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步骤例题

2024-05-22

鉴赏诗歌形象步骤例题(精选6篇)

篇1:鉴赏诗歌形象步骤例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13(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

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

用心

爱心

专心 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篇2:鉴赏诗歌形象步骤例题

(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第16题:诗歌鉴赏。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注重对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考查。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总结:从2002年`起,高考用简答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的应对措施。首先,要求我们要真正读懂诗歌,学会鉴赏。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基本的鉴赏方法应从标题入手,知道作者写什么,把握重点之后,进一步感受作品所描写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内蕴。其次,要学会答题。要看清试题所问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而言,一般应找出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切不可抛开具体诗句作空洞分析,或胡乱套用的概念乱贴标签。

04:(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005)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05: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2006)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6:(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007)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07:(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008)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08:(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09: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篇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 (1) 诗中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的自我形象。 (2) 作品中描写的人物。

例1: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 (2) 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 (3) , 为他人作嫁衣裳。”

描写了一位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针线刺绣精巧, 但生于蓬门陋户, 伤叹无媒人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方法探究】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⑴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⑵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⑶形象的意义是什么?鉴赏时, 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 尤其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 (2)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3)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 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例2:宋词《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思路方法】第一步:从诗句中找出所描写的景物, 并描摹诗歌形象。

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对这些景物所表现的特征进行提炼, 概括出特点。

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考虑景物怎样组合, 总特色如何,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从而确定景物所显现的情感。

三、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的, 故多为咏物诗, 托物言志。

例3:宋词《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这是一首咏物词, 吟诵的对象是梅花, 上片写了开花的时间, 花的色香, 生长的环境。词人通过栽于竹篱茅舍之梅, 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的对比, 写梅花所处环境虽不同, 花开则无异, 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 不因际遇而改变操守的情怀。

【方法探究】咏物诗鉴赏指津:⑴分析思路: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 情发何端。⑵注意事项: (1)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2) 一般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四、意象·意境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即融入了诗人情思的事物。而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就叫意境。“意”仍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境”则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例4:诗《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 (1)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 (2) 。”

诗中体现了归艭、钟声体现了“晚”的意象;江、青山、远帆、空、老鹤体现了“望”的意象。

【思路方法】第一步, 找到相关诗句, 识别诗歌意象, 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的主旨, 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 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5: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给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规律探究】意境型诗歌鉴赏题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解答分析:诗词的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思路分析: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要用相关术语来进行表达,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占有丰富的材料。因此, 鉴赏诗歌的形象, 首先要知人论世, 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就人物形象来说,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物象来说, 分析诗中描写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最后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 进行有关人物的品质或理想方面的深层分析。

(编辑:刘婷婷)

摘要: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景物形象时的思路, 咏物诗鉴赏注意事项, 对意象、意境的区别, 是本文浅析的主要内容。

篇4: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一、扫整体。明轮廓

阅读赏析古诗,首先要对诗歌的整体进行扫描,初步明确轮廓。一看标题。因标题常起统领或暗示的作用,帮助读者了解诗歌内容的指向或由来。它透露出很多信息,往往通过某一个词可以判断诗的类别:如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讽喻诗、恋乡思亲诗、边塞烽火诗、借物说理诗等;有时还点明时令,如“桃、李、梅、燕、荷、菊、霜、雪”等。二看作者。诗的作者大多数为大家所熟知。基本上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山水田园派、边塞战争派以及诗人的身世历程,仕途命运的逆顺等。三看小序或注释,有些诗歌的前面有小序,后面附有注释,千万不可忽视,它实际上暗示许多信息,有助于把握主题,挖掘思想内容。如杜甫的《春望》,诗后注释为:此诗写于唐“安史之乱”,京城长安陷落之后。问诗末句写诗人“搔头”的细节,表现诗人怎样的心绪和情感?可以由注释联想到“安史之乱”给国家、民族、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和牵挂。四看题干,如阅读柳宗元的《江雪》,结合诗人朝廷受贬,政治上受排挤,“孤舟”“独钓”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题干实际上已作了明确提示,所以答案可整合成:作者虽遭贬,但决不向险恶妥协的孤傲的性格以及永保自己的节操和政治理想的品格。

二、找诗眼,抓意象

“诗眼”是诗中最传神的一个词。有时在题目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在诗中虽没露面,但全诗无处不流露出无限的喜悦之情。又如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眼”,画龙点睛,形象地概括出全词的意境,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特征。“意象”是诗歌中的形象思维,是作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有机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事、声、色等都是艺术形象的代表。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由于“柳”与“留”谐音,故后人以折“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及其《塞下曲》中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又如陆游《钗头风》中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不同的意象在诗人笔下有不同的含义,如“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俗,常常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实际上,燕子并不是“误人寻常百姓家”,只是房子的主人变换了,不再是东晋王导、谢安等大贵族了,这样,借燕子这一意象,既暗示了乌农巷昔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又如“梅花”迎寒开放、美丽脱俗,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象征;“菊花”欺霜傲雪、清丽淡雅,不与群芳争列,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质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常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三、善联想。组画面

诗歌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跳跃性十分强,读者可以跨越时空和区域界限,将表面看似不相关,而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意象有机地组成一幅完整而美妙的画面。如王驾的《雨晴》,诗人并没有描写邻家小院的景色,但绘出了“蜂蝶纷纷过墙去”的实景,试想邻家小院内若无花红柳绿,那“蜂蝶”岂能“过墙去”?这样就会让读者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的画面,连路人“我”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那些爱花如命的蜂蝶呢!

如问李白的《子夜吴歌》一、二句描绘了什么画面?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前句的意象“月”是背景,后句的意象“捣衣声”是主体,二者共同组成了一幅画面,使读者想象到万户妇人之所以能在夜晚捣衣,就足以证明月光之皎洁。再借助诗的下联进一步联想,“秋风”和“玉关”则是妇人们“捣衣”的原因:亲人在玉门关戍边,不能不令家人牵肠挂肚,加上秋风阵阵,寒冬将至,怎不让人担心远在北方的亲人身无寒衣呢?由此答案得出:诗的一、二句描绘出了皎洁的月光下远近起伏不断的捣衣声,于冬寒将近之际,为戍边的亲人准备寒衣的画面。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此画面为下联的“玉关情”作了解释说明,并为全诗描写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四、品风格。辨手法

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般是相对而言: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敦实,精练简洁与缜密细腻,含蓄隐晦与平白明了,尖锐犀利与清淡平和,委婉沉郁与豪爽热烈。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运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铺叙,这是一种平淡质朴之美。又如杜甫描写燕子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两个“斜”字准确而生动,真正捕捉到燕子翻飞的形态,不仅于“斜”字之中见飞,而且于飞的形象中见神,这是简洁而又缜密之美。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亦称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这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一步,每年高考几乎都涉及到这一内容。“写景抒情”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手法。“写景”,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时正侧结合,有时明暗相应;从用笔上看,有工笔(细笔)和白描(粗笔),所谓“工笔”,是以精雕细琢,重彩浓墨的笔触加以渲染,以突出形象,所谓“白描”,是以极其简洁精练的笔墨,不加任何渲染烘托。很粗放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描写的内容上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又多样化,有动景,有静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也有很多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咏物抒怀等。而“借景抒情”一般有四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衷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还很多,如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铺垫),方式方面的反衬与对比等。而“反衬”和“对比”又有不同,“反衬”采用相反、相对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以突出被衬托的一方;“对比”是把两个相互对立矛盾的事物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以突出双方各自的差异。还有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就是前面有意设置疑问,悬而不答,以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思考,诗末一言中的,画龙点睛;同时还应注意“赋、比、兴”,用典、象征、渲染等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拟人、借代、互文、通感等各类修辞手法。

这里还需强调一点,“表现手法”不同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即“语言形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语言表达形式,它和“表现手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应区别开来。

五、挖意境。掘情感

篇5: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1、第一步:

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划定类型的目的是确定诗歌的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定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定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包括诗歌的主题)

定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定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定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诗歌常见题材基础知识

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简单概括: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②借酒抒情,见《世纪金榜》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还有比喻、拟人、渲染,衬托等。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 《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 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归隐、或表达自己热爱自然从容闲适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羁旅诗

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羁旅诗的常见意象、节令

(一)羁旅诗常见意象:

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

(二)羁旅诗常见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6、上巳(阴历 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7、端午:五月初五日。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直接叙写思亲怀乡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二)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的乡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三)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唐)杜甫《旅夜书怀》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唐)马戴《灞上秋居》 羁旅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凄清的景象抒发了羁旅者的愁思。

2、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如南朝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前两句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渲染。

渲染指的是诗歌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一个事物,以使事物的形象更为突出或突出某种气氛或烘托某种情思。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就渲染出孤清、冷寂的气氛,与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相吻合。

4、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从对方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还有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基本主题:

①表现妇女们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篇6: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上一篇:初中军训演讲稿300字左右下一篇:企业团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