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2024-04-30

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通用5篇)

篇1: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1941年02月生,1965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1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5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精勤临床,济世救人

邱健行行医51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年门诊量近万次,曾创下一天接诊患者300例的记录,病人遍及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目前仍坚持出诊,每周出诊3次,现每次达50余人次,多次获医院窗口“服务之星”的称号。他德艺双馨,坚持“门诊早到一个小时,晚走一个小时”,待患者一视同仁,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不厌倦。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胃肠肝胆疾病及血证病,开发研制了“紫地宁血散”以及医院制剂“清胃祛湿颗粒”、“调肝胶囊”等多种中药制剂,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先后获得“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工作者”、首届“羊城好医生”、“南粤最美中医”等光荣称号,享誉海内外。

二、创新岭南脾胃学说

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96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东较偏远的清远市中医院工作,拜当地名老中医黄峰为师,后拜岳父管铭生(清代御医之后,广东省首批名老中医)为师。1977年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师从邓铁涛教授。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一)根据岭南地域、气候、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特点,认识到湿热致病的多发性,开创性的提出“岭南湿热致病”学说,拓展了清法的运用。用药上十分注重甄别清法中药及岭南民间草药之药性、药效强弱程度之差异,做到与病性、病情程度丝丝入扣,提高了治疗岭南地区胃肠肝胆疾病的临床疗效。

(二)提倡“脾胃本源学说,时刻顾运脾胃”,作为预防保健、养生治病理念,拓展了脾胃理论在“治未病”领域中的应用。

(三)创新“肝胃相关理论”,主张胃病从肝论治,肝病从脾论治。研制了医院制剂“清胃祛湿颗粒”、“调肝胶囊”,疗效显著。

(四)创新诊法,创立 “验喉十法”,认为“舌比喉迟”,通过查验咽喉,见微知著,能够更早、更准地指导临床精

细辨证。

(五)总结了“岭南脾胃病治疗二十法”,并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三、研发中药配方颗粒,开创中药产业新篇章 组织中药科研攻关,用现代化制药工艺提取制成单味配方中药颗粒,使之保持原有饮片的性味功效,能按配伍原则,灵活加减,方便患者服用、携带、保存。1992年主持创建了广东一方药厂,任首届董事长,现为国家首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至今已研发生产出721种单味配方中药颗粒,产品行销国内外,2016年产值达34亿,取得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学术研究,成果累累 他积极参与科研,“紫地合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中医血证急症诊疗规范制定研究”获四川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医名言录》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血证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黄芪多糖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出版《杏林健行》等多部中医专著。

五、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从1997年连续担任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此期间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邱健行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其培养出师的五名弟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学科带头人,弟子吕雄成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弟子戈焰获“第六届中国医师奖”、2012年获得“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016年他跟弟子戈焰同时获得“南粤最美中医”称号,一时传为佳话。2011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邱健行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了硕士3名,博士1名,接收外院进修医生6名,举办了三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四届岭南内科大会消化论坛,传授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六、献计献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邱健行教授作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认为“振兴中医药,立法是关键”,多次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发展中医药条例”的全国人大议案,为加速中医药立法的进程,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于2003年4月的正式颁布与实施作出了重要的前期努力。作为走“科、医、工、贸一体化”建设的先驱者,多次提出关于“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产品加强保护条例监控”的全国人大议案,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以及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篇2: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茂才,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脑病中心学科学术带头人,1937年10月生,1963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年7月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1997年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我国中医脑病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开展中风病研究。针对当时普遍把手术作为中大量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认为中医药只能在中风后遗症等康复阶段发挥作用的偏见,他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的精髓,率先提出“气血失调,痰瘀为患”的中风病防治理论,确立了“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的治则,创新了出血性中风特别是中大量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研制了系列专科成药,彰显了中医药优势。

为了便于基层和西医医院推广,他提出了中风病阴阳类证辩证体系指导下的治疗方案,简明实用,得到了全国300多家中西医院的临床应用,并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协作单位临床路径。

他创立的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专科,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拥有特色专科门诊10余个、病区7个、病床400余张,是全国最大中医脑病临床中心。

突出的中医特色和疗效赢得了西医同行的尊重,2005年,著名的西医脑病专家凌锋教授选择与刘茂才团队共同创建了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影响辐射海内外。

二、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创办全国性中医脑病学会

连续40余年,刘茂才带领的团队围绕中医脑病防治不懈研究。他主持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大量脑出血的研究”,使出血中风病死率下降12%,致残率下降13%,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是当时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以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案为主体的研究课题,列进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收获了中医药治疗脑病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行业影响力,使他被推选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又受王永炎、张伯礼院士委托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历任“名誉主委”、“终身名誉主委”,推动了学科发展,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成就奖”。

三、广育英才,为中医发展培育了一支生力军 1997年,刘茂才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刘茂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他出版《中医脑病临证证治》等专著,举办全国中医传承论坛,桃李满天下。传承人活跃在中医的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著名专家,如黄燕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杨志敏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术带头人、国家治未病基地领头人,多人获得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四、在全国率先推动“师带徒”,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从医54年,他始终以高尚的医德广受群众的赞誉,获评“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上世纪80年代初,他抢救脑外伤昏迷三十天的无名氏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引发热议,成为了当时影响社会风气的标志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医传承青黄不接,他和医院同事一起率先推动名医“师带徒”工程,邀请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带徒,使岐黄传薪在业内蔚然成风,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篇3: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 看望了刘义权同志的家属和报告团成员。他强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是对刘义权同志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入宣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他坚守信念的政治品格, 践行使命的执着精神, 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 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李亚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希望全国档案工作者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10月11日, 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开始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 看望了刘义权同志的家属和报告团成员。他强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是对刘义权同志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入宣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他坚守信念的政治品格, 践行使命的执着精神, 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 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李长春指出, 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 催人泪下, 平凡中见伟大, 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军人的优秀品格。38年来, 刘义权同志立足本职岗位, 无私奉献, 忘我工作, 为党和军队档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愧为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 不愧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先进战士, 不愧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先锋。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启示我们, 不论岗位多么平凡, 不论工作多么普通, 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事业来追求, 脚踏实地、勤奋敬业,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就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李长春指出, 当前, 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广泛开展弘扬“双百”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崇高精神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通过开展学习刘义权同志的活动, 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刘云山、徐才厚、令计划和陈炳德、李继耐等参加了会见。

报告会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 在京档案系统工作人员、部分高校师生代表, 驻京部队大单位和武警部队的领导同志及官兵代表等500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 报告团成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 饱含深情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现场听众深受感动和教育, 全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

篇4: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丽莉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今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她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张丽莉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身体正在逐渐恢复。

李长春在讲话中说,张丽莉老师胸怀高远、追求进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今年“七一”在病房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她潜心钻研、积极进取,以“要做就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她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身边人,在传递人间真情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李长春指出,张丽莉老师在危急时刻的突出表现,是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代表着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写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和人民教师的时代风采,她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李长春强调,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开展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张丽莉同志的崇高精神,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更好地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要以张丽莉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5:邱健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一、基本情况

李学绪,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1975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林木种苗中心会计、国营苗圃副主任,1998年5月至今任国有荆关林场场长。

他任场长以来,2007年全林区通电结束了几十年点油灯历史。2005年盖起了新办公楼。2011年争取危旧房改造项目,建起74套新房。2008年至2013年林区所有护林房全部得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稳立了护林队伍。2014年至2015年高山缺水的护林点全通上了水。2010年至2015年修防火通道近40公里,将各护林点连接起来,使森林防火、扑火得到保障,实现了连续17年无大的森林火灾发生。2005年至2015年争取中幼林抚育项目使四万亩中幼林得到抚育,活立木蓄积由1998年的7万m³提高到了现在的13万m³。带领大家育苗、造林,仅2014年冬至2015年春共出圃各类成品苗500万株。职工福利大幅提升,工资发放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100%。荆关林场由股级单位升为正科级单位,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省造林绿化奖章、南阳市第五次党代表、淅川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他的事迹先后在河南日报、大河网、南阳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二、主要事迹

1、加强学习。作为林场的主要领导,他始终坚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林场全体干部职工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工作敬业。他一到任就四处奔波,通过各种关系,两次争得贴息贷款130万元,除去还债余下的就是用于职工发工资,稳住了人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4万余亩山林的管护之中,一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建章立制,制订了一整套森林管护工作制度,奖惩措施,使全场干部职工人人都有明确分工,层层负责。二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奖惩兑现,使混乱的林区秩序很快得到恢复。三是忘我工作。他身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医生劝他不能过份劳累,可他不顾自己的身体,苦活累活他总冲在前面。上山途中饿了,啃块馍、渴了喝瓶水、低血糖出现了坐下吃块糖歇一歇。同时,积极参加林区周边火灾的扑救,在扑火过程中他数次累得虚脱,差点倒下。有一次因为扑火连续三天没休息,遍体是伤,在返回县城参加会议时,头晕眼花,栽倒在楼梯上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时发现左脚踝骨已经骨折。只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他就又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

3、作风务实。该同志工作作风务实,针对林区点多面广,群情复杂,隐患多,管护任务重,如管理不善,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他身先士卒,经常带领班子成员爬高山,穿丛林,巡回检查不安全隐患并现场解决问题。积极与周边村组搞好联防,建立场群联防工作制度,一旦有火情,全力以赴,共同灭火,在防火期,他带着药物、镰刀深入到各防火点检查,亲自割草,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实现了林场连续17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4、廉洁自律。他上任后的第一个职工会上就向大家承诺:和大家同甘共苦,不坐小汽车,不接受宴请,不搞特殊化。荆关林场人员多、经费少,他任场长后,卖掉了小车坐班车,在场里建伙房自己做饭,跑项目住地下室,吃饭一碗端。关心爱护职工,与职工同甘共苦,受到职工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5、甘于奉献。他的妻子是深山区一名小学教师,2003年脑溢血倒在讲台上,当时林业局考虑到他的困难,调他回林业局工作,职工们既同情又不愿让他离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留在林场。2005年妻子二次脑溢血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无耐之下请了保姆,他仍坚持在林场继续和大家一块干。2013年妻子第三次脑溢血,大小便失禁,同时脑子也不象以前清醒,他做儿子、儿媳工作,让他们搬回家同住,交替伺候母亲,自已一心为林场发展献计献策,迎来了林场的大发展,新气象。2015年7月获得河南省总工会、省公安厅、省农行、省外事办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原最美爱情奖”。王小军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王小军,1964年出生,祖籍山东,郑州市碧沙岗公园技师,现任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园林组班组长,郑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工作在园林绿化生产建设一线,尤擅长盆景制作、插花和奇石鉴赏。

勤奋学习钻研业务 成就斐然业界

从一名复员军人一步步走向盆景专家,王小军同志一直把勤奋学习作为干好工作的首要条件,他树立了“要在园林绿化中干出名堂,争做业界的翘楚”的志向,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的同时,他刻苦钻研业务,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园林造景、国画绘画、盆景制作、插花制作等专业知识进行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吸取先进理念,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几十年来,王小军同志创作盆景作品共计千余件,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其创作的插花作品不断在省市比赛中获得金奖。王小军同志制作的盆景在2005年“中国深圳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6年“中国成都花卉博览会”获银奖,第一届至第四届“中国月季展”中,其制作的月季盆景连续获得4个金奖;中国第七届、第八届盆景展获银奖,2008年“上海东沃杯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获银奖,2010年“中国绿化博览会”获盆景特等奖,代表作《阅尽沧桑》在2004年“深圳国际花博会”获得金奖,《牧童春歌》获得2004年“深圳国际花博会”获得银奖,《雨霁含烟》曾获得“中国(安康)第八届盆景展”银奖。爱岗敬业 探索追求 光大盆景艺术

30年来,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园林绿化政策,认真学习各项方针精神,作为月季组组长,他关心团结同事,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曾潜心学过国画的他,在国画中找到了盆景艺术的源泉。他不仅有着很好的国画审美,还有着多年园林工作的实践经验,他拥有着一颗对盆景执着得近乎狂热的心,尤其是在微型月季盆景制作养护方面的造诣颇深。每年的公休假期,他几乎都是在公园盆景园里面度过的,节假日,他都是驾车去外地,自费搜集盆景老庄、树苗、奇石、几架,还兼艺术采风。一次他偶然得悉某城中村改造中有一批柽柳将毁于一旦,便心急火燎赶到现场,自费雇农民将柽柳移植到公园......这一干就是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在他的心中,绿化事业便是他的挚爱,研究盆景艺术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为了绿化事业,他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休息娱乐,他不知道付出了多少金钱和放弃多少别人认为发财的“机会”,他不知道承受多少家人的怨言和世俗的误解,但他矢志不移,毫不动摇,无怨无悔地坚守着献身绿化事业的理想信念,坚持着光大盆景艺术的探索追求。

厚积薄发,天道酬勤。2004年10月,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盆景“牧童春歌”、“阅尽沧桑”参加深圳国际花卉博览会,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从此,王小军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作品多次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别的大赛中获得好成绩。2013年,他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月季盆景方面获得的成绩和专业经验,出版了专业书籍《月季盆景》,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不畏困难 勇于担当 奉献园林事业 除了盆景艺术创作,王小军在造景造园方面也造诣颇深。他不仅熟悉植物生长规律及习性,熟知土壤、气候等因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而且懂得色彩搭配,有着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多次参与市绿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碧沙岗公园历届盆景展上、参加国际国内盆景大赛中,他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景观布臵到组织实施无不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极致;在公园景观建设改造中,他更是呕心沥血,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海棠筱苑建设的过程中,正值7、8月最炎热的季节,他亲临现场,大到假山的堆砌,叠石,小到地被植物的种植配臵,他都亲自把关,严格筛选,从上山选择石材、吊装运输到现场卸车、堆砌造型,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使得海棠筱苑成为郑州市园林系统的精品示范工程。

王小军同志的可贵之处不但体现在对绿化事业的挚爱追求方面,更时时刻刻表现于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带病坚持工作,为绿化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在今年的南阳月季盆景展、市五一月季花展和公园温室花房改造中,他克服了时间紧迫、环境不好、身体不适等困难,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喝水、休息,硬是保证了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回首30多年的园林路,你问他:累么?他微笑的摇摇头,苦么?他还是摇摇头,他深感欣慰,因为他所做的工作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深爱着他的工作,现在满园近千株盆景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王小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脚踏实地,勤于奉献,不求索取的绿色情怀,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园林之歌!孙向东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孙向东同志现年48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护林员,从事管护森林及防火工作31年,现为薄山林场元庙林区凤头山瞭望台森林防火嘹望员。孙向东在1984年进入了驻马店市薄山林场工作,刚进入薄山林场被分配到了采伐队。1988年9月他考进了汝南园林学校园林专业进行脱产学习,毕业之后回到薄山林场采伐队工作。管理采伐施工,协助木材销售。孙向东突出的工作表现,在1992年6月被市薄山林场评为先进工作者。他看护的薄山林场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城南20公里处,管护森林总面积1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96%。

2008年,薄山林场凤头山瞭望台的老瞭望员光荣退休,孙向东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被选派做森林防火瞭望员,没有太多犹豫就背着行李、食物上山。瞭望台在海拔300米的山顶,能监测薄山林场五分之四的防火范围。瞭望台第二层是休息的地方,窗户没有玻璃,用木板搭成的床上只有一床棉被;山上没有电,一到晚上四周黑魆魆的;缺水,遇到干旱季节,凤头山山腰处仅有的一口水井也会干涸;他用的是旧式手机,电池很耐用,备用电池有两三块,每次都把几块都充满、充足,所以每隔十天半月,他下山给手机充一次电。这生活条件对孙向东来说不算艰苦。最难做的是每年11月1日到第二年5月1日是森林的防火戒严期,必须24小时有人看护山林,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刮风不下雪下雨,他这七个月内就必须吃住在山上。至今孙向东在薄山林场当嘹望员8年了。每年的防火期,或是山民上坟烧纸,或是其他人员烧火取暖,或是山民焚烧秸秆,这片林子总会出现几次火情。每次火情,都是孙向东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由于报告及时,起火地点准确,扑火队总能火速赶到,所以从未酿成过森林火灾事故。在他当嘹望员以来薄山林场的10多万亩山林,因为他从没发生过火灾,山里人都很尊重他,因为他是大山防火的“眼睛”。

他的母亲不幸摔倒大腿骨折加之患有糖尿病,病情不能好转,2013年6月,孙向东的母亲不幸辞世,母亲弥留之际念叨儿子,孙向东却因为在外地学习,没能赶上为母亲送终。他说:“干我们这一行,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常守在父母身边,伺候父母尽孝心。”孙向东是长子,不能最后一刻守在母亲身边,是他心中一直久存的愧疚,而这愧疚更成为他工作的动力。

孙向东的先进事迹感动着驻马店人民。各大媒体记者闻讯赶到薄山林场,深入解了他的先进事迹。《大河报》在2014年3月18日刊登了题目为《林海嘹望者—孙向东》;《中国绿色时报》在2014年4月11日又刊登了题目为《守住山巅,等风来》来报道他的事迹。新闻媒体对孙向东的事迹深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2014年4月21日被驻马店市文明办表彰为2013年“文明优质服务标兵”,为个人和单位获得了荣誉。2015年以来,孙向东被河南省绿化委员会授予“河南省绿化奖章”,《河南日报》在2015年3月15日刊登题为《闻风而动的 “山林候鸟”》报道他的先进事迹,5月被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评为“2014驻马店市文明市民标兵”,并且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好人。河南省各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也在第一时间转发了孙向东的感人事迹,在全省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孙向东的事迹引起了广大民众热议。他成为《好人365》第338期封面人物,并在中国文明网及其147家联盟网站同时刊发。8月11日,《河南日报》刊登了孙向东登上“好人365”专栏封面的报道;香港文汇报河南分社致电市文明办索要相关材料,准备专题采访孙向东;截止到8月12日,驻马店文明网、河南文明网邮箱共收到评论文章20余篇。

孙向东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从没有见他向别人炫耀过自己。在和孙向东的谈话中他说:“我在工作中虽然干出的成绩,主要归功于驻马店市林业局、薄山林场领导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和薄山林场全场干部职工集体努力的结果。”他总是默默无闻、踏踏实实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扬着薄山人的实干、奉献精神,他用自身行动传递着真善美,展示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任清海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一、基本情况

任清海,男,汉族,农民。1942年出生,叶县常村乡金沟村人,高中文化。2007年开始从事荒山绿化,2009年成立叶县清海源核桃种植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栽植核桃12000余亩,开发荒山种植优质核桃,并进行核桃深加工,带动当地900多户栽种核桃,栽植核桃树35000余亩,使当地群众1300余人每人每年收入增加8000元左右,很好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3月,叶县清海源核桃种植有限公司荣获“叶县先进科普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4月,任清海荣获平顶山市“五一”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10月,叶县清海源核桃种植有限公司荣获“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12年当选为叶县人大代表。

二、主要先进事迹

一生的梦想、绿化荒山、带领村民致富

金沟村坐落于常村乡西北,是伏牛山与黄淮平原的交界处,属于浅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从任清海记事儿的那天起,山上就没有一棵树。看到家乡贫困的村民和那光秃秃的荒山,任清海心里隐隐作痛。绿化荒山、带领村民致富,成了任清海一生的梦想。

“不让我干,我会死得快点儿”

2002年春,任清海60大寿。儿子在县城一家饭店订了3桌饭菜,召集亲朋好友为老爷子祝寿。任清海提出回家栽树的想法,在场的人没一个赞同,尤其是老伴儿,说他是吃饱撑的。看到全家人一致反对,生性倔强的任清海拉下了脸,气愤地说:“不让我干,我会死得快点儿。”大寿过后,任清海就把家从县城搬回了老家,开始治理荒山。2002年以来,任清海先后出资50多万元,在村里挖水塘、打水井、修道路,在山上栽树。然而,树栽上没多久就枯死了。

到省城寻求治理荒山法

任清海说:“经过实践,我发现我们那里的山栽杨树不行,只能栽果树,可是栽什么果树呢?”2006年3月,任清海带着疑问,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寻求帮助,他见到了高级农艺师卢家旺。卢家旺问他,是栽30亩还是50亩?任清海听着这口气,知道卢工程师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任清海说:“卢师傅,我要是栽这么多,就不来了。我起码要栽三五千亩。”卢家旺认为那里的土质非常适宜栽种优质薄皮核桃,并告诉他可以到济源、卢氏参观考察。9月,任清海带着做汽车配件生意的三儿子任春峰一起到济源和卢氏考察。经过多次考察,他决定在家乡荒山上栽种薄皮核桃。

万亩荒山换绿装

2007年3月,任清海与部分村民签订了400亩荒山承包合同,并拿出100多万元买了挖掘机、铲车等机器,在荒山上开垦适宜栽树的梯田,在山沟里筑水塘。就这样,一期400亩荒山栽上了薄皮核桃树苗。经过精心管护,树苗茁壮成长。2008年,任清海承包了村里下辖的吴合庄、任庄、金庄、高庄3600亩荒山,也都栽上了薄皮核桃树。2009年,任清海又承包了8000亩荒山,同样全部栽上了核桃树。如今,这1.2万亩荒山已披上了绿装,结下了累累硕果。

昔日村民变“股东”

2009年5月,任清海注册成立叶县青海源核桃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如今公司已拥有固定员工50多名、季节工300多名,带动当地900多户栽种核桃,栽植核桃树35000余亩,使当地群众1300余人每人每年收入增加8000元左右,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村民任铁良告诉笔者,他不仅拿地入了股,而且是这里的固定员工,每年能拿1万元的工资。公司的成立给群众带来了的是实惠,带来的是财富,村民们打工不出门,挣钱在门口。承包荒山,种植核桃,一来降低投资成本,二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农户的实惠,实现双盈利。

付出就有回报。目前,“叶县清海源核桃有限责任公司”在总经理任清海的带领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事荒山治理、林业生产及林果产品的科研和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东玉同志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一、基本情况

钱东玉,男,汉族,高中学历,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尹岗乡东杨庄村人。1954年2月27日出生,1969年7月份初中毕业于苗寨中学,1972年12月高中毕业于封丘县黄陵高中。1973年2月至1982年2月在本村担任保管员等工作;1982年3月至1990年4月从事印刷工作;1990年5月至2002年9月从事防腐工程工作;2003年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在黄河滩区承包近千亩荒地,自此便开始了漫长的种植树木的生活,后来又陆续养殖奶牛、鸡、羊等,近几年又引进多种药材进行林下种植,目前正在从事农林工作。

二、主要先进事迹

2003年之前,一直经商,收入颇丰,当时完全可以衣食无忧安享晚年,但身为农民的他,对地总有种特殊的眷恋。2003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号召,不顾家人极力反对和好友的劝说,顶着少数人的嘲笑,率先承包了离家近二十里,无路、无水、至今无电近千亩黄河高滩,当时是荒草丛生,沟坎纵横的千年荒地。筹资金、学技术(先后到新乡、郑州、安徽等地学习技术,拜访专家)于2003年3月份从安徽速生杨研究所购臵杨树幼苗三万株及本地苗木两万余株。带领几十号人开荒植树。说起植树的艰辛,那真是困难重重,在荒滩支土灶,带干粮、喝冷水,无水就打井,起早摸黑,人扛车拉。用80天时间将五万余株树苗全部植入。经一年的精心管理,当年成活率在90%以上。在他的引导下,三年内周边滩区已成为数千亩的连片林区。

2008年林子起来了,他又把眼光盯在了林下种植上,先后在林下种植了白芷、牡丹、芍药及夏枯草等多种中草药材。目前昔日荒滩已成为林木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银行,为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富不忘乡邻,为林业发展和林下经济,几年来他先后给村民无偿提供优质树苗近万株,中药材种苗百余株,中药材种子2000斤,仅封丘县应举石楼林场牡丹苗30万株,封丘县李庄乡后庄林场牡丹苗30万株,本村张自胜牡丹苗17万株(仅张自胜一人种植3年后,出售丹皮一项收入8万余元,换回轿车一部)。

他的生活很简朴,但他总能处处以人为善,为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捐钱捐资给予特殊照顾。为方便村民出行,自己出资7万元为村修路,从不留名。汶川地震,他和子女捐资2000元为国分忧。诸如此事,举不胜举。

在他身上无处不彰显着一个农民对土地种植无限的热爱!

上一篇:三向培养下一篇:中期票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