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

2024-04-08

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精选9篇)

篇1: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

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材料

东尖山学校

隋乾丰

2011年7月8日

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材料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本人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其长期保持下去,我采用了以下方祛:

1.学习当今“流行”的知识

有数据统计,计算机平均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速度。教学中,学生经常问我:Flash什么时候学呀?我们家的计算机是Windows XP,要是学校的计算机也换成XP就好了。这些问题折射出学生渴望新知识的一面。因此,需要根据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材的改版是永远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补充新内容。当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中流行的时候,我就把它引入教学中来,请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作自己的《东北人》动画作品。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我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将与别人的闲聊中捕捉到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对教学使用的软件版本,我及时进行更新。

2.采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教学生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习的知识融入一些形象、有趣的活动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例如,指法课学起来十分枯燥。多数教材也只是出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反复进行输入练习以提高学生指法的熟练程度。不要说学生,就是大人也难以对这种强化记忆的方式产生兴趣。我采用让学生设计“符号图形”的方法,把对指法的练习融入图形的设计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启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动手实践,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才会发现和处理许多问题。教学中,我上要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1.优化教学时间结构

要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首先要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在教学中,我发现当我讲授时间较长时,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兴趣也会锐减。所以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使每节课教师讲述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

2.采用多种实践形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决不能简单等同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状况,对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要面向全体进行指导,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学生演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一些新授内容,让已会操作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而且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放手让学生各自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仅靠每周45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努力发掘学科整合的要素,让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与班主任共同制定任务,让学生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制作演示文稿开班会;语文教师让学生课后上网搜索课文的相关资料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不只包含体力和智力,还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广泛的素材。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这些素材,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一个先进民族的灵魂,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且能做出成果的优秀人才。

在进行画图软件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学会了当堂课的教学知识点后独立设计一幅绘画作品。如果自己独立设计有难度,可以参照教材中的例子,但也明确要求学生对原作品进行自己的加工,不得照搬。

学生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改编“龟兔赛跑”的任务。学生兴趣极高,有的课后查阅图片,有的把在家画的图画带来扫描。经过努力,他们都设计出了自己改编的作品,对原来的故事赋予了新意,竟然还有学生在演示文稿中用上了英文解说词。这样的任务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且养成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好习惯。

为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有所创新的作品及时表扬。长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较大提升。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合作(“学会共处叫名列其中。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生存本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中的合作可采用小组合作、大组合作和全班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在组内交流和讨论问题,共同解答疑难,倾听他人建议。要展开这些合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网络知识。要帮助学生解决合作中的技术难题,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局域网相互共享资料,如何使用Internet获取小组以外的资源。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不删除和修改别人的文件。

在学习了Word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制作毕业纪念册的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完成任务的步骤,并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合理分工,如由本组有美术特长的学生负责美工,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负责合成作品。经过这么一次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后,学生领悟到要自己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是很困难的,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取长补短,群策群力,更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3.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学习画图软件《图形的改变》一课时,我设计了请学生用旋转操作摆放好翻倒的凳子(图4)的任务,设计了纠正违章等不文明行为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巧妙地融入了校

园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公民意识教育。学生不会感到这是说教,反而产生了很高的兴趣。

在学习制作PowerPoint时,以“关爱动物,保护环境”为主题,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软件操作,学到了动物知识,还渗透了环保的思想教育。

学习Internet内容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上网都把很大精力浪费在游戏和没有主题的随意聊天上,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和形成网络犯罪。于是,我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网络的应用,从Internet的诞生到国外利用Internet进行电子商务的高级应用,到我国的网络游戏和聊天,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应用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科技素养,长期沉湎于聊天之类的网络活动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发展,甚至会削弱一个国家发展潜力。

四、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不可能懂得所有的计算机知识,甚至对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都难以做到熟知。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而由于课上时间限制,难以全部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一些问题教师也未必能够解答。这就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问题答案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自学必将成为每个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自学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能力和精神必须从小培养。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设置有兴趣的任务,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己寻找答案并进行实际操作。有时,我还让学生自己查阅软件自带的帮助,如在学习如何为PowerPoint演示文稿打包时,就比学生根据软件帮助中的提示自己进行操作。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查阅书本、软件的帮助,上网,求助他人等自学手段后,就会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进而升华为自学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2: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

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我还在一直摸索和总结,但我最有感触的这一学科的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我校中学部目前配备有一间计算机教室,共配有40台学生机,但由于硬件方面原因,可以使用的有34台,不能满足人手一台。学生机与教师机、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连,今年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机,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基于这样的软硬件配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中进行,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模式,觉得效果不错。

1、边讲边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以保证,并且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

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以要涉及到这一操作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课本配套光盘和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知识讲完之后,还可以使用课本配套光盘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但我发现课本所配光盘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解说词上面没有深度,基本上是读课本,没有发挥,所以我自己就制作了不少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演示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每节课操作作业优秀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5、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部分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同学,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会加深他们的学习深度。另外,还对学生进行课外兴趣的培养,对有基础和潜力的学生可进行课本外知识的引导,比如:辅导他们学习电子报刊、电子绘画等进行一些比赛,他们也因此而获得了一些奖项。

篇3:《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经验谈

一、现状分析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认为非专业课无须太多用功。大多数表现的热情不高, 报着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尽管已经在课堂上引入了多媒体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 来改变授课的氛围。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善,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能从本质上得到转变。学生还只是被动去接受一些陌生领域的知识, 缺乏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 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还有有些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对计算机知识几乎一片空白, 逃避或者不愿意去更多的深入的去学习它,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由于个体的差异, 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 也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不利于个性化发展。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如何加以改善,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了教学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简单阐述一些收效良好的教学手段。

二、改善手段

1、丰富课堂内容。

上好一堂课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准备, 授课前必须事先经过细致而认真的备课。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 提前找出重点和难点, 准备好丰富的教学素材非常关键;其次, 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气氛当中, 愿意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2、操作举一反三。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实际操作过程的讲解。可以运用相应的素材, 将常用的操作合理编排, 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试验, 举一反三, 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易学易懂。

3、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增强课堂感染力。例如: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时, 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 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边演示边向学生做讲解, 比单纯抽象讲授晦涩的理论知识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看到计算机的内部构成, 加强记忆。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对于本课程而言, 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 才能真正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最终都会归结到实际的使用中去。所以上机课程的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每周至少一次上机课的安排使得学生本周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消化过程。

5、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普及信息技术为主, 所以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 不能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违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是改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因此, 他们需要的电脑知识主要侧重于适用性和实用性。如果强制引入专业的知识, 容易使得学生在面对一大堆晦涩难懂概念和术语后, 对学习丧失兴趣, 使得原本非常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 学习热情降低, 所以在引入扩展知识时要把握尺度, 需要讲的讲到透彻, 无需讲的一语带过。

6、教学要以人为本。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别, 做到因材施教, 使得各群体都得以获得较好的发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个体的目标和要求, 安排其教学内容, 比如新生入学对其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 充分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留意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不可忽视省略。

7、与专业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留意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 在准备教学素材时, 尽量收集本专业的相关内容;在预留作业时, 尽量与专业相结合, 比如一个有关word的作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能在网上找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 下载后做一定的文本处理后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教师, 这一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从与专业相结合、作为专业学习工具的角度讲, 学生通过这个练习, 能够了解了本专业的热点问题, 这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大有益处。同时也通过这个练习达到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

8、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一个大的教学趋势, 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环境。要合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资源,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较好的自我学习。当然在应用这些工具的同时, 也要合理的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新技术的掌握之上, 不要过分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9、注重平时作业的考察。

对该门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期末通过试题形式进行, 而少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所以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 培养基本实践能力基础这个目标, 将日常上机作业能力测试放在一个较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大量上机作业的测试, 使得学生能够将这门课程工具化。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服务。同时这个考核过程并不影响期末的试卷考察, 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得以改善, 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我们要切实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不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4: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点滴

1、任务有难有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每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任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就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这样就降低了教师不断解决学生问题的工作量,同时用启发、提示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增加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倡小组互助协作,多向互动

小組合作时,各小组为了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内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充分论证,实现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分组时要有意识地将“操作能手”和电脑水平较弱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团队的评价。当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学生就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在相互合作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后者可以从前者身上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即使有学生遇到困难,也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能继续操作,前者通过帮助后者也会产生自豪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互助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消除小组合作的副作用

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甚至脱离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最后则搭上小组的合作成果这辆“顺风车”,使自己获得与组员同等的评价。首先我们要弄清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及其要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分工;对于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针对以上合作学习的一些特点,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策略来消除“搭车”现象。

1、让小组成员明确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建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小组学习的成功则取决于所有组员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个人成功和小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2、把握协作与分工的关系,个体应承担各自分工的任务。为避免前面提到的“搭车”现象的发生,必须让小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有事可做,对完成学习任务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岗位分工,以达到每个学生均衡地参与。例如,可以设置组长,记录人,发言人,检查员,汇报员等岗位。还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将任务进行细分,比如在制作网页的时候,有的人负责找图片,有的人负责找资料,有的人则负责制作等等。

3、注重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应采取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次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分工合理的小组及个人都要进行表扬。评价的着眼点还要定位在每个小组的提高与进步上,使得所有小组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只要是比过去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组内自评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对合作感受最深的通常是学生自己。通过学生组内评价,能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1、养成习惯。注重平时的课堂常规管理,如与学生约定一个习惯,老师喊“1、2、3”,学生喊“坐坐好!”,马上安静,回座位坐端正,等待老师的指令。

2、赏罚分明。在课堂中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予以批评,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也可以建立积分体制,表现好的学生加分、被批评的学生就减分,并定期公布积分榜。

3、生动的教学情境。要让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学生转移注意力到老师身上,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比如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段有趣的小动画,构建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更好的向课堂的下一环节过渡。

4、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让学生尊重老师,首先老师就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表现在平时与课堂中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学生尊重老师,自然而然的就会认真听老师的话,执行老师的指令。

四、给学生自由创作的舞台

信息技术很注重创新。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避免按部就班,应深刻理解教材,灵活教法,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新意识、新构思、新观点、新方法等创新元素,并予以鼓励和推动,使得课堂更多的生成具备创新特性的成果与作品。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应给予学生强大的环境支持。有了足够大的舞台,舞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比如在学习制作网页时,我们除了要提供计算机设备,还要提供丰富的图片素材,还要提供网页制作、图象处理、falsh动画制作等软件,同时准备一些特色教程和范例,总之我们构建力所能及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的想象、发挥与创新。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享,只有不断思考、积极实践、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并将成功经验应用于课堂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才能有效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5:央子小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经验总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进教学慢慢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得到运用和推广。信息化教学是集合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它具有资源多样性、内容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优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年来,央子小学注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和总结自身问题特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配备了班班通教学设备,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和推广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校运利用“班班通”的教学优势将远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大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班班通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一、信息化教学,丰富课前热身环节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我校在践行高效课堂上充分发挥 “班班通”集声音、动画、字幕于一体的特点,搞活、搞热课前的热身环节。例如可以播放英语儿歌、韵句或者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听力、口语和英语思维方面的能力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练习,为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做好了铺垫。当然,在选取资源时也不是随意的,所选择的歌曲、动画要尽可能的与接下来的课文教学相关,以便可以既无形中复习了已知,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是录音机和实物图片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生动、活化课文和单词教学

在以前,CD-ROM在日常教学中根本无法使用,自从有了“班班通”,它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CD-ROM中声音、动画与字幕的设置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课文处理更加简便易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单词的呈现也更有趣味性,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单词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往往也是最令老师困惑的地方。因为单词教学很枯燥,尤其是在导入一些比较抽象的单词时,一般就会采取简单直白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学生也就走神了,什么也没记住。借助“班班通”,老师们会利用PPT呈现鲜活的形象图片,又或者插入生动的视频动画等,学生在学习单词的同时,看到呈现的图片和动画,单词的音、义、形便同步录入大脑中,单词的学习更有意义,效率更高,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三、信息化教学,向重难点要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关键点。而多媒体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比如,在教学中,将重难点制作成幻灯片,使用电子拍板,在讲解的时候圈圈画画,并在旁边进行注释、扩展,这样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就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四、信息化教学,突破英语听力难关

听说能力是小学英语重点培养的方向,但在以前听对学生来讲往往是很不足的。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反复按快进键,既浪费时间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了班班通,我们只需要把光盘插进光驱,手指轻轻点击,那些可爱的动画、标准的英语、积极的互动、节奏明快的歌谣、优美的歌曲,一下子呈现出来,充分满足了学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兼顾了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缩短了板书时间,又扩展了课堂空间。

五、信息化教学,及时反馈,纠正不足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实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活动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练中实现能力的转化。利用班班通可以设计多样化练习形式,建立广泛的、全面的反馈渠道,能及时、准确、真实地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对症下药,矫正偏差。

篇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2005——2006第2学期)

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我还在一直摸索和总结,但我最有感触的这一学科的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我校中学部目前配备有一间计算机教室,共配有53台学生机,但由于硬件方面原因,可以使用的有40台,对于七年级基本上可以人手一台,但初二和初三还是不能满足。学生机与教师机、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连,今年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机,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基于这样的软硬件配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中进行,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模式,觉得效果不错。

1、边讲边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以保证,并且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

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以要涉及到这一操作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课本配套光盘和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知识讲完之后,还可以使用课本配套光盘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但我发现课本所配光盘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解说词上面没有深度,基本上是读课本,没有发挥,所以我自己就制作了不少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演示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

以前的教学方式上一节多媒体课、一节上机课,学生从听课到上机操作要等很长时间,特别是初二和初三的同学,等待时间长达一周,理论与实践脱节太多,这样下来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非常快。今天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多媒体教室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每节课操作作业优秀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5、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部分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同学,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会加深他们的学习深度。另外,还对学生进行课外兴趣的培养,对有基础和潜力的学生可进行课本外知识的引导,比如:辅导他们学习电子报刊、电子绘画等进行一些比赛,他们也因此而获得了一些奖项。

篇7: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

——孙国华

信息技术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的学科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如,语、数等学科的教学只是需要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学生每节课要面对的传授者只有老师一人,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应该比较容易集中,而信息技术则不然,信息技术课是离不开电脑的,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要面对施教者—老师,同时还要自己主动驾驭学习的工具—电脑。这就使得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紧随老师引领,同时这也要求教师需要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方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恶情绪。所以说,认清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区别,更有助于我们信息教师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练”

信息技术课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要想让学生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就离不开“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尽量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转变成真实可行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学生的“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练”指法,二是“练”操作。练指法是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需要学生通过长期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娴熟。练操作即是各种工具的操作程序的应用等等。学生只有在熟练的操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电脑中。

(二)课堂举例表述不要刻板

我们大家都知道,课本上经常会针对某些具体操作,给出一些固定的实例,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必要完全照书上的内容进行照搬。我们随时都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让学生灵活操作。比如,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有一部分内容是向学生介绍自选图形的使用及设置,在学习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选图形去组拼出更多的有趣图形,同时,教师还可以随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有所启发。也就是说,教学不能照葫芦画瓢,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另外,教师应该立足于传授基础知识,更要着眼于让小学生掌握一般方法,训练其思维方法。例如,当学生学习完WORD、画图、POWERPOINT等等后,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学的最佳境界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从教到学,从被动到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机械学习到灵活运用,从书本知识到生活。

(三)合理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比较适合我们这一学科的就是任务驱动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这一方法的合理使用。比如,任务的难易度、任务的趣味性、任务的层次性等等。总之,教师应该从多种角度着手,让我们所设的任务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这一学期,我们积极组织了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比赛。这些比赛的组织,对于辅导老师来说,对自己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而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长见识的机会,也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对于获奖的学生来说,组织和参加这类竞赛的作用就更大了,比赛结果也是可自豪的。

篇8: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

作为一名山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能够深刻理解教育的含义。我一直担任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喜欢我的职业、喜欢我的学生们,他们是那样的天真活泼。信息技术课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总认为是一种游戏课,如果你想改变的话,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感情上的认可,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如果我们常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嘲讽、蔑视只会让学生离你越来越远。教师的重心是教学,教学的重心是课堂。信息技术学科现在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经验。

一、用心灵去呵护每个学生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或者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学生和热爱事业相结合,她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只有把自己无限的爱献给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优秀的学生和差等生应该平等对待,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难度要适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其次,我们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勒马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有所改变。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在农村孩子们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节游戏课,那么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点,使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然后在慢慢导入知识点。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等上面。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以游戏带动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既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3.分组教学。

在上微机课时,我把一班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两个人一台电脑,这样的小组好管理,然后在按照电脑的摆放位置(四排),每排一大组,这样四组我选出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以便于我管理,在布置任务时每组的小组长肩负起责任,帮助组员操作,做完的同学帮助没做完的学生。在我检查作品时,每组都把最好的作品交上来,通过大鹏教室控制软件来演示作品进行比较。这样的分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授课时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度过入门阶段,主动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2.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去完成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号召全校学生动手操作,让老同学带动新同学,在作品中我看懂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学生养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一广袤的舞台上,每一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无穷的智慧,努力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2002 (4) .

篇9: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点滴

第一,要把握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基于对信息技术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有着其鲜明的自身特点。

1.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

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一教,他几下就学会了。

2.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中小学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第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对许多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及时把握住由计算机而引发的兴趣,就会迁移到所教的主题中来。所以我们在利用计算机教学时,通过游戏等有趣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使计算机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辅导”的情境式教学法,力求通过动画、音乐、声音、文字、教学情节、游戏、练习、测试以及真实世界的情感教育等创造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学习与真实世界知识学习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为自己建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

第四,在教学中注意几项原则

1.情境性原则:一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光盘教材的课件设计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二是指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是一种真实的人类感情即情感教育(EQ),这是再好的信息技术光盘教材也无法创造出来的。

2.针对性原则:不仅只针对学习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学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

3.开放性原则:在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制应是自主型的,要开放灵活,不能是课堂教学的封闭直线式,也不能是电子书刊信息简单的罗列呈现式,老师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即兴创造、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4.合作性原则: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的闭门造车,不是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老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俗话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由兴趣到能力,先动手后明理,由熟练到创新,先起步再放眼”。学生的知识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而获得的。教师被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时,将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金凤乡安监站2011年安全生产检查计划下一篇:过清明话文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