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2024-05-03

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精选7篇)

篇1: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光辉历程 精神永存

大庆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萨尔图区中七大路旁,建在大庆人心目中神圣的地方——二号院,这里是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旧址所在地,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力量。

走进恬静古朴的四合院内,踏上用青铜铺就的“大庆之路”的那一刻,大庆油田开发的历史长卷便徐徐展开。这条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甬道,镌刻着大庆油田四十七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轴线上是一座由岩芯、松基三井、油浪组成的主题雕塑《起点·永续》。

仿真星空下的青铜甬道,立体的石刻展墙,叠加上动态投影,配合着背景音乐与音效,共同营造出苍天、荒原、飞雪、豪情的开阔性和沧桑感。四十多年前,在这片荒凉广袤的大草原上,走来豪迈的石油大军,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神奇,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落后的面貌。

第一展厅概括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该厅结束在“大庆”的命名上,用铜版画凸显出“大庆”两个醒目的大字,突出表现大庆油田开创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第二展厅以叙史为陈展基本线贯穿,通过艰苦创业,甩掉贫油落后帽子;全面开发,快速上产;解放思想,创造高产稳产奇迹;百年油田,肩负国家石油战略安全重任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8年的辉煌历程。第三展厅以红色基调烘托主题,展示了以余秋里、康世恩等油田领导、科技英才、模范人物、老会战等大庆各类群体,通过国画、多媒体查询、连环画电子书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生动反映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深刻主题。第四展厅展示以大庆精神为内容的大庆油田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博大内涵,以及新时期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刻画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生动写照,喻示着大庆精神与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与日月同辉。第五展厅再现了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及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六展厅主要展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庆油田的亲切关怀,是大庆永远的光荣和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尾厅,简约而大气的金色“大庆之路”再

次出现,寓意通往百年油田、永恒大庆的时光隧道。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大庆油田的发展前景如旭日朝阳,昂首百年,永远承担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荣使命。

这八个展厅虽处处不同但是它们却共同诠释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集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把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爱国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即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即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在40多年伟大实践中,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创业拼搏、无私奉献,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秀文化宝库中绚丽夺目的瑰宝,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已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的年代远去,但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它也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需要。

篇2: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于9月26日落成开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3月8 日,决定把“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国务委员 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题写馆名,大庆老领导张轰题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9月26日落成开馆。12月4日,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上,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最“年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馆藏展品7458件。馆内陈列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沐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部分。通过采用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46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油田领导的泱泱风范,企业文化的继承创新,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等内容,突出表现了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成功典范的主题。

陈列馆宗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缅怀石油先辈的殿堂、旅游休闲观光的圣地。

陈列馆九个展馆名称

“岁月·大庆”

“松辽惊雷,油出大庆”

“艰苦创业,光辉历程”

“大庆赤子,油田脊梁”

“大庆精神,民族之魂”

“巨大贡献,卓越品牌”

“春风沐雨,光耀征程”

“油田·百年”

“百年油田畅想”

主题雕塑“起点·永续”的寓意

雕塑地面部分高4.7米,寓意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

资料

起点:寓意着“松基三井”是大庆油田的“起点”,“二号院”是石油大会战的“起点”,1959年9月 26日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今天是大庆油田昂首百年的“起点”。永续:寓意着大庆油田追求资源采掘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战略,永续为祖国献石油、献能源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寓意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从进入展馆大门的第一步起,脚下用青铜铜板铺就的“大庆之路”镶嵌在院内广场中轴线上,铜板全部采用浮雕文字,将大庆油田从1959年9月26日诞生到年9月26日47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用魏碑字体刻在10毫米厚的铜板上。

“大庆之路”在馆内出现3次,但形断意连。院外部分总长56.2米,宽度1.959米,代表着大庆油田诞生于1959年。从院外走向院内,年份数字排列由大到小,表示正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当走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之路”年份排列由小到大,寓意从历史走向未来。

走进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起点·永续”。雕塑是以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井口装置为主体造型,地面部分高4.7米。

走入序厅,迎面墙上是刻有仿岩雕的“岁月·大庆”四个大字,动态风雪及呼啸的风声,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音乐,一幅原生态的大庆风貌展现在面前:47年前,在这片荒凉广袤的大草原上,走来豪迈的石油大军,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神奇,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落后的面貌。

篇3: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位于省博新馆四楼, 由于采用悬吊式桁架结构, 展厅内没有一根柱子, 这也导致展陈设设计施工上带来很大难度。其中韶关梅关门楼及山体部分是重点难点。按照1:1比例复原的韶关梅关古道的关门高度约为7m, 为了保证结构承重的要求, 施工工艺采用了自然防真无机玻璃钢制作。

自然防真无机玻璃钢制作仿真工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证设计方案的实现。

1 雕塑泥塑造梅关小稿施工、工艺措施方案

工艺流程:细化图纸→按图定样→实景取样→塑造梅关大样→梅关造型创作→石膏翻模→翻制玻璃钢梅关→面层修整→仿真着色→养护。

⑴按照现有设计图纸的大样与效果并根据设计理念, 到梅关景区取得梅关墙体及山体的实景大样, 按取得的实景大样用雕塑泥塑造出一梅关外型小稿, 小稿成型后送业主, 经业主有关专家确认后再翻制一次性石膏模型并制成无机玻璃钢梅关小稿。

⑵按制成的无机玻璃钢梅关小稿的形态经合理的坐标放样、切片、圈套出实样后放大无机玻璃钢梅关图样。

⑶按放大的无机玻璃钢梅关图样制作梅关内模型, 内模型用焊接钢骨架搭设, 钢骨架内镶嵌木材、板材和挂网批水泥砂浆混合骨架底, 骨架外表面敷15MM厚的雕塑泥。

⑷外表雕塑泥成型后, 经艺术造型创作塑造成和设计图与现场相符的1:1的实样仿真梅关。

⑸经甲方确认现场1:1的实样仿真梅关后进行下一道制作工序施工。

2 翻制一次性石膏模型施工、工艺措施方案

施工工艺:设计分块→搅拌石膏→注浆成型操作→加加强麻丝→表层敷设→塑造修整→模型养护。

2.1 石膏的特性

⑴石膏是模型制作的主要原料, 一般为白色干粉状晶体, 一般石膏调水搅拌均匀的凝固时间为2~3分钟, 发热反应为5~8分钟, 冷却后即成结实坚固的物体。

⑵吸水率是石膏模型一个重要的参数, 它直接影响注浆时的成坯速度。陶瓷用石膏模的吸水率一般在38%~48%之间。

2.2 搅拌石膏浆

⑴模型翻制用石膏浆, 水:石膏=1:1.4~1.8左右。

⑵将石膏粉均匀地撒入水中, 直至石膏粉与水基本上相平时为止。撒石膏粉必须迅速均匀, 撒好后又必须等石膏粉全部吸透水分后才能搅拌否则容易产生疙瘩。石膏浆必须经过充分搅拌后才有粘性, 搅拌好的石膏浆, 表面往往飘飘浮着一些泡沫, 必须设法除去。否则模具的表面就会留下泡沫所产生的气孔, 影响模具和浇制作出来的成品的光洁。

⑶为了增加它的牢度, 可加一些水泥, 但必须用500号以上, 比例上不可超过百分之三十。还需要在模具中间加一些粗铅丝或钢筋以及麻丝, 以增加模具的强度和拉力。

3 模型翻制操作

⑴在经确认的现场相符的1:1的实样仿真梅关模型上翻制一次性石膏模型时应按最先的设计分好块。

⑵将搅拌好的石膏浆分次敷在雕塑泥面上, 加至合适厚度, 待石膏稍稍凝固后, 用钢锯条把外边修平。

⑶石膏浆分次敷面的过程必须抓紧时间完成, 使下步制作时间可以比较充裕, 并且缩短制作的时间。因为石膏粉与水相遇后的凝固时间是有限制的。

⑷分次敷面完成后, 测定石膏是否达到应有的硬度, 如果硬度可以了, 这模具也就完成了。模具最好干透后再用, 这样可使牢度进一步加强。

4 翻制无机玻璃钢梅关生产、工艺措施方案

施工工艺:备筋材基材料→模型清洗修整→凉干→喷刷脱模剂→注浆成型操作→筋料与面层敷设→塑造修整→脱模修整养护。

4.1 无机玻璃钢注浆成型操作

⑴根据产品的大小按需计划材料用量, 玻璃钢的比重是1.6~1.8g/cm3左右, 然后手糊法树脂用量大概在60%左右, 玻纤在40%左右。

⑵石膏模型成型后经清洗、去除飞边毛糙, 着料面修整修补、凉干后再喷刷专用石膏模型脱模剂, 在原型面上涂刷脱模剂时, 一定要涂均匀、周到, 并反复涂刷2~3遍, 待前一遍涂刷的脱模剂干燥后, 方可进行下一遍涂刷。

⑶由于常温树脂粘度很大, 以电搅拌器或手工搅拌均匀后, 再加入20~25份的固化剂 (固化剂的加入量应根据当时的气温、现场温度适当增减) , 迅速搅拌, 进行真空脱泡1~3分钟, 以除去树脂胶液中的气泡, 即可使用。

⑷用无机玻璃钢糊状原材料翻制无机玻璃钢梅关, 将调配好的环氧树脂胶液涂刷到经涂刷脱模剂的模具上, 随即铺一层筋材, 压实, 排出气泡, 按积累方法进行逐层糊制, 直到所需厚度。在糊制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每层树脂胶液的用量, 既要能充分浸润纤维, 又不能过多。含胶量高, 气泡不易排除, 而且造成固化放热大, 收缩率大。整个糊制过程实行多次成型, 每次糊制2~3层后, 要待固化放热高峰过了之后 (即树脂胶液较粘稠时, 在20℃一般60min左右) , 方可进行下一层的糊制。糊制时玻璃纤维筋材必须铺覆平整, 玻璃筋材之间的接缝应互相错开, 尽量不要在棱角处搭接。要注意用毛刷将布层压紧, 使含胶量均匀, 赶出气泡, 有些情况下, 需要用尖状物, 将气泡挑开。固化后, 切除多余飞边。待无机玻璃钢切底凝固后再拆除石膏模。

⑸在常温 (20℃左右) 下糊制好的模具, 一般48小时基本固化定型, 即能脱模。脱模时尽可能使用压缩空气断续吹气, 以使模具和母模逐渐分离。脱模后视梅关的表面需要修整的, 可在梅关表面等修补加工, 需尺寸修整的, 成型后的制品, 按设计尺寸切去超出多余部分;需缺陷修补的, 包括穿孔修补, 气泡、裂缝修补, 破孔补强等, 尤其是在一些树脂不易流满的死角处, 进行后修补处理, 对飞边等多出的边角进行切除。所有的工序完成之后即可交付使用。

4.2 手糊成型工艺中常见的缺陷分析

⑴气泡:在糊制模具时, 常由于树脂用量过多, 胶液中气泡含量多, 树脂胶液粘度太大, 增强材料选择不当, 玻璃丝布铺层未压紧密等原因造成模具及型腔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这严重影响了模具的质量和表面粗糙度。目前常采用控制含胶量, 树脂胶液真空脱泡, 添加适量的稀释剂 (如丙酮) , 选用容易浸透树脂的玻璃丝布等措施减少气泡的产生。

⑵流胶:手工糊制模具时, 常出现胶液流淌的现象。造成流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 树脂粘度太低; (2) 配料不均匀; (3) 固化剂用量较少。常采用加入填充剂提高树脂的粘度 (如二氧化硅) , 适当调整固化剂的用量等措施, 以避免流胶现象的出现。

⑶分层:由于树脂用量不足及玻璃丝布铺层未压紧密, 早加热或加热温度过高等, 都会引起模具分层。因此, 在糊制时, 要控制足够的胶液, 尽量使铺层压实。树脂在凝胶前尽量不要加热, 适当控制加热温度。

⑷裂纹:在制作和使用时, 我们常能看到在梅关表面有裂纹现象出现,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不均匀脱模力的影响。因此, 在脱模时, 严禁用硬物敲打模具, 最好用压缩空气脱模。

4.3 无机玻璃钢复合材料主要成份

⑴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TM191B通用型树脂, 品质稳定、适用面广、广范用于建材等FRP制品。

⑵引发剂:过氧化甲乙酮 (MEKPO) 标准型, 适用于常温~中温固化生产工艺。适用于建材等FRP制品。

⑶促进剂:异辛酸钴经济型931A (10%) , 适用于建材等FRP制品生产。

⑷填材:TCEP阻燃剂和防火涂料, 对树脂添加量15%时, 氧指数>32%。山体产品对树脂添加量为20%。双飞粉、滑石粉, 作为功能性填料, 保持和提高山石产品硬度、韧性度等品质性能。活性超细二氧化硅, 用于树脂防流和制品减重。

⑸强芯材料:中碱玻璃纤维方格布CWR300*90, 适用于FRP制品的结构层。有填充、减重、补强等作用。

5 无机玻璃钢梅关安装工艺措施方案

施工工艺:现场定位→钢骨架安装→梅关安装→山表面塑色→安插表面植物。

5.1 按梅关造型制作钢骨架

⑴钢骨架采用50×50角铁焊接框架网墙做主要结构立柱, 150×150×10钢脚板爆炸螺栓固定, 角铁焊接框架网墙、所有钢骨架油防锈漆。

⑵钢骨架局部面层需按梅关凹凸面或大的面所需的安装固定面设置水泥挂网批荡层做梅关承托层。

⑶钢骨架制作时应配合暗装展柜的安装预留位置, 配合安装。

5.2 梅关安装

⑴无机玻璃钢实样经清洁处理后运至现场嵌装, 嵌装按原制作梅关时的定模编号分块安装, 自攻锣丝加固

⑵拼接夹缝用无机玻璃钢原材料加纤维粘合.且梅关内置受力钢铁骨架, 再作防锈处理。

5.3 梅关着色

按各实景梅关接近色样着色无机玻璃钢梅关表面, 采用多种颜色非苯类颜料色浆和石渣做表面着色艺术仿真处理.使梅关有很高的仿真饱和度。

6 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玻璃钢梅关安装前应放线分格, 按标号找安装位置, 分块将板材安装压实在固定点上, 固定点和承重面要加无机玻璃钢原材料加纤维粘合, 以保证板块和结合层的粘结强度, 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

7 产品保护措施

⑴无机玻璃钢仿真梅关雕塑艺术, 是采用在厂家经模型翻制的无机玻璃钢仿真梅关, 需清洁处理后才能运到现场安装的。

⑵半成品运输:做到车厢清洁、干燥, 装车高度、宽度、长度符合规定, 堆放科学合理;超长构件半点成品, 配置超长架进行运输。装卸时做到轻装轻卸, 捆扎牢固, 防止运输及装卸散落、损坏。

⑶无机玻璃钢仿真梅关板材半成品堆放控制: (1) 分类、分规格, 堆放整齐、平直、下部垫木; (2) 叠层堆放, 上、下垫木;水平堆放, 上下一致, 防止变形损坏; (3) 侧向堆放, 除垫木外加撑脚, 防止倾覆; (4) 堆放地做好防霉、防污染、防水措施, 成品上不让堆放其它物件。

⑷无机玻璃钢仿真梅关安装完成后需做表面防护层, 设置保护挡板, 覆盖塑料布防止压坏, 碰伤、污染。

摘要: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采用悬吊式桁架结构, 应用自然防真无机玻璃钢制作仿真工艺, 通过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 解决了大空间、大跨度下展陈设计施工的难题,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具有工效高、劳动强度低、成本低的特点。

篇4:沈阳铁路陈列馆揭开尘封的历史

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始建于2009年6月,同年11月竣工,展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从100多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这座浓缩沈阳铁路历史的陈列馆,真实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火车用气势磅礴的力量拉出了文明和财富,改变了世界,缔造着人类的新生活;火车独霸路面交通上百年,挺起工业文明的钢铁脊梁;火车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一种背景和一种见证。

“亚细亚”号

陈列馆内有一台流线型的天蓝色机车,特别引人注目。这台名为“胜利7型”的蒸汽机车,是1934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机车厂制造的,原叫“太平洋7型”,当时称“帕斯纳”。它全长25.675米,总高4.648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30公里,是当时蒸汽机车中速度较快的机车。

满铁名义上经营铁路,暗地里却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侵略和扩张。正如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满洲经营策梗概》中所说的:“表面上经营铁路,暗地里百般设施。”满铁前后在中国40年,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大规模侵华事件,可以说没有满铁,就没有日本的侵华战争,就没有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满铁调查局和满铁地质调查队等部门,名义上是修筑铁路的勘察机构,实际上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进行刺探。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侵略,由于当时列车速度很慢,阻碍了日本侵华势力聚合密谋和运输兵员、军械的需要。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由沈阳迁到了长春,而满铁总部仍设在700多公里以外的大连,这时,许多政客和达官显贵就要经常往返于大连和长春之间。为了能够早晨从大连出发赶上晚间在长春召开的会议,满铁决定生产一种高速运行的机车,能在八个小时内跑完大连到长春之间的700多公里路程。

他们很快就研制出了“太平洋7型”蒸汽机车,全部服役在中国东北,用来牵引“亚细亚”号特急快车,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台机车为“亚细亚”号,其平均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火车。抗战胜利后,这台机车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解放后改称“胜利7型”。

这种类型的机车,由大连沙河口满铁车辆厂组装的3台在战争期间全部报废,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车辆厂制造的9台,现在仅存两台,一台被大连铁路部门收藏,一台在沈阳铁路陈列馆展陈。由于这台机车具有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人们参观它时的感情也十分复杂。

英雄列车

影片《12次列车》曾在上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当年牵引12次列车的“胜利8型-811号”蒸汽机车,也陈列在沈阳铁路陈列馆。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1959年7月21 日晚,由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特快列车于22点35分正点发车,迎着时缓时急的雨点前进,列车正点到达北京的时间应该是次日上午10点45分。

7月22 日拂晓,锦州以北地区的上空依旧是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这里已经连降暴雨数日,并造成多处地区河水泛滥。

当12次列车穿过锦州到达兴城时司机接到调度命令:“前方是石河桥,列车准备缓行,时速5公里……”在5点左右,空中的雨点骤然变大,已经看不到常见的“点线”之形,完全变成了“瓢泼”之状。来势汹涌的洪水,淹没了车轮,扑打着车门和车厢。列车急速启动并退出前卫车站,向身后的高坡地带驶去。在列车后退的路基两边,许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纷纷涌向列车,于是列车连续三次停车,并从洪水中抢救出350多名受灾的村民。最终,12次列车停滞在一座土岗之上,这里是绥中县前卫地段铁路的制高点。

7月25日8点30分, 12次列车司乘人员团结一致,凭着勇敢、智慧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洪水搏斗了3天3夜,全列车612名旅客和乘务员,以及从洪水中救出的350多名灾民全部安然无恙。这场近千条生命的获救过程,创造了新中国铁路史上的抢险奇迹!

1960年9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国铁路文工团同名话剧改编并摄制成的故事片《12次列车》,再现了12次特快列车当年战胜洪水的感人场面,12次列车也成为了享誉全国的英雄列车。

解放战争中的英雄司机

在辽沈战役决战阶段,1948年9月28日6点15分,由西满铁路局司机范永、穆成斌等16名同志组成的乘务组,驾驶1195号机车,牵引满载8车炸药、22车榴弹炮弹的3005次军火列车,从昂昂西车站出发,在敌机频繁的空袭中,运行853千米,于10月2日4点06分,安全到达西阜新车站(今清河门车站)。他们以“人在车在,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车开过去”的英雄气魄,连续奋战四昼夜,将1600吨弹药准时运到前线,保证了作战计划的胜利实施。为表彰这个乘务组做出的巨大贡献,东北行政委员会为他们记“集体特等功”。

1949年4月,范永同志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向铁路工人致敬!”

新中国第一位女列车调度员

1931年5月,出生在辽宁盖州的孙孝菊,因家境贫寒只念了六年书。1948年9月,她参加了工作,先后做过车站广播员、检票员、连接员、车号员,1951年4月,到齐齐哈尔铁路分局调度所学习行车调度,同年5月,正式担任列车调度员。1952年初,担任副调度长。

她经常深入现场,虚心学习,与广大机车乘务员和车站值班员共同研究和改进列车调度工作方法,使列车调度指挥工作更加接近实际。她探索规律,预防在先,利用“飞条子”、“插红旗”等方法组,摸索出“坡下烧好火,烧足汽,一鼓作气再闯坡”的牵引办法,机车牵引定数由原来的1500吨提高到3900吨。铁道部把她的做法归纳为“孙孝菊调度法”,并印成书,下发到全国铁路各分局,加以推广。

新中国第一名女蒸汽机车司机

大连机务段蒸汽机车司机田桂英,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1950年五一勞动节,东北铁路总局指定让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出发,沿途运送二百多名劳动模范去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模大会。这是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以来,行车距离最长的一次。在这一年,她安全行车62,380公里,并节煤50多吨。

舍身保护军火列车的站务员

磐石站站务员王景洲,是首批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铁路工人之一。1951年3月,新成川站内一列装满弹药的列车,分解到山洞待避,敌机轰炸扫射时,弹药车辆溜逸,就在弹药车将要同军火列车相撞时,他用自己穿着棉袄的身躯躺在钢轨上,掩在撬棍下。溜逸的车辆被掩停了,弹药车和铁路桥梁保住了,他却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詹天佑鲜为人知的筑路故事

詹天佑的名字,与中国铁路紧密相连,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人们都知道他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京张铁路的事,但在此之前,他主持修筑山海关外绥中至新民、沟帮子至营口两条铁路的事却鲜为人知。

1896年,詹天佑出任锦州铁路驻段工程师,负责关外铁路绥中的沙后所到新民间的展修工程,线路全长296千米,这是他投身中国铁路事业主持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于1899年暑期顺利建成通车,使北京到沈阳的铁路关内外连成一线。

随后,他又承担了从沟帮子到营口铁路的修筑任务。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一面组织工人从沟帮子向东展修,一面从牛庄向西推进,双向筑路、铺轨,把家都搬到了施工现场,终于按工期要求在1900年4月接轨通车。

沟营铁路通车后,营口同时拥有两条铁路直通沈阳和东北内地,一条是向东经大石桥上沈大线北行进入沈阳,另一条是向西北经沟帮子东折进入沈阳。因此说,詹天佑既是沈阳铁路的第一任工程师,又是中国铁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达官显贵的座驾

该馆还陈列着一辆GW(997310)型公务车,由1935年满铁铁道工厂制造,日本人称其为“展望车”。这辆公务车,构造速度每小时80千米,定员10人。车内饰豪华舒适,包厢里有软卧、办公桌和折叠式盥洗设施;车厢里铺有纯棉织锦地毯,安装了精美壁灯,放有丝绒沙发等;还有列车员值乘间、卫生间、厨房间等;车厢一端是半圆形的瞭望窗,十分敞亮,视野极佳,旧时很多乘坐该车的达官显贵,都愿意站在此处向外观望。相传,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和关东军司令冈村宁次,也曾经乘坐过此车。现在,该车除了供游人观赏外,还成了拍摄许多老题材影视的道具。

小贴士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8号(毗邻铁路车辆段)

电话:024-62077701(馆长) 024-62077705(服务部)

自驾:沈阳市内由胜利南街、南京南街、浑河大街、长青南街,绕城高速、沈大高速、沈丹高速至苏家屯区进入山丹街2分钟即到。

篇5: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1937年秋,日军炮火弥漫中华半壁河山。迫于战势,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徒,流亡办学。经过2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浙大师生历尽千辛万苦,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定居办学。在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浙大汇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代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累累科研成果,培育出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使浙大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同时,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遵义、湄潭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湄潭工作和学习,日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有四十五位。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其中李竞雄、梁守般、潘家铮三位曾在湄潭就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王淦昌、程开甲曾在湄潭工作过。

因而,湄潭是求是创新的摇篮、科学教育的圣地。

浙江大学西迁黔北办学史略

1939年2月5日(时在桂北),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一百余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2月底赴渝公务途经贵阳时,宋麟生、陈世招、周寄梅等人劝浙大迁湄潭。竺即到遵义了解情况,委托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联系,并请王克仁赴瓮安、湄潭察看。在4月召开的迁校委员会上,初步确定迁校湄潭。6月中旬,可桢亲到湄潭查看房舍300余间,甚感满意,坚定了迁移湄潭的意向。

1939年11月15日,日军自北海登陆,桂南很快失陷。竺可桢召集紧急校务会议,决定立即迁校贵州。12月6日,首批教职员及大部分家属离开宜山,前往都匀。12月中旬,图书仪器陆续运出。同时,李熙谋、胡刚复、蔡邦华受命启程前往遵义、湄潭筹划迁校事宜。

1940年1月12日,竺可桢校长离宜山经贵阳到遵义,2月3日起开始在江公祠办公。2月9日一年级新生迁到贵阳青岩上课。二、三、四年级学生也陆续抵遵义。2月22日正式复课。与此同时,加紧湄潭校舍的准备工作。6月初,浙大农、理学院理组先后迁到湄潭,年底一年级也由青岩迁至湄潭永兴镇。

至此,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黔北首府。四面山峦环抱,湘江穿城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西面是老城,东面为新城。浙大校本部设老城子弹库,新城何家巷为教学活动中心。播声电影院(今遵义电影院)是浙大集会和纪念周礼堂,图书馆在江公祠,各院系教室及师生宿舍遍布新老城区。碓窝井9号是竺可桢住居。

从遵义东行75公里便到了湄潭。这座小县城座落在乌江支流湄江之滨,风光绮丽,农产丰富,民风淳朴,实为一安静良好的治学之处。早在1939年底,湄潭各界就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校协助委员会”,筹商拨让县城部分庙、祠及公房、民宅300余间,迎接浙大迁校湄潭。

浙江大学湄潭分部设在湄潭文庙。前院状元桥面街的大照壁上,嵌有“国立浙江大学”六个大字,两侧为进出辕门。文庙大成殿是图书馆,其余各处为办公室、医务室、教室和部分教职员宿舍。竺可桢来湄亦住此。

城东玉皇阁旁的扶风山下,浙大购地修建了男生宿舍“仁”、“义”、“礼”、“智”斋,江边建了体育场和游泳池。女生宿舍建在文庙右侧,名“信斋”。

物理系设在双修寺,还在此新建了实验大楼。

在城西贺家祠堂一带,租地两百余亩建了浙大农场。除农经系设财神庙、农学农化系设禹院农艺、园艺、蚕桑各系均设于此,还在农场中央建了病虫系“大厦”,农场中名“牛郎背”的小山上,建有一草亭作师生休憩之所。亭柱上刻一联日:“一亭座览山胜,满目争看桃李春”。

财神庙、朝贺寺、天主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城内外部分民宅为教职员宿舍。

文庙右侧皂角树下原为湄潭初中校址,湄中与浙大实验学校合并为浙大附中后,校舍仍置于此。

玉皇阁原为湄潭气象站,在此设了浙大附小。

浙大一年级迁永兴后,主要教学活动集中在“江西 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后又将部分教室移至南华宫。教职员安置在张家巷等处民宅中。财神庙是生物、物理实验室,火神庙为畜牧实验场。

从1940年初迁至遵义、湄潭、永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秋迁返杭州,浙江大学在黔北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一个极生要的发展时期。浙江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得了“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的声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学校规模在战乱中发展壮大。西迁前浙大有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学系,70名左右教授、讲师,600多名学生。到1945 –46,浙大已有文、理、工、农、师、医6个学院,25个学系,200余名教授、讲师,2200名学生规模扩大了三倍多;又增设了龙泉水校,办了两个大学先修斑,一间附属中学;还新建浙大研究院,设置了史地、数学、化工、农经等五个学部。1945年攻读各学科研究生达62名。

2、“求是”学风在艰苦办学中发扬。竺可桢倡导的“求是”校训为探求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之准绳,在西迁办学中,浙大师生发扬“求是”学风和“勤朴”校风,刻苦自励,奋进不息,园满完成了各科学业;同时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社会实践的和陶,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勤奋、朴实、竖毅、果敢的求是学子。

3、著名学者汇聚,学术空气浓厚,科研成果累累。竺可桢把有一批好教授作为“办好大学第一要紧事”,千方百计纳聘海内外著名教授来此教学,浙大一时学者云集。这批老一代老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成就赫然: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跛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峰何学家”:王淦昌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物理界所注目;贝时璋关于实验生物的研究,谈家桢关于基因遗传的研究,陈建功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蔡邦民的果树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张其昀、谭其骧的历史地理等都 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多项目在全国各大学中名列前茅。

4、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十分活跃。读书不忘救国,浙大师生以极大的热忱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浙大地下党组织以及“黑白文艺社”、“铁犁剧团”、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爱国运动,浙大被外界称为“民主堡垒”。力主思想自由的竺可桢校长总是站在保护进步学生的立场上,为营救被捕学生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5、在偏僻的黔北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在黔 北办学七年,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黔北人民养育了浙大农学院对逐作物、水果、茶叶、蚕桑的研究试验成果,对湄潭乃至黔北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篇6: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文物管理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在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领导下,围绕全年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一年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月,为营造新春节日氛围,与老干局在陈列馆内联合举办“迎新春书画摄影展”活动,共展出书画作品113幅,摄影作品50件。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群众了解陈列馆、走进陈列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3月,完成黔东南州古籍普查工作任务。

三、4月,①修改完成首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车寨鼓楼、宰荡鼓楼、摆贝苗王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方案上报州文物局;②经过努力,2013年4月,我县栽麻乡“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无国保单位的空白;③完成第二批传统村落“脚车苗寨、怎东瑶寨、票寨侗寨、苗兰侗寨、加宜苗寨”五处申报工作任务;④加大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利宰荡侗寨、脚车苗寨”及辖区内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文物违法案件,积极努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5月,①5月19日,在陈列馆门前组织开展“5.18”世界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发放《“5.18”博物馆日简介》200余份、《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简介》200余份、文物宣传折页200余 份、文物知识传单200多张、陈列馆免费开放门票200余张。达到宣传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②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提升展陈大纲、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摆贝苗王坟”维修设计方案评审通过;③完成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栽麻乡大利侗寨”申报工作任务。

五、6月,积极组织开展文物复制工作,复制到位文物148件,为即将启动的展陈提升奠定基础。

六、2013年7月,①、在省文物局的组织邀请下,同济大学、北大师生一行近30人进驻栽麻乡大利村,历时1个月,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测绘、制图及发展保护规划前期工作任务;②与消防、安监、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以县城为中心,深入乡(镇)村积极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工作,通过安全巡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为加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工作的力度,拟定并印发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管理办法》,除张贴外并送发村民人手一份,从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七、8月中旬,首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摆贝苗王坟”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历时一个月,于9月16日完成了修缮工作任务。

八、9月下旬,根据国务院和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开展普查培训工作,拉开了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序幕。

九、10月,①、完成我县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阶段摸底调查上报工作任务,完成率达94.7% 以上;②、完成栽麻乡宰荡鼓楼、花桥维修方案编制任务,为下一步维修奠定基础。

十、11月,①、完成我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的竖立、重要文物点挂牌、消防器材的配备、四合楼院电路改造及宣传牌制作任务;②、完成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展陈提升设计的基础工作;③参与完成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华夏新记录》栏目组赴大利侗寨拍摄“最美乡村”纪录片工作任务,对宣传榕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11-12月,①、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以县城保护为中心及乡(镇)村参与保护的网络体系格局,与此同时,成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达到齐抓共管,保护与信息反馈的良好氛围;②、完成《榕江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概览》一书的资料补充及修改任务,力争2014年内部出版发行。

十二、认真做好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免费开放工作,2013年1-12月,共接待国内外、省内外游客近7万人次。对宣传榕江红色旅游文化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三、积极努力完成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0一四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面临着新的工作任务。2014年是全面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之年,在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领导下,我们把全面开创文管 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的新局面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谋发展创新工作思路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做好文管所、陈列馆的各项工作,现就2014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文管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扎实推进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免费开放工作,以陈列馆展陈提升为目标,以陈列馆走基层、进学校,开展社教活动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弘扬革命传统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充分发挥红七军历史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

二、深入开展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活动。坚持以业务学习为根本,政治理论学习为食粮,通过学习,对内强化素质意识,对外树立作风面貌,坚定信念不动摇,端正作风不懈怠,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积极推进文管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跨越式发展,为创先争优而努力奋斗。

三、2014年工作任务

(一)文物工作

1、根据国务院和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2、积极申报项目资金,分阶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核心区重要文物点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和要求。3、2014年7月,完成全县19个乡(镇)268个行政村苗侗村寨的文物核查和增补工作。4、2014年8月,深入19个乡(镇)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参与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5、积极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工作,通过安全巡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文保单位安全事故的发生。

6、加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利、宰荡侗寨、脚车苗寨”及辖区内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力度,依法查处文物违法案件,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7、加强“道路建设、水利、电站、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力度,避免文物造成破坏、损毁、消失等现象的发生。

8、积极争取资金,努力完成红七军军部旧址围墙改造项目的实施。

9、积极做好省、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

(二)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2014年上半年全面启动陈列馆展陈提升工作,提升后的陈列馆将努力打造成为我县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同时,为促进本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榕江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红色旅游,达到和提升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目的。

2、为使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走基层、进学校、拓宽弘扬革命传统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2014年6月至7月,举全馆之力,深入全县19个乡(镇)及中小学校,以制作展板、解说、报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扎实推进社会教育活动。

3、利用每年一次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民众进一步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获取博物馆知识、历史知识,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目的。

4、扎实推进和全面提升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免费 开放工作,做到思想观念提升、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提升、馆容馆貌提升、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即:管理、业务、讲解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学习,达到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全面开创陈列馆工作的新局面。

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

篇7:历史陈列馆观后感言

二支部 宋悦

4月24日中午,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全体党员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我们在展馆的牌子前合影,纪念我们此次意义非凡的参观。

展馆是在8月15日建成的,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馆设计成一个黑匣子的形状与颜色,寓意是侵华日军的罪证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如今的黑匣子已经打开,里面的秘密已经被世人所知晓。

展馆以黑色为主色调,阴暗的环境让我们从进门开始心情变得沉重。展馆的第一面大墙用汉语、英文、日文、韩文、俄文等六种语言写成几个大字“反人类暴行”,让各国参观的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展馆设置的目的在于展示日本曾经对中国人及部分苏联人犯下的罪。

第二面墙上展示了七三一部队在中国全国的各个分支,包括关东军、华北军、华中军、华南军、南方军。七三一只是部队的番号,是一个整体称呼,而整个部队有非常多的分支。整个部队是个以日本天皇领导的、有组织的、国家性质的犯罪,从1932年到1945年的间,他们犯下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原谅的罪行。他们进行的战争称为“细菌战”,战争的范围覆盖中国全国。根据国际上的《日内瓦协议书》规定,禁止使用细菌战的形式展开战争,而日本却违背了国际的协议。

开始时,他们以研究疫苗治病的名义开设实验室,总部设在日本东京,但因日本东京缺少活体实验的实验者,他们将实验室搬到了中国的背荫河,后来由于背荫河的一次停电使12名实验者逃跑,日军害怕秘密泄露,且发现背荫河为中国士兵伏击日军的根据地,他们申请将实验室转移到了哈尔滨平房地区,1938年实验室建成。

通过沙盘我们了解到,整个实验室区域内分为锅炉房、四方楼、行政区等几个主要部分,四方楼主要是实验室所在地,其中有两座房子位于两个环形四方楼的中部,左侧用于关押男性活体实验者,右侧用于关押女性及年幼的活体实验者。通过沙盘、以及展览馆电梯旁还原的实验室中一双双无助的手,展览室天棚上一个个紧密挨着的铁丝网,我们都感同身受的感受到了进入731实验室中无辜的中国人们的无助。

日军通过“特别移送”通过铁路及戒备森严的车将中国的士兵、普通百姓、及部分苏军战俘送到实验室中,据目击者说每年至少运送600人,哪个实验室需要用多少人会电话通知派送的人直接将实验者运送到实验室做活体实验。他们的.实验类型特别随意,且惨无人道,比如对清醒的人做冻伤实验,用毒气将人们在玻璃房中活活毒死,还用摄像师专门记录被毒死前人们在不同时间的各种反应。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幼儿,他们称被实验者为“马路大”,意思为被剥了树皮的木头,完全没有把实验者当成人来对待。日军甚至为他们的马套上毒气面罩,为实验中死去的动物立墓碑,却无人性的用残忍的方式以实验的名义杀害无辜的实验者。看到展览馆中挂着的一个个无辜死去的人的名字,我们愤恨、痛苦,仿佛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愤怒与哀伤,不知从何处可以发泄。

该实验室的领导者名为石井四郎,我们在展馆中看到了很多石井四郎的荣誉勋章。他对中国做出了很多惨无人道的事情,但是日本却以他将实验运用到实际中,且以细菌战耗资少、对作战有效等名义授予他各种荣誉,在作战后将他遣送回国,最终他因病去世。对于这样重要的战犯,他理应受到更多的惩罚。而其他的主要战犯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由于美国希望得到日本的实验资料而庇护日本,导致在审判日军罪刑时仅仅判了罪犯10至的有期徒刑,没有1人判决死刑。这对中国众多受害者来说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情。且这些战犯在审判时都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被释放回国后却拒不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他们中大部分回国后被晋升为大学教授,这段历史也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被删去。日本及他们个人都不能够正视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但世人记得。

在大厅,谷校长带领我们重新温习了入党誓词,站在鲜红的党旗前,我们再一次齐声庄严宣誓,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忠诚于党,努力工作,服务祖国与人民的信念。

我们也在心底暗暗的发誓,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祖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强国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让中国逐渐的走上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道路,教师们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参与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是下一代生命的领路人,我们将告诉学生,不忘国耻、珍惜时光,悲伤过后更应振作精神、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中国的未来。就像山路曲折盘旋,但它始终朝着顶峰延伸;河流虽然蜿蜒曲折,但它始终朝着海洋的方向汇聚,我们中国人这一路艰辛的走来,也应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每个人都用心的编织着梦想,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中国人有个共同的梦想--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期待,它由每个人的小梦想汇聚而成,我们都希望用努力让这个梦实现的更快一些,更早一些。

离开时,看到三座高耸的焚尸炉,对曾经发生的历史感到毛骨悚然,打了一阵冷战。日军犯下的罪行我们不会原谅,我们以展览馆的形式让世人铭记日军这段罪行。历史不会再重演,逝去的中国及苏联的无辜生命也不再会回来,我们只能望着那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对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感到悲伤,对他们的离开表示悼念。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要航行;即使历史鲜血淋淋,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为中国梦而奋斗。

上一篇:南京绣球公园调研报告下一篇:小学数学赛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