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2024-05-20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通用6篇)

篇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1、掌握: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

城市、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 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

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定义: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

特征:

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

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 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规划;

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背景: :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内容:

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

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3)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4)游憩问题:主要有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5)交通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缺陷:

形成了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变量,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思想是 50 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1aning)。

当时意义:

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尤其是在 19 世纪快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发展的大中城市中,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过度使用,设施不配套,缺乏空旷地,交通拥挤,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历史意义: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先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的局限,对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背景:

1977 年 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内容: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改变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着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思想:

1)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区,认为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2)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土地使用法规,公交优先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

托管理。

实质: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特点:

1)提出限制城市的规模: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2)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明日的城市》、《阳光城》伏埃森(Voison)规划 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缺少绿地,日照、通风、采光、游憩、运动的条件差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向高层发展,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宽道路、加强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实质:

城市集中主义 缺点: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用地分类

按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 8 大类、35中类、44 小类。BMW

USA

GR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居住用地 住区的类型与规模、类型:

1)按位置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城市住区 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 城市旧住区 3)按建筑层数 低层住区(1~3)

多层住区(4~6)

中高层住区(7~9)

高层住区(10 以上)

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规模:居住区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区 户数(户):

300~1000

3000~5000

10000~16000 人口(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占地(公顷):

4~6

10~35

50~100

其他划分: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街坊-居住组团-住宅群-单栋住宅

没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住区类型。没有一个城市只需要一种住区类型。每个城市的住区都有自己的类型和自己的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

邻里 单位 — 居住小区 —— 扩大小区 —— 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

邻里单位:

提出:1929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六个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2)边界(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开放空间(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机构位置(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当地商店(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居住小区:

我国从 50 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技术思想演进脉络;

住宅的类型与户型;

类型:

按建筑层数:低层 1-3

多层 4-6

中高层 7-9

高层 10 以上 按户型组合: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B 低层花园式:独立式/并列式/联立式【 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一般在 250--0 500平米之间。】

户型:

梯间式

每层联系的户数一般在 2-4 户。户数越少,更好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可作条式连接。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 4 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并列式((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联立式

为一栋栋住宅相互连接建造,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每宅占地规模为最小,面宽从 6.5-13.6 米不等。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课本 p505--507)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群体组合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类型: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居住区

800-1000m 小区 400-500m

组团 150-200m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的 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 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

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 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

避免千人指标因 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原则: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考虑因素 与规划结构相适应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形成各级生活中心 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常见的布局方式: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车行道

10-14

6-9

3-5

人行

2.5 以上 红线宽度

20-30

10-14

建筑控制线之间 8-10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自己添加)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 出口,设置 间距在 0 150 米以上,与道路 交角不小于5 75 度; 2)区内 尽端式车道长度 不超过 0 120 米,尽端设 2 12 x12 米的 回车场; 3)当 道路坡度大于 8%,应辅以 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 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内容: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规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 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 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用地性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 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 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1)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 集中布置;(2)提高土地 经济效益;(3)减少环境 干扰;(4)确保 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 不被占用;(5)保持土地使用的 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 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 不 违背 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 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 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宅区与社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2)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3)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4)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5)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 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 5km/h,即是 80mm/min】

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地 其他条块绿地 最小规模(公顷)0.4 0.04 0.04(宽度≥8米)

步行时间(min)

8-15 5-8 3-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 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宜采用 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 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 3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 建筑日照 阴影线 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3、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基本原则:

(1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 600 英尺(183 米)格子(2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 34 英尺(10 米),标准街道宽约 24 英尺(7 米)人行道至少 4~5 英尺宽(1~2 米)

(3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4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1)国家康居小区的 机动车停车按 0.2--5 0.5 车位/ / 户设置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 3)停车车位数 大于 0 50 辆,应设置 2 2 个出入口。

大于 0 500 辆时,应设置 3 3--4 4 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 净距大于 0 10 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 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0 10 米。

车辆 双向 行驶的 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7 7 米,单向不小于 5 5 米。

停车场布局

1)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

(地面车库 / 底层架空 / 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 /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2)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 3)路边分散式停车位 4)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相关规划类型; 我国部分地区对土地开发控制的探索。

篇2: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题型分别为:单项、多项、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一、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内容:

1、事故的分类和本质

(1)事故分为生产事故和非生产事故。

按事故性质分:

1)责任事故:人为原因为主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自然不可抗力原因为主造成的事故。

(2)事故的本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随机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

最底层:生理需要,本能层次的需要,包括食欲、睡眠、欲望等

安全需求:避免对生命构成威胁的需要

社交需要,社会需要,与他人交流相关的需要变得更重要 尊重需要,想被他人承认的需要

最上层:自我实现,对理想实现等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3、事故的等级划分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

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

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

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

5.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6.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7.轨迹交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8.事故致因理论(1)瑟利模型

瑟利模型将事故发生的过程划分为危险构成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

瑟利模型在每个阶段中都从人的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三个方面阐述。

(2)安德森模型

9.变化-失误理论

10.P理论

11.两类危险源理论

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12.安全色

《安全色GB 2893-2008 》规定:

(1)红色:各种禁止标志;交通禁令标志;消防设备标志;机械的停止按钮、刹车及停车装置的操纵手柄;机械设备转动部件的裸露部位;仪表刻度盘上极限位置的刻度;各种危险信号旗等。

(2)黄色:各种警告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旗等。(3)蓝色:各种指令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指示标志等。

(4)绿色:各种提示标志;机器启动按钮;安全信号旗;急救站、疏散通道、避险处、应急避难场所等。

13.瓦斯爆炸浓度

瓦斯爆炸条件:

(1)一定浓度(5-16%)的瓦斯;

(2)足够能量的点火源:温度不低于650度;能量大于0.28mJ;持续时间大于爆炸感

应期。

(3)氧气浓度大于12%。

14.工伤事故的分类

(1)物体打击: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设备、坍塌、爆炸等引发的物体打击。(崩块、飞来物、滚石等)

(2)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跑车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碰、割、戮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设备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和吊重)物体打击等伤害。脱钩砸人、钢丝绳断裂抽人、移动吊物撞人等

(5)触电:如人体接触裸露的临时线或接触带电设备的金属外壳,触摸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以及触电后坠落和雷击等事故,包括雷击伤害。

(6)淹溺:适用于船舶、排筏等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物理灼伤,不包括电烧伤和火灾(8)火灾:不适用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如居民火灾蔓延至企业。

(9)高处坠落:从架子上、屋顶坠落和平地上坠入地坑、洞、沟等,不包括触电坠落。(10)坍塌:挖沟时的土石倒塌,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指在矿山工作面、通道上部、侧壁由于支护不当,侧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伤害事故。

(12)透水:如地下含水带或被淹坑道涌水造成的事故。但不包括地面水害事故。(13)放炮:各种爆破作业、采石矿煤、修路、开山、拆建筑物等进行放炮作业

(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爆炸。(15)瓦斯爆炸:化学性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指固定或承压锅炉发生物理性爆炸事故。不适用铁路机车、船舶上(17)容器爆炸:容器内盛装的蒸汽、液化气等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导致的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除了上面的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爆炸等。

(19)中毒和窒息:中毒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引起的在8小时内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的总称,也称急性中毒;窒息是指在一些不能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出现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如煤气、汽油、沥青、一氧化碳中毒等,不包括慢性中毒的职业导致死亡。

(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15.安全三要素和四因素:

三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人与物

四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安全系统

16.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2008 》规定的安全标志有禁止类标志40个,警告类39个、指令类标志16个、提示标志8个,还有用文字作为补充标志与上述标志结合使用的方法规定。(事故致因理论ppt,P190)

17.工伤认定的情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者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者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1)项、第(2)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3)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18.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2)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3)责任人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4)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19.预防事故三大对策

安全法制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

20.安全与危险的关系

(1)安全与危险是相互依存的。安全如果没有危险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反之危险如果没有安全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例如:生产过程中有物体打击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者必须戴好安全帽。

(2)安全与危险是互相对立的。安全与危险是两种刚好相反的倾向趋势或力量,例如: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是因为有坠落的危险与之对立。

(3)安全与危险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安全,不存在危险因素时,安全因素的力量就会不断增长从而处于支配地位,这时的生产就呈现出安全状态;反之,就会呈现出危险状态。

21.行为的分类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A.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意见等行为;

B.团体行为,包括:团结、友好、谅解、默契、暗约、分歧、对抗、破坏等行为。(2)按人类活动领域可分为: A.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决策、预测等行为。B.政治行为:包括选举、公务、行政、民族团结、国际关系等行为。

C.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行为。D.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学术研究等行为。

22.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1)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的分类

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3、动机与行动

24、三同时

1)“三同时”的定义。建设项目“三同时”是指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2)“三同时”的内容

①可行性研究阶段。②初步设计阶段。③施工阶段。④试生产阶段。⑤劳动安全卫生竣工验收阶段。

25、噪声安全卫生标准

85分贝——8小时 88分贝——4小时 91分贝——2小时 94分贝——1小时 97分贝——0.5小时

26、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领导安全行为

27、构成工伤事故的三要素:伤害部位、伤害种类、28、根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导致事故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是遗传及社会关系

伤害程度。

29、《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日期:2002年11月1日。

30、从安全的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1、根据工伤事故分类标准,重伤

指工作日损失在105工作日以上,6000个工作日以下的伤害。

32、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3、事故按原因分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

按事故的发展过程特性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

34、事故严重度的概念

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

35、安全观的核心:生命价值

36、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37、安全的主要内涵:以“以人为本”为主要内涵。

二、名词解释:

1、安全

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另一个方面是物的客观保障条件,且这一保障条件并不仅仅限于生产过程之中。

2、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1)

3、事故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一是事故的背景。二是事故是随机事件。三是讲事故的后果。

4、安全评价

对系统危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

5、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1)规定时间:是可靠性指标的核心。

(2)规定条件:包括使用条件、维护条件、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

(3)规定功能:人机系统在规定时间、规定条件下各项指标都能达到,则系统完成了规定功能,否则成为故障或者失效。

(4)能力:指标有可靠度,平均寿命等。例如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可靠性就越高。

7、事故法则

事故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则,事故金字塔。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

煤矿统计规律,对于采煤工作面: 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 对于全部煤矿事故: 死亡:重伤:轻伤=1:10:300

8、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是一种从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出发研究事故致因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可分为人和物(包括环境)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使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9、本质安全化

本质安全化一般是针对某一个系统或设施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运行。

10、企业安全文化

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循,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价值观)行为方式、科技手段、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和作风、企业精神和风貌、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1、固有危险度

系统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固有危险度是指一个生产或生活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其设备及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的灾害的严重程度。

12、安全指标:

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13、故障:

故障是指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故障状态。

14、安全文化

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5.高处作业

作业场所高出地面2m以上就称为高处作业,高空作业是指10m以上的高度。

三、简答、论述:

1、事故因果类型有哪些?

(1)连锁型:各因素彼此互为因果,互为连锁导致事故发生。

(2)多因致果型(集中型):各种原因同一时间的共同发生。(3)复合型:连锁、集中、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2、如何进行人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1)自我行为控制:价值观干预措施、价值因素感知干预措施、目标激励干预措施等。2)工作流程控制:前后工作流程行为控制设计措施、并行工作流程行为控制设计措施、交叉作业流程设计措施等

3)监督控制:监督检查的执行者、监督检查方式方法、监督检查时间和空间要求、监督

检查结果的处理方法、监督检查效果的评价和改进等。

3、根据多米诺骨牌理论,应当如何防止事故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五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因素;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

大多数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所造成的。

(从改变的人所处的环境,适当的教育进而改化人的缺点,形成优良的品质,从而控制了事故的基本原因,性格基础打好了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应该遵循技术原则和组织管理原则,预防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4、事故预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预防第一,防患未然:做好基础性的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消灭潜

在的事故危险,以避免造成事故。

(2)根除事故原因: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

(3)全面治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法制、技术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提

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5、安全的社会效应体现在何处?

1)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2)安全的社会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对各级行政部门以及对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高层决策者的影响。

6、安全与事故的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1)对立性:有事故发生的可能才需要安全,有了安全的保证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2)统一性: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某一安全性(水

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低于这一水平,则认为 是危险的。

7、如何理解事故的可预防性? 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人和事故在客观上和理论上都是可以预防的,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事故也有其发生、发展以及消除的过程,因而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人们应该可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8、事故的概念、基本特征、影响因素。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为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基本特征:因果性,随机性与偶然性,潜在性与必然性

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五项: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理。

9、事故、危险和伤害的可能组合。

10、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三层次理论,安全文化也可分为上中下3个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深层。

四层次

11、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法则,阐述如何防止事故?

1、技术原则:(1)消除潜在危险原则;(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3)闭锁原则;(4)能量屏蔽原则;(5)距离保护原则;(6)个体保护原则;(7)警告、禁止信息原则。

2、组织管理原则:(1)系统整体性原则;(2)计划性原则;(3)效果性原则;(4)党政工团协调安全工作原则;(5)责任制原则。

综上所述,事故的预防要从技术、组织、管理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12、工伤事故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 人、物、管理、环境、事故处理

13、本质安全化方法,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事故?

主要从物的方面考虑,包括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事故严重度。

(1)降低事故发生概率:①提高设备的可靠性;②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③提高系统抗灾能力;④减少人为失误;⑤加强监督检查

(2)降低事故严重度: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2)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 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4)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

四、论述题

1.何理解安全的极向性原理?

1,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事故、危害与安全保障)是一种“零—无穷大”事件,或称“稀少事件”。即事故或危害事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事故发生可能性很小(趋向零)而一旦发生后果却十分严重(趋向无穷大);二是危害事件的作用强度有时很小,但具有累积效应,主要表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危害涉及的范围或人数却广而多。2描述安全特征的两个参量—安全性与危害性具有互补关系。即安全性=1—危害性,当安全趋于极大值时,危害性趋于最小值,反之亦然 3,人类从事的安全活动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 6.企业中,试述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2融洽员工的情感3激励和培训员工4保障员工的利益。消极作用: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2消弱管理者的权力3控制束缚员工的发展和上进

2、举例说明哪些行为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1在狭窄的场所作业2以不安全的速度作业3除去安全装置4使用不安全的工具,不安全的使用5不安全的装载,配置混合,结合6在不安全处停留7使用运转中的危险装置8不使用保护用品

3、例说明哪些状态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1保护不良2无防护装置3缺陷,突起,易滑动,腐蚀等4设计得不安全的机械、工具5布置、管理不良6照明不良、耀眼7通风不良8不安全的保护用品9不安全的工程

五、案例分析

1.案例:在焊接作业中有火花飞溅,引燃了聚氨酯橡胶,燃烧产物使人一氧化碳中毒;火

花飞溅到清漆汽油上又引起火灾,烧伤了工人;同时火灾又引起汽油桶爆炸,又 造成了桶片飞出而砸伤人员。

引发这一事故的起因物是电焊装置,施害物l是火花;施害物2是聚氨酯橡胶和

2.某啤酒厂灌装车间,有传送带、洗瓶机、烘干机、灌皱机、装箱机、封箱机等设备。为减轻职业危害的影响,企业为职工配备了防水胶靴、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2007年7月8日,维修工甲对洗瓶机进行维修时,将洗瓶机长轴上的一颗内六角螺栓丢失,为了图省事,甲用8号铅丝插入孔中,缠绕固定。

7月22日,新到岗的洗瓶机操作女工乙在没有接受岗前安全培训的情况下就开始操作。乙没有扣好工作服纽扣,致使工作服内的棉衣角翘出,被随长轴旋转的8号铅丝卷绕在长轴上,情急之下乙用双手推长轴,致使乙整个人都随着旋转的长轴而倒立。由于乙未按规定配戴工作帽,所以倒立时头发自然下垂,被旋转的长轴紧紧缠绕,导致乙头部严重受伤而当场死亡。

高温物聚氨酯橡胶焊接装置火花飞溅汽油火灾烧伤中毒烧伤汽油;施害物3是CO、高温物、可燃物体、汽油桶碎片。

CO火灾可燃物桶爆铁片砸伤事故处理完毕后,企业领导决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原因:(1)乙没有系上纽扣;(2)乙未戴工作帽;(3)甲用铅丝替代螺栓;(4)甲未按操作规程作业。

间接原因:(1)乙未经培训上岗;(2)安全检查不到位;(3)没有实行验收制度。

篇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要形成写作要思路, 就要经常锻炼。列提纲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在“浮想联翩”阶段, 可以用只言片语、几个字词、字母、符号等, 把所想到的东西迅速记下来。在深入思考阶段, 则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条款式的、以一级二级标题形式出现的文章的“雏形”, 可以先列提纲后写作, 也可以只列提纲不写作。

一、提纲写作范例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T台本是模特展示美的地方, 可前不久两位模特在T台走秀时因相互碰撞一下, 就大打出手, 打起架来如泼妇, 真是斗秀场变成斗兽场。

读了这段新闻, 你有何感悟?请选准角度, 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提纲示例。

美在心中 (标题)

引论——提出论点 (第1自然段) :由材料引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中心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 (第2-4自然段) :

第2自然段段首句:心灵丑陋的人, 即使拥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材料:相貌非凡的潘安, 因贪求富贵而被后人所不齿;白雪公主的后母外表漂亮, 但内心阴险狠毒, 最终招来读者的唾弃。第3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得到世人的尊重。材料:卡西莫多, 外貌奇丑无比, 但内心善良纯洁, 最终赢得人们的赞美;宰相刘罗锅外表丑陋, 但一心为民, 廉洁奉公, 最终得到百姓爱戴。第4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实现人生的追求。材料:嫫毋丑陋无比, 却有着美好的德行, 最终协助黄帝击败炎帝, 杀死蚩尤,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貌不扬的简·爱纯洁善良, 最终收获了她所追求的平等爱情。

结论——总结强调 (第5自然段) :重申中心论点“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呼吁大家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二、具体写作展示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 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墓碑上没有姓名, 没有生卒年月, 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是, 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 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在这块墓碑上, 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 这也已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 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 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二) 提纲示例。

提纲1 (理一班兰忠实) :

梦想在细微处升腾 (标题)

主旨:一步一个脚印, 一开始不要有过高的期盼。登泰山台阶, 须拾级而上, 而不是越级攀登。

文体:议论文

例证:竹, 拔节, 节节高, 善于打结点, 才触摸到云端……

金字塔, 一层一层堆砌, 才成就高耸, 难道不是从细微的沙子聚成塔的吗?如果一开始就用石头堆砌金字塔, 塔就必然不能矗立。只有泥沙融合之后, 沉积成巨石, 方才堆出塔顶。

表达:用排比句加强语势, 反复论证观点, 凸显中心。

提纲2 (理一班卢国富) :

万丈高楼平地起 (标题)

主旨:楼要从底部做起, 理想要从最初点出发, 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走到理想的彼岸。

文体:议论文

素材:正面——穆里尼奥从教练的翻译成长为最伟大的教练;江泽民同志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带领中国走向更开放、更强大的美好未来。

反面——新中国成立之初, 想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结果却使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事与愿违, 极大地阻碍了祖国的发展。

在有时间限制的紧张的考场写作情境下, 有时候, 所拟的提纲不能达到范例的要求, 但只要有个“粗坯”, 就已经达到了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串联的目的, 这与写提纲的要求应该切合。

参考文献

[1]陈贵英.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周刊, 2011, (08) .

[2]黄芳, 夏德刚.试谈作文起步训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篇4:高三生物概念和原理复习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的内容要读,小字的内容要读,旁栏的内容也要读,实验的内容也要读,而且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反复阅读,比较记忆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再加以理解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才能将相关知识总结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比如,教材中关于蓝、绿颜色的物质及现象描述的比较,通过阅读把它们总结在一起;教材中有关RNA的知识总结:可作遗传物质、可转运物质、可构成细胞结构、可作催化剂、可作合成DNA和蛋白质的模板等等。

二、构建知识结构图

构建知识结构图就是“找点、连线、建网”,教材中每大章或每小节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构建结构图能将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能将书本知识浓缩,突出中心内容,同时把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老师来说,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减少板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能够系统地复习生物知识,形成知识链条。每节课教师给定一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概念,通过适当的引导,将本章节的内容或者整套教材的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学生上黑板填写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到结构图的转换,理清结构图中的从属关系和并列关系,从大到小进行分支,这样整个知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参与了互动,学习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变异的知识,首先将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再将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染色体变异还分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这样在分析遗传题中,当出现变异情况时,每种情况都考虑分析,才不会遗漏,比如,一株高豌豆(AA)作母本和矮豌豆(aa)作父本杂交,结果后代中出现了矮豌豆,问可能的原因,就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1)不可遗传的变异分析:子一代Aa可能受环境影响而表现为矮。(2)可遗传的变异分析:有可能是母本基因突变产生了a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a表现为矮的个体;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因为研究的是一对基因;有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有可能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那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

三、课堂教学问题化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学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例如,在复习ATP时提问:(1)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哪些?细胞器有哪些?(2)原核细胞产生ATP的场所?(3)动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4)植物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5)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6)无光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让学生答题时注意,在不同的条件下该怎样去分析,从而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四、及时的课后反思和总结

通过课后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安排练习时,避免数量太多,避免难题过多,避免速度过快,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避免只练不讲。最关键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推敲,同时,引导学生增加对错题的积累量和对典型例题的拥有量。引导学生主动地将一些试卷上的典型错误及典型例题抄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和典型题集,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高考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要取得好效果最主要还是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理清这节课的复习重点是什么,这节课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将要提什么问题,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重点是什么,只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起来轻松愉快,最终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5: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及其属性,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及其性质,质变量变辩证关系及其区分标志,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发展及其实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认识及其本质,认识的不断反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及其分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国家的类型及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分类,社会改革的目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生产力范畴,社会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杰出人物

5、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经济的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社会发展动力,产业资本的划分及依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本质,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本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后果,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垄断的原因及特点,垄断价格,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金融寡头是断垄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垄断的形式

篇6: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开卷)

1.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1、规定科学的操作方法。

2、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秒表测时、搬运生铁实验、铁锹实验、高速钢实验

第二篇 计划

2.计划的步骤P58-60

1)寻找机会 2)确定目标或目的 3)明确条件 4)拟定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5)确定备选方案6)根据目标比较备选方案7)选择一种方案

8)制定支持性计划8)用预算量化计划

3.计划的表现形式P56

1)使命或宗旨2)目标或目的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8)预算 4.波特理论P79

5.波斯顿矩阵P77

第三篇 组织

6.管理幅度 P103-104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P104

7.权力与责任

8.集权和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用来描述决策权在组织指挥链上的分布情况的一对概念。权力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高层,即为集权;权力较多地下放给基层,则为分权。

职权的集中和分散是一种趋向性,是一种相对的状态。现实中没有绝对的集权与分权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因素:决策的重要性;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的历史管理者的素质、偏好与个性风格;被管理者的素质、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与控制能力

(3)分权的实施

分权的标志:①决策的频度或数目②决策的重要性③决策的幅度④对下级决策的控制程度

分权的途径:制度分权、工作授权

9.直线和参谋人员的区别和作用P126

直线职权:循着组织指挥链发生的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如:超市中总经理——分管副总——店长——柜组长——销售员。

参谋职权:管理者进行决策时,往往依靠各领域的专业人员或专家出主意、想办法,提供咨询和建议。这些专业人员就是组织中的参谋,直线主管与参谋之间的关系就是参谋职权关系。

直线职权是一种决策权力,或者说是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而参谋职权则仅限于提供咨询和建议。

第四篇 人员

10.内部提升的优缺点P155

优点:了解全面,准确性;可鼓舞士气,激励员工,调动积极性;

可更适应工作,有利于迅速开展工作;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选择费用低。

缺点:来源局限,水平有限;近亲繁殖;内部矛盾,引起同事不满。

11.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来源广泛,余地大,易于招到一流人才;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可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人才现成,节省培训费用。

缺点:进入角色慢,缺乏人事基础;对求职者无法深入了解,了解少;影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内部职工积极性受打击)

12.对管理者角色的理解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

管理一个组织

管理管理者

管理工人和工作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3.管理者和领导的区别

管理者领导者

行政管理革故鼎新

模仿独创

维护发展

注重制度与结构注重人

依赖控制唤起信任

目光如豆目光如炬

问怎样及何时问什么和为什么

着眼于盈亏着眼于远大前程

接受现状对现状挑战

唯命是从独立自主

把事情做对做正确的事情

14.学习型组织P193

1)自我超越——精神基础

2)改善心智模式(新眼睛看世界)

3)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整体、个体)见树观林的意识

6)知识管理

组织学习的精义:创新、团队、学习、分享、热情、实现

第五篇 领导

15.X理论、Y(麦格雷戈)理论P201-202

X理论

1)大多数人生来就懒惰,总想少干点工作

2)一般人没什么雄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受人指挥

3)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性,对组织(集体)的目标不关心

4)人缺乏自制能力,易受他人影响

“X理论”的典型管理特点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追求,大棒的作用在于迫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

Y理论

1)人们愿意承担责任

2)人们因工作而变得成熟,有独立自主的倾向

3)人有自发、自制的能力

4)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充分发挥其优点,员工就能把工作做好。管理者应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和挑战性,使工人工作之后能引以为自豪。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内容P203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生理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交往或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要的驱使。

优点:

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发现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指出了每一层次需要的具体内容。

缺陷:

对需要5个层次的划分过于机械,没有证据说明需要是有层次的;

低层次需要呈现效益递减规律

17.霍兹(赫兹)伯格双因素论P204

 激励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挑战性工作、成就、赏识、晋升和工

作中的发展,能使人产生满意感,但不会产生不满, 保健因素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和管理、人际关

系、工作环境的条件、工作的安全性、工资和福利等,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只是消除了不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8.期望理论P204

19.公平理论P206

20.领导

定义P218

作用

权力的分类

法定权、奖励权、惩罚权、个人影响权、专长权

领导理论

管理方格P221-222

路径-目标理论P223

权变理论P225

21.沟通P246-257

种类

按信息流动方向:垂直P249、水平、浅层、深层

按信息反馈:双向、单向

按信息工具:口语P250、非口语

渠道

正式、非正式

障碍和断裂P251

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词不达意、综合知识差异、主观过滤、情绪和技巧)

人际因素(信息的可靠度、沟通双方的信任度和相似度)

结构因素(地位、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

技术因素(口头、书面)

有效沟通

明确沟通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与方式方法;

学会倾听的艺术;

相互信任;

讲究语言艺术;

了解沟通对象;

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22.小道消息P139

非正式不完整信息

处理

23.冲突P191-193

定义:因观点、需要、欲望、利益或要求等不相容而引起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状态 冲突处理和谈判P191-193

回避、调和、强加、妥协、改变行为

重新安排职位、通过高层解决问题、公开讨论与分析问题或者进行组织改革

24.控制

定义P263

过程P263

上一篇:时光碎片初二作文下一篇:项目开工仪式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