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目的

2024-05-09

主题班会目的(通用9篇)

篇1:主题班会目的

做时间的主人

主题名称: 做时间的主人

活动背景:初一,正刚好告别了安逸无忧的童年,踏入了鲜活青涩的少年,在这里,我们开

始有我们的追求,有我们的梦想。然而,为了我的追求,为了我的梦想,我们就

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去安排时间,教导 在当今

教育体制下如何处理学习与课外的关系。

会前准备:

1、游戏一个

2、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两篇

3、视频两个,音乐一首,滴答时钟声mp3

4、乒乓球,箩筐,奖品等

活动形式:做游戏,讲故事,看视频,聆听或合唱音乐

活动地点:广州76中学初一(4)班

活动成员:初一(4)班全体同学和班主任两位主持人 客串嘉宾

主持人: 谭敏华 曾春旺

活动过程:

一、开幕词

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曾: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谭: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曾:然而,亲啊??,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去了,为什么却一去不复返呢?

滴答滴答滴答??(这时刻播放时钟行走的声音)

合:珍惜时间,把握青春,做时间的主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的主题班会----做时间的主人正式开始!(拍掌)

二、游戏

《投篮入筐》

目的:把握时间与锻炼精准度

规则:放一只箩筐,可用水桶或纸篓等容器代替,另一端放有桌子,桌子与箩筐的距离不低于5米。投篮时每人40个乒乓球,或者其他其他球状代替也行,人站在桌子外,限时30秒钟,30秒钟看谁投的多,多为胜者,胜者将根据规定获得奖品若干。

实行方式:分abc三个组,每组三人,每一小组代表一个大组。

评比方式:一 看团队总分,团队总分为每个成员的总分和

二 个人总分,分别设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各一名。

游戏总结:时间就是效率等道理。

三、讲故事

1.《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的话就是:“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人生太短暂,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2.《木匠皇帝明熹宗》”

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作皇子的时候,一直不受自己父亲神宗皇帝的喜爱。神宗因为不想立他做太子,竟很久都不让他出阁念书,使得这个未来的皇帝差点成了文盲。而光宗处于忧惧之中,也无暇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业,所以朱由校竟然是个文盲。光宗即位,大臣们劝他赶紧给太子找个老师读书,他却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结果,还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朱由校这个文盲就当了皇帝。不过皇帝虽然文盲,却有一门鼎鼎大名的好手艺,那就是做木工活儿。要说皇帝在这上头还真有天才。当时工匠们造出来的床都极为笨重,要十几个人才能搬动,还很费原料,样式也极普通。皇上就自己琢磨开了,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立刻就作出一张新床。这床及其精巧,床架上镂刻着各种花纹,床板还能折叠,便于移动携带。皇帝的新设计一出,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万岁”在这里投入地玩,国家大事是不管的。不过这也不用他管,因为有一个“九千岁”,已经都替他料理了,浪费时间在木匠活上,终究误了治国大事。

四、看视频

播放视频

1.《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 希望我们把握时间 珍惜时间》----总结视频感受 2.《用梦想驱动人生》----总结视频感受

五、聆听歌曲《隐形的翅膀》

六、主持人小结:谭:时间是不等人的。想挤出时间不容易,但失去时间却很容易。无论迎着多少无奈,无论听着多少感慨,它从不因势而变,因人而异。同学们,时间赋予我们每个人是非常公平的。不会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少给你一秒。它能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珍惜不珍惜它,抓紧不抓紧它,就看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珍惜一分钟,觉得那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于是无情地耗费着生命。其实,只要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每分钟过得精彩,一生才会灿烂。

七、班会结束,谢幕(掌声)

八、班会后反思: 2012/5/15 谭敏华

曾春旺篇二:珍惜时间主题班会教案

第周 珍惜时间主题班会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认识拖拉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能好好抓住机会,认真学习,为明年高考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开幕词

节目一:

朗诵诗歌《时间》

乙:不经意间,时间正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流逝。

甲:时间是不等人的。乙:想挤出时间不容易,但失去时间却很容易。

乙:无论迎着多少无奈,无论听着多少感慨,它从不因势而变,因人而异。甲: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乙:现在请有收集关于《珍惜时间》故事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一下他们所收集的故事。节目二:

故事1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过渡:故事都是关于珍惜时间的典范。那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时间的故事呢? 节目三:小品《 遗憾 》

乙:看完这个故事后,想必同学们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同学们的感想。节目四:谈感受

过渡:甲:同学们,时间赋予我们每个人是非常公平的。

乙:不会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少给你一秒。

甲:珍惜不珍惜它。

乙:抓紧不抓紧它。

合:就看我们自己。

甲:记住: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节目五:名人名言

乙:名人名言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我希望刚才同学们说的名人名言也能够成为同学们今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不但前进。接下来我们欣赏歌曲《 隐形的翅膀 》 节目六:歌曲《 隐形的翅膀 》

甲: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们这次主题班会也接近了尾声,我想同学们在这次班会中应该学到了不少。

乙:下面请班主任对这次班会进行点评。

节目七讨论:组织全班同学讨论珍惜时间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办任何事都要只争朝夕,不要养成拖拉的作风,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绝不放到明天。

节目八:请学生对照自己,写出自己拖拉的表现及如何克服。

节目九:集体朗诵<明日歌>:老师点评

结束语:

甲: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一想,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而言,读书就只是混时间而已吗?难道上网、进游戏厅才是我们擅长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就只想现在的自己会快乐,没有对未来的渴望吗?

乙: 同学们,请赶快珍惜时间吧!暂时放弃进游戏厅所做的无聊事情,多看看书藉,努力学习,考虑一下未来。篇三:珍惜时间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珍惜时间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班会背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可是,中职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却很严重。他们的学习习惯不稳定,不会抓紧时间,尤其是自习课,有的学生不是聊天就是坐在那里发呆。因此,设计并举办这次班会,就成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班会目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珍惜分分秒秒,充分利用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克服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参加人员:班主任付栋、四年级二班全体44名学生。

班会时间和地点:2013年11月4日下午第三节。四年级二班

班会准备:每位学生课前搜集珍惜时间的故事、句子、歌曲、诗歌。(黑板上写“做时间的主人”)

班会流程节目单: 一、一分钟你能干什么?

二、感觉一分钟。三、一分钟的工作量。讲述《聚萤读书》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爱迪生的故事》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

四、讨论自己感受

五、学生自我总结、教师总结 班会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时间是什么?有人说时间视金钱。有人说时间是粮食。有人说时间是生命。有人说时间„„那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干什么呢?

一、实验一分钟你能干什么?

记时一分钟时间,看看每个同学生能记几个单词!不同的学生记的数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专心,有的同学不专心。

(钟表滴答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时间 对了,这是时间的声音。那么是件多么长呢?

二、感觉一分钟 学生单脚站立,闭眼坚持一分钟。班主任倒计时提醒学生时间,一分钟后喊停。问学生一分钟长吗?学生齐说长。那么平时你感觉到一分钟的存在吗,它有这么长吗?

三、介绍一分钟的工作量:1台印刷机一分钟能印报纸1300张,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一分钟能组装1、5台电视。问学生们的感受!讲述《聚萤读书》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爱迪生的故事》问学生从中学到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

四、学生自我总结、教师总结。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要加强时间观念,克服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篇2:主题班会目的

问题设计:人们为了有序地生活,和谐地相处,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规则与每个人都关系密切,同学们对规则是如何认识的呢?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规则”的认识

教师总结班次讨论。

篇3:论越剧新创剧目的主题价值

一、婚恋模式从“大男子主义”到“为爱卑微”

现代社会在法律和意识层面上为男女平等扫清了障碍, 女性开始认识到, 自身带有的柔性特征与男性的力量优势同具生存价值, 二者是平等的。

上世纪作品《红丝错 (越剧) 》中薛春林误会章榴花、张秋人私通, 章榴花上堂状告, 薛春林才得知与章榴花私通的“歹人”竟是自己。伤风败俗的小姑子变成私定终身的爱人。面对忍辱为自己生下孩子的章榴花, 薛春林下跪恳求原谅, 最终夫妻和解。薛春林的下跪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男性对女性的尊重, 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草根性”的民间期望, 与21世纪越剧新创剧中的男女平等观念有着本质不同。“草根性”的民间期望大多具有明显的抗上或者男女平等观念不为统治者悦纳, 故而在众多民间文学、戏剧中大量出现, 以抚慰民众失落的内心。新创剧目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大众思想。它体现文化碰撞产生的新思想, 描述当代生活中冒头的新生事物, 带领观众去感受新元素的加入, 去思考社会因此而发生的变化。

《甄嬛 (越剧) 》中甄嬛个性活泼, 追求“恩爱夫妻情”。 通过选秀, 她进入皇宫成了妃子。不平等的帝王之爱带来的是阴谋与利用, 甄嬛心灰意冷后被清河王的专一打动, 定下终身。两个男人都爱着她, 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追求让甄嬛最终走向清河王。

女性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一个天然尺度, 女性的活泼、自由天性的释放, 往往是一个社会走向开化、文明的标志。《步步惊心 (越剧) 》中穿越女若曦的女性权利之心在封建社会中不断地被压抑。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 21世纪社会带给若曦的不仅仅是女性权利在法律上的保护, 更有思想上对女性的高度认可。知识型社会看重的是学历、教育背景, 男女性在就业市场中获得了相对平等的身份, 创造出的价值也被同等地对待, 男尊女卑思想在若曦看来根本不合理。但是清朝社会女人依附男人被认为理所当然, 她作为男女平等观念的捍卫者, 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此外, 越剧编剧在借鉴国外优秀作品基础上, 重新衡量两性相处应把握的尺度。

现代戏《春琴传》对男人的“爱情角色”展开探索。主人公佐助在春琴面前是仆人和爱人的角色。为了消除春琴的心结, 他作出卑躬屈膝、自刺双目、抛弃亲子等大尺度行为。震撼观众的同时引发其思考:在倡导女权趋于极端的情形下, 男性的权利是否会被压制, 未来的社会是否会成为“女尊男卑”的社会?男权也好, 女权也好, 能否在人权的前提下生发对人性的尊重与谅解?剧中佐助作为男人, 没有担起社会的责任;自卑的春琴却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佐助的付出。这样的爱情并不合理。 现代社会不仅给两性营造了思想上平等的氛围, 更为其提供了社会生活上的机遇。男性和女性因其各自的特点, 能够在不同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在剧中, 佐助与春琴男女关系的不平等, 直接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他们非但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 反而作出“抛子”“自残”等消极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与人性的健康发展。所以, 女性的解放也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如何在充分发挥女性特有优势的前提下把握“解放”的合理尺度, 成了当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人物使命从“国仇家恨”到“个人探索”

上世纪的越剧对“建功立业”“扬眉吐气”主题多有涉及, 而在21世纪, 编导则更多地尝试从人本的角度探索角色自身的意义。

《藏书之家 (越剧) 》以天一阁为背景, 讲述了范容为保护书籍倾尽所有的故事。为了保存珍贵书籍, 范容代替兄长迎娶花如笺欲以获得嫁妆修筑夹墙藏书。适时李贽名作《焚书》出现, 范容卖掉良田、三跪抵金。花如笺也拿出嫁妆, 自愿嫁入孙家, 成全沈容双书合璧。宁波沦陷, 范府不负众望, 最大程度地保存了藏书。

文人范容为保护天一阁, 作出了代兄娶妻、卖田收书、徒手抄书、三跪求书的举动。而花如笺爱书、惜书、护书, 最后牺牲幸福完善天一阁的藏书规模。作为在乱世中的知识分子, 他们并没有像范迁一样上阵杀敌报效国家, 而是用保存文化薪火的方式去呵护、传承国人灵魂中积淀下的东西。一个人的价值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去实现, 该剧中的各个人物同样根据自身的长处为民族作出了贡献:范容放弃出仕, 贡献所有;花如笺献出嫁妆, 转嫁他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体现个人的价值。国家沦亡, 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创, 国家的完好固然重要, 精神上的完好更是不可忽略的部分。

范容和花如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才将目光放到民间, 不惜代价誓死护卫天一阁藏书。他们所追寻的自我价值, 已经不单单是在救国救家的壮志路上奉献生命, 更多的是对民族灵魂的沉默保护——国土的完好是国家立足的基础, 而一个民族的灵魂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同样, 《李清照 (越剧) 》同样强调了个人保护民族灵魂的重要性。金兵入侵, 赵明诚任上受冤、病死异乡, 临终前他对自己做官不像官, 习文不像文的现状发出疑问:“读书人一辈子, 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个志不在从政, 却不得不从政的知识分子的价值。

赵明诚死后, 赵府收藏的古董尽数被骗, 李清照自此潦倒, 时常买醉。她的才名和落魄对众人乃至自己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朋友的启发下, 她最终完成了对个人价值的探索。她说, “我们读书人, 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个“能”字道出了这部剧的主题——人只需尽其所能为国“出力”, 并不需随大流以参军报国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赵明诚与李清照的最佳走向就是“尽其所能”。他们拥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较于出仕做官、上阵抗金, 在保存文物、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

整部剧相当于对观众构造了一个设问句——读书人的价值究竟何在?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剧中对于个人的价值探索, 其实代表了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价值探索。这部剧对当下各行各类人才作出了间接的肯定, 也对社会人才的多元化趋势摆出了崭新的姿态。

三、社会抱负从“顺应时势”到“反思改良”

上世纪越剧《五女拜寿 (越剧) 》中, 邹应龙假意拜作严嵩门生, 暗中收集他作恶的证据, 一举上诉到皇帝面前, 将其打入大牢。结局让观众大呼过瘾, 但它所展现的仍然是清官意识, 是借助皇帝的权威借力打力。《红丝错 (越剧) 》中在没有得到父亲承认之前, 章家姐妹的“恋爱婚姻”仍然是“名不正言不顺” 的。她们只能在家长的绝对权威下想尽办法说服父亲 (封建权威) 承认她们的婚姻, 并没有通过社会改革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意识。

《步步惊心 (越剧) 》中皇帝下旨给并没有感情基础的明玉格格和十阿哥赐婚, 若曦激烈地质问十阿哥:“为什么你不抗争?” 作为“穿越女”, 她带着现代自由恋爱的观念, 虽然没有积极地推动这个王朝的改革, 却用她独有的方式倔强地选择了反抗。

《江南好人 (越剧) 》则将这种社会改革意识推到了极致。 沈黛开丝绸店广施善行, 却遭到穷人一味索取和诈骗。隋达开设工厂, 向穷人提供工作的同时又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两人在剧中交替出现, 时而安抚穷人, 时而剥削穷人。最终杨森揭开“沈隋同体”的真相。沈黛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改良意识, 她想要用内善外恶去改掉社会的内恶外恶。

这种努力在沈黛和隋达不断交替的身份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社会并不需要纯善和至恶的人, 恶的产生只是为了善更好的生存。正如沈黛, 一人双角, 保护穷人又督促穷人, 没有沈黛, 江南的穷人没法生存;没有隋达, 江南的穷人没有工作, 更没有自主生存下去的资本。

这就上升到了当下社会关注的义利关系问题, 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 人的物质欲望在人伦道德的约束面前不断碰撞、冲突。面对已然发展到极端的物质欲望, 社会成员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律;另外, 国家也需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设立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保护广大民众的基本权益。

但这也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 沈黛的一味纵容, 造成穷人们只知索取, 不愿自力更生的陋习。这启示我们, 社会的福利保障机制并非是对人类惰性的宽纵。另一方面, 市场的挑选势必引起发展的失衡, 隋达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头人, 改善经营的过程, 也意味着不断地压榨工人劳动力, 最终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这就是说,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统观中外, 商品经济和社会保障在没有达到互相促进与制约的平衡时, 社会必然会走到一个极端。这种关注社会问题的视角产生了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立足21世纪, 本剧大抵是告诉观众, 要明确发展目标, 达到义利统一, 完成福利保障机制和社会发展力的拮抗与促进, 社会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21世纪, 越剧编剧们更加注重分析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并用越剧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思考成果。他们用辩证的目光联系实际, 力求创作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达到对社会、对个人正面的促进。而越剧接下来的路, 必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朱水珍.浅谈如何在社区推广越剧文化[J].大众文艺, 2014 (5) .

[2]金英子.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研究[J].音乐探索, 2012 (2) .

篇4:主题班会目的

(1)忧杜说。据李白年谱考证,李杜相识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洛阳,而此时李白已赐金放还,《蜀道难》成诗于他们相识之前。(2)刺琼说。此说也缺乏根据,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至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并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更有极度想入京做官的念头。(3)讽喻说。这种臆测也难以服人,玄宗避乱入蜀那是李白成诗后将近十年以后的事了,李白还没有到这种先知先觉的程度;还有说模仿杜甫的《北征》更为牵强,这不符合李白的一贯个性。(4)劝谏说。细细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李白是一个长于诗才、短于政事,更是一个拙于政治的人,否则,也不会有晚年的急不可耐、不辨青红皂白地投到李璘帐下当幕僚的事了,如果说“著其戒”成立,那也非李白首说,而是前人本题成说的延续。(5)送别说。此说在诗中就显矛盾,梳理一下《蜀道难》内容发现:“远道之人胡为乎来”与“不如早还家”并非指向同一人,因为这里友人还没有上路,那里怎么就可以对他说“不如早还家”,而且据李白年谱中记载,送友人王炎那也是此作之后的事了。(6)仕途说。此说虽然符合诗人当时的人生行状。但主旨似有单薄瘦弱之感。(7)即事说。此说虽见解符合题旨,但思想过于狭窄单一,也不合这种古题一贯的风格,如刘孝威、阴铿的《蜀道难》。(8)咏叹说。此说虽属正解,但难免有附会拔高之嫌,暗逆了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

其实,这首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际上是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求仕中多舛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其本质上是诗人借这首诗有目的地向贺知章进献的干谒诗。其理由如下:

1.唐继隋进行科举取士,实际上却是科举与荐举并存。荐举主要发生在省试中,一些权贵或文坛巨公往往于科考前对某举子加以揄扬甚或向主考官保荐,从而人为地促成其中举。这样做,一方面培植党羽,增强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奖掖后进,使自己获得“伯乐”的美名,甚至皇帝也有过向主考官荐人的事。朝廷既开荐举之路,士子因而也就必行千谒之事。为了仕进,士人们纷纷干谒,高适曾有“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之举,文人也就“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日‘精切’”。

李白是个功名心极强的人,有着强烈的“安社稷”“济苍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李白既看不起“死章句,废清议”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历抵卿相”,和其他边走科举边行干谒的人如朱庆余、孟浩然等很不同。因此,在李白的诗文中他极度仰慕80岁在渭水边上遇文王、90岁封为齐侯、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姜子牙,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苏秦等人。

2.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过干谒诗文最多、干谒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至少有近四十年的干谒历史。“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游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扬州,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曾投赠诗文,不惜屈尊干谒地方长官,希望得到引荐:在岷山,李白干谒过广汉太守;在成都,他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颈;在蜀中,他干谒过渝州长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谒过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在襄阳,他干谒过荆州长史韩朝宗。李白还向唐玄宗进献了《明堂赋》,干谒过玉真公主和秘书监贺知章等等。期待着有朝一日“乘舟梦日边”。从二十四岁即决心“莫怪无心恋清静,已将书剑许明时”,到中年时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再到老年时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李白在干谒之事上是积极主动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故此,初到长安的李白,自然会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元老贺知章干谒的。

3.唐末王定保《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再从诗中看,亦可证明此说可靠:首先,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排列得如此有序,绝非偶然。其次,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等,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大概就不会这么说了。而且,据李白年谱考证,李白出蜀是沿长江三峡路线,以后终生未回蜀,故此,《蜀道难》是他依据前人诗篇或其他资料虚构而成的,并非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而是为“干谒”量身定造的。

唐朝孟棨《本事诗》中也有佐证:(贺知章)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问日。《新唐书·李白传》也有记述: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从目的到过程再到结果看,这首诗是李白一生许多首干谒诗文中最为成功的一篇。

4.唐代诗人多用《蜀道难》《行路难》《拟行路难》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仕途的艰难。《蜀道难》里,李白用蒙太奇式的手法串起一组组镜头:那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摹,达到想落天外的地步。诗人正是以蜀道之难喻人生仕途之难来唤起贺知章的情感共鸣。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李白在长安的三年情状,也许能窥李白干谒最终不成功的原因了。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七月,武昭王(出身于皇族的李白的先祖)的孙子准隶于宗正寺(登记具有皇族身份的机关)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李白待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中。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

皇帝的征召、皇族血统的归认、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荐举是他人生最好的机遇期,玄宗将他放在翰林院待诏也正是考察他的关键时期。李白一没通过科考,二没有任何执政的经历和经验,三又拿不出像样的治国方略,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合格的官员。翰林供奉虽不是正式官职且没有实权,但在这个职位上可以较快地熟悉朝廷的大政方针,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研究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等等,为今后走上高一级的官职奠定基础。然而他恃才自傲、言行无束、放浪不羁的个性不仅说明他为人处事的单纯,更展现他政治上的幼稚和低能。

要之,社会时代背景的映射,诗人身世经历、性格特质、价值追求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都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和主旨各有其特点。只有“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对作品作出准确的理解,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能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故此,通过世、诗与人的微观体察,我认为,《蜀道难》是一首隐于复杂主题后的干谒诗——不知方家以为然否?

篇5:以感恩父母为题目的班会教案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的一片苦心,唤起同学们的感恩意识,积极与家长沟通,参与家庭建设的气氛当中,使每个家庭能够_、温馨。

二、活动准备

1、主持人选拔:

(1)、自愿的原则,在全班同学的一致推举下,周庆同学被当选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和策划者;

(2)、设计活动方案,并且写出演讲比赛的开场白和结束语(简单的串词);

2、参赛人员选拔:

(1)、征稿活动:周末晚上的两节自习,同学们以“给父母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周记;

(2)、在语文老师的修改之下,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以尊重学生的感情隐私为前提),哪些同学有勇气和胆量站上讲台,以这封信为稿子,参加演讲比赛。有15个同学自愿报名参加,从中选取10个人;

3、评委选拔:

四个组每个组推选一名公平、公正、有责任感的同学组成评委团(共四个人);

4、教室布置:

(1)、用__吹塑纸剪成心型(包括双心,代表母子连心),在门上和教室的四面都贴上,“心”的周围用__小气球围上一圈,增强效果,而且在教室四面的“心”里面分别写上“亲恩难忘”的字样;

(2)、黑板的两端用大的行书字体写上“等待”二字,中间画上双心,里面写上“难忘亲恩”四个字,形成蓝底红字的鲜明效果。

三、活动过程:

1、开场白: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当我们沉醉于秋风徐徐吹面的时候,当我们品尝秋天丰硕果实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春天的播种是多么_劳,盼望的过程是多么漫长。父母的等待永远是那么殷切,我们是一只风筝,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等待当中——等待我们长大,等待我们成熟。下面,“等待——难忘亲恩”演讲比赛现在开始。(四位评委入座)。有请一号同学,二号曾同学准。

2、1—10号同学陆续上台演讲。情到深处,堂堂男子汉竟然泪流满面,让全班同学为之动容,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评委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肃地从每个同学的衣着、神情、手势、普通话、感情、稿件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打出分数。

3、10个选手演讲完之后,评委根据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根据周记的质量,即本次“给父母的一封信”的稿件情况,评

比出最佳作品奖三名,二等奖五名;

以上同学根据等级分别发奖(笔记本一个)

四、活动延伸

每位同学准备一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访活动,委托老师送给父母,以此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五、后记

篇6:主题班会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以“修身立德、关爱学生”为主题,强化师德教育,历行师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平,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主题教育目标

(一)通过活动使教师树立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与时俱进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服务

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通过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立新的知识观,建立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热爱读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通过活动使教师不断增强自身道德、文化内涵修养,注重言传身教,认真教书,悉心育人,关心、尊重、信任、爱护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通过活动使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德能渗透的业务素质;诲人不倦的爱生思想;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着力打造“风清、气正、严谨、规范”的新行风,努力构建温情、和谐、阳光新校园。

三、主题教育内容及实施步骤。

(一)读书活动。3月,制订教师读书活动规划,向教师推荐必读书目(附件1),规定教师精读著作或教育理论书籍本数,撰写读书反思、随笔、体会等篇数。教师制订读书计划。

6月,学校组织论坛交流读书心得,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反思或随笔。

(二)征文。开展“师德征文”和“读书征文”。“师德征文”内容通过广泛发掘身边的优秀师德典型,将教师本人或他人的典型事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或教师撰写师德学习体会或教师撰写教育案例研究等;“读书征文”内容包括在读书活动中,教师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的读书心得、反思、随笔等。每名教师每季度上交师德征文、读书征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章要有标题,并标明作者单位和姓名。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教育科。

(三)师德大讨论。各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学校每学期发放一次《征求意见表》;学校年末开展一次“修身立德、关爱学生”师德主题大讨论活动。查找不足,剖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关爱学生。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册和教师与家长联系短信群(e校通),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情况;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组织主题班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及心理状态;通过细心观察学生表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撰写学生成长日志,并结合学生成长手册予以学生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五)宣传活动。注重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通过校园网、广播等形式宣传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每季度末上报教育科1篇师德先进事迹材料。

篇7:主题班会心得-主题班会(精选)

古人有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我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五个字:从小事做起!我们虽然都是成年人,但不要望了我们也是学生,我们是大学生。来到了学校,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可我们有些同学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懒的去做。为响应学校开展“扫一屋与扫天下”活动的号召,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同学卫生意识,为同学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班于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主题班会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同学们保持个人和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宿舍文明建设;

2、提高同学们生活质量,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提高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同学们个人综合素质;

3、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个人与班集体的建设,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

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大的成功都是由微小的成功堆砌起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如果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如果一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

篇8:主题班会目的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班会建设,创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教书育人是每个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传统的主题班会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谈班会色变”。所以要不断充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与时俱进的班会, 有效地激发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和施展, 争取把主题班会设计成为一个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平台。

一、群体教育方式之一———班会

班会是进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 能使学生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好班会也是班级管理主要手段之一。开一节成功的主题班会, 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形式。其中, 主题是灵魂, 内容和形式是展现主题的载体。

(一) 班会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原则性, “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班会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具有时代发展的特点, 要结合学科性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我们可以围绕着人文精神、文明礼仪以及思想道德等几方面提炼主题, 使其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选择主题时可以“小”中见“大”, 即从小事中见大事, 例如, 从班级里存在不良的行为规范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也可以“大”中见“小”, 即大事中见小事。例如, 就目前关注的时事政治联系到自身进行思考, 材料小、立意新、兴趣浓。

(二) 班会内容应“常规”中见“创新”

在设计班会内容时应尽量考虑具有创新意义, 符合时代特点和丰富有趣的原则。例如, 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 安全教育班会每学期都开展, 但常规的形式, 如:观看教育片、邀请专家作讲座等都不能广泛提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所以, 针对这一内容我组织了安全知识“故事会”。班会之前我布置四个小组分别收集有关交通、饮食、防火和防盗安全的材料。在活动中, 各小组采用小品、话剧、相声等新颖的形式进行表演, 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教育效果良好。

(三) 班会形式应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来自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并且在程度上来看是深刻的。具体说来, 教育的最终理念, 就是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展现, 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人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所以, 在组织班会时, 辅导员应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 辅导员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班会的分类

每学期召开的主题班会种类较多, 经归纳, 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开学班会、党团建设类、政策学习类、考试动员类、娱乐互动类、表彰颁奖类、期末总结班会。为了增进同专业不同班级间的了解, 互相学习借鉴, 在组织开学班会时, 我一般会申请能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教室, 给本专业6个班级同时开班会, 通过制作PPT, 让学生直观了解班级考试成绩排名, 并布置新学期的任务。在学院“五四”表彰、“一二九”表彰等大型的表彰大会结束后, 我会在本专业召开小型的表彰颁奖大会, 通过为获奖学生逐一颁发锦旗和证书, 让获奖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常规的评优工作的教育意义被延伸了。

三、集思广益设计主题班会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活动的权利, 或者通过访问、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班级活动形式。本学期我开展了“主题班会我做主”的班级活动策划征集活动, 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班级活动, 增强了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比如, 与毕业生交流的茶话会、通过互传纸条帮助舍友改掉小毛病等活动, 都体现了鲜明的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特色。

在ppt演示演讲能力训练中, 由于演讲内容自拟,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展现了自己所关注或喜爱的主题。例如, 从“凤姐”现象所得到的启示、家乡的古典与现代、崇拜的足球明星等等,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再配上抒情的音乐,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由发挥, 听众们时而大笑, 时而认同, 时而沉思, 相比以前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班级活动形式, 氛围更加的轻松愉悦了。

总之, 大学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时代精神、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主流思想也可以借助主题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因此构建符合实际的大学主题班会有重要的意义。广泛发动班级学生, 调动大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设计与管理的主体, 并用生动的形式将建设的成果呈现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澍军,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景莉、杨晨光、陈至立, 《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N], 《中国教育报》, 2006

[3].范洪涛,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4].曹朝清, 《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新探》[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2)

[5].郝颖, 《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初探》[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篇9:主题班会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文本主题

在基础教育中,恐怕没有哪个科目像语文这样饱受批评和议论。其议论的内容不仅限于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层面,还往往因为大学教授参与其中而使问题变得深入、具体起来。高高在上的专家凭借雄厚的信息资源和多年的专业知识修养,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做出有理有据的论证来,在他们面前,大多中学语文教师就显得肤浅可笑、身单力薄。备受专家批评的往往是任课教师对文本主题解读得肤浅和僵化、以及教条化。本文意在讨论在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文本主题和教学目的有多大的直接关系,文本主题的解读需要有怎样的深度。

一、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和文本主题之间的关系

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师缺乏专业范围内的学术修养和练习,不能够博览群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更有甚者,沦为了教学参考书的宣讲者,以至于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能讲课。在这批评与被批评中,对经典篇目的主题解读成了议论焦点。中学教师常常被指责解读错了文本的主题意义,要么出现了偏颇,要么就是彻底地解读错误。这与中学教师的阅读范围和专业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由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即可担任,而在大中专的教学内容中是没有涉及学术训练和培养的。充其量,他们所了解的也不过是文学的概论。再者,他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让他们没有时间也无须去广泛地读书和认真地钻研。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托辞,教师并不能因为没有时间和能力就不去寻找某篇课文的正解。然而,我要说的是,文章并不是在讨论“应该”如何,而是在讨论现实如何。我们很难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优异,那么,以专家的角度来要求所有的教师都专业,这也是很不现实的。最后更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材内经常会选取一些名家名篇,这样的作品主题往往深刻而含蓄,甚至具有多解性。在文学评论里,文本主题本来就是一个争议最多的内容,所以想要把一篇文章做出比较“正确的”诠释,往往需要参阅研究许多资料才能完成,让基础教育的师生来完成这样一件事显然是“赶鸭子上架”,大大忽略了基础教育的教学现实。

教师缺乏充足的时间,也缺乏足够的学术视野和能力,不能对每一篇经典篇目做出学术性的问题研究;而学生限于本身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能对经典篇目的深刻主题有足够的理解。这些现实决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会出现主题偏颇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二、教学目标和文本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程序化的过程,教育者为了实现某些教学目的而选编教学材料、设置问题,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某些知识、技能和情感熏陶。所以教材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很简单,它就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而教学又极具针对性,同样一篇文章,讲给小学生和讲给中学生、高中生,所涉及的内容就会不同,探讨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可想而知,对主题的探讨也会有很大区别。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试验品,是被用来解剖的标本。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而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纬度、不同层次的解剖。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对主题的处理也会不同。

这就是教学目标和文本主题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认为专家对偏解文本主题的做法感到气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武断地指责中学语文对文本主题的处理则过于苛刻和不顾实际。专家是研究学术的,往往从学术的角度去解读、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它的作品,还要研究作者的文学观、价值观等各种思想。他们进行的是文学研究,而中学教师的教学目的则是要通过这一篇文章来教会学生某些感知,给他们一个解读文章和创造文章的范例。限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往往比较浅显。这就是所有基础教育的教师要面对的教学现实。不顾及这个现实,只奔着完全诠释作品的目的去教学,往往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文学鉴赏问题,这本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是各个专家彼此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以专家之高来鄙视教师之低是毫无意义的。

三、文本主题的解读

那么,是不是说教师可以任意地提炼文本的主题呢?当然不是。我虽然不主张必须挖掘出文本最正宗深刻的主题,但是也不主张主观臆断地赋予文本的主题。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来从文本中解析出适合教学、适合学生的主题意义来。拿鲁迅的《社戏》来说,我们应该从哪里来立意他的主题呢?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不主张对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上都锲而不舍的加以研究探讨。除了主题,一篇文字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那种非得解读出主题让学生记住的做法根本不可取。随着他们知识和阅历的拓宽,他们会得出不同的体会。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原文在课文段落前还有两段对看戏的回忆,用的是粗笔,但流露出的厌烦情绪流溢于文字间。鲁迅所讨厌的是看戏的拥挤仓促和在观众间的种种不适,然后他这样写出了他对中国戏的看法:“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来,也自有他的风致。”这是一个转乘的句子,也写出了作者“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所以,鲁迅要写的是中国戏的风致,这是毫无疑问的。还有一点,从前后文章的对照来看,鲁迅重点刻画了在鲁镇的“人情”,前两次看戏作者都处于人群的窘迫中,使看戏成为煎熬。而在鲁镇看戏的过程,则是一个体现各种人情关系的过程。相对于前者,鲁镇的戏更体现出一种生机,而不是呆滞;更体现了人性格的飞扬,而非麻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正符合“呐喊”的将令,他是要呼唤某种“力”的。但是,在教学中,选文中是不能体现这些内容的。那么,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补充出原文解读出这篇小说的主题吗?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德育讲座稿下一篇:信息专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