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2024-04-22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共15篇)

篇1: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月圆了,又是中秋,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秋节,在我的家乡叫八月节,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直到我上学认了字,才知道八月节真名叫中秋节,是月亮圆圆的日子,是我们小孩子享受月饼甜香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农村最忙的时候,俗话说三春没有一秋忙。每到八月,秋收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全家人一起悠闲地享受节日,是很奢侈的愿望。三年级的中秋节,来自城里的知青慧珍老师说要给我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于是我知道,月亮里有一个月宫,长着一棵桂花树,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一天,我是那么向往月宫,恨不得立刻飞到天上去。是不是月宫里没有农忙,一家人就能围坐一起团团圆圆地过节?

又近中秋,父亲说要去二妹家,和母亲一起。我是义无反顾的支持的,这么多年,我们姐妹陆续离开家,从来没有在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前些年父母还有体力,是他们忙农事;这些年,又是我们所谓的忙。端午节的时候,我强烈地邀请父母到我家里来,我们一起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我知道,父亲今年总是腿疼,他是怕他的旧疾影响了他走路,能走就去走走,不然这农忙季节,他才不会去串门。不能下地干活儿,还得帮助弟弟看家护院呢。父亲年近古稀,总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干什么都得有样儿,走路一阵风,我跟父亲走路得带小跑儿的。小时候跟不上,现在还是跟不上,其实我已经够快的了,在病房工作腿脚不快怎么行?竟然还是跟不上父亲的步伐。

那一年的中秋节,因为跟不上父亲干活儿的速度,我痛下决心,我要走出去,到外面看看,不再跟在父亲后面干农活儿。当时是全家人一起收葵花籽,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了田里,家离收割的田有四五里的路,那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家里仅有的小马车父亲是不让坐的,怕累坏了他的宝儿马。父亲打头,然后是母亲,我和妹妹,一人一条垄,我们用镰刀割下葵花的头儿,然后放进筐里。装满筐再倒进旁边跟我们一起走的马车上,弟弟看着马车。那年的葵花丰收,头儿如小锅盖大,女孩子是没力气的,不一会儿,我就汗水淋漓了,父亲落下我50米,再抬头父亲落下我100米以外了。原以为父亲能回头接我一下,可是他却坐下来抽烟了,我心里这个不乐意,但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我是不敢说的。倒是母亲和妹妹不时地接我,我才算跟上他们的进度。这时我想到了表哥,他是不用再干农活儿了,去年已经考入省城的一所水利学校了。那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一下表哥?省得每天看父亲严厉的目光。

中午,母亲急急忙忙地回家包饺子,我们还留在田里。大约饺子要熟了,我们也到家了。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才吃饺子,一到过节每家都会称上二斤肉,中秋节的中午必须吃饺子的,月饼是留到晚上吃的。中午饭就像抢一样,风卷残云般吃完,又回到田里。忙乎一天,所有的葵花都收回家了,堆在院子里跟小山一样。父亲说月圆的日子干活不用灯光,匆匆吃完晚饭,我们披上大衣,坐在“小山”周围,开始打葵花籽了,就是把葵花头儿上的.籽儿用木棍敲打下来,然后晾干收藏或出卖。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大如圆盘,银辉四射,恍如白昼。母亲拿出月饼,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一块儿,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香甜,简直是人间美味。我家有个习俗,吃好东西的时候,必须每人给父母先品尝,然后我们才能吃的,我们一小口儿一小口儿地吃,兴奋地叽叽喳喳,我说吃到青红丝了,妹妹说吃到花生了,弟弟说还有芝麻,似乎白天的劳累一扫而光了。我们不敢吃快了,因为每人仅有一块儿,每年只吃一次,一旦吃快了就品不出过节的味道了。

月上中天,夜晚愈加更加明亮了。“小山”也渐渐变小了,葵花籽儿铺满院子。这时三姑父来了,他兴匆匆的脚步,感觉有喜事要说。他对父亲说,他家有彩色电视了,台湾的老叔给邮寄过来的。父亲说,失散了四十年的亲人,在台湾有消息了是好事,可喜可贺。我知道三姑父是来分享他的快乐的,亲人找到了,还有贵重的物件寄来,在这月圆的日子,是多么难得啊。弟弟妹妹一溜儿烟地跑了,去三姑家看电视了。那时村里还没有几家有电视,都是黑白的,十二寸的。彩色电视啥样,大家都特别新奇。不一会儿,妹妹们跑回来了,兴奋不已,说彩色电视十七寸的,像小电影一样,里面的人都穿鲜艳的衣服,花草树木像真的一样,可好看了。

那个夜晚,父母是高兴的,因为金秋的收获;小孩子是快乐的,因为吃到了月饼,还看到了彩电;我也励志了一回,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父亲高兴的时候,就爱拉起他心爱的二胡,在二胡优美的旋律里,我美美地进入了梦乡,朦胧中我坐上了月亮船,飞到了月宫,那里雕栏玉砌,碧宇琼楼,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与嫦娥姐姐牵手,在仙境中嬉戏。我还看见一张桌子,上面摆满美味佳肴,月饼圆圆的诱人,我的亲人团团围坐,,父亲从容地端着酒杯,母亲在给我们夹菜,妹妹弟弟喊我吃饭,父母没有忙碌,没有劳累,是那么惬意……

篇2: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转眼十几年时间悄然而逝。犹记9月12日,我这篇拙文《故乡的古树》,有幸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文学专栏“天籁听雨”(13:30~14:00主持人红雨)节目中配乐直播——感谢红雨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题记

每每远离乡亲父老,经过二姑家门前那条笔直的小路,我便会不由自主地驻足仰望,甚而情不自禁地陷入无边的向往与遐想——故乡那棵古老的榆树就守候在路旁,村落的中央。

曾听村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讲,在他幼小时,这株榆树就这样高大健硕、矫劲虬奇。时光荏苒,那老者虽已化作远天的一颗星,而这树却仍旧存活着、兀立着……

想这古树已度过了几百个春秋——那黝黑粗壮的躯干,早已裂满深深的、坚韧的皱纹。宛若一位静坐着的睿智的禅者,诉说着多少代人的岁月沧桑。

我深深地折服于古树那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不惧怕风雪雷电,不屈服于酷暑霜寒。层层的榆钱儿、榆叶儿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年复一年;虽默默无语,但整个树冠酷似一只巨大的龙爪,直耸云天……村北那条小河依旧清澈、透明,依旧缓缓地、欢快地向前流淌。而这古树确已苍老——不再年轻,不再蓊郁,不再拥有化不开的阴翳,不再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但它却仍旧存活着,固执地存活着,饱涨着浓烈的乡愁。

雾霭弥漫着的`秋日黎明,当我再次背起行囊,踏上那条熟识的乡村小路——蓦然回首,眼里已噙满泪水;那古树偌大的、模糊的轮廓俨然成了一座峻峭婀娜的高山,蔚为壮观!

篇3: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篇4:故土月明的散文

当时,我才四五岁,住在老家老屋里,和母亲在一起。

记得,夏夜那个小山村是多么的浪漫,在皎洁的月光下,大地白茫茫一片,山村周围的群山黑漆漆的,很难看清东西。我们同村的一群孩子,就在村里玩耍。有时趁着月光来到人家地边,看那里萤火虫飞舞,南瓜爬上架,有的开了花,有的结了拳头大的.小瓜。我们心里乐开了花,闹声一片,扑捉萤火虫,然后放进从南瓜蔓上掐断的叶子的空心茎秆里,当灯笼拿着炫耀。

在村里玩,那里有一个空旷的晒麦场,麦场上堆的麦秆老高老高,我们这群孩子就跑到麦场上,在那儿练习打滚。

抬起头,就看见头顶一轮皓月,洒下来洁白的月光,把个深山老林中的小村子照得通亮。我们这群孩子无忧无虑,开心的玩闹,耳边听着村外那条小河传来的流水声,“哗哗哗”、“哗哗哗”,静谧中有躁动。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唱歌,歌声回荡在村里。

这个夜晚太难忘了。这时孩子们跑出村子,在村边的小路上玩耍,就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月亮有多明亮啊,几乎看得见月亮上的山脉,非常清晰。

村外的田地一片片,十分开阔。从这里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能听见对面山上传来的野兽的嚎叫,大家担心被侵犯,不敢跑到远处,只在村子近处玩耍。

夜深了,孩子们也玩累了,该回家了,便趁着夜色回到村里,大家说明天见,便各自散了。

篇5:心的故土优美散文

太阳偏西的河边,是我心的故乡,我常来此舔舐莫名的伤。忙完一天该忙的一切,又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这里……

夕阳斜照,影子好长好长:我走它行,我舞它蹈,我止它停。仿佛这世上,只有它:知我、懂我。心中陡增些许暖意。只是太阳下到山的那边后,凄冷的心,又将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季?眼神哀婉地挽留,夕阳还是漠然地慢慢西沉。影子与暖意一并渐渐淡薄,最后泯没在黄昏中……

沿河路,绿树成荫,只偶有陌生的行人路过,幽静得很。沿途绿化带,色彩斑斓,煞是好看。缓缓地走,细细地浏览,意欲借点美景,装点萧瑟的心境。

有河必有柳,无柳不成趣,自古如此。这河自然也少不了柳。世上的树,千种万种,只有她最多情。绝非言过其实。自不必说,妇孺皆知的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笔传有关她的风流韵事。就是眼下,你看她:绿绦纤纤,如情丝缕缕。微风轻拂,柔情款款,风情万种的那股风骚劲,就足可见一斑。其实她也不想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太伤风化。她也是没办法。因为她这个样子,是爹妈给的。如果你神魂颠倒,为伊消得人憔悴,那只能怪你自己:自作多情,想入非非。

河水、自顾自不紧不慢地按自已的节奏流淌。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那般淡定从容。而人却很悲哀,只能随无舵的命运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节奏。

溯水来的方向望,是一带远山。听说它是这条河的起源。老想去考察一下,看到底是不是。如果是,我得:买个猪头、捎带瓶好酒,去祭拜它。因为:如果不是它,就无所谓这条河流;无所谓这条河流,我就无处消我所谓万古愁。说不定,还能碰到神仙,顺便设法求他传授我广大的神通,让我:无所不能,所向披靡;深谙世道,适者生存;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河岸隔一段距离,有个别致的风景亭,是休闲的好去处。青年男女、来此谈情说爱,也别有情趣:顺手栏外摘朵花,送给心爱的,然后指着绵绵不绝的河水说“天长地久”,浪漫而赋有诗意。很想演绎这种浪漫,遗憾的是,我错过了季节。

忽见一位拄拐老翁,在蹒跚黄昏。他时而默视脚下的路;时而远眺空渺的远方,深沉得象本历史。很想翻开读读,借点经验、智慧,巧度人生。以便到他这个年纪时,浊酒一杯,回首往昔,了无遗憾。

快到路的尽头旁,有户人家。主人不知何处去,院门锈迹斑斑地紧锁。蛛网布满了门窗,杂草荒芜了庭院。一棵有人栽无人顾的`栀子树,兀自开满了惨白的花。尽管庭院深深,她还是捎香墙外,告诉路人,她正值花季。然而院门紧锁,路人有心怎堪摘?正是:一个院里空过花季,一个院外空劳牵挂;院里怨来院外愁,本是春天心上秋。

抬头仰望天空,天空幽蓝幽蓝,什么也没有。千姿百态的彩霞,不知被谁摘走。留给我的是空悠悠的伤愁。漫漫人生路,苦苦求索,也是付出的总是那样多,得到的却总是那样的微薄。这是我的宿命吗?

梦想凋谢在命运不堪的世道上,于是生活的甜酸苦辣,冷却了澎湃的胸膛。何处飘来一曲《东风破》,把荒烟漫草的人生苍凉。

远方村落、炊烟袅袅升起;近处高楼、万家灯火初上。而我的心、却在薄暮里流浪。不请自来的风、牵动我的衣裳,不知约我去何方?

篇6:故土的路优美随笔

离家日久,故乡的路,从短变长。青春时,刚刚离开,路途是短暂的。年纪渐增,故乡的那条路,也变得长了。

从订票收拾行李开始,已归心似箭,一天一天数到出发的日子,内心的激动喷涌而出。心情明亮,话也多了。

当靠近故乡时,首先看到的是那几棵老树和那几片熟悉的树林。听着鸟儿的婉转清唱、小孩子的嬉闹声,总会想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如此生动而澎湃的画质,只有回乡时才会有。

到家附近时,亲人们等在门口。连家中的“阿虎”都跳着脚,激动地汪汪叫。亲人之间,没有热烈的拥抱,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帮着拿行李。谁能说内心没有涌动着热流呢?

故乡的一切都是生动的,天高云低、风吹树摇、鸟儿飞旋、麻兔轻跳、野鸡远处叫。因为简单,所以灵动。

故乡承载着幼时的欢乐,也是让我人格逐渐成熟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成年后,越来越觉得幼时母亲教导的行为规范对我的影响。读小学时,有次放学回家,我在母亲面前嘲笑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同学。母亲一脸正气地说:“你外公说:‘人前不打人脸,人后不揭人短’,你的同学,她也想长得像花儿一样,但容貌是天生的,她又有什么办法?估计她内心是自卑的,平常当面笑她的人一定不少!”说到这儿,母亲突然问:“你当面笑过她吗?”我说:“没有”。母亲说:“那就好!以后千万别用古怪的眼光看她,更不可以嘲笑。”

母亲说完后,接着忙自己的事,我却沉默了!再后来,我成了那位同学的朋友,是她唯一的朋友。

母亲每次讲道理前,总会说一句:“你外公曾经说”。我越来越感激我这位外公,给了我这样一位母亲,更让我觉得家族最重要的传承是家风。上天对一个女孩子最大的`厚爱,是给她一位美丽又有内涵的母亲,而容貌其实只是智慧的调味剂。

人生的诸多道理,母亲在我小学和初中时讲了不少,成为了我做人的准则。初中后,离开了故乡,聚少离多,故乡的路越走越长……

每一次要离开时,亲人们忙着收拾药材及各种特产,我的心里含满咸水,话也变少了。他们站在原地一直看着。车子渐渐走远,直到看不见他们时,我的心河绝堤。

回乡的路是那么长,离开的路是那么短。一路上沉默着,不想和任何人多说一句话。

篇7:眷恋故土的情怀

邱立新,1941年9月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主任、美术学院院长。画家创作出大批的优秀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画展,得到美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并多次获奖。其中国画《牧趣图》入选第8届全国美展,《秋韵》入选《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全国名人名作书画邀请展》,获一等奖,《祁连秋牧》参加泰国主办的世界14国家地区名家作品展,获得金奖,《荷韵》参加海峡两岸第四届王子杯展览,获特别金奖。画家的中国画《黄山晨晖》、《塞上秋色》等多件作品分别编入国内外《当代中国书画选》、《当代中国画掇英》、《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名匠集》等大型画册。他出版了艺术美学文集《艺海漫语》、《邱立新画集》等专著、多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邱立新涉猎的山水、动物和花鸟画系列作品很多,主要精力放在对传统山水画的承传衍变艺术创作探索上。画家的花鸟画带有徐渭的墨色雅风,主要着眼于笔墨色彩淋漓浸渍的即兴写意畅达表现。笔下的山水画风格精致细微,层次分明,却不是重复前人的传统技法,在吸纳李唐、王蒙、沈周、梅清等古代山水画大家笔意的基础上,以传统书法笔力入画,大量使用中锋细线勾勒山峦岩石结构为主,辅以少量侧锋皴擦组合,有少数作品的侧锋皴擦墨色较重,行笔长短拙巧并用,展现出自己点线苍劲有力的绘画特色,着色以墨色韵味为基调。画家喜欢使用复合型的厚重颜色,彰显出自己认知社会自然生活的情感色彩。

邱立新从四川美院毕业后虽然长期工作生活在西北地区,但是童年和青年时期深藏在脑海里那份眷恋南方故土的情感,在创作山水画时却自然地涌现出来。我们观赏画家的《九寨迎秋色》、《秋山云水图》、《秦岭古道》、《西峡秋色》、《云峰图》系列山水画作品,哪怕是一幅扇面山水画,这些鲜明的南派故土风貌情节,以及细腻入微的艺术特点比比皆是。沉甸甸厚实的金秋,金黄、土黄、灰黄、古黄、赭石、熟褐等炙热的色彩内涵十分丰富,这是画家的精神写照,也是他情感释放的故园。画家在《巴山秋雨图》、《山峡黄昏图》、《峡江秋色》系列山水画作品中,又采取了大胆泼洒淡雅彩墨的技法,形成一种雨后朦胧滋润的神秘魅力,增加了作品的内涵韵味,描绘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诗情画意景色。

邱立新笔下的山云不是我们常见的云雾,景色也不是我们常见的翠绿青色。画家在山水画中倾注了自己深深的情感,将平凡的风景,自然的景色,全部赋予自己对成熟生命感悟的光辉。作品追求格高俊逸的古韵,传递清新雅致的淳朴,体现墨色雄奇苍润的情调。令人在欣赏他精细入微观察力的同时,也清晰地体味到他源于生活而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真情,注重自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倾泄。

篇8: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散文

再有十日就要回到我可爱的故乡了,呵,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陕北那块地方的。他说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理解他的心情,他太孤独了,我想。因为他爱他的土地,所以他孤独,我又想。确切的说,陕北最美的地方应该算是保安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

曾记得五六岁,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在小城或宽或窄的街道上,一辆辆的`驴拉车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坐着驴拉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很远很远的。那些驴走一路撒一路尿,有顽皮的小孩子跟在后面跑,看驴撒尿。我也会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挣开他的手,和那些小孩子一样跟在驴拉车后面跑。因为始终觉得它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而那种快乐也是我想要的,是一个叫做远方的未知地。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城里打工。十几块钱一天的工资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个冬天,我和弟弟穿的都是从大人衣服改剪来的旧衣旧裤,穿着这样的衣服总会使我们有一种不安感。当时,听到最多的是长大了以后要当干部,因为干部人家的孩子每年冬天都有新衣服穿。

因为穷,上学自然是天方夜谭。我有一回给父亲说我要上幼儿园,父亲说等生活好了就送我去念书。出于小孩子的天真就以为父亲真的会送我去上学,但想不到的是父亲打工的砖厂倒闭了,家又重新搬回了农村。搬家的那天我在三轮车上挣命地说。(三轮车这时候已经开始农村使用)后来,父亲回忆起说那时候不是有意骗我的,向我表示歉意,我摇摇头说自己早已不记得了。但在我的心中一直留有遗憾,没能上幼儿园。如今生活好了,我告诉自己将来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这也许就是我童年少得可怜的记忆。

这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通了公告汽车,家里的日子也好过了,而我已经上了大学,离开了我记忆疼痛的故乡。

走出故乡,一个人漂泊在外,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故乡情。朋友打来电话说县城的高速公路修好了,他所经营的家乡特产也要销往外地了。生意兴隆,还正在准备扩大规模。我说挺好的,他憨憨地笑了。

我时常在想小时候住过的土窑洞。高高的山坡下,一排陈旧的窑洞,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那么,当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看到它会说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我不知道。或许他们会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拥有幸福是黄土地给予我们的恩惠,又能奢求什么呢。正如我现在已经不再做当干部的梦了,干部也好,农民也好,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永远都不要忘本。

篇9:我的故土我的痛散文

我的故乡,我的痛,我为老去的故乡而痛!

故乡老了,一折一折的老去,老得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微风中颤颤巍巍;老得像一位老人干瘪着嘴说着模模糊糊的话儿,外人无法听懂半句。

房屋旧了,残壁断瓦,歪歪斜斜地横亘在村庄里,抚一下古老的外墙,那墙皮窸窸窣窣地脱落,掉落一地的碎渣。顺着门缝往里看去,杂草丛生,萧条不堪。倒下的墙头,堆砌在一角,瓦砾碎末,没有一点规则的堆叠着,在日光下度着兀自的时光。

立在胡同口,恍若隔世般,不知道这是梦中还是现实,不知道这是穿梭还是原始部落,捏自己一把,原来真真切切地站在故乡的土地上,那些百年老屋,泥墙青瓦,古老的木门,旧的连门上的锁,都锈迹斑斑。

经年无人居住的空屋,十室九空,成为蛇鼠的暖巢,低矮的墙壁上,长着苔藓,在树叶筛下在阳光下斑斑驳驳的熠熠生辉。

几位老人,坐在胡同口,晒着太阳,诉说着陈芝麻烂谷子,那些故事古老,但却活在记忆里,有时候会在梦中出现。

老人很老了,老得耳背眼花,抬头看着我,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老的石碾在街角,石磙跌落在墙根。这里曾经是村庄最繁华的地方,从晨曦到夜晚,石碾总是昼夜不停地转动,唱着村庄古老的歌,孩童们围着石碾嘁嘁喳喳,石碾滚过的岁月,尽管贫穷,却也有过欢笑,有过打闹,有过嬉戏,有过村庄生机盎然的情趣,石碾碾过贫穷岁月的许多乐趣。

如今的老人推不动石碾,是谁把石碾肢解开两边,一东一西,被冷落在街角,独自,过着地老天荒的岁月。

那些叔叔伯伯,婶子大娘,在一个个的数落中,竟然没有几人在世,岁月真的经不起推敲,光阴里,再快的脚步,都无法追回那些远去的背影。

儿时的河水是清澈的,库水是凛冽的,库水上的桃花落红无数。喜欢静静地坐在库水边,看着桃花随着波光涟漪荡漾,随风摇曳,静静观望的我,看的痴了醉了,托着腮帮沉思着,有些憧憬,有些迷离,在盈盈一水间沉醉,不能自拔。

最令我迷恋的不是这些,是冬季里我们坐着父亲做的木滑板车在结冰的河流上玩耍,我们顺着河流急速而下,一路欢歌一路笑声,那是激情澎湃的岁月,那笑声濡染了冬日的天空,仿佛冬日的天空,也变得空灵澄澈,碧蓝的天空,就像一块空灵的蓝宝石。

库面上,有我们旋转的陀螺,那土红花棉袄,在日光下耀眼而炫目,口里呼出的热气,微润着眼前,不一会我们的发梢就被打湿结冰。

如今的小河干涸,库区消失,小河水库老去了,老的像故乡老去的人,不再在村庄里存在,随着消失的,还有那一路欢歌一路笑声,还有那土红色的棉袄,旋转的陀螺,只能定格在记忆里。

炊烟不再,炊烟下弥漫在巷口的香气不再,荷锄晚归的情景也不在。随着消失的,还有那悠长韵味的吆喝声:

“狗剩,回家吃饭喽!”

“石头瓦块,去姥姥家喽!”

“二丫头,到哪里野去了,该喂鸡儿鸭儿喽!”

悠长的吆喝声,浸着故乡的土味,在胡同口久久地回荡。

老树依旧,只是老树承载了太多的岁月,在锈迹斑斑的门口,独自开花独自芬芳,那花儿窸窸窣窣的落着,仿佛在梳理岁月的沉重,那载不动的沉重依稀记得那荡秋千的`少男少女,把秋千系在树杈上,随着秋千的飞扬起落,撒下无数的笑声,秋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落一地的桐花。

通向山上的梯田,沿着乡间小路,向着山上蜿蜒延伸,土地的平整,麦苗碧绿,花儿芬芳,土地是故乡人赖以生存的命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无尽的开垦,无尽的占有,毁坏了森林,毁坏了水库,无度的己欲,过度的砍伐开垦,是对环境的无视啊!

通向村北的路,依然平整,青年人沿着这条路,向着远方的城市,义无反顾地走去,就像当年的自己,走的脚步匆匆,不曾回头留恋地望一眼这片热土,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

这么多年,我已经被故乡遗忘了。他们记不起当年的二妮妮。

篇10:故土轶事优美散文

一、故乡与童年

如果说故乡是生命的摇篮,那么,童年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词。

我童年的故乡是一个老式的宅子,宅子被大宅沟四面围住,进出宅子必要经过宅门。

小时候的夏日,天要比现在还要热。中午时分,“知了”躲在宅沟沿中的杨柳树上拼命地叫,我和小伙伴们约定出去捕“知了”。

捕“知了”有二种方法。

一种叫粘“知了”,弄一把小麦放嘴里嚼得粉粉碎,然后吐出来,在手里捏成面团,再用水轻轻汰掉面团上松散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叫面筋,面筋很有粘劲,然后用面筋裹在长竹梢上,看到“知了”就悄悄地将竹梢伸过去,粘住了“知了”就赶紧抽回竹杆捉“知了”,但这个方法不如扣“知了”来得好。

扣“知了”拿出一根粗约四毫米的铅丝,先将铅丝掰成碗口大的圆圈,然后再把铅丝圈牢牢梆在长竹梢上,再将透明的塑料袋的口缝在铅丝圈上。这是最理想的扣“知了”工具,几乎一扣一个准,为什么?主要是透明的塑料袋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让“知了”失明。

还有一桩开心事,就是在宅沟里采紫菱角。

家的后面就是水桥,从家里拖一只洗澡用的大木盆,从水桥上把木盆缓缓放入宅沟里,宅沟里满沟都是紫菱的叶子,老辈人说,这菱角叶子只要听到惊雷会一叶中一下子长出七叶来。想想也是,不然不久前还稀稀落落的几枝藤叶,一场雷雨后竟铺满了一沟。

将大木盆放到水里,然后人慢慢站到木盆里,用竹棍拨开菱角叶,再捞附近的菱藤翻过来,菱藤下面总会有好几只菱角。成熟了的菱角很硬,摘下来煮熟了吃,真是一种美味。嫩菱角剥开来,那白色的棱肉放嘴里一嚼,嫩嫩的,有点甜,稍微有点涩。那种独特的味道,至今都让我怀念。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公社在宅子大场心上放电影了。太阳还在天上,宅子的大场心上就支好了幕布,小朋友们坐在太阳底下一步也不敢挪,生怕别人会占了自己的位置。我家很得益,家门正对着那块大屏幕,但小孩的心性使然,我仍然也会端张小木凳坐在太阳底下,总觉得这才像看了电影的样子。那时看过的一部部电影,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二、故乡与中年

故乡,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进家门必先见门前二棵直径约二米的大圆黄杨树,还有二棵高大的金桂树。曾记得大黄杨树和桂花树来我家时都高不过盈尺,都是我亲手栽的。

那时候,老家南面1.5公里的青龙港还很繁华,汽笛声声中我常风雨兼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无暇顾及它们的成长。忽然有天早晨刷牙时,鼻子嗅到阵阵幽香,抬眼一望,哇!那桂树竟开出了簇簇金色小花!我贪婪地凑近桂技,嗅着那带着甜丝丝的桂花香,那种感觉真的是醉了……

那二棵黄杨树稍无声息,老头无事常将它俩修剪。它俩在岁月浸润下,长成了浑圆浑圆的身材,有点富态,更有点霸气。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晚锻炼时总会在这二棵黄杨树前驻足,并对它评头品足一番。

随着人流我搬迁到城市,起始的几年间还常回故乡,修剪黄杨树和桂树则又成了我怡情养性的事。小孙孙的降临,我无奈地冷落了它们。

待今日重见久不相逢的它们,我的心中平添了几许感慨。

我老了,陪伴我的黄杨树也老了。望着它们发黄并零乱的枝桠,我毅然决然放下小孙孙,修剪它们。心里默默祝愿:我虽流金岁月己不再,但黄杨树的.坚毅、桂花树的幽香定会将我的晚年长伴……

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哥哥的背也驼了,嫂子见我到了,总要帮我张罗好些田间时疏,左邻右舍也是这样,我若说不要,他们会很难受,他们以为是我看轻了他们。于是,我每次大包小包拎到城市,再分给城市里的朋友。

三、故乡与晚年

前几天,微信圈里忽然收到一条信息,说是故乡要拆迁了。

我和老头第二天就赶急赶忙回到故乡,不用我打听,邻居就告诉了我这事,通知我到上面办理各种拆迁的协议。

故乡的老屋,留在那里其实早己失去了它的居住功能。好几次人们要向我租借,但我总是舍不得。我会抽时间回到老屋打理,虽说这是很费神费力的活,但心中还是念念不忘老屋的好。这里有我童年的梦,这里见证了我坎坷的爱情,在外拚博身心俱疲时,也只有这窝让我倦鸟归巢疗伤。

晚年虽然成了大城市的居民,但每年的祭祖我总是要在这里举行。

每逢这种日子,七大姑八大姨,平时不来往的亲戚,自会在这个时候来了。乡下的小楼里那天会多出好多人来,人们巴巴地等着我张罗操持一切祭祖仪式。

我每次祭祖的菜肴总会弄十八样,亲戚有告诉我只要四样就可以了,我说:老祖宗一年才来吃一顿饭,这顿饭我就必须尽量弄好点。

十八碗大菜被装在高脚盆子低脚碗中,层层叠叠,摆好菜,给各位老祖斟酒,酒过三巡,后面就是给老祖宗们添饭,过了会儿,是磕头的仪式,磕头自然是按照辈分次序来的。

熊熊的火苗,袅袅的青烟中,我的心里满是祈祷,祈愿各位老祖在天安好!

今年的祭祖时,我手里重复做着以往的一切,但心里想,明年的祭祖我让老祖宗们到那里呢?祖宗们,故乡要拆迁了,等一切安定好以后我会在爹爹的坟上通知你们再到那里聚会。

呜呼!虽然深知一切皆属虚无,但这样一告,心念己了。

以后要见故乡,只能是梦里重游了!

望一眼故乡的云,心中满是酸涩。

看一眼故乡的人,明年何处找你们?

篇11:恋着故土的桑果

殷志敏,江苏溧阳社渚人。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硕士,1997年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博士,美国Mount Sinai 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病理系博士后。2000年底,殷志敏决定回国创业。

“振兴国家的生物科技产业,将科研产业化,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是促使我回国创业的基本动力!”2008年,在溧阳市社渚镇的一片桑田里,殷志敏创建的“溧阳阿格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破土动工。这是实现他梦想的一个载体:科研的新成果,转化成生产线上的新产品。以研带产,以产促研,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全新模式诞生了。“这也是一种机缘。我在1993年同济大学进修德语的时候,认识了老乡沈先生,他在上海从事建安事业,人品好,谈得来。回报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一个出资金,一个出技术,为老家的經济发展出点力!”

“大家都知道保健品脑白金,其实脑白金里面的主要成份就是茶氨酸,国内的生产厂家是从美国进口的。欧美市场每年的需求量在二千吨左右,它还被广泛地运用于食品添加剂,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宽广。”殷志敏对此信心十足。走进“阿格罗”生产基地,占地二十多亩的车间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偶尔有一二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员在设备旁巡视。“我们一共只有十几个生产人员,年产值却达亿元!如果四条生产线全部开足,一年将产百吨茶氨酸。”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常州市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作为回国后又有几十篇学术论文发表的专业人才,娘家人总想帮他做些宣传,但殷志敏低调地说:“种桑是为养蚕,养蚕是为了收茧。桑树的根扎在家乡的泥土里,你吃了这里的桑叶,总要为她吐点蚕丝吧?”

篇12:故土恋歌散文

(一)

我在飞,我就是那只蝴蝶静静地守候你的窗前,守候着童年那份纯真的快乐。

炊烟总是第一个迎接太阳,迎接新的梦想。我们招呼着蝈蝈,叫天子、榆花、秋蝉、雪地、麻雀和牛羊。

田野望着山,山映着村庄。出出进进的是满脸沧桑,一身厚道的短衣粗布。山花总是爬满窗口。守候幸福,简单生活。

我只是卧剥莲蓬的贪玩少年。

月亮来了,星星收了一滩野梦。

(二)

油灯不再点燃,历史怎敢遗忘!

我欲留住时光,让故事为我疗伤。

银针穿越时空,缝合着山村岁月温馨。心灵蘸着月光在星空里刻着祈祷-—父-母—。那是一双温馨的手,慰藉着贫瘠的春月与寒星。

他们用一生的时光写了一个懂字,你读懂了吗?放下那个充满狂妄自私虚伪的梦吧。

真的,最初的心守着温馨等着你返回。

(三)

阿-门-。

你每天重复地画着十字祈祷。你何曾把罪恶的灵魂洗涤。

佛前,你又在索取什么。而你许多的承诺依然空着。

虚伪的虔诚越走越痛,痛到你没有月光,没有梦想时。你才明白你的信仰。

岁月在成长,生命在轮回。

阳光从远古走来,温暖着你和我,但我们没有权利操纵它的自由。

月光如此温柔啊,她带着梦魇的你从黑暗走向黎明。

醒来拥抱着阳光才是真实的自己。

(四)

你听到了我在深情地呼呼了吗?

歌唱为你,我的生命里就流淌着你的向望。

为你而生的我,在你筑梦的路上,我将作无休的铺垫。

踏着露珠,我便是你手里的伞。山一程水一程,阳光作证,记着你的温馨。当我把晚霞披在你的微笑里时,星星来守护爱的甜蜜。

你一天不摘掉贫脊的帽子,我的.脚步就不会停留。

(五)

故乡,我深爱着的母亲。

你的晨光与晚风,你的春媚与冬情,你的怀抱与歌喉。我的成长的摇篮我的根。

我饱吸着风雨淘出的精灵,磨练那成长的心。为你梳妆,为美丽开拓。

我翱翔着翅膀,站在高高的白杨上。眼前挂着一幅美丽的壮锦啊。

我如何让我的生命不灿烂。

我们怎能让你的明天不辉煌。

(六)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故乡啊!

星星在呼唤:

山河壮观

物华诗炫

守护一片纯洁,创造今生快乐。

篇13:睡在故土上散文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生计,我只好远离故土奔波穿行于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纸醉金迷的繁华都市,耳濡目染,难免会沾染一点市侩的虚伪,狡黠,贪婪,蝇营狗苟之恶习陋俗。只有远离了闹市回归到故土,一个人素面朝天躺在村外这块广袤而熟悉的土地上时,才能无须顾忌自己的仪容和服饰;才能纵容自己在纷繁冗杂的尘世不能也不敢表露的憨态狂相。在此我可以淋漓的痛哭;可以纵情的狂啸;可以拍手欢呼;可以满地恣肆打滚儿;可以愤怒的犹如疯狂……我思绪和情感的脉搏完全被这快土地给缚住。

躺在这块土地上,感受着身后村庄的静穆,欣赏着远处流云的飘逸。暖暖的微风携着芬芳,夹着鸟语,沾着五谷和炊烟的味道,从田野上徐徐漫过来,缓缓从我身边拂过时,尘世的喧嚣沸浮躁才能被掩埋;人间的利欲纷争才能被滤净;个人的喜怒荣辱才能如轻烟般随风而逝,飘个无影无踪。

只有,也只能有身下这块厚重质朴的土地,才是我一生最真挚的朋友和最亲密的伴侣。即使我过的穷愁潦倒一无所有时,它也不会嫌弃我,即使我活的人模狗样显贵发达时,我也不会背叛它。此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不会衰退和改变。我生时落草在这块黄土之上,死后也将被掩埋于这块黄土之下,一生的情感都纠结在这块土地之间,因此我的生命和记忆里,直至深入到骨髓都烙有这块土地的气味与特性。

只有,也只能身下的这块土地,才能令我孤寂的灵魂为之沉醉;才能让我在异域他乡无为之朝思暮想,即便是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也只能让我的思绪在寂静的深夜为之悄悄泛起无尽涟漪,那种魂牵梦萦的亲切感动如潮水般弥漫整个心房,直至将我的意识淹没。

只有,也只能有躺在这块土地上时,我才能感觉身心舒坦而惬意;才能少一份红尘的浮躁,多一份自然的恬淡;才能少一份世俗的市侩庸俗,多一份安然的淳朴静谧;才能感触到心灵之踏实丰盈,思想之开阔清晰;才能聆听到身下泥土的声音,身边茂草繁树的声音;身后村子里飘出的炊烟,鸡鸭猫狗和男人女人以及孩童的声音;才能听到自己肉体和魂魄里发出的`最原始最质朴最纯真的声音。

只有,也只能有躺在身下的这块土地上时,我才能真正看清行走在原野里农民身上那股带有原始野性的粗犷豪爽和淳朴耿直的模样;才能看清白杨,泡桐,紫槐平凡向上的模样;才能看清生长于田野上萝卜,白菜,辣椒,黄瓜不加任何人为运作的原生态自然朴实的模样;才能看落根于田野上牛牛棵,猪殃殃,狗尾巴,猫猫眼,(注解:为野生杂草的俗称)卑微坚韧的模样。

只有,也只有能躺在身下的这块土地上时,我才能真正闻到金灿灿的油菜花,紫莹莹的喇叭花,白生生的洋槐花,红彤彤的石榴花默默无争的气味;才能闻到黄的豆子,红的高粱,白的花生,紫的红薯散发的甜香的气味;才能闻到开满田埂阡陌坑前屋后赤橙黄蓝紫有名无名野花的气味;才能闻到茂盛草丛间和茁壮庄稼里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

只有,也只能有躺在身下的这块土地上时,那充斥心胸肺腑的私心杂念,那因关关节节因劳作而引起的困乏疼痛才能被一股脑涤荡干净;心胸肺腑才能清澈;四肢百骸才能通泰;和大自然才能融为一体,进入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才能大彻大悟“柴门寂寂糜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山花蒙蒙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的意境和韵味。

也许,是严重的乡土观念在作祟吧!我孤寂的魂魄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徜徉,至死也不肯挪窝。

也许,是我太眷恋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的缘故吧!这里没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环佩,明清的悲歌,但世事的所有沧桑,人世的所有百态都能在这块土地上一览无余。

三月桃花绽放的那份婉约无法从记忆中剔除;四月柳絮飘荡的那份安闲无法从记忆中剔除;五月麦穗漾溢的那份清香无法从记忆中剔除;六月蝉鸣的那份执著无法从记忆中剔除;清晨从田埂阡陌上飘然而过时村姑那丰盈的身姿无法从记忆中剔除;黄昏乡间小径上精神矍铄悠然散步老人的影子无法从记忆中剔除……

其实,我明白:我漂泊的魂魄需要一块修养的净土,凉却的心灵需要一个隐形的归宿。不求他给我富贵和光环,只求他能用一双有力的隐形臂膀拦我轻轻入怀,给我慰藉,帮我疗伤。

是的,我爱这片沉默无言的土地。它是一部厚厚的无字之书,而人生却恰恰如一篇散文。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土地上认真的撰写着自己那篇散文的每个段落。而我在这块土地上抒写的人生散文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伪粉饰,没有炫耀跋扈,有的只是安详和宁静,淡雅和深情。如同在空灵寂静的土地上与一位睿智的老人促膝长谈,彼此之间的呼吸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是的,我知道:在这土地上,不是所有的树都会开花;不是所有的花都能结果;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不是所有的美梦都能成真;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温馨。我只是这块土地上众多子叶中的一片,一直坚持着在这块土地上等待,等待秋风吹时好萧然谢落,带着我所有真情和心事躲进这土地的怀抱之中开始无尽的休眠。细细想来,在这块土地上我也曾经绿过,承载过一份属于我和土地之间的真情和赤诚,应该没有什么好牵挂和遗憾的了。

篇14:总有诗通向故土散文

每次走到地铁洪山广场站F出口,眼前或脑际就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他那伫立着的身影,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是一年的冬天,江城飘着越少见的雪,快过年了,地铁里全是拎着或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挤在2号线的车厢里,全然感受不到外面的寒冷。车到洪山广场站后,出闸口,走到F出口时,一阵寒风过来,我不禁把衣领竖了起来,仍然打了一个寒颤。

这里,有一面诗歌墙,是地铁公共诗歌空间,每次经过,我都习惯性地望了望。突然,一位读诗者闯入我的眼帘,只见他穿着一件红色的工装,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右手提着一只黄色的油漆桶,桶里有一把遮雪的伞,左手撑着一只拖把,全神贯注地看着一首河北诗人辛泊平的《霜降》诗,能听到他轻声地读了出来:是的,那些植物就在那里/深秋的颜色,黄绿或者深红/那些沉默的植物,擦亮我们/浑浊疲倦的眼睛,在清晨或者黄昏/人们匆匆忙忙,霜降,天凉/植物的静静枯荣,古老的节奏/秋风之中,那些植扔让我莫名流泪/而我,却无法叫出它们准确的名字。此刻,我注意到了他红色工装背后的四个字:武昌环卫,我也见着他的侧影面,黝黑的脸庞,布满沟壑,眼角的鱼尾纹,清晰可辨。一看就是干的辛苦活,这间歇间,他没有倚在墙边打个盹或抽支烟恢复疲劳,却如饥似渴地享受这精神的美餐。一个看似离诗歌很远的环卫工人,竟是那样专注地读着一首诗,我连忙用手机拍下这温暖的一幕。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想亲近他的感觉。

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他注意到我在注意他,看到我,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黝黑的脸颊就更黑了,只有一排牙齿雪白。我微微笑地对他说:“你好!读诗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憨厚地笑着。“是不是想家了?”顿时,他的眼圈发红了。我情不自禁地揽着他的肩膀,感到他有点颤抖,真是触到了他的伤心处。我无法用言语来安慰他,只是用手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他这才对我说:“我来自恩施山区,已经有好几年没回去过春节了。前些年,因为动车没通,交通多有不便,一张机票要消耗不少的薪水,实在是有些舍不得;现在动车通了,环卫工作又太忙,领导一说,自己就留下来了。想家了,也只能给家里的父母妻儿通通电话……”说着说着,眼泪就要流了下来,我递给他纸巾,他揩了揩,说:“大哥,让你见笑了!”我说:“没有啊,兄弟,我能理解!”同时,我指着这诗,“你喜欢诗?”他摇了摇头,说:“不太懂,但喜欢这首诗,这诗就是写的他的家乡。”说起家乡,他有滔滔不绝的`话语,他说他的家乡,在鹤峰的一个山岙里,开门即见山,出门便爬坡。一年四季景色美,最好看的还是秋天,收割过的玉米地一片金黄,山林里的枫叶也就是那时开始染黄的,再往山上去,就又是好看的红叶。每每这样的时候,山里人就开始储藏着过冬的食物,随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杀年猪,尝过鲜后,把多余的猪肉腌制起来,然后将腌好的肉吊在火塘的上方,用松枝、桂枝、锯末慢慢地熏,一直熏到焦黄焦黄的,才算熏好。过年时吃,满嘴的喷香。听他的描绘,我惊讶地说:“兄弟,你分明就是一个诗人啊,所以,你能从别人的诗中读到自己的故乡。”他赧赧地笑着,说:“大哥真会说笑,我是啥子诗人嘛,但我家乡的景物还真的是美,比这首诗写的还美呢!”

篇15:思恋故土的橘香

艺术歌曲《橘子熟了》的词作者严倩虹是作曲家施万春十分欣赏的一位女诗人。作曲家认为在严倩虹的诗中“充满了诗意和现代感,而且不乏新意……”,因而施万春多首声乐作品都选用这位诗人的诗进行创作。这首《橘子熟了》创作于1993年,音乐描写了在橘子成熟的季节见到他乡的橘子而引起的浓浓思乡之情。

仅为一个五句体单乐段的女中音独唱《橘子熟了》结构十分自由,五个乐句小节数参差不等。音乐意蕴含蓄,借景抒怀,将异乡游子对家乡眷恋的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首作品的声乐旋律也是以五声性为主的,第一乐句由一个三小节的乐节和一个两小节的乐节组成,这种乐句中的长加短组合使音乐充满了回味。伴奏中使用了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支声复调写法,同主旋律呼应。在音乐形象上取得了统一,在音乐色彩上又有鲜明的变化。全曲五句中四次出现“橘子熟了”一词,表达了由平静、叹息、无奈到激动的四个感情过渡,在有限的音乐素材上尽可能的发挥音乐的内在表情。《橘子熟了》和声以大量的色彩和弦作为音乐框架,采用多调性创作手法。钢琴伴奏则由线性的乐句发展到大量的半音和弦平行进行,借以烘托音乐气氛。

通过这首作品可以一窥到作曲家对创作民族化艺术歌曲的探索。中国艺术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也是创作者、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对于“民族化”的理解在不同作曲家的创作中更有着不同的体现。施万春自幼受河北民间音乐熏陶,在大学学习阶段还曾学习了两年唢呐、古琴、民间打击乐等民族乐器演奏。因而在如何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风格问题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作曲家认为处理好汉语的歌词同旋律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民族化;而作曲家在谈及自己如何处理艺术歌曲创作和声的民族化时说:“四、五度和声固然是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但是我更追求的是音响色彩本身,因而无论什么样的和声,能够达到预期的音响效果是最重要的。我常用三度叠置的和声同旋律五声性进行结合。”这样的对置并没有产生音响、色彩的对峙,而是使音响色彩更为丰富,使音乐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上一篇:电大法学专科实用法律基础论文下一篇:写质量的相关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