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朝着东方诗歌

2024-04-08

我朝着东方诗歌(共4篇)

篇1:我朝着东方诗歌

举起一杯小烧

让各个角度的光以及我的目光

在酒里交相缠绕

忽然就想起了穿越

暮年向右童年向左

即便找不到你留下的`踪迹

我也要趟过界河

仲夏堪堪过去了

我在当下选择

我的童年只有我

你将是我暮年里的座上客

觅一处小院

养几只鸡鹅

栽三五丛花草

种七八样瓜果

蛙鸣几声,和雅韵俗歌

清茶两盏,洗清愁落寞

你听我说趣闻糗事

我听你讲喜悦欢乐

酒杯里忽然便倒映着一缕云朵

那形态

像极了你的芳泽

我目不转睛地看

心海荡漾着喜爱的涟波

篇2:我朝着东方诗歌

携着风来。

心情旖旎美景,

一路细想。

默念着你的名字,

青云小学。

你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是你的未来。

//

希望是白云后的天晴,

那样湛蓝,

我们是降下的天使之旅,

徜徉在你的温柔间。

相信老师的爱,

可以将我们如风般地吹醒,

捧来绿叶的细胞,

擦亮我们的眼睛。

//

未来是黑夜里的星星,

谈不上孤独,

也不曾熟睡。

我们在青云小学里

编织新的森林,

展开人生美丽卷轴,

挖掘前景。

老师展开爱的翅膀,

带我们一路飞翔,

一路远去。

篇3: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

1979年11月,朝鲜半岛进入多雨而寒冷的冬季。27岁的朴槿惠一袭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湿淋淋的草地上,看青瓦粼粼、檐牙高啄。她在这里生活了17年,如今马上要离开。雨斜斜密密地落下来,她觉得那是千万根鞭子抽打在身上发出的声响。

内务秘书抱着一个满满的纸箱子朝她赶过来,不断有东西掉落,他不去捡,反而毫不留情地将它们踩在泥水里。朴槿惠望着秘书,还在她少女时代,他就跟随父亲,也曾无数次带她到青瓦台后面的山上,春看百花,夏揽苍翠。现在,他眼里满是惶恐,仿佛她是病毒,会随时钻进他的血液,中止他的心跳。

朴槿惠弯腰捡起一张照片,那是9天前的上午,她陪父亲去参加湖堤剪彩时的留影,天空明媚,她笑,父亲也笑,群众在欢呼。不料,几个小时后,明快的一切随着几声枪响被蒙上沉重的阴霾。

朴槿惠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首尔的一栋老房子里。17年未回家,老宅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繁华。朴槿惠想起搬离这个家住进青瓦台时和父亲朴正熙的一段对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当总统?”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处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风掀翻我家屋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想到别人家去借宿,但我们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家里,因为邻居们也都在风雨中挨冻。我永远记住了母亲那晚悲伤的面容,发誓要尽我所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如今的大韩民国,不仅连偏远地方的农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国人均收入还翻了20多倍。这样的父亲却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在宴席之间。她对所发生的一切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但她是朴槿惠,一个女代母职,当了五年“第一夫人”的特殊女人。她不能像妹妹那样痛哭,也不能学弟弟那样买醉,只能表现出冷静与克制。早在父亲被刺之前,1974年,母亲陆英修也被刺。她震撼于父亲冷静地留在演讲台上,而不是护送母亲到医院。事后,他坚决不再娶,表现出对亡妻极度的眷恋与忠诚。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习以父亲的方式表达感情,也学习他特殊的应对危机的方式。5年里,她穿母亲的衣服,戴她遗留的首饰,模仿她的言行,在从容淡定中完成许多国务活动,包括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政治不仅让她早熟,也让她认定自己的命运跟这个国家紧紧相连。

所以9天前,得知父亲被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痛哭,而是冷静地问:“前方(边境)有什么情况?”这一问,使得她本该为失去父亲而流的眼泪,再也没有机会宣泄。

从“第一夫人”跌落为平民和孤儿,朴槿惠感到极度的失重,她想依靠法律严惩杀害父亲的凶手。但是韩国最有名的律师,声称是父亲最坚挺的支持者这样回复:“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是帮你了!”他说的没错,当时不仅许多律师联名替刺客辩护,一些城市还爆发游行示威,要求释放刺杀总统的情报部部长。大家高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甚至朴槿惠的住所也被情绪激昂的人群包围。她不能出门,也无法求救,只是悲哀地意识到,不管他们一家曾经为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做出怎样的牺牲,现在,世界被颠覆,一切被唾弃。

背叛!这是她唯一能想到回敬这个世界的词语,她的胸腔里奔腾的全是愤懑和失望,但表面上她依然淡定从容,认为只有骄傲地面对声讨,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告慰。

可是,3个月后,悲愤以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喷薄而出。她身上开始长出紫斑,医药都不能起作用,不明斑点很快蔓延到脸上。毕竟还是年轻姑娘,容颜不再,自信也便不再,她没有了淡定的资本。1980年1月,她跑到父母的坟前痛哭,凄哀无比。此时,新任总统掀起了批判朴正熙的浪潮,她悲痛欲绝的照片被搬上报纸,让反对者快意。

而1952年,荣升父亲的朴正熙给她取名槿惠,是因为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美丽、花期长久,又被赋予政治意义,名为“无穷花”。他希望女儿做一朵无穷花,用持久温和的芬芳施惠于人。现在,她似乎过早地走完了花季,凋谢了。

绝望中的精神求索

朴槿惠从此闭门索居,桌上的一杯水,窗外的几滴雨,都会让她落泪。她开始怀疑一切,昼夜交替,花开叶落,这些过去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今都能进入她的心里,引起她的一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思索。她进而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过去和这样的现在,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日思夜想,她找不到答案,思想混乱到极点。

有一天,她的房门被敲响,堂哥朴在鸿走进来,他是亲属中少有的没有疏远他们姐弟的人。他打断了她的胡思乱想:“你应该找人谈恋爱,结婚,成家,养育孩子。相信我,有了情感寄托,伤痛更容易治愈。也请别忘了,你是长女,应该做出积极的榜样!”

堂哥提醒她去关注弟弟和妹妹,当时弟弟朴志晚沾上了毒品,正面临被起诉;而妹妹正跟一个比她年长的男人打得火热,试图通过畸恋,得到父亲般的保护。朴槿惠为时已晚的干预,换来的是弟弟妹妹变本加厉的深陷。

她甚至没办法改变自己对感情的态度。读大学时,她有不少追求者,但为了不增加安保的负担,她选择了孤独。大学毕业后,母亲积极为她张罗婚事,但突遭刺杀。在女代母职的5年里,她用母亲的衣物包裹自己,因此也包裹住20岁出头的芳华,以及对爱情的希冀。父亲遭刺后,她也曾思嫁。临搬出青瓦台时,她在电梯里跟父亲的一位部长相遇,对方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她能做他的儿媳。她满怀期待地招呼说:“您好!”但直到电梯门再次打开,对方也没有看她一眼。如今,她饱尝世态炎凉,什么人都不愿意相信,又何以相信爱情?

独处3个月后,朴槿惠出门了,她一身素装,来到首尔古老的宗庙,对着佛像深深参拜。母亲生前是个佛教徒,她想追寻她的足迹,看是否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然而,她很快发现,痛苦太多,疑惑太多,一种信仰远不足以使她得到拯救。没过几天,她又来到一座教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接下来,她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学书籍,可不管哪门哪派的思想,都缺乏一种足够的力量,理清她的思绪。她努力想去信奉各种宗教,又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一年以后,孤独犹在,混乱犹在,怀疑和迷茫犹在。

1980年秋,又一个阴雨天。朴槿惠坐在老屋的窗前,桌上放着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是根据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的。她没有急于翻开,而是检索她跟中国文化的联系。父母都曾在中国东北生活过,他们从小教她说汉语,认汉字。小学的时候,父亲送给她一本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她特别欣赏英雄赵云,他勇猛、忠诚而坚毅,其中大战长阪坡,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的一幕,尤其让她怦然心跳。她从没有机会认真恋爱,却很早认定,如果要找爱人,应该是赵云式的。

温馨的回忆像穿窗弥漫的水雾,开始浸润她干涩的心灵。而当她真正翻开书的时候,她分明感受到一种明亮的光芒,直达心底。冯友兰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说,这世界上有各种人,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从事政治的人,有可能成为大政治家;从事艺术的人,可能成为大艺术家。但是职业上的成就,不等同于作为一个人的成就。专就人本身来说,最高成就应该是什么呢?中国主流哲学家的答案是,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修养的高度;外王,说的是人的社会功用。只有具备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才最适合为王。

字字珠玑,穿透内心,她一直想不明白,给韩国带来经济飞跃的父亲,为何不受国民拥戴?现在,答案开始清晰,他有积极的社会功用,修养却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不足以服众。她从早晨读到傍晚,不仅没有像读其他哲学著作那样,迷失在深涩难懂的道理中,反而清楚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圣人,他们有怎样的思想,这些思想跟政治有什么深厚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被发展和利用。

在那个雨雾弥漫的夜晚,外边一片漆黑,她却分明看到一个美丽而深邃的夜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等,是嵌在这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对她眨眼,闪着神秘而诱惑的光芒。

冰公主蜕变成女总统

《中国哲学简史》成为朴槿惠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入门书,她又找来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文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潜心研读。该书引用了大量的诸子百家原文,从1980年到1987年,她凭着刻苦自学的精神,硬是克服了语言障碍以及诸子百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通读了上下两卷本长达60万字的巨著。

她写下了大量的日记,记载经典引导下的心灵跋涉。她说:“读中国哲学,难在暗示处,妙也在暗示处。”她用先贤的思想分析过去的灾难:“‘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责之急,怨之深,父亲之刺,大概因由于此!”朴正熙当政时,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对工人施与恩惠;一方面极力压制言论自由,打击异已。他主持建造了韩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却拘捕杀害数万知识分子和反对派。被刺杀的当晚,他因为严厉指责情报部部长工作不力,导致部长恼羞成怒掏枪射击!

她这样评价冯氏著作对她人生的影响:“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朴槿惠此后的一切言行,都体现出中国哲学智慧和个人痛苦经历交相作用的复杂烙印。在日常生活中,她严守道家的养生说,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食物,且从不吃饱,常年保持不超过26英寸的身。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她唯一参与的社会事务是岭南大学的理事长。她找回了真正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她说:“过去我刻意模仿父母,现在我认为,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1987年,朴槿惠到台湾留学时,身上的斑点已经褪去,神采奕奕,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她秉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言语不多,语速也不快,对人不显热情,也决不冷淡。她推崇冯友兰儒道兼修的观点,又信奉老庄的无为而治,喜欢遵循规律办事。1989年,弟弟朴志晚因为沉迷毒海被拘押,朴槿惠不拯救也不探视,妹妹指责她冷血,她回应说:“‘反者道之动’,任何事情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的!”此事导致姊妹关系恶化,此后,妹妹朴槿令成为她最强劲的反对者。

然而,冷静兼容的思维,最终帮助她等来了命运的转机。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衰退,各种思潮泛滥,民众感到政府软弱无力,在此种背景下进行的“韩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总统”民意调查,朴正熙的得票率竟然高达70%,民众怀念他创造的经济奇迹。

一直隐居修炼的朴槿惠,瞅准机会顺势而出,竞选国会议员,她胜了,此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至2012年竞选总统之位。

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政治角逐,因为身份特殊,她领受到许多人的爱,也领受到一些人的恨。她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游刃有余地消解了这些爱恨荣辱。针对批评者说她是“冰公主”“冰山女王”,不具亲民的魅力,她说:“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的升华过程!”

篇4:东方月,房子重新将我容纳

雅致慢生活

结束了多年的流浪,

回到了儿时的地方,

房子的外观我已淡忘,

唯有触摸那老树的枝干,

能使我忆起旧日的时光。

我重新踏上过去的小径,

突然想起了久违的诗意,

望着黄昏渐渐降临,

羞涩的新月躲在棕榈树茂密的叶林,

藏藏匿匿,

恰似鸟儿埋进自己的窝里。

房子重新将我容纳。

问庭院的围墙包揽过多少日月星辰?

交叉的小径承载过多少壮丽的晚霞?

还有那娇美的新月

曾经把多少温柔洒在路旁的花坛?

——博尔赫斯

走进东方月的家,喝过一杯她素手亲沏的,长在她家院子角落的野茶,博尔赫斯这首在他所有诗篇中并不出名的几个句子,突然不可抑制地冒出来。想必这就是心灵家园的感觉,每人旅人走进来,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这里的生活是缓慢的,慢到你可以察觉光影的移动,微风吹拂在脸上,心里浮起的温柔感觉。你会突然觉得,真正的慢生活,是从里到外都慢的。

东言月的慢,表现在缓慢的语速轻柔的语调和散慢的眼神里。真正的空间在她的心里,不管是在山谷里拥有这片三亩田,还是观注弱势人群的悲悯心,都会让人感到博大和旷远。所以在她的大清一号,人会难免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时光。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有足够的安静,有足够的绿。每一口呼吸都是负痒离子。每一次目力所及都是一处盛景。每一脚踩下去都是故事,每一次落座,可能就坐在一块历史上。有人说,这才叫做生活,大多数人,只是活着而已。

回首·思索

东方月说她以前可不是个慢性子,在她活跃于国内主流媒体,过着空中飞人,一月数次往返杭州——北京——上海三地的那种忙碌生活的时候,她曾经焦虑大过于快乐,根本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忙,更谈不上享受生活了。

那时候,生活只存在于遥远南方的记忆中。在央视工作那几年,晚上下班回到一个人的小蜗居,没有人可以说话,餐食简单,睡眠缺乏。整整四年,每天两点一线,她根本不能思考这样倒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工作不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吗?成功不是因为会给人带来快乐,才被人们孜孜以求的吗?可为什么当事业蒸蒸日上,名气越来越大,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稀薄呢。

东方月是个基督徒,她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契机和感悟归结为神祗。她说那是个沙尘暴天气,她把自己裹得像任何一个在北京的女人那样,纱巾包头,弯腰疾走。突然一粒细小的纱子还是钻进了她的头巾。她忙拿了纸揉眼睛,揉着揉着眼泪突然来了,她感到伤心,迷茫。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要去哪里?行色匆匆是为了什么?那些年,因为忙,她从来不去想这些问题。因为那一粒沙子——上帝送给她的沙子,作为一个对生活抱有期望的女人,东方月开始思生活的意义。

回归田园

她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事业在杭州起步。最终她决定要回去了,如果那算是回头路,东方月说她也要走,因为对她而言重温回忆,都被继续走向虚无,因为再往前走,尽头是什么,她已无心恋战。回到杭州,过一种古风名士的田园生活。在现代杭州不是不可能的,她的先生,设计师孙云已经为她在杭州西山备下了“三亩地”,那里青山环绕,空气新鲜。最适合远路归来的游子休养生息。

回到掩隐在山谷中村庄里的家,东方月洗去铅华,从一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型女强人,变成了温和恬静的居家女子。 这两年中,她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周末跟先生孙云一起去做义工,活跃在杭州的弱势群体中。冬天,他们自烧壁炉。春天,采摘新茶招待朋友。东方月说,她在这里,慢慢恢复了元气。

我的“大清一号”

东方月在大清谷的家叫做“大清一号”,乍一听有点震慑的气势。走进来,却是非常别致的乡居庭院,整个院落的设计出自东方月先生孙云之手。偌大一个院子,角角落落都显着主人对极致生活品质的追求。古老的收藏品,现代的建筑设计。邻着山谷主路的木栅原色大门轻轻掩着,推开进去,迎面是两三级宽阔台阶。台阶侧是依着地势随意开出的梯田状的小菜园。菜园里并无菜,但却有几株野茶共长得茂盛。

拾级而上似乎进入到第二层院落,罗马柱式的水泥紫藤架与植物搭配在一起,纤细与粗狂,柔和与厚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想到宫崎峻的《天空之城》——这一切是浮在白云之上的,植物的根相握在云下,叶子相依在云上。紫藤架和一些蔓生植物在大门与后面的院子之间造成一个自然的屏障。即保证了庭院的私密性,也巧妙地划出的区域。

穿过紫藤架下用防腐木铺成的栈道,眼前豁然开朗。栈道分为两条,一条通向正院,正院的北面是主人现在用来陈列古董和招待朋友的二层小楼,东边的小栈道通向他们的秘密花园——一栋日式的石头房子,这是主人的起居室兼卧房。这栋石头房子与正院之间也有竹篱隔开,房门口的台阶前放着两只石雕羊,院内还有一间跟石头房子风格相仿的狗屋,东方月说,那是先生专门为狗设计。狗屋前的拴狗桩非常气派,倒像个拴马桩。看得出主人也为狗屋的设计下过功夫,色调和用材都接近主人屋的外观。只是这条大狗非常淘气,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居然将自己住所的屋顶给咬坏了,连这家的狗都是这般随性怡情。

这个家不算豪宅,但足够有品位,因为在这个空间里,处处有生活的气息,小楼本是一座废弃的校舍。在主人几次改建之后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东方月介绍说他们对这个房子的改造非常彻底,几乎在接手后,每年都会加一些创意和想法进去。生活和创作是随时随地的,所以这栋小楼看上去,造型十分独特,亦中亦西,既古典又现代。一楼从外观上看中西合璧。临着院子的一面墙,整个都是通透的玻璃门。唯有中门却是两扇不知道主人从哪里淘回来古董门,门是对开的,高及屋顶。经历岁月的洗染,已看不出原来的漆色。门上的金属门钉锈迹斑斑,不知被多少风霜侵扰过。两扇门上各有一兽头口衔的门环。大概因为被多次叩响,兽头和门环都还有些发亮,拍在门上发出悠远的声音。二楼从院子里看,是比较西式的木格玻璃窗,窗框刷着仿古木色的清漆。风吹开一扇窗,折射出对面山上的茶园,有种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效果。

推开古董大门进去,门槛很是不低。进门来最抢眼的是一个看起来像是展厅似的中厅。有巨大的,长跨度的拱形门。墙壁是白色的,但有别于粉墙。看上去质感粗砺,摸上去的手感却很细腻。墙面不是很平,刷上这种墙漆倒有一种地中海式泥墙的效果。中厅的左手边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酒屋,有简单的吧台和厨房。进门的墙上挂着一面古色古香的镜子,原来存放胭脂蔻丹的地方,被女主人别出心裁地摆放了一些香熏蜡烛,正对着镜子是一把明式八仙桌和一圈太师椅。美女东月方在镜前梳妆就像一副古卷。正厅以黑白色调为主。有设计别致的沙发,从国际设计展上搬回来的获奖展品。穿过正厅的拱形门,是一间面积不算小的会客厅兼起居室。起居室里采光非常好,布艺沙发衬得这个空间显得温暖。东墙有一座欧室的壁炉。东方月说那可不是摆设,冬天他们过来这里,真是在靠在这里生火取暖的。壁炉的炉膛很大,烧得黑乎乎的,和他们家的黑白色调为主的家俱相印成趣。想像窗外是江南雨雪纷飞的冬夜,三两知已靠了软垫围坐炉前把酒言欢,这才算是传说中高尚生活吧。

江浙一带的民居都会在顶楼设计一间“玻璃暖阁”且不说她晾晒,取暖的实用功能。光是这个名称听上去就有许多诗意。不知道主人在设计这间玻璃屋时,灵感是否由此而来?近接着起居室的山墙上开了一道宽门。宽门出去便是这间宽阔的璃璃暖房了。山墙外面原来应该是一片独立空间。男主人孙云将这里设计成一个宽大通透的璃璃屋,屋子里沿着山墙是一段铁艺楼梯,另一边是放着一张可以容纳四五十人的长桌,长桌两侧几十把椅子每张造型各不相同。有欧式的,美式的,明清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朝代的,高的,矮的,宽大的,紧凑的。千姿百态地放了一溜。这些椅子的扶手或者椅背上都有着精细雕饰,做工极其考究。玻璃屋再向外是一圈用木栅围着的小院。东方月说这个院子倾注了他们对生活的全部热情,也实现也她对幸福生活的幻想,在这里,她总是感到很安心。

一座庭院,满室书香与艺术收藏珍品,两个相爱的人,一条特立独行的狗,这就是东方的生活。夏天的夜晚,她有玻璃屋顶可以观荷看星星听蛙鸣。秋雨潇潇时,有朋友驱车来访,闻着窗外的桂花香,小炉上热着上好花雕,听凭室烟雨迷漫。躺在床上可以闻到树木的清香,清晨可以在鸟鸣声中醒来,这样的生活,复夫何求?

上一篇: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下一篇:关于“师爱无限”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