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安全

2024-05-04

消费与安全(共10篇)

篇1:消费与安全

网络消费与安全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青睐。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域限制,方便、快捷成为网络消费的亮点,开通网银只要电脑和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转账和消费,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

但网络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手段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稍不留意,卡内金额将不翼而飞,让人防不胜防。大众网络消费真是既爱又恨。如何才能享受的安全又有保障的网银服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业界一直在努力打造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网银卡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一是,网银卡自身的设计;二是,持卡人的使用方面。

据相关消息指出,从2006年开始,银行卡检测中心就开始关注卡基支付安全问题,关注网银卡产品的安全技术和涉及到网银支付交易的相关安全问题,同时对国内和国际上在网银卡安全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持续的调查和研究。就目前来看,尽管网络金融犯罪的手段非常多样化,包括通过计算机“木马”软件窃取网银卡账号和密码,使用“钓鱼”网站骗取持卡人信息等各种形式,但究其根本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网银卡产品的安全问题和网银卡账户信息的安全管理问题。

网银卡产品本身,包括银行卡、“U盾”、受理终端以及受理环境这些方面,它们本身安全不安全,这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以我们使用的工行网银卡为例,如果自身就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就会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比如在借助“木马”软件,窃取持卡人账号和密码;甚至还可以通过软件复制“U盾”,从而获得持卡人进行网络转账,诸如此类问题在产品自身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潜伏大量的不安全因素,这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网银卡账户信息安全,主要是网络交易支付处理系统安全方面的问题,持卡人使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持卡人的卡片敏感数据在网络中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是不是安全的?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尽管网银卡安全问题已经备受关注,为什么目前安全支付环境建设方面仍无大的改观?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政府方面的安全标准缺失、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够和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存在不足等问题。

网银卡账户信息安全问题,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从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来看,至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1995年发生了震撼世界许多国家银行界的一起计算机网络金融盗窃案,美国花旗银行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允许客户的计算机终端与银行主机连接,并将密码交给客户。当客户需要对外付款时,可通过该密码进人花旗银行电脑主机,发出支付命令,直接从自己的账户中支付款项。但是由于密码被重复使用,在通讯过程中,不少公司的密码被一个俄罗斯青年破译,他与其他犯罪分子勾结,利用破译的密码,把许多公司客户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地的银行账户上,然后派人取出。因此目前国际上非常注重银行卡账户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和评估。但是,国内的现状如何呢?国内的账户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尚待完善,账户信息安全评估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国内在账户信息安全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银行卡检测中心目前已投入大量人力研究卡片账户信息的安全测试技术和安全评估等相关方面。

与现金相比,网银卡是一种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手段。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和银联已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努力保障持卡人的资金安全。

有些不法分子会通过“钓鱼”网站盗取持卡人的网银卡账户信息,进行资金转账;还有“木马”软件进行恶意透支消费。因此,持卡人需要保护自己网银卡账户信息(卡号、密码等)和个人信息资料安全。

1、巧设密码很重要。持卡人拿到新的网银卡后,要立即设臵密码,并应定期修改密码。设臵一些相对复杂的密码,不要设臵123456、888888等简单密码,用字母加数字组合密码;不要用自己的生日、家庭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同时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网银卡密码等账户信息。记住,任何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都无权询问您的个人密码。

2、个人信息要保密。持卡人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防止个人资料被不法分子滥用。如不要把个人资料随便留给不熟悉的公司或个人,不要随便在互联网页留下真实个人身份资料(包括家庭、工作信息),如为办理某项业务需要留下身份证复印件时,最好在复印件上标明用途,如“仅用于招聘”等字样。

3、网络消费要小心。使用网银卡前先将电脑进行杀毒,保证电脑系统无毒、无木马。如果是使用朋友或者其他人电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后将网银卡密码修改。

4、短信提醒要设置。选择银行提供的卡内金额变动短信通知服务,第一时间掌握资金进出信息。

5、网银“U盾”要看好。目前很多银行都使用“U盾”作为网络交易的安全保卫系统,“U盾”中存储了网银卡的很多信息,要保管好自己的“U盾”,丢失后立即到开户银行进行解锁,并从新办理。

6、安全卫士要安装。网络消费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计算机系统一定要保证安全,我们可以通过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系统进行计算机系统保护,防止“木马”和“钓鱼”网站的恶意入侵,从而保护自己的网银卡和相关信息。

若持卡人不幸落入欺诈分子设下的骗局,该如何减少自身的损失?

1、及时致电发卡银行客服热线或直接向银行柜面报告欺诈交易,监控网银卡交易或冻结、止付网银卡账户;

2、对已发生损失或情况严重的,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构报案;

3、配合公安机关或发卡银行做好调查、举证工作。如何才能使网银卡的使用更加的安全,在加密基础上,增加人脸识别系统,每个的面相具有不同,即使是双胞胎面相也有细微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设臵,有利于增强安全系数。

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 2012.3.1

篇2:消费与安全

为增强大家的维权意识,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为契机,2012年3月15号上午大同工商所、消保分会在大同举办3.15维权活动。

本次活动以法律知识趣味竞答、抒写你心中的法律寄语、分发法律宣传单、及有关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来展开。烈日炎炎之下,普法队成员们对普法的热情也随温度的升高而高涨,普法队的成员们顶着烈日,面带微笑向过往的人群分发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单。而值得一提的是法律知识趣味竞答,虽然它是多年不变的传统校园普法形式,但它依旧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趣味游戏中大家不仅可以享受答题后收获精美小礼品的快乐之情,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此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普法形式,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贴近我们生活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最终使法律深入人心。借此次活动我们也得到了很多锻炼,为我们学以致用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校园里还是有许多需要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人。

虽然本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场地问题事先未处理得当导致活动很迟才开始。其次,由于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很多成员没有工作安排,在一旁闲谈。

篇3:消费与安全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也是产品安全监管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CPSC),是根据《消费品安全法案》成立于1973年的一家独立的联邦监管机构,现有员工500多名,但却管辖着全国的1.5万种消费品。除《消费品安全法》和最近的《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CPSIA),CPSC还负责执行以下6种法案:《联邦危险物品法》、《易燃纺织品法》、《危险物品包装法》、《冰箱安全法》、《泳池安全法》和《预防儿童汽油烧伤法》。CPSC就依据这些法案发起召回、纠正措施和现有法规执行等规范性活动,参与自愿性安全法规制定的各个环节或制定法定安全标准,警示公众消费品危害并宣传相应的安全措施。自成立以来,CPSC的努力使消费品造成的伤害及死亡率降低了1/3。

1 CPSC消费品安全监管措施

1.1 采集并分析与消费品相关的事故信息

CPSC在对消费品伤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来完成其对消费品安全的相应监管。首先,CPSC建立了一个先进的数据收集系统,对市场上易引发伤害的消费品进行监测,以及及时发现消费品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消费类产品实施召回,发布风险预警,以警示公众消费品存在的安全危害。CPSC收集因消费品引发的死亡、伤害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互为补充,这为高效开展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1.1.1 消费品伤害信息交换平台

美国《消费品安全法》第5节规定:“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将建立一个伤害信息交换中心,用来收集、调查、分析并发布伤害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涉及到与消费品有关的死亡、伤害和疾病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CPSC就是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公布等相关活动。其信息来源主要包括:热线或网络的消费者投诉;全国电子伤害监督系统(NEISS)下的医院;新闻点击;法医;死亡证明前期预警系统;调查;工业报告等。

1.1.2 强制报告义务

根据《消费品安全法》(CPSA)规定,制造商、经销商或零售商在以下情况下必须向CPSC进行汇报:消费品不符合消费品安全规则的要求;消费品不符合委员会依据的自愿标准;消费品所含缺陷会造成重大消费品危害;消费品会带来严重受伤或死亡这类不合理风险。当某种消费品被提起至少三起民事诉讼,且每项诉讼都认定该消费品与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有关,则制造商也必须向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进行报告。

1.1.3 全国家电子伤害监督系统——庞大的全国范围的信息收集体系

CPSC还创建了全国电子伤害监督系统(以下简称NEISS),通过对美国国内及其领地内的100家样本医院,直接收集医院急诊部门接纳的由于消费品所造成的受伤病例信息。从医院急诊室的各式样例,有效地估算在全国范围内与消费品有关的伤害状况,这个独一无二的系统已成为CPSC工作的支柱。目前随着业务的开展,NEISS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研究工具,不仅为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而且为美国国内,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帮助。

1.1.4 非故意消费品死亡证明书

CPSC还收集死亡率数据。每年,工作人员从50个州购买、审查并处理8 000多份关于非故意消费品死亡的死亡证明书。工作人员的法医和验尸官警报项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医和验尸官合作,收集和评估了大约4 400份额外的报告。工作人员还从消费者、律师、医师、消防部门及其他渠道收集并审核约8 000份新报告及12 000份与消费品伤害及死亡有关的其他报告。

可以看出,CPSC减少消费品可能引发的危害是以丰富的信息量为依据的,通过纷繁复杂的数据收集系统获取数据,并系统地审阅分析死亡与伤害数据,从中遴选出相关信息进行电话回访,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揭示受害者、消费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评估与消费品相关的伤害原因及范围,为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提供基础。该系统对提高信息有效性、认定消费品缺陷、有效监控消费品安全状况等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管理并参与自愿性标准的制定,在自愿性标准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的情况下制定消费品安全法规

CPSC进行消费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制定消费品安全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消费品安全法规,其中包含强制性消费品性能要求或警告/指令的要求,或是禁止危害消费品的规定。只有当这些标准不能充分保护消费者远离不合理的危险时,才能颁发禁令。

CPSC管理消费品安全法规,但并非包揽所有的标准制定工作,在标准制定上采用灵活的方式,只有在自愿性标准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的情况下才制定消费品安全法规。CPSC制定标准主要分为三类:委员会制定的法规;委员会采纳的自愿性标准;委员会监督其制定过程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预案的预告,预告后邀请利害关系人提出意见,邀请委员会之外的人提交现存标准及自愿性标准,如果有自愿性标准是否可以直接采纳;预案的提交,预案要提交联邦参议院商业、科学和交通委员会以及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最终调整分析报告;公布。

CPSC还提供了自愿标准的优先选择,《消费品安全法》规定:“……如果遵循自愿性消费品安全标准可以减小伤害危险,而且这些标准很可能会得到广泛的遵守,那么CPSC将采用这些自愿性安全标准……”自愿性标准产生后,如果工作人员发现该自愿性标准无法消除或充分减少伤害或死亡的风险,或不可能有符合该自愿性标准的情形发生,根据法律,工作人员可以发布法规。从1990年至2007年,工作人员与多个行业共同开发了390项自愿性安全标准,但是只发布了38项强制性规定。自愿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的比例是10:1。

1.3 执行强制性标准,对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存在潜在危害的消费品实施召回

为确保企业遵守相应的消费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CPSC的一项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如果发现消费品违反了安全标准或被确认存在缺陷,工作人员将迅速与业界合作,并采取适当的纠正行动,这些行动可能包括召回存在缺陷的消费品。美国消费类产品召回的一般步骤包括:缺陷报告或投诉、初步危害评估、消费品缺陷鉴定、召回确认和召回计划的制定、召回信息发布、召回实施、验收和召回终结等。据CPSC估计,美国每年因消费品事故导致的伤亡和财产损害给国家带来的损失超过7 000亿美元,而通过CPSC召回等措施每年减少此类事故可达30%以上。

同时,CPSC还依靠快车道召回和小型企业监察程序,来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地召回消费品。快车道为愿意并准备尽快召回消费品的公司,精简召回程序。由于每个有缺陷的消费品都有产生伤害或死亡的风险,尽快清除市场上存在缺陷的消费品能避免更多的伤害,挽救更多的生命。快车道召回可以避免CPSC工作人员对消费品缺陷进行初步认定、风险评估等繁琐工作手续,减少文书流程,节省工作人员的消费类产品召回时间,更加快速地消除市场上的危险消费品,让政府和企业都受益。CPSC通过监察专员,给小企业提供单独的帮助和信息联络点,能帮助小企业更加迅速、清楚地理解遵守生产安全规则和指导规则,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制造出更安全的消费品。

2 CPSC消费品安全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CPSC对消费品安全的监管可以看出,与我国主动式监管模式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的是一种反应式消费品安全监管模式,即消费品投放市场后,根据消费者投诉、媒体报道、企业消费品事故报告、消费品伤害监测系统等多方渠道广泛收集消费品安全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消费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后,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如产品召回和风险预警等。

与美国基于消费品安全信息进行的反应式监管方式不同,我国消费品安全监管方式还基本以主动式监管为主,即:消费品在投放市场前,由监管部门采取强制性合规措施。监管部门通过发放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控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防止没有能力生产安全消费品的企业进入市场;对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监督抽查,以提高企业的消费品质量和安全意识。这些监管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品种类的不断增多,这种主动式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当前我国十分有必要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基础上,整合我国消费品安全信息资源,建立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拓宽消费品安全信息收集渠道。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消费品安全监管体制,具体建议如下。

2.1 建立我国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

掌握全面、准确的消费品安全信息无疑对于消费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至关重要。消费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应建立在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利用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对与消费品安全相关的多方信息尽可能地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将有效的消费品事故、消费品伤害信息及潜在的伤害风险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送到监管部门,以保障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基础”。

2.2 建立我国消费品事故信息报告制度

企业消费品事故信息报告义务是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是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环节。众所周知,企业应生产并提供安全的消费品,但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消费安全事故,企业更应负有责任将事故的相关情况及时进行报告,查清事故原因,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通过法律的手段对生产者的事故报告义务进行限定,在某种程度上可有效缓解因生产者与监管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监管困难。提高企业的消费品安全注意意识,防止部分企业为规避责任故意隐瞒事故信息,因而错失控制危机的时机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2.3 建立我国消费品伤害监测信息体系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样本医院,收集与消费品有关的人身伤亡信息,包括伤亡事故、消费品种类、地域分布、事故原因、病理特征等数据。对消费品伤害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消费品伤害信息统计方法,消费品伤亡数据库设计技术,消费品伤害监测网络系统开发技术,伤亡事故分析与评估系统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国家制定消费品安全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同时检验与评估消费品安全政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4 建立我国消费品安全信息风险评价机制

运用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在信息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对大量随机的消费品伤害、质量安全信息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识别出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分类,从而清晰预测出各种消费品安全风险的情况,捕捉风险征兆,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消费品安全风险、涉及范围、危害影响的程度作出正确估计,以及时发现消费品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安全问题,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2.5 建立我国基于消费品安全信息的召回制度

消费类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缺陷信息的收集分析,是召回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基于企业及社会各方的消费品事故报告信息、消费者投诉信息、消费品伤害监测信息等,对消费品安全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消费品缺陷,对存在缺陷的消费品实施召回,并根据风险等级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反映问题。消费类产品召回制度可有效弥补我国消费品安全监管手段的缺失,分析各类消费品安全信息的深层原因,以提前发现可能危及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的缺陷消费品,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当前,在我国应尽快提高召回法律层级、扩大消费品召回范围,逐步健全基于消费品安全信息的召回制度。

3 小结

CPSC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以极高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因消费品引发的伤害及死亡。它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具有规模的消费品安全信息系统,基于安全信息的反应式消费品安全监管模式也尚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我国应在原有的消费品安全监管模式上,逐步建立消费品事故信息报告、消费品伤害监测和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价等基于安全信息的覆盖前市场(市场准入)、市场中和后市场全过程的反应式消费品安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CPSC, Recalls and product safety news http://www.cpsc.gov

[2] CPSC, 2009 performance budget request http://www.cpsc.gov

[3] CPSC, manufacturer's guide to developing consumer product instructions http://www.cpsc.gov

[4] 赵晓光.郑卫华.孙波.汪立昕.欧美产品召回制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09. 01

[5] (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4:消费者力量与食品安全

按三鹿董事长的说法,他们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如果属实的话,那么这些“有关部门”又是怎么来处理这一重大公共食品安全事故的呢?为何没有立即做出紧急召回的行政命令?为何没有立即向公众发布相关的信息?这究竟是工作失误呢,还是恶意包庇?谁又该为这样的失职渎职行为承担责任?以上疑问尚待联合调查组的及时解答,我们暂且不妨耐心等待。

值得一说的是,三鹿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没有想到跟自己的“上帝”们汇报,却选择了首先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显然,在这家企业的心目中,消费者的地位是远远不及“有关部门”的。这种怪异现象的背后,揭示出消费者极度弱势的悲哀现实。

类似三鹿奶粉事件这种让消费者付出家破人亡代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起了,然而,我们却从未看到过任何一家企业因为由此引发的消费者的巨额索赔而破产倒闭。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已然力度不足,加之政府部门又非常不愿看到一家著名企业因为一次事故而遭到毁灭性打击,不惜动用一切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费者的依法索赔往往无法实现,而只能无奈放弃法律途径选择以其他方式“讨说法”。因此,发生公共食品安全事故之后,企业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寻求权力的怜悯和庇护,而消费者的力量是根本无足畏惧的。

公共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我们反思的视角经常局限于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约束之类,可实际上,如果消费者始终不能强势起来,那么企业贴在墙上的“质量就是生命”就永远只能是空话一句。来自市场的消费者力量失语,应该是公共食品安全事故屡次发生,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一直难以得到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5:消费与安全

为隆重纪念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经营者诚信经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我局认真开展了“3.15”维权活动。

3月16日,我局与相关单位紧紧围绕“消费与安全”活动主题在县世纪广场展开了“3.15”消费维权活动。此次活动参与单位众多。活动现场有质监局、工商局、消协、药监局、卫生局、农委、广播局、烟草局、物价局等十多家行政执法单位;现场展示了假酒、假烟以及过期、伪劣食品,形象教授消费者识别假冒产品。

篇6:消费与安全

2010年,我院共受理消费者维权案件13件,2011年共

受理17件,2012年截至目前共受理14件,受案数量明显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与消费者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不无关系。笔者对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对2010年以来受

理的消费者维权及食品安全案件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消费者维权案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在消费者维权案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及新发问题。

一、消费者维权案件的主要特点

1、经营者诚实信用原则与安全保障义务的履行是审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重点,同时消费者人格权、知情权等纠纷表现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通过对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类案件原告主张经营者的过错主要集中在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两方面,同时也出现了消费者以人格权受到损害为由进行诉讼的案例。

首先,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是造成消费者权益纠纷

案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因经营者未能有效履行安全保障和谨慎注意的义务,造成消费者人身及财产损害的纠纷,是该类案件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以经营者侵犯其人身权、知情权的案件也日渐增多。

2、涉及损害后果、因果关系的常需要评估和鉴定,造

成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审理周期相对较长。

消费者主张损害赔偿,即主张被告承担侵权责任。不仅

要证明过错、损害后果,最重要的是证明因果关系。通常均

需要委托鉴定来确定因果关系,造成该类案件审理周期长。

3、原被告之间矛盾较尖锐,调解率低,上诉率高。消费者往往以等价交换的意识要求经营者必须达到自

身满意的服务水平,期望值较高。起诉到法院后,盲目认为至少可以双倍返还购货款,加上鉴定费用较高,对被告要求较苛刻。而被告方多为商家、厂家等经营者,为维护自身声誉,即使存在一定过错,亦不同意调解,造成该类案件调解结案率极低。

4、消费者对于经营者过错的理解,常常与消法所规定的过错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滥讼。

二、消费者维权案件在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定义的模糊,难以准确适用消法是审理消费者权益案件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现行《消法》是1993年制定实施的。当时经济发

展水平不高,物质文化生活较贫乏,商家经营促销手段较单调,由此造成消费者定义模糊。显然,《消法》在这些方面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消费者定义的片面性日益暴露,如:因使用商家附赠商品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消费者是否是适用《消法》;医患关系中,如医方存在夸大医疗效果、改变医疗方案、开具与疾病无关的药物等行为时,患者是否能以消费者身份要求适用《消法》;单位消费是否适用《消法》;购票乘坐运输工具的消费过程中造成伤害是否适用《消法》等。以上情况均与《消法》具有内在联系,但又无定论。使得法官在审理中出现一定的困惑和茫然。

2、消费者权益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举证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目前的法律规定对于消费者在举证方面负担仍显过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六款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此条规定,要求消费者首先要证明所购商品、产品存在缺陷,还要就该缺陷与致人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行证明,之后方可由生产者就免责事由举证。而如何证明产品存在缺陷及因果关系,对于消费者具有一定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如何界定“不合理的危险”,或者证明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存在缺陷,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法官的自由裁量均难以确定,必须借助权威的鉴定结论。这就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如原告闫治武诉被告高丽、李永春人身损害赔偿一案中,被告销售的芦荟产品具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合格证,属于保健食品。原告主张其为缺陷产品,但无法证实;如进行鉴定,一则难以找到相关机构进行鉴定,二则鉴定费用较高,诉讼成本甚至高于原告期待利益;其三难以确定鉴定样品(原告所购产品已全部食用,被告提供的新批次的样品,原告又不予认可)。此外,原告还要对于自身病情加重与服用芦荟产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举证,这就面临和证明产品存在缺陷同样的困境。

另一个对于消费者十分不利的规定,就是最高院对于缺陷产品举证责任中,要求的是由产品生产者举证,而不是要求销售者举证。根据消法规定,消费者可以选择商品的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要求赔偿,如果消费者选择的被告是销售者(为方便诉讼,原告多选择销售者),那么,即使是免责事由,被告也不须举证,举证责任全部由原告承担。如闫治武

一案中,原告选择的被告是芦荟产品的销售者,而生产者是广东省中山市某公司,原告起诉生产者存在较大不便,起诉销售者又难以令销售者承担举证责任,陷入两难境地。所以笔者建议能否将产品免责事由的举证责任同时分配给销售者和生产者,以便消费者维权。

4、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没有统一的案由,法律关系相互重叠、交错,在审理中缺少统一的执法尺度,造成个案审理存在较大差异。

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没有专门的案由,因此消费者在立案时,多选择人身损害赔偿、医疗服务合同、客运合同、商品房销售合同等案由主张权利。案由不同,审理时举证责任、归责原则、赔偿范围也不同,必然带来执法尺度的不同,造成各个案件在审理时存在一定差异。

5、在适用消法时,应当依侵权审理还是依合同审理有待统一。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源于购销合同,发生损害时应当就侵权和违约择一主张权利。但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同时主张。为保护消费者,审理时往往定合同的案由,却依侵权审理,造成混乱。此外,消法实质追究的是侵权责任,归责上却采取无过错的违约。此类纠纷,按照合同审理,归责原则为严格的无过错责任;按照侵权审理,追究的是过错责任。在审理中,难以把握。

其次,对于在法律关系重叠情况下,非典型消费者为了最大利益而选择消费者身份要求无过错的经营者赔偿的案件,要谨慎把握其中的法律关系。

6、经营者过错程度应成为消费者获得赔偿份额的一个衡量因素,即使消费者要求追究违约责任,亦不宜判令被告承担全部责任。

在经营者过错并非十分明显的案例中,不宜按照合同的无过错原则令经营者承担全部过错责任。

如因为第三人侵权引起的消费者权益纠纷就不能简单适用消法对经营者追究责任。法律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公平与正义,这种公平与正义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相适应。经营者对于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无限制的任意扩大和加重,否则,法院简单的将消费者的损失全部转移到经营者身上,虽然保护了消费者,但一方面也放纵了直接侵权人,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和经营风险,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

篇7:消费安全作文

妈妈还不让我买很多东西,比如地摊、小店的商品,因为那些商品很多是三无产品,是地下工厂生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在的大型超市为我们带来便利购物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食品安全更加放心。我们一家总是去超市选购日常用品,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每次选购食品都会先看一下保质期、生产日期,尽量选生产日期近的。据说9月1日起食品包装上除了要标明厂家、食物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外,更要详细标注添加物的成分。哈哈,以后妈妈选购时更有得比较了。

选购完了之后,妈妈都会索要发票,特别是大件商品。这样,即使商品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借发票找卖家或厂家维权。去年冬天,妈妈从超市买回来个暖手宝,一个月不到不通电了,妈妈拿着发票找到超市,超市退还了购买暖手宝的钱,妈妈又买了一个另外品牌的暖手宝。我们没有因为产品的质量而损失钱财。

篇8:论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1 食品安全客观存在的问题

1.1 部门交叉与漏洞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的种植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销售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卫生行政部门未能监管食品安全链的整个过程, 而与农业等其他监管部门的衔接也存在漏洞, 这个问题长期未能得以解决, 造成了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断发生, 有关政府部门分工问题有望近期得到解决[1]。

1.2 食品的掺杂使假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实现富裕的目标, 也有一部分人是采取了违法的手段, 赚取黑心钱, 以达到致富的目的。食品卫生标准制定是针对相关食品在生产链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因此, 食品卫生

种后可能有免疫不成功或抗体逐渐消失现象, 8月龄~1岁发病与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有关。

3讨论与建议

3.1疫苗接种存在的问题。自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我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乃至无病例发生, 致使部分人员对计免工作认识淡化, 出现一劳永逸思想, 对工作有所放松, 导致麻疹疫苗初免、加强接种不及时, 加强免疫接种率低, 易感人群增加, 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疫情将迅速上升。如我县2006年2月份最早发病的3例麻疹病例, 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 其发病前尚未接种麻疹疫苗, 且发病前7~9天都曾到过邻县伊通县西苇乡蛤蟆塘村诊所打过针, 在此期间该村有1例麻疹患者也在该诊所治疗, 造成3例麻疹病例发病前与麻疹病例直接接触, 而后我县麻疹病例开始增加, 4~5月份达高峰。因此, 提高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率,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 是控制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3.2流动人口的增加给麻疹的传入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县流动人口的增加, 流动儿童也相继增多, 由于流动性大, 居住不定, 无法得到全程免疫服务, 形成免疫空白人群, 增加了相应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性。如2005年麻疹病例中, 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 最早发病的是来自河南的民工在我县金刚水泥厂打工人员。因此, 重视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 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疫苗接种工作是减少输入病例的重要措施。

标准的指标是有限的、有针对性的, 但面对目前的掺假使杂等问题, 采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很难发现问题。

1.3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旦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就加以大肆炒作, 片面夸大问题的严重性, 往往引起消费群体的极大恐惧, 使得事态变得难以控制, 有些报道完全是偏离科学性和真实性的。

1.4 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

一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基本解决了食物量的问题以后, 对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 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污染。此外, 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原先未知的有毒有害物质正在不断地被认识, 同时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 卫生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缺陷

新中国成立以来, 食品安全的概念由食品卫生发展到食品安全, 其监管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监督职能主要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 法律依据从《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虽然法律地位不断提升, 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多, 这与各级卫生监督执法

3.3发病年龄的变化。发病年龄提前, 可能是母亲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其抗体水平低, 婴儿不能从母体获得抗体, 或获得抗体水平低有关。从病例调查中发现, 7~14岁病例数最多, 其次是学龄前儿童, 而15岁以上的大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发病年龄明显后移, 可能与体内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以及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的可能性小有关。提示我们大年龄人群是麻疹防控工作的薄弱人群和易感人群, 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 控制大年龄人群发病也是十分必要的。

3.4已免疫人群发病原因分析。在所有病例中免疫史清楚的, 且曾接种过1次或1次以上麻疹疫苗的有36例, 可能与接种操作不规范、接种剂量不足和冷链运转过程中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等导致原发性免疫失败, 或疫苗接种在麻疹潜伏期, 或已产生的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有关。此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条件可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

3.5学生发病占有较高的比例。在职业分布中, 中小学生发病居首位, 其次是学龄前儿童, 可能与当年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低有关, 导致易感学生人数增加。学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 一旦有麻疹病例发生极易引起暴发。因此, 新生入学入托应严格查验接种证, 为漏种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学生及时补种。

力度不够有密切关系。有报道称:法律贯彻不力, 卫生监督软弱[3]。

2.2 食品卫生监管不全面

食品不安全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各种食源性疾病发生, 而我国食品卫生监管机制中只是管理了食物中毒, 将食物中毒与其他食源性疾病割裂开来的管理方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变化[3]。即使是食物中毒的监管也存在很严重的漏洞, 我国目前食物中毒的漏报率比较高, 所掌握的数据仅为我国实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4]。有些卫生行政部门对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刻意隐瞒, 不希望各自管辖范围出现食物中毒事件。但是,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隐瞒已经是掩耳盗铃之举, 即使卫生部门不对事实进行报道, 也挡不住网络、媒体的炒作和报道, 其结果是往往夸大了事实的真像, 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3 卫生监督部门的方法未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众所周知, 食品安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发生变化, 掺杂使假问题日益严重, 在食品种植、养殖过程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工艺的概念, 用常规食品采样检测的手段根本就不能发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 也不是食品卫生标准可以参照的。因此, 长期固守传统的、保守的、落后的监管和检测方式, 在社会上难以指导食品的安全消费。另外, 还存在现场检测欠缺, 抽检流于形式, 实际意义减弱的问题[5]。近年来, 几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其他部门发现的, 而不是卫生部门。

2.4 卫生部门内部长期内战, 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早期食品卫生监督开始, 就有条条、块块竞争问题, 省、市、县 (区) 的管辖权相争, 各相邻市、县 (区) 的管辖权相争, 相争的结果是将食品的生产加工监管交给技术监督部门, 将食品的销售监管交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等。

3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在商品市场消费者完全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由于消费者受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和食品检测成本的制约, 只有听任食品生产销售者的单方面介绍和宣传。因此, 政府有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 应该如何加强消费者自身权益的保护呢?

3.1 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

食品安全问题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普通消费者一般都不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所以, 存在盲目消费不安全食品的现象。因此, 应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将专业知识简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 将复杂的文字变成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教会消费者识别掺假使杂、过期变质、夸大宣传和标识不全等现象, 让消费者在购买环节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使不安全食品失去赖以生存的市场, 逐步淘汰出局。

3.2 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我国于1993年就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 规定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体现了国家对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权益, 增强维权意识, 学会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 更好地依法保护自己。

3.3 规范社会信用系统

信用缺失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例如掺假使杂的问题、多宝鱼事件、红心鸭蛋事件和假奶粉事件等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在食品中加入不该加入的物质, 或者是该加入而没有加入的营养成分。这些生产经营者完全丧失了道德观念和商业信用, 国家应该建立生产经营者统一的信用档案, 全国联网, 一经被查出, 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处以几年、几十年或终身不得从事食品加工经营的处罚。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杨明亮.食品安全: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3, 10 (4) :193-197.

[2]陈君石.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形势[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9 (2) :254-256.

[3]李泰然.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8) :651-653.

[4]李晓莹.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24) :2168-2170.

篇9:消费与安全

“尽管桌面、服务器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不能完整概括近几年的安全市场范围。实际上,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消费者所使用设备的种类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包括新出现的移动设备和桌面虚拟化。”迈克菲(McAfee)高级副总裁、终端安全业务总经理Candace Worley表示,“另外,终端消费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很多原本用于消费级的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使用,而且这些技术是由员工带入企业里来的,比如社交媒体。如今,很多员工都在使用移动设备或者个人设备来访问互联网。”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和知识产权不被泄漏?如何防护个人设备存在的漏洞?日益复杂的企业网络终端应用趋势为数据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Candace Worley表示,数据安全领域的变化带来了三个新的课题:保障云应用安全、保障云环境内安全,以及保障云基础设施安全。迈克菲通过包括移动、云和虚拟化以及软硬结合等在内的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就包括迈克菲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基于DeepSAFE平台的两个产品。一是针对rootkit的产品Deep Defender,二是与英特尔Vpro技术共同推出的Deep Command。Candace Worley介绍说,Deep Defender主要基于英特尔芯片的虚拟化技术,Deep Command则整合了McAfee ePolicy Orchestrator和英特尔的AMT,也就是主动管理技术和Vpro技术。“通过这样的集成,使安全产品能够在硬件层面上进行沟通会话。这不仅让企业在管理系统安全时更加简单,而且为策略、密码和操作重置带来了方便。”Candace Worley说。

她同时表示,在英特尔收购迈克菲之后,迈克菲依然还是独立运营,依然拥有着自己的战略。不过与此同时,通过收购,迈克菲和英特尔之间有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开发关系,“我们不仅与英特尔自身有合作开发关系,还与英特尔的主要研究资源和英特尔实验室之间有密切的合作。”

篇10:当前消费安全及对策建议

一.消费现状

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下是列举的几个简单的商品消费状况:

(一)手机

我们在购买手机时,大多是通过广告宣传,和朋友熟人的推荐。遇到的风险主要是假货、质量有问题。购买动机时与人沟通的需要,娱乐游戏的需要。

(二)感冒药

通过广告了解,店员介绍,获得信息。存在假药、药效不好、过敏反应的风险,因为身体出现了问题购买。

(三)参考书

老师或同学介绍,或自己到书店查找。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是盗版读物,因为学习的需要,扩充知识量。

通过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消费时,遇到的消费安全问题是假冒伪劣产品居多,质量存在了安全隐患,这极大是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下面我们将就消费安全进行详细说明,以食品安全为典型案例。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

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四、消费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二十二年的光辉历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汽车、保险、教育、旅游、医疗和信贷等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消费者对消费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侵害我们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有的方面也比较突出:新业态带来的非传统类型投诉热点不断增多,食品安全消费形势不容乐观,新的投诉难点不断涌现等等。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购物日趋增多,网上购物是商家通过专业网站提供交易平台建立虚拟商铺,把欲售商品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呈现给消费者,供其选择。交易的整个过程打破了面对面交易的传统,消费者在购买时看不到实物,只能看见卖家出示的物品照片,听凭卖家介绍。这种方式给不法商贩带来了可乘之机。所以,加强消费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

一是完善相关立法。有法才可以依,我国虽然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是涉及服务领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

二是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少数执法人员自律性差,更有甚者知法犯法,使消费者投诉取证极为困难。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玩忽职守、知法犯法者给予严厉打击,增强其执业的风险成本。

三是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实行连动行动,做到以较少的社会投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例如我国一些城市中设立12315连动行动,即公安、医疗、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减少投入,切实方便消费者。

四是普及、推广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推广应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来抓,使消费者了解最新的与其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法律知识,并使这些法规产生相应的作用。

(二)提升经营者的诚信观念

“诚信”,就是要求经营者及市场中介机构在市场活动中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守诺践约,反对规避自身义务及各种商业欺诈行为,促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为基础,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以诚信为原则的信用交易。从这一点看,诚信是商家的基本商德,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也只有诚信经营,真正把消费者视为上帝,处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赢得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从而能够放心坦然地去消费,而不再抱有警惕狐疑的态度。从诚信经营到放心消费,实际上是形成了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有利局面,也会使我们的市场秩序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三)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

一是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我国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为淡薄,据统计,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只有22.3%的消费者能主动投诉,大多数消费者自认倒霉。提高维权意识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步,如不因损失小,怕麻烦等原因而放弃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当然,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并非一日之举,需要全社会消费知识的宣传、消费运动的发展和全民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要逐步普及全民族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

二是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消费者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加强相关商品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商品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保修期、质量、使用说明等,积极做好消

费前的准备工作,;消费者一定要索要并保存好有关证据,以免口说无凭,如发票、服务合同等原始凭证,以作为消费权益受损时的投诉依据。笔者在处理消费纠纷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投诉时,满腹委屈,但就是拿不出相关证据,从而增加投诉难度和诉讼风险。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掌握维权、投诉、诉讼等相关程序、内容和要求,增强自身权益保护能力。

(四)为消费投诉、解决消费纠纷问题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是加强政府的监管工作。(1)政府对某些服务质量关系重大、而一般消费者又缺乏足够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即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实行专业执照管理,严格把关。(2)单个消费者对诸如食品、药品、交通工具等产品的消费安全程度难以凭个人知识、经验加以鉴定,而一旦鉴定错误,其后果往往是以生命或健康为代价。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并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是加强新闻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市场监督检查。

上一篇:大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合作真快乐》下一篇:霸气女生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