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2024-04-27

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通用7篇)

篇1: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毒死蜱 化学品俗名: 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逐磷酸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pyrifos 英文名称:

CAS No.:2921-88-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毒死蜱 2921-88-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中毒症状有头痛、头晕、无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瞳孔缩小、肌肉震颤。重者出现肺水肿、昏迷。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有致敏性。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氧化硫、氧化磷。灭火方法: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臵。

第七部分:操作处臵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白色颗粒状结晶,有硫醇臭味。pH: 熔点(℃):41.5~43.5相对密度(水=1):1.398(43.5℃)沸点(℃):无资料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09 分子式:C9H11CI3NO3PS分子量:350.59 主要成分:含量:>4%乳剂。

饱和蒸气压(kPa):0.25×10-5(25℃)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爆炸上限%(V/V):无资料

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难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82 mg/kg(大鼠经口);202 mg/kg(大鼠经皮);60 mg/kg(小鼠经口);120 mg/kg(小鼠经皮)LC50:>2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对水生生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臵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臵方法:建议用控制焚烧法或安全掩埋法处臵。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61874 UN编号:2783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复合塑料瓶或铝瓶外普通木箱;塑料瓶、两层塑料袋或两层牛皮纸袋(内或外套以塑料袋)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包装所用的麻袋、塑料编织袋、复合塑料编织袋的强度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铁路运输时,可以使用钙塑瓦楞箱作外包装。但须包装试验合格,并经铁路局批准。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篇2: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配方:25%三唑磷+5%毒死蜱(建议在配方上提高点毒死蜱含量)

产品规格:200ml/瓶(1瓶2亩地),300ml建议也做,因为在产品规格上一个奇数、一个

偶数,2个规格相组合可以配合出农民所需的各种田亩数,(例如:2+2=4、2+3=5、2+2+3=7),细节决定成败。

产品定位: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兼防稻飞虱。

产品特点:三唑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快速渗透进入植物组织,因此对水稻钻蛀性害虫有很

好的效果,三唑磷复配优质毒死蜱后,提高了药剂的杀虫谱,在防治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同时,可兼防稻飞虱。

竞品比较:目前市场上,水稻二、三化螟的主导防治配方有杀虫双.BT、杀单.苏云菌、阿维.三唑磷、三唑磷.毒死蜱、水胺.阿维、康宽等品种。

A杀虫双.BT:对二、三化螟防效优异,价格便宜,亩成本在2.5元左右,预防

稻飞虱需要添加吡虫啉或噻嗪酮等,是使用多年的老配方,依然有很

多农户认可该配方,但渠道上利润微薄,无销售动力。

B杀单.苏云菌:是杀虫双的升级产品,也是老配方,对二、三化螟防效优异价

格便宜,亩成本在4元左右,预防稻飞虱需要添加吡虫啉或噻嗪酮等。

C阿维.三唑磷:这类产品中做的比较出名的是威敌的卡蒙,这几年有很多企业

跟风,该配方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亩成本3-5元,商家利润一般。

D水胺.阿维:这类产品中做的比较出名的是威远的蓝锐,有的企业做成1+1的模式,对二化螟效果突出,亩成本较高。

E康 宽:新成分,运作好,宣传力度大,防效好,防效长,亩成本高15元/亩,零售商的利润在4元/亩,虽然产品的利润率低,但是卖1亩地的产

品所产生的利润要高于其他药剂,加上市场宣传、保护措施到位,效

果很火爆。

销售策略:经过上述竞品的分析,我们认为要运作好三唑磷.毒死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使本产品的利润率不低于品种B、C、D。

2、在销售网络布局上不要太密集,做好市场保护,保证渠道商有稳定、可靠的利润。

3、利用新安品牌带动产品的销售,因为对于渠道商来讲,在同等利润和市场保护的情 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和大企业合作,因为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品质更有保障,新 安是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更容易使人信赖。

价格体系:

200ml/瓶 县级经销商拿货价5元以内,批发6元,零售10元。

(丰乐15%三唑磷.15%毒死蜱200ml规格,批发6元,零售10元)(快达48%毒死蜱200ml规格,批发7元,零售12-14元)

销售方式:由产品经理根据各省市场情况酌情处理,主要方式有3种:

1、省代模式:由全省运作能力的省级经销商买断经销。

2、自由网络销售:公司原有业务区域对该产品有销售意向和能力的业务人员,可由公

司业务人员划区销售。

3、其他企业人员代销:交给有经验、有客户资源、有能力的其他企业老业务人员销售。推广宣传:重点市场开推广会议、宣传海报(第一年可不做)

篇3: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关键词:毒死蜱,水稻,消解动态,残留量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稻米是我国人民直接消费的主要口粮。我国有近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每年用于口粮的消费为1.2亿t左右, 稻米的产量、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毒死蜱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有机磷类杀虫剂, 对害虫有触杀、胃毒和熏蒸等作用,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果树、蔬菜、棉花、小麦、大豆、花生、茶叶、甘蔗等作物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害虫及害螨、蓟马等。然而, 环境毒理学研究却发现, 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1], 对人类生活的不利影响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其对儿童和孕妇健康的潜在影响[2], 日本、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对毒死蜱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的规定[3], 我国在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也规定了毒死蜱在一些农产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MRL) 。迄今, 国内外关于毒死蜱在土壤及作物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有许多报道[4,5,6], 但毒死蜱在水稻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及安全使用技术尚少有报道。现在自然条件下对水稻使用毒死蜱进行试验, 以明确该药剂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 进而评价其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剂和作物品种

试验药剂为48%毒死蜱微乳剂;供试水稻品种为松粳9号。

1.1.2 分析试剂和仪器

供试试剂主要有丙酮 (北京益利化工有限公司) 、二氯甲烷、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

试验仪器主要有:Agilent GC 6890气相色谱仪、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IKA旋转蒸发器、IKA组织捣碎机、数显恒温水浴锅、狮鼎循环水真空泵、粉碎机及各种玻璃仪器。

1.2 方法

1.2.1 田间试验

试验按常规兑水喷雾, 使用濛花手动喷雾器, 喷雾均匀。施药期间为晴朗天气, 日平均最低温度为18℃, 平均最高温度为28℃。

1.2.2 消解动态试验

按一次施药多次取样的方法进行, 试验设植株动态小区1个, 田水 (土壤) 动态小区1个。处理的施药剂量分别为推荐使用剂量2 250g·hm-2和10倍推荐使用剂量, 兑水2 000倍, 施药次数为1次。处理和对照均重复3次, 植株动态面积为30 m2, 田水 (土壤) 面积为10 m2。施药后2 h, 于1, 2, 3, 5, 7, 10, 14, 21, 28和45 d按照《NY/T 788-2004农药残留实验准则》对植株、田水、土壤分别进行采集和样品处理[7,8]。

1.2.3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标准品, 用丙酮为溶剂, 配制成1.0 mg·mL-1的标准储备液, 贮于冰箱 (4℃) 中, 使用时根据各农药品种的仪器响应情况, 吸取不同量的标准储备液, 用丙酮稀释成混合标准使用液。

1.2.4 样品的提取

称取粉碎后的糙米粉10.00 g为试样 (植株称取10.00 g, 稻壳称取5.00 g, 田水称取25.00 g, 土壤称取25.00 g) , 置于250 mL烧杯中, 加入20 mL水和50 mL乙腈浸泡过夜, 振荡器振荡90 min。匀浆液经铺有2层滤纸的布氏漏斗减压抽滤, 待净化。

1.2.5 样品的净化

向滤液中加入10~15 g氯化钠使溶液处于饱和状态。剧烈振摇2~3 min, 静置30 min, 使乙腈与水相分层。用移液管取10 mL乙腈溶液, 在60℃水浴上浓缩至近干, 用2 mL丙酮溶解, 待上机。

1.2.6 色谱条件 Agilent GC

6890:附有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色谱柱:DB-170 130 m×0.25 mm×0.25 μm;柱流量:1.0 mL·min-1 (恒流模式) ;进样口 240℃;检测器:250℃;柱温:初温100℃保持2 min, 以25℃·min-1升温至250℃, 再以18℃·min-1升温至280℃保持10 min;进样体积:1 μL。在此条件下, 毒死蜱保留时间约为10.4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的线性相关测定

将毒死蜱标准品用丙酮稀释配制成浓度为0.1、0.2、0.5、1.0、2.5、5.0 μg·mL-1 的系列标准液, 进样测定。以毒死蜱浓度 (C) 为横坐标, 峰面积 (A) 为纵坐标作图 (见图1) 得出线性方程为:A=7360.01C-417.34, R=0.999 0。图2为毒死蜱标准样品色谱图, 图3、图4分别为糙米空白色谱图和添加标准样品色谱图。

2.2 添加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

在植株、土壤、田水和空白对照样本中添加毒死蜱标准溶液, 测得不同浓度下的添加回收率和变异系数。添加0.02、0.05、0.10 mg·kg-13个浓度毒死蜱的标准液, 植株回收率为89.0%~106.7%, 变异系数为9.03%~4.89%, 田水回收率为86.4%~111.0%, 变异系数为8.92%~6.46%, 土壤回收率为89.3%~106.5%, 变异系数为5.04%~6.83%, 准确度和精确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见表1) 。

2.3 毒死蜱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由图5~图7可知, 毒死蜱在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为5.5 d, 消解动力学方程为y=5.352 6e-0.124 7x, 在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为11.7 d, 消解动力学方程为y=0.071 4e-0.055 6x, 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为10.6 d, 消解动力学方程为y=0.1907e-0.065 2x。

2.4 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48%毒死蜱微乳剂按照1 500 g·hm-2剂量在水稻上分别喷施1次, 末次施药30~40 d后, 糙米中毒死蜱残留量在0.057~0.044 mg·kg-1, 皆小于0.1 mg·kg-1。

按照1 500 g·hm-2剂量和2 250 g·hm-2的剂量施药1次和2次, 末次施药20~40 d后, 2 a 3地试验结果表明, 稻壳中毒死蜱残留量在0.251~1.956 mg·kg-1, 植株中毒死蜱残留量在0.200~2.605 mg·kg-1, 土壤中残留量均小于0.02 mg·kg-1 (见表2) 。

3 结论

采用GC方法分析测定毒死蜱微乳剂中毒死蜱的含量, 回收率较好, 符合测定要求。动态消解试验表明, 毒死蜱在植株中消解较快为5.5 d, 在田水和土壤中消解较慢, 分别为11.7 d和10.6 d。我国规定食品中毒死蜱在稻谷中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MRL) 为0.1mg·kg-1, 当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时, 毒死蜱在稻谷上的残留量在推荐安全期30 d, 均小于MRL值。

参考文献

[1]秦钰慧, 王以燕.美国关于毒死蜱的最新决定[J].农药, 2000, 39 (8) :45.

[2]Berkowitz G S, Obel J, Deych E, et a1.Exposure to indoorpesticides during pregnancy in a Multiethnic Urban Coh-ort[J].Envi2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3, 111:79-84.

[3]王霓霓.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食品卷)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4]冯明祥, 陈振德, 袁玉伟, 等.几种常用杀虫剂在洋葱上的残留消解动态[J].农药, 2006, 45 (5) :337-338, 341.

[5]陈振德, 陈雪辉, 冯明祥, 等.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 (4) :728-731.

[6]施海萍, 陈謇, 叶建人, 等.毒死蜱、乐果在大棚和露地青菜上的消解动态[J].浙江农业科学, 2002 (4) :191-1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788-2008农药残留试验准则[S].

篇4: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毒死蜱3%颗粒剂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3%颗粒剂对花生地下害虫防效高,持效期长,相同剂量下防效高于辛硫磷3%颗粒剂,试验过程中,毒死蜱3%颗粒剂对花生生长安全,宜在花生花期施药,推荐使用剂量4.5kg~5kg/667m2.

作 者:赵跃锋 吴春柳 孙海霞 杜国庆 作者单位: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河北,衡水,053500刊 名:农药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年,卷(期):200930(5)分类号:S482.3 S435.325 S481+.9关键词:毒死蜱 花生地下害虫 防效

篇5: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污染及非破坏性等优点。随着NIR软硬件系统的不断改进和提高,NIR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1]。目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对象均有机成分含量较大,而对有机成分含量在1g/kg以下测量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实验分别对简单背景溶液(由甲醇、水和由甲醇作溶剂的毒死蜱溶液组成)和多种物质的复杂背景溶液(由甲醇、水、蔗糖、维生素及由甲醇作溶剂的毒死蜱溶液)下含微量有机磷农药的溶液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有望应用于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1 实验方法设计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硬件及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

采用MPA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德国,Bruker),检测器采用铟镓砷(InGaAs),液体光纤探头长2m,光程池1mm,透反射测量有效光程为2mm,光谱采集与分析软件采用OPUS5.0。

1.1.2 试剂来源

本实验把标准物质毒死蜱溶液稀释后得到的标液作为建模集和验证集样本。

简单背景下第1组样本:标准物质浓度为1mg/mL的毒死蜱和甲醇混合液。甲醇及水的混合溶液。甲醇 和水作为稀释溶液,其浓度范围为3.23 ~0mg/kg样本为31个,其中21个样品作为校正集,10个样品作为验证集。

复杂背景下第2组样本:浓度为1mg/mL的毒死蜱和甲醇溶液的标准物质、蔗糖、维生素C及甲醇和水混合而成的溶液。甲醇和水作为稀释溶液,浓度范围为3.13 ~11.1mg/kg。样本为37个,其中27个样品作为校正集,10个样品作为验证集。

1.2 光谱测定方法

将所配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分别装入5mm茶色小瓶中。测量时,在室温下将样本溶液滴入液体光纤探头的光程池中,采用透反射采样模式,对12500~4000cm-1谱区扫描,分辨率为8 cm-1,扫描32次。

图1和图2为两组试剂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图。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毒死蜱浓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用OPUS5.0软件,选择建模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谱区范围,使用交互验证法确定主因子数[2]。对第1组样本数据采用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17点平滑做预处理,毒死蜱对光谱信息贡献量最大的谱区范围是7502.2~5446.3cm-1,主因子数为4;对第2组样本数据采用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21点平滑做预处理,毒死蜱对光谱信息贡献量最大的谱区范围是9998.3 ~7497.9cm-1和5778.3 ~5442.8cm-1,主因子数为5。回归统计方法均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PLS,partial least squares ),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吸光度矩阵和浓度矩阵分别分解为特征向量和载荷向量,然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在这些稳变量之间建立相互关系,从而得到吸光度矩阵与浓度矩阵之间的数学校正模型[3]。PLS的优点希望尽可能在自变量X中提取出与因变量Y 相关性最大的组成分,这对于分析微含量的物质有益,同时PLS在建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结构的简化。因此,可以在二维结构图上对多维数据的特性进行观察,其建模的效果也可以从图形上直观地表现出来[4]。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5]:设A为n个样品在m个波长处的吸光度矩阵;C为l 个组分在n个校正样品中的浓度矩阵;E、F分别为残差矩阵。PLS 不仅把光谱矩阵分解为吸光度隐变量矩阵T与载荷矩阵P的乘积,还把浓度(含量)矩阵分解为浓度隐变量矩阵U与载荷矩阵Q的乘积

A(n×m)=T(n×d)P(d×m)+E(n×m) (1)

C(n×1)=U(n×d)Q(d×1)F(n×1) (2)

把隐变量矩阵T和U做线性回归,用对角矩阵B关联,得出

U(n×d)=T(n×d)B(d×d) (3)

对预测集中要预测的样品,设其光谱矩阵为Aunk,则由Aunk=Tunk可求出Tunk,即

Cunk=TunkBQ (4)

本研究所用评价NIRS定量模型的预测精度的指标有以下相关系数R2、校正标准差RSME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estimation)、交叉验证标准差RMSECV(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 以及预测标准差RMSEP(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2]。

图3为毒死蜱、甲醇及水的混合溶液中毒死蜱含量近红外光谱图交叉验证NIRS预测值与化学值。图4为毒死蜱、蔗糖、维生素、甲醇及水的混合溶液中毒死蜱含量近红外光谱图交叉验证NIRS预测值与化学值。

交互验证结果表明,NIRS预测值和化学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校正样品均匀地分布在回归线的两侧,并且交互验证得到的校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9和0.9918,如表1和表2所示。

2.2 模型的精度检验

用两个模型分别对验证集样本进行预测,并比较化学值与近红外测定值,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为简单背景下10个样品的预测值,平均误差为0.235mg/kg。表4为复杂背景下10个样品的预测值,平均误差为0.2958mg/kg。

3 结束语

尝试运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液体中的微量有机磷农药毒死蜱,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背景,逐步探究近红外光谱在测定溶液中微量毒死蜱的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在测定混合液中的毒死蜱浓度≥3.2mg/kg时,通过选择适当的预处理方法和所分析的谱区范围,在预测以上两种不同溶液样本的过程中,样品的预测值和化学值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摘要:基于近红外光谱方法对测定溶液中微量毒死蜱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选择了两组不同背景的液体样本,对混合溶液中的有机磷农药应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微量检测。选取溶液光谱的有效谱段,采用二阶导数+17点平滑和一阶导数+21点平滑预处理方法和最小二乘定量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背景下,近红外光谱法对分析混合溶液中的毒死蜱含量在310mg/kg之间的溶液样本取得了良好的测量效果。

关键词:微量成分检测,近红外光谱,有机磷农药,毒死蜱

参考文献

[1]陆婉珍,袁洪福,徐广通,等.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石油化工出版社,2000.

[2]吴军,白琪林.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5,10(10):1421-1423.

[3]刘福强.短波近红外光谱的盐酸环丙沙星粉末药品的定量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05,3(4):41-43.

[4]张明详.近红外仪器能量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及OSC算法的应用(硕士论文)[D].中国农业大学,2004.

[5]吴瑾光.近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上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6]Josep F Ventura-Gayete,Sergio Armenta,Salvador Garri-gues,etal.Multicommutation-NIR determination of he-xythiazox in pesticide formulatio[J].Science Di-rect.Tlan-ta,2006,68:1700-1706.

篇6: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

关键词:毒死蜱,生菜,农药残留,降解动态,试验

毒死蜱是叶菜类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品种之一, 作为一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 毒死蜱被认为是取代甲胺磷的理想品种。但近年来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 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甚至被认为毒死蜱作为一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 是蔬菜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药之一。因此研究毒死蜱在蔬菜中的降解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力争为该农药在天水及相似地区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田间蔬菜不同栽培方式的多点试验, 探讨毒死蜱在生菜上的残留降解规律, 掌握其安全间隔期, 指导农民科学施药, 合理采收, 保障消费安全。

二、材料与方法

㈠材料与仪器供试生菜, 选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美国大速生菜品种 (甘肃武威市祥林种苗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 48%毒死蜱乳油[chlorpyrifos, O, O-二乙基-O- (3, 5, 6-三氯-2-吡啶基) 硫逐磷酸酯], 商品名为毒死蜱、乐斯本等, 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日期2012年12月8日;检测仪器, GDYQ-701S样品提取仪 (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GDYN-308S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试剂缓冲液、酶、显色剂、底物均为东莞市绿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㈡试验设计与方法田间试验设露地、冬暖棚、塑料大棚三种栽培方式。于2013年4月6日对生菜进行药剂处理, 叶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 并设清水对照, 共计3个处理, 每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5平方米, 分别在施药后0天 (1小时) 、3天、7天、10天、14天采样检测, 每小区按对角线5点取样, 每个样点随机取生菜1株, 切碎, 以四分法取样叶片500克, 放入-18℃以下冰箱中保存待测, 测定生菜叶片内的农药残留。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㈠不同栽培条件下生菜中毒死蜱的降解动态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 毒死蜱在生菜同种栽培方式中, 其降解变化差别较大, 施药后0天~3天, 变化幅度较小, 而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在第3天~第14天, 此段的曲线斜率最大, 说明降解情况明显;而在生菜不同栽培方式中, 其降解变化幅度差别也较大, 变化幅度最大的为露地栽培生菜, 其次为塑料大棚生菜, 冬暖棚生菜中毒死蜱的降解相对较慢。

从表中数据得知, 在施药后第7天, 露地、塑料大棚、冬暖棚生菜酶抑制率分别为:30.11%、57.90%、67.73%, 说明药后7天露地生菜可以安全上市, 而塑料大棚、冬暖棚生菜毒死蜱仍然超标, 在施药后第14天时露地生菜酶抑制率仅为2.87%, 而塑料大棚、冬暖棚生菜酶抑制率仍为23.99%和24.20%。说明露地生菜残留降解明显快于塑料大棚和冬暖棚, 即施药后同一时间, 不同栽培方式毒死蜱在生菜中残留降解变化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相同季节, 不同栽培条件下生菜中毒死蜱的降解速度不同, 这与露地栽培条件下光照、温度和天气等因子影响农药残留的挥发、降解和分解有关。

篇7:国内毒死蜱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毒死蜱的主流生产方法是三氯乙酰氯工艺。以丙烯腈及三氯乙酰氯为原料,在亚铜盐的催化作用下,经加成、环合、碱解合成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2]。该中间体再与乙基氯化物在催化剂作用下缩合制得原药毒死蜱[3]。该工艺每生产1t毒死蜱会产生3~6t的废水,主要来自于碱解及缩合两个工段。碱解废水的p H>12,COD为30000~50000, 含有三氯吡啶醇钠、有机溶剂、三氯乙酸钠、丙烯酸钠、聚丙烯腈、氯化钠、铜离子及其他杂质。缩合废水的p H为9~10,COD为10000~20000,含有毒死蜱、 三氯吡啶醇钠、氯化钠、硫化钠、磷酸盐及偏磷酸衍生物等。这两种废水具有浓度高、盐度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制约了国内毒死蜱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很多高校及企业人员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者它们的结合工艺对毒死蜱废水进行处理。其中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废水中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使它或从溶解、胶体或悬浮状态转变为沉淀或漂浮状态,或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进而从水中除去。与物理法、生物法相比,化学法能迅速、有效地去除种类更多的污染物。化学处理设备容易操作, 也容易实现自动检测和控制;一些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能作为有用的资源回收利用。化学法主要包括焚烧法、催化氧化法、铁碳微电解法等。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在毒死蜱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焚烧法

焚烧法一般用来处理高COD、高毒性、可生化性差的废水。废水中的污染物在高温下分解成无毒无害的小分子物质,产生的热量回收利用。它是一种使废水真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4]。 目前,已报道的毒死蜱废水的工业化处理方法即采用焚烧法。

山西三维丰海化工有限公司[5,6]采用蒸发 - 焚烧 - 生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毒死蜱废水进行处理。将废水中和回收三氯吡啶醇钠,然后经多效蒸发浓缩, 送入焚烧炉焚烧,焚烧后的氯化钠经精制后可作为工业盐出售,副产蒸汽供生产使用。多效蒸发的冷凝液经生化处理,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二级排放标准。

2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废水中的污染物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甚至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废水COD降低[7]。该法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很少有二次污染,在毒死蜱废水的处理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催化氧化法包括催化湿式氧化、电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芬顿氧化等。

2.1催化湿式氧化

催化湿式氧化是在传统的湿式氧化处理体系中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在不降低处理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氧化分解能力,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8]。

王大六等[9]先用浸渍法制备出Cu O-Co3O4Ce O2/Ti O2-Zr O2负载型催化剂,然后以江苏某化工企业三氯吡啶醇钠的实际废水为实验对象进行催化湿式氧化反应。调节废水p H为6,催化剂投加量为8g·L-1,在氧气分压2.0MPa,温度230℃时反应2.5h, COD去除率达到97.2%。但该反应以氧气作为氧化剂,是一个包含气、液、固三相的反应。为了确保氧气在废水中有足够大的溶解度,需要高压条件,对设备的要求高。若以液态的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则可以降低传质阻力,避免高温高压反应,此即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技术[10]。

杨倩[11]分别采用湿式过氧化氢和催化湿式过氧化氢两种方法来处理三氯吡啶酚模拟废水。结果表明,在自制负载型催化剂Cu-Mn-Ce /分子筛作用下,反应温度明显降低,常压160℃反应2h后三氯吡啶酚去除率达到98% 以上。并提出了三氯吡啶酚可能的降解途径:·OH进攻吡啶环上的氯原子, 逐步生成多羟基吡啶,然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4-氨基 -2-丁烯酸,进一步分解成马来酸,再氧化成草酸, 最后部分有机物矿化成H2O、CO2及NH4+。

2.2电催化氧化

电催化氧化是在外加直流电场下通过有催化活性的电极反应直接或间接产生·OH,从而有效降解难生化有机物,因其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毒死蜱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12,13]。

邹敏等[14]采用电催化氧化 - 微电解 - 混凝沉淀工艺对毒死蜱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以钛基多种催化物质涂层电极作为阳极,在阴阳极之间填充了负载有多种催化材料的导电和不导电粒子。与传统二维电极相比,多维电极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小的粒子间距,所以液相传质效率高,出水吡啶类物质被有效分解。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15,16]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掺硼金刚石膜阳极,以整体钛板为阴极,在一定电压下分别处理毒死蜱碱解及缩合废水,出水颜色明显变浅,可生化性大大提高,废水中的三氯吡啶醇钠及有机磷被有效降解。钱佳燕[17]以自制铝 - 镀钌钛网双电极为阳极,铜网作为阴极,在超声作用下对毒死蜱模拟废水通电15min后, 出水有机磷的去除率可达99.56%。并提出了废水中毒死蜱可能的降解途径:毒死蜱上的P=S键在自由基作用下生成P=O键。而P原子的正电荷密度高, 在OH-攻击下醚键水解成羟基。·OH进攻吡啶环上的氯原子,逐步生成多羟基吡啶,然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脂肪类化合物,进一步氧化为羧酸,最后转化成H2O、CO2、PO43-、SO42-等。

2.3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是利用催化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高活性的空穴电子对,进而产生氧化性极强的·OH,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氧化为CO2、H2O及无机物。常见的光催化剂有Sn O2、Zn O、Ti O2、Fe2O3等[18]。光催化氧化降解速度快,不产生二次污染, 但是目前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少应用于工业化实例。

赵平等[19]将毒死蜱废水稀释100倍后在Ti O2、 双氧水、紫外光作用下氧化24h,有机磷去除率达到57.4%;经吸附剂吸附后,无机磷去除率达到98.14%。季萍等[20]将Ag负载于纳米载体上制得3种光催化剂,得出了其催化活性顺序为Ag/CYC > Ag/Ti O2> Ag/Zn O,将Ag/CYC在紫外光照下用于毒死蜱模拟废水的处理,COD去除率达到85%,无机磷回收率达到60.63%。

2.4芬顿氧化

芬顿氧化是以Fe2+为催化剂,用H2O2进行化学氧化的废水处理方法[21]。双氧水在亚铁离子作用下生成强氧化性的·OH,与废水中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近年来,芬顿氧化法在处理毒死蜱废水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双氧水价格较贵,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常与其他方法联用来对废水进行处理。

吴启模等[22]采用芬顿试剂分别处理毒死蜱环合及缩合废水,出水COD去除率达到50%~60%,废水可生化性大大提高。气相色谱检测到饱和脂肪烃含量大幅度增加,说明·OH可使苯环及杂环结构的有机物开环生成低级脂肪烃。王同涛等[23]利用芬顿氧化、混凝沉降、催化臭氧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氯吡啶醇钠废水进行预处理。在最优的工艺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89.2%,B/C由0.06提高到0.38,极大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将毒死蜱废水与二甲戊乐灵废水酸析过滤,滤液与络合萃取剂搅拌萃取,下层废水芬顿氧化。出水(COD去除率48%)催化臭氧化2h后经A/O法处理,最终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3铁碳微电解法

铁碳微电解以铁为阳极,碳为阴极,在酸性废水中形成无数个原电池,产生Fe2+和新生态氢。通过铁的还原、络合作用、氢的氧化还原作用、电化学富集、物理吸附、电子传递作用等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25],与其他技术尤其是双氧水联用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等特点,比较适用于毒死蜱废水的处理。

欧阳湘豫等[26]采用曝气铁碳微电解 - 混凝沉淀法在间歇反应器中处理甲基毒死蜱废水。在最优工艺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68.5%。张春永等[27]采用一级微电解 - 二级微电解 - 混凝沉降工艺处理毒死蜱废水,有效去除了废水的悬浮物和色度,COD及TOC去除率均可达到85%以上。他们认为微电解不能破坏吡啶环,所以出水中吡啶氯化物的存在使得废水臭味仍然存在,建议与其他技术联用来彻底处理毒死蜱废水。严文瑶[28]在铁碳微电解、混凝沉降后加上Cl O2催化氧化来处理毒死蜱废水,最终出水COD及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8% 和99.7%。

4其他处理方法

除前述几种毒死蜱废水的处理方法外,还有电渗析、超临界氧化等处理技术。

电渗析是一种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29]。刘立芬等[30]串联酸解和碱解分别对毒死蜱碱解及缩合废水进行预处理,回收其中的三氯吡啶醇钠,滤除废水中的有机盐,降低COD,为后续的电渗析及生物处理扫清障碍。电渗析装置的安装较为复杂,离子交换膜成本高,易受污染,脱盐效果不彻底,制约了该工艺的工业化应用。

超临界氧化法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近似于非极性有机溶剂的特性,使有机物能与空气、氧气等气体混溶形成均相反应体系,进而实现有机物高效快速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31]。刘宁等[32]采用连续管式反应器考察了三氯吡啶醇钠模拟废水的超临界氧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超临界条件下保持合适的停留时间,废水中三氯吡啶醇钠几乎完全被降解。FT-IR分析表明降解产物主要为H2O、 CO2和无机铵盐。尽管该技术能彻底破坏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但是高温高压易腐蚀设备且会带来安全风险。目前不少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合适的催化剂来改善苛刻的反应条件。

5小结

国内毒死蜱废水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多数企业采用的焚烧法设备投资大,处理成本高,排空的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毒死蜱废水中含有10% 以上的氯化钠,特别适合用电催化氧化法来处理,但电极材料能耗大、寿命短,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随着新型电极材料的不断研制与开发,电催化氧化联合其他处理技术极有可能替代焚烧法成为毒死蜱废水处理的工业化方法。

摘要:毒死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来自于碱解及缩合两个工段,具有浓度高、盐度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一直是制造企业及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制约了国内毒死蜱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综述了国内毒死蜱废水的处理方法,重点介绍了化学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电催化氧化法联合其他处理技术将成为我国毒死蜱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政治生活复习学案下一篇:“口号”:不是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