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进行到底

2024-04-28

把改革进行到底(共9篇)

篇1:把改革进行到底

“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的先手棋。,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地方和高校放权,松绑减负、简除烦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于高校用人权,五部门文件明确提出,“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并确定“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制订高校人员总量核定指导标准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中央文件指明了方向。五部委“放管服”改革20条意见开了一个好头,使高校受到极大鼓舞。但是文件出台已近两年,人们翘首以盼的“高校人员总量核定指导标准和试点方案”尚未出台,“积极开展试点”也未见付诸行动。一些地方反映高教领域编制管理和用人改革,由于缺乏上位政策配套,仍然举步维艰。放管服改革面临不落实、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达到中上等水平。但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无法回避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的不均衡、不充分、不适应的问题。在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教师素质水平仍然是弱项,教师资源的配置仍然是制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短板。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补齐这个短板。实现双一流建设和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长期以来,教育系统治事用人面临体制机制性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对学校管的还是多,还是细,活力出不来,该政府出面为学校排忧解难的服务又不到位。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有些是延续多年的老政策老办法,这个问题要系统解决。仔细领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感切中时弊。多年来推进教师人事改革,痛感改到深处是体制,改不动也是体制。体制机制不顺、支持不够。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紧迫性。学校和教育部门面对体制性障碍回天无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业务层面的一般举措;改革是系统规划,全面改革,整体解决,不是单项举措、零敲碎打。改革攻坚必将聚焦“最后的堡垒”,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政策环境。改革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具备了现实可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加快改革,而没有一条理由悬置搁置,或绕道而行。放管服改革,中央部门首先要带头。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而不能只从部门工作逻辑出发权衡利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要从学校编制、岗位、工资管理等关键环节具体改起,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该服务的做到位。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中央编办、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尽快出台高校人员总量核定指导标准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

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总体设计、分步推进。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早已明确要“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对符合条件公益二类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进高校编制管理改革,要采取渐进策略,落实和深化人事放权。第一步:“实行政府总量控制,学校自主管理”。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政府向学校放权,学校向院系放权。第二步:政府部门备案,学校自主管理。前置审批改为备案监管。使高校具备真正的用人自主权,自主确定人员结构,自主聘用教师,释放学校活力。

建议设立高校教师人事改革试验区。从关键环节突破,从“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教育部部属院校开始,从改革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管理开始,改“审批”为“监管”,使高校真正具备用人自主权。改革是必需,因为高校终究是一个高度依赖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活力和教师个人创造活力的学术机构;改革是可行的,因为大学组织本质是一个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理性组织。

狠抓“放管服”改革督查问责。不仅要督查地方、学校,也要督查相关部门。对执行不力不作为的严肃问责,对落实改革举措“推诿悬置”的严肃问责。要有强有力的制度化监管措施。绩效评价、督查督导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指标和重点内容,不要将教师队伍的弱项短板轻轻放过。

作者:管培俊,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

篇2:把改革进行到底

教师常常认为,备课的时间在课前,备课的对象是教材,备课的方式写流程。于是,备课的语气只有“一定”的预设,而缺少“如果”的生成。课前备课往往只是备课的准备,备课的完备还需要在课中与课后才能完成。所以,备课不是一次性行为,需要教师反复推敲、试验与完善。

备课,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大多把它等同于“写教案”。后来,尽管其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只是把它理解为教师“为上课做准备”而进行的教材钻研、教案设计、教具配置等以“教”为主的课前任务。

但我认为,备课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教与学的碰撞、磨合与协调中不断生发、生长和生成: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行不行”;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教学方案“通不通”;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化验”—这样的教学方案“棒不棒”。

由此可见,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一层意思是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每一点的点化工夫,使备课在教学的每一个时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难点上不断延伸着、变化着、完善着。另一层意思是备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识性与通用性教学方案,它常常会随时而变、因地而异、为人而动。

所以说,备课不是教师“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情。

延长备好课的风景线

那么,如此广义上的备课到底应该怎么备和备什么?我们不妨将“备课”分解成“备”与“课”两个关键词来解读: 1.“备”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准备”“完备”与“预备”,这能够解决“怎么备”的问题。

(1)“准备”—更好地为了上课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所说的备课,通过教材的选择、“人材”的分析和“境材”的利用,在知识、人员、材料等方面为上课作好必要的、充分的前期准备。(2)“完备”—能让课上得更好

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信息的交流、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结果的反思,全程关注教学的动态变化和质量监控,课前量体裁衣,课中随机应变,课后精益求精,以使课能在这一刻或在下一次上得更加完备。(3)“预备”—选用更好的课来上

通过一课多案、一课多试、一课多评等多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和多种可供参考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生成情况能有多种变通方案供预备,从而让教师能见机在各种教学方案中实施“置换反应”或“中和反应”,进而提取或提炼出一种更适合当时教学形势的教学方案。

2.“课”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课本”“课堂”与“课题”,这能够解决“备什么”的问题。

(1)“课本”—备教学形态

这是指备课首先要备教材(主要指教学的物质材料),课前教师根据自我理解设计教学方案。据此,备课是一种预设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把握的备课起点,它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

(2)“课堂”—备教学行态

这是指备课还应该备过程(主要指教学的生成过程),课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据此,备课也是一种生成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烦心的备课难点,它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3)“课题”—备教学性态

这是指备课还可以备问题(主要指教学的困惑问题),课后教师根据实施经验完善教学方案。据此,备课还是一种反思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备课高点,它需要教师的科研意识。

由此可见,备课不仅需要备在课前(预设性备课),还应该备在课中(生成性备课)、备在课后(反思性备课);备课不仅需要备现在(如今的备课设计),还应该备过去(以前的备课资料)、备将来(以后的备课愿景)。这就是大备课所表现出来的“过去时”“现在时”与“将来时”的三种时态,但它永远没有“最好”教学方案的“完成时”,而只有“更好”教学方案的“进行时”。

编织备好课的关系网 由此可想,作为备课呈现的主要方式—教学方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考察与思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围绕教学方案而展开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促使教学方案能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教师的面前:

1.正确处理“详案”与“简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详案”可以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但容易导致做的人一成不变。所以,从执教者的角度看,教学方案未必需要备得那么详尽与细致,有时采用纲要式、框架式、板块式的“简案”反而会使教学方案更富有弹性与活性,减少对执教者的教学束缚,更容易让执教者灵活操作和开拓进取。所以说,教学方案不在于是“详”还是“简”,而关键在于是否“精”。

2.正确处理“形案”与“心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形案”是写在纸上(可以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案,“心案”是写在心里的教学方案。一种有形,一种无形,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外化。判断它们的有效性并不能用“有形”还是“无形”来衡量,而应该看它们有没有“用心”来写。用心写出来的教学方案不管是留在纸上还是存乎心间,都不会流于形式,因为它不是为了应付领导对教学方案的有形检查而进行的被动性备课,而是为了应对课堂对教学方案的有效检验而进行的主动性备课。3.正确处理“预案”与“议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预案”是指事先进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议案”是指事后可作议论的教学方案。“预案”更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体现着执教者的“先见之明”,在考虑教材特点、学生个性以及自身风格的基础上潜心谋划实施方案;“议案”更多地具有现实主义成分,体现着执教者的“自知之明”,在听课教师与上课学生的议论中虚心改进原有方案。可以说,“预案”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计划”的一种期望,是教学理论与教学理想相结合的产物;“议案”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计较”的一种回望,是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相磨合的产物。4.正确处理“教案”与“学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教案”,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眼于并方便于教师的教,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授路线;“学案”,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力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线路。不同的参照标准导致教学方案的“主语”不同,“教案”只能被教师使用,而“学案”还可以为学生所用。因此,它们所呈现的行为动词、所选择的行进路标,以及所反映的行动责任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其实,教学方案的“语气”应该最终指向和落实在学生的学。5.正确处理“正案”与“反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正案”是指经过教学实践证实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案,“反案”则指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是一种尚存缺陷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无疑我们应该追求“正案”的教学质量。但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正案”与“反案”都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它们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吸取失败的教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从而能够胸有成竹地推广较好的教学方案,或不甘落后地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案。6.正确处理“名案”与“民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名案”特指部分知名教师在公开场合中提供的教学方案,“民案”特指大量普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教学方案。对“名案”,我们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而应该批判性学习,因为它可能存在着在平常教学中难以复制或移植的高难“动作”,让普通教师望“成”莫及、望“样”兴叹;而“民案”可能少了执教者想“一鸣惊人”的功利—激发听课教师的惊叹,也就少了来自外界不必要的一些“干扰”,可以让教师“静心”教学,但有时恰恰因为执教者关注的对象只有自己的学生,而致使执教者很容易把课上得“波澜不惊”—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案”时应该吸收“名案”的精髓,抛弃教学中讨好局外人(教师)观摩的“外景”,而不放弃教学中利好局内人(学生)学习的“内质”。这样面广量大的“民案”也就有可能被激活,成为普通教师教学的“名牌”优质教学方案。

7.正确处理“课案”与“说案”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案”是用做教师上课的教学方案,它以能让学生“好好学习”为价值取向;“说案”是用做教师教研的教学方案,它以能让教师“天天向上”为价值取向。“课案”中所依据的教学理念、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涉及教的层面上的隐性内容,教师没有必要给学生说明,只需要追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学习而产生的良好反应;而“说案”不仅需要说清“教什么”,还需要向同行说清上述这些教学背后的内容,从而让他们明白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探讨你的教学方案是否可行或可否

更好。“说案”的使用可以集中其他教师的智慧,在课前就为你的“课案”出谋划策,为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预测与技术支持。

篇3:把节油进行到底

行车前

给后备箱减肥

行车前给车辆减负是节油的关键, 但往往被人忽视。有车的人多数会把车看做一个流动的家, 各种日用品都放在后备厢中, 这就加大了发动机的负荷。试验证明, 每为汽车增加45公斤重量, 会使得每升汽油少跑大约0.4公里路程。汽车工程师常说的一句话“把引擎的功率提升5kw, 还不如让车减肥10公斤”。所以不常用的东西最好不要随车携带, 不要把后备厢当作储藏室。

选择合适的燃油

不要认为油号越高越好。在选择汽油时, 要根据发动机的汽缸压缩比来确定。发动机汽缸压缩比大, 选用高辛烷值汽油, 发动机汽缸压缩比小, 应选用相应的低辛烷值汽油。假如汽缸压缩比大的发动机, 用了低辛烷值汽油, 汽缸就不能正常工作, 耗油量增加;反之汽缸压缩比小的发动机, 用了高辛烷值汽油, 也会造成浪费。所以选择燃油的标准主要看燃油是否与发动机的压缩比相匹配。

驾车心态要好

行车前一个好的驾车心态也是节油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一些脾气火爆的司机, 心急火燎地往前抢了半天, 最后还得排在第一位等红灯。其实车辆在起步加速时是最费油的, 而频繁的大油门超车并线更是费上加费。每次踩下制动踏板, 就意味着刚才加油时的能耗不能转化为动能了, 而会以刹车热能的方式化解掉。所以, 为了能让每滴油都用在前进的路面上, 保持平和的心态, 学会预见性驾驶十分重要。

行驶中

正确的起步

首先, 车辆起步要缓慢平稳, 避免空踩油门。据推算, 急速起步10次浪费燃油120毫升。空踩油门10次, 费油60毫升。其次, 车辆空载时, 用一档起步后, 即可换入二档, 档位越高提速距离越长。车辆满载或坡路上起步, 用一档起步油门适中。提速时要注意发动机不应有刺耳的轰鸣声, 因为这样油耗最多。

保持匀速行驶

匀速状态下, 发动机运转最平稳和轻松, 燃烧最充分, 油耗最小。专家曾以普通家用轿车做过一个实验: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 耗油5.86升/100公里, 而忽快忽慢、走走停停的情况下行使, 耗油则要比匀速行驶多出1.39升/100公里。所以在驾驶过程中最好保持匀速行驶。另外, 选择高挡低速的驾驶方式也可省油。

适时换挡

换高挡太快或换低挡太慢都将造成发动机加载减速, 并可能发出爆震声。经常使发动机以每个挡位的最高速度转动, 将造成发动机过度磨损并浪费燃油。

减少突然刹车

行驶中要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不频繁踩刹车。频繁踩刹车不仅增加油耗, 而且还会加剧制动片的磨损 (注:安全距离与驾驶者的反应时间、车辆制动系统的性能以及当时的路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转弯要柔和、平稳。需要减速时, 应尽量利用发动机的牵阻作用, 松开油门、慢踩刹车, 最后再踩下离合器。

合理使用空调

往往有些人认为不用空调, 温度调控通过开车窗来实现。这是一个误区。正确方法是低速开窗, 高速开空调。因为当车速高于每小时85公里的时候, 开窗后的风阻消耗比空调系统消耗的燃油更多, 它会让燃油经济指数下降10%。在堵车、停车等待或天气凉爽时应关闭冷气, 利用汽车的通风系统来调节温度, 或打开车窗, 让空气对流。汽车高速行驶时, 因开窗而给汽车增加的负荷比汽车空调的负荷还要大, 因此高速时开空调比开窗更省油。

行驶后

检查轮胎气压

每次行车后都要认真检查轮胎气压, 为下一次出车做准备。轮胎因为充气不足的时候将会影响到耗油量, 当轮胎压力过小的时候, 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 行驶的阻力更大, 那么车辆自然也就更费油了。如果轮胎气压充的太多, 或者更换胎宽过窄的轮胎, 则会增大爆胎、轮胎偏磨和降低行驶舒适型的可能。因此轮胎气压要适中, 既节油又安全。

检查机油

机油量应处于MIN和MAX之间, 低于MIN或高于MAX都不利于发动机润滑, 从而增加油耗。为最大程度地节省燃油, 机油的黏度也不能过高, 以减少发动机内部的摩擦损失。

检查火花塞

火花塞电极间隙调整适当, 并保持清洁。否则将影响火花质量, 增加燃油消耗。

检查空气滤清器

定期加强空气滤清器的保养, 如空气滤清器过脏或堵塞, 将使混合气过浓, 增加燃油消耗。

保持车体整洁

保持车身光洁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定期给车身打蜡不仅能保护车漆, 而且还能封住车身涂层上的小孔隙, 保持车身光洁, 减小车身表面的摩擦系数, 从而减小空气阻力, 降低燃油消耗。车身上任何一点变形, 都会增大汽车的风阻系数, 而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主要阻力就是空气阻力。风阻系数越大, 阻力越大, 油耗就越高。车身因刮蹭引起的变形, 应及时修复。

篇4:浅谈把数学改革进行到底

在我们走人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人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學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学生演示.再让其他学生仿照比身高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篇5:把演讲进行到底欣赏

此次演讲比赛,可谓人才济济,英雄际会。参加演讲观摩的`不仅仅只是集团各分公司领导,更有济宁市政府各文化部门领导莅临现场,还有济宁电视台全程现场采访。

由于演讲比赛准备时间充足,各位演讲选手发挥各显其能。此时,我才感觉什么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竞技境界。

因为我在大夜班没有得到休息的情况下匆忙参赛,精神上有点恍惚,致使无数次台下的演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还是经过努力有幸获得了演讲比赛三等奖。得到奖品【红安鲁锦四件套】一件,三等奖证书一本,演讲三等奖【腾飞杯】一座。

此次跨时已经三个月的演讲比赛,虽然其初衷已时过境迁。但公司领导还是能够善始善终地把比赛坚持进行到底,以藉此发扬扩大企业文化,增加企业凝聚力,让企业外在形象更加完美,并会在【济宁新闻联播】中播出,这对宣传【山东联合集团】企业形象,实在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宣传机会。

篇6: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作文教学反思

辽宁省鞍山市钢都小学

赵静波

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停。从接到“旅游见闻”这一教学内容开始备课到上课,经历了太多关于作文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信息的反复碰撞,不断地被折磨,也不断的在反思,更多的是不断地在收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因此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从内容入手.而内容又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否则,学生的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抓好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而“旅游见闻”这个写作内容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反思:

一、作文教学理念的冲突

旅游见闻这一题材十分广泛,写人、记事、写景都可以。是从一种文体入手,指导学生,还是作中每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最终,我决定挑战后者。这样的选择无疑给顺利备课带来了阻碍。但是,经过反复的试讲教学思路清晰起来。就拿创设情境来说,通过创设一个编辑〈成长〉校刊的主题——旅游见闻的情境,使学生懂得见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很多不同的事物,从而产生和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新颖的写作题材。比如,旅游见闻,可以从美食、建筑、游乐园、场馆、民俗、异域风光、山山水水等角度还可以写其间看到的事,遇到的人,某一种现象等等。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感受到的不只是怎样写好这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得到一种观察的方法和创新的角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这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生充分交流了各自的旅游见闻之后,对这些见闻进行了分类。接着,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按照这个分类选择自己想写的见闻,自由组合成新的小组。这种开放的小组合作在形式上就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完全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写作需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提出: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给予补充和建议,之后,整理自己的写作思路(作文提纲),并拟定文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同一角度观察的景物,说得更具体、更丰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即使是同一种景物,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来写。在小组合作中,只说说还是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在交流之后,把所的写下来,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教的方式的转变

整堂课的老师的指导始终在动态过程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写什么,想怎么写。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作文教学中,常听到有些老师问:怎样可以把作文写好呢?学生说: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等等,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有几人?这就说明,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写才能突出,才能具体生动。在这堂课里,老师通过对发言学生的有意指导,通过调动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的作文不仅有东西可写,也会喜爱写作文,从而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是啊,在这堂课中,学生的见闻的交流时间不够充分,导致分类时显得拖沓了很多,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我认为,这是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调动课堂的机智还不强造成的。而我通过这次上课的经过,更加坚信作文教学和写法训练不能等同,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经验,使孩子们能够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

篇7: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

邱学强

2014年05月06日06: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反腐败就是这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就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真抓实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首先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牢固树立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理念,就要坚持“抓早抓小,有病马上治”;严格纪律约束,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坚决查办和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惩治腐败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如果只打“老虎”不打“苍蝇”,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产生的基础;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只能是养虎遗患,严重损害党和国家肌体健康。面对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我们要牢牢把握现阶段反腐败的基本任务,坚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积累经验、赢得主动。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把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依法治国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具体体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就要坚持在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规范执纪执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完善惩治腐败的纪律、法律规范,夯实反腐败斗争的法纪基础。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

谋利益。这些重要论述从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高度,突出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提供了科学指引,使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向更加明确。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履职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这些重要论述,对反腐败执纪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强化自身监督,旗帜鲜明地打好反腐败的攻坚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解决“灯下黑”问题。

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思想武器

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就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夯实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从“常抓不懈、长期作战”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及关于反腐败斗争要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科学论断。作为职能部门,要以此为指导,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正确地研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突出反腐败斗争的目的归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本路径是紧紧依靠群众,根本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根本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党的本质特征的体现。这就要求职能部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反腐败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指明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现代法治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稳定性和协调性、治理性和约束性、实效性和强制性等内涵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把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实现反腐败斗争的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对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对反腐败斗争基本任务、基本方式、基本方向、价值目标作出了科学概括,明确要求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决策和举措之中,统一谋划、整体推进,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反腐倡廉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反腐败工作中的鲜明体现。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

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反腐败斗争作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依纪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坚持党对反腐败执纪执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要案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汇报重大部署、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政治体制优势,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和政法委工作协调作用。

聚焦中心任务,以零容忍态度和高压态势惩治腐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坚决克服和防止选择性执法。要调整办案思路,加强领导机关的领导责任,提倡上级检察院带头办案。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买官卖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组织人事、司法执法和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案件;严肃查办侵害民生民利、与民争利夺利的案件。继续开展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突出查办基层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和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败的工作成效。

坚持依法反腐,提高惩治腐败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坚持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细化办案规程,落实执法责任,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二是坚持以实体公正为主导。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纪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查办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区别对待,取得最佳办案效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三是以权力规制为关键。通过查办案件,找准引发案件的体制机制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四是以群众监督为保障。尊重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民意收集、研究与转化机制,探索建立群众投诉及时受理与查究反馈机制;加强反腐官方网站建设,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积极主动应对和引导舆论。

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反腐败工作效能。加强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与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突破就反腐谈反腐、就法律谈法律的调查研究模式,把制约反腐败的体制机制问题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思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对策预案。面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推进,以及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改革措施的出台,检察机关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机制、办案模式和侦查方式,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把反贪机构建设成为富有战斗力、公信力、威慑力的战斗堡垒。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公正廉明的反腐铁军。对反腐执纪执法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有更高要求。要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把坚持和发展党和人民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坚持原则、意志坚定,管得住心中“老虎”,不受权力侵蚀,不被金钱收买,不

被美色打倒,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遇功谦让、遇责担当,工作忘我、乐于奉献;明辨是非、公道正派,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批评、纠正不良倾向,敢于为坚持原则的同志说公道话,弘扬正气;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坚强韧劲,乐于学习、奋发向上,不惧风险、勇于创新。

篇8:把“食品特供”进行到底

苏丹红、吊白块、地沟油、陈化粮、三聚氰胺、火锅飘香剂、毒豇豆、毒豆芽、瘦肉精、荧光蘑菇、染色馒头、注胶虾……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是这样的防不胜防、触目惊心、此起彼伏、屡禁不止,负责监管的有关部门像灭火队,顾此失彼,在全国人民面前尽失颜面。大概相关领导对有关部门的监管办法和监管能力也失去了信心,于是,先求自保。一些党政机关率先建立起农产品种养基地,搞起了食品特供。

“天津柔道队自己养猪、体操队禁止队员在外进餐、国家马拉松队自己开辟养鸡场……”为了迎战2012的伦敦奥运,我们的国家队集全体队员之智慧,终于找出一条在我国复杂的食品安全环境下确保安全的奇招妙计,这种办法总起来八个字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由此,不得不感谢我们可敬的国家体育队,他们不仅在竞技场上为国家争光,更为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之路,可操作性极强,非常容易普及。这个办法就是,各行各业、各单位各部门独立自主地开展“食品特供”。

为全面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初步研究,笔者在这里提供三种具体的“特供”做法:

1、单位与农业企业、食品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实现特供。这个方法不是我的原创,发明权是有关政府部门。此方法与权力结合使用,效果最佳!各部门要善于将自己的权力和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利用。

2、高价寻求优质食品的产地源头,直接挂钩,享受高品质生活。虽然有众多不安全的低价食品畅行市场,但终究还是有一部分有良知的、有远见的企业在做优质产品,他们坚守着高质的阵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无疑应该成为“食品特供”的优先选择对象。如在深山自然养殖的牦牛、黑猪、散养鸡等。毕竟数量有限、价格高昂,预购从速!

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实现“特供”。这对于没权又没钱的民间大众,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同时,部分单位也可采用此法,“认购”一块农田,想种什么种什么,想施大粪绝不施化肥。人人轮流参加劳动,既节约成本,也锻炼身心。捎带脚儿还能了解基层农民和工人的劳苦,找一找我国经济为什么总喊消费拉动一直拉不动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全社会掀起一股食品“特供”的浪潮吧,以此从根本上除掉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的顽疾!为此,笔者兴奋得一夜没睡着。

可是,早上起来笔者想起一件大事:如果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搞起了“食品特供”,原来那些掺杂使假的食品企业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这一想不要紧,笔者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追寻这类企业生存的足迹就会发现,那时的他们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食品特供企业。”

是啊,食品生产企业没有变,市场监管部门没有变,消费群体也没有变,变的只是游戏规则。当“特供”在全社会普及,那么所有的农业企业、食品企业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那时,靠掺杂使假活着的食品会怎样?洗手不干?恐怕只能靠给上帝祷告。按照他们赖以生存企业经营逻辑,他们一定会回到老路上来,继续降低产品质量压低生产成本,无底线地扩大产能,通过低价格打垮竞争对手。于是,低质低价、掺杂使假的竞争格局再次形成,而那所谓的“特供”,其实只是在现有食品的基础上加了个“特供”的标签而已。

由此可见,特供之路是一条断头路,现在做“特供”的机构就像驼鸟,把自己的头埋起来,看起来是自保,最终什么也保不了,这不是聪明的、有远见的和建设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关部门、大企业带头做这样的事是令人羞耻的事。

篇9:英语教学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一、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一切为了儿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了一切儿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愉快教学法分三步:①以趣激学,引发动机展示目标;②以趣导学组织认识,掌握目标;③以趣励学,适时评价反馈目标, 也就是说,“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针对学生的特征,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引 进课堂,创造了不少快乐式教学法。

1.愉快游戏法

做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断能持久稳 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给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例如:在英语中的单词量较大,学生记起来有难度,如果你让同学们记单词比赛,或按首字母相同排列,看谁说的又对又好?同学们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

2.想象引导法

此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英语第二册(上),Unit5 Shall we go to the zoo?此单元出现的动物非常多,可证同学来摹仿动物的声音、神态和动作,再说出单词。

3.动态图片法

图片是发展言语、思维、记忆和想象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有意识地使一些课本中静止的画活起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情境表演法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受到形象化感染,更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以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

5.动手操作法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到各种教学中,如初一新生才入学,对英语感到好奇,在学习26个字母时,自己动手制作、剪贴字母,并可以展开联想,进行字母造型的转换。

6.讨论探究法

讨论探究法可以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善的解决。

7.巧设悬念法

导入新课前,为了吸引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学习和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然后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8.竞赛激励法

把教授的内容编成竞答题,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

9.形象直观法

借助实物、图片、音像、模型、幻灯片等形象性教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见、摸的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英语教学中的配套挂图,就取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10.轻松音乐法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操,具有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如在上课前唱一文英语歌曲,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此教学法着重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教学任务,班组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一般来说,教学创设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让生活中的内容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进学生的脑海,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2)自主体验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某种活动中,让他们产生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效应。

(3)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演示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让学生置于自然的氛围中学习。

(4)画面再现情境是用画面再现教材情境,教学所用的画面,可 以是静画面,如插图、: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也可以是动画面, 如录像、多媒体等。

(5)音响渲染情境是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或以一些特殊的声音,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关键是选取的声响与教材要有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发展上的对应,协调。

(6)表演体会情境由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内心体验。运用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7)语言描述情境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或叙述事情的经过或描述当时的场景或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等,而诱发学生的情感,语言描述情境,其表现形式有:①教师生动的讲述或范读。②学生生动讲述或有情感地朗读。③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使 读者进入角色,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充分发挥情感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住房中心下一篇:高段数学组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