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情思优美散文

2024-05-09

中秋情思优美散文(精选12篇)

篇1:中秋情思优美散文

中秋情思优美散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明月夜。推窗远望,辽阔的蓝蓝天幕上,一轮皓月当空,银辉一泻千里。房屋、田地、树木、村庄都好像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宁静清幽,若隐若现。秋虫呢喃,宛转悠扬,一唱一和,琴瑟和鸣……

每年中秋节,母亲总是准备好一条新鲜的大鲅鱼,斩头去尾做红烧鱼,留下中段做鲅鱼水饺。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饺子。饺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美食,更何况是我们胶东的鲅鱼水饺。每年的中秋,我和姐姐无论再远再忙都要回家和母亲一起包鲅鱼饺子。我负责和面,取出两瓢面粉,打鸡蛋于碗中,加入适量的水调匀后慢慢倒入面盆,边倒便和面,直到面粉成为柔软的一个面团,盖上保鲜膜醒着。

此时母亲用刀从尾部开始,直直向前把鱼剖开,取出中间及两边的鱼刺,然后用刀慢慢刮下鱼肉,姐姐将五花肉和鱼肉剁成肉糜,一同放入早已准备好的小盆中,加入适量的本地名牌正宗海水盐、极鲜的酱油料酒、自家的花生油、温水泡过的花椒水,然后用筷子用力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水的.多少非常关键,多了鱼的鲜香减淡,少了饺子就不会鲜嫩。一直到肉馅非常粘湿为止,然后将韭菜切成碎末放入盆中轻轻搅匀,牛奶一样白白的馅中点缀着点点新绿,爽心悦目,而此时面团也醒得差不多了,取出来放到面板上揉面,反复揉和直到面团细腻光滑劲道为止。

手起刀落切下一块面团,搓成一个细长条,刀切剂或者用手扯按扁,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姐姐和母亲负责包饺子,饺子快要包好了,我就取柴生火,一会大锅中的水开了,热气升腾,母亲把包好的两大盖水饺慢慢倒入翻滚的开水中,用勺子轻轻地推几下防止饺子粘锅,然后盖上锅盖,开锅后打开锅盖,向沸腾的锅中均匀地洒上冷水,然后盖上锅盖继续旺火煮,点两次冷水锅开后,饺子就煮好了,大锅内沸腾的水面上浮满了肩并肩的饺子,看着锅中沸腾的水饺,我的心思也沸腾了,一锅鲅鱼水饺饱含着母亲浓浓的深情爱意啊!

母亲麻利地取大盘捞出,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外皮泛着点点绿意,盘旋缭绕的热气中,圆滚滚白白胖胖的大馅饺子鲜香四溢,我情不自禁地大吸几口气,和姐姐一样按耐不住自己急切的心情,每人拿起一个饺子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鱼鲜肉香,在唇齿间久久萦绕。那鲜鲜的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流,瞬间流淌到全身的每个细胞,回味无穷。一家人围着饭桌和和美美地吃着团圆饭,其乐融融。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也由于饺子状似元宝,因此也寓意着滚滚财源的祝福。在我们胶东半岛不仅逢年过节必包饺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即便普通平常的日子,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饺子这道美味佳肴。每年中秋节端起饺子碗时,我总会想到爷爷,想到爷爷每年中秋吃完饺子总是感叹“下次吃饺子要等到立冬了”,年纪幼小的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小孩嘴馋,难道爷爷也这样心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爷爷这话语的含义。

早年的爷爷带着两个伯父、父亲、姑姑在大连安家落户,两伯父均在大连结婚成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故乡情结越来越浓,终于带着尚未成年的父亲和姑姑回到了老家,刚回来的时候全家身无立锥之地,爷爷辛辛苦苦地盖房子,每天早起晚归劳动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姑姑后来嫁给了威海的姑父,又由于单位工作调动去了西安,因为在离家很远的小镇读高中,也由于那时的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我没有见到爷爷最后一面,如今,父亲二伯父和姑父也先后离去,从此天人永隔,留下我心中永远的痛。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远在他乡的伯父、伯母、姑姑您们都好吗?愿皎洁的月光捎去我远隔千里的真挚祝福与问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2:中秋情思优美散文

草木葱绿,风光绮丽。银练般的你,弯弯曲曲,环绕在鹰潭多彩而绚烂的躯体上。灿烂的阳光下,金色的波浪舒展着双臂,轻柔地拍打着洁白的沙滩,热情地亲吻着我赤裸的双脚,微风徐来,波光粼粼,碧波泛舟,满目灵秀,渔歌唱晚,迷人的景色,令我陶醉,流连忘返,久久舍不得离去。

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是我最眷念的地方。无论我见过多少灯红酒绿,经历了多少艰难与曲折,成功与失败,都化不开我对你的痴恋。离开了你,我的心就会变得空空荡荡,无所归依。我爱你爱得那样的深切,我的心儿在你身边,不管我在哪里飘荡,在哪里遨游,我都永远爱着你。

是你,伴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每天傍晚,我和弟弟慌慌张张地吃完晚饭,抢着跑到你的身边,扯开五音不全的嗓子唱啊、跳啊、叫啊,那是怎样的顽皮啊,你总是憨厚地微笑着,用满天的红霞拥抱着我们,慷慨地敞开你的胸怀,扬起层层的波浪,荡漾着我们身上的污浊,把一阵阵的清凉渗入我们的心脾。有时候,我们把鞋子仍得老远,光着脚,在沙滩上追逐,翻筋斗,弟弟淘气,常常把沙子撒得我满头满脸,你总是帮我,冷不丁就让他摔一跤,逗得我挂着眼泪的脸庞漾开了笑意。

是你,帮我荡去忧愁和战胜困难。每次碰到伤心或棘手的事情,我总是喜欢跑到你的跟前,向你倾诉。记得上初中那会,语文考试不及格,生怕回家遭到父母的责骂,只好独自跑到你的身旁,暗自难过,一个劲儿地唉声叹气,不知如何办好。你总是低声细语地抚慰着我,劝我不要气馁,从头再来,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是你,给我美好的.追求和人生的向往。多少个春夏秋冬,我和同学站在你身边,激烈地争论着关于社会、人生理想等等重大的课题。那时候,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是多么地固执己见和偏激,有时,我们之间突然冒出一句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飞出几句突发灵感的神奇诗句,你总是哗哗地唱着歌,不倦地发出共鸣和赞赏,我们是多么高兴和感动。我们似乎真正感到了天地与我们同在,理想与我们同行。我们有多少憧憬,多少梦想,多少渴望。

你朴实无华,默默不语,千年如一日滋润着两岸无垠的稻田,哺育着成千上万饥渴的儿女;你自由自在,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从不因为世俗的偏见和人们的流言蜚语,恶意中伤而迷失方向;你生命力无比顽强,不管路途有多少艰难险阻,你总是百折不回,昼夜奔流不息,从不沮丧和悲伤;你胸怀宽阔,气势恢宏,慷慨地接纳人们的缺点和过失,安抚千千万万个苦闷和孤独的灵魂;你温柔多情,是天地万物之灵,时时刻刻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永远富有无穷的魅力。我爱你,只要生命之流不把我抛弃。

篇3:中秋情思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中秋之夜的异国情思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古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不如此。今年中秋,十一位中央电视台的主播走进义乌,在当地举办了一场咏美景、咏佳节、咏深情的中秋诗会。那些抑扬顿挫的美妙诗句落在义乌大地上,同华美的视频、悠扬的音乐一起,传递出这个商贸之都、文史之城的新魅力。

因为这场诗会,我也走进了义乌,走近那些义乌外籍客商和归国华侨,看看他们的这个中秋,在义乌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怎样度过的。

“中国女婿”的亲情中秋

见到哈米是在义乌一个社区的办公室里,这个来自伊朗的“老男孩”,浓眉大鼻,硬朗健壮,还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混得很熟。虽然在中国经商十年,但是他没有多谈生意的细节,反倒与我津津乐道谈起中国的生活和习俗来。

哈米身上的标签很多,义乌最早的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董事长,第一个获得赛车执照的外国人,社区的消防安全宣传员、会说波斯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汉语、日语和英语等六国语言的社区老娘舅,义乌十大好人,等等。最让人意外的是,在今年下半年义乌鸡鸣山社区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哈米还当选了“编外委员”,成了一名中国“社工”,这在浙江都是首例。

当地人告诉我,位于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社区,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660余名外商,素有“联合国社区”之称。哈米喜欢看电视节目《钱塘老娘舅》,这是他认识和融入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到了义乌,他就成了“联合国社区”的老娘舅,所以才当上社区委员。

一张外籍面孔的内心深处是“红星闪闪”,他的中秋是怎么过的呢?

哈米说,中国人觉得中秋是亲情的代名词,“而我的中秋,则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那是我女儿的生日”。

哈米二十岁离开伊朗德黑兰,先后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北京等大都市读书、工作和做生意。十八年前,他和在日本认识的中国妻子结婚,之后就来到了中国,再后来就有了混血宝宝。“来到义乌是一种缘分,选择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我的几个朋友都觉得奇怪。很多朋友说,你在义乌有公司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你要在义乌安家就有一点不太理解,因为,我明明在北京有家,有房子,没必要跑到别的地方去,但是我觉得,这边发展的机会比较多。义乌算一个小城市,但比较稳定,比较安全。”

如今,哈米在中国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女儿已经十岁,正在义乌读小学五年级,因为生长在中伊跨国家庭,所以从小就会说四门以上的语言,大家都觉得她很聪明。“每年的中秋就是她的生日,所以全家一定会一起过,在义乌八年,每年的中秋都印象深刻。和老婆孩子一起吃月饼、看月亮、喝点酒。当然咯,你们中国人的习俗还有很多我弄不清,都是我老婆搞定的,她比较懂。”哈米幽默地撇撇嘴。

除了和家人在一起之外,哈米告诉我,他所在的鸡鸣山社区也经常性地举办家庭联谊、登山比赛、端午包粽子等各种活动,以拉近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间的距离,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元素传递给在社区居住的外籍人士。而且有什么相关的会议都邀请我们过来,问我们有没有意见和建议,跟一个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中秋,每年都有新花样。“就拿今年来说,社区准备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月饼,邀请大家来分切和品尝。当然因为社区里有不少穆斯林,为了尊重大家的习俗信仰,社区还特别用了素油做月饼,让人觉得很感动、很受重视。”

哈米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中秋:“过节的时候,很多中国朋友在社区的广场上跳舞、舞龙,他们说,欢迎你们过来。一开始,我们看到跳舞的时候,只是开心地在一旁看一看,过去不知道我们也可以参加这些活动。后来,我也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过来参加活动。他们当中有英国人、俄罗斯人,也有中东人。还记得去年中秋特别热,大家都大汗淋漓,但没有一个人觉得累,这很吸引我们。”

谈到今年的中秋,哈米说:“已经在义乌过了好几个中秋了,今年我想带着老婆和孩子到外面去走走。过中秋,也给孩子过生日。我在安徽黄山的一家农家乐预订了住宿,还在那边为孩子准备了点生日惊喜。相信母女俩一定会高兴的,你们要帮我保密哦。”

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范甲盛告诉我:“我们社区像哈米这样担任志愿者的外国人有七八个,主要是日常的文明劝导、安全生产检查、卫生环境督察等。我们还聘请了三位境外人士担任社区的惠民议事会成员,一旦我们社区有重大事项需要征询意见和讨论的时候,他们与本社区居民具有同等地位,拥有发言权。到了中秋、春节、端午这些传统节日,也由他们邀请更多的境外人士参加社区的活动。”

“巴基斯坦媳妇”的爱情中秋

和哈米不同,义乌姑娘陈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她回到家乡才半年。之前一直在澳洲留学工作,后来嫁了个巴基斯坦丈夫,在当地定居了。

“因为丈夫的生意关系,我回家乡给他开拓市场,设立办事处。主要是做一些学生用品、婴儿用品、小家电、化妆品、服装等小商品的采购。”

陈彬的丈夫在巴基斯坦开的贸易公司已小有名气。丈夫在巴基斯坦统筹指挥,一旦他觉察某种商品很有市场,便打电话过来,她就去义乌市场上看货,有时自己提供样品,谈好价格之后签订货单,十天、二十天之后,陈彬便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然后委托货运公司将集装箱运到宁波北仑港,不久之后丈夫便可以提货,随后通过批发销售出去。

谈起过节,陈彬说:“很多年没回义乌过中秋了,甚至都觉得有点陌生。到了中秋,商贸城里大家都会早早打烊,大家互相道喜,挂起了喜庆的彩带横幅,很有意思。有的商户还和春节一样放烟花爆竹。对我来说,今年过中秋将是一次与故乡人友情交流的升华,非常有利于我在义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可惜的是,因为工作,今年中秋丈夫不能来义乌和陈彬团聚。所以她准备组织办事处的几个员工一起吃团圆饭,吃完饭后,再一起做月饼,还要搞联欢晚会。之后,大家计议一起去看挂在市民广场中央的巨大的红灯笼。陈彬说,灯笼上“团圆”两字相信会与天空那一轮明月交相辉映,让人倍感温暖。他们还要逛会展中心、江滨公园、绣湖和古塔。多年未曾谋面的家乡,既熟悉又陌生。“好繁荣的义乌。”当然,她也不忘通过越洋视频,把自己的思念、爱情以及在义乌的种种见闻传递给远在异国的丈夫。

义乌市侨联主席吴森容说:“义乌是国际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天有一万多义乌本地的华侨,还有几万温州华侨在这里,华侨在义乌的办事处达一千多家。现在的义乌不只是全国的,也是全世界的,要为世界华人华侨搭建平台。不只是义乌的华侨到国外去做生意,还要让全世界的商品到义乌来。所以义乌要抓住传统佳节的宣传,团结世界各国的侨胞,为世界做好侨胞服务,为义乌的经济发展共勉。”

9月16日下午,鸡鸣山社区内特别热闹,来自伊朗、埃及、韩国等30多个国家的50位外籍居民代表齐聚一堂,提前欢度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节会由鸡鸣山社区牵头。为了照顾不同国籍的居民的口味和风俗习惯,工作人员提前半个月,向月饼厂家专门定制了用酥油等不同材质制作的月饼,中西结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个分别为50寸和30寸的超级月饼,正面还印有中国最具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让国外的朋友感受义乌家的温暖,这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鸡鸣山社区书记范甲盛说道。

正如陈彬所说:“我们的生意稳定下来后,一定要叫老公也来义乌陪我过中秋、过年,今后在中国过节也许是常有的事。”

当我告诉陈彬,中秋之夜,央视还会播出在义乌拍摄的2013《中秋诗会》时,陈彬喜出望外,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巴基斯塔的丈夫,让丈夫通过网络视频和她一起观看。文载道,诗言志。那些情景相映,那些诗意相融,感动了陈彬夫妇,也把义乌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深深烙在夫妇俩的脑海里。更重要的是,它向陈彬夫妇和千千万万的海内外友人传递展露了义乌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透露了这个中秋浓浓的乡情。□

篇5:梨园情思的优美散文

二爷住的地方有个浪漫的名字“月亮崖”。二爷告诉我月亮崖底有一个被河水淹没的洞府,里面住着龙王和龙太子。龙太子和月亮姐姐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月亮崖因此得名。

二爷忠厚老实,说话不利索,但为人热心能吃苦,还救过很多夏天去河边玩水而溺水的孩童。他是远近闻名的游泳健将,却从不准我和哥哥去河里玩。

家乡的春天跟江南水乡似的来得很早,清粼粼的河水泛着明亮的波光欢唱着向东奔去。每年春季来往的人都会增多,二爷的营生就跟着春的脚步热闹起来。我也跟着欢闹起来,找寻一切机会赖在二爷的船上不下来,一趟一趟随着人群在河面飘过去又回来。坐在二爷的船头上,我喜欢抚摸船下的绿水,那种欢快的心情无以言表。二爷的竹篙轻轻一点岸边的岩石,船就开始移动了。

“二爷二爷,山在走!山在走!”我每次都这样叫。

“不是山在走,是船在走。”二爷呵呵地笑着告诉我。

“不是不是!就是山在走嘛,不信你看。”我指着移动的青山执拗地叫着。

我不停地玩着船边的水,水很清很绿,透底的亮着。我看着水里二爷的倒影心想:二爷是个多好的人啊,为啥没有女人喜欢他?他除了说话慢外没啥缺点呀!

在母亲的努力下,二爷终于有个媳妇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女人是母亲托人从外省介绍来的。人不算漂亮,皮肤有点黑。但是看着顺眼,身材比较高大。没想到老实巴交的二爷居然懂得浪漫。他趁着空闲的时候在窝棚后的一块空地里种下了一片梨树,因为那女人爱吃梨。以前那块空地种了些什么我不认识,只知道荒的时候多,那是我们玩耍的战场。

可能是二爷不懂种植技术,梨树年年开着满枝桠的雪白的花朵,一串串一簇簇压弯了枝条。可是结下的梨子不多。指望卖梨子挣钱养活媳妇的愿望一年一年落空了。几年后,二爷家添了一儿一女,负担更重了,光靠二爷打鱼和渡船那点钱更不够用了。我看到二爷的脸上少了以前那种憨厚无忧无虑的笑容,甚至经常听到他们在夜晚吵架的声音。

一天夜里他们又吵架了。月光下,二爷解开栓船的绳子。我傻乎乎地跟着他上船。他一句话不说,阴着脸,把船撑到河心。扯开嗓子唱:“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巴篓……”

“六丫,你知道……二爷的……苦……苦……不?”二爷问我。

我含着泪,不知说什么,装着很懂事的样子使劲点着头,眼睛眨都不眨死盯着二爷,生怕他会想不开跳进水里离开我。没了二爷,谁打最新鲜的鱼给我吃?谁给我讲最美的故事?谁唱最动人的歌谣给我听?

“小小竹篙长又长,懂事的妹妹在何方?你若不嫌我家穷,妹吃肉来哥喝汤……你若不嫌我家穷,妹睡床来哥睡地……那个上……”二爷幽怨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但愿家里的二娘能理解二爷的苦吧!

日子在二爷悠悠的歌声里一天一天走远了。我也该读书了,和二爷成天腻在船上的日子少了。二爷家的弟弟妹妹也长大了不少,贫穷的生活仍没有多大改变。我发现开朗爱笑的二爷老了许多,背比以前更弯了,头发白了一大半。常常在梨园里背着双手叹气,嘴里什么时候多了一支竹子做的烟斗。

耐不住贫穷的二娘在一个有风的日子带着一双儿女趁着二爷出船悄悄跑了。梨花翩翩飘落,似乎在挽留,似乎在哭泣…….二爷回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备用的几十元钱也被席卷一空。他绝望了,烧了那座陪伴他五十多年的“家”。可是那片证明他深爱二娘的梨园留下了。二爷把家搬到了船上。以后无数个月儿满满的夜里,我都能清晰地听见二爷在河中心用悠远清脆的歌喉唱着:“小小竹篙长又长,知心的妹妹在何方……”

又一个梨花飘落的日子,二爷抑郁而终。陪伴了他六十多年的渡船孤零零地飘荡在清清的河面上。那片密密的梨树林呜咽着啜泣着,从二爷走后那年后再也没有开过花。不知远方的二娘会不会偶尔想起月亮崖,想起月亮崖下开在二月里雪白的梨花,想起花丛中二爷扯开那高亢浑厚圆润的歌声?

篇6:中秋情思的散文

求学离家千里,中秋是淡淡的思念与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圆人缺,望着一轮明月,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你们还好吗?吃着香甜的月饼,也一定想我了吧?情长水浓,比不过亲情依恋。再美的月光,多饱的圆月,没了家人团圆乐,也少了完满和美意。常常,我咬着月饼,情思绵绵无限延伸。故乡的月,故乡的人,永远携刻在我的记忆里。

忘不了18岁的春天,亲爱的父亲在冰冷的地下与我们阴阳两隔。那年的中秋,我一人走在校园里,月光的清辉静静洒在我身上,内心充满了悲哀。想小时候父母单位分八块月饼,四个孩子都抢着要。有一年中秋,母亲带弟弟妹妹回老家,父亲将单位分的月饼都给了我。我欣喜若狂,背着月饼上学校,创下了一天吃八块月饼的最高记录。我记得晚上,父亲慈爱地看着我吃月饼,怜惜地说,慢点慢点,没人跟你抢。而我自私的只顾自己,都没想到硬塞给父亲一块。

没有父亲的中秋节,总有淡淡的愁云挥之不去。月圆人不圆,人世间最大悲哀。

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中秋的含义更意味着大圆圆。无论山高水长,总想着这一天,与家人团聚欢颜。有一段时间,父母与公婆在同一城市,两边都盼着我们回去,谁也不愿自己的家人冷清孤寂。我和老公常为此愁闷,不知感情的天平将倾向哪一边?为了公平,一天跑两家,在一个城里来回穿梭。两顿豪华盛宴,吃的肚溜圆。

篇7:小镇中秋优美散文

记忆中的中秋,总是浮现出一幅恬美、皎洁的月色图,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中秋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火缭绕的祭桌,那飘香的月饼,那中秋诗词的咏诵……

中秋,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是父辈。小镇人过中秋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着。早在中秋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联络着亲友,安排着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酿造的,灯烛是悄悄竖在竹竿之上的,瓜果、月饼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或许有一天夜里,梦见了离乡漂泊的亲人,于是说:“他们都在那边念叨故乡的月色了,是该回来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有四季轮回,尽管有阴晴圆缺,但故乡的明月在小镇人心中却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失色。中秋临近,乡情、亲情在发酵,在浓郁,距离沾满了思念,远方的游子候鸟般地一拨一拨往家里赶。

月饼的香气飘在秋风里,归乡的游子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上,为家乡的每处细微变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踏山秋游人,熟悉的,寒暄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从彼此的应答声中擦肩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处光洁的石岩坐下,稍作休憩。一缕从大山深处吹来的清风,带着秋天的气息,挟着植物的鲜润,裹着菊花的芳香,诱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这份故乡的秋意便浸入身体,溶进血液,荡涤全身。

小镇人家过中秋,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不张扬,不摆阔。图的就是那种团团圆圆、阖家欢聚的气氛,那种永恒不变的故乡情结。中秋夜的饭是得精心准备的荤素一大桌,得全家人聚齐在大圆桌边,亲情融融地吃喝。团圆饭是很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饭菜,而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

中秋之夜,天高露浓,沐浴着皎洁的月色,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那情,那景,安康祥和,是一个充满温馨的画面:一家人围在小方桌边,吃着月饼、饮着香茶、话着家常、说着故事,脸上写满了金秋的喜悦。在这个收获丰硕、收获幸福的时节,任思绪穿越每个情动的瞬间,让记忆掠过那沉积的往事,心底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篇8:中秋赏月优美散文

这是我好久都没有连续工作五个班了,可却偏偏在这个时间里她老人家离开了这个她仍依恋着的美好的世界。

三婶儿是姑父的弟媳,在农村沾亲挂拐必然有不少往来,然而我们又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两家的往来自然就更多一些,妻在家忙于农事,又善于和村里的媳妇,大娘们结交,因此在我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絮三婶儿的死去及与之相关的事件,再加上个人的评说,他人的演绎。一个黄昏,我除了惊讶不免也附和妻所谓的世态炎凉。

三婶儿现年八十岁,走前身体仍旧健康,满头银发丝丝不乱表明她做事有一定的规则。三叔则显得脆弱,虽比三婶儿小两岁,但几年前患了脑血栓,语言有了障碍,行动也迟缓了,儿女们都成了家,老两口选择了单过。几亩园田原来都造了林,但赶上近几年干旱引起了树木病虫害,今年春天,在儿子、媳妇的照料下拔走了树种上了玉米,边角还种上了菜,院子里满是汗水滋润的无尽的生机。三婶儿一手拉扯三叔,一手侍弄出几亩园地,我们见了不免赞赏几句,她总是低调地说:唉,干点吧,待着更不行啊!这是她对锻炼有益身心最好的诠释。然而不等那果实收获她却撒手人寰,去了。

三婶儿猝死于夜间,等迟钝的三叔醒来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发现与自己携手一生的老伴停止了呼吸,不仅老泪纵横,不知是出于自己无法呼唤他人,还是只想和老伴做最后的相守。天光大亮儿子来院儿看二老时,才发现发生如此的大事。立时,小村的人奔走起来,很快,屋里屋外尽是人……

听母亲说过,三婶儿年轻时漂亮,乌黑的大辫子总是梳得一丝不苟,为人爽快,敢于伸张正义,也因此在农村合作社时成了妇女队长,吆喝妇女从事农业生产,谁有了难处都找她帮忙,那时候她是村里的风云人物,每到队上开会分派工作时,队长都要把她提出的事情反复掂一掂,生怕不妥引来她手底下一群嘴快心直妇女的围攻。

三叔是小个子男人,直到三十岁上才讨得三婶儿做妻,虽然三婶儿是二婚,但配三叔是绰绰有余,于是就有了想打打三婶儿歪主意的男人,但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的惧怕她的地位,有的惧怕她的才气。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三叔被队上一个妇女指责偷窥,而且还有证人,三叔死活不承认。三婶闻讯嚎啕了半个下午,谁也劝不住,黄昏时她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震惊的决定,辞去妇女队长的职务。一家人似乎抖落了耻辱,失落的人们一时不知做什么好。

三婶儿的才气不止于此,她是村里少不得的人,前些年,婚丧嫁娶,女人生孩子,月子里的孩子生风都要求到她。比如小伙子娶亲时该拿什么,该破绽什么,新媳妇坐上炕该说什么,什么样的人参与都有一定的路数。女人生了孩子三天儿、七天儿都要找她看看是否正常,咋弄一弄合适,除了用普通的偏方外,她居然还能号一号脉,这更让全村的老少敬佩不已。最要紧的是谁家老了人儿,第一到场的准是她,不管是哪个时辰只要她坐在炕上,总是精神焕发地指挥人们做这做那,老人儿的一家人此时失去了主动权,她把里里外外大打理得井然有序,由于那时是土葬,扎花圈,套红、白幡。破孝布,剪门幡纸,制寿桃……还得教孝子贤孙怎样做才能让老人走得更放心。

近些年这些活动依然存在,但已经简化了许多内容,三婶儿似乎轻松了许多。

经济发展让社会形态发生了改变,它带来了文明,提高了人的素质,但它同时也在淡化农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虽然也有一些陋习,但不能不说在研究中国深蕴文化中这些看似不成文的习俗不见得不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少了一些繁复的外事活动,三婶儿专心养花,养鸡,从春到秋,院子里常常是她忙碌的身影,还有她自编的拿腔拿调的段子。两家的院墙不高,我们常常站在院子里笑谈老人们的生活,这也许是一种学习,也许是一种对生活的别样感受。

如今三婶儿走了,走的突然,身后的事虽然有儿女的料理,但我们作为他的邻居总感到她不该走的如此早。或许是我们相处的太久产生了友情,或许是她乐观的生活观时刻感染着我们,或许是她能做很多的事让我们产生了依赖。

再过两天就是三婶儿的头七,这个奇怪的秋天,已进中秋也不见清晨有霜冻,天依旧阴霾与晴日界定的清晰,黄绿交错的田野里,一培新土埋进去的不只是三婶儿的骨灰,还有她的青春,她的智慧。而隔在外面的是我们,除了挥之不去的伤感,还有我们的对她的敬重,思念和对她生前举手投足的眷恋。

篇9: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我又想到了小时候我听妈妈讲的一个故事,名字是《月亮的衣服》。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也想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于是她去找裁缝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初一的月亮弯弯像月牙,裁缝说:“你真苗条,过几天来取吧。”过了几天月亮来取衣服,裁缝吃惊的说:“你怎么胖了?我给你从新做吧!”十五这天,月亮又去找他,裁缝一看月亮圆圆的,被吓跑了。这个童话让我知道了月亮变化的规律。还让我知道了一个有关月亮的圣节——中秋节。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圆圆苹果熟了,圆圆的鸭梨,圆圆的葡萄也纷纷上市。月光下品尝着节日的美食,然后再上床做一个圆圆的美梦!

梦醒了。妈妈还在继续忙碌,有什么失落,有这样一个努力创造圆圆的生活的妈妈。

篇10: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故乡敬酒结束大院中秋的团圆饭正是开始了,男人们终于可以丢掉一身疲惫在相互敬酒,感谢邻里相互照应,谈论着近期工作情况和打算,女人们桌上桌下忙碌,一有时间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着你变年轻了、她便漂亮、这件衣服、那种化妆品各种家长里短,偶尔还传一陈陈笑声,而我和小伙伴门就一头扎在满桌美食上,恨不得一下把自己喜欢的美食都吞到自己的肚子,我的肚子不停抗议,但是我满脑子就是就是一字“吃”、“吃”

伴随着大人喝酒猜拳声、女人孩子欢笑生含羞的嫦娥仙子悄悄走上夜空,把祝福的余辉洒满整个院落,也许众人都感觉到嫦娥仙子带来故乡亲人的思念,渐渐变得寂静,大人门相互打这电话诉说着思念。而我则凝视这轮明月,整个院落所有人都与月亮融为一体带着节日思念与祝随着阵阵秋风,奏响中秋之夜和谐月光曲,望一眼聚集在一起幸福洋溢大杂院的邻居,望着身边小面带幸福的小伙伴们--------啊!我不禁感叹!我爱我家,我的邻居!更喜欢我大杂院这个不一样的中秋节!

篇11:优美中秋节散文

中秋随想

刚倒完水回屋,一阵冷风直钻骨髓,我长长的打了个颤。似乎已经冬天了,但树上的叶子还是跟夏天一样的绿,门外的梨树映在玻璃窗上,秋风划过梨树的每一道脉络,每一片叶子都哇哇叫着,担忧自己的处境。是的,总有一天,它们会离开曾经属于自己的那根枝条,或许绚烂,或许落魄,或许冷漠......偶尔还会掉下一颗梨来,砸在冰冷坚硬的水泥石板上,不知道又会砸到哪只幸运的老鼠。

说到老鼠,这会儿仿佛听到那烦人的吱吱声了,我的门前是一个仓库,每隔几晚都会有鼠歌鼠舞,至于是老的还是小的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本来说好给朋友电话的,这会儿又觉得困了,累了,不想说话了,只想安安静静地躺着,听爱听的音乐,看爱看的小说。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本来可以尝试着做,但最终还是搁浅了,貌似在等待着什么,但又不确定是什么,或许一个更恰当的时机,又或一个更重要的人,固执地相信下一个会更好,却从不在意自己的眼前或身边,任凭他们飘过眼角。

今天看到好多人回家,中秋节本来是一家人热热闹闹一起的日子,我这里难免冷清了点儿,想到这些就觉得很闹心。月饼自上大学以来几乎每次都有,(以前是听别人说看别人吃)但从来没有认真地吃过一回,刚刚尝了半个感觉还不错,终究还是没有吃完。这会子有点瞌睡了,轻轻闭了门,屋里顿时暖和许多,炉火正旺,火舌呼呼往上窜,连火炉盖儿都烧红了。泡完热水脚,爬进暖暖的被窝里,不一会儿就跌进了梦乡,梦里的月饼酥酥软软的,吃起来甜甜的……

中秋念慈亲

中秋之夜,当人们怀着一份兴奋欢愉的心情,遥望着星空中,期盼着一轮皓月出现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则心情随笔:离人心上秋

中秋节,有赏月激情的欢乐,有久逢相聚的热泪,有凄凉孤独的哀愁,有身在异乡的思念。中秋的月饼里,有祈祷,有祝福,也有寄托;有忧伤,有思念,有冷寂,也有怀旧。无论何种情绪,都因中秋而迸发。 中秋节,你是日月沉浮的里程碑,记录着人世间的爱恨情愁、生离死别。行进在万物的轮回里;你是星辰斗转的时刻表,承载着思绪便在秋风中纷飞、寻觅。“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此刻间的红尘,几多欢喜,几多愁啊!人道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中秋节,更是一个思亲的日子,让人想念绵绵,感叹多多!中秋节,我爱我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我生命里与我相伴而行过的挚友,祝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四年前的中秋节,我是在粤西最大的一家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伴随母亲度过的,这是我第三次带母亲到医院的肿三科住院治疗,这一天,负责给我母亲治疗的医生,一个具有医者父母心医德的陈教授悄悄的跟我说:“对你母亲的人性化关怀比药物治疗更有意义。”这一晚,在万家灯火喜团圆的中秋之夜,一汨汨亲情间生离死别汇集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流淌着……仿佛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回到了儿时母亲的怀抱:我的耳际便回荡着那一首熟悉的童谣(吴阳话):朕者喊、命红飞,坡禾米、煮粥稀,糠牛侬儿抵肚饥。赶牛上岭牛干渴,赶牛下洞牛吃禾,大爹大奶勿咒我,缴干眼泪就赔禾……这是我生命的记忆里熟唱的第一首歌谣。

很小的时候,坐在矮狗櫈子上,看着母亲忙碌地为一家人晚炊。每到晚黄晚黄时分,一只文蝇(苍蝇)从我面前飞过,就成了我要哭的理由。如山涧潺潺的细流,如乡间袅袅的炊烟……这时,母亲就是把天上的月爹摘下,也止不住我娓娓不绝的哭泣。等到了两个哥哥都被哄饱了晚餐,母亲就走了过来,装着捉文蝇的手势在我面前一抓:“你果只文蝇鬼,还不快快走开!”我的哭泣也就嘠然而止,然后是转入了机械的抽噎,最后归于静止。夜晚倚偎在母亲怀里,如果是很难睡去,母亲为了使我尽快安静,就给我讲吓人的“山人红”故事;好多的夜晚都是重复着那一首熟悉的童谣:朕者喊、命红飞,坡禾米、煮粥稀……

如果我坐在矮狗櫈子上静静地看着母亲晚炊,母亲就会轻轻的走过来,摸了摸我的额堂,自言自语道:“是要吃(喝)凉水(用生草药熬好的凉茶)了。”夜里,等到了哥哥都睡着了,我常常有三种喝凉水的方法,最高兴的一种:手上攥着一小块糖,舔一下喝一口的那种;最自豪的一种是用茅针蔗煲成的凉水,这凉水甘甜甘甜的,一点都不难喝,我会把碗高高的端起,仰起脖子大口大口地往肚里吞,有意吞得响响的,这时,母亲就压低喉咙,轻轻地说:吞细声些,别把哥哥吵醒了。最难受的一种就是用一种勒芶心的草药熬成的凉水,这种凉水苦得难以下咽,这时,母亲就只有强制我喝凉水,先在我的脖颈上围上一条毛巾,再找来拜祖用的小酒盅,母亲把我斜放在膝盖上……左手捏着我的鼻哥,右手执起酒盅就往嘴里灌……一点也不顾及我的感受……等到我哭累了,在我的抽噎声中,针蔗喊,万空飞,坡禾米,煮粥稀………我就在母亲的怀里渐渐地睡去。

看着年迈孱弱的母亲在痛苦中短暂的入睡,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到离家有两公里远的邻村塘头村去上学,一个没有围墙的变压器就矗立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上,一个炎热的初夏,小小的我就怀揣着一颗好奇心,用手指触碰这些露天的.高压线,就是要证明有没有电,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愚蠢啊!。与我一同被高压电击倒的还有同班一位跟我一样俏皮的玩伴……只是我伤得较重,小小的我就注定要承受着人生最为灰暗痛苦的一个时期,足足有一个年头。每当我晚上睡下的时候,事故当时惊魂的一幕就会在眼前浮现:当时手指触碰的电线溅出的一个火球就会很逼真地再现眼前,让我惊魂未定, 炎热的夏天我要盖着棉被睡觉,常常是惊得大汗淋漓。由于营养不良和惊恐造成的神经衰弱让我整日抬不起头来。每到傍晚时分,躺在家里这泥罄的小屋里,天旋地转的我就会听到路巷外面堂姐和邻居同龄小女孩织渔网时唱着老师一齐教过的歌曲: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小小的我却想到了秋风中的落叶,而这小小的我就是把自己想象成秋风中的一小片叶子,多少年后,走出了梦魇般的我还会常常的问自己:怎么会有这样凄楚的想象呢?难道我这么小就体会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么?在那缺衣(医)少食的年代,家里是很难拿得出钱来医理我的,是母亲的不离不弃、在生活上给予悉心的呵护,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篇12:优美散文:年年中秋待月圆

不觉然,中秋将至,年年中秋待月圆,圆月寓意着圆满和团圆。今夜,突然地想念我的父亲,那个古稀的老人,记不得从哪一天起,他已是满头白发。好像,在我的生命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父亲的变化。印象中,父亲依然有着宽厚的肩膀和温暖的胸怀,是我的港湾,为我遮风挡雨许多年,却从来不曾想到,突然有一天,他变老了!

世上的每一位父亲的爱,都有着相同的版本却又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话说,当一个男人着急的在产房外踱步时,那是一种初为人父的某种不安和殷殷期待,当第一次颤抖着双手抱起那个肉嘟嘟的小生命时,就注定了他将为你付出一生时光…

你的哭,你的笑,甚至是你的无理取闹,他都默默接受并且给予了最好的守护和疼爱,从不要求回报。曾经青春年华,也曾叛逆浮躁,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也不管前方路程有多少的坎坷崎岖,父爱如山总是儿女最坚固的堡垒,这就是父亲,一个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男人,除了他,有谁会如此的宠爱我们那么久!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没有高大魁梧的身材,却有着健壮硬朗的体魄,至少在我的整个童年、青春时代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他包揽了家里所有的一切,大大小小事无巨细,用他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空,免受风雨侵袭,至于那些风霜雪雨他都一个人悄悄扛起。

时光流逝,如今,看着他逐渐缓慢的步履和爬满皱纹的脸,总不免有些许的担忧,害怕有一天他会远去无从寻找,那种的恐惧总让人心生酸楚。就在不久前,老母亲生病住院,我一方面要照顾病床上的.母亲,一方面又担心父亲的心态和身体,看着他每日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我的心中难免有许多的愧疚,想一想,这些年,我曾为他做过什么?

这一生,从不曾亏欠他人,除了父母双亲。岁月短暂,时光如流,现如今我也已为人母,看着逐渐长大的儿女,想象着有一天我也将会如父老矣。越长大,越能感觉到父母恩情和亲情的可贵,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所以啊!亲爱的朋友,请别任意挥霍他们的疼爱,他们给予你的是你无法想象的多,请好好珍惜与父母亲人的团聚时刻,莫要等时光远去,再回头已是来不及。

些许年前,便开始练习写作,其中不免有一些关于亲情、母亲的文字出现,只是,少了关于父亲的描写。父亲的爱,是无言的,是深沉的,是无时无刻的,尽管,我不曾表达却记忆清晰,关于他的点点滴滴!今夜,借着一指暖意,抒写满腹衷肠,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也难免词章凌乱,却是内心中最真实的语言。我的父亲是不上网微信的,所以,网络上的文章他是读不到,止墨之时,我想,明早是该起身,去看望二老双亲了,陪着他们聊聊家常,散散步!

上一篇:我也有一个梦想下一篇:龙泉市卫生局减轻农民负担自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