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2024-05-24

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精选6篇)

篇1: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襄城县湛北乡

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防汛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300余亩,7个居民组,1504人,300多户,共有房屋3000余间。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受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山洪、滑坡。主要在村7组的住户,共有94户,225人,共有168间房屋受到危险。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由村支部书记郭鹏辉同志为组长,负责全面工作。村组干部为成员,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鸣锣员一人,负责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向村民传递转移信息;应急抢险队18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成员名单、联系方式见附表1。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本村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

体情况选定)

(注:1、3、6、24小时预警指标根据各村所在流域具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村(组)干部、预警员、应急抢险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应急抢险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村主任(支书)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防汛物资的筹备要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就地取材,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群众储备铁丝、抬杆、麻袋、稻草、桔杆、编织袋等,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以备调用。村委会储备铁丝50公斤、木杆60根、麻袋600条、编织袋100条,所有储备的防汛物料,严禁挪用,确保

防汛抢险工作的需要,联系人为村支书郭鹏辉。

附表:

1、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

2、危险区转移安置情况表

2012年日

篇2: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防汛方针,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编制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南苑社区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中心地带。北起北关东街,南至市自来水公司,东以漆水河为界,西至印台乡杨贬村,隶属于印台区城关街道办事处,辖区共有西山、南街、南关三个居委会,有驻区单位23个,住宅小区22座,辖区内共有常住户2496户,人口8088人,面积1平方公里。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结合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本社区危险地段李家沟、南关居委、罗家沟、南沟、杨沟险等55处,涉及2个组。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组长:周斐

副组长:段萍萍、温学样

成员: 任惠云、侯海燕、王丽丽、蔡建梅、赵苗

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应急抢险队10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预警遵循已设定预警指标,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报警工具为铜锣和吹哨子等报警器材,警报信号设置为:连续敲击铜锣、停一分钟,再连续敲击铜锣、停一分钟┄┄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全社区动员,提高警惕,指挥人员到位,做好一切准备,转移安置联络人通知转移安置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持续鸣声,表示险情出现,转移安置联络人组织进行安全转移工作,危险区人员必须立即按预定路线有次序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社区干部、预警员、抢险突击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抢险突击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社区主任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为防止南苑社区南关和西山小组汛期可能出现的灾害,我社区准备了以下防汛物资:铁铲、镐头、扒子等工具; 信息传输:根据紧急电话、手机短信、敲脸盆等。存放地点社区,保管人段萍萍,联系电话:*** 附:表1、2、3表1:南苑社区山洪灾害防御机构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分工

表2:南苑社区抢险队人员表

表3:地质监测人员表

篇3: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1 山洪灾害的定义

山洪的发生给人们的社会活动生活和工作、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 人们将这种危害称之为山洪灾害。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河水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 山洪灾害的暴发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的损失、活动设施的毁坏以及环境资源的破坏等等严重的危害。

对于山洪灾害的诱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气象水文因素。山洪灾害的直接来源是山洪本身; (2) 地质地貌因素。山区地面的承载条件是山洪致灾程度轻重的主要因素; (3) 人类活动因素。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 经常导致山洪灾害加剧。

2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问题

山洪灾害防御是指在山洪灾害发生时依靠现有的工程措施, 通过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基层岗位责任制等辅助手段达到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社会行为。目前, 我国的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山洪灾害的范围广, 防御的难度系数大

山洪灾害多发生在偏僻地区, 并且发生的范围较为广泛。据统计, 在我国山洪灾害的发生点多达数千处, 严重地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理位置偏僻、深山等地段是山洪灾害发生频率极高的山洪暴发地, 并且爆发地的交通极其的不方便, 人们的居住的地方也比较的分散,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2.2 建造的工程防御系数比较低, 对抗山洪的能力比较弱

目前, 在江河沿岸比较集中的地区都有设置预防的工程, 但是大多数工程的设防标注比较低, 间接地造成了工程的抗灾能力比较弱, 对于比较严重的洪水灾害不能很好地进行防御。一旦出现超强的降雨和洪水的暴发, 决口垮坝的危险极易发生。

2.3 人类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活动加快了山洪灾害的发生频率

到目前为止, 很多的地方都发生过山洪灾害,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 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多地发生严重的砍伐树木, 不合理的建房、修田等等多种人为的破坏行为严重地影响了自然环境, 不但造成了自然的水土流失, 而且还造成河道的阻塞的发生, 使得河道的泄洪能力明显的降低, 这样就会使得原地的地表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从而间接的造成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的加快和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剧。

2.4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的水平低

由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手段作为整个防御工作的主要支持。目前, 在我国内, 设置自动的监测点还是比较少, 检测的范围也比较狭窄, 对于局域性和小范围的强降雨无法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 山洪灾害的预警预报的水平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 水平处于低水平。

3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措施

山洪灾害的防御难度在不断的增大,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多种的防御措施, 就目前的山洪灾害而言, 对于山洪灾害的防御, 以下几点是进行防御工作的基本措施:

(1) 相关的部门加强对山洪灾害的研究。加强关于山洪灾害的监控和预报预警的系统的核心技术的研究, 对核心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 例如对于雨量的监控, 天气预报和洪水的预警等方面技术的创新, 可以引进国外对于这方面创新的技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引进, 从实际情况出发, 确保系统性能的提高和稳定, 有效的解决山洪灾害到来之前的防御工作, 以此来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降低人员危险的系数等等。

(2) 尽最大的可能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的系统, 加强该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山洪灾害的防御系统, 在做到不断完善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对该系统的管理和相关的维护, 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的工作要到位, 加快对相关工作人员不定时的培训, 建立完善的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制度, 真正的做到系统的完善, 并且不定时的进行维护和相应的管理, 做到及时的预报工作。

(3) 加强宣传自然建设, 避免不合理的利用。大多数的山洪灾害发生在较于偏僻的地区, 而该地区的人们对自然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 造成了局部的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加大。加强宣传自然建设, 共同维护自然的合理发展, 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几率。

(4) 山洪灾害地进行民众的转移和聚集。由于山洪灾害大多发生在居民分散居住地, 对于一些山区来说, 由于它的山体坡度比较大, 山洪灾害多频率的发生, 对于解决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难度系数比较大, 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对该地区的民众进行转移, 或者将分散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对重灾区因原址已不宜建房, 另行选址、集中连建, 一次性永久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危险。

(5) 加强建设山洪灾害的预防保障体系。在科技发展的当代社会, 在不断的完善和建设山洪预报预警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加强建设山洪灾害的预防保障体系, 从根本做起, 由于山区的居民对于山洪灾害的防御的意识和防御的工作都比较偏低, 所以, 应该大力的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知识宣传, 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防灾组织体系。

4 总结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 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我们应该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 维护自然环境, 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在做好山洪防御工作的同时, 实现人水和谐, 加强自然建设, 减少人为的损坏行为, 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山洪灾害是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最大的灾难之一, 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频繁的发生, 目前, 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是我国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解决工作, 山洪灾难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的损失是及其的严重。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问题和措施,探究

参考文献

[1]何秉顺, 李青山.山洪灾害防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J].中国水利, 2014 (18) .

[2]何义勇, 王祥.霍山县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御[J].中国水利, 2013 (18) .

[3]涂勇, 何秉顺, 常清睿.新形势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水利, 2014 (21) .

篇4: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篇5: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澄江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澄江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

各村委会、镇属各单位:

现将《澄江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澄江镇人民政府 2010年 月 日

主题词:山洪 地质灾害 防御预案 通知

抄 送:县政府办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澄江镇党政办公 2010年 月 日

(共印30份)

澄江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总则 1.1 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编制我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 编制依据

本预案制定依据有:《中华人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中共江西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加强监督严肃纪律的规定(试行)》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山洪灾害及其引发的山塘及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值班责任制。

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臵

我镇位于寻乌县东北部,西邻福建省武平县城,北接会昌县城。

2.1.2地形地貌土壤植被

我镇地处东江源中上游的丘陵山区,总土地面积19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流纵

横交错,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具有雨水汇流时间短,河水易涨易退的特点。一旦遇到暴雨,易引起山洪暴发,尤其是山区村,傍山建房的农户较多,随时都有发生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

2.1.3气象水文

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暴雨类型一般有锋面气旋雨和台风雨等。全年各月均有出现。3—6月以锋面气旋雨为主,7—9月受台风影响,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区域内河半蓄能力低,常常因暴雨导致山洪突发。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洪水最时出现在三月份,大洪水大部出现在四至六月。

2.2社会经济

澄江镇是寻乌县北部重镇,206国道横贯该镇,正建的济广高速公路也经过该镇,距寻乌县城仅半个小时车程,西邻福建省武平县城,北距会昌县城,4

中心位臵突出。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8万亩,山地20万亩,下设14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4万人。

澄江是果业大镇,全镇已有果业面积9万余亩,人均超过3亩。2009年果业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达2.2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800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投资,全镇已有果品加工企业24家。

2.3水利工程

我镇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有水电站2座,水库1座,山塘3座,河堤15公里。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基于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从我们近几年来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地理位臵,防灾信传递困难。区域内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与村之间有的未通公路,如斗晏村含塘小组。且大多数公路与通信通电线路均靠近山沟溪河边,每次

遇山洪灾害发生,公路补冲毁中断、通信及输电杆线被倾倒毁坏,对信息传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汛期暴雨信息全靠县防汛办与县气象局电话通知我镇,再由镇电话通知到各村书记或村长家里,再由村里电话通知各组长家里,最后由组长或组上信号员步行通知到各农户。对没有通电话的村,每次暴雨信息传递靠镇政府专人去通知村民。目前这种靠电话或派人通知群众的信息传递后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山洪灾害紧急避险的需要。

2、防御工程措施较少非工程措施薄弱,防御工作难度大。经实地调查,我镇区域内真正能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比较少,即使有防护堤,在山洪灾害发生时河堤防洪能力相当差,不能抵御洪水侵袭,同时,由于没有建筑挡砂坝,排洪渠山塘等水利工程设施,致使每次发生山洪灾害时,只能听天由命,任山洪泛滥成灾。

非工程措施相当薄弱,我镇区域内仅有1处雨量观测站点。

3、违章建筑也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原因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山区人民也不断在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条件。由于山区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少群众不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土部门等单位的批准,随意将房子修建在溪河边上乱建、乱采、乱挖、乱倒等“四乱”现象严重,造成溪河行洪能力降低。

总之,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纺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则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统工程,要搞好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水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对村小组的群众进行群策群防的知识宣传,加强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做到能随时掌握区域内的雨情 水情 灾情,传递山洪避险信息。

3、山洪灾害区域划分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

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陂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威胁,地质结构相对缥缈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河口、陡坡、低洼地带。

4组织指挥系统 4.1组织指挥机构

为了建立我镇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贯彻中央、省、市、县的有关防汛文件精神,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澄江镇防汛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实行统一领导,各村、各部门单位协作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防山洪和抢险救灾工作。

镇长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没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4个工作

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2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办及县防办备查。信号发送员向相应工作组报送有关情况。

4.2职责和分工

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全镇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其职责如下:

指挥长:由林石泉镇长担任,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指挥。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预害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指挥、调度 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人员。

副指挥长:由人武部部长潘其樟、分管水利副镇长张俊波担任,协助指挥工作。

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负责拟订全镇山洪灾害防治的发展规划并贯彻实施;制定全镇防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指导推动各行政村制定和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督促指导境内河道 渠道内阻碍物清除;负责抗洪抢险技术指导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值班,确保防灾避灾信息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镇人武部:具休负责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工作。镇民政所:负责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及时向县防汛办和县民政局上报洪涝灾情统计资料。

镇土管所:负责监测预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制订好预防防治方案。

镇水管站:全力配合防办做好各项工作。镇卫生院:负责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镇电信所:负责电信通讯设施防洪安全,保证雨水情和抗洪抢险调度命令传递及时准确,保证防洪指挥联络畅通。

镇供电所:负责所辖电力工程的运行安全,保证抗洪救灾的电力供应。

信息监测组;负责对县、镇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掌握本镇(镇(区域各村组信号发送员反馈的山体开裂 降雨等信息,及时为指挥长决策提供依据。

澄江镇信息监测组人员名单: 组 长:潘 建

成 员:钟亦鉴 凌艺莎 谢孙华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长和县、镇防指的命令,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一人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

澄江镇转移组人员名单: 组 长:钟伟民

成 员:袁燕珍 袁忠武 陈群忠 谢 君 调度组:负责与交通、农机、林业、粮食、民政、水电、电信、物资等部门与单位的联系,调度并管理所有抢险救灾物料 车辆等,且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同时,在抢险中经指挥长同意,有权紧急征用抢险所需的一切物料及车辆,确保灾民的生活生产。

澄江镇调度组人员名单: 组 长:林石泉

副组长:潘雪梅 张俊波

保障组:负责转移人员的安臵,逐户逐人落实,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医治。

澄江镇保障组人员名单: 组 长:刘永斌

成 员:刘军生 汪承浩 王 雄 应急抢险队:由镇政府组织成立一支以基干民兵和乡镇政府机关干部等组成的约30人的抢险队。每个村也建立一支20人的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各抢险队员自备电筒 雨衣等工具,听从命令进行有序有抢险救灾工作。

澄江镇应急抢险队人员名单: 总 指 挥:林石泉 副总指挥:潘其樟 张俊波

分队长:黄育连

一班:古小青(班长)凌佛明(副班长)

王星辉 王宏刚 袁燕征 温林浩 刘建生 袁忠武

二班:谢承龙(班长)蓝群圣(副班长)

廖福康 王永贵 凌 华 凌 峰 凌琼浩 凌桂明 蓝彩斌

三班:王奇荣(班长)王佳京(副班长)

王扬帆 王世平凌宏辉 戴 林 凌宏治 王昌富 王庚林 安全转移方案

第一条转移线路206国道沿线群众往高山上转移,第一条转移线路东门街群众向圩镇高地和牛坪岽转移,第一条转移线路汶口坝子街群众向国道旁山上和粮管所转移。

5.1监测预警

在一般情况下,按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按县——村——组的次序进行预警。县防指在接到水文、气象

部门的雨情、水情信息之后,电话通知乡镇防办,乡镇压防办应立即报告指挥长并通过电话通知至各村、组,各村在预警期内二十四小时连续监测,发现险情应立即 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到各户,并将各有信息反馈给乡镇防汛办,乡镇防汛办立即 报告县防办,如遇紧急情况(大面积滑坡 水库山塘溃坝等村组可直接报告县防汛办,由县防指统一指挥。部门在救灾款中解决一部分,镇政府和村委会给予适当的补贴,除特殊灾民外,不足部分由灾民自行负担。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指挥部要安排专有监测、防御。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及时处理人畜尸体。

洪灾发生后,镇卫生院和相关村医疗站必须迅速组织防疫医疗队带足医疗器械及防病药品到灾区,对灾区人民进行防病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医疗病工作,防止疾病的流行漫延,确保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有关单位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 电 路 通信等基础实施。

6保障措施 6.1汛前检查

鉴于各应急组人员每年可能有变动,规定每年汛前将新的应急抢险队伍组建好,并登记造册。

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做好登记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 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发现新问题,要建立好明白卡工作,同时采取整改措施,该搬迁,该治理的令其治理。

水利、国土、规划部门严禁审批沿河、切坡建房。

6.2宣传培训及演练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将利用会议、墙报 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各村组织危险区内有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臵方案。

乡镇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要组织乡镇应急抢险队,村应急分队开展至少一次的实战演练工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提高效率和增强抢险救灾过程有适应能力。

6.3纪律

1、在汛期内,安排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并做好值班记录,主要领导24小时不关机,确保防汛信息畅通。

2。在山洪防御和抢险救灾过程中,任何单位 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离岗,并且要服从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做好各自的工作。

3。我镇与各村签订防汛责任制,把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实行层层责任包干制,形成责任网络。

4,汛期过后,乡镇政府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行总结 评比、表彰。对山洪灾害防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追认烈士;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有,依

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附则 7.1预案管理

预案一般为每2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7.2实施时间

篇6: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关于印发《逊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

通知

各村(屯)及相关单位:

现将《逊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逊河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六月五日

逊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则

为了防止和减轻山洪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逊克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特编制本预案。本预案所称山洪灾害主要指山地灾害(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的统称。山洪灾害防治预案是指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山洪灾害而预先编制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1、主要目标

本预案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

2、编制原则

本预案的编制原则: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布置、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防洪。

3、法律、法规依据

本预案编制所依据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二、实施责任

1、本镇镇长对本预案负总责。

2、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及防汛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防汛法》及本预案的规定和防指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本预案中的各项准备和实施工作。

3、对于拒不执行本预案或防指发布的防汛调度方案或防汛抢险指令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按《防洪法》有关条例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三、基本情况

1、自然经济社会情况

逊河镇管辖1个社区居民委,9个行政村,13个屯。现有居民3536户,1070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其中镇内人口936户,3942人。全镇人口由汉、满、蒙、达、回、鄂伦春、朝鲜,锡伯族组成。拥有耕地面积144360(9624公顷)亩。境内区域为丘陵地貌,山峰起伏不断,地质构造主要为岩体云母二长花岗岩,岩面多为均质土壤,植被良好。森林资源覆盖率达65%以上,四季变换明显,多年平均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为34℃,极端最低气温为-3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3天,区域内的洪水主要是峰面雨形成,以前者为主多发于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2、山洪灾害危害及成因分析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受暴雨影响,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溪河洪水泛滥并伴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征:

⑴暴雨山洪出现频率高,季节性强。7、8、9三个月是我镇的主汛期,也是我镇山洪灾害的多发期。多年来的山洪灾害都集中在7、8、9月,给山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⑵暴雨山洪出现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我镇多个村屯为山地丘陵地形,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⑶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我镇广大山区山高坡陡,溪河较多,山洪汇流快,无数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凶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下游,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

⑷山洪破坏性强,危害大。山洪灾害常常瞬间成灾,瘁不及防,山洪造成河道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受淹,河堤冲毁,良田被毁,房屋倒塌,严重毁坏基础设施。

(5)水毁工程修复难度大。山洪灾害往往对山区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渠道、水坝、河堤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山洪灾害原因:

⑴我镇山区特殊的地形地势是诱发山洪灾害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山地面积比例大,地貌活跃较复杂,高差起伏大,坡陡谷深。这种高差起伏巨大的山地为夏季暖湿气流抬升形云致雨、增加近锋坡面的降水强度和时间提供了条件,易引起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常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⑵、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我镇山丘区的地质看,多数山峰岩石表面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备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极易导致山洪暴发。

⑶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我镇属于第四积温带气候区,每到汛期,特别是主汛期7、8、9月),我镇范围有一段强降雨过程。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洪灾害。

⑷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和了解,在河道边任意乱倒、乱建、乱挖,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下降,导致山体滑坡,易山洪暴发。

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区域内山洪灾害的发生多为山体滑坡,根据土地管理部门调查确定我镇有大公河、小公河、西兴村三个村处为地质灾害点,并制定了群众安全转移预案,现防范主要为非工程措施

四、实施措施

1、组织指挥机构

镇里成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负责山洪期间的各项防御工作。机构组成:

指挥长:孔志伟(镇长)

副指挥:李佩清(镇人武部部长)

徐文胜(镇分管水利工作领导)

刘 锐(镇分管土地领导)

监测组:各村村主任

信息组: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

转移组:各村民兵营长、村干部

调度组:党政办、民政办、水利站

保障组:土地所、卫生院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黄潭镇政府办公室,由连炎平负责具体事宜。

2、职责和分工

监测组:负责辖区雨情、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监测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提供决策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人员的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的搬迁建设及新建房屋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的信号(手机、鸣锣)发布报警信号。

五、监测预警

1、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2、实时监测:对辖区内的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地段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

3、及时传输监测信息,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发布通知相关村庄、人员做好山洪防御前期的准备工作。所在村应组织人员开展巡视,对可能威胁群众安全的异常情况时立即报警,组织群众撤离,并上报乡主要领导。预警发布及程序为县――乡――村――组――户的顺序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级防汛指挥结构。

六、转移安置

当发生山洪灾害时,根据预警的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先转移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转移的地点、线路遵循求近、安全的原则,转移的工作采取镇、村组织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听从指挥安全第一的原则。

七、抢险救灾

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如预警信息、转移线路、地点、交通等

2、抢险救灾的工作机制、方案,做好包括人员的组织、物质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工作。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4、做好对紧急转移人员的临时安置、食物、用品、卫生防疫的工作,及时抢修水、电、路等通讯基础设施。

八、保障措施

汛前,镇村应组织人员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及时修复,对一时无法修复的应安排专人负责防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宣传山洪的发生性质、转移形式、救护等,每年开展1-2次救险队伍的演练。

九、责任追究

上一篇:惊心动魄的漂流作文下一篇:战略实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