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佛语语录

2024-04-18

虚云大师佛语语录(共4篇)

篇1:虚云大师佛语语录

1、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5、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6、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7、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8、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9、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10、其实万物都在变。事情都在发展。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4、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15、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16、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17、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18、不苦就不是人生。

19、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20、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21、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22、只要信心坚固,一门深入,处处皆可修行,处处都是道场。

2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24、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

25、“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26、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

27、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

28、“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在“明月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29、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

30、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著实行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捐除,身口意习渐渐清净,智慧光明。

31、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

32、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33、举一不得举二,放下一着,早已十万八千。

34、如无别则处处是树倒藤枯,相随来也,若有别,则时时是相随来了,而树倒藤枯。

35、禅之所以异于教者,以前者是无心之观,后者是有心之观。

36、应该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37、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从迷到悟,返本还原,则各法界的觉悟程度,亦各不相同。

38、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39、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头,酒肆淫坊,都是办道处所,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明镜照万象,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

40、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篇2:虚云大师佛语语录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 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其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 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从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

◎ 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渡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有人问我神通变化,世界何时太平?国运好不好?其实我是凡夫,一无所知。……各人不必问国家能否平静,只问自己心地,无论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实行孝悌忠信,克己互励,不昧良心,忠于国家,教养儿女,和顺夫妻,礼睦乡当,与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间自然太平;否则知过不改,苦楚必在后头。

◎ 欲世界安宁,民众和乐,必须各净其心。贪嗔痴犹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须良医开示妙药。佛即一切众生心病的良医,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众生心病有多种,故治心病之法门亦多。

◎ 不离本宗,专心信赖,只能选择何法门与本人最相应,即以此一法为正。余法为副,专门修学。行住坐卧,不离本宗,如念佛则随时随地不忘念佛。

◎ 有如演戏,人生如梦。自信自身本来是佛故,一切烦恼,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颠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执着,应当放下,所谓万法皆空,一无所得。

◎ 返妄归真,自利利他。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觉。如能脱离一切迷惑,返妄归真,方可成佛。

◎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

◎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

◎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正。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正。

◎ 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鬼神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

◎ 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塵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

◎ 古人曰:“修行容易,习气难,习气不出总是闲。吾人修行,究竟所谓何事?原不过出离生死。但习气是吾人羁绊,若习气毛病未除得尽,生死必然难逃,即如圆泽禅师那样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习气毛病,毫不打算扫除,那里有了生脱死之分呢?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随亦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闰三月十二日开示

古人为生死大事,寻师访友,不惮登山涉水,劳碌奔波。吾人从无始来,被妄想遮盖,尘劳缚着,迷失本来面目。比喻镜子,本来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尘垢污染埋没了,就不见原有光明。今想恢复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会显露出来。吾人心性亦复如是,上与诸佛无二无别,无欠无余,何以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现在还是生死苦海的凡夫呢?只因我们这心性,被妄想烦恼种种习气毛病所埋没,这心性虽然与佛无异,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为佛子,要想明心见性,返本还原的话,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万苦,参访善知识,即为要明己躬下事。现在已是末法,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与佛相同,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二六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办道,不要错过时光。

◎闰三月十三日开示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虽然妙明,但被种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嗔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恶鬼,下品十恶堕畜生。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它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来祖师做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 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闰三月十四日开示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经过他家,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说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遂依僧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我们现在也是整天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具行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当小工。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不识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在大众会下,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于,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欢喜他。临命终时,将衣服什物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籽,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自焚化去。及被人发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喜羡叹。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f

篇3:虚云大师佛语语录

传说鸡足山是佛祖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也是迦叶继承佛祖衣钵、守衣入定以待弥勒的圣地。据史志记载,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时期,这里已有僧小澄、慈济等人的活动,元代开始建立了禅宗寺院,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寺庵一百多座,与五台、九华、普陀、峨眉齐名。清康熙以后,鸡足山渐趋衰落,没有建新寺,旧寺倒塌不修,子孙和尚世代继承,不许外地僧人来住和云游者挂单,僧规堕落,一些大和尚生活腐化,只剩二十多座寺庵有人住了。到清末光绪年间,高僧虚云大师三上鸡足山,驻锡十四年,建成了十方丛林祝圣寺,整顿僧规,挽救了鸡足山,中兴了迦叶道场,使鸡足山圣境增辉,恢复了名山地位,而且名扬东南亚、南亚各国,为今天鸡足山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虚云大师传奇的一生

虚云大师是现代著名高僧大德,新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被誉为禅门泰斗,一代宗师。他世寿120岁,僧龄101年,他的一生很不平凡,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奇,不当官家公子,立志皈依佛门。虚云大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父萧玉堂,举人出身,在福建泉州府担任高级官员。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虚云出生在泉州府衙里。然而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公子,17岁时竟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逃向南岳衡山要出家。被半路截回后,父亲迫他娶了田氏谭氏两房妻室,要他承祧父亲和叔父两支的香烟。19岁时,他又抛弃温柔富贵之乡,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终于落发为僧,法名古岩,字德清,后别号虚云。

原来,萧家是历史上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的后代,家里佛教典籍很多,世代崇信佛教,拜佛的气氛很浓。虚云生长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历经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已腐朽衰败,走到末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对读书做官的老路已没有兴趣,认为皈依佛门是普救众生的正路,于是下决心作出了出家的选择。一個19岁的公子哥儿,能够逃出衙门走进佛门,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二奇,忍受超常的艰苦,意志惊人的坚强。在虚云大师101年的出家生活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十磨九难。有些艰苦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但他却以惊人的坚强意志战而胜之,奇迹般地实现了他的目标。他出家后,砍柴、煮饭、耕牧、灌种、搬运,什么重活累活都不辞辛苦地干。有一段时间为了学苦行僧修头陀行,他躲到岩洞里打坐住宿,饿时什么青松毛、山草叶都嚼了吃,头发长了也不剃,后来到天台山得融镜法师指点,说这是盲修瞎练,教他饿了要吃饭,衣服要穿整齐,仪容要整理好,要亲近高僧大德,云游参学。此后,他走遍国内名山,练成强健的身体,练好坚强的意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修成高僧。

公元1882年,虚云从普陀起香,三步一拜,向五台山进发,学习古代孝子的“拜五台”以报亲恩。历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西五省、途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怀庆洪福寺等。有一天渡黄河后住一山野茅棚过夜,被一连三天三夜的大雪阻住了去路。他缩在茅棚里忍饥受寒,已是半昏迷状态,几乎冻饿而死,第五天幸被一乞丐救活。虽然一路受尽如此的艰苦,他仍不改初衷,历时两年,终于到达五台山。

公元1888年,虚云大师经西安、四川进入西藏,参拜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布仑寺。次年翻越喜马拉雅大雪山,经不丹到印度,他都是迈开双脚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只有从孟加拉到锡兰缅甸时渡海才乘了船。然后他又从缅甸走到云南,朝拜鸡足山,继续游国内名山大寺。

公元1918年,云南都督唐继尧请他到昆明讲经并超度护国、靖国阵亡将士,当时大师已年近八旬,仍谢绝滑竿和护兵,只带一草笠、一蒲团、一铲、一拂尘,由弟子修圆背一经书背架相随,步行900里由鸡足山到昆明。如此吃苦耐劳,不能不令人称奇。

三奇,云游天下,威震海外。虚云大师走遍国内名山,继1889年由西藏出国,朝拜不丹、印度、孟加拉、锡兰、缅甸等国佛教圣迹和寺塔之后,1907年再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考察各地佛教情况,一路讲经弘法,募集运输《龙藏》和兴寺资金。有一次在从丹那到曼谷的船上,一个英国人看到大师不吃船上有油荤的饭菜,终日趺坐,知道是严守戒律的高僧,主动同他谈话,并邀请他到客房以素食招待。原来这人曾任英国驻腾冲、昆明领事,了解情况后立即在大师的化缘簿上写了“大洋三千元”,并在到达曼谷后付给了现款,真是奇缘。

大师在曼谷讲经期间,一天趺坐时入定,一定九天九夜,轰动了泰国京城。国王和大臣善信都来拜见,皈依士庶数千人,捐款很多。次年到缅甸仰光,一位居士献玉卧佛一尊,送祝圣寺供奉。从此,虚云大师和鸡足山祝圣寺的名声,响震东南亚各国。

1948年,美国一位研究佛学的詹宁女士不远万里,到广州拜大师求戒。大师和她深谈佛学并给她做了“禅七”仪式,欢欣而去。

虚云大师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古迹也大多数拜谒过。北京而外,先后登泰山,谒曲阜孔庙孔林;到山西解州,礼关公庙;入陕西,登太华山礼西岳庙,游首阳山凭吊伯夷叔齐,到陕西香山观庄王坟,到成阳观召伯甘棠树,遍览长安古迹;到四川谒成都杜甫草堂、梓潼文昌庙,游泸定铁索桥;到西藏越喜马拉雅大雪山;到云南观大理苍山洱海,深入中甸德钦藏区;到湖南朝南岳衡山、江西登庐山,安徽登黄山等等。虚云大师不仅是佛法承传者,也是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承传者。

四奇,不当现成住持,中兴破败古刹。虚云大师一生经历了15座道场,云游过数百座寺院,亲自重建的寺院庵堂达80多处。但是,他不愿当一切现成的大寺住持,而是为破落衰败的古寺,亲手去整修重建,修好了交付别人住持,自己又到别处修建另一寺院。这当中最突出的是中兴了六座名山大刹。

鸡足山是禅宗祖师迦叶道场,明代极盛时有寺庵108座,常住僧尼多达二、三千人。到清末衰败不堪,有僧尼住的寺庵只剩二十多所,游方僧人挂单住几天都无处落脚。虚云大师朝拜鸡足山后,三次上山才立下足,到国内外募得巨款,以30多万银元修建了十方丛林祝圣寺,整顿僧规,使迦叶道场得以中兴。详情下一段我们将再评述。

接着虚云大师到昆明,又重建了西山华亭寺。当时华亭破败,已被卖给法国人拟改建为游乐场。大师向唐继尧进言,要求赎回建为十方丛林。唐接受建议,请大师住持华亭,并改名为“靖国云栖禅寺”。大师不辞劳怨,艰辛备尝,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又一座十方丛林云栖寺。这寺下

临滇池,上接龙门,是昆明的著名风景名胜。

1929年,福建省主席多次函电邀请,望大师回福州担任鼓山涌泉寺方丈。因这寺是大师当年披剃之地,义不容辞,于是把云栖寺移交,以90高龄返回涌泉寺住持。重砌古石渠,重修诸殿宇,除旧布新,整顿僧规,弘扬净土,又创办佛学社培养青年弟子。于是门风重肃,古刹中兴,使鼓山与镇江金山、扬州高景鼎足而三,成为江东著名丛林。

1934年,大师又应广东省主席之请,移驻广东曲江南华寺,把它扩建为全国最庄严的禅寺,重振禅宗六祖慧能道场。

1944年,大师移驻广东乳源云门寺,以105岁高龄,承担起重兴云门道场的重任。日寇侵袭、国民党军队和土匪滋扰,使工匠及乡民倚云门寺寻求避难所,大师竭力予以保护。

1953年,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传戒时得知,江西修水县云居山唐代古刹真如寺于抗战期间被日寇烧毁,发愿重建,于是又移驻云居山。到1957年,把真如寺建为又一座规模宏大的十方丛林。

大师在中兴六座名山古刹、修建其他寺院的过程中,都是把破败寺院重建和扩大,整顿好戒规。交付可靠的弟子高僧住持,自己又飘然而去。来也如是、去也如是;上山也如是、下山也如是。一衲随身,一笠、一蒲、一铲、一背架,又去另辟新刹,一直到以120岁高龄在真如寺圆寂。

中兴迦叶道场鸡足山

虚云大师中兴的六大名山古刹中,成就最辉煌的是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鸡足山迦叶道场。

据佛经记载,摩诃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摩伽陀国。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一般称他为大迦叶,一名饮光。他出身贵族,但鄙视富贵,出家去当苦行僧,道德高尚,被尊为头陀第一,是佛祖弟子中的上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有大梵天王以金色钵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佛祖拈花不语,在座的五百弟子都默然,唯独迦叶破颜微笑。佛祖洞悉迦叶已心领神会,首先顿悟,得心法正宗了,于是把衣钵交付迦叶,叫他等待将来弥勒降世度生,再把衣钵交付弥勒。释迦牟尼涅槃后,迦叶主持整理佛教经典,由阿难执笔将佛祖语录整理为经藏;由优波离执笔将各种戒律整理为律藏;由迦叶执笔将众弟子论辩教义的要点整理为论藏。这三套文献总称藏经,就是佛教的传世经典。后来迦叶尊者在鸡足山持佛祖袈裟,进入华首石门,守衣入定以待弥勒,鸡足山成了佛教圣地。史学家认为佛经所说的鸡足山应在印度北尼泊尔,但中国佛教徒相信就在洱海东北的这座鸡足山。

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后来形成了一些宗派。传入中原的分为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宗等六宗。以后又有发展变化,以禅宗为主流,内部又分派别。禅宗初祖达摩,是迦叶28代徒孙,南北朝时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教,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禅宗主要特点是重视心传顿悟,不要求死背经律,适合中国国情,方便百姓传习,发展较快。

洱海地区在南诏时传人的佛教是密宗,与本地原始信仰相结合,称阿吒利。到大理国时发展到鼎盛,王室信佛,先后有八个国王避位为僧。大小官员多从信佛又读儒书的释儒中选拔,他们可以结婚生子,不一定要出家。居民家家设有佛堂,全国佛化程度很深。大理国灭亡后,佛教白密阿吒利衰落。元代中原佛教禅宗进入鸡足山,到明代发展到鼎盛。据明末清初僧大错实地调查,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学者名流如杨慎、李贽、徐霞客等,都慕名来山,并有著作传世。清康熙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末日,鸡足山也逐渐衰败。两百多年来,寺庵倒塌不修,寺产被败家子变卖,到清末只剩二三十所有僧尼居住了。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虚云大师从印度、缅甸回国,首次到鸡足山朝拜迦叶守衣人定圣地华首石门,登上四观峰顶,遍礼各寺塔。看到寺庵破败,僧伽与俗人无殊,子孙和尚世代相承,争权夺利,各据产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云游僧人无处挂单。大师无立足之地,叹息不已,思欲有所为而不知机缘何在,只得离去。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大师上峨眉后又到云南,经永胜渡金沙江,第二次重上鸡足山,宿于树下,登金顶各处进香礼佛,发愿在山建一接待四方僧众的丛林,又被地方子孙和尚所禁,仍无法立足,只得下山去了昆明。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大师在昆明归化寺、筇竹寺讲经,大理提督张松林、李福兴率官绅邀请到大理,住三塔崇圣寺讲法华经。李督留大师住持崇圣寺,大师不愿住城市,但愿在鸡足山得一片地,建寺开单接众,恢复迦叶道场。李督令宾川知县办理,得到一座破败的钵盂庵给大师住,于是大师第三次上鸡足山,才算站住了脚跟。

钵盂庵又名迎祥寺,嘉庆以后就没有人住了。大师发愿建一座十方丛林,叩石垦壤,亲自参加劳动,开始建寺工作。寺门外开凿放生池时,一巨石需要往左移,工人百余拼力三天,无法动摇而离去。大师察看大石无根,高九尺多,宽七尺多,率僧徒十余人,以愚公之志终于移动了巨石,轰动观众,惊为神功,把这块巨石称为“云移石”。士大夫多有题咏。大师也有诗纪之,云: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

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

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曾疑虎阜逢。

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

为募化建寺资金,大师安排戒尘师料理内务,自己又迈开双脚,前往下关、永昌、腾越捐得巨款,展开建设。次年又去缅甸、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日本募化,回上海转北京,奏请清皇室颁给内务府所印的《龙藏》一部,得到批准。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敕赐鸡足山迎祥寺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銮驾全付、封赠住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御赐紫衣、玉印、钵具、锡杖、如意诸宝。

虚云大师为鸡足山争取得清皇室的封赠支持,满载荣誉和赠品,从上海乘轮船经东南亚各国,一路募化到缅甸仰光上岸,分驮三百多驮运回鸡足山。这次上鸡足山与前几次大不一样,不仅驮运龙藏诸宝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而且是奉旨回山传戒布教,沿途地方官民热烈迎送,盛况空前。宣统元年底,在万众欢腾的香会上回到鸡足山。

这时的祝圣寺,已建设成为云南最宏伟的禅寺。占地面积三十余亩,主轴线有三大院、三大殿,两侧又有四殿、四堂、四楼、五室,大小房舍达500間,前院有30多米长的大照壁,大院中心为半亩放生池,中建八角镇宝亭,正面前殿供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中院正面为大雄宝殿,内供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千姿百态的五百罗汉。后院正面为长生殿,两厢为藏经楼和藏珍楼。藏经楼放置御赐龙藏,

后来请蔡锷题匾,称“龙藏阁”。藏珍楼内放置御赐銮驾——銮舆、华盖、金瓜、银斧、旗牌、执杖,雕龙画凤,金碧辉煌。还有玉印、玉龙杯、佛缘钵、九龙袈裟等宫廷所赐珍宝。此外是大师募化所得的江西瓷器、丽江铜器、湘绣桌围、挂披,以及名家字画珍贵文物等。藏经楼、藏珍楼连同大雄宝殿前侧的钟楼、鼓楼,合称四楼。外围还有四殿、四堂、五室。四殿即祖师殿(供禅宗初祖达摩),药王殿(供药师佛)、地藏殿(供地藏菩萨)、伽蓝殿(供护法伽蓝)。四堂是禅堂(寺僧参禅处)、斋堂(吃斋用膳处)、客堂(接待香客处)、云水堂(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处)。五室是左方丈室、右方丈室、悔过室、沐浴室、二僧室。所谓室不是一个房间,而是单独的院落,如方丈室是三间二层楼房,有花园照壁,曲径通幽。二僧室是供女尼住持所在,三层两院,有佛堂、花厅、阁楼、静室,宽敞幽雅。这些殿、堂、楼、阁构成一座小城镇似的庞大建筑群,规模十分宏伟。其间大小院落遍植花木,终年树木青翠,四季花色缤纷,兰桂芬芳馥郁、鸟雀鸣声婉转,环境十分幽静。花鸟中有的是珍稀品种。除本寺僧众一二百人外,香会期间还可接待香客数百人食宿。

虚云大师乘龙藏到山的盛势,与戒尘师开坛讲经说法,劝导诸寺同遵戒律,整顿僧规,教育后辈青年,革除陈规陋习,使迦叶道场重归洁净,重振教风。

更值得载入史册的是,虚云大师在鸡足山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中流之砥柱,挽救了佛教名山。那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剪发辫,放缠足,掀起破除迷信浪潮,冲击庵观寺庙。昆明于重九起义后,也有些激进分子不区别迷信与正常宗教,以毁寺逐僧作为“革命”,已把翠湖莲华寺尼姑赶走,以扩大海心亭公园。把一些寺庙神像拆毁、铜佛、铜香炉等送龙圆局铸造铜币,木雕像送博物馆展览。1912年2月,云南省学政司向都督府呈文,请求把省内各寺观的房屋田产充公,用于办中小学校,令僧道还俗。都督批转民政司合议,民政司担心群众不满引发动乱,主张缓办以安定民心。学政司的呈文没有正式批准,但许多地方已占用寺庙办学,把寺田拨为学田。这股风也刮向鸡足山,大师在这场大风暴中力挽狂澜,扭转了形势,保护了鸡足山,保护了正当宗教,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云南省同盟会领袖李根源,受都督府派遣任二师师长,带兵镇守滇西,处理大理、腾冲等地的动乱问题。他认为佛教怪诞荒谬,要带兵上鸡足山捉拿虚云,毁佛逐僧,没收寺产办学。这年八月,滇西动乱平定,李根源约原迤西道尹赵藩同上鸡足山,住在悉檀寺,把带来的官兵布置在重点寺门和要害路口,准备掌握山情寺况后动手。一些寺庵的住持已逃下山躲避,祝圣寺僧众都劝大师暂避一时,但大师不肯走。他说:“你们要走的可走。如果我该有业报,逃也无益,愿以身殉佛,也是个解脱。”这时,一些官兵已动手毁了金顶寺鸡足大王铜像和一些佛殿,形势危急。大师主动到悉檀寺求见李根源,守卫官兵有认识他的,劝他不可自投罗网,不替他通报。他硬是闯了进去,看见李根源和赵藩都坐在殿内,李不理他,赵招呼他坐下说事。大师表明态度,自己是佛门弟子,不介入世俗政治斗争,希望新政权能够保护佛教名山,这样善男信女都會拥护新政权,实现国泰民安。李根源怒冲冲地厉声质问:“佛教有什么用?信佛有什么益?”虚云大师耐心地讲了佛教济世利民的宗旨,说佛教认为众生平等,教人去恶为善,能治人之心。人心正则万物宁,天下可以太平。李听后感到虚云名不虚传,确实是个有学问的高僧,态度缓和了一些,但仍质问:“泥塑木雕能治人之心吗?不过骗人空费钱财罢了。”虚云说:“佛家认为,相以表法。佛哲是抽象的道理,必须用具体的法相才能让老百姓易于接受。正如中国儒家有孔子像,美国有华盛顿像,都是为了对老百姓进行直观的教育,令人有敬爱之心,接受去恶从善的道理。”李根源态度好转。叫卫兵上茶。赵藩也插话对李劝解,双方渐渐谈得入港。李根源说:“佛教教人去恶从善,可是许多和尚不做好事做坏事,成为社会的废物”。大师说:“不能因为有几个不肖和尚,就否定一切僧尼。正如不能因为有一二不肖秀才而骂孔子,也不能因为有一二不守军纪的士兵而否定一切军人。佛教能潜移默化,教化人心,和尚并非全是废物。”李根源笑了,他佩服大师能以理服人,留大师晚斋。晚上,三人秉烛深谈。李根源最后被折服了,赞叹佛法广大,后悔自己毁寺逐僧,造成罪业。大师安慰他,这是整个社会的一时风气,不是你一人的过错。希望以后尽力保护,功德无量。以后十多天。李赵二公随大师遍览全山风景和文物,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最后,请虚云大师任鸡足山各寺总住持,要求不搞迷信,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

篇4:虚云禅师经典佛教语录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上一篇:临水、临电配套下一篇:网络安全班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