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2024-05-0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精选7篇)

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篇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少年时这首诗大概作于漫游洛阳、长安等地期间。前两句写自己在节日里思念家乡的亲人。后两句写兄弟们重阳登高也在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流畅,构思精巧,“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千古名句。

篇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2.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和学习古诗的方法。

3.拓展积累另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见思生情,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佳节”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思”,在字典中有四种意思:想,考虑,动脑筋;想念,挂念;想法;姓。同学们认为“思”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出现在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里面。(出示古诗)

4.引导学生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和“思”是近义词,思念是悠长的,所以“忆”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齐读课题。

5.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二、读顺诗文,体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歷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把诗读通顺。

2.谁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准了?

3.老师也想读一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怎样读的,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不能学着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自己练练。

4.谁再来读,这次不光要把字音读准了,还要读出节奏。

5.我读古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入到诗中了,特别是“倍思亲”三个字,悠长而深沉。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走进作者,读出诗韵

1.同学们,古诗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后面的注释,一行一行地读,看看自己的脑海中能出现哪些画面。大家可以就近交流。

2.诗人思念谁?他怎样思念呢?(理解“倍思亲”中“倍”就是加倍的意思)平时想不想,什么时候加倍想?“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所以要读得重一点,长一点。老师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读“倍思亲”。男女生重复读。

3.为什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

异客”。

(1)学生理解“独”、“异”、“异客”。指导书写“异”。

(2)王维15岁那年就远离家乡到长安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看见亲人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见亲人的朗朗笑声。他天天想家,夜夜想家。走在长安街上,看见的都是陌生的脸孔,听见的都是陌生的声音。

他思念母亲,在心里他想对母亲轻轻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父亲,他想对父亲悄悄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重阳节,走

在长安街上,他想大声地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一二行。

4.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这重阳佳节诗人看到长安的人们登高,此时他想到的又是

谁呢?

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山东兄弟”。

(2)诗人最想对山东兄弟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山东兄弟最想对诗人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你就是他的山东兄弟,你最想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他的兄弟。王维和他的山东兄弟都在说(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单独一个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作客,诗人感觉——(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吟到——(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是重阳节,诗人在遥远的外乡想到,故乡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高处远眺,他们一个个都插戴着消灾避疫的茱萸,就单单缺少我一个人。诗人感叹:(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此刻,你是否把王维那悠长而浓郁的思念深深地牢记在心中呢?

(指名背诵)

3.思念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故乡的亲人,在你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的。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王维

学习了他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受了他的一片情——思念之情

同学们,或许长大以后,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家乡,远离故土。从那一刻起,思念,就在我们心底滋生、蔓延……(音乐起)(课件出示)

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安石的(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张九龄的(齐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孟郊的《游子吟》;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背全诗。

六、作业

关于思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再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思乡的古诗词读一读。

篇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登高风俗始于此。《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

赏析:

篇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篇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朗诵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一篇:小班识字教案下一篇:感恩合作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