了8年的锻钎机改造成一台节约燃料、提高工效、创造效益的四柱式油压机, 用于对扒钉的折弯及提升机链斗等的制作。以前人工8小时热弯折的工作量, 用四柱式油压机冷弯折只需1个小时, 一热一冷的转变, 不仅节约了成本, 节约能源, 还使工效提高8倍, 短期内创效益8万元。滇水日产1 000t熟料生产线所用托轮数量达22个, 由于设备的正常磨损, 每次更换托轮都需停窑3天, 对电耗及产量都产生重大影响。对此, 钱永福通过标定及反复计算提出“不停窑利用窑的回转, 现场车削修复托轮外圆回转面”的改造方案。经现场实践, 一举获得成功。不仅减少了托轮拆装环节、实现了不停窑完成修复工作、而且还延长了托轮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每次都能获经济效益10余万元。

3 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点

从1#窑建设开始到2#窑建成投产, 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发展势头良好。滇水乘势建设3#窑。然而就在滇水一心一意谋发展时, 外界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 滇西地区水泥生产能力急剧增长、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 大理、丽江、保山、德宏、腾冲等地州水泥产能大幅提高, 占到云南省水泥总量的35%, 而其中30%左右集中在大理和丽江, 滇水面临建厂以来的第一次最大竞争, 陷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包围圈;第二个包围圈是大理州境内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25个水泥厂, 产品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不少新建水泥厂为扩大产品销路, 增加市场份额, 不惜采用低价促销手段, 导致销售价格一路走低, 加之原燃料资源紧缺、价格普遍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一升再升, 企业走到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天阴偏遇连绵雨”, 原来一直用量很大的重点建设工程这时也到了收尾阶段, 水泥供应量骤减, 市场销售出现一个大缺口;更致命的是城乡建设所需水泥由于地方区域保护等因素导致产品竞争无序, 滇水陷于重重包围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 滇水管理团队处变不惊, 没有因一时困难而动摇企业发展的决心。在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和综合分析后认为:“市场永远存在卖点, 存在需求空档, 只要随时关注并迅速捕捉用户需求变化, 避“热”求“冷”, 变抢“热点”为找“空档”, 适时调整市场经营方略, 充分利用自身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高和工艺设备先进优良以及创新能力强的优势, 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缝隙市场”。策略一经定出, 滇水便着手制定措

(1) 根据水泥销售半径原理, 认真分析列入滇西地区的大型重点建设工程投资项目, 密切关注和进行信息跟踪, 从各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缜密的思考和研究, 及早布局和准备。由此争取到了一个个重点工程的水泥供应量、填补了一个个市场空白、刷新了一个个销售记录、获得了一个个市场发展空间。

(2) 引入推行课题科研制项目管理模式, 开展技术创新, 注重技术创新实用性, 将创新主体定位在基层, 形成以研发、辅助、现场技术与操作技术人员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的产品技术创新体系, 主动走出去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了《水泥生产质量控制、管理、优化执行系统》软件。该软件投入使用后, 滇水实现了水泥质量控制数据化和科学化, 该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还与国家水泥研究院、昆明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 先行大胆投资200多万元对小湾水电站建设所需P·MH42.5中热水泥进行实验研究。小湾大型水电站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工程, 有世界第一“双曲拱坝”之称。因此大坝所需水泥质量要求非常高。全国知名水利专家曾经评价说小湾大坝建设工程所需水泥各项指标要求比三峡工程所需水泥指标要求还严格, 可见其实验难度非同一般。但滇水科研人员知难而进, 本着对企业发展和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2000年开始就连续不断地进行艰辛的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研究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 滇水科研人员攻克了多个难关和技术难题、放弃了多少个休息和节假日, P·MH42.5中热水泥终于在2005年研制成功, 于12月份成功地在小湾主体大坝上使用。该品种的成功投放不仅赢得了较大市场发展空间、打破了市场销售僵局、填补了市场空白还利好不断, 接踵而来地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三等奖,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水电顾问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企业搞科研, 曾经有句戏言:不投入等死, 投入找死。戏谑的背后就是说投入风险大, 弄不好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然而滇水活得很好, 几乎是研制一个成功一个。小湾中热水泥的成功研制, 使滇水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 也使科研人员增添了信心, 产品技术创新一发不可收拾:相继研制出了“高抗硫酸盐水泥”, 该水泥应用于昆明掌鸠河饮水工程, 不仅填补了云南省该水泥品种的空白, 还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道路硅酸盐水泥”应用于大理大凤高等级公路建设, 不仅填补了滇西地区该水泥品种的空白, 还成为滇水一个高附加值的产品;科技项目《低硅粘土在预分解窑上煅烧优质熟料的实践》被评为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低热微膨胀水泥的试验研究”被列为云南省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不仅获得了经费支持, 还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2009年技术革新一等奖、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 成为当年云南省建材行业唯一获奖奖项。有人认为“水泥行业是傻大粗, 谈不上科技含量”。低热微膨胀水泥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反证。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强成就了滇水产品品种齐全及生产资质最多最全;也成就了滇水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骄人的成绩吸引了国内外同行业众多眼球的关注。几年来共培训国内水泥企业技术人员1 000多人次和非洲埃塞俄比亚高级技术人才42人。还受托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对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滇水由向别人学习变为别人来向我们学习, 由“学生”角色晋升到“教师”资格。除此之外还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力参与了《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GB2000-2003和《低热微膨胀水泥》国家标准GB2938-2008以及JC/T452《通用水泥质量等级》的起草, 充分显示了滇水行业理论水平的功底和市场科技竞争实力, 得到行业内广泛赞誉。创新的成功使滇水突出了重围。从以上产品技术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出滇水在白热化水泥市场竞争中不是集中力量打败竞争对手, 而是采用竞合策略, 在竞争中求合作, 与竞争对手共存共容;竭尽全力创造自身价值、开拓新的、无人争夺的市场空间, 闯出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再到质的飞跃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成功的产品技术创新也使滇水产品与其它厂家的产品严格区别开来, 从而区隔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为求得更好更大更快的发展, 滇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拉长产业链, 创造性地将半成品熟料作为“商品”试销售。由于熟料标号高及质量稳定, 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品品种, 滇水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熟料”基地, 还扶持了一批小型水泥企业的转型及生存。

4 实施节能减排降耗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

节能降耗是效益的基础、环保是发展的基础、减排是打造企业公民形象的基础。滇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首先打造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平台, 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原则, 自觉实践与探索节能减排降耗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新途径, 不经意地走出了一条产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现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1) 近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燃料价格上涨等原因,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滇水在实践中以小改小革为突破口、投入重金对设备关键部位进行更新改造。如2004年投入1 500多万元对2#窑系统进行升级和一系列更新改造, 改造后窑台时产量提高约2t、出窑熟料的f-CaO平均合格率提高约4%。随后相继完成了1#生料磨排风机630kW转子侧变频调速和生料磨DCS系统升级、电能计量系统完善升级以及各生产工段共8套大布袋除尘器的技改工程。改造后节电率达30%、年节电80万kW·h、节约标煤280t。随着生产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和装备使用技术的日趋成熟, SII系列变压器、立磨、辊压机、yz系列电机和变频调速高效电容自动补偿装置及绿色照明等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在3 000t/d的4#窑上得以广泛运用。成功的技改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产量, 也提升了产品内在质量;不仅扩大了产销规模, 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使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极致。

(2) 滇水从试生产初期就开始尝试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实验研究, 不断地把硫酸渣、铜渣、选矿尾矿、采矿废石、废料矿渣、磷石膏等充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达到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以及无废弃物排放的目标。2005年以前, 滇水产品配方一直采用高原配方, 原料质量要求很高。为满足质量要求, 在矿山开采中进行了大量剥离, 既增加了开采成本, 还为矿山覆土还林恢复生态增加难度。为此滇水经过大量实验及充分论证, 探索出了适应低品位石灰石的水泥熟料优化配方方案, 当年就实现矿体夹层无剥离。到2009年, 累计使用矿山剥离废渣2 719 824t。滇水所在地为石灰石主要生产区, 原来附近有10多家碎石厂。多年来这些碎石厂生产出许多粒度不符合要求的采矿废石, 怎样处理这些废石使碎石厂伤透了脑筋。滇水依托工艺装备先进的优势为碎石厂排忧解难, 经过实验将这些采矿废石全部作为原材料添加使用, 累计使用38 077t。不仅有效节约资源增加产出、还避免了环境二次污染。到目前为止, 滇水共“吞咽”各类工业废渣547 534t。通过充分利用工业废渣来生产水泥,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一举三赢。以2004年为例, 全年消耗各种原料1 389 810t, 其中消耗选矿尾矿、采矿废石、磷石膏、回收粉尘486 921t, 使用矿山剥离废渣343 026t, 占原料总消耗量的59.72%。以当年市场价格计算, 与传统原材料相比, 共节约生产成本1 000多万元。2005年由此得到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减免税金1 842万元, 滇水又将减免税金投入到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中, 进一步改善了厂区生产环境。十多年来, 滇水工业废渣掺加量都保持在所用原料的30%以上, 资源综合利用几次得到云南省政府的认定, 生产出来的水泥被中国建材协会认定为“无毒害 (绿色) 建筑材料”, 并颁发了证书。

(3) 实施避峰生产, 灵活掌握使用峰、谷、平时段电价政策, 将设备定检安排在用电高峰时段, 加大汛期低谷用电, 使半成品在汛期结束时达到最大库存容量。为最大限度的节约电费, 滇水将车间级低压无功补偿系统的功率因素从77%提高到88%以上, 减少了无功损耗, 降低了线损。年节电达197.92万kW·h, 节约电费400万元左右。2007年被列为云南省100户节能降耗优秀企业之一, 2009年又荣获“云南省节能降耗优秀企业”, 成功地由能耗大户转身为节能尖兵。

(4) 为减少高温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 滇水投资6 000余万元于2009年8月建起了大理州第一座余热发电站。每小时发电超5 500kW·h;年减少CO2排放49 000t、减少SO2排放300t, 节约标煤13 734t, 吨水泥成本降低12元左右;全年余热电站共发电3 127.49万度, 减少外购电费1 439.78万元, 新增税金500万元, 处于云南省水泥行业余热发电领先地位。为此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专家组到滇水对纯低温余热发电一期工程 (6MW) CDM项目进行现场审核。如果该项目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 (EB) 的审核和注册, 将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第一家联合国注册的公司, 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建的二期余热发电项目施工中, 滇水充分利用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措施, 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EMC) 和配套节能变频改造。待建成投产后, 各项节能减排降耗指标及税金将成倍增长。

(5) 国家权威部门科学预测:使用1万t散装水泥比使用袋装水泥可减少水泥损耗450t, 节约包装纸60t, 标煤78t, 水资源1.2万m3, 烧碱22t。为此滇水加大散装水泥销售力度, 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连年被评为“云南省发展散装水泥先进单位。”通过产业链的上下延伸, 不仅大大减少了因包装袋破损和水泥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粉尘排放, 还增加了水泥产品品种, 提高了水泥产品附加值。

5 成绩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

近20年成功的创新实践之路, 打造出滇水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由此打开了一条宽畅的绿色发展通道, 走出了以节能环保为着力点的技术创新之路。把滇水放在云南省水泥行业坐标系上比较, 就不难看出滇水魅力及所创下的佳绩:从1995年1#窑的建成到2008年4#窑的投产、滇水产量由最初的年产30万t提高到年产300万t, 13年内扩大了10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窑建设由于优化弥补了1、2#窑的技术薄弱环节, 虽然同等生产规模, 但生产能力却由前两条的年产60万t提高到了年产优质熟料125万t、优质水泥150万t, 成为当时云南省水泥行业熟料生产能力最大、中国水泥行业同等生产规模中技术装备及控制水平最先进的企业;也就是从3#窑建成投产之日起就留下了一串串骄人的数字和诸多荣誉的痕迹:滇水从1998年就开始计量认证工作, 于1999年12月率先在云南省建材行业通过了ISO10012计量体系认证。随后接二连三地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及国际采标认证, 2010年在云南省业内第一家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通过国际认证最多、质量管理体系最健全、产品质量最稳定的水泥企业之一。生产出来的产品连续5年为大理州产品质量控制抽查合格企业。从1999年起连续四届荣获“云南省名牌产品”、“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30强”, 两届“全国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品牌”, 2003年以来连续三届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还多次荣获“云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2004年滇水经济效益首次在全国当时5 000多家水泥企业中排名第119位、在西南五省区800多家水泥企业中居第一位, 2005年经济效益名列全国水泥行业第21位、云南省100名优强企业第24位, 2006~2008年产销连续超过100万t, 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 利税超过1亿元, 效益居云南省建材行业第一位。其中2006年居全国水泥行业第18位, 更骄人的是2010年销售产品2 497 850t, 销售收入6.69亿元, 实现产值6.53亿元, 与2009年同比分别提高29.43%, 28.8%;纳税2007年排云南省国税100强第79位、为云南省水泥行业唯一入选单位, 全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纳税100强第45位、水泥行业第30位, 2010年利税及利润与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16.37%、57.78%。2007年荣获“云南省优强工业企业”、2008年再次荣获“云南省优强工业企业”, 为云南省271家水泥企业唯一获奖单位, 还进入全国水泥产能百强;2009年滇水产量在云南省建材行业10强中排名第2位, 在全国水泥行业100强中排名第72位;销售收入在中国建材14个行业500强中排名第317位。

也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韬光养晦”, 滇水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不张扬, 而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节能环保方面的问题却死死揪住不放, 及时组织召开现场分析会, 即时下文整改。这种严肃认真处理问题的态度说明了滇水制定和践行节能减排降耗措施的动力不是来自环境污染和政策制裁的压力, 而是源于企业生存及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对于滇水这样一个负责任的国有控股公司来说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由于滇水想到说到做到, 执行力超强, 这些年走得很稳健。任何时候都不因一时困难而动摇, 也不因一时形势好转而懈怠, 而是如履薄冰、心无旁骛地在自己产业里耐住寂寞和诱惑潜心修炼。这得益于滇水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求发展及永不言弃的节能减排降耗社会责任的担当。

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锐意进取的滇水在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稳步推进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引入大型水泥集团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景洪公司2 000/d生产线;还与入滇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合作受托管理腾越水泥公司2 500t/d生产线运营业务。该项目的成功运作, 标志着滇水在资本、人才、技术、品牌输出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与此同时还将目光瞄向高新技术和生态水泥发展动向,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更加强化环保综合治理, 将资源综合利用重点转向城市污泥、建筑及生活垃圾、脱硫石膏等大宗废弃物的协同处理及综合利用上, 将企业发展成为协同处理城市污泥及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态环保水泥企业, 以便在未来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抢得先机;也将继续沿着创新—发展—巩固—再创新—再发展—再巩固的发展脉络稳步提高, 以期实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创新铺就企业成功路.建材发展导向, 2007 (03) :33.

篇4: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部分地区接近。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保持第一大支柱产业—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2015年2月9日至10日,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顺利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组的审核。

4月27日,玉溪卷烟厂顺利通过由工信部组织的第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成为全国首批2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之一,是烟草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卷烟工厂。22天后,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在“两化融合”中先拔头筹的红塔集团,在“智能制造”中又先行一步。

为什么是红塔?

2014年5月,玉溪卷烟厂被工信部正式确定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各省市和重点行业遴选出的502家试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行业内唯一入选的卷烟工厂。

在全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试点工作中,各省市各重点行业数百家企业申报,为什么是红塔?为什么是玉烟?

在红塔集团,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前端,当下炙手可热的概念“互联网+”更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在工业各方面的体现就是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简单来说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塔人清醒地认识到,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用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个工具和方法,将使红塔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信息化必须要融合在管理中。只有信息化和管理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用信息化促进、引领集团业务的发展。”红塔集团经济运行部信息网络管理科负责人说。

为此,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红塔集团成立了“两化融合”工作组,下发了一系列推动文件,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集团各职能部门、工厂、车间、班组人员进行培训,印发了《两化融合指南》宣传册,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宣讲。

玉溪卷烟厂还印发了《玉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操作手册》,并通过职代会,将“两化融合”工作写进了集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健全业务系统。未来的数据,可以对每一项业务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和改进管理”,面向未来,红塔人信心满满。通过“两化融合”工作的推进,不仅仅使红塔人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正在被慢慢打破,企业的活力开始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底子”过硬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红塔之所以在“两化融合”工作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一个公认的原因— “底子好”。这样的“底子”,就是红塔集团多年来始终积极推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尽管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2014年才全面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历史最早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早在1989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就开始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那个计算机都还不普遍的年代,红塔集团将计算机运用在工资计算及工资条打印等工作上,同时玉溪卷烟厂跟昆明冶金研究院合作,将计算机在锅炉系统上开展运用。

1992年,开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拓展应用,其信息化管理范围拓展到人事、统计、档案、住房等领域。1993年,红塔集团开始中心机房和NOVELL计算机网络建设。1998年,红塔集团网站正式发布。

2001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实施ERP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并持续优化,将管理推到信息化的道路上,在流程规范性方面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到2004年红塔集团第二轮大型技改之时,红塔开始进行了智能楼宇管理、智能会议系统和企业门户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红塔集团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2009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与时俱进,提出了企业建设管理中“两化融合”的构想。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信息化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率的工作。为此,红塔人继续前进。2010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了工业控制计算机替代使用的探索尝试,并在第二年创新性地打造了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这套面向企业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了生产数据、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库存、人力资源、采购、设备、成本等多个模块,并可以快速地形成数据集成分析,成为红塔信息化工作中一大重要管理平台。

2012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建成了工业生产视频监控系统及数据集中存储项目,使生产不留盲区,数据更加安全稳定。2013年,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开始,配合面向企业决策层、部门管理层及班组管理层需要的指挥中心系统,所有的视频、生产情况等数据均可在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出现任何问题,都可及时解决。指挥调度中心也成为了玉溪卷烟厂生产管理的智慧“驾驶舱”。

nlc202309041505

“两化融合”基础工作的建设,红塔走在了前列。“两化融合”体系建设,红塔集团也紧跟行业步伐,稳步开展。2013年,红塔集团组建了“两化融合”工作组,确定了“两化融合”目标:建立数字卷烟工厂 ,智慧卷烟工厂 ,精益智慧工厂的三步战略,做到生产、业务信息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化,业务流程畅行化,生产调度智能化,决策支持智慧化。2014年,红塔玉溪卷烟厂开始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工厂运行管理全面融合之路。

“两化融合”改变了红塔集团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原来47个各自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了由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两个支撑平台、三层应用架构、三个体系组成的信息化立体格局,管控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环节,信息化应用覆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红塔集团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管理、生产、物流的智能化改造

“两化融合”的实施,互联网的全面应用让红塔集团的管理、生产和物流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过去的管理是经验式的,现在的管理是可视化科学管理。通过网络化,考核、业务、人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体系融合,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与集团的流程制度变成了一体化的平台。

以OA系统中一个简单的管理流程为例,从前企业颁布一个标准,需要经过科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分管集团领导纸质版审批表单的层层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发布实施,这样的纸质版流程审批周期长、效率低、沟通交流不够顺畅。在使用OA系统后,发布标准都固化在OA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块中,所有审批表单都在系统中流转,审核意见在表单中得到及反馈,大大缩短了标准发布的周期,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对于玉溪卷烟厂动力车间这个掌管着整个工厂能源供应的重要车间来说,以前各个生产车间上报所需能源量,为了满足生产动力车间就尽可能地按照各个车间的需求提供,其中一旦在上报环节有不合理的地方就会造成很大浪费。现在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按需分配。维修工人过去管理设备,需要不断巡视,而且生产工人发现问题要层层上报,而今,可以通过电脑适时监控设备来实现。

智能化生产的目标是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将虚拟工厂与实际的对象结合起来、全面点对点的信息通信、自配置和自矫正的适应能力以及使机器能集成人的作用。

智慧工厂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工业制造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这是实现智能工厂的必要条件。

“两化融合”之前,动力车间的数据是信息孤岛,所有的能耗数据只有动力车间可以运用,现在通过生产调度中心的网络化建设,这些信息可以分享到每个生产车间,更好地配合每个车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实现了动力供给的平衡。

红塔的智慧工厂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生产上,还体现在物流上。在烟草行业,由于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运用,卷烟生产从装箱的环节就做到产品生产信息向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实时传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让产销数据零差异。

红塔集团物流运输的每一辆车都装了“行业卷烟物流在途跟踪系统(GPS)”,可以查看每辆车的在途情况,红塔集团早在2003年就开始运用这一系统。在运输之外,仓库的管理也随处可以见信息化和智能化结合的范例:高架立体库、密集式货架、AGV技术小车、码垛机器人和拆垛机器人等技术的运用,让商标、卷纸等辅料得到了有效管理,库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时候,对于仓库的原料和成品,基本只能说一个概数,现在可以精确到具体数字。过去进行库存盘点需要三天到一周时间,而且还要耗费许多人力和物力,如今打开电脑,各种库存一目了然。

向“红塔智造”迈进

《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中国制造业要从单纯性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正是面向服务型生产企业强有力的技术工具。

“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红塔做大做强的根本路径,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红塔集团的领导表示。

目前,红塔集团已逐渐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带了以个好头,这是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参考范本。面对今后智能制造技术的几大发展趋势,红塔更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取得新的提升和突破。

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明确而坚定的方向:从“红塔制造”向“红塔智造”迈进。

宋传承 国内知名精益咨询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客座讲师,原丰田电装TPS主任,创造了电装公司历史上的精益改善奇迹;广汽集团工厂规划、精益物流规划与布局、精益物流方式和MES系统导入负责人。

篇5:红塔区和谐社区建设

夯实社区基础建设和谐社区

红塔区辖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1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161044人。近年来,该区把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思想上树立起“建设和谐社区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把工作摆上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为民服务能力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夯实社区基础,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的和谐、文明程度。

领导重视形成社区建设工作力量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自2003年以来,先后组织了10多次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步伐。2003年11月,针对社区干部待遇及工作经费问题,专门组织了3次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出台《关于解决社区干部生活补贴的通知》和《关于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补助经费的通知》,解决困扰社区工作顺利开展的社区干部待遇和社区工作经费问题,为社区建设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委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街道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负责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社区建立了社区协调议事会。区、街、居三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有机地融洽在一起,形成了辖区纵向行政管理和横向协调服务的力量,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居两级创建,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加大投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红塔区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建了多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社区卫生所、社区室外健身场,便民商业超市、“星光老年之家”、社区门诊、社区警务室、社区图书室在社区合理布局。同时,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逐步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条件。目前,该区15个社区居委会中,有6个社区居委会建有占地1000至2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其余暂租房办公的社区居委会也将按照玉溪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在今年内解决建房问题。2006年,凤凰路街道办事处高龙潭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得到了玉溪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无偿划拨2亩土地给高龙潭社区新建办公用房,区政府、凤凰路街道办事处计划投资130万元,在今年内为高龙潭社区新建一幢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

增加补助稳定社区干部队伍

为解除社区干部后顾之忧,红塔区出台了《关于解决社区干部生活补贴的通知》和《关于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补助经费的通知》,提高了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和社区办公经费标准:

1一是将社区干部的生活补贴纳入区财政统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至750元;二是提高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7万元,每个社区增幅达2万元;三是对社区居民小组给予每年2000元至3000元的办公经费补助;四是补助社区党组织建设经费,对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每人每年补助50元经费;五是补助社区办公用房经费,对15个社区每年各补助办公用房经费2万元。加上每年底对社区干部的奖励,区、乡镇两级每年对社区的经费补助超过了600多万元。

积极探索推行社区“一站式”服务模式

2006年9月,省民政厅将红塔区泷水塘社区定为全省社区“一站式”服务建设试点单位,省、市、区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新建成的泷水塘社区“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占地130平方米,拥有LED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和联机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首批进入服务中心办理的服务项目有再就业优惠证申请受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受理、残疾证申请受理、生育证申请受理、老年人优待证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家政服务等。中心配有社区工作人员8人,建立了由咨询窗口、办事窗口、投诉中心、文印中心组成的完整服务体系,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配套、质优的服务。

服务中心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时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在服务过程中实行限时服务制、服务首问责任制,尽可能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一个厅”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

拓宽领域完善社区社会服务体系

红塔区逐步建立起以扶贫、医疗、就业、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四大社区互助体系,不断使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扶贫助困方面:一是完善了城市低保制度。强化“动态管理”和规范管理,坚持对低保对象的入户调查,随时掌握低保对象的收入动态,及时调整保障标准,严把入口关、审批关,确保低保对象不错、不重、不漏、有进有出,低保工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二是建设廉租房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2006年12月,按省、市政府的统一安排,该区建成了占地11000多平方米,拥有7幢6层建筑、196套40至60平方米住房的廉租房小区,廉租房小区共投入资金1900万元。

篇6:红塔区工业经济运行

红塔区移民开发局2010年工作意见

按照《关于上报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意见的通知》(玉红机发〔2009〕54号)明电要求,结合红塔区移民开发工作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现就做好2010年水库移民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开发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尽管我区移民开发工作已全面完成了人口核定登记、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后期扶持规划和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等主要工作,但由于我区移民人口多、后期扶持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要求高,移民安置区和库区建设任务重,移民谋求发展心情迫切。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后扶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确保我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2010年工作目标:第一、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2009年水利部移民局到我区稽察大中型水库移民 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第二、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推进思路创新和措施创新、进一步增强做好移民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第三、以改革的精神、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切实服务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努力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动态管理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和省、市、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移民资金管理规定,做好后扶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

第一、水库移民直补资金的管理必须按照《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户,并对扶持资金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到位。各乡镇(街道)要加强与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协调,解决好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发放过程中移民签字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移民群众。

第二、按照移民动态管理工作相关要求,严格开展好“按月核减”工作,对核减情况要及时进行审核,确保移民后扶资金发放准确无误。

第三、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的发放,各乡镇(街道)必须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移民资金管理规定,按照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和专账核算,确保移民资金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第四、进一步完善移民资金管理内部监控制度、完善移民资金安全运行监督机制,将移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为政务公开重要内容。认真开展内审自查工作,对在内审自查、检查、督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确保移民资金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1、要以2009年10月中旬水利部移民局到我区稽察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工作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第一、按照《玉溪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要求;执行移民工程项目报批程序,进一步规范移民工程项目档案,做到各项工程分类建档,资料齐全,手续完备,确保项目实施有序进行;加强对实施项目的质量管理,项目的实施由乡镇(街道)负总责,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在要求的期限内,按照工程合同要求完成项目施工,同时要对实施项目进行公示。

第二、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实施项目的计划安排、建设内容和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公示,同时,项目实施应自觉接受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严格执行《玉溪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管好用好项目扶持资金,切实落实和协调好自筹资金,确保移民后扶资金的管理使用规范有序。

2、不遗余力,积极推进后扶项目建设。一是按照规划和项目实施 相关要求,按时、按质完成2009年第三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该批四个项目已通过审批,分别是:李棋镇李棋村委会九组道路硬化工程、李棋镇任井村委会十组公房建设、春和镇环湖路西段人行道及延长线工程、移民劳动技能和使用技术培训。二是组织实施已上报待审批的2009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25个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项目1个(春和镇棋盘路道路硬化工程)。三是计划组织实施2010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22个、第四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6个。四是认真组织相关乡镇(街道)开展好2011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第五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及结余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

四、采取有效措施办法,确保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

1、深入开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不稳定因素摸底排查工作。下访到一线,力求问题早知道、早解决,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重点人员、主要诉求、事态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重大活动及节假日期间的信访接待及值班工作,建立移民不稳定因素信访信息周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水库移民群众的情况和不稳定因素,发现苗头,及时进行化解和处置。

3、增强对做好这项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水库移民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规范工作程序,坚决杜绝因政策执行不到位引发的移民上访。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维稳责任 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动态,对重大敏感信息要集中分析,制定应对处置措施,使各类不稳定苗头和隐患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反馈工作。

4、严格按照国家《信访条例》和现行移民政策,确保移民信访案件有人办、有人管、有结果,凡符合现行移民政策的诉求,要限期及时予以解决;对不符合现行移民政策的要求,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千方百计将各类矛盾消化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有关突出矛盾和问题力求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化解、早控制。

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认真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通过“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充分体系人们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道,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红塔区移民开发局内务管理规定》和《红塔区移民开发局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局干部的工作行 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区移民开发局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公室和科室的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建立相关的会议制度,主要包括局务会、局长办公会、党支部会、干部职工会等;建立监督与检查制度,确保决定的事情得到落实;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明确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密切干群关系;建立政治业务学习、工作考核、信息工作、保密、公文处理、内务管理、财务管理、办公接待、档案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使移民开发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抓好部门勤政廉政工作。结合云南省行政问责办法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的学习和落实,进一步强化全局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促进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是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弘扬求真务实,扎实落实的工作作风。同时,把作风建设与加强廉洁从政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全局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认真落实党内的各项监督制度,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民主决策等制度,树立部门和干部的良好形象,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一个团结、务实、创新,廉政、有执行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判断形势、加强工作;认真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 要求和运行特点;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管理经济事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认真做好“结合”文章,科学地确定切合红塔区移民开发工作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搞好班子团结,保证民主集中制有效落实。在分工负责上,要以抓落实为中心,班子成员都要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领导集体的权威。加大监督力度和制约措施,促使民主集中制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乡镇(街道)移民管理工作机构和移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按照省委“三个一”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全局干部始终保持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个人形象一面旗,全面完成2010年移民工作任务,努力促进新时期水库移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开创新时期水库移民工作新局面。

六、认真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级移民开发局交办的各项工作。

红塔区移民开发局 二00九年十月十九日

主题词:水库移民

工作意见

抄送:区委办、区政府办

红塔区移民开发局办公室

上一篇:智慧涉案财物管理下一篇:退运申请英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