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暖灯读后感

2024-04-26

不熄的暖灯读后感(共9篇)

篇1:不熄的暖灯读后感

老师,不熄的灯

老师的书桌上,有盏不熄的灯,那是充满智慧与希望的灯;老师的眼睛里,有一种光芒,那是期待与爱的光芒;老师的话语里,有一种色彩,那是慈爱与鼓励的色彩。

老师,您总是默默地为我们付出,让我们这一个个普通的生命都变得不平凡;老师,您总是无悔地教育我们,让我们拥有了您那颗善良的心。

老师,当我们成功时,您会为我们高兴,为我们自豪;当我们失败时,您会给我们鼓励,给我们信心。老师,您是我们心中的港湾。

老师,您是一首歌,却从未被歌唱家演唱过;您是一首诗,却从未被诗人朗诵过。您是平凡的,平凡之中却有一份惊人的伟大。

老师,您就像您桌上那盏不熄的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变得更有色彩。

今夜,那盏灯依然亮着……

篇2:不熄的暖灯读后感

可是有一天,他们三兄弟在讨论谁最有用,为此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出现了裂缝。

那天,他们值班回家后一起吃饭时,讨论谁最厉害。黄灯谦虚地说:“其实我没什么用,都是两位大哥的功劳。”

“我能让人们快乐地行走,自由地漫步,是自由的主人,我理所应当最厉害。”绿灯用手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喊道。“我能让人们停下,他们都得听我的。”红灯骄傲地说,“我最厉害。”

“我!”“我!”……红灯绿灯吵得不可开交,不放弃任何证明自己厉害的证据,就像是小猪不放弃任何食物一样儿。而黄灯只是静静地坐在旁边,静静地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第二天,黄灯只好一个人去上班了。没有红灯和绿灯的帮助,交通变得一团糟,不再是快乐和安宁了。

回到家后,黄灯想了一下,一道灵光在脑海中出现了,他对两人说:“谁管好交通谁最牛。”于是,他们都上班了。又过去了一个夜晚,第三天交通秩序井然,回到家后大家都开心地说:“我们都是最牛的。”这里又变得安宁。

篇3:不熄的慈善之火

方庆云的话音刚落,会场即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当天的与会者,有福州百姓、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领导。

另外一次会议上,中国首善企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说:“我捐款就要捐给方庆云,他任会长的福州市慈善总会一直做得非常好,不用担心捐款用的不是地方。”近年来,曹德旺通过福州市慈善总会的捐款超过5亿元人民币。

当时,方庆云并没有在场,没有出席这个会议。

福州市慈善总会张焰、洪锦煌两位副会长兴奋地和我说起这两件事时,眼睛闪出的是一种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坦然与宁静。

福州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方月炎和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欧卫成说到会长方庆云时,都用到了“呕心沥血”这个词。

年轻干练的张晨是2014年5月到福州市慈善总会工作的。他曾是大学生士兵,复员后应聘到慈善总会工作。在慈善会工作尽管待遇不高,但张晨说这里的工作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说会长方庆云全身心为慈善事业奉献的精神一直感动、激励着他,说方庆云会长的创新思维连他这样的年轻人都跟不上,说方庆云会长身上值得他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说能和这样的领导一起工作是他的幸运。

慈善会财务主任董晶是和方庆云会长、欧卫成主任等从筹建慈善会开始就在慈善会工作了,已经10年了。谈起10年前他们在会长方庆云带领下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谈起10年来她接触到的那些一直坚持到慈善会捐赠的好心人对方庆云会长、对福州市慈善总会的信任与支持,她清秀纯洁的脸庞满是幸福感、自豪感。

负责药品援助项目的郑玲台说起和方庆云会长一起看望血友病患儿梁棋时,激动不已。梁棋是接受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的贫困患者。这个一出生就患有血友病,而且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变残疾的不幸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和母亲、妹妹居住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棚户里。方庆云会长就在这个令人心酸的棚户里向他们一家人嘘寒问暖。很快,包括梁棋在内的福州市所有血友病患者在福州市慈善总会的努力下,在接受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的同时,全部用药零自付。梁棋还在方庆云会长的关怀下,坐上了慈善总会捐赠的轮椅,他上中学的妹妹从那时起每年都会得到慈善助学款。不久,他们一家搬入新居。梁棋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卖部,过起了打退病痛、远离贫困的幸福生活。郑玲台说起这些,说起慈善医疗救助项目的一项项工作,眼睛里一直闪烁着一种能照亮阴影的光亮。她说她已经39岁了,可我一直以为她只有20岁出头。像方庆云会长那样,做慈善的人好像永远都年轻。

在福州罗源县一个宽敞、明亮、舒适的慈善安居楼里,一个家里曾遭遇火灾的贫困老人情不自禁地抱住方庆云会长,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有人说这安居楼是好心人捐款建成的,应该感谢那些好心人。其实,感谢党和政府一点没错。党和政府把方庆云这样好的老干部安排到慈善会当会长,那么多好心人因为有方庆云这样的好会长而积极为慈善做奉献,难道不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吗?

篇4:不熄的红绿灯作文

红绿灯,虽然只是普通的三种颜色的灯,但是它也是司机们的心灵之灯。装了红绿灯后,交通警察们就方便多了,不用每时每刻站在烈日暴雨下值班了,此时此刻,交警们从心里感谢那些修筑红绿灯的劳动人民。

自从装了红绿灯之后,司机们就更有序地在红绿灯的信号灯下驾驶汽车了。红绿灯,是交通的电子警察,它不会口渴、不会饥饿、不会畏寒、不会怕热,代替了警察的地位,更好地指挥这交通警。

在有红绿灯的城市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两个红绿灯面对面同时向前指时,两个司机中的一个会用手挥一挥让对方先过来,等双方都过了十字路口,其中先过去的人会摇摇手表示谢谢,再相背而行。

篇5:暖灯读后感

二百瓦的灯泡,远远的送来灯光,照出了那个小小的身影,也温暖了那个孤独的身影。我心里一股暖流瞬间蹦出,感觉那束灯光就照在了我的心上,把我投射在那条弯弯曲曲的村路上,孤单的行走中那个小小的身影,应该是我此刻的心情。虽身单影孤,却有一束束的灯光陪伴着那个身影,还有一双双的目光迎送着那个身影。

篇6:正是雾暖灯黄水寒时美文欣赏

沉黄的日光掠过沉睡许久的白墙,隐约照亮了你千年不变的茫然的侧脸。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徐佳怡

暖雾·破阵子

你永久地永久地沉睡在漫长的无限温柔的时光里。

斑驳的柴门、青色蜿蜒的石阶、乌黑精致的琉璃瓦、铅灰色羽毛的鸟群——构成了一幅静止的却似运动着的剪影,永恒地残存于我的脑海之中。我的,古巷。

你夕阳西下时,水墨渲染的轮廓折叠成我的记忆,独一无二的记忆。

冬至了,下雾了,但我却并不感觉寒冷,因为有你在温和地注视着我,你的目光似是洞穿千年历史,又似凝固万年寒冬,却在瞳孔的最深处藏匿一份笑靥,让人忍不住想拨开这轻柔的束缚。

你的容颜在昏沉的交替下模糊不清,可是那场暖雾却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梦中,有些恍惚,有些令人迷醉。

秋灯·天净沙

你提着易碎的琉璃灯盏,深深地回眸,那般风情万种、风华绝代。

你终于在时光交错、黑白颠倒的时光阴影中苏醒,你低调地睁开迷人的乌黑浓密的睫毛,沉默地遥望绵亘的地平线。

你走进了我的梦境中,化为一个身穿旗袍肤若凝脂的女子,不知道为什么你总是在巷尾悠悠回望,雾蒙蒙的双眼中似染几丝忧虑。我慢慢地走近你,你微微抬起头,笑而不语地点燃了一盏青烟灯,眉眼间流转的哀痛,我却仍未读懂。

渐渐地,雾更浓了,你的身影变得极浅,只有那盏昏黄的琉璃灯在浓雾中闪着,像极了一个凄美的惨淡预言,我想走近你,可我的双腿却再也迈不开步伐,只好仰望天空中你那半明半媚的不变的侧脸。你轻启朱唇,却未曾发出声音,嘴角微勾,仅留给我—个极美的脸。

这时,天空忽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沙漏,它以惊人的速度流动着,而你茫然的脸填满它黑色的阴影。多日后,我再回忆时,才觉得就好似打了一个诡异的激灵。

寒水·彼宫阙

暖雾被吹成丝线,雨水将梦境贯穿,而你却永远永远地离开了。

盈盈的`水静静地浮过青石板路上你不老的容颜,成群的飞鸟却在此时挥动着双翅,朝着日暮日升的方向飞去,就像是一场正在举行的无声的葬礼。

自那天的梦境伊始,我便再也没有见过你,我四处奔寻,但依旧杳无音讯。

夜凉了,起风了,水又漫上岸来,在艨胧的月光下似是一段白色绸带沉默地悬浮。古巷的炊烟升起了,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一组画面:卖米糕的老人摇着头叹着气推着木车走了,吃棉花糖的孩子依依不舍地留恋地跑了,原本纯粹的毫无杂质的天空也一下子乌云重重。

我的心开始慌乱了,这简直像极了多米诺骨牌,它们一个一个地倒了,那么……那么你呢,古巷?正当我摇摆不定之时,你却忽然又出现在我面前,温柔地凝视着我:“我即将离开,但是,我并不遗憾。因为我已活在你心中,那般如此,也足矣。”说完,便留给我一个从未见过的绚烂的如同朝阳般明媚的笑容,刹那间,时间也似凝固了,你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我想,纵然时光若水,也必定不会侵蚀你永恒的美丽。

沉寂的日光浮过颓废的古巷,那儿的墙上有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拆”字。我站在那儿,甚至感觉你在那儿频频向我微笑。原来,你的灵魂依存,魂若存,笑又怎会少?

夜更加浓郁了,暖暖的雾在我周围升起,泛着银光的水浅浅地漫过地面。不远处,琉璃灯箔夜寂摇……

篇7:常燃不熄的青春与爱

(三卷)书腰上的推荐语

王慧骐是这样一种人:敏感、热情、一见如故,明明是情感细腻的南方人,却生成一副北方汉子的高身坯。读他的诗,再初见他的人,你会感到不那么吻合,但三句话谈过,王慧骐便成了永远的王慧骐。在他高大的躯体里,实在有万般柔情、千缕诗意。———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当1986年我去江都县,在他那个幸福的充满爱的小家庭中做客的时候,我读了他描写爱情的散文诗,我非常高兴。我觉得这是王慧骐以他的才华,他散文诗写作的成熟的技巧,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提炼迎接了我。———柯蓝(前辈散文诗作家)

人世间有些事情颇为神奇:与有些人天天见面,从未有真心话可说;而与有的人仅一面之交,却能终生难忘。这或许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缘”。笔者与王慧骐的交往,便属于有缘。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到故都南京拜访过慧骐。那时,我们属于同一个“战壕”,都供职于共青团系统的青年杂志,他在《风流一代》,我在《时代青年》。除此,还有共同的爱好:散文诗。饭桌上除了向慧骐取经办刊,更多的话题则是散文诗。不久,他调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创办并主编纪实类杂志《东方明星》。因格调高兼可读性强,刊物颇具人气,发行量高达十多万册。承蒙慧骐每期惠赠,得以持续不断阅读,受益匪浅。终有一天,杂志休刊,我们的联系也由此中断。2013年6月的一天,去湖州参加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第一届年会,当晚在欢迎宴会上与慧骐不期而遇。我们被安排在同一张桌且毗邻而坐,谁能说这不是缘?当互相发现彼此的一刻,都有说不出的惊喜。这应了古人所云人生四喜中的一喜:他乡遇故知。20多年过去了,散文诗又把我们连接在了一起。交谈中得知,他在15年前离开了出版社,调入新华日报社,一直从事的还是期刊和图书的出版工作。那次谋面后不久,收到他从南京寄来的四本散文集,其中有他的三本:《雪落夜归人》、《友人》、《友人二集》;另一本,是他爱妻阿岚阿岚的《静水深流》。四本书让我加深了对他们夫妻人品及文品的了解。这些书均受到专家和友人的好评。书中收入若干精彩评文,颇似导游,引领读者进入审美的佳境。十分惭愧,由于工作繁忙,已有多年未出版个人作品集,我只能以拙编《中国散文诗九十年》回赠。书中选收了慧骐6篇散文诗佳作。

最近,收到慧骐快递发来的三卷本书稿清样《王慧骐与散文诗》,并附大札,希望我写篇序文。我欣然从命。我很荣幸成为这一重要文献的早期读者,乐意向慧骐及所有读者汇报我肤浅的阅读心得。

我称三卷本《王慧骐与散文诗》为文献,不存在丝毫的溢美。三卷分别为《王慧骐散文诗精选》、《王慧骐论散文诗》、《论王慧骐散文诗》,一套完整的当代散文诗作家研究个案。每卷均有“后记”,分别说明了编选者的想法。试问,除去温永东主编的三卷本《叶笛诗韵———郭风与散文诗》,可曾见到第二部类似的著作?当下,散文诗这一世界性文体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作者与读者的喜爱,且得到官方认可正式列入鲁迅文学奖,但理论研究滞后,编选出版个案类的文献性著作,恰逢其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慧骐是一位十分活跃且成绩斐然的散文诗作家。1987年,其散文诗作品《我永远属于未知》荣获全国首届会龙散文诗大奖赛大奖;1989年,他的散文诗组章《爱的笔记》获第二届金陵文学奖。那几年里他相继出版了多部散文诗集,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关注。《王慧骐散文诗精选》选收了《月光下的金草帽》、《爱的笔记》、《潇潇洒洒二十岁》、《十七岁的天空》等4本书中的187章作品。“尽管已作了较大尺度的筛选和剔除,但留下的这些作品,仍然有一些痕迹是无法抹去的,比如幼稚,比如生硬和肤浅,还比如那种特定时代里的高八度的调门和近乎一厢情愿的企盼与幻想……但无论怎样,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只不过它是通过一种叫作散文诗的艺术样式,去管窥那段距今并不遥远的社会历史,以及呈现在这座舞台上的生活万花筒。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抑或为诗冲动过。而面向青春的回望与祭奠,对未来的人生,或许是一次挺不错的精神洗礼。”这是作者朴素谦恭的真情自白。这些诗作,曾经感动和感染过许多人,不少作品被一些重要选本收入并被众多专家点评。当然,它们又清晰地留下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痕迹。今天重读,并没有过时之感,依然被燃烧不熄的青春火焰和真诚的爱所感动,为一些作品精巧的艺术表现所折服。“二十岁是摇曳的花,是多彩的梦,是搭上了满弓的箭,是渴望着与蓝天接吻而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羽翼的白鸽;二十岁呀,金子一般沉甸甸的二十岁,今生今世不会重逢的二十岁!把斟满威士忌的高脚杯举起来,为二十岁———干杯!”(《为二十岁干杯》)“啊,在你气发丹田的咏唱声中,黄河加快了她的流速,且奇迹般地由浑浊一变为清亮!你以你的歌唱和因歌唱而发光的眸子证明:没有一块土地是黄河流不到的地方,哪怕它曾经被宣判过死亡。于是,你不再荒凉,有成群的红翅鸟和矢车菊开放于你的胸前;你发觉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腾动,都喧嚣出黄河那万死不弃初衷的音响与气息……”(《听盲歌手唱〈船夫曲〉》)即便已迈入老年,读这样火热的诗句,依然会怦然心动。它们表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王慧骐堪称文学多面手,不仅创作新诗、散文诗、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还是一位评论家,曾出版《和中学生谈散文和诗的欣赏》、《步入散文和诗的天国》等评论集。三卷本中的《王慧骐论散文诗》是他为散文诗领域所写评论的汇集。他谦虚地说:“在创作散文诗的同时,那些年里我还为一些同时代的同好们写过一点评论或赏析式的文字,但那纯粹是一种学习、借鉴和有感而发的交流,意在通过这种形式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这样做的结果,对写作技艺的提高当是有了些帮助。”(该书《后记》)显然,这些评论发表后所产生的实际意义,远远大于作者所说,对散文诗这一独特文学样式的普及与提高,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些评论既有较大篇幅的宏观的作家论,也有相对短小微观的作品赏析,除此,还有作家专访、史论、群体综述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王慧骐的散文诗论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不属于学院派,很少专注于纯理论的研究,也不喜欢引经据典,是品尝过创作甘苦后的思想结晶,打上个人印记的独立见解。不存在居高临下式的宣讲,更像是朋友间的温馨交谈。它们属于厚道的批评,生怕漏掉被评者的任何优点。

nlc202309020046

与另外两部书稍有不同,这部书收入了他近年来的7篇新作。史论《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一文,缘于箫风主持的“南太湖散文诗”专页中“散文诗巡展·江苏篇”的约稿。这番机缘开打了他关闭许久的一道闸口,记忆的洪水奔瀑而出。《记与几位散文诗前辈的交往》记述他与柯蓝、郭风、李耕、耿林莽等前辈作家的交往,几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与道德文章跃然纸上。《散文诗阵地上的那些老兵》则是一篇群体素描,忆及桂兴华、陈志泽、陈慧瑛、韩嘉川、蔡旭、严炎、王幅明、秦兆基等多位散文诗的坚守者。这篇长文有一附录,收入王幅明、蔡旭、泰兆基读过此文后的反馈邮件,别具一格,丰富了文章的信息量。另外4篇是形式不一的作家论,论及箫风、王志清、栾承舟、张稼文四位各具特色的散文诗作家。

《论王慧骐散文诗》则汇集了27位作家、学者评论王慧骐散文诗的文章,共42篇。其中包括两位已故的散文诗前辈柯蓝、郭风,散文诗评论家楼肇明、秦兆基、吴周文、张彦加、王志清,作家高洪波、丁芒、洪烛等。作为当年的一位青年才俊,王慧骐能够受到如此多作家的关注,只能有一个解释,其作品确有不同凡响之处。请看他们的评价:

王慧骐的集束散文诗《七色光》,以清新淡泊的情趣,形成了他独自的风格。这组散文诗,有抒情,有叙事体,也有接近报告体的散文诗。像《十九岁……枪响了……》这种严肃的题材,进入散文诗,大大改变了散文诗的纤细的小家子气,给人以沉重的思索。

———柯蓝《清新淡泊中的凝重》

慧骐的散文诗早有定论,这一文体是他操作得最得心应手的。他出版了好几本散文诗集,以辛勤的劳作在这一远非丰厚肥沃的土地上耕种。

———高洪波《王慧骐的天地》

王慧骐的散文诗,贯注和流转着现代意识,他注意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掘,表现自然、社会在自己心灵上的投影,寄托自己的人生感喟和追求。他很注意散文诗意象的新颖性、独特性,能在陈陈相因的题材中化出新意来。

———秦兆基《对王慧骐两章散文诗的鉴赏》

《潇潇洒洒二十岁》像尝试过人生五味而至真至诚的友人,用激烈的情感唱出来的激越的歌,更多的是醇醇酽酽突突烈烈的奋扬,具有对读者心灵的强烈而持久的撞击力。

———王志清《强烈而持久的心灵撞击力》

这位从古城扬州走出的江南才子,擅长以散文诗作为自身情感的佩剑,已经有朋友借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的儒雅风度。可以说在这一领域里,没有谁不记得他爱得太深而显得湿漉漉的秀丽之作。

———洪烛《头戴金草帽的诗人》

专家们不吝词汇,给予王慧骐热情的赞许,当然,也包括中肯的批评。受益者不局限于王慧骐本人,所有热爱散文诗的读者,都可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一次漂亮的总结。一次有关青春的深情回望。但我更相信,这将是更为灿烂的第二青春期的开端。

诗人自己早已说过:“哦,走下去,你别无选择!你是这条路的儿子!”(《诗人呓语》,原载于1988年12月6日《诗歌报》)

2014年盛夏,写于郑州天堂书屋

(本文作者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著有散文诗理论和散文诗作品集多部。主编有《中国散文诗90年》等多部大型文丛。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

(责编 凌 云)

篇8:心灯不熄

你曾问我

何为梦想

何为追求

我说

鸟儿高飞

只为领略广阔的蓝天

岁月更迭

只为生命的新起点

奔波忙碌

只为美好的`未来

飞翔,更迭,奔波......

犹如心中的灯火

心中的灯火

篇9:时亮时熄的灯经典人生哲理

一位技艺高超的技师,告诫自己的小徒弟,不管在何时都要少说话多做事。

十年过去了,小徒弟早已成了技师。

一天,他找到师傅,苦着脸说:“师傅,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可让我不明白的是,那些比我技术差、比我资历浅的都升职加薪了,但我还是拿着过去的工资。”师傅说:“你确信你在工厂里的位置已经无人代替了吗?”他点了点头说:“是的。”师傅说:“那么,你一定得请一天假。如果一盏灯一直亮着,就没有人会注意到它,只有熄上一次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于是,他请了一天假。没想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厂长找到他,说要让他当全厂的总技师,还要给他加薪。原来在他请假的`那一天,厂长才发现工厂是离不开他的,因为平时很多的故障都是他去处理的,别人根本就不会。他很高兴,薪水提高了,他的日子也好过了。

此后,买车买房、娶妻生子,只要经济发生了危机,他便要请上一天假。每次请假后厂长都会给他加薪,究竟请了多少次假他自己也不记得了。就在一次请假之后,他准备去上班,却被门卫拦在了外边。他去找厂长,厂长表示,他被辞退了。

他去找师傅诉苦。

上一篇:写给我的朋友作文下一篇:2010年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鉴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