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与节能

2024-05-04

能源危机与节能(精选6篇)

篇1:能源危机与节能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

目录

摘 要:..........................3

关 键 字 :.........................3

正文:..............................4

一、世界能源危机现状..............4

二、我国能源危机现状..............4

三、解决措施......................4

四、新能源........................5

五、结论:........................6

参考文献:..........................6

[摘 要]: 目前全世界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在为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未来转变能源结构任务非常艰巨。加快能源结构的转变,就是要从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不断转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时代。

[关 键 字 ]: 能源危机 新能源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is mainly fossil energy.And the fossil energy in order to bring mankind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ll also bring about many contradictions, a lot of problems, the energy crisis situation is grim.Fossil energy is limited, the future to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the task is very formidable.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is must from now on fossil energy, constantly turning to new energy dominated era.[Key words]: new energy energy crisis 正文:

一、世界能源危机现状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

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伊朗革命爆发。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二、我国能源危机现状

当前世界能源危机,中国能源危机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从绝对数上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如今中国的能源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三、解决措施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

四、新能源

一般认为,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现实压力令全世界开始重新关注新能源,而且希望新能源能够克服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和有可能出现的能源枯竭。新能源看似有很多优点,如太阳能和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过程中也不会排放很多的污染物。未来核能、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做为辅助能源。

核能:在新能源开发中比较现实的是核能,它将逐渐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一种重要能源。核能发电具有很多优点: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加重温室效应,核能发电所需要的原料铀储量丰富提炼成本低。但同时也存在问题:资源利用率低,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处理技术不完善,核电建设投资费用大,风险较高。

风能:风能未来将会取得非常迅速的发展,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风能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但尽管在理想条件下,虽然风能利用的成本比较低,但仍高于化石燃料,风能受地形、气候、风力的变化影响较大,连续性较差,转换效率较低,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风能的发展也值得期待。

水能: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再生、无污染,它是常规能源。水能主要用于水力发电,其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分布受水文、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氢能: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开发氢能列为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氢的工艺。氢能被认为具有长期利用的潜力,具有高温高能,热能集中,可再生,来源广泛,应用范围广的刚有点,但也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氢不是一种能源来源,在自然界不能自由存在;氢必须从石油、天然气或水等其它物质中分离出来,成本比较昂贵;氢的分离也要消耗能量,从水中分离氢则能耗更高;与等量的石油相比,氢的热值也较低。第三,氢既不容易储存,也没有相关设施来生产、运输和销售氢燃料。氢燃料利用各环节的安全性也值得关注。

太阳能: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取之不竭在全球范围受到了追捧,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能源之首,发展前景极为被看好。只有太阳能才能满足人们更进一步的需求,这种更加清洁的能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具有普遍,无害,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太阳能储量巨大可再生。但同时太阳能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开发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

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1)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包括智能电网、优化调度等。(2)不断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碳税等税收政策。国家更应该从税收的角度考虑,对于使用化石能源,或者利用化石能源要进行征税,如碳税。征收的资金用来鼓励新能源发展,制约或者是限制来增加利用化石能源的成本,或者通过行政政策或者法律政策来调整这个结构。(3)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电力、石油等各个方面。

五、结论:

世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我国能源危机也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保护现有能源资源,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成为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思考的命题。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不但应该挖掘更多可以利用的有效能源,还应该致力于研究现有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能源与能源之间的互相“转换”、替代使用;例如已经实现的盐水发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简单的低碳绿色环保行为也是对身边环境以及地球资源的一种保护;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当今能源现状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参考文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 苏亚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21世纪能源与动力》

李传统 2005-9-1 《新能源概论》 王革华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8 《新能源》 李方正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郎铁柱 钟定胜 天津大学出版社 《论全球环境下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西南石油大学

篇2:能源危机与节能

摘要: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源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也快速增长,加大了国内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而目前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同已达到完整工业化建设的国家相比,能源浪费较大。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能源会计应运而生。能源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之列,以加强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能源会计发展状况,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对我国进一步开展能源会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能源、节能、能源会计、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我国的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量1.9亿吨,原油3.1亿吨,天然气423亿立方米。200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发电量2.89亿千瓦时。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世界第10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19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同时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1%。由此可知,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油气资源依赖进口,能源开发和运输成本较大,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二、我国节能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现状:近年来,我国的节能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使国内许多行业从中受益,并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势头。总体来看,我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

应用: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针对使用煤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提出的技术对策,是最大限度利用煤的能源,同时将造成的污染降到最小限度的技术方案。从概念上说,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

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总称。它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结合为一体,成为能源工业中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

2.节约石油和替代石油技术

(1)甲醇替代石油 甲醇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与现实使用的液体燃料极为相近的燃料性能,燃值高,抗爆性好。其生产原料很广泛,产品的运输,储存,分装加注和使用,与目前市场上所供应的内燃机用汽油和柴油燃料特点极为相似。同时甲醇还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原料。

(2)乙醇替代石油

乙醇俗称酒精,它是以玉米,小麦,薯类及秸秆为原料制成。将乙醇脱水加入适当变形剂,然后和一定比例的汽油进行混合,就是清洁燃料——车用乙醇汽油。经检测,与普通汽油相比,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后,CO排放量降低60%以上。

(3)天然气替代石油

天然气热值高,一般在9 000大卡/立方米以上。能源效率高,一般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率不超过38%而天然气发电效率可达52.5%以上。近几年世界液化天然气消费增长5.7%,远高于原油,核能,而全球煤炭消费为负增长。天然气用途也越来越广。

(4)其他,如等离子无油点火、燃油乳化、燃油添加剂等节油技术。

3.电力节能技术

(1)变频调速节能装置

目前变频调速技术在电厂得到广泛应用,电厂辅机安装变频调速装置后,节能效果显著,一般节电率20%以上。实施循环水泵叶轮切削,管道改造,改变阀门节流降压供水模式,适当降低带压循环水泵的扬程或选用大流量水泵,均可有效节约电能。

(2)新型电力变压器节能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变压器逐渐普及,变压器的整体损耗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电力传输中的能量浪费仍十分巨大。为此诞生了更先进的电力变压器,如采用多级接缝的铁心结构与非晶合金铁心材料,显著降低空载损耗,采用高温超导技术具有低损耗与低成本的优势,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电力变压器节能技术。

(3)降低线路损耗

4.建筑节能技术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CO2排放以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5.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三、我国发展能源会计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企业应该承担起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这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

段。

(一)从国际环境来看:

1、实行能源会计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产品出口的需求

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有一种说法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是加速了环境的恶化(污染随着产品的出口而扩大),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而1995年WTO也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以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绿色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连连受挫,出口商品经常因绿色问题遭受惩罚。因此我国政府很有必要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能源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产品走向国际才可能实现。

2、实行能源会计是企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

能源会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如:制定能源会计准则。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成为必然,商业贸易往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会计作为企业之间交流的语言必须具有国际化的标准。所以在国际趋势向能源会计转变的时候,我国应该坚决地进行能源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二)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实行能源会计是一项改善经济与环境的重要举措。

1、能源会计可以保障国家循环经济的运行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增强企业对资源的再利用的意识,可以从能源会计入手,能源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更直观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耗资行为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必然会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成本,比如:二次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等,这实质上就是促进了循环经济的运行。

2、能源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8%的企业依靠资源和生态的透支来获取收益。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能源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三)从企业自身来看实行能源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作标准,二流企业作技术,三流企业作产品”。率先将“绿色”纳入管理层考虑范围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但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

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企业的下游经销商谈判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同时大大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能源会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欧美国家有关做法值得借鉴:

在过去的许多年当中,有很多国家制订了必须披露的社会和环境报告的法规,特别是在北欧的一些国家,荷兰、瑞典、挪威以及丹麦都制订了一些指南性质的法规。

瑞典和挪威都要求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环境绩效的信息。

荷兰走得更远,要求公司提供两份环境报告,一份提供给公众,另一份给政府代理机构。

在1999年,丹麦政府出台了一项立法,要求丹麦公司通过绿色账户来披露环境信息。

在1990年召开的有关环境措施会计信息揭示问题的会议上,应联合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要求,通过寄发调查表的方式,秘书长作了关于10个国家20个大公司绿色会计时间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对此予以评价并提出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挪威要求公司董事会在其报告中,必须揭示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与环境有关的会计处理意见。

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应揭示其所有的有关环境的负债。

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则建议在董事会报告中,要报告有关环境保护的投资,如果企业因无法解决某一环境问题而使企业的继续经营受到影响时,则应列为或有负债加以揭示。

在荷兰,凡是与环境保护措施有关的一切费用,均可以从应税收益中扣除。加拿大国家统计局正着手建立包括辅助账户的资源和环境核算体系,其主要目的是针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估计,以提供收集环境数据的框架,为更好地衡量经济的稳定发展服务。

(二)我国发展能源会计面临的问题: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差距很大的,如澳大利亚会有很多的节能措施:宾馆的厕所都分半冲和全冲,水箱结构稍加改造,节水不少;街头树下都用木屑覆盖,雨后积水,刮风不起沙。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居民会自觉执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而社会普遍的忽视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2、相关制度不健全

开展环境会计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但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不容乐观。

尽管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1979年颁布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污染防治法》、1985年《草原法》、1986年《矿产资源法》、1988年《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保护法》等,同时还制定了许多行动计划和战略方案,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和披露。

但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特别是在可操作性方面有待改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急需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在实务操作中,企业的环保责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收集与计量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应该承担起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然而,我国企业在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还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满足、满足哪些信息要求,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3、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开始接触能源会计已经到上世纪90年代,因此在研究的深度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缺少对能源会计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大部分仍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

4、企业披露不规范

能源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而目前我国在环境因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仍没有完全的定论,尚处于进一步探讨的阶段,这相当于还没有为我国真正的在企业间执行能源会计打好基础。

5、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我国对能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能源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能源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能源会计的障碍。

五、对我国实行能源会计的建议

(一)增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建立实施能源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协调好,达到双赢,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上文已经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就是国民的环保意识没有形成,因此应加大开展社会宣传的力度,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为政府和企业接受能源会计打好思想保障。同时还应该在大专院校开设能源会计的课程,展开有关能源会计方面的培训,强制企业派出会计人员接受培训,为我国实行能源会计做好人才储备。

(二)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执行和监管制度,并加大奖惩力度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加强监督环节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加进会计要素,并且必须在报表中披露,使企业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成本,从而避免企业行为的短视性;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会计人

员的迅速掌握与实际操作。

(三)提高我国能源会计的理论水平,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

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能源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能源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能源会计的试点,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该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六、结束语

篇3:半导体与世界能源危机

“无法停止的力量”与“无法移动的物体”相碰撞, 这是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的能源危机的恰当比喻。无法停止的力量是全球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移动的物体是世界不断减少的化石燃料储量和燃烧化石燃料正在引起气候变化并将会给未来后代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一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无法停止的力量

全世界对电能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在可预见的未来, 这种增长趋势不会改变。美孚2010年市场展望预测, 至2030年, 全球对电能的需求将比现在高50%。即使我们有幸发现新的化石燃料储备, 出于对全球变暖的考虑, 我们也不能再继续燃烧化石燃料。无法停止的力量与无法移动的物体碰撞在一起。

目前的电能使用方式的根源于20世纪初期, 当时石油价格低廉, 似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更没有人会想到人类活动会影响气候变化。今天, 我们知道这种使用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背道而驰, 我们亟需改变现状。

鉴于这一挑战的影响范围和复杂性,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解决这个难题贡献力量。我们相信半导体工业可以削弱这种无法停止的力量, 使这个无法移动的物体变得能够移动。

全球用电人口和高耗电型电器数量骤增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改变现今世界的用电方式。期望降低全世界的用电需求可能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必须致力于减缓耗电量增长的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无法停止的力量”。

有两种方法给我们带来希望。第一个方法是降低每一产品的耗电量, 提高发电和配电的能效;第二个方法是改变消费者的用电习惯。半导体技术对这两种方法都能发挥作用。

在所有的电子和电力产品技术中, 性价比是电路和系统开发中的关注焦点。今天, 能源问题让开发人员开始关注能耗。国际能源署 (IEA) 预计, 在减少全球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作的努力中, 提高终端产品的能效将起到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十年之时, 高能效所带来的节能将占全球总节能量的一半以上。

有多种降低终端产品能耗的方式。技术升级是其中一种方法。假设每年的晶体管出货量是20亿颗, 而上一代晶体管被当今的先进晶体管所取代, 电源设备每年将节省电能4-5万亿瓦时, 这个数字相当于两座500MW (兆瓦) 核电站的年发电量。

采用智能系统更为重要。智能系统是指在一个系统内整合数字信号处理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多项功能。这种方式的节能效果已经在家电应用领域显现出来。随着性能强大且价格低廉的微控制器的推广应用, 能效更高的无刷电机正在逐步取代耗电极大的传统通用电机。无刷电机的能效通常比所替代电机高30%, 如果所有的通用电机被无刷电机取代, 这将在2020年前节能50万亿瓦时。

第二方法是帮助消费者改变用电习惯。这种方法更具挑战性, 因为用电习惯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法律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双重作用。为用户提供详细的用电信息, 以及他们的用电方式对电费的影响, 将有助于消费者减少用电量。最近在芬兰进行一个供电改革试点项目, 消费者能够看到用电和电费的具体信息而改变了用电方式, 从而带来用电量平均节省了7%。

无法移动的物体

太阳能、风力发电和其它再生能源均被认为是未来电力领域的重要力量, 然而从商业角度看, 眼下这些新能源发电还无法与化石燃料发电展开市场竞争, 提高再生能源的成本效益是其中最大的挑战。

首先, 我们可以利用在硅技术、电路和系统架构方面积累的技术和知识, 提高再生能源在发电、蓄电和配电方面的成本效益。意法半导体等公司在提高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系统的能效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此外, 也为开发更好的蓄电技术能效做出了贡献。蓄电技术是把在阳光充足或风力很大时产生的能量贮存起来, 然后在发电低谷期把电能送入电网。

第二, 我们必须把硅技术延伸到其它半导体技术领域。新的合成半导体材料比硅具有更好的电属性和物理属性, 能够提高功率晶体管的能效。虽然提高幅度不大, 只有几个百分点, 但是这让我们有机会为众多的应用设计开发能效更高的功率级, 例如, 混合动力汽车和太阳能逆变器。新材料还能让我们实现尺寸紧凑的电动设备。这些优势都可能在新能源商业前景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我们还必须加快智能电网的开发和推广。虽然从19世纪末开始, 众多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生活在各方面得到大幅改善, 但是在发电和输电技术方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无疑, 电网升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因为电力基础设施更换的特点是规模大且不能中断供电。人们广泛认可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智能电网有很多好处, 例如, 智能电网有助于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应用。

理想的情况是, 凡是投资新能源的人都能受益于智能电网的升级, 例如,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或建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 发电满足自身用电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对电网的依赖, 节省电费开销;当自发电充足时, 还可以向电网输电, 实现创收。传统电网很少鼓励这种投资。多数人相信这将是未来能源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能源危机与节能

摘 要: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能源危机的视角,从规划、施工、技术、材料等方面对节能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能源危机;节能住宅

1 国际能源危机现状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国际能源危机不断加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源储量不断减少。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供开采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仅供开采63年。日本权威能源研究机构也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当然,核反应原料铀在地下和海水中的储量比较大,但目前的利用成本高,且存在安全利用隐患。

其次,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价格无法下降。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咨询署2002年3月出版的报告,1999—2020年全球能源消费如下: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将增长1倍;石油预计增长59%(年增长率为2.2%),此外石油将维持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40%以上的比例;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预计将增长53%。由于现阶段其数量过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应不稳定,所以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9%下降到8%。不过预计更远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比重将上升较快。

同时对于我国来说,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国人均能源储量少,能耗效率低。我国能源总量丰富,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1位,但一旦平均到个人消费量,就非常低,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从能源利用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同时,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

其次,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进口依赖度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明显扩大,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年—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0.9%。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我国对海外能源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旺盛的同时,进口依赖度提高,这使得国内经济受国际形势的牵连增大。

2 能源危机对节能住宅建设提出的要求

住宅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由此可见,建筑节能要求十分紧迫:

2.1 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能耗比重最终还将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2 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盛时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简称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与当前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对于美国而言,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布局以及石油的开采区域和运输线路等关键点的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国却没有那样强有力的能源后盾支持,在这样的国情下,建筑节能水平的改善实际上应该比发达国家更为紧迫。

3 我国节能住宅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技术政策和节能标准的推动下,我国节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目前所使用的节能技术与我国节能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节能住宅建设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达不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目前好多住宅小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重视绿化景观设计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忽视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注重对该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的调查,相关的规划部门也往往简单地仅要求住宅的方位与周围的有关参照物相一致(如道路),不能保证房屋的最佳方位,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也有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未考虑自然通风要求,小区道路不采用渗透性混凝土或地砖,而大多采用花岗岩道板,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单体设计时往往只求平面凹凸变化,体形系数加大,未进行热工计算,或在设计时选用一些不成熟技术。

3.2 有些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存在隐患

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套通用的体系,有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的产生,降低房屋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的产生速度。

3.3 节能材料品种单一,创新能力差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品种单一,而且大多数用一次性能源,例如外墙保温大多采用聚苯板、聚氨酯,而每生产1T聚苯板大约需要2T的原油,每生产1T聚氨酯大约需要2T的石油化工原料,采暖、制冷、通风所需要的能源也大多为煤炭或石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对落后,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骨干企业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遍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

3.4 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评价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现场测量的内容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多用的仪表是热流计和热电偶。此测试方法存在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或屋面的传热系数值,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急需具有测温速度快、灵敏度高、形象直观等有点的测试方法,以提高现场策划水平。

4 我国节能住宅建设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对待节能住宅以及节能技术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定位,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按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建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目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4.1 节能住宅要进行高标准科学合理规划

首先正确选择房屋的最佳方位,充分利用太阳能。居住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南,通过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的巧妙处理,使其在冬季采集、保持、贮存太阳能。这不但对太阳能加以自然利用,而且也节约了常规能源。

住宅内小区的建筑设计尽量选用可渗透地面。可渗透地面或可渗透地转,这可以为蓄积大量的雨水环节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环境质量。

4.2 节能住宅要选择成熟的节能技术

节能住宅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部构造非常精致,涵盖甚广,包括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低耗能采暖制冷方式,屋面保温、遮阳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

一项成功的节能工程,应该是各项成熟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

4.3 提高节能住宅的科研能力,鼓励支持技术创新

住宅节能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科研能力课题之一,已成为世界性的大潮流,正引导这多方面和技术、新产品和组织发生重大变化。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应加大自主产品的研究开发,降低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成本。尽可能的利用环境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符合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技术。

政府部门作为节能住宅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政策上支持,要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同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招投标、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以及土地和房屋产权登记时,各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节能的住宅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在经济上要鼓励,如降低节能产品的税率,降低或返还节能比例达标住宅区的开发公司的规划费比例等,让开发商和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节能带来的实惠。

4.4 加快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高施工水平

节能住宅建设,虽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很多规章标准,然而有些规章标准可操作较差还需进一步细化,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加紧对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

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存在很大的差别,施工技术要求更高,要求施工人员要尽快提高施工素质,施工之前要进行详细地交底,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建立健全检查验收制度。

4.5 完善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

对节能住宅的检测主要包括节能效果的检测和施工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求对节能产品体系进行认真检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离散程度,确保可靠的保证率。同时加强工序的专项检查和隐蔽检查,规范验收方法。

系统节能效果的检测,要检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房间气密性,而且要检测系统的耐久性、抗风压、抗冻融、抗渗透性等。要继续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力求形成一系列直观、廉价的检测方法。推动节能技术和节能住宅的发展。

总的来说,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设计自然地理环境、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涉及到政府部门、建筑设计师、开发商、物业业主、使用人、管理者、相关节能产品的生产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希望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一定能创造出既符合建筑学原理,又符合节能要求的优秀住宅。

参考文献

[1] 江亿.住宅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田红.绿色,健康,节能住宅时时抖花样百姓反应如何[J].北京房地产,2007,(5):105107.

篇5:中国能源现状与节能节电

摘要:全文首先介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其我国节能节电现状,随后讲述了节能节电的潜力。然后介绍节能节电的意义,探讨了我国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节约能源刻不容缓,而且潜力巨大,以及未采取的措施。着重讲述了我国节能工作的阻力、以及对节能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耗量节能节电潜力

1.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2.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中国能源现状

3.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我国农村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但农村所用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4%左右。而作为农村主要燃料的农作物桔杆,除去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消耗,剩下供农民作燃料的就不多了。即使加上供应农民生活用的煤炭,以及砍伐薪柴,拣拾干畜粪等,也还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

节能节电的意义

1.我国节能节电现状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又是在今后若干年内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大量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节能。

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土壤污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发达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近20多年来在我国集中出现。由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重化工业较快增长还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因此,在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科学发展难以实现。

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加上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有关专家统计,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19.7亿吨,其中,煤炭18.7亿吨,同比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5%。2001到 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高达9.89%,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13%和15.2%。能源消费巨增直接导致能源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8.4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2%;发电量218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煤炭超速增长,近两年年增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2004年产量达19.56亿吨,同比增长17.3%;原油产量1.75亿吨,同比增长 2.9%。由此引发能源建设规模日趋庞大,电力投资热、煤炭投资热等热潮不断。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2.我国节电潜力

实际上,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能源和节能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的方针,将节能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90年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一方面,中国能源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

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3.我国节电的意义

节能节电的意义就变得非常之重要:第一,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和水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合理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第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推进节能减排,减小因能源紧缺对能源生产、经销、使用等各环节的影响,切实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第三,有利于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我国对国际石油供应的依存度。近来,因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加强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可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又是在今后若干年内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节能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全国开发、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大部分是小企业和一些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为什么有实力的机构不愿介入呢?节能产品利润小、推广难,因此大型企业不愿涉足,投入不足致使我国节能产品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落后状况。为什么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十几年了,而节能工作却一直推而不广呢?前面提到的政策不配套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投入不够,使得许多产品还仅仅是实验室产品时就匆匆上市,结果远远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实际运行工况。产品质量不过硬,也就是造成人们常说的节电不节钱的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是一个耗力、耗时、耗钱的系统工程,没有大的资本做后盾,市场很难打开,很多好的产品也就半途天折了。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设想:首先由国家经贸委、科委、机械工业局牵头,由国家投资建立一个国家级节能实验室(包括相应的中试基地),主要对申报的各类节能产品进行理论评估,对通过评估的产品进行中试和批量规模应用,筛选出真正有推广价值的产品。据我们调查,许多中小企业仅凭个人发明做一些基本设计或原型机,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承担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和批量试验的投人,批量试验是产品投入市场前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个人买不起各种工业设备,企业又不愿用生产设备去为别人做实验,因此许多节能产品的开发者只好望而却步了。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家也曾推荐过各种节能产品,但是许多产品是凭各种文件一级一级上报,中间存在很多虚假成分,造成许多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质量不好或节能效果不佳等不良影响。如果有了国家级实验室和专家论证组,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由国家经贸委发起,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成立中国能源节约基金(金额5。10亿元),由专业投资银行和技术专家负责运作,形式上采用国际通行的融资租赁方式,销售、推广各类节能产品。这项基金既具有某种政府权威,又具备严格的商业机制,对操作的产品均采用租赁一分期付款方式,加上商业还款保险等商业因素介入,基金的资本安全有了保障。两个机构协同运作,会使困扰中国节能产品推广多年的难题一一化解,同时也会促进大批的国产节能产品走出实验室,走出国门。照明电耗虽然只占全国总电耗的10%—20%,道路照明所占比例更小,但是,从节能技术推广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成为整个节能工作的突破口。

整个路灯行业总体份额较小,容易操作。据初步计算,用三年时间将全国现有路灯系统进行改造,总体投入不过6—7亿元。如果能采用政府、社会齐动手的战略,不会给国家造成财政负担。

国家主管节能工作的国家经贸委和主管道路建设的建设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据查,道路照明的设计规范基本上没有涉及节能,所谓“间隔关灯”方法不过是各地在遇到电费问题时所采取的“不约而同”的手段而已。而目前采用的设计规范基本上是八十年代制定的,许多内容甚至照搬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标准,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尽快修订并将节能内容列入其中。

路灯管理行业隶属各级政府,因此,加强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涉是必需的。这个行业由于“吃皇粮”的关系,基层对节能的必要性没有切肤蹦的压力,因此有必要自上而

下的进行行政干预和政策引,以推动行业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建议从今年的节能活动周开始全面推广。由于整个行业盘子较小,易操作,因而容易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程中,能源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政府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石油人均进口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将继续以本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联互动日益加深。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国政府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能源的稳定和安全,为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6:能源危机与节能

(2012-2020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标准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普通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但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燃料经济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

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节能型

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和普通混合动力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

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汽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以及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技术研究。

2、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

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在纯电驱动模式下行驶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循环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基础进行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主要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取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2011年底前出台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实施分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到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要求。建立基于车型燃料消耗量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奖罚机制。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2、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有关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在试点示范工作中重点开展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能量和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

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五)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star

in

担任主角;主演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

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和认证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在汽车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2012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实行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奖惩政策,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予以奖励,对未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企业实施惩罚性收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充电设施、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

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政府采购清单,享受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政策,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三)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研究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企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

(四)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可按照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五)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实施区别于整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驱动系统售后服务政策。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六)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军人才。加强电化学、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培育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七)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灯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

五、规划实施

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上一篇:责任心的培养下一篇:私自开空调检讨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