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2024-05-18

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精选8篇)

篇1: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坚守组工干部的核心价值观

范燕燕

最近一段时间,云南省保山地委原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各地、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到,杨善洲同志是一个真的楷模,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他用朴实无华又极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度,他是荡涤我们身上浮躁之气的一股清风,是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根标杆。

在深深感动、深受教育的同时,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杨善洲为什么会倾注一生全部所有投入到为人民谋利益中去,自己却一双草鞋、两袖清风地走完一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前不久,我听取了另一位全国典型——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事迹报告,常德盛四十多年扎根农村,矢志不移,改天换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感动和思想的洗礼。这时,我感悟到了在先进人物身上共同存在的最为核心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杨善洲退休后,历尽艰辛植树造林22年,并把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有人问他为何自讨苦吃,他回答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常德盛在谈到为什么要把一生扑在蒋巷村时说:“我没有野心,但有雄心,一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蒋巷村建成!”从杨善洲身上,从常德盛身上,我感到,信仰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而是用一生的奋斗,用永不懈怠的脚步,用勇往直前的执着,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终生去实践。

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向杨善洲学习的活动?从宏观上看,我理解是这样三个方面的需要:

首先,这个时代需要榜样的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哪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典型。当今这个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四个多样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不再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单一,这样一个时代会有怎样的英雄?应该说,任何时代都不缺英雄,不缺榜样,关键是要顺应这样的变化,去发掘、选树一大批平凡的、可亲可近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来廓清人们思想上的疑虑,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其次,这个时代需要先进的诠释。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内涵和要求都要与时俱进,需要更好地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汶川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世博这样举国参与的大事,还是在各行各业、无数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有千千万万个党员在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而党的这种先进性需要通过一个个典型来诠释、来展现,需要通过一个个平凡却闪耀着人性、党性光芒的共产党人来给群众以力量,让人民感受到共产党员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第三,这个时代需要信仰的力量。信仰是照亮生命的明灯,是恒久的力量源泉。有人说,生命的境界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精神层面,三是灵魂层面。如果只追求物质层面的生活,只能是一种物欲横流的人生状态;如果上升到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没有灵魂的观照,这种精神生活也有可能被功利化;只有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崇高的信仰为基石来塑造灵魂,才会拥有永恒的不会荒芜的精神家园。而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一旦确立了这样的信仰,这种力量就不可估量、坚不可摧。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信仰可以面对屠刀慷慨赴死,在和平时期,共产党人为了信仰可以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在当今时代,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或者说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背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信仰缺失的问题,一旦信仰缺失,人生就没有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会渐渐迷失自我。所以,有人说,杨善洲为这个社会注入了信仰,注入了信心。这表明人们从杨善洲身上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也表明了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大批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来匡正社会信仰,塑造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什么?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学习他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为这一理想信念奋斗的过程中,唯一的立场和宗旨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同志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一辈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辈子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并且对群众怀着谦卑和敬重,他的这种境界,就是信仰力量的外在表现。我们学习杨善洲,最重要的就是时时检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升人生的高度,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是学习他公仆的本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杨善洲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天大的责任,始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襟怀宽广,毫无保留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他公私分明,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人办过一件私事,他的妻子和大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我们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始终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永葆公仆本色,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是学习他拼搏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杨善洲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赖看得比泰山还重,把职业当成事业,视职务为职责,潜心干事,从不畏难,义无反顾。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上了荒凉的大亮山林场义务植树,一干就是20年,把荒山变成了林海。我们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那种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事业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中,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做一名以干事为荣的干部。

四是学习他无言的大爱,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杨善洲的事迹中让人动容和难忘的是他对群众的爱,对家乡故土的爱,因此却顾不上对家人付出更多的爱。而且这种大爱,并没有因为退休而结束,让人折服。我们学习杨善洲,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常德盛说:不是群众落后,而是我们的工作超前,群众不理解是正常的,就是要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群众才理解,才一呼百应。这些话语都是实践中的真理,更是十分宝贵的群众观。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怎样用杨善洲的精神来观照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要坚守组工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理想信仰的具体化,是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导向和约束。组工干部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坚守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一是守住理想信念,做一个政治坚定的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是一个组工干部党性强的首要标志。组工干部是直接从事党的建设的干部,组工干部 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能否夯实。因此,组织部门的 每一项工作都与党的政治路线直接相关,都带有政治性。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政治上一定要十分过硬,成为党的事业最可靠的人。二是守住职业操守,做一个公道正派的人。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的生命线,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要自觉抵制为人、处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让组织部门真正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三是守住宗旨意识,做一个执政为民的人。执政为民,就是要心系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评价工作的基本准则,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四是守住人生底线,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始终保持组工干部应有的人格品德和先进形象。

第二,要提升四种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组工干部。对待学习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感,其次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内容上,作为组工干部,要学好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广泛学习各类知识,才能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二是提升业务能力,成为能力型组工干部。要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做每件事都要带着头脑和思想去做。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组工干部更应具有思考问题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切忌工作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这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基本功。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组织工作常抓常新的生命线。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组工干部确立新的理念,找到新的抓手,突破新的领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拓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三是提升服务能力,成为服务型组工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用服务全局的眼光做好组织工作。端正服务态度,树立组工干部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发展大局做好组织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四是提升自身形象,成为自律型组工干部。组工干部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工作实践和社会交往中修身养性,做到说真话、做实事、求实效,襟怀坦白,表里如一。对待基层和群众谦虚热情,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能力水平、人格修养赢得基层和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要确立做好工作的四种理念。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组织工作的繁重艰巨和光荣使命需要每一个组工干部必须真心投入,用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要有良好的心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在组织工作这一特殊岗位上不断磨练自己。二是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每件平凡的事干好,就是不平凡。每个组工干部都应成为工于细节的实干家。三是勤奋决定进步。组工干部要特别珍惜在组织部门工作的时光,苦练内功,提高自己,加快成长为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组工干部。四是作为决定地位。要以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给组织工作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使组织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篇2: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争做“五最”组工干部

组工干部讲党性,就是要牢固树立“忠诚、公道、务实、创新、清廉”的核心价值理念,争做对党最忠诚、作风最正派、工作最严谨、业绩最突出、形象最阳光的组工干部。

守信念,争做对党最忠诚的组工干部。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对党忠诚,是党性的核心和灵魂,是党对组工干部的第一要求。组工干部应自觉把对党忠诚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作为一种修养来锤炼,作为一种准则来恪守。要始终恪守对党忠诚的誓言,自觉忠于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坚定政治立场,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关键时刻头脑清醒,坚决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实际行动彰显和锤炼党性,做对党忠诚的模范和表率。

讲公道,争做作风最正派的组工干部。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组工干部作为从事组织工作的主体,能不能坚持公道、敢不敢坚持原则,反映了组工干部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因此,组工干部要时刻用组织原则来约束自己,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必须毫不含糊;对如何办事,要有规矩、有原则、有标准;对错误的思想、观点、言论、1

行为,要敢于坚决制止。要始终坚持凭德才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看干部,最大限度地把干部考准考实、选好用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不信谣、不传谣,时时举公道之旗,处处行正派之举,牢牢铸就公道正派的思想品格。

重实效,争做工作最严谨的组工干部。求真务实是组工干部应必备的政治品格。组织工作无小事,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都很强,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时处处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首先要勤于学习。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掌握《党章》、《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等业务知识,广泛涉猎市场经济、文化历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水平和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其次要用心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吃透基层情况,了解群众愿望,把上级精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要树立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的理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从小处着手部署工作,按程序步骤落实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善创新,争做业绩最突出的组工干部。组工干部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使组织工作有特色、争一流、上水平。一是要创新工作思路。要善于从组织工作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总结、去提炼,打破思维定式,把组织工作放到科学发

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推进,不断拓宽工作视野,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推动组织工作的大发展。二是要创新工作方法。要注重上下联动,加强内外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推进组织工作。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善于从解决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入手,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三是要创新工作机制。机制创新是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要主动适应组织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机制,推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严自律,争做形象最阳光的组工干部。清正廉洁,是组工干部必守的道德底线。组工干部的形象,不仅是个人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首先要筑牢思想防线。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就会守不稳立场,站不稳脚跟。二是要约束用权行为。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公仆意识,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给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办私事、办错事。三是要严管生活小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组工干部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遵守“十严禁”和“五条红线”要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与形,树立可信、可靠、可亲、可敬的组工形象,用一流的组工形象来展示核心价值理念。

篇3: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第一, 中央十分重视财政工作, 将它提高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地位, 这既是对过去35年财政改革的肯定, 又是对未来的期望, 表明我国财政地位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第二, 财政要适应这一地位转变就应搞好自身变革:一是要全面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管理作用;二是要转变理财方式, 建设基于绩效的科学预算制度, 真正做到“有效支出坚决满足, 无效的一文不给”, 完成由“政府出纳”到“政府管家”转变。这应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由于从“政府出纳”到“政府管家”是脱胎换骨式蜕变, 涉及到资金分配、管理、监督等方方面面, 是一个系统工程, 为了避免顾此失彼, 我们需要顶层设计。

二、预算管理上的问题

1994年来我国建立的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总体上是符合公共财政建设要求的, 其运行也是好的, 但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将按问题导向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1. 部门预算模式不适应

(1) 对预算项目缺乏科学界定。预算项目指我国部门预算按“基本支出预算+项目预算”公式对项目预算采用“按需申报, 批准后按项目拨款, 专款专用管理”制度中的预算项目。由于项目是预算资金载体, 预算项目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 因而预算项目的定义是否科学, 是涉及我国预算改革走向的重大问题。

预算项目化管理指政府将事业性、政策性和公共工程支出视为项目, 对项目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流程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并进行前期评价、期中评价和结果评价等三环节。项目化管理是公认的科学管理制度, 但能否做好, 取决于两个问题: (1) 如何对项目做出科学的界定、因为若非严格限定, 就会有无数项目, 导致管理失效; (2) 如何保证项目支出是有效的、若无问效机制, 部门扩张会创造无限预算需求, 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财力无力承受。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 西方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对第一个问题美国约翰逊政府在1965年推行计划项目预算 ( (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简称PPBS) 时就获得了解决。他们针对项目内涵不确定问题, 在设计PPBS制度时, 将项目分为Plan、Program、project三类。其中Plan指国家 (地区) 的长远规划, 类似于我国“十一五”计划;Program指战略性项目, 如重大政策或公共工程项目;project指行动性项目或计划。为此, PPBS指财政受理的是那些基于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性项目, 并按此构建的预算制度。因战略性项目数量有限, 故财政管理的难度较小, 易获得效果。70年代PPBS推广到西方各国。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他们却遇到了困难。对此美国从项目预算、零基预算到结果导向预算, 经历了近30年探索, 直到1993年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才有了较满意的方案。

我国在实施部门预算时, 虽然提出预算项目, 却未对它作科学界定, 因而内涵不清。在实施中, 由于两类项目混同并存于同一预算表, 产生了项目膨胀、管理失效的后果。

(2) 部门预算公式不合理, 存在逻辑缺陷。部门预算公式事关预算分类、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 是预算制度建设的基础。当前, 部门预算公式的问题是预算分类不合理, 有逻辑缺陷。由于在黑色与白色间存在着灰色地带, 因而“非白即黑”是违背逻辑的。而从管理看, 部门预算支出应分为基本经费、公务费和项目经费三类, 其中, 公务费部门预算改革前就存在, 如部门的会议、购置、课题和特殊费 (如安全、公安部门特费等) 等。而部门预算公式却未将业务费预算看作一类, 因而造成“非白 (基本支出预算) 即黑 (项目支出) ”。于是, 许多业务费项目就混在项目预算中, 它加剧了项目总量的膨胀, 阻碍了预算项目化管理的实施。

(3) 预算管理虚化。一是在预算编制上一些地方玩“猫捉老鼠”游戏:上人大的预算只编到项级科目, 因而是虚的, 而不是落实到项目, 待人大通过后搞“二次分配”, 致使预算项目迟迟不能落实。二是财政代编部门预算, 部门的预算管理虚化。

这三点说明, 现行的部门预算模式尚不适应“管理政府的工具”的要求, 财政也无法承担起“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和“政府管家”的任务。

2. 预算编制和管理制度不适应

(1) 预算项目过多、过杂、过滥成为部门预算之觞。这表现为: (1) 预算项目过多。据笔者2012年对河南省某贫困县的财政调查, 该县有近千个预算项目, 包括200多个省级转移支付专项。其中, 10万元以下的占72%, 战略性项目不足10%, 在该县18亿元财政支出中, 近6亿元是人员经费, 5亿元是公务费类项目支出, 而发展性项目预算不足2亿元。 (2) 项目过杂。从该县看, 战略性项目与行动性项目混杂, 其内容既有业务费项目, 也有政策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 且三者绞在一起, 难以形成科学的管理办法; (3) 项目用途过散。从用途看, 该县约有70%的预算项目是补充业务费的;从管理看, 差不多每个预算单位有10—30个项目。

预算项目膨胀的后果: (1) 它违背了管理规律, 降低了资金效率。政府应设定有限目标, 才能将事做好。按此计算, 该县政府有上千个目标, 这既不合常理, 也不可理喻。其结果是导致资金分散“撒胡椒面”和资金浪费; (2) 它导致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制度失效。为保证项目资金有效使用, 国家财政设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两道防线。然而, 一个县财政的监督股编制不过3—4人, 而审计局为6—10人 (含抽调搞中心工作的) , 他们面对上千个项目如何监督?若说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是最后的防线, 那么失去监督的专款还能保证专用吗?若连这点都做不到, 则项目管理又意义何在呢?

与此同时, 它还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开展。由于预算绩效管理采用流程化、环节化管理模式, 就是说, 预算资金只有经过绩效监督 (评价) 才能进入下年度的绩效预算 (计划) 环节。这一流程显然理论上是合理和必要的。但问题是, 面对这三千来个项目, 省级财政即使动员所有中介机构也评不了, 何况这需要支付上亿元评价费用。总之, 我们要管好预算, 就只能回到科学地界定项目、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造条件上。

(2) 预算专项膨胀也是转移支付制度之觞。在我国, 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理论上, 由于专项转移支付补充下级政府财力不足、配合政策和作为上级政府委托下级实施事务的代理费用等作用, 在我国的制度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但也面临了很多问题: (1) 预算专项过多。据某省统计, 2012年省级转移支付专项达2000多个, 专项的总量失控、内容重叠; (2) 专项的范围远超出4项以上。2012年四川省某县财政局收到的省级农口转移支付专项达100多项, 其中涉农培训的有17项, 涉及农林水、就业、妇联、共青团等10个主管部门。事实上, 预算专项已变质, 成为行政部门“让下级听话的一把米”; (3) 多数预算专项在下半年下达, 当年无法完成, 年底就成了无人过问的“结余”, 有的转入“小金库”。 (4) 为获得专项, “跑部钱进”和“驻京办”常态化。

3. 预算的透明度不高

(1) 预算科目和会计制度不合理, 增大了审核难度。按宪法, 政府必须年初向人大提交预算草案, 并接受人大代表审议通过才能实施。这就有一个让人大代表“看得懂, 审得了”的问题。然而, 事实上因信息不对称、预算科目不合理, 再加上大量专用术语等原因, 人大代表“既看不懂, 又审不了”。而更重要的是, 由于真正的预算是预算分类中的目级和节级科目, 即表明资金用途的数据, 而政府提交的是列示到项级科目的数据, 即统计数据, 因而即使专业人士也看不懂。为此, 人大预算审查只是停留在总量平衡上审查上, 而无法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2) 预算透明度不高, 有法不依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从原理说, 预算是人民委托政府管理的钱。为此, 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理应将预算信息, 包括预算分配、预算使用和决算、预算绩效等, 全面向委托人代表公开。但现在是, 除中央预算信息公开做得较好外, 多数地方政府较少主动公开信息, 对一些人申请公开的要求, 也以保密为由拒绝。二是虽然预算法规定追加预算应当经过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的程序, 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 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比较突出。

三、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核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 重建“部门预算公式”

这是指按管理实际需要, 形成“部门预算=基本支出预算+业务费预算+项目预算”的新公式 (图1) 。其中基本支出预算指用于保障行政部门 (含参供事业单位) 基本经费的预算, 含人员工资预算和公务费预算。其预算编制方式不变;业务费预算是从原项目预算中分出的大类, 由基本业务费预算 (如会议、购置、修缮、出国经费等“三公经费”) 和专业业务费预算 (如审计业务费、公安、司法业务费等) , 内容包括培训费、调研项目费、专项差旅费等。其预算编制采用“总额核定, 明细支出项由部门编制, 项目纳入人大审查, 专款专用”方式。总额由财政按部门前三年平均数核定;项目预算指部门用于发展性项目的预算, 含事业费类、工程类和政策类项目 (含转移支付专项) , 采用项目化管理。

新部门预算公式的特点: (1) 按保障性质, 依次分为基本保障、职能性保障和发展性保障三类预算, 分别采用标准化管理、基数管理和项目化管理三种方法。由于发展性保障并非每个部门都需要, 且资金量大, 故采用要求最高的项目化管理是符合管理规律的; (2) 它恢复了业务费预算。有利于解决该类支出的项目数量多、总量不易控制、财政牵扯精力过多难题, 也有利于解决项目预算性质混杂难题; (3) 将事业费列入项目预算是出于“政府购买服务”考虑, 符合落实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 (4) 将项目预算分为事业费类、政策类和工程类, 按项目化管理要求采用不同办法。这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条件。

2. 科学界定预算项目, 推进项目化管理

(1) 按战略性项目来建立项目预算。为了减少项目、集聚目标, 我们应以战略性项目取代现行以行动性项目为基础的项目预算。战略性项目指以战略目标命名的, 具有同一目标或共同作用的, 为取得同一结果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行动性项目指“做什么事, 给什么钱”的预算项目。由于一个战略性项目包括多个行动性项目 (图2) , 因而它可减少项目。为此建议, 中央部委结合职能, 每个部委一般设1—2个战略性项目 (含转移支付专项) , 并停止受理行动性项目。在战略性项目设置上中央项目应允许地方资金加入, 并鼓励部委联合申报。规范项目命名。战略性项目应以绩效目标命名, 分、子项目以做什么事命名。对长期项目可采用“项目第期”来区分。

(2) 推进预算项目化管理。预算项目化管理是按照资金运行轨迹设计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它的对象是列入项目预算的项目:事业类项目、政策项目和公共工程项目。它在做法上要求跟踪资金运动, 形成前期评审、中期评价、结果评价等三个环节。图3是以公共政策为例的项目化管理环节。目前, 我国项目预算决策中“拍脑袋”造成了资金巨大浪费。《决定》要求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说到底就是基于绩效的项目化管理机制。

3.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打造政府管理型财政

预算改革的目标是摆脱财政的出纳地位, 使之真正成为“政府管家”型财政, 而核心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随着以上预算编制上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 预算绩效管理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预算绩效管理指政府根据“花钱买有效公共服务”要求, 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 由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 (监督) 等环节组成的财政管理模式。 (1) 预算绩效管理是管理体系, 而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是环节, 因而不能用后者替代预算绩效管理; (2) 预算绩效管理属于环节化管理。预算资金只有全部经过绩效评价, 年度预算才结束并进入新环节。因此, 对部分资金做了绩效评价, 就说成预算绩效管理是错误; (3) 预算绩效管理的三个环节应由相应机构来固化业务, 为此财政内设机构必须改革; (4) 在绩效预算管理下, 预算编制将由各部门负责, 财政将由代编预算转为审预算, 即从可行性、有效性维度审查部门的预算, 重点是项目预算。项目预算若通过, 就纳入预算草案, 若通不过的, 则该部门可能在新预算年度中没有项目, 因而项目预算是自动零基的; (5) 在预算绩效管理下, 绩效指标分为基本绩效指标 (用于说明部门职能或项目绩效的主要指标, 虽数量不多, 但管理意义大, 权值高) 和绩效评价指标 (在基本绩效指标基础上, 加上其他体现绩效的配属指标组成体系的指标) 。通常, 预算绩效管理指基本绩效指标。

四、重建预算支出分类体系和政府会计体系

1. 搞好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建设

好的预算收支分类既是科学预算编制的基础, 也是管理依据。现行的预算支出科目是基于手工作业, 按功能预算编排的, 一方面过于强调压缩预算科目, 限制了计算机管理优势, 无法按逻辑进行支出科学分类, 另一方面预算科目建设的思想不是“花钱买服务”, 而是“养机构、养人”。其结果是预算科目不科学, 不合理,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科学的预算应符合逻辑、有利管理, 是老百姓看得懂的预算, 从这点出发, 新的预算表应按“政府购买什么服务”来建立, 为此, 可按类级科目按职能、款级科目按事务、项级科目按受款人、节级科目按项目的思路建设科目体系。同时, 内容上符合绩效预算要求, 将“主要绩效目标”列入 (参见表1) 。

2. 建设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表

这就是应当将公共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纳入该表。此外, 各级财政还应编制债务预算表, 可采用债务余额、或有债务等表外披露方式。

3. 建设基于信息化的预算会计体系

(1) 确立有限权责发生制、基金制会计。会计信息是财政管理基础。当前政府会计问题多多: (1) 核算成果的部门所有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流通, 使财政监督和审计无法采用信息监督; (2) 会计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能完整地反映公共资金的权责; (3) 总预算会计的“以拨代支”, 使未完工程变成“被完成”而核销, 对结余资金失去了财政监控; (4) 未建立基金制会计, 将各类基金收支不分账。因财政说不清每项基金的收支情况, 为此在机场建设基金上成了“被告”。

为此, 我们应抓住基金制会计和权责发生制改革来完善政府会计。基金制会计是按“一项基金, 一套账户, 一套报表”的账户体系。而权责发生制较复杂, 由于完全的权责是从所有的纳税人建立账户、核算“欠税”开始的, 极其复杂, 为此建议采用有限权责发生制原则, 具体由会计制度规定。

篇4: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组工文化建设

●朱伟强

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组工思想文化、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进而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的工作大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工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部门的“精、气、神”,加强组工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的工作大局。

一、强化理论武装,构建组工思想文化

构建组工思想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组工干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要引导组工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引领组工干部努力学深学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组织工作规律的认识。组工干部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争做博学多才的“杂家”。三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四是要增强大局意识,以党的政治路线为指引,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看待组织工作,跳出就干部抓干部,就党建抓党建,就人才抓人才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把组织工作放到党委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努力做到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

二、坚定理想信念,构建组工价值文化

组织工作直接关系着党的自身建设,对党忠诚是组织工作者的必备要求。崇高的信仰是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组工干部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组工价值文化,应该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

一是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而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组工干部要牢记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光辉历史,重温党的光荣组织史,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党的组织工作。三是要继续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党性教育,开展“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的学习讨论,引导组工干部坚守党的宗旨,对党高度负责,主动为党分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组工干部都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种干扰和风浪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四是要向李林森、王彦生、尹中强等优秀组工干部学习,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想问题、办事情,都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以学习培育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以责任锻炼人,为组工干部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继承创新,构建组工行为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引擎。构建组工行为文化,应该既要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又要坚持改革创新,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组工干部把爱国热情化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做好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等各项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解放思想,着力破解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组织工作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使组织工作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三是提高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使其在思维方式上有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有灵活性,最终实现工作的创新与突破。四是引导组工干部带头创先争优,保持党委有号召、组织部门先带头,组织工作有部署、组工干部作表率的优良传统,使每位组工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争当先进、创造优秀。五是积极推进组织部门自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激发组工干部队伍活力,使优者上、平者调。六是结合支部组织生活和休假,组织组工干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红色旅游,使组工干部切身感受到昂扬的民族精神和奋进的时代精神。

四、践行道德规范,构建组工形象文化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构建组工形象文化,应该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使组工干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上作模范。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倡导中华传统美德,使组工干部带头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组织部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继承发扬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廉洁清正、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对人的评价、使用和处理上,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政策办事。组工干部要严以自律、克己奉公,自觉遵守“十严禁”和“五条禁令”,带头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严格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对组工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使组工干部始终自重、自省、自励,慎言、慎微、慎独。三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组工干部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情、真诚地为干部、为党员、为人才、为困难群众服务、“结对子”,以自己的周到、细心的服务和关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组织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求真务实,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有狠抓落实的作风,做到工作项目化,每一项工作要有计划、有行动、有结果,对确定的事要一件一件抓实、抓细、抓到位,做到有头有尾。要树立高效快捷的办事意识,一般性工作做到日清日结,手头不压活,赶早不赶晚,做到高效率、高质量。五是甘为人梯,多想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少想工作的默默无闻;多想为组织举贤荐能,少想个人职务待遇,通过广大组工干部的共同努力,把组织部门建成党性最强、作风最正、业务最精的部门,保持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

D262

A

1009-928X(2012)10-0034-02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篇5:创建“六型部门”树立组工形象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要求组工干部要率先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模范;鼓励组工干部通过自费等方式参加学历教育,力争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二是创建“数字型”人才,建立部内局域网,使科室100实现计算机连接上网;进一步建好“澄江党建网页”,加大对外宣传;重点加强对组工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力争2004年100的组工干部取得中级上岗证。

三是创建“创新型”团队,确定“组织工作创新年”,把组织工作的创新列入党建经济双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并设立“创新奖”,对创新工作进行奖励;要求组织部机关各科室、各镇党委每年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提出2条以上的创新思路,并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四是创建“调研型”集体,要求组工干部带头执行中央规定,从繁忙的事务工作中摆脱出来,把调查研究摆在突出位置,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

五是创建“廉洁型”组织,要求组工干部树立“一身正气、勤政为民、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真抓实干”六种作风,做“政治坚定、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通业务、争创一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联系群众、转变作风”五个表率,真正创建“廉洁型”组织。

六是创建“信用型”部门,要求每个组工干部公公道道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

篇6:优秀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立部之魂

文化是灵魂,是一个单位、部门活的生命。对组织部门而言,组工文化就是从事组织工作所应坚守的信念理念,所应秉持的价值标准和职业规范。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生动实践证明,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的组工文化,让优秀组工文化成为组织部门的立部之魂和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

一要着力建设胸怀大局的政治文化,塑造可靠形象。讲大局是组工文化的优良传统。组织部门要建设政治文化,就要传承矢志不移的组织理念,使全体组工干部树立政治坚定的可靠形象,争做“理想、理念、理智”的理性组工,锤炼大局至上的党性修养。要创设大局至上的工作氛围,不论是谋划工作、推进工作还是检验工作,都要自觉做到以大局出发,有“大家”治“小家”的境界,有“大家”统率“小家”的大气,特别是当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更要自觉以大局利益为重,对上级组织部门、党委制定的政策,做到坚持执行,勇于弃“小我”顾“大我”,勇于牺牲既得利益、部门利益、短期利益、甚至是地方利益。

二要着力建设公道正派的品格文化,塑造可信形象。“公道正派”是组工品格文化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观念的根本。组织部门要不断培养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组工精神,多方强化品格文化,彰显品格文化的力量,从而在组织部门形成重品行的良好风尚。要强化公道正派品格文化的魅力。铸造无私、无畏、无假的内在品行,形成讲正气、讲公道,讲原则,讲程序,不信邪,不怕得罪人的部门文化氛围,树立“对己公正”的可信形象。要强化公道正派品格文化的张力。无论是在考察干部、评价干部、推荐干部还是使用干部,都能处以公心,力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充满理性;要强化公道正派品格文化的魄力。始终做到在是非面前不偏向,在压力面前不低头,在丑恶面前不姑息。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敢于抵制、敢于碰硬的勇气;当党员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能敢于匡扶正义,主持公道。

三要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塑造可亲形象。和谐文化是组工文化彰显文化“软实力”内在要求。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抓住“人”这个文化创造、运用和发展的主体。对内,要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人本管理思想,着力营造“重

人、重情、重文” 的“人文组工”氛围,打造团结协作、互助关爱、充满活力的组工团队,创设民主和谐的部门人文环境。对外,要树立“平等待人、和谐温馨”的“三个之家”的可亲形象,对干部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特别是对因改革、敢干敢闯而犯错的干部,更要有容人的胸襟,做到善待失败、宽容错误,不能一有错误就封杀。

四要着力建设务实清正的勤廉文化,塑造可敬形象。建设勤廉文化,既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途径,也是锤炼品性修养的基本方法。组织部门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勇气,打造“干事、干练、干净”的部门作风,塑造“可敬”的形象,不断作务实的表率,倡导组工干部在工作中把握真情,了解真相,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在工作中坚持严谨扎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时时处处重实际、求实效;不断作改革创新的表率,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不断探索新途径,寻找新办法,积累新经验,创造新业绩。不断作清正廉洁的表率,让组工干部处处明于自察,时时保持头脑清醒——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做到自觉反思——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时做到严于律己——做

篇7:组工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组工干部的价值观对组工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组工干部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忠诚、公道、务实、创新、清廉”作为组织部门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体现了组工干部价值观。其中,忠诚是根本,公道是基础,务实是要求,创新是动力,清廉是表现。

一、忠诚就是要守住理想信念,做到政治坚定。政治坚定是组工干部价值观的第一要求和体现,是一个组工干部党性强、品行正、表率好的首要标志。组工干部直接从事党的建设,首先在政治上一定要坚定,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现阶段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各种思潮不断交织,坚守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和迫切。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组工干部在这方面特别要做出表率,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坚持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组工干部必须自觉把政治忠诚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使忠诚成为自觉遵守的行动指南。

二、公道就是要守住职业操守,做到公道正派。对组工干部

来说,公道正派既是党性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组工干部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魅力,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公道正派,就是要求组工干部不断提高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的能力,为人、处事、用人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主持正义,不循私情,努力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的良好导向,自觉抵制和反对为人、处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一碗水端平”,做干部群众的“贴心人”,让组织部门真正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

三、务实就是查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做到务实,就是要在观念上“求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新途径、新办法;在作风上要扎实。要查实情,深入调查研究,多到群众当中走一走、看一看,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定位上,找准群众的需求点,实现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的高度一致;在工作上要落实。深入基层,身体力行,埋头苦干,要完善抓落实的机制,从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入手,创造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创新就是敢于探索实践,善于解决问题。要精通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创新工作的能力。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工作原则、程序和方法;熟悉党的组织制度、了解各部门和各行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调

查研究、综合分析、思维创新的能力,不守旧、不缰化,积极地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要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抓住影响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措施,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果,开创新局面。

篇8:组工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绿色GDP,国土资源,核算体系

2015 年3 月以来,有关环保部时隔10 年后重启绿色GDP研究,并在安徽、海南等七地开展试点的新闻报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版绿色GDP研究项目的启动是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资源环境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国土部门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

一、资源消耗是绿色GDP核算的重要内容

1、从绿色GDP的概念内涵看,资源消耗是绿色GDP的第一核算内容

绿色GDP最早由联合国统计署倡导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提出,其主要内涵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主要目的是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主要操作是从现在的GDP总值中扣除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作为绿色GDP2.0 核算体系牵头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副院长认为,新的绿色GDP2.0 比绿色GDP1.0 内涵更有新意:一是内容上增加了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圈定资源消耗高强度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二是技术上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卫星遥感等多来源数据,构建大数据平台。

2、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实施绿色GDP的国家都将资源消耗核算看成重要内容

自绿色GDP诞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开展了本区域内的绿色GDP核算。如挪威自1978 年就开始资源环境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含有氮和磷的污染物,建立了能源、森林、鱼类等存量核算统计制度;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1990 年在联合国帮助下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此外,博茨瓦纳共和国将水资源消耗计入其内;德国计算了自然资产价值和污染破坏价值;丹麦计算了能源的消耗价值;加拿大计算了环境资源价值。

3、从国内的实践经验看,缺少了资源消耗的绿色GDP核算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近年来,我国一些部门和研究机构,如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对绿色GDP核算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家统计局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 年、1995年、1997 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并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绿色核算试点工作;2005 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损失调查评估试点工作;2006 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但由于基础数据的缺失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没有纳入进来,该报告只计算了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环境污染成本。四年之后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才增加了生态破坏成本,使得统计范围相对更为全面。

4、从中央文件精神看,资源消耗的绿色GDP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提出一些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干部审计制度等要求,以及环境预警机制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些文件精神是推进绿色GDP建设的大背景,也说明了资源消耗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绿色GDP核算有利于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1、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偏重生产性,农业的“生产导向”导致耕地过度开发,工业的“生产需求”导致城镇工矿用地过度扩张,使用地比例偏高。进入“新常态”,对建设用地需求虽然有所减缓,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生产用地需求依然很大。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有利于缓解地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调动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

2、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能源、矿产资源的高消费基础上的,已成为世界上创造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经济活动中,绿色GDP核算将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作为资源成本在其中体现,使人们转变观念,认识到资源有价,过度地使用和浪费会造成矿产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进而增强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忧患意识,自觉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同时,绿色GDP核算以一个量化的结果来表示经济发展与资源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促使人们改变目前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对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理,以保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保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3、有利于推动生态国土建设

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土资源部提出全面加强生态国土建设,以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研究提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建议以及开展自然资源产权、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有利于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推进矿山复绿行动,以及配合落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三、在推动绿色GDP构建中发挥国土部门的核心作用

1、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绿色GDP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统计、水利、林业、海洋、农业、卫生、建设等多个部门,因此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亟待建立。国土资源部门应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则,加强与环保、林业、水利、农业、海洋、能源等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共同制定绿色GDP核算的相关制度,包括资源环境统计制度、相关标准法规制度、核算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学科的协同研究,联合开展绿色GDP核算技术攻关,力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绿色转型”。

2、大力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

环境及资源耗损成本一直是绿色GDP核算的难点,虽然有众多学者对资源估价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研究出了许多方法,但由于估价条件限制造成了各种核算结果的显著差异性,难以获得准确的资源耗减成本。为此,有必要建立包括矿产和能源、水、土地、森林、草原、水产等各种资源的实物帐户,为全面建立我国绿色GDP核算提供理论支撑。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将为绿色GDP试点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根据2015 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署,2015 年全力以赴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完成职责整合和机构建设,初步建立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并试运行,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3、积极参与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客观地评估当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摸清某一时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国土部门应当用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年度变更调查、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成果,探索建立土地和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纳入绿色GDP考核体系。

4、继续开展矿产资源核算体系研究

早在2006 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自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矿产资源核算、水资源核算、森林资源核算等研究项目,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当前环保部启动绿色GDP试点的背景下,国土部门也应继续开展矿产资源核算方面的研究,尽快建立能够客观反映目前取得产值过程中矿产资源损耗的评估方法和手段,为弥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绿色GDP的构建是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前沿热点问题,这个新问题可以说是中央有要求、国外有先例、地方有试点、部门有行动。早在2006 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自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矿产资源核算、水资源核算、森林资源核算等研究项目,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当前环保部率先再次重启绿色GDP研究并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新的绿色GDP 2.0 在内容上将增加承载能力研究,圈定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在技术上构建支撑核算的大数据平台。对于有关部门的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积极予以关注,结合自身的工作,既要做好协调配合,实现部门联动,又要主动作为,把资源消耗充分体现到新的绿色GDP建设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阳: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有了量化指标[N].中国经济导报,2015-04-04.

[2]蔡梦晓、汪徐秋林:绿色GDP2.0核算: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DB/OL].http://news.xinhuanet.com/talking/2015-04/14/c_1114945779.htm.

[3]潘岳:谈谈绿色GDP[J].环境经济,2004(4).

[4]张辉、王建兰、牛香、宋庆丰:生态GDP:生态文明评价制度创新的抉择[N].中国绿色时报,2013-02-26.

[5]吴优: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DB/OL].http://www.gdepb.gov.cn.

上一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开头下一篇:大学生如何打造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