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危急值工作总结

2024-04-28

外科危急值工作总结(精选7篇)

篇1:外科危急值工作总结

“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与步骤,确保患者安全,我院遵照执行卫生部颁布的相关临床核心制度即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涡阳县中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加强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监督与改进。现将我院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一、危急值制度的管理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危急值报告管理工作,多次修订完善了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

二、危急值制度督查与持续改进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检查及整改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临床医务人员接获危急值后登记规范,无缺项漏项,处理及记录及时,各科室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交班。

2、检验、检查科室规范操作常规,提高了检验报告正确率,无漏报,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危急值界限,并向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3、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及检验检查科室人员对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的知晓率逐月上升。

4、在检查中,发现检验、检查科室危急值登记本设计不合理,及时重新设计了登记本并下发使用。

5、在门诊、急诊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中发现有“危急值”报告后找不到病人和“危急值”检查单被误领等情况,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保障了医疗安全。

6、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沟通顺畅是危急值报告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医技与临床在危急值报告方面的沟通十分通畅,下一步应加强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定期协商工作,在危急值报告项目、数值、程序方面定期沟通协调,不断调整和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

三、危急值制度的有效性

危急值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人员的执行不力,就会影响危急值制度的有效性。通过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切实提高了我院的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尤其高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五、工作的重点

通过监督落实情况,进一步优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内容及报告流程,提高危急值制度的落实率,全院、全过程、全员参与,进一步提高我院危急值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涡阳县中医院医务科

2012年12月20日

篇2:外科危急值工作总结

2014年第三季度危急值管理检查和评估

为了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本季度医务科对各相关科室危急值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现总结、整改如下:

一、改进有成效。

经过院科两级的继续努力,本季度危急值执行情况较前有明显改进,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继续努力,提高了工作责任心、规范了诊疗行为、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1、此次检查医技科室未发现危急值报告延迟、漏报等情况。临床科室未发现“危急值”记录过于简单等情况,能做到登记规范、临床科室管床医生在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低年资住院医、护士等接受到危急值均能及时向上级医师等汇报。

2、院里为临床、医技等科室均补充了人力资源,并对这些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科室工作压力。

3、医技科室、临床科室工作效率均有较大提高。护理人员等也能及时执行医嘱,保障危急值执行流程等各环节到位。

二、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经过前段时间的改进,我院在危急值管理、执行方面有较大提高,但仍发现个别科室医护人员,尤其是新上岗人员,对危急值制度及流程能够熟知,但没有规范落实到工作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低年资住院医师,尤其新上岗医师的培训、管理,严格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危急值”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认识,强调加强工作责任心,尤其对低年资住院医及新上岗人员。

2、加强职能科室监管力度,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与奖金挂钩。

3、继续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强调科主任的管理力度。

四、有效性评估 较前有明显提高

2014年11月20日

篇3:检验危急值系统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检验危急值,系统设计,短信平台,医疗安全

0 引言

2011年底, 卫生部下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 》 (卫医管发[2011]33号) , 并制定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细则》) , 要求医院认真贯彻落实。《细则 (2011年版) 》的第3章第6项是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要求医院确定危急值项目, 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 并将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作为核心条款, 对危急值系统的建设程度和功能也做了明确要求。

一直以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以下简称“北医三院”) 的检验危急值报告都是用电话通知、手写记录来完成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验危急值范围及临床意义的前提下, 一旦出现危急值, 在确认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后, 立即电话通知相关的医护人员, 同时写下标本接收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或ID、科室床号、检验项目结果、标本检验时间、检验者、审核者、报告发布时间、电话通知时间、电话联系人等信息;护士接到电话后进行记录, 复述无误后通知医生并记录;医生接到通知后进行处理, 并记入病程。这个过程存在错记、漏记、通知处置不及时、事后追溯困难等缺陷, 而且整理、查阅记录费时费力[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检验危急值处理的效率, 真正达到卫生部文件的要求, 北医三院研究和优化了检验危急值报告、反馈流程, 并开发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检验危急值系统服务于临床。

1 危急值报告流程

检验危急值项目、判断标准和原先的报告流程是由检验科和医务处会同临床科室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定的[3]。而在新流程的制定上, 信息管理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 新流程省去了电话联系、记录、整理等环节, 从而简化了原有流程[4,5,6], 缩短了危急值的传递时间, 使危急值提示准确而醒目, 检验危急值报告、反馈流程如图1所示。

2 技术实现

危急值系统涉及内部局域网的住院电子病历、临床护理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外部局域网的短信平台, 而内部、外部局域网采用了逻辑隔离而非物理隔离的方式, 所以在这些系统的服务器之间安全、高效地交互、转换数据成为了系统设计中的难题。为此, 北医三院设置了一台消息服务器, 以连接各个系统, 集中存储数据, 提供报表的访问接口以及访问短信平台, 并将其部署在防火墙的DMZ区内, 作为内外局域网交互数据的中转站, 由路由协议限制其访问, 以保障网络安全, 具体规则有: (1) 内网服务器能够访问消息服务器; (2) 内网服务器必须在防火墙端做地址映射, 消息服务器才能通过访问映射地址进行数据传输; (3) 消息服务器能访问外网服务器, 反之则不能。危急值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检验技师使用“检验之星”发布报告时, LIS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将检验项目、结果与预设的危急值范围进行比对, 如果属于危急值, 则弹出危急值报警界面, 请检验技师确定是否发送危急值, 并且可以填入提示内容。危急值信息首先被LIS发送至消息服务器, 消息服务器存储数据的同时将其转换为HL7格式, 然后发给EMR和HIS服务器接口程序, EMR和HIS进行存储后, 将信息显示在患者的主治医师和所在护理单元的工作站界面上。危急值提示框弹出后, 应用程序被锁定, 强制用户处理危急值, 程序界面如图3、图4所示。然后, 系统将处理内容发给消息服务器进行汇总。在上述过程中, 消息服务器调用HIS服务器接口发送数据的同时, 获取到患者或医生的手机号, 将其和危急值内容发给外网的短信平台接口程序, 从而向用户手机发送短信。

统计功能由消息服务器的Web Service接口程序实现, 采用B/S模式, LIS、EMR系统通过调用接口后传入参数 (例如科室码、病房码) 的方式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的访问限制。这样, 检验科、医务处领导可以查阅全院的危急值以及科室、病房的数量统计, 检验技师、各科的质控专员可以查询所属部门的危急值信息, 并且可以通过已处理、未处理、几分钟未处理等条件进行筛查。

为了达到实时性的要求, 应用程序增加了发送数据的功能模块, 并对接口程序的返回值进行了记录。考虑到可能出现服务器宕机、发送程序或接口程序异常等情况, 系统采用轮询程序作为补充, 将显示未发送成功的记录在24 h内反复发送。这2种方式结合, 保证了数据交互的可靠性。

3 实施效果

2012年7月12日, 检验危急值系统启用, 截至同年12月31日, 系统运行稳定, 共发送危急值提示4 352次, 已经能够替代手写危急值记录本, 数据的实时记录使得责任划分更为清晰, 危急值的处理时间大大缩短, 并且能够由系统计算得到。危急值数据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BI技术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7]。医护人员通过程序获悉危急值, 使得危急值的体现更为直观、清晰、准确, 有利于迅速处理危急情况, 降低了医疗风险, 杜绝了医疗隐患。监督人员可以方便地查阅危急值内容, 及时了解危急值处理情况, 切实有效地督促和协助临床工作[8,9]。从总体上讲, 危急值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管理水平, 使危急值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有序。

4 讨论

检验危急值系统的应用虽然很顺畅, 但是尚存改进空间。首先, 有些值属于危急值范围, 可对于患有特定病情的患者来说, 无需上报, 从临床的反馈中发现, 在血液病科这种情况偏多[10], 而系统对于危急值的判断只是数值上的, 没有涵盖诊断的因素, 所以增加了一部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鉴于有些危急值需要从检查、治疗、检验、诊断等方面综合判断, 因此, 为了提高系统对危急值判断的准确性, 北医三院计划采用2种方法: (1) 引入临床知识库产品作为辅助手段; (2) 修改危急值系统和报送流程。具体方法是:检验科报告的危急值改称“疑似危急值”, 由医生判断其是否属于真正的“危急值”, 只有确认属于危急值后, 系统才生成危急值报告记录, 并要求医生填入处理意见。其次, 有些医生处理危急值后忘记书写病程记录, 对此, 电子病历程序计划增加将危急值、时间、医生信息和处理意见等内容插入危急值病程模板, 自动生成病程记录的功能。 (3) 修改并完善危急值报送、反馈制度, 制定信息化后的危急值管理规范, 尤其是具体规范一些细节, 例如:医生对危急值的应答标准、处理时间等, 使管理和技术相辅相成。

检验危急值系统为全院的危急值系统建起了框架, 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医三院将以此为起点建立起涵盖面广、安全、稳定、高效的危急值报送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海东, 吴晓宇, 朱杰.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报告流程及临床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4) :2 173-2 174.

[2]刘月皎, 魏源华.危急值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3) :277-279.

[3]宋守君, 孙长华, 马起龙.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危急值”报告制度[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11) :24-26.

[4]郑君德, 陈涛, 刘汉欣, 等.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 保障患者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 7 (2) :15-16.

[5]钟初雷.检验危急值短信自动发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09, 4 (10) :36-37.

[6]高志宏, 贾海波.检验危急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 2012, 7 (7) :70-72.

[7]沈飞英, 卢晓佳, 冯景.面向危急值的检验流程的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4) :1 782-1 784.

[8]徐茂云, 步晓冬, 魏巍, 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检验危急值实时检测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 (2) :27-28.

[9]谭伟峰, 刘荣炽, 戴倩莹.检验危急值报告系统的研发[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9, 6 (5) :62-63.

篇4:浅议团体体检检验危急值管理

【关键词】团体体检;检验;危急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企业及事业单位往往组织定期的团体健康体检;在新生入学、各类人才就职之前,也要组织全员的团体健康筛查。在众多的体检结果中,尤其是老年团体或慢性病患者的体检结果中,难免会出现“危急值”。检验科的“危急值”(panic value),也可以叫做“警戒值”,意味着在出现这样的检验结果的时候,受检者可能正处在危险的边缘,他们随时有可能突发致命疾病或随时爆发疾病的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负责医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从而给予出现危急值的被检验者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体检中出现的危急值及时做出报告,不仅体现着团体体检防患疾病爆发或恶化的目的,保障受检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减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团体体检中检验危急值的报告,作为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一个部分,既有着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共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方面。本文将从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处理和危急值报告三个方面探讨团体体检中检验危急值的管理。

1.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操作

危急值的出现及其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质量好与坏。血液标本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团体体检中,有时候需要医务人员到达相应单位设立简易采血点,采血中明显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我科室以往团体体检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分析,不难总结出以下常见的问题:血液标本在进食后才采集、血液标本所反映的信息与编号以及受检者的信息不符、血液标本发生溶血、血液标本过于稀释、血液标本被污染、血液标本中出现细小凝血或血液标本凝固等。

采血医务人员的技能不精是造成血液标本凝固或溶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止血带束缚的时间过长或对穿刺部位过于强烈的刺激、在所涂抹的消毒液尚未干透就开始行静脉穿刺进行标本收集、抽血时混入的空气过多或混入污染物、摇匀标本的操作不当(如未混合均匀或过分震荡)、采集血液标本持续的时间过长等。另外,部分医务人员的粗心大意往往导致标本血量不足、贴错号码或将错误标本送出,从而使得个别血液标本与受检者的信息不符。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从医护人员和受检者两方面着手进行控制。首先,检验科医护人员应自觉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从而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从容、规范的进行采血操作;其次,在采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查对制度“一人一采”,防止出现血液标本与编号及受检者信息不符;第三,团体采血所收集的血样往往需要远距离运输,要对相应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并防止其在送检的运输过程中受到剧烈震荡;最后,止血带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所采集的血液标本量也应该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质量。

2.改善血液标本处理流程

团体体检的受检群体,整体而言,危急值出现的几率相对于临床病人还是较低的。而在团体体检时,医务人员工作量大,血液标本处理过程中负担较大,不利于及时发现并反馈个别受检者的危急值。因此,有针对性的改善团体体检血液标本处理流程,不仅可以提升体检结果处理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危急值筛选的准确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1危急值项目及参考值的确定

团体体检的首要目的就是全面检测受检者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因此,其血液标本危急值项目应在临床检测危急值项目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些虽不危及受检者生命,却有可能对受检者健康带来威胁的项目(如淀粉酶的测定等)。

危急值参考值范围的制定,应该结合受检群体的具体情况及体检的具体要求,适当的扩大或缩小危急值确定的参考范围。例如要选拔飞行员的团体体检,对危急值报告的参考范围就应该适当的扩大,确保受检者在之后工作的安全;而对慢性病群体进行团体体检,危急值的确立范围就可以适当的缩小,避免额外的报告而增加工作负担(如长期透析的患者群体,其肌酐及尿素值按照一般的标准都会是危急值)。另外,对于特殊群体的团体体检,危急值参考范围的制定也应适当的调整(如对于儿童团体,就应该参照儿童危急值标准,对危急值参考范围进行调整)。

2.2 疑似标本快捷处理通道的建立

在团体体检中,部分受检者可能已经存在了一些病理性的症状,或者出现了提示某些疾病的体征(如过度肥胖的受检者可能提示存在高血脂)。因此应设立快捷处理通道,对于这类血液标本,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疑似标本得到及时的处理,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效率;另一方面减轻其他标本处理中的压力,提升检验质量。

3.完善危急值报告程序

对危急值及时报告,是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团体体检中更应该完善危急值报告程序,确保查出的异常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发现潜在病情或者了解慢性病受检者病程发展情况。

当团体体检结果中出现危急值时,尤其是通过快捷通道送达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在危急值参考范围时,检验员首先要确认检验仪器操作是否规范(若有疑问之处应立即重做);其次,确认标本检验环节无异常后,应确认出现危急值的标本是否存在异常,同时也要确认该标本的其他相关项目是否存在异常;最后,确定血液标本确实存在危急值时,要立即与负责医生联系,报告该危急值并做好记录。

对于团体体检结果中出现的危急值报告,不能只停留在体检表和检验相应科室的登记本上,而应该及时反馈给受检者,并及时提供干预措施或开展治疗。另外,对于团体体检结果中出现的危急值,应定期分析总结,从而增加、删除或修改检验项目,确保更加适合对应的受检团体。

总之,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团体体检检验危急值,定期组织人员讨论、修改特定群体的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报告参考值,加强检验科与体检中心的沟通交流,保障医疗质量的提高。定期总结分析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追踪了解受检者病情的变化,确保受检者在得到危急值反馈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或及时参与治疗。通过对团体体检检验危急值报告持续改进,将有助于增加团体体检的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邱骏,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2]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452-453.

[3]唐燕芳,林暖君.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提高团体体检血标本送检合格率[J].当代护士,2007,6(学术版):100.

[4]袁慧,曾小丽,蒋朝晖,等.2003~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6(6):692.

篇5:2018年第度危急值工作总结

为了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本院由医务科组织,本季度再次对各相关科室危急值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整改。现总结如下:

一、改进情况。

经过院科两级的持续努力,本季度危急值执行情况较前有较大改进,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在责任心的加强、诊疗行为的规范、理论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成效明显。

1、检验科对急查项目不再与常规检查项目一起查,能按要有及时出具结果。

2、在受检病人数多、科室忙的情况下,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危急值报告延迟情况较前有明显改善。

3、无有漏报危急值现象,医技与临床科室配合较前有较大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较少了医疗纠纷。

4、临床科室“危急值”记录过于简单、漏登记等情况较前有较大改善,提高了责任心,方便了临床工作的进行。

5、临床科室管床医生在病程中及时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情况较前有较大改善,规范了诊疗行为。

二、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经过前段时间的管理、整改,我院在危急值管理方面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做好危急值管理的持续改进,继续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整改。

1、检验科仍有极少数情况,在受检病人数多、科室忙时,危急值报告延迟,待临床大夫提醒才报结果。此类情况较前虽有较大改进,但属关键问题,需杜绝。故下一步继续加强管理,强调加强责任心,加大惩罚力度。

2、临床科室仍有个别低年资住院医师出现“危急值”记录过于简单、漏登记等情况。加强低年资住院医师,尤其新上岗医师的培训、管理,严格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3、临床科室仍有个别低年资住院医师未能在病程中及时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加强低年资住院医师,尤其新上岗医师的培训、管理,严格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4、个别科室护士、个别科室低年资住院医等存在接收到危急值未及时上报管床大夫或上级医师的情况。继续加强科室危急值管理,严格奖罚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危急值”制度的学习和再领会,提高认识,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2、作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调加强工作责任心。

3、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与奖金挂钩。

4、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强调科主任的管理力度。

四、有效性评估

篇6: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情况总结

我院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已五年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不断实践中被临床医务人员广泛知晓和自觉执行,现就2012年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极大地降低了临床风险、保障了我院医疗安全。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后,我院未发生因未报告危急值而产生的医疗不良事件。检验科在工作中能检测到危急值并处理得当,既避免了一些凶险现象的发生,又避免了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

二、修改了危急值项目和数量,完善了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应该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密切联系临床,从实际出发服务于临床。2012年检验科结合本院工作实际情况,通过与临床各科室医生进行多次座谈和沟通,并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兄弟单位危急值的设置项目和范围,经过多次修改,编制完善了本院的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和项目范围,对个别项目及报告流程进行了修改。具体修改了血凝PT危急数值,增加了D-二聚体、PT活动度、CK-MB及微生物的危急值项目和数值,使危急报告制度更加实用和有效,也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

三、加强临床与检验科的沟通与协作。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顺畅是危急值报告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检验科与临床在危急值的报告方面的沟通非常顺畅,检验科的工作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肯定和积极配合,下一步检验科的工作重点是与临床科室定期沟通、协商,多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在危急值报告项目、数值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满足临床的要求。

篇7:临床危急值实验室检查总结

0.5×109/L低于此值,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 预防感染措施。

3×109/L低于此值为白细胞减少症,应再作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

11×109/L高于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 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30×109/L高于此值,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 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45g/L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血。

95g/L低于此值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在作血涂片观察红 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测定血清铁、B12和叶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化。

男性180g/L,女性170g/L高于此值应作其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血清B12 和不饱和B12结合力、氧分压等综合评估,对有症状的病人应予以放血治疗。230g/LHb超过此值时,无论是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均必须立即施行放血治疗。3.血小板(PLT)

参考值:(100~300)×109/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0×109/LPLT计数低于此值,可致自发性出血。若出血时间待于或长于15分钟,和(或)已有出 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50×109/L在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时,若PLT低于此值,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100×109/L在病人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手术时,若PLT低于此值,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600×109/L高于此值属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

1000×109/L高于此值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4.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值:我科对照值12-15秒 5.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参考值:正常人接近对照值,但对照值取决于方法中使用的激活剂,我科对照值为:27-33秒

钾(K)

参考值:3.5~5.5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3.0 mmol/L此值低于参考范围下限,若测定值低于此值,可能会出现虚弱、地高辛中毒和(或)心律失常,应予以合适的治疗 5.8 mmol/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首先应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若测定值高于此值,应借助其他试验查找高钾原因,并考虑是 否有肾小球疾病。

7.5 mmol/L高于此值的任何钾浓度都与心律失常有关,故必须给予合适治疗。(首先也应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7.钠(Na)

参考值135-145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15mmol/L等于或低于此水平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头疼恶心、呕吐和厌食,在110mmol/ L时,病人极易发生抽搐、半昏迷和昏迷,故在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确定其严重程度,并及时进行治疗。

133mmol/L此值稍低于参考范围下限,测定值低于此值时,应考虑多种可能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 辅助试验,如血清渗透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等。

150mmol/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应认真考虑多种可能引起高钠的原因。8.氯(Cl)

参考值:96~110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90mmol/L低于此水平,应考虑低氯血症的多种原因。

120mmol/L高于此水平,应考虑多种高氯血症的原因,并同时可作多种辅助诊断试验如血清Na、K、Ca、HCT等。9.钙(Ca)

参考值:2.25~2.65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75mmol/L血钙浓度低于此值,可引起手足抽搐,肌强直等严重情况,故应根据白蛋白浓度情况,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2.74mmol/L当测定值大于此值时,应及时确定引起血钙升高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所以要作其他试验,予以证实或排除。

3.37mmol/L血钙浓度超过此值,可引起中毒而出现高血钙性昏迷,故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治疗措施。10.离子钙(nCa)参考值:1.10~1.35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0.37mmol/L离子钙水平低于此值,常出现腕掌痉挛、手足抽搐、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最终可 致心脏停止跳动,必须立即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3.3mmol/L测定值在此水平,将导致严重的和持续的心律功能不良,以及血液动力的不稳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参考值:5~40U/L(37℃)

20U/L此水平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值可排除许多与ALT升高有关的病种,而考虑其他诊断。此值可 以作为病人自身的ALT的对照,与过去和(或)将来的值进行比较。

60U/L高于此值时,对可引起ALT增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并应进行其他检查以求确诊。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性休克等,而酒精性肝炎 的ALT往往低于此值,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肌炎等也都往往低于此值。淀粉酶(amy)

参考值:60~80 somogyi unites 50 Som U低于此值应考虑有广泛的胰腺损害或明显的胰腺功能不全,若已确认为胰腺病变,则amy低于此值往往提示有严重的预后。120Som U此值在参考值范围之内,若低于此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排除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疾病,如消化道 穿孔、大量酒精摄入,唾液腺体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严重肾病、胆结石等可在此值以上。

200Som U此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若超过此值,同时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也支持的话,可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肌酸激酶(CK)

参考值:男 10~200U/L 女 10~170U/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100U/L此值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值则可排除许多种与CK升高有关的疾病,同时此值也可作为病人 的对照,用于与以后的CK测定值比较。

240U/L急性心肌梗塞后1~2天内,可高于此水平,其他有关诊断试验,如CK-MB,可帮助确诊。

1800U/L当测定值高于此水平时,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高于患单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包括横纹肌炎 ,震颤性谵妄、癫痫等。此时应及时进行其他项目的检验以便确诊。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参考值: 男性: <0.5-2.43mIU/ml 未怀孕女性<0.5-3.81 mIU/ml 怀孕女性:0.2-1周 5-50 mIU/ ml 1-2周50-500 mIU/ml 2-3周 100-5000 mIU/ml 3-4周500-10000 mIU/ml 4-5周1000-50000 mIU/ml 5-6周10000-100000 mIU/ml 6-8周15000-200000 mIU/ml 8-12周10000-100000 mIU/ml

血糖.(BS)参考值:3.61~6.11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2.8mmol/L禁食后12小时血糖测定值低于此值,则为低血糖症,可出现焦虑、出汗、颤抖和虚弱等 症状,若反应发生较慢,且以易怒、嗜睡、头痛为主要症状,则应作其他试验,以查找原因。

7mmol/L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此值,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但应加作糖耐量试验。

10mmol/L饭后1小时测得此值或高于此值,则可高度怀疑为糖尿病。血尿素(Urea)参考值:3.6~7.1mmol/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3.0mmol/L低于此值常见于血液释放过多或肝功能不全

7.1mmol/L此值为正常上限,高于此值应考虑能引起尿素升高的多种可能原因,如肾功能不全、高蛋 白饮食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此时测定血清肌酐有助于正确评价肾脏功能。

14.2mmol/L高于此值常见于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应选择其他有力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血气分析检查项目总结 1.动脉血氧分压(PaO2)

参考值 10.6~13.3KPa(80~100mmHg);<10.6 KPa(80mmHg);缺氧 临床意义

判断肌体是否缺氧及程度 <60 mmHg(8KPa):呼吸衰竭 <40 mmHg:重度缺氧 <20 mmHg:生命难以维持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参考值 4.67~6.0KPa(35~45mmHg)临床意义

1.结合PaO2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 PaO2<60 mmHg,PaCO2<35 mmHg:Ⅰ型呼吸衰竭 PaO2<60 mmHg,PaCO2>50 mmHg:Ⅱ型呼吸衰竭 2.判断有否有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 PaCO2>6.67 KPa(50 mmHg):呼吸性酸中毒 PaCO2<4.67 KPa(35 mmHg):呼吸性碱中毒 3.判断有否有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代谢性酸中毒:PaCO2↓,可减至10 mmHg 代谢性碱中毒:PaCO2↑,可升至55mmHg 4.判断肺泡通气状态 二氧化碳产生量(VCo2)不变 PaCO2↑肺泡通气不足 PaCO2↓肺泡通气过度 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参考值 95℅~98℅ 临床意义

SaO2反映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氧分压,故间接反映Pa02的大小。

SaO2<90%表示呼吸衰竭,<80%(相当Pa02<6.65kPa)表示严重缺氧。贫血时Sa02正常并不表示不缺氧,应予以注意。4.血液酸碱度PH 参考值 7.35~7.45 临床意义

<7.35: 失代谢酸中毒(酸血症)>7.45:失代谢碱中毒(碱血症)5.碳酸氢根(HCO3-)实际碳酸氢根 AB 22~27 mmol∕L 标准碳酸氢根 SB 是动脉血在38℃、PaCO25.33KPa,SaO2100℅条件下,所测的HCO3-含量。AB=SB 临床意义

呼吸性酸中毒:HCO3-↑,AB>SB 呼吸性碱中毒:HCO3-↓,AB<SB 代谢性酸中毒:HCO3-↓,AB=SB<正常值 代谢性碱中毒:HCO3-↑,AB=SB>正常值 6.全血缓冲碱(BB)

参考值 是血液(全血或血浆)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负离子)的总和 45~55mmol∕L 临床意义

代谢性酸中毒:BB ↓, 代谢性碱中毒:BB ↑ 7.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参考值 22~31 mmol∕L 临床意义与SB相同 8.剩余碱(BE)参考值±2.3mmol∕L 临床意义与SB相同

BE为正值时,缓冲碱(BB)↑ BE为负值时,缓冲碱(BB)↓

肝功能 蛋白质功能检查项目 血清总蛋白 STP 参考值 60~80g∕L 清(白)蛋白 A 参考值 40~55 g∕L 球蛋白 G 参考值 20~30 g∕L 比值 A/G 参考值 1.5~2.5:1 临床意义

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1.STP、A↑:血清水分↓,总蛋白和白蛋白 浓度升高

2.STP、A↓:①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②营养不良;③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④消耗增加(甲亢、晚期肿瘤)3.STP、G↑:主要为M蛋白血症

4.G↓:①生理性(如;小于3岁的幼儿)② 免疫功能抑制③先天性的低γ球蛋白血症 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 STB 参考值 5.1~17.1μmol∕L(0.3~1.1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 CB 参考值 1.7~6.8μmol∕L(0.1~0.4mg∕dl)比值 CB/STB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 UCB 临床意义

1.34.2>STB>17.1μmol∕L:隐性黄疸 34.2~171μmol∕L:轻度黄疸 171~342μmol∕L:中度黄疸 STB>342μmol∕L:高度黄疸 2.STB<85.5μmol∕L:溶血性黄疸 STB<171μmol∕L:肝细胞黄疸 STB>171μmol∕L:阻塞性黄疸 3.CB∕STB<20℅: 溶血性黄疸 20℅~50℅: 肝细胞黄疸 >50℅: 阻塞性黄疸.血清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GPT)参考值 5~25卡门单位(比色法)5~40U/L(连续检测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GOT)参考值 8~28卡门单位(比色法)8~40U/L(连续检测法)增高具有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 2.心肌损害: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3.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

4.药物和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AST升高更明显)碱性磷酸酶 ALP 参考值 1.连续检测法:成人:40~110U/L,儿童:<250 U/L 2.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 儿童:5~28金氏单位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生长期儿童、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升高:

肝胆疾病:主要为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骨骼疾病

γ-谷氨酰转移酶 GGT(γ-GT)参考值 1.连续检测法:男性:11~50U/L,女性:7~32 U/L 2.比色法:男性:3~17 U/L 女性:2~13 U/L 增高具有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药物和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肾功能实验室检查总结

血清肌酐 Cr 参考值 男:44~133μmol∕L(0.5~1.5mg∕dl)女:70~106μmol∕L(0.8~1.2mg∕dl)临床意义

不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任何导致肾小球降低的疾病。如:急慢性肾衰)血清尿素氮 BUN 参考值 2.9~8.2mmol∕L(8~23mg∕dl)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肾前性:1.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2.肾血流下降(脱水、休克、心衰)肾性:急慢性肾衰

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血清尿酸 UA 参考值 90~420μmol∕L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

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 肾功能损害性疾病 中毒(如:氯仿、四绿化碳、铅)和子痫

再总结一下急性肾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

一、尿液检查

尿少、尿量≤17ml/h或<400ml/d,尿比重低,<1.014甚至固定在1.010左右,尿呈酸性,尿蛋白定性+~+++,尿沉渣镜检可见粗大颗粒管型,少数红、白细胞。

二、氮质血症

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但氮质血症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因肾功能正常时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尿素氮亦可升高。血肌酐增高,血尿素氮/血肌酐≤10是重要诊断指标。此外,尿/血尿素〈15(正常尿中尿素200-600mmol/24h,尿/血尿素>20),尿/血肌酐≤10也有诊断意义。

三、血液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下降,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血中钾、镁、磷增高,血钠正常或略降低,血钙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亦降低。

四、尿钠定量>30mmol/L.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测定,该法对病因有一定意义。

其值>1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非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尿路梗阻。其值<1者,为肾前性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纯水清除率测定

该法有助于早期诊断。

纯水清除率=尿量(1小时)(1-尿渗透压/血渗透压)

其正常值为-30,负值越大,肾功能超好;越接近0,肾功能越严重。

-25~-30说明肾功能已开始有变化。

-25~-15说明肾功能轻、中度损害。-15~0说明肾功能严重损害。

胆碱酯酶 高度怀疑有机磷中毒必查 血氨 怀疑肝性脑病必查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怀疑一氧化碳中毒必查

血浆D二聚体 阴性基本就可以排除血栓形成类疾病,如肺栓塞 有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病史的,一定要注意监测INR 除了实验室检查,还有一些临床数值也很重要,如

眼压正常值10~21mmHg,急性眼压升高提示急性青光眼,有导致失明的风险,需紧急处理

舒张压升高到140mmHg,一般会出现高血压危象,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脑损害,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呼吸衰竭的实验室检查总结!

呼吸衰竭系呼吸功能严重障碍,除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症状外,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呼吸困难、紫绀、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多汗、血压升高及肾功能衰竭等。

检验项目选择: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检验结果判定:

(1)红细胞计数增多,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出现紫绀。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中出现红细胞和管型,提示为肾功能衰竭。

(3)血气分析: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小于8kPa可作为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指标;血红蛋白减少,SaO2低于正常,血氧含量仍可在正常范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65kPa可作为呼吸功能衰竭诊断指标;酸碱度(pH)低于7.35提示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提示为失代偿性碱中毒;标准碳酸氢根(SB)下降,提示为代谢性酸中毒,升高,提示为代谢性碱中毒;实际碳酸氢根(AB)>标准碳酸氢根(SB)时,表示有CO2潴留;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降低,提示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升高,提示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

心肌梗死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总结!

检查典型的心肌梗死根据病史来诊断,由开始并演变的心电图证实,为酶的动态变化所支持。然而有些病例不太可能作出明确诊断,临床表现很典型或强烈提示为心肌梗死,但心电图和酶学分析不支持诊断,这些病人将归类于可能的心肌梗死,其中一部分可能有小面积的心肌梗死。

主诉为胸痛的年龄>35岁的男性及>50岁的女性都应考虑为心肌梗死,但必须与下列原因的疾病鉴别:肺炎,肺栓塞,心包炎,肋骨骨折,肋骨软骨分离,食管痉挛,创伤或劳累后胸壁肌肉触痛,主动脉夹层,肾结石,脾梗塞或各种各样的腹部疾患。病人常把心肌梗死的疼痛认为是消化不良,这样由于经常并存有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或胆囊疾病,而使评价很困难。虽然嗳气或制酸剂常能缓解心肌梗死的疼痛,但这种缓解通常是短暂或不完全的。

1.心电图 对于可疑急性心肌梗死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就是心电图。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Q波梗死),第一份心电图常有诊断意义,表现为损伤区导联上异常深的Q波和ST段升高,或者心电图有明显的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倒置和加深,而无异常Q波。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是近期心肌梗死的标记。首次12导联心电图对治疗选择起重要作用(ST段抬高者溶栓疗法有益-见下文治疗)。如有特征性症状存在,心电图上ST段抬高诊断心肌梗死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45%.连续追踪显示心电图逐渐演变成稳定的更趋正常的模式或几天内出现异常Q波可证实最初急性心肌梗死的印象。由于非透壁性(非Q波)梗死常发生于内膜下或中层心肌,故其心电图上没有诊断性的Q波出现,常常仅产生程度上不断变化的ST段和T波异常。然而,如重复心电图检查是正常的,则不可能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缓解时,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后者可以急性心肌梗死而告终。

2.血液检查 常规检查显示与组织坏死相对应的异常,因而,12小时后ESR加快,WBC中度升高,WBC分类计数示核左移。3.心肌酶学检查CK-MB是CK的心肌成分,心肌坏死6小时内出现于血液中,水平升高持续36~48小时。虽然其他组织也有少量的CK-MB,MB占40%以上的CK升高如临床表现疑有心肌梗死则具有诊断意义。入院时及最初24小时内每6~8小时常规测定CK-MB,可确定或排除诊断。实际上24小时内CK-MB均正常可排除心肌梗死。梗死心肌也释放肌红蛋白和收缩蛋白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似乎是心肌损伤更敏感的标记物,可取代传统的CK-MB分析,用于有胸痛而缺乏有诊断意义的心电图改变的病人的早期分类,某些不稳定性心绞痛也释放肌钙蛋白,其活性水平可预测将来的不良事件。

4.心肌显像 有两种技术可用于心肌梗死显像;99m锝焦磷酸盐在近期(≤3~4天)梗死的心肌中积聚,相反,201铊以钾的方式积聚在存活心肌的细胞间隙,并按血流量分布。然而,显像慢且昂贵,暴露于射线,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仅有临界的益处。

5.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评价室壁运动,心室血栓的存在,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破裂,心室功能及前壁心梗腔内血栓的存在。如心肌梗死的诊断尚未肯定,超声心动图上LV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可确定心肌损伤的存在,推测是由于近期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

6.右心导管检查 用球囊漂浮导管(Swan-Ganz)测定右室,肺动脉和肺楔压有助于心肌梗死并发症(如重度心衰,低氧,低血压)的处理,用指示剂稀释技术可确定心排血量。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总结!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女性高于男(约2∶1)。其发病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和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急性出血坏死型约占2.4~12%,其病死率很高,达30~50%.本病误诊率高达60~90%。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一般为10~20×109 /L之间,如感染严重则计数偏高,并出现明显核左移。部分病人尿糖增高,严重者尿中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2.血、尿淀粉酶测定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正常值:血清:8~64温氏(Winslow)单位,或40~180苏氏(Somogyi)单位;尿:4~32温氏单位。

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淀粉酶值在严重坏死型者,因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故其值并无增高表现。如淀粉酶值降后复升,提示病情有反复,如持续增高可能有并发症发生。有时腹膜炎,胆道疾病,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等,淀粉酶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一般多低于500苏氏单位。因此,当测定值>256温氏单位或>500苏氏单位,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才有意义。3.血清脂肪酶测定

正常值0.2~1.5mg%,其值增高的原因同2,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5~10天超过1 Cherry-Crandall单位或Comfort法1.5单位有诊断价值。因其下降迟,对较晚就诊者测定其值有助诊断。4.血清钙测定

正常值不低于2.12mmol/L(8.5mg/d1)。在发病后两天血钙开始下降,以第4~5天后为显著,重型者可降至1.75mmol/L(7mg/d1)以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上一篇:从谚语看饮食文化下一篇:土元冬季养殖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