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工作制度

2024-04-22

网络文明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网络文明工作制度

2022网络文明工作计划

2022网络文明工作计划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深圳市中小学网络文明教育工作方案》和《宝安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文明教育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育目标

计算机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往往起着资源共享、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作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与时俱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鉴别和自控能力,往往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学生,用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引导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网络德育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绩效。

二、网络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德育处负责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家庭网络文明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策略研究;教学处负责学校内部网络建设,西中绿色安全网吧建设、网络管理和校园网络设施安全管理;主控信息中心负责全校师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其他相关科室负责做好配合和落实工作。

三、网络文明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制作“宣传册”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教育

(宣传册负责部门:德育处、教学处)

网络信息中心宣传册内容:

⑴《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⑵校长致辞;

⑶西乡中学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⑷深圳市西乡中学中小学网络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⑸刊载正面宣传案例。

(二)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通过校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宣传活动。

(三)由校团委、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实施,老师加强指导,开展一次网络学习互动活动,以网页制作比赛等形式,教师给予讲评指导,向学生提供一些应用技巧,以及校园网资源的分类、使用、获取。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获取到所需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在非毕业班举办网络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德育处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五)由网络信息中心和团委组织一次以“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为专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辨别是非,正确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对组织好的班级进行拍摄留念,将其剪影在文化长廊展示,并进行表彰。

(六)以专题演讲、专家讲座、“远离网吧”宣誓等网络文明教育列入11月份“11·9”安全教育周活动中,对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学生签订《文明上网承诺书》,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网络文明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每个班进行网络文明宣誓。

(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开放“西中大榕树绿色安全文明网吧”供学生在校园开展文明上网的场地,校园网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更好地为学业服务。

(八)利用校园网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九)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1、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2、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优化德育环境。我们建议家长:

(1)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我们沟通交流,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2)让我们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3)孩子上网前必先立下规矩。可以根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在与别人交流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的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4)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5)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却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离不开深刻的体验。所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2022网络文明工作计划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育目标

计算机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往往起着资源共享、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作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与时俱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鉴别和自控能力,往往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学生,用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引导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网络德育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绩效。

二、网络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

三、网络文明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通过校报、黑板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宣传活动。

(二)在非毕业班举办网络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由网络信息中心和团委组织一次以“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为专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辨别是非,正确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对组织好的班级进行拍摄留念,将其剪影在文化长廊展示,并进行表彰。

(四)对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学生签订《文明上网承诺书》,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网络文明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每个班进行网络文明宣誓。

(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吸引学生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更好地为学业服务。

(六)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1、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2、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优化德育环境。我们建议家长:

(1)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我们沟通交流,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2)让他们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3)孩子上网前必先立下规矩。可以根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在与别人交流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的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4)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5)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却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离不开深刻的体验。所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篇2:网络文明工作制度

网络凭借强大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志愿服务的网络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网络志愿者的公民化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2014年我中心的网络志愿者经常关注本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动态,积极参与文明办组织的各项创建活动,留意收集整理创建情况、先进事迹材料,定期在网络上编发相关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材料。借助文明办组织的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利用中国文明网新闻网站及市相关网站的博客、论坛、贴吧等互动阵地,加强与网民的交流沟通,揭露网上不文明的危害性,形成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文明理念,营造了争做文明网民的浓厚氛围。

篇3:信息文明时代的网络清淤探究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和市场化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重新定位。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所引起的组织变迁和社会变革正方兴未艾,开始重塑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正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需要多方探索、全面创新的时代。美国《福布斯》杂志社主编史蒂夫·福布斯指出:“这个新时代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程度之深刻有如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正转向的新方式以微芯片为标志,微芯片正延展着人脑之能及范围,正如机器对人肌肉之拉伸。它甚至对最常见的商业事务都在产生着影响(比如对零售业的影响),同时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商机和工业产业,有些甚至是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我们正步入的时代还将以科技、纤维光学、数字屏幕技术为表征。电话、电视屏幕和计算机之间的传统差异将消失殆尽。”[1]事实上,人类社会已经迅速进入了信息文明的时代。

1.1 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

信息、物资、能源已经成为信息文明时代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继物资、能源之后的“第三级资源”,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这个文明时代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1980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就预言:“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2]同年,法国名记者和作家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也在《世界面临挑战》一书中指出:“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取之不尽的资源,而自然资源与能源在地球上却日趋枯竭。”[3]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特别强调:“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4]1995年,美国阿斯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信息探索研究所在它出版的《1993—1994年鉴》中,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了6篇论文,从6个方面审视了“明天信息社会”的特征和本质。在第一篇论文《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地位:把信号转为行动》中,明确地提出:“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2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而且,20世纪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经济,信息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5]

1.2 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信息文明时代的“骄子”,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通信的知识。它的特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事实性。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和物质、能量是任何一个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

(2)层次性。信息的层次性是和管理系统的层次性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类型的信息。

(3)可压缩性。信息可以经综合概括浓缩而不失其本质。

(4)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

(5)共享性。信息可以为众人共享而不至于使所分享的部分减少。

(6)变换性。信息是可以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方法来载荷。

(7)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8)时效性。一切活的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信息是有时效、有“寿命”的。

(9)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同。

总而言之,无论信息具有多少种特性,在信息文明的时代里,它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资源,同时,也是决策者制定战略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时最基本的因子。

2 网络淤泥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很畅销。著作所谓的“世界是平的”意思是,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全球化进程,从表明地球是圆的,持续进行到今天,由国家、公司到个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日益显得微不足道[6]。由此,我们认识到,网络是将信息变成现实生产力、高科技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工具和创新利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一诞生,淤泥便随之而来,主要存在下面这些现象。

2.1 信息过剩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的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新增的近万种期刊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唯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据统计,一名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

2.2 信息垃圾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中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7]

2.3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是网络世界中的必然现象。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信息交换的自由性,这就让网络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危害网络的问题接踵而来,如病毒的攻击、资料或程序的被删除、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系统、截取信息、金融欺诈、未经授权使用计算机设备等。网络犯罪是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攻击对方,从而对国家、集体、个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的损害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特别严重的是电脑黑客。“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最初是指那些热衷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现在则专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入侵者。与常规犯罪相比,黑客犯罪有三大特点。一是智能性。作案者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隐蔽性。黑客犯罪是在由程序和数据这些无形要素组成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的,往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难以对作案者进行监控。三是社会危害性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黑客的活动已开始从寻求刺激、炫耀技能的恶作剧,演变为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经济或政治犯罪活动,其形式也开始由个人行为向有组织方向发展。在网上,黑客几乎无处不在,政府和军队的核心机密、企业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秘等均在他们窥视之列。

信息时代预言家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曾说过:“在信息社会里,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8]

3 信息法的诞生

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在我国最早提出信息法概念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张守文和周庆山。他们在《信息法学》一书中指出:“信息法是指调整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的对象是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9]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等内容,可分为信息的占有、使用和处分3类。信息活动形成了信息的占有关系、使用关系和处分关系。信息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信息活动范围的扩大、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促使信息法的概念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为网络清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信息法通过规范信息活动,协调和调整信息主体及其信息活动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从而达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有效地保护知识和信息产权,合理地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信息安全和网络淤泥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两大社会难题。这两大难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信息伦理的认同和普及,以及信息法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解决,因为信息法最具有强制力,对于解决信息安全和网络清淤难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杜,2000.

[3](美)阿尔弗雷德_D.钱德勒,房姆斯_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M].万岩,邱艳销,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4]梁俊兰.台湾信息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陆群.寻找网上中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篇4:网络文明工作制度

【关键词】网络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体育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阵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1〕,只有不断进行工作创新,才能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笔者拟从工作思路、工作理念等方面对如何创新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网络化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

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首先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一是要高度重视。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从各职能部门到普通师生员工,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层面,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促进单位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2〕。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并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做到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各部门和教职工生要严格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做好分内工作,落实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程。二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人(教职工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理解和把握人心、人性的基础上,切实解决精神激励、品德教育、心灵净化等问题。三是要与时俱进。在网络化时代,微博、微信、论坛、QQ等新媒体信息平台不断兴起,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通官方微博,组建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小组,撰写博文、评论、跟帖传播正能量等方式,做好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2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2 1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现代精神文明已经从传统的单要素扩张为多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相应地,传统的工作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及时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及时采取手机短信、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方式,开展精神文明工作,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 愉快地接受教育, 进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效果和工作成效。要打造立体式的工作格局和全方位的工作方式,引导师生自我思考、自主选择。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方面,一般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团员活动、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校内媒体和刊物的宣传等,要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研究会、“思政课”教师、党员干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青团、学生会等各种队伍的力量,在全校形成精神文明教育与管理的合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及时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并做好回复、更新等日常管理工作,要与师生做好互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沟通宣传和教育引导作用。

2 2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也是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更是加强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3〕。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定期开展的集中学习、党员培训、团员教育、主题班会以及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等方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程。

二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突出成绩的有力武器,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在体育院校,要加强校党委对精神文明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组长必须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人选原则上必须是党委委员,成员要包括各基层党组织的书记;要明确由党委宣传部门具体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逐渐形成学校党的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宣传部门协调负责、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三要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抓紧抓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爱岗敬业,爱护学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外来思想的冲击,高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部分教师理想信念丧失乃至道德沦丧、工作敷衍了事、教学质量下降,个别教师甚至收受学生贿赂、随意更改成绩、利益至上乃至利欲熏心,违法乱纪,在社会上和学生及家长心目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些消极方面的东西虽然不占主流,但负面影响巨大,对高校形象影响甚巨,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体育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一定要抓好师德教育这个重点环节。要把树立和推广典型有机结合,讲述身边人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教育者的内在行为准则。

nlc202309021154

四要把大学生作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体力量,发挥其积极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德育工作事关学生健康成长,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引导体育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更要重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雷锋献爱心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在体育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在组织和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关注学生这个主体的需求,注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和能动性作用,确保活动达到育人和服务的效果。

3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创建活动

3 1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加强校园文化氛围

一要加强建筑、绿化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筑等建设过程中,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审美,体现体育特色,使校园环境既赏心悦目,又实用方便,成为陶冶师生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有力工具。二要加强校训、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的宣传。各体育院校要在教学场所、办公场所、餐厅、宿舍等建筑物的醒目位置,恰当布置校训、校徽等宣传标语,并配以体育界、教育界的励志格言、文明公约等,切实增强环境育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三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党、政、学、工、团等有关部门要紧密合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道德讲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组织主题征文、演讲、摄影、书法、绘画比赛等,加强师生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四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不断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宣传学校的窗口和有效媒介,做好网站界面的美化、优化,加强网站管理,开通德育或文明建设专题网站,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4〕。及时开通学校官方微博,加强管理,及时更新,做好与师生和社会的互动,占领自媒体阵地的制高点〔5〕,及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注意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将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成果创新等信息和图片定期及时发至全院师生,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动态,及时反馈和处理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正确引导不当言论,积极化解消极情绪,使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进步。

3 2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一要打造“道德讲堂”新平台。制订学校道德讲堂活动方案,突出体育战线特色,布置完善道德讲堂场所,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环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文明新风,展建设风采”的浓厚氛围。二要规范和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建教职工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和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以大队和分队以及小队为单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要内容,大力传播“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三要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的习俗特征,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献爱心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引导师生认识、尊重、继承和弘扬传统,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四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广受师生欢迎的文体活动,如春季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足球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不断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创新活动载体和开展创建活动,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同师生的利益和关切紧密结合,切实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开发人、塑造人结合起来, 把师生的自我发展同学校的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到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激发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力和动力。

4结论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出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和创建活动,促进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要不断创新工作参与机制、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要不断创新工作制度,促使各项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篇5: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工作提示

(九)各文明单位: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在广大网民中不断营造学雷锋的浓厚氛围,请组织志愿者开展“续写雷锋日记”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记录自己以及身边人学雷锋的点滴情况和心得,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和传播。

一、日记内容

记录本人学雷锋的行动和心得,发现并记录所在单位、社区及社会上的学雷锋活动和事迹,撰写新时期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体会等。

1.摘抄、转发雷锋语录、雷锋日记、雷锋照片故事等;

2.参与“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活动的故事、感悟,学习雷锋故事、雷锋精神的心得;

3.记录身边人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推荐“身边活雷锋”的善言善行;

4.结合“信仰”“信念”“价值观”“幸福观”“志愿精神”“道德实践”等方面,撰写、转发关于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思考、探讨等内容;

5.在各大论坛、社区参与“雷锋精神过时了吗?”“当下我们如何学雷锋?”“我们为谁学雷锋?”“假如雷锋是你我身边的朋友……”“雷锋会不会又是一位过客?”等话题的讨论,引导网友重新认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二、日记形式

利用网络手段,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媒体日记。

三、日记记录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在自己的博客、微博续写“雷锋日记”。

四、交流传播

1.博客传播: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将自己续写“雷锋日记”的精彩内容发布到中国文明网“文明博客圈”和其他网站的博客平台。

2.微博传播: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积极加入“续写雷锋日记”“雷锋”“学雷锋”“雷锋精神”“我身边的雷锋”“我心中的雷锋”等微博话题,对“续写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内容进行转发、点评。

3.论坛传播:组织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在中国文明网“文明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社区等互动空间,发布和讨论“续写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内容。

篇6: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心得体会

在每天做着重复的传播工作的同时让我学到了更多和收获了更多,知道在大家的本职工作和任务之外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心怀感恩,一直秉持着善心结善缘的心态对待这周围的人和事。但当我加入到网络文明宣传的队伍当中,我才发现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好人好事,善人、善心,善举。此项队伍是如此巨大,那么多人,大公无私,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这些好人都是在自己各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奉献,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让人感动和敬佩的。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在道德上的模范,他们有最勤劳最平凡的清洁工,有白手起家,努力拼搏的商界佼佼者,有带领村民致富的基层干部,还有救死扶伤的医生,等等,他们都是拼搏在一线和人民为伍和大家在一起在群众中的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看着各个的先进事迹,在对他们敬佩的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我的善心还不够,我的善举还那么渺小和微薄,还有更多的事 可以做,还有更多的正能量可以释放,这是我的价值,这是我的使命,我也要向他们一样为周围的人带来阳光带来温暖,给他们提供最需要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度过人生的坎坷和艰难时期。

篇7: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心得体会

一、主动学习,从零开始

初接此项任务,压力较大,一是因为本身的工作本就比较繁忙,担心影响网络文明传播工作进度;二是由于网络文明传播,是新鲜事物,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对博客、微博这类传媒工具较为生疏。为此,为了扎实展开好志愿服务工作,我从零开始,主动学习,一方面在平常工作生活中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积极熟悉网络宣传。通过两个多月的工作,我对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互联网日益发达、网络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网络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舆论阵地。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科学的行动,共同维护传播网络文明。我们平时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来撰写、转发微博;平时看报纸、浏览网页时候也注意收集资料,并与我局开展的各项工作相结合,然后定期上网更新博客。这样一来,不仅文明传播效果好、更新及时,而且工作任务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二、积极传播,创新形式

最初开展这项工作时,基本上是一看到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典型好人好事就进行。比如最早是从关注“中国文明网”、“贵州文明”等微博开始,并简单的将这些微博发布的文章或典型的好人好事进行了转发或评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文明的内涵很宽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随机转发,不如根据自己单位的工作动态和业务特点设置为宣传重点,这样既有利于收集资料、撰写评论,也可体提高博客、微博的可看性,同时也更好的宣传了我们的自己的气象事业。

于是从6月开始,我们为自己设置了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将微博的主题定位为“气象文明”,着力于记录遵义气象美好、文明、向善的一面。在发布微博、博客的时候更多的思考发布内容是不是能体现气象与文明,是不是能传播气象文明的正能量。二是提高原创微博、博客的质量、比重。仅靠转发,盲目追求数量无法达到文明传播目的;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单位的工作动态一同融入到微博、博客中去,这样才更真实、更感人、更有“正能量”。特别是20xx中国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于5月28—30日在湄潭县举行。 为做好此次会议的气象保障服务,我们遵义市气象局提前进行了策划,周密部署,并出动应急指挥车赶赴湄潭开展现场保障服务,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我作为气象部门的一员也参与其中,在会议结束后,我认真思考,是我们气象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辛勤的付出,才有了优质的气象服务工作,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同样可以将这些作为网络精神文明传播和弘扬开来,于是便写了“茶博会精彩 气象保障强”一文。接着,我开始着力挖掘工作中的正能量故事,如“探秘气象知识 关爱儿童成长”、“温故而知新 再补业务功课”等,进一步传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文明事迹,将我局开展的各项气象工作和活动,与传播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在原创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但这是我的努力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发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共同加入原创队伍。

三、身体力行、充分融入

篇8:网络文明工作制度

一、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

近10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 普及率达到25.5%, 远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显然,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此基础上, 网络媒体应运而生, 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全球性传播, 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 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网络与媒体融合的结晶。就目前而言, 网络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加突显了网络作为新媒介的地位, 与传统的传媒比较而言, 网络传播具有众多的优势。

1.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传统媒体在生产发布信息时, 往往需要经过有纸印刷、出版和发行等多重步骤, 消耗一定时间,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明显滞后, 无法做到同步性。而网络媒体以数字化的电子通讯技术为基础, 通过电缆、光缆、无线电和卫星不间断的连接, 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发布可同时进行, 因此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事情, 极大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2. 传播的自由和开放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会局限在特定的区域, 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 阻断了信息的开放性传播。而网络媒体以“无国界数字化空间”技术为核心, 打破地域限制, 向所有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提供开放的信息, 达到信息传递全球化, 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即时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时政新闻、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等, 可以说网络媒体已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体, 正在引领我们进入“地球村”时代。

3. 传授关系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一直遵循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 而对受众想了解到的信息缺乏互动性的关注, 极大疏远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而在网络媒体的传播活动中, 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而且在信息传递的同时可通过像电子邮件、BBS和讨论组等反馈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实现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1]

4. 信息储存海量化

传统媒体通常以纸质、模拟信号等形式传播, 其内容数量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网络媒体通过没有体积、没有重量的数字比特来传播和储存信息, 虚拟的储存空间可以使一块小小的硬盘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5. 传播形式多样化

网络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的多种形式, 开创了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一身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更加逼真地反映报道的对象, 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2]

二、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网络媒体由于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点, 使其在生态文明的学习、传播、教育和建设中处于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充分利用它能够使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

1. 有利于改进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 提高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性和积极性[3]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民众的广泛参与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在现实中, 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还比较匮乏, 仅仅停留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单向宣传上, 造成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淡漠。而网络媒体的出现, 却给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平台, 它所具有的“多媒体技术”和交互性的传播模式, 既增加了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了解, 也搭建了民众与政府、媒体直接对话及民众自由表达对生态文明建设看法的沟通平台, 极大调动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 也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 有利于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宣传和教育的阵地, 扩大生态文明的影响力

在现实中, 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一般通过报纸、杂志、各种期刊、电视媒体等传统手段来进行, 还是单向的线性传递。而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却能综合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于一身, 不仅资料丰富, 而且内容生动形象直观, 极大增强传播的效果。因此网络媒体的利用将使生态文明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渠道展开和丰富。

3. 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政治生活的透明度,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民众的有效监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民众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生态职能行使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至关重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 一方面各级政府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 纷纷把相关的政府资源网络化, 保持了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和政务的透明、可信度, 从而使公众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的动态, 也能方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 民众通过网络媒体既能表达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想法, 同时也为政府倾听民生、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搭建了一个网络民主平台。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网络媒体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尽管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并没有真正促使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就目前而言, 虽然有少量如中国环境生态网的生态文明专题、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全球生态文明网等相关的网站在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宣传、教育, 但是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的学习、传播和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突出表现在:相关网站数量少、形式单一 (多以静态的网页显示) 、互动性差、内容匮乏、过于专业化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学习、传播效果和建设进程。

四、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这就决定了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学习、宣传生态文明主体的多样化, 总体来说, 可分为政府、社会团体、民众等三大主体。

1. 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管理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领导机构, 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和具体执行部门, 既拥有公共权力也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 因而政府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4]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优点, 通过投入专门资金、增加专业人员、开辟生态文明相关专栏和网站、充实网站的内容和形式等途径, 在网络上营造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绿色消费等有关生态文明内容的大环境,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传播、宣传、学习、教育、建设的舆论大环境。

2. 社会团体:勇于承担责任, 发挥重要力量

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生态文明, 除了政府是主导力量之外, 工业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民间环保团体等社会团体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具体来说:工业企业由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重任, 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和展示自己取得的成就、交流自己面临的困惑、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更多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推广生态文明技术、培养生态文明人才;环保团体可以发挥自己灵活多变的角色, 广泛利用网络媒体推动生态文明知识学习、传播、教育, 如我国第一个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建立的环境教育网站 (http://old.fon.org.c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民众:积极行动, 发挥主体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大的社会工程, 其最终还是面向广大民众, 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广大民众主体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一方面,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和增强生态文明传播意识, 做到对生态文明内容、理念、意义进行全面、准确、通俗的解读和传播。另一方面, 作为普通民众也要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工具, 既可以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学习、宣传和讨论, 如参与网站生态文明主题讨论、创办生态文明相关的个人网站、论坛、博客等, 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监督作用。

总之, 2 1世纪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 更是网络媒体全面发挥作用的时代。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学习、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 搭建广阔网络平台, 不断探索, 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传播扩展、深化, 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摘要: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超容量、多媒体等优势, 决定了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改进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宣传和教育的阵地、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政治生活的透明度。然而, 目前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团体、民众三个途径来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玉.论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 (1) :63-64.

[2]梁冲海.网络传播及其对大众传媒的影响[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1) :7

[3]谢梅, 杨军.利用网络媒体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环境[J].改革与发展.2006 (2) :93.

上一篇:车体部技术科爬山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