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2024-05-11

鲁迅与时间读后感(精选13篇)

篇1: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越秀区小北路小学

五年(3)班

我读了《鲁迅与时间》深有感触。

鲁迅一生写作平均每年写作35万字,这令我非常震惊,哪怕一个会计师,也无法写这么多字。因为鲁迅一直抓紧时间写书,哪怕除夕夜也工作到很晚。他说过:“时间,就像海面里的水,只要愿机挤,总还是有的。”他还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流下一片悔恨。”是啊,只要你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就不会浪费时间。相反,那些懒散的人过一天算一天,到时候,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悔恨。我敢肯定鲁迅绝对会说:“我没有虚度光阴!”因为他一生都在勤奋工作和努力学习。

我虽然有时见缝插针,但不敢说我没有虚度光阴,虽然我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看书,但有时也会偷一点懒。不像鲁迅一样刻苦,尽管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不务正业的人遇到了时间老人,时间老人帮他回到了童年。我想:即使时间老人又帮他回到了童年,他还是会跟以前一样不务正业,更何况又没有时间老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再让时间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地流失。

篇2: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五(1)班高天一

别人都说鲁迅是个伟人,我却对此没什么深刻体会。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发现鲁迅的伟大之处,让我由衷地敬佩他。

课文中提到鲁迅一年能写作35万多字,这真是个天文数字!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题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的文章?再看看我,写3、4百字的作文都让我伤透脑筋了。想必鲁迅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笔耕的人吧!

课文中还提到,鲁迅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睡觉也不过是打个小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哪是常人能做到的事啊!如果没有超凡的意志力,怎么可能办得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夜深人静,大地也沉沉睡去,只有鲁迅家还亮着灯光。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时间赛跑,用文学这把尖锐的武器,撕开旧社会的黑暗。我被鲁迅崇高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是啊!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我可不想做一个懒散的人,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向着勤勉的目标前进。回想这学期开学到现在,奶奶一直住在医院里,爸爸妈妈医院单位两头跑,没时间管我。于是我就趁机偷懒了,玩游戏的时间多出来了,而做课外习题的时间少了,成绩也不理想,像坐直升飞机忽高忽低……

篇3:《鲁迅与日本友人》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即使在两国关系最险恶的年代里,中日有识之士依然坚定地相信,人民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 鲁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鲁迅以其崇高的文学地位、卓有成效的译介活动,以及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所做的真挚而不懈的努力,在中日交往史上,树立了一座友谊的丰碑。

篇4: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不仅如此,上述的面向和焦点,本身都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面向和焦点。就此而言,鲁迅显然是读不完,也读不透的。事实上,这并非仅仅是缘于鲁迅本身的深度、难度和硬度,更与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民族近百年来的时代际遇风云有关。

近十年来,关于经典、传统,乃至于含混其辞的“国学”不断成为高高低低群体的谈资,甚至融入到了关于下一代培育进程中的热点环节设计,当然也勾连起更多与经济和商业相关的华彩与热闹。相较而言,这几十年的“读鲁迅”“鲁迅谈”也是忽冷忽热了几回,但旋即就沉默了。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毫无疑问,这说明无论如何,一直有人在读鲁迅,有人一直希望“再读鲁迅”。鲁迅始终是我们面对当下生活的一个“参照物”。起码也是参照物之一。而这样的参照物,于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显然不是太多的,也是不可多得的。

有鉴于此。“再读鲁迅”将是我们沟通经典与日常、历史与当下、思想与现实的一种践行与努力,也是一次自我精神焕发的启程。

这一期的“再读大家·鲁迅”,推出的是一篇鲁迅研究史上的第一篇雄文,也是一篇旧文——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论是相较于前人和时人,还是比照于后人,瞿秋白这篇序言皆可谓排山倒海、壁立千仞,是读鲁迅的一个划时代的起点、逗点和节点,也是研究鲁迅和鲁迅研究的一个分水岭。

我们重刊瞿秋白的这篇宏文,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厚古薄今,更并非要刻意忽视江河滔滔的鲁迅研究成果,而是希望“抛玉引砖”或者“抛玉引玉”,追本溯源,发露更多的“再读鲁迅”的真知灼见,引动更多人来阅读鲁迅、阅读大家、阅读经典。

那么,瞿秋白的这篇“序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简而言之,在重构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史的实践中,瞿秋白最重要的成绩便是编定《鲁迅杂感选集》并写了长篇序言。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树立了堪称经典作家的鲁迅,更塑造了一位革命文艺战线上的红色旗手,从而开启了鲁迅经典化建构的进程。

众所周知,瞿秋白转向关注鲁迅的杂文,是在他们合作写了十四篇杂文之后。而一旦转向对鲁迅杂文的关注,瞿秋白的鲁迅评价是突变式的。这种突变与他们交谊程度的飞跃和革命情势的紧迫度密切关联。

1933年3月20日,据鲁迅书信记载,鲁迅主动向北新书局李小峰推荐由瞿秋白编选自己的杂感选集。 在征得北新书局的同意后,4月8日,瞿秋白编就《鲁迅杂感选集》 并“花了四夜的功夫” 写成长篇序言《〈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出于迷惑敌人起见,瞿秋白化名“何凝”并故意在《序言》末署“一九三三· 四·八·北平”的字样。为了《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鲁迅甚至亲自批划了该书的编排格式。与《铁流》《毁灭》《两地书》相同,二十三开、横排、天地宽大、毛边本。扉页上,还选用了鲁迅喜欢的司徒乔的炭画像。不仅如此,鲁迅还亲任该书的校对,亲自为瞿秋白支付了编辑费。

《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不仅“可以说是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产物,是他们友谊的结晶” ,也是鲁迅研究史和瞿秋白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光辉起点。《〈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此后则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释鲁迅的范式文本。 尤其是由于在“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具有示范的意义” ,此序文更因此而成为鲁迅红色经典化进程的开端。与此同时,这篇长篇序言也是瞿秋白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并将其本土化的重大突破,是其文艺思想实践成就的重大体现。

历史的因缘时会,让瞿秋白注定成为鲁迅评价史上的关键人物。因为在回顾与创造社太阳社论争时,鲁迅曾说:“我那时就等待有一个能操马克思主义批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的,然而他终于没有出现。” 近三年过去了,鲁迅终于等到这个“狙击手”,他就是瞿秋白。

瞿秋白的鲁迅评价,可谓一击而中、应声而立,因为在读《〈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时,鲁迅竟然“看了很久,显露出感动和满意的神情,香烟头快烧着他的手指头,他也没有感觉到。” 于是,在鲁迅评价和研究史上,《<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本身也成为经典,它既是红色鲁迅隆重推出的宣言,更是空前绝后的能打动鲁迅本人的鲁迅研究论作。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洋洋一万五千余言,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一开篇,瞿秋白引用杂文集《坟》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名言,把鲁迅当成革命殉道者的象征。接着,瞿秋白以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作品选集序》的表述,构成中苏文艺对称结构 ,以类比修辞指出鲁迅和高尔基的共同之处 ,把鲁迅确立为中国的高尔基,将鲁迅杂感写作史与中国社会斗争史、中国思想斗争史密切对应和联系了起来,简明扼要完成了勾勒“红色”鲁迅——对鲁迅进行革命经典化塑造的主体工程,实实在在地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思想战线树立起了一面红色旗帜。

之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仅成为革命阵营研究和评说鲁迅杂感和思想的范式,甚至被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范式。而当初瞿秋白针对鲁迅杂感的评说结论,甚至被放大为此后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论著的基本前提。可以说,瞿秋白的鲁迅阐释,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成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革命化叙述的起点。与此同时,在鲁迅被塑造成为中国化高尔基的同时,瞿秋白也同步奠定了他自己作为“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 的历史角色。

总而言之,重塑鲁迅和整理五四这两项意识形态构建的重大工程,不仅足以让瞿秋白在中国文艺思想史有一席之地,也给后来的中国文学史留下宝贵的革命书写传统:一是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传统,一是文学史按革命思维整理的传统。

回顾百年现代中国思想史,鲁迅,毫无疑问是一位值得我们民族宝爱的思想巨人。面对当下泥沙俱下的碎片化、平面化、情绪化的阅读与思想气候,鲁迅的审慎冷静的风格、内敛辩证的思维与自省反诘的意识,当是一剂醒目醒脑的良药。而瞿秋白的雄文,则是帮助人们认识鲁迅、理解鲁迅阅读现象、反省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等一系列问题与现象的典范文本。

nlc202309010147

鲁迅、瞿秋白和那篇洋洋洒洒的《序言》,都当得起、也扛得住我们的一读再读,更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注释:

①初始,鲁迅信中明确说“我们有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致李小峰》,《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后来才渐渐明确说是“编者”(1933年4月13日《致李小峰》,《鲁迅全集》第12卷,第387页)、“选者”是单数的“他”。(1933年4月5日《致李小峰》,《鲁迅全集》第12卷,第387页。)

②据杨之华说 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选集》目的有二:一是秋白自愧将鲁迅赠与的书籍散失零落;一是为“要有系统地阅读他的书,并且为他的书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念”。(杨之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怎样产生的》,《语文学习》,1958年1月号。)

③杨之华:《回忆秋白》,洪久成整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④丁景唐:《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出版瞿秋白著译的经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⑤曹靖华1941年和周恩来谈话说:“‘我所看过的论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能赶上瞿秋白同志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还没有。’周恩来同志就接着说:‘我有同感’。”(曹靖华:《往事漫忆——鲁迅与秋白》,《光明日报》,1980年3月26日。)1941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庆祝郭沫若五十生辰暨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而发表的讲演《我要说的话》里三次引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包括瞿秋白对鲁迅著名的“四点概括”。(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

⑥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研究》第1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210页。

⑦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三月二日在左联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讲》,《萌芽月刊》,1930年4月1日,第1卷第4期,第23页。

⑧杨之华:《回忆秋白》,洪久成整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⑨瞿秋白不仅类比卢那察尔斯基评价高尔基的论说思路,据K.B.舍维廖夫考察,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不仅引用了列宁的文艺思想,而且还采用了列宁《纪念赫尔岑》一文的写法”。(俄)K.B.舍维廖夫:《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瞿秋白》,马贵凡 译,《瞿秋白研究》,第6辑,第252页。瞿秋白对卢那察尔斯基是熟悉的,《赤都心史 兵燹与弦歌》中记载了他采访时任苏俄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卢那察尔斯基的经历。况且“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是鲁迅的首选内容并因此而上溯到了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经典认识,1931年瞿秋白被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整肃而‘回归(文艺)家园’后,对于卢氏文艺理论和创作显然也是与鲁迅热议的内容”。(王观泉:《兵燹与弦歌》,《瞿秋白研究文丛》第1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⑩《鲁迅杂感选集》:鲁迅著,何凝(瞿秋白)选,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第1页。

⑾ (前苏联)郭绍棠:《回忆瞿秋白》,路远 译,《瞿秋白研究》第6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把瞿秋白评价为“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的说法不仅来自前苏联研究者,美国的保罗·皮科威兹也持这观点。(美)保罗·皮科威兹:Marxist Literature Thought and China : A C onceptual Framewor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ornia 1980, pp47~54.。把瞿秋白类比成卢那察尔斯基,我的理解应该是指二者在各自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的作用和思路的相似。

篇5:《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三十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鲁迅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就是因为他将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做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要是这样,鲁迅的延长多少人的生命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这些是更好的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所以珍惜时间,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珍惜一分钟的时间,时间久了,那得节约多少时间呀!像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的人可得有人在啊!

自古以来,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不是不珍惜时间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光是演算的稿纸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一个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在不长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

和这些名人相比,我可差远了。以前我背课文总花上一两个小时,一边背课文一边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总觉得自己一心可以二用,美得不得了。还有的时候,我只顾着看电视,妈妈喊我吃饭,我总说:等一会。非要在那儿磨蹭几分钟,妈妈又喊我吃饭,我又说:等一会。结果又在那磨蹭了几分钟,直至妈妈不耐烦地走过来强行关了电视,我才不得不乖乖地去吃饭。这种行为是多么不应该啊!以后我一定要改了这个坏毛病不可。

篇6:《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珍惜时间》这篇文章后,才知道了他是如何成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非常珍惜他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因此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而我不但不珍惜时间,有时还没完成作业就早早地睡觉去了。鲁迅先生晚年时更抓紧时间了,不论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日以继夜的地工作。可我现在幼年就不抓紧时间,在考试时还让监考老师督促要抓紧时间。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他视时间如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会让它白白浪费,把时间抓的比生命都重要,如饥似渴的学习,忘我工作,他曾经说过:“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延长生命。”他工作不知疲倦,每天早上,他都不停的看书、写字,晚上写文章,一些就写到天亮。在书房,有时他坐在小桌旁认真的学习,有时他躺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他不但珍惜自己的时间,还珍惜他人的时间。鲁迅先生努力学习的精神,使我们大家学习。以后我会好好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不随便惹老师生气,在家里,认真学习,仔细写字,给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浪费一点儿时间,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失去,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像鲁迅先生学习!鲁迅先生不仅受到人们的赞扬与夸奖,而且一直都非常虚心,从不骄傲,从不自豪。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还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不迟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浪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但是我总是完不成作文,延长老师的上课时间,这不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吗?今后,我再也不会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这样就既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又延长了别人的生命。

篇7:《鲁迅与时间》读后感300字

鲁迅是一位有名的作家,他只活了55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文字的宝贵遗产。鲁迅往往白天要接待客人,到了晚上10点至12点时才有时间写字、看书。而且一直工作到凌晨2、3点,每天很少休息,只睡一会儿时间。然后又起来工作。除夕夜是人们团聚和休息的时间,但在鲁迅看来这是抓紧时间写作的好机会。在每个除夕夜,人家都在快乐地庆贺,而鲁迅却抓紧时间写作。他说:时间,每个人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劳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是啊!我们要向鲁迅学习,珍惜自己的每一天,要和时间老人比赛。在学校里,我们要抓紧时间做作业,到了放学以后,就有时间看课外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篇8:鲁迅之死与鲁迅父亲之死

这句话决不是空穴来风,其中包含严肃的历史内涵。追究起来,有两件事情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是鲁迅父亲的死,二是鲁迅治牙病的切身感受。关于前者,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里有沉痛的记述。看得出,父亲的死在少年鲁迅心里结下了永远的痛与恨,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文化观。在鲁迅笔下,给父亲诊病的绍兴城两位中医名士贪婪、冷漠、冬烘、愚昧,简直一无可取,什么“舌乃心之灵苗”、“蟋蟀一对”、“败鼓皮丸”之类,都是打着“天人合一”的幌子自欺欺人,散发着酱缸文化的臭味,令人想起《狂人日记》里那个抨击中国历史的词——吃人。

应当说明的是,鲁迅对中医的抨击,是以西医作为正面参照的。在同一篇文章里,作者感慨绍兴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言外之意很明确:假如当时有西医,父亲很可能得救。鲁迅对西医的崇拜,除了时代背景的因素,更有自己切身的体验。鲁迅从小受牙病困扰,自称“牙痛党”,据说来自父亲的遗传,其或蛀,或破,后来发展到牙龈出血,无法收拾的地步,试尽各种难验方均无效。一位善人曾向鲁迅传授如此“秘方”:择日将栗子风干,日日食之,有神效。可是结果依然无效。中医名士对之束手无策,便以“牙损”打发了事,更有心理阴暗的长者,竟以“阴亏”相诬(因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令鲁迅有口难辩。此病从此成为他的耻辱。直到20岁那年,鲁迅到日本留学,在长崎找到一名牙医,花两元钱,用一个小时,就把牙龈出血的毛病治好了(《从胡须说到牙齿》。鲁迅后来选择西医作为人生事业,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救治像父亲那样的被中医耽误的患病国人。

然而,历史真会捉弄人,崇拜西医的鲁迅最后竟死于西医的误诊!

关于鲁迅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事隔45年之后,上海組织23位著名医学专家、教授会读鲁迅的胸部X光片,得出结论:鲁迅并非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肺气肿)。这就是说,主治医师将肺气肿误诊为肺结核病导致的哮喘,采取了不当的救治措施,导致鲁迅死亡。死于肺结核,还是死于肺气肿,在当时是有质和区别的,前者属于不治之症,后者却可以挽救。据此,有人断定当初给鲁迅治病的须藤是个庸医,甚至抨击为庸医杀人。一位崇拜鲁迅的医学工作者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调查研究,指出主治医师须藤的失误:从鲁迅1936年10月18日3时30分气喘发作到19日凌晨5时25分去世,共有26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当时美国肺科专家邓医生就在上海,须藤没去请教,却请来肺科医学水平并不高明的松井医学博士一道会诊,一致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转为心脏性哮喘——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四个月前鲁迅拍摄过胸部X光片,假如须藤有心,请一位高明的肺结核病专家来会诊一下,或许能够避免误诊。

以上质疑言之凿凿,无可辩驳,然而仔细一想,终究属于事后诸葛亮。现实生活中,如此高明的神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心而论,须藤即便算不上出色的医师,也不会是草包,否则鲁迅不会多年一直请他给自己看病。(要知道,鲁迅本人就学医出身,有相当高的医学修养。)那么,这一切应当如何解释呢?

公平地说,须藤的误诊属于正常的医疗事故,而不是草菅人命的渎职。误诊在西医是家常便饭,且不说在医学尚不发达的当时,即使今天也是比比皆是。前不久,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表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引起很大震动,根据他的研究调查,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住院会诊检查,误诊率是30%。廖新波认为: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比之于中国,西医本家的欧美的误诊率则更高,美国是15%—40%之间,英国是50%左右。由此可见,误诊是西医与生俱来的副产品。现代西医借助科学利器监测、控制、消灭病菌,防止病毒扩散,既是它的强项,也是双刃剑;而将人体视若机械,缺乏整体的、有机的把握,发生误诊是自然的事情。在全盘西化、崇洋之风甚嚣尘上的时代,这一先天的局限无形中被遮蔽,导致一出出悲剧。一批思想激进的文化巨人在摒弃中医之后,前赴后继,死于西医的误诊之下,鲁迅便是其中之一。不亦悲乎!

篇9:鲁迅爱惜时间的读后感

《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如何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事。在三十年里,他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万字。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生病还是健康,他都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直到离开我们的那一刻,鲁导先生都没有浪费时间。

对比鲁迅先生,我多么惭愧。每天只想着如何消磨时间,如何玩耍。对学习,总是草草了事,便去休息,睡大觉……

记得放假开始的前几周,我便匆匆做完所有的作业,剩下的时间,便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至于那些课本、作业都被我堆在一边,直到报名的前一天才去整理,上面积有不少灰灰尘。开学了数学公式,语文词汇,英语单词,因为没有复习的缘故,大多忘得一干二净。致使老师提到那些旧知识时,我总是哑口无言,第一单元考试也一团糟,那个时候,我才深深地感到时间的重要。不过你们别以为我会就此“觉悟”,没过几天,又开始放松了,下一次考试过后,又后悔,但又只是“三在热度”……唉!但鲁迅,直到逝世的前三天还替别翻译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序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他的知识和成就,也是由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中得到的.,他的每一天也因此过得充实、愉快,可想而知,时间是多么宝贵。所以,我应该彻彻底底地“觉悟”了。我坚信自己不会再是“三天热度”了,而是房屋的。我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更应如此,难道你们说不是吗?

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同时也应爱惜他人的时间。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参加会议,他总是准时到达,即使下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而我呢?同学聚餐,每次不让人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我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和鲁迅先生该是一对多么鲜明的对比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么办呀?不过,我想:只要从今天起,我不再迟到,不再浪费时间,一定可以将功补过,对吗?

篇10:2、鲁迅与时间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繁忙、勤勉、懒散”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2、读清文中的数据,能够抓住这些数据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成就。体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写出了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理解句子“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竖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4、积累文中的两句名言,并能够收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诗句。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读清文中的数据,能够抓住这些数据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体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写出了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理解句子“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的含义。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竖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学生:

1、读课文,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听写句子,引入课文:

1、揭示课题,听写句子,检查预习:

(1)师:鲁迅,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他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描写了鲁迅是如何对待时间。

板书:

2、鲁迅与时间(读题)(2)听写句子:

师:鲁迅对待时间是怎样的态度哪?请大家打开练习本,我们来听写一段话。(3)核对听写: 出示: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师:刚才我们听写的句子就是课文的第四小节。打开书,自己核对一下。这段话里有一对反义词,发现了吗?勤勉的意思是——勤奋而努力;懒散的“散”应该读第三声,意思是——懒惰而散漫。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翻红:勤勉、懒散

2、学习第一节,初步体会“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师:鲁迅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里争取来的。他有哪些巨大的贡献哪?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1)齐读

(2)这一节有许多数字,自己再读读,要把数据读清楚了,自己再读读。(3)体味“惊人”的含义:

读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短短十八年写了640万字,每年35万,多么不容易啊!)是呀,难怪作者要说这是——巨大的贡献。(4)你能够看着板书来说说鲁迅的巨大贡献吗?

出示:这节里的数据

3、总结:课文的第一小节通过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丰富的文化遗产,最后一节又再次点明了鲁迅巨大的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说明:

全文其实是扣住了‚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以听写句子的方式引出这句话,既是对预习情况的有效检查,也同时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的结构,对于文章的结构,教师不必强化,但是可以在教学的版块布局和过渡、总结语言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布局谋篇的意识。

二、品读二、三两节,了解鲁迅的抓紧时间和善挤时间。

师:鲁迅巨大的贡献是如何从“时间老人”那里争取来的哪?课文的二、三节为我们做了具体的描写。

1、认真默读第二、第三节,思考鲁迅是如何从“时间老人”那里争取到如此巨大的贡献的。(1)学生默读(2)交流:

小结:对呀,就是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一起来读读。板书: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师:对此,鲁迅自己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那鲁迅是怎样抓紧时间和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的哪?作者选取了鲁迅生活中的哪些时间段?

指名回答(白天和夜晚相对于“除夕”来说也就是“平时”)板书:平时 白天

夜晚 除夕

3、学习第二节,提炼地说说,鲁迅是如何抓紧时间的。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思考,鲁迅是如何抓紧时间,等下请你提炼地说说。交流(白天接待客人,夜晚工作到凌晨)板书:接待客人 工作到凌晨 齐读。

4、认真默读第三节,思考鲁迅在除夕是如何辛勤工作的。

师:自己认真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鲁迅在除夕夜做了哪些工作,也要请你提炼地说说。(1)交流:

(写序言、写题记、归类、整理这些工作,课文有一个词就概括了“编集”)(除了编集一年中所写文章之外,还做了什么?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说说。)(鲁迅在除夕常常编集一年中所写的文章,还常常整理日记或计划第二年的工作。)板书:编集 整理 计划

(2)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鲁迅在节日仍然辛勤工作的哪?找到相关的句子。出示:

如1925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一本《华盖集》,写了1200字的《题记》;1932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南腔北调集》,写了1000多字的《题记》;1934年的除夕夜,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小说《少年别》,还写了译后附记;1935年的除夕,也就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又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除写了《序言》外,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

师:自己认真读读,你觉得和以往我们读过描写他人辛勤工作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运用了许多数据)

A、再读,要把数据读清楚。B、这些数据能丢弃吗?为什么?

C、请你看着这些数据,来说说,鲁迅是如何在别人玩乐、休息的时候辛勤工作的。出示:1925年 1200字 1932年 1000多字 1934年 1935年 长达近万字

5、鲁迅是如何抓紧时间,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的。通过这两个小节的学习,我们都了解到了。下面请你提炼地来说说,鲁迅是如何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可以根据板书的提示,并且用上关联词:不仅„„而且„„

板书:不仅„„而且„„

6、总结:鲁迅不仅在平时抓紧时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年过节时,仍然辛勤工作。所以,作者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不仅选择了鲁迅平时是如何抓紧时间的,同时通过一连串的数据,详细地告诉了我们,在除夕鲁迅是如何辛勤工作的。这样特殊的情况,更能反映出鲁迅对时间的珍惜。所以,课文最后要说——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7、齐读第一节,再次感受鲁迅巨大的贡献。说明: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直白。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更多目光关注在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概括和复述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数据复述,既训练了复述能力,同时了解记住名人的成就。第二次让学生加上关联词简要复述鲁迅是如何抓紧时间、善于挤出时间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选材的技巧,了解像这样叙事明理的文章该如何选材,为将来自己能够实际运用打下基础。

三、总结全文,整合信息,为鲁迅作简介:

1、总结全文:

师:“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鲁迅先生这种惜时、勤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2、整合课文信息,撰写鲁迅简介: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相信我们对鲁迅先生也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来试着为鲁迅先生做个简介。要比较简洁地介绍一位人物,一般需要介绍:姓名、哪里人、干什么的、突出的成就、主要的品格特点、最喜欢的人生格言等。

出示::姓名、哪里人、干什么的、突出的成就、主要的品格特点、最喜欢的人生格言(1)学生静心默读课文,划出含有有关信息的语句。(2)学生撰写(3)讲评

3、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并摘录下来。

说明: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如何将散落在文章各处的信息整合、梳理在一起,是重要的语言表达能力之一。它包含了概括、复述、转述、选材、组织语句等多种能力。教师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应提出明确要求,从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梳理有用信息;学生应该根据提示静心默读,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附板书:

鲁 迅 与 时 间

抓紧时间平时 白天 接待客人

夜晚 工作到凌晨

善挤时间 除夕 编集文章 整理日记 计划工作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鲁迅与时间》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容易理解。本课结构明确,首尾呼应。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通过了一连串详实的数据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先生在十八年间创作了数量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最后一节,作者又再一次地强调鲁迅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在中间的两个小节中,作者紧紧扣住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选取了鲁迅先生在平时工作到凌晨和在除夕仍然辛勤工作这两个材料,通过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和作品名称,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于时间的珍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的学生在字词学习上,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近义词替换等多种方式方法,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在教学时应该更多的关注,近义词的区分和关联词的准确运用上。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讲、练结合,引导学生体味课文用词的精准,培养学生将词语运用地更精当、更切合语境,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困难,找不到抓手,经常漏关键点;不能够较为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对文章的理解流于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繁忙、勤勉、懒散”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的字音。在阅读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于词义的准确理解,关注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关注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准确的字义、读音。

五年级上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读清文中的数据,能够抓住这些数据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体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写出了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理解句子“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的含义。

课文正是通过一系列数据将鲁迅如何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写具体的。作者也是抓住了一系列数据描写了鲁迅在十八年中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本文写作方法上的一个特别之处,在明理悟道的记事文章中大量运用数据描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这些数据,要让学生首先读清楚,然后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感悟到在这些数字后,所蕴藏的鲁迅的惜时、勤奋的精神品质。并且,能够通过复述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标三: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竖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本文的结构明确,首尾呼应。在取材上,作者选取了平时和除夕时两个材料,来反映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挤出时间。尤其是第二个材料的选择,可以看出作者的另辟蹊径。鲁迅先生即使在节假日,这些其他人在玩乐的时间,仍然辛勤地工作着,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理解了作者选材的巧妙,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这句话含义的理解。并且,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作文如何选材,既要关注普通材料,更要留心典型材料,这样才能立意明确。

目标四:积累文中的两句名言,并能够收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诗句。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教师通过文本,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在课堂中切实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讲练结合:

语文课堂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内容了解上。应该以文本为材料,开展多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读、想、说、写这些环节中,切实地锻炼了思维、表达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提高三十五分钟的效率。

概括能力是高年级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考量。它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做实的。比如,在第二、第三节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抓手让学生提炼地说说鲁迅是如何抓紧时间和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的,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也是概括能力的训练。

复述课文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同时也包含了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的有效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数据复述鲁迅在除夕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这部分内容。这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帮助学生积累了文学常识,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整合信息的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应不断提高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将散落在文章各处的信息整合、梳理在一起,它包含了概括、复述、转述、选材、组织语句等多种能力。教师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应提出明确要求,从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梳理有用信息;学生应该根据提示静心默读,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二)关注作者的布局谋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

本文的结构明确,首尾呼应。对于文章的结构,教师不必强化,但是可以在教学的版块布局和过渡、总结语言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布局谋篇的意识。在取材上,作者选取了平时和除夕时两个材料,来反映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挤出时间。尤其是第二个材料的选择,可以看出作者的另辟蹊径。鲁迅先生即使在节假日,这些其他人在玩乐的时间,仍然辛勤地工作着,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理解了作者选材的巧妙,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这句话含义的理解。并且,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作文如何选材,既要关注普通材料,更要留心典型材料,这样才能立意明确。

关于训练材料

一、想一想,句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1)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匆忙)..(2)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勤....奋 懒惰)

二、读下面的句子,并试着模仿造句。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即使,也。

三、阅读,完成练习

鲁迅爱书的故事

在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自己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损害,成年以后,鲁迅先生读书十分刻苦认真,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批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先生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保存完好,没有一册出现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发现书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情况,()会不高兴的。对于那些不爱护书籍的阅读者,鲁迅()把书送给他,()忍看到那本被污损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还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赠给那些需要用书的人。每当把书寄出动时,他都要亲自仔细地把书包扎好。

这种花在包书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为了书籍。

1在课文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文章内容填空:

鲁迅先生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保存完好,没有一册出现破散的情况。“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指的是。

3、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鲁迅是怎样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的图书保存完好的:

篇11:鲁迅与时间的作文

鲁迅是中华共和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三十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六百万多字.他的精神和对时间的珍惜到了我们二十一世纪也存在.

别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听见了说;'哪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面了.'他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就是因为爱惜时间,努力工作得到的.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做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寿命.'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到了老年的.时候,他对时间抓得更紧了.有病的时候,他还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微好了一些,就动手做起来.在他逝世前不就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到八十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

我们有着长长的寿命四肢健全的身体聪明的脑袋,充裕的时间,但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时间.

我有充裕的时间够我学习但是我却不珍惜时间不会利用时间.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玩乒乓球都六点了还在看电视到了妈妈与爸爸要回家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那时侯已经六点半了作完作业都十点了.我就这样让时间一点一点地过了.

篇12: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紧抓时间、善挤时间巨大贡献

除夕坚持工作

编写:把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文章,把现成的文章加以整理,写成书。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篇13:读《鲁迅与时间》有感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只活了55岁,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从繁忙中挤出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白天,鲁迅抓紧时间接待客人;晚上,到了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他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鲁迅和衣而睡,打一个盹儿,醒来后又继续工作。鲁迅一年到头都很少休息,即使过年过节也和往常一样辛勤地工作。除夕,他不但不休息,还有整理编辑一年中所写的文章,要整理日记,要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鲁迅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没有虚度年华。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和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是分不开的。鲁迅只活了55岁,但他珍惜时间,在短暂的生命中挤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时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看到鲁迅这么珍惜时间,我感到羞愧。寒假里的一天,我早早醒来,准备按计划做寒假作业,再看一会儿书,练一会儿跳舞。但是,我发现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起床,就继续睡起觉来。10点多,当我再次醒来时,爸爸去上班了。我和妈妈、弟弟一起吃完早饭,妈妈就带弟弟出去玩了。我想赶快做作业,可是又觉得还来得及,于是摸摸这,玩玩那,浪费了一个上午。中午吃完饭,妈妈让我赶快学习,我终于做起作业。可是做了几道题,又有同学找我玩,我就玩掉了宝贵的整整一下午。到晚上,我还没有按计划完成作业。寒假里,我经常这样虚度光阴。

现在,我读完鲁迅的故事,明白了:每个人得到的时间都一样,但是有人珍惜它;而有人浪费它。勤勉的人珍惜时间,能做很多事情;懒散的人白白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每当我找到休息的理由,不想学习时,我就以鲁迅的名言:“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来提醒自己抓紧时间。

上一篇:提高仓库物资管理效率的探讨论文下一篇:氧气乙炔供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