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短文之四

2024-05-22

课外文言文短文之四(精选6篇)

篇1:课外文言文短文之四

课外文言文短文之一·译文

1.酒以成礼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2.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 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4.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 2 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5.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6.竭泽而渔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7.功名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察道吕览——人才篇》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8.目贵明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9.自知之明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10.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释】

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11.稼穑艰难

古人欲知稼穑①之艰难,斯②盖③贵④谷务本⑤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⑥之,刈⑦获之,载积之,打拂⑧之,簸扬之,凡几涉⑨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

安:怎么。

盖:表示推测,大概。

贵:以.....为贵。

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刈:割,多用于草类或谷类。

涉:经历。拂:古人用连枷击打谷子以脱粒。

斯:指示代词,这。

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参考译文】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

薄:这里指小 伎:同“技”,指技能。是:这 犹:如同,好像 馔:食物。营:谋求,谋取。【参考译文】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

13.孙泰逸事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注释】

1.操守:品德

2.古贤:古代圣贤

3.姨妹:姨母的女儿

4.二子:指姨母有两个女儿

5.女弟:这里指小女儿

6.适:合适

7.皆:都,全

8.颇:副词,相当地,很

9.风:风范 10.长:大女儿

11.卒:亡故

12.市:买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 7 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14.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 郎君。”卒辇⑤而致之。(选自清·徐珂《清稗类钞·敬信》)【注释】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语:告诉。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⑥亡:不久。⑦亡:死。⑧知:了解 【参考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15.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⑨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王恭:东晋重臣。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王大:王恭的族叔。簟: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一领:一张。8 领,量词。⑦荐:草垫。⑧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⑨ 长(cháng):多余,剩余。【参考译文】

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6.钱太守断鹅

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乡人不平,讼于官。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莫不讶之。食倾,,使人问鹅供状不?答曰:“未。”又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守指一鹅曰:“此乡人鹅。”众人怪之,守曰:“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年号。②临江:地名,在今江西省。③讼:诉讼,告状。④公:指钱若赓。守:做太守(2)持:拿着(3)索:要回(4)状:陈述(5)少顷:过了一会儿 【参考译文】

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做临江郡的太守,有许多奇怪的政策。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到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

17.博学之,审问之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③,问之弗知⑦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⑧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第二十章》 【注释】

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篇2:课外文言文短文之四

18.杀身成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小人穷斯滥矣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兴:起。②愠:音yùn,怒,怨恨。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参考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19.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注释】

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怒④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参考译文】

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20.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⑤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⑨后悔。《陆游家训》 【解释】

才锐:才思敏捷。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简束:约束。经学:经典著作,可特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恭谨:恭敬,谨慎。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贻(yí):留下。

令:①督促,命令,规定。②让,使。自此:从这以后。易:容易。虑:担忧。可:值得。毋:同“无”,不要。之:指代,这样的人。忧:担忧。后生:年轻人。之:这样的情况。忧:忧虑。

谨之:慎重对待他。训:训导。盖:恐怕。后悔:后,后悔。悔,遗憾 不然:不这样 游处:来往 【参考译文】

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21.病痞

余病痞①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②为宜③。”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④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慙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选自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八•辨伏神文》)【注释】

①痞:肚子里生的硬块。②伏神:中药名,外形似芋。③宜:合适。④尤:指责。⑤病:危害。⑥诸:之于。【参考译文】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

22.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

①尝:曾经②为:是③不若:不如,比不上;若,比得上,如④既:已经⑤俟:等到⑥已:停止⑦及:等,等到⑧志:志向⑨或:有时;时常⑩患:担心11其;他12.自言:自己说。13.讽诵:背诵。14.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5.乃已:才停止16.及长:等到年龄大了17.中夜:半夜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3.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伽斯那《百喻经》)【注释】 ①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④ 直:通“值”价值。【参考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24.岳飞二三事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①,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②。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③,饰④名姝遗⑤之。飞曰:“主上宵旰⑥,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⑦,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续资治通鉴》)注释 1至:极,很,最。2遣,派遣。3惜:怜惜。4遗:赠送。5素:一向,向来。6绝:戒绝。7益:更加。8惜:吝惜。9岳飞:南宋抗金英雄。10吴玠(jie 读四声):南宋抗金名将。11名姝(shu读一声):有名的女子。12宵旰(gan读四声):指皇上昼夜烦忧。13第:府第。14却:推辞,推却。

【参考译文】

岳飞特别孝顺,她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她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将奴婢打扮成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 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25.和尚敬茶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解释:((1)以:凭借(2)然:而且(3)蓄:储蓄(4)至:到(5)恭:恭敬(6)冀:希望(7)及:以及(8)进:进献

(9)待:等待(10)铛臼(jiù):烹茶的工具(11)伏谒(yè):拜见(12)惑:迷惑不解(13)恒:常常(14)然:……的样子(15)其:其中(16)甚:很,非常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26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注释】

于:向,从

曲: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参:通“掺”。

诮(qiao第四声):责备,讽刺。

循:按照,遵循

下:状语做动词,放下,放进

及:到了……的时候

于:在 尝:品尝。犹:还是。第:只是,一定。循:按照。并:连 于:相比 是:这,这件事 何异于是:跟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参考译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区别?

27尊师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注释】①学者:从事学习的人。②达:知识通达。③理:治理,整治。④左、右:泛指所有地方。⑤争: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成计较或看重。⑥疾: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8.刘备纳贤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节选自《资治通鉴》)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注释】

后:后代。

顾:回头看。

依:依靠。

以为:把……作为。

诣:拜见。

奇:以……为奇。

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

公孙瓒(zàn):人名。【参考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判断句)。幼年丧父十分的贫穷,与母亲一起以靠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倒装句),喜悦愤怒不轻易在脸上表现出来(倒装句)。他因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们立为平原县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十分用心去交结。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

29求不死之药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选自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之徒:一伙人。②.迂怪:荒唐,超出事理之外。③.其: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④.使:命令,让,派。⑤.去:距离。⑥.且:将,将要。⑦.及:等到。⑧方土:方术之士,指古代求仙,炼丹,自言能长生不死的人,后泛称医、卜、星、相之流为方士。【参考译文】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仍然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30.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宋学士文集》)【注释】

(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wù)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11)以:用来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师旷问学》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篇3:试析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 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于是, 不少教师让学生背字词的解释, 背句子的翻译, 但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其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 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 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学生在追溯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 会对古汉字产生极大的兴趣, 不会再认为古文枯燥难懂, 学习热情也会高涨。为使学生记得更牢固, 并使之形成系统, 我还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 把每课课后注解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常用句式等做好登记, 定期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此外, 我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学生在积累中不但提高了词语辨析能力, 还体会到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这就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猜

所谓猜, 就是猜读, 即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 就能正确无误地阅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形声字在汉字中约占了85%, 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第一, 我们应弄懂形声字的形旁, 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第二, 要利用组词特点, 猜测词义。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 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 又多以同义合并、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 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 猜读其意义。第三, 利用词性辨识, 推测词义。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应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 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起到“温故”的作用, 又可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得到“知新”的乐趣。第四, 利用对文互义特点, 猜测词义。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来说更讲究语言的工整, 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所以,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 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总的来说, 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并不十分科学, 但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古文的“入口”, 像庖丁解牛一样, 找到了下刀的地方, 找到了切割的方法, 使学生发现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 阅读古文也会变得很有趣。

三、读

所谓读, 就是诵读。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 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 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 从而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文言文惜字如金, 用词精凿, 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 很值得慢慢咀嚼品味, 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诵读得以体现。而且理解文言文情感、意境美也需通过诵读来品味。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读古文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 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在诵读过程中, 心灵与文字撞击, 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 就能达到其深层意蕴, 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论

文言文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上, 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常言道:“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 我们大可今人今看, 让学生自由地说说他们学完文章后的感想。历史上的某个典故、某个人物有时不只出现在一篇作品中。如阅读到关于吕蒙的古文, 我们也可以阅读其他几篇文章来进行对比阅读,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领悟了名人的魅力, 还积累了写作素材, 可谓一举多得。

篇4:重视课内经典,青睐课外短文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有的联系是间接的,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要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各类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命题虽在课外,但工夫应牢牢地渗透于课内的每个角落。潜心积累、反复实践、注重思考、总结规律,是应对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门,建议学生在平时练习中注意答题策略:

1.立足课内语段。

课内部分可进行如下的操作:通过朗读,产生最初对课文的感知;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补充以及教师归类总结的形式疏通字词,概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通过个别思考和发言交流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探讨文章给予的启示。

2.强化记忆,增加积累。

注重日常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句式结构的记忆。考场上,随时从记忆仓库中选调,迅捷而又准确。

3.牢记方法,掌握技巧。

熟悉文言文句式,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中增补、删略、调整、保留、扩充、整体、替换等七种方法,多多操练,学以致用。

4.抓关键词,明确主旨。

善抓关键词句,如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语句等,这些语句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切入点。

5.立足原文,分析主题。

答题必须忠于原文,分析人物品性情感等,必环顾“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即上下文),从原文环境出发,分析推导。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考生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篇5:牵挂课外短文阅读答案

6.(4分) 一个是作者由于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得以安心。(2分)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2分)

7.(4分) 两件事情尽管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2分)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1分)以小见大。(1分)

8.(4分) 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1分)缓缓地说是由于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之后,内心便感到轻松释然。(1分)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2分)

篇6:文言文小短文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翻译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题自书卷后》

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予所僦①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②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崇宁二年十一月,我被贬到宜州已经半年了。官府差役说我不能在城中居住,于是在11月带着被褥住于城南。我租的房子名为“喧寂斋”,虽然风雨相加,没有遮盖的障碍,集市上叫卖声喧闹吵杂,但是我不认为这些需要忧虑,我以为本是农耕的家庭,可以不去做进士,但是田里的房屋这样子,又怎能不足以为忧虑呢。随即设置矮床焚香坐下在西边邻居宰牛的时候花了三钱买了鸡毛写下了这篇文章。

一、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xiu)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二、翻译: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喜雨亭记》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与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志,纪念。、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尚书·周书·微子之命》)、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打败了鄋瞒,并击杀其国君侨如,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以表其功。5、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明年,第二年。、明年,第二年、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10、忭(Biàn),高兴,喜欢。11、以,介词,因,省略了宾语。12、属(zhǔ),注,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14、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15、造物,造物主。16、雨,名词作动词,下雨。17、名,名词作动词命名。18、治,修建。、雨麦,像下雨一样地下麦子。20、优游,悠闲,闲暇自得的样子 全文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所以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王子猷居山阴通过王徽之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言行,表现了当时名士率性任情的风度和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表现了王子猷潇洒不羁的性情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文引出的成语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文章出处:《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作者为南朝宋的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山阴(绍兴)的相关诗词:

长安秋雨乃复来,山阴夜雪仍空回。他时乘兴幸告我,请扫门前红叶堆。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当家风味今如此,孤负山阴夜雪舟。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译文

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就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 注解

王子猷(yóu):王徽之,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

山阴:山的北面。阴:山北水南。一说指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大雪:下大雪

眠觉:一觉醒来。酌酒:斟酒。

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

因:于是

彷徨:徘徊的样子。这里指逍遥流连。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

时:当时。

剡(shàn)县:即今浙江嵊县。

就:到。这里指拜访。之:代那儿

经宿:经过了一夜。

方:才

造门:到了门口。造:到 前:上前

故:缘故 原因

何必:何,为什么;必:一定 尝:曾经

而:表示转折

良:好 重点语句

(1)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3)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邹穆公有令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⑨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此之谓智富邦。

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偷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注释

①凫雁:指鸭鹅。

②粟:旧时泛称谷米。

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

④汝:你。

⑤暴:日晒。

⑥大会:长远计划。

⑦苟:假如。

⑧择:两样。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

②暴背而耘()

③勤而不惰者()④岂为鸟兽哉()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⑥而独不闻欤()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3.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参考答案:

1、①不能。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③辛苦,辛劳。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⑤大方面的计算。会,读kuài。⑥难道。

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3.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

上一篇:电脑让我欢喜让我忧范文下一篇:关于经过磨难才成功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