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祭祖

2024-04-12

扫墓祭祖(精选11篇)

篇1:扫墓祭祖

公元二零一零年古十月初一,岁在庚寅,秋末冬初,正值祭祖之佳期,又逢乾坤盛世,百废俱兴。

王氏东沟与此地嗣孙,群贤汇集,敬祖立碑,焚香叩拜。

酬多年之夙愿,建祖莹明堂,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只虔诚,恭备清酒香帛,柔毛合供时馐庶品之仪致祭于我列祖列宗墓前跪曰:

吾始祖中通,清末秀才;饱读诗书,聪慧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推善算,自知生死。

所生二子,仁德兼备;为广置田产,一子遣李桥东沟,落地生根;一子留此地发展,共兴产业。

祖宗之德,和气致祥,耕读传家,族风优存;敬养父母,上善若水,恩泽族人,恵于乡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此皆我祖宗之大德也。

后嗣子孙,秉承祖上之家训,孝道为先,谦恭和善,勤俭持家。

致使家园耀光,代代兴旺,户户发达,百年根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事业有成。

或政府工作,造福人民;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或立志当兵,报效祖国;或外出揽活,开疆辟业;或在家创业,发展畜牧;或家乡务农,精耕良田;在校子孙名列前茅,功名在望;各行各业,前途一片光明。

诸多成就,全仰祖宗之功德,护佑后世之昌隆也!

今逢盛世,四海升平, 今怀念祖宗之大德,万世不能忘怀。

敬立明堂碑刻石以铭后世。

愿列祖列宗保有子孙:人人平安,家家兴旺;事业发达,功成名就;长盛不衰:老有所尊,幼有所爱。

今备祭物,聊表寸心:祖宗有灵,来格来尝.

伏维

尙飨

篇2:扫墓祭祖

记得儿时跟着家人去扫墓,(我地俗称叫“上坟“)在坟前磕头作揖,陪着大人一块烧点纸钱,甚感愉悦好玩,根本没有一点祭奠凭吊的感情色彩,难怪,小孩一点不懂呀!

上学时期的清明扫墓,常常是接受教育, 纪念革命先驱,学习英勇事迹,继承革命遗志,在老师的布置之下虽然作了日记作文,根本就没有触及到所谓灵魂深处,也算是孩子吧!

家中爷爷奶奶去世后,则有不一样的感觉。那些年由于工作或其他缘由,虽没有能年年回老家扫墓,但小时候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祖孙情缘,常常油然而生,也经常夜有所梦,所以明的扫墓情节已逐年深入,大概算是成年人了。

篇3:扫墓祭祖

天等县是位于广西西南部一个小县城, 农历三月初三前几天, 这里的集市热闹非凡, 街上摆满了三月三各种祭祖用品, 包括一些象征物、食品、供香等物件。上街购置祭祖用品是这个隆重节日的第一步准备工作, 第二步是扫墓, 扫墓的工作十分重要, 到了墓地, 首先烧一些火, 在坟前上供香, 然后放一些鞭炮, 这是一种沟通方式, 跟祖先打一声招呼, 表明子孙前来打扫墓地。坟墓的前面一般是一块比较大的平整的土地, 一年的时间, 这块土地上有很多杂草和落叶, 扫墓的人需要锄掉这些杂草并且把落叶堆在一起并将其焚烧。这些工作之后, 还要在坟墓及其周围的石头撒上白色的石灰水, 这种石灰水是平时建房子或装修所用, 扫墓之前的几个小时用水把石灰泡在水桶里, 以便扫墓的时用上。撒完石灰水后, 整个墓地焕然一新, 一看俨然一个“家”的模样。这里的人说, 每个步骤都要做得认真、仔细, 他们认为祖先们住得好了, 子孙才能享受安宁的生活。

初三清晨, 家族里的妇女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和浸泡好的糯米蒸成五色糯米饭。她们把糯米饭捏成一团一团, 装在碗里捏成一个凸凸的小山丘模样, 装得满满的。然后准备一只煮熟的土鸡, 另外弄好猪头、扣肉、酸肉等日常生活食品, 把其他祭祀用品一起装好, 放在平时用的箩筐或菜篮里, 就可以前往墓地扫墓了。

二、隆重的仪式过程

到了墓地, 首先要生火, 然后在坟前点上供香, 随后摆放祭品。祭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食物, 包括土鸡, 烤乳猪、扣肉、酸肉、五色糯米饭和米酒等等, 这些食品有一些是壮族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 比如酸肉, 五色糯米饭、米酒。还有一类祭品是白色消费品, 如鞭炮、供香、冥币、锡箔做的元宝、纸质器皿等。按照壮族人的观念和信仰, 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能够方便祖先在阴间使用。这些祭品中, 比较有特色的是纸质的铜钱串子, 有些学者称为“清明吊子”, 当地人则称为“纸钱”, 其制法和用法是由各种颜色的沙纸折叠、裁剪成串状, 祭祀的时候按一定步骤一串串慢慢撕开, 它就会变成树杈型蓬松的一长串一长串, 然后绑在一根树枝的顶端挂着举起来, 就像旗幡一样, 插在坟头后面, 除了在石头上泼洒的白色石灰, 这种纸钱也是坟地的标志之一, 也表示今年的节日该家族有子嗣前来祭拜, 以向当地人表明家族后继有人。

整个仪式过程, 约一炷香的时间, 期间祭祀者会时不时在坟地周围燃放鞭炮, 每隔五或十分钟还要往摆放的五个或者七个陶瓷调羹上洒一些米酒, 洒米酒时有些人也会用方言对祖先说一些话, 大致意思是“来来来, 祖先 (方言读音“公佐”) 喝个够, 喝醉了保佑我们”等等祈福之类的话语, 祭祀者敬酒时的态度要真诚, 敬酒一般由家族的晚辈执行, 表示对先人的敬意, 也代表传承之意。

祭祀结尾, 年长者口中振振有词念叨“祖祖先快来领钱和衣服, 吃好穿好保佑子孙后代”等祝祷词, 然后将祭拜的纸质物品焚烧, 焚烧的纸质物品中不包括“清明吊子”, 它常年挂在那里, 作为坟墓的一种象征。焚烧纸质物品完毕, 代表祭祖仪式结束, 随后所有人聚在坟地共同分食祭品, 也有些家族回家后才共同分食祭品。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祖先赐予的恩泽, 同时相聚分食祭品, 也增进了家族和谐, 进一步巩固家族关系。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壮族三月三隆重的祭祖仪式, 献祭的场所、祭祀用品和祭祀过程三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解读。

首先是献祭的场所。坟墓的设置十分讲究, 这里实行的是二次葬, 墓地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初葬时的坟墓, 这种坟墓设置在平坦的农田里, 死者的尸体埋得比较浅, 其上方隆起土堆, 并且盖上竹片、草席或者草泥混合物之类的东西, 表示为死者造房建屋, 以免风吹日晒, 也表示对死者的尊敬。第二种坟墓在山上, 即初葬三年或五年后进行捡骨葬, 遗骨会被装进称为金坛的瓮中, 然后搬到山上, 用石板围成一个小屋的模样, 上方有一块石板, 左边和右边各自一块石板。整个坟地周围会有一些比较大石头, 旁边有一棵或几棵大树, 表明这里水土肥沃, 象征着生命的栖息和繁衍。捡骨葬后的墓地位置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这是风水问题, 坟墓一般面向大山, 据说是有龙脉可以滋养, 保佑家族繁荣, 运势昌盛。

其次, 祭祀用品。这个节日的祭祀用品中, 首推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的来源, 传说有好几个版本, 一说以前有个当官的壮族人韦达桂, 十分关心壮族百姓疾苦。有一年大旱他因劝谏皇帝免征粮赋, 皇帝怀恨在心下令把他抓起来。韦达贵逃回家乡山上的一个枫树林里, 官兵找不见他便放一把火烧山就走了。那天是三月初三, 乡亲找到他的尸体, 把他葬在枫树旁并用酒和糯米饭等祭奠, 顿时狂风大作, 枫叶、红兰草等纷纷落在祭品上, 糯米饭就呈现了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后来壮族人民在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就用这种五色糯米饭纪念韦达贵, 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也有说五色糯米饭深得仙女们的青睐, 她们降甘霖于人间, 也有说是为纪念三圣母与沉香的故事, 总之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而这些说法的主题都是感念祖先的功德或者孝敬父母、祈求丰收之意。

第三, 祭祀过程。火, 是生命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烧火、燃放火堆一直贯穿着整个祭祀活动, 如仪式前的扫墓过程, 祭祖的子孙会用坟墓周围的一些枯枝、落叶等燃起一场大火, 他们认为用大火可以把所有不干净的东西焚烧掉, 把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积累下来的晦气冲走。火的作用还可以点供香, 在献祭的结尾还要焚烧祭品。火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火本身也具有原始崇拜的意义, 火象征着热烈的生命力, 壮族人祭祖时在坟墓周围燃放着强大的生命火焰, 可见他们对火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珍爱。

又如放鞭炮, 这个节日, 放鞭炮有它独特的意义。放鞭炮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做点炮仗, 在壮族人眼里, 放鞭炮除了是要给整个村的人听的, 表示某某个墓地的祖先有他的子孙前来拜祭, 表示后继有人, 同时, 鞭炮也是和祖先沟通的媒介。祖先生活在无形的空间, 在遥远的天上, 可能在美丽的远方旅游也可能在坟墓中熟睡等等, 三月三这一天借助点炮仗的巨大声音通知或唤醒祖先来享用祭品。而整个祭祖过程, 伴随着轰隆隆的鞭炮声, 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彰显隆重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天等县三月三祭祖仪式为例, 通过对其传统祭祖风俗, 包括祭祖仪式准备过程、仪式用品、仪式过程等进行深入解读, 从而挖掘出这种祭祖仪式丰富的文化内涵。

篇4:郭氏宗亲祭祖掠影

“古柏千丛迎郭氏,心香一炷祭轩辕”。

2014年中秋节,来自陕西、川渝、江西、贵州、河南、山西、福建、广东、贵州、云南、浙江、江苏、甘肃等省(市)的郭氏宗亲代表200余人聚首桥山,隆重举行“甲午年郭氏宗亲黄帝陵祭祖大典”。

“数典不忘先世祖,万方裔子觅同宗。”陕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申崇华接受新西部网在线访谈时说,中华儿女祭祀黄帝从古到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这是因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更是因为在黄帝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和勤俭朴实的自律精神。这种精神超越时空,具有长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纪念黄帝、拜谒祖陵就是要深刻体悟这种精神、继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陕西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徐亚鸽说,作为甲午年郭氏宗亲祭祖大典指导单位,我们把郭氏宗亲甲午年在黄帝陵和郭子仪陵墓举行的祭祖大典主题确定为“中国梦、华夏魂、民族根”,就是希望华夏儿女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心,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而努力。

时至中秋祭始祖,明月相邀情更浓。西安郭氏郭子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鹏说,中国梦凝聚人心,中华郭氏代表聚首桥山,缅怀始祖洪恩浩德,讴歌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表达欣逢盛世的喜悦和身为黄帝子孙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

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峰告诉新西部网,郭子仪后裔郭沫若曾给黄帝陵题字,1963年黄陵县修复黄帝陵祭亭时,将郭沫若的手迹刻在石碑上,竖立于黄帝陵前的祭亭中央。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2014年9月9日,“甲午年郭氏宗亲祭祖大典”冒雨在礼泉县郭子仪陵墓前举行。2012年9月30日,首届郭氏宗亲祭祖大典就被礼泉县官方作为公祭进行,这为此后祭奠郭子仪开创了典范。2013年9月9日,第二届大典被作为民祭进行,同时确定以后每年大典都在这一天举行。今年祭祖大典仍然是民祭。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著名戏曲《打金枝》讲述的就是郭子仪晚年的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七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皇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皇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总经理郭志勇是连续第三次参加祭祖。他说,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他的忠勇和功德,值得后世永远景仰。

篇5:初一清明扫墓祭祖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清明扫墓祭祖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清明扫墓祭祖作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充分说明了清明节悲伤的气氛。清明节,我们要缅怀逝去的亲人。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我们对他们的思念。

我也来到了老家。一路上,路口总有几个人,面色悲伤地在路边烧纸钱,以这样的方式思念着先祖,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这些人,是因为有事不能够回家,所以迫不得已的吗?我相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一定比站在坟前时更加沉重。那种挣扎,内疚,惭愧,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但我还很幸运,可以回去,看看远在天国的亲人。这一路,我和爸爸妈妈都沉默着。我们都很伤心。半小时的路程像是过了半个世纪那样漫长。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爷爷坟前的土被大风刮下了几粒,像是爷爷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一家三口面色沉重,庄严的倒上酒,放上喷香四溢的食物。随后,火点起来了。火烧的很旺,很旺。过了一会,等火灭了,我们神情严肃的在坟前磕头,我们都很长时间没有起来,尖锐的草似乎也不是那样尖了,燃烧的味道也随着风散去了。但是大家都没有起来,都以这种方式,向爷爷表达我们对他的敬重,以及我们的哀思。过了好长的时间,我们才起来。我的膝盖麻了,裤子上全是土,还带着一些草渣。但是我并没有把它们拍下来,而是任由他们待在我的裤子上。我觉得那些草都是神圣的。我们在坟前又站了很久,很久,久的我忍不住咳嗽起来。随后,我们沉默的离开了。

在离开的路上,依然是安静的。我们都在思念逝去的亲人,都伤心欲绝。“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时候,我只是背下了这一句,会填写,却并没有参透它的意思。在这一瞬间,我忽然明白,这沉痛的悲哀。

清明祭先烈,让我以这种方式,表达我的哀思!

初一清明扫墓祭祖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清明节,使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每年的清明节。天空总会下起雨来,仿佛雨点儿也在哭泣。而这样的景象,更让路上行人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不过今年的清明节却没有下雨,但天气还是比较凉。天空中似乎也没有往常那么蓝,好像有那么一丝悲凉。太阳也没有这么火辣,只是散下着它那微微的`光,那么微弱,却又不失它那独有的美。树上的鸟儿也似乎不像以往这么吵闹了,安安静静的,是小鸟也去吊念自己的亲人了吗?这让我感觉有点清淡。

来到奶奶家,我们立即出发打算一起去扫墓。踏着脚下的尘土,穿过一丛丛的杂草丛,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终于,我们到了我外曾祖母的墓地。大家都放下整理自己手中拿的一些花篮,锄头之类的东西。我也想帮忙却被一口回绝。于是我坐在坟前,喘了几口气,望着外曾祖母的坟。想起了往事。“在外曾祖母还未过世时,我才上幼儿园,那时外曾祖母时不时的就会来看我或者去幼儿园接我回家,因此我也习惯了,现在回想起,却又是如此的怀念。记得我还有一张她的照片,一头短短的白发,一件蓝色的碎花衣,一张带有许多皱纹的脸,还有一个美丽灿烂的笑脸。后来,她的身子渐渐变的不像以往那样健康了。然后她永久的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能看见她那张美丽的笑脸了。”我坐在坟边,眼里含着泪水。我立刻望了望她的坟,对她笑了笑,去旁边的草丛中摘了一朵美丽的花,放在她的坟前。风吹着我的眼,手,仿佛是外曾祖母的手在牵着我,那么温暖,舒服。好像在安抚我“不要哭,要坚强”旁边的亲人们有的在为外曾祖母烧纸钱,有的在摆花篮,有的也和我一样在哭泣。“外曾祖母,看到了吧,大家是有多么想念你啊”

篇6:清明节祭祖扫墓诗词

1.《清明祭祖》

清明时令雨连绵,游子客乡忆祖先。

望断长空南去雁,缠绵思绪透心寒。

一生奋斗谁无过,盖世功德记神坛。

立志承前来继后,兴家立业普新篇。

2.《清明祭》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3.《清明祭》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4.《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雨绵绵,爆竹声声唤祖先;

供品一盘飘雾气,清香三柱起云烟。

青山毓秀松柏翠,瑞墓钟灵后裔贤;

跪拜坟前行祭礼,祈求福禄降人间。

5.《清明祭祖》

又是人间四月天,阴曹路上是何年?

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

隐约呼儿声在耳,依稀鲤对梦如烟.

悲情似水归何处,岁岁春风泣杜鹃.

6.《清明祭祖颂神农》

姜水烈山钟秀灵,神农一氏显其形。

发明耒耜耘耕术,教得生民稼穑经。

踏遍群山尝百草,寻来良药旺人丁。

中华民族树初盛,冠大根深叶永青。

土黄幡白隔阴阳,旷野晴青连大荒。

祖墓碑前躬一拜,杜鹃声里泪双行。

绵绵血脉浓于水,片片坟苔淡似霜。

寥落清明惆怅处,梨花与我两愁肠。

律转清明细雨连,桃休李默柳如烟。

有情草叶垂清泪,无力鹃声泣野阡。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

篇7: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作文

望着眼前这一座座凸起的坟,听着不远处时断时续号恸声,我情不自禁想到了中国历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我第一个想起的是人民的儿子——雷锋。他是为人民而生的,是为帮助人民而来到世界上的,虽然他牺牲时才二十几岁,但他给人们带来的是取之不尽的。是他,在艰苦的工作下还节省下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是他,在护送别人到家时悄无声息地离开;是他,在生活中永远露出会心的微笑。在今天,我要缅怀他。

在刑场上,在敌人的铡刀下,绝不向_低头,是她,她就是我们的女英雄刘胡兰。在敌人的逼迫下,她坚守共产党的机密,即使等到刽子手压下铡刀的那一刻也绝不后悔,她绝不改变为祖国、为人们的美好明天而视死如归的信念。从此,一位精忠爱国的女英雄,这个高尚无比的灵魂离开了人世间,但是,她的精神,她坚贞不屈的品质,却从此流传于人间。

篇8:扫墓祭祖

从历史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空间的一致性, 从而可以说明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

从已知探寻未知, 由近及远, 从唐宋元明清上溯至秦汉, 从秦汉再上溯至夏商周, 又上溯至中原龙山文化 (王湾三期) 、仰韶文化 (庙底沟文化) 、裴李岗文化, 乃至旧石器时代文化, 可以佐证黄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发展谱系。 黄帝文化在东亚像“滚雪球”一样, 随着历史发展, 由“五帝时代”“先秦时代”的华夏之“邦国”“王国”, 进而发展至秦汉及其以后至元明清完全形成了中华民族及其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五帝时代”的中原龙山文化与夏代早中期的王湾三期文化, 其源头可追溯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 河南仰韶文化再向前又追溯到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诞生地新郑) 。 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中心区在 “天地之中” 的河南郑州一带, 这里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 “黄帝”从这里走向“四方”, 建立了第一个“中国”, 开启了“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史。 此后, 与“五帝时代”相衔接的是夏商周时期, 当时依据“择中立国 (即都城) ”“择中立宫”的指导思想, 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区郑州与洛阳一带, 一直是夏商王朝都城所在地, 从西周开始, 广义的中原地区的“两京地区”出现, 这里一直到北宋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与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

正如考古学家所指出的, 从考古学文化的时代序列来看, 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文化是直接渊源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遗存, 其最近的祖源则是豫中地区的仰韶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二期文化, 再从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到王湾三期文化, 最后从王湾三期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 就是中原地区考古文化发展的序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黄帝时代”基本对应中国考古学的仰韶文化后期庙底沟类型与庙底沟二期类型到王湾三期文化, 其后它们与夏王朝时代相衔接。我们在追溯“黄帝时代”文化源流时, 不能忽略从“夏文化”向上依次找到王湾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河南仰韶文化, 而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又渊源于裴李岗文化。关于仰韶文化早期文化层与裴李岗文化晚期文化层的叠压关系, 在裴李岗文化的中心地区新郑等地已有多处考古发现, 而且二者考古学文化的共性在它们的居址、墓地与代表性陶器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嵩山地区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其末段至夏商时期与秦汉至唐宋时期, 形成各相应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根文化”, 重要的是该地区的“天下之中”地理区位, 所谓“天时地利”, 当“各地”的“天时”基本相同时, “地利”的区别可能对其“文化”的权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华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中”之理念, 是其文化之“根”的重要客观条件, 也就是造就出“根文化”的基本原因。 以“中”为基础的“根文化”历史久远, 至少在“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之时已经存在, 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分布空间可以一目了然,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及其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河洛文化等, 在夏商时代及其以前, 嵩山地区的“天下之中”, 使这里孕育出裴李岗文化以来不同时期华夏文化的“根文化”。 其中从裴李岗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黄帝文化”一直影响到当代, 我们现在的国家名称“中国”, 就是延续了国家在“天下之中”“择中立国”“择中立宫”的理念, 所谓“中国”就是“天下”之国, “天下”为“地上”, “地上”由东西南北四方组成, “中”是东西南北“四方”之“中心”与“集大成”, “中”是国家对东西南北“四方”的“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升华。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的活动范围“东至于海, 登丸山, 及岱宗;西至于空桐, 登鸡头;南至于江, 登熊、湘;北逐荤粥, 合符釜山, 而邑于涿鹿之阿。”考古学上的“早期中国”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是: 东起山东西南部、西至甘肃陇西, 南自长江流域中游江汉地区、北达内蒙古中南部。 由此可见上述二者之间的“空间”分布的“一致性”。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黄帝是“早期中国”的奠基者,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躯、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战然后得其志。”其“志”乃国家之建立。因此司马迁把黄帝列为“五帝”之首, 而《五帝本纪》成为第一部“中国历史”———《史记》的开篇,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 “五帝时代”形成了“早期中国”的第一个“国家”, 而黄帝就是这个“国家”开创者。

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铸铜、文字、城市等。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 ”《说文解字》记载: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 《春秋分记·疆理书·郑地总说》记载:“郑, 古有熊国, 黄帝所都。 ”

考古发现佐证了“黄帝时代”已经存在金属冶铸及金属器、城址与文字或“文字符号”。如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多发现的郑州牛寨熔铜炉壁附之上的铅锡青铜块、淮阳平粮台三期H15内发现了铜渣、登封王城岗四期H617内出土青铜器残片、临汝煤山遗址中出土铜坩埚和熔铜炉残壁及铜液痕迹、鹿邑栾台遗址二期发现早期青铜器等。

“黄帝时代”的陶寺城址考古发现了“文“尧”等重要文字。 类似文字资料也在多次的考古中被发现。

至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的考古发现, 要比历史文献记载更为丰富, 尤其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中原地区, 城址考古发现尤为突出, 这与从“万邦万国”时代进入“王国时代”是一致的。它们恰好与“黄帝时代”的时空相吻合。这些考古发现, 如郑州西山古城址、 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古城寨城址等。

因此我们说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 是造就 “最早中国”的时代“早期中国”就是从“黄帝时代”走进世界历史的舞台。 “史圣”司马迁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巨著———《史记》, 开篇就是《五帝本纪》, 而“黄帝”又列“五帝”之首。 “黄帝”作为 “帝”之“中”, 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

二、祭祀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人事, 在祀与戎。 ”“祀”被列为国家第一大事。 “祀”即“祭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家 “祭祀”主要分为“祭祖”与“祭神”。 “祭祖”是“第一位”的。“祭祖”属于 “政治活动”, 因此作为国家头等大事。 “祭祖”的平台“宗庙”在先秦时代置于宫城之中, “宗庙”与国家政治平台“宫殿”并列为“宫庙”。 进入帝国时代, 宗庙仍然在都城的内城或皇城之中。 而所有的“祭神”平台 (圜丘、地坛等) 均在城外或内城、皇城之外, 由此可见在华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 “祭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祭神”。 “祭祖”的另一种形式是“墓祭”, 帝国时代的皇帝“墓祭”平台是“陵庙”或“献殿”等。 进行上述“祭祖”活动也是古代国家行为, 一般由代表国家的国王、皇帝进行“祭祀”。

国家祭祀黄帝有着久远历史, 《汉书·郊祀志》记载:春秋时代“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 祭黄帝”。 北魏明元帝神瑞三年 (公元415 年) 六月, 东巡, 幸涿鹿, 登桥山, 观温泉, “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 ”唐玄宗在唐长安城建帝王庙, 祭祀五帝及其他帝王。 与此同时还在上述帝王故地置庙祭祀。 宋代于桥山祭祀黄帝。 元王朝继承了宋代祭祀黄帝等帝王的传统。 明代又恢复了都城之中置帝王庙祭祀黄帝及历代帝王。 到了清代北京城的帝王庙已经发展为“中国”的国家“宗庙”, 其包括了黄帝等五帝与历代王朝帝王。 上述历代王朝, 不论是中华民族的哪一个民族 (如中国古代的周边族群:鲜卑族的北魏王朝、契丹的辽王朝、女真的金王朝和清王朝、蒙古族的元王朝等) 作为国家统治者, 他们都把对黄帝的祭祀, 作为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

1911 年辛亥革命之后, 至今祭祀黄帝的活动一直不断, 但是已非“国家”活动, 主祭一般是“地方”行政领导。 可以说祭祀黄帝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 我们有理由将这一文化传统继承并发展下去, 以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

三、祭祀黄帝的“祭祖”本质是“祭国”

“黄帝时代”是 “早期中国”形成时代, 黄帝不只是代表一个人, 而是“最早中国”的“缔造者”,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把黄帝列为第一“帝”, 有“帝”是因为有“国”。黄帝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 “起点”。后人几千年来一直把黄帝视为“国家代表”与“国家化身”, 对其进行祭祀。

中国历史的历代王朝进行黄帝“祭祖”的实质是祭“帝”、祭“国”, 所谓“祭国”, 也就是“国祭”。 “祖”与“宗”相连, 关于古代国家“祭祖” 的内涵, 不是一家一户一族的 “血缘祭祀”, 而是“政治祭祀”。 因此古代学者认为《礼记》的祭祀, 其“祭祖”的“祖”含义为:“祖, 始也, 言为道德之初始, 故云祖也;系, 尊也, 以有德可尊, 故云宗。 ”

当前中华民族认同、“中国”之国家认同, 是时代的需要, 是增加中国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

篇9:清明祭祖浓亲情

清明祭祖习俗的历史传承

由于祭祖仪式在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一切相关事项都必须认真准备。首先要对参与人员进行严格控制。按照传统祭祀规定,只有男性成员才被允许参加清明墓祭仪式,女性不允许参加。同时,参与祭祖还具有强制性,只要是家族男性成员,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祭祖,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如有无故不到茔拜扫者,加罚,罚金作公用,决不徇情。”

子孙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在祭祀之前所有人都要诚心斋戒三日,“前期三日,主祭者率族众及执事人等沐浴更衣,饮酒不得至乱,食肉不得茹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皆不得预。”这样严格的斋戒要求是为了能够以洁净、虔诚之心来祭祀祖先。

同时,除了族人自身的准备外,还要准备丰富的祭器和祭品,嘉庆年间王氏家族清明祭祖要准备飞虎旗一对、鹅簧一对、唢呐一对、铛钹二幅、乐鼓四面、宝盖幡一对、香案一桌、三罩一桌、馒首一桌、粉饭一桌、汤猪一口、汤羊一腔、咸腊一桌、干菜一桌、蒸食一桌、炉食一桌等。其中祭器只能在祭祀仪式上使用,其他时间要封锁在祠堂里,不允许做其他用途,“祭器如深衣、席、褥、盘、盏、碗、碟、椅、桌、酒注之类,随其合用之器,皆别收贮于一室,不许他用,而封锁之。”

到了清明这一天,族长召集族人在祠堂集合,然后按时来到墓地举行祭祀仪式。明清时期,祭祖仪式主要是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其祭仪悉遵文公家礼”。其中墓祭仪式包括参神、降神、初献、亚献、三献、辞神、祭后土。核心部分是初献、亚献和终献的三献礼,通过三次献祭将准备的祭品依次献给祖先享用。在祭祀祖先之后,人们还要祭祀当地的土地神,“惟时保佑,实赖神休。敢以酒馔,恭伸奠献,尚飨”,用丰富的祭品感谢土地神对祖墓的佑护。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颁胙,即将此次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品分给族人和仆役,预示着人们可以得到福佑。颁胙以后,祭祖仪式结束,族人将祭器放回祠堂存储,以备下次使用。

在传统的家族生活中,每年一次的清明祭祖仪式不仅可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尊崇之情,也能发挥团聚族人、教育后人的现实功用,因而,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并得以传承。

徽州地区的祭祖传统

清明祭祖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当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也在时代背景下对祭祖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将其作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加以延续。祭祖活动的延续在客观上也体现和强化了人们血脉相连的家族观念。现在,黄山地区不少家族都组织清明祭祀活动。俗语说古徽州地区“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作为古徽州的第一大姓汪氏家族也恢复了清明祭祖仪式。

在祭祀仪式现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前来参加祭祀仪式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秉持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因此祭祖仪式必须由具有相同血脉关系的家族男丁共同参与,其他外姓人员和女子不能参与。在汪氏家族的祭祖传统中,男丁参与祭祀也是不可更改的祭祀原则。但是现在的参祭人员已经突破了性别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所有人都可以自愿参加祭祀活动。这次汪氏家族祭祖仪式上,可以看到来自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广州、泉州、黄山等地的汪氏族人,这些族人或依旧居住在徽州地区,或早已远迁他省,但是为了参加此次祭祖活动,他们都早早地来到墓地等待。他们参加祭祖活动是由于内心深处强烈的亲情感,不受任何家族组织等外部力量的约束。同时,参加祭祀仪式的还有学者和政府代表,使得现在的汪氏家族清明祭祖仪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人们怀着浓烈的亲情感不远千里来参加祭祀仪式,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祭品以寄托哀思,这些祭品承载着人们内心无限的亲情。汪氏家族举行祭祀仪式时一共准备了三大类祭品,第一类是牺牲类,即猪头、鸡和鱼;第二类是点心类,主要是黄山特色糕点徽墨酥;第三类是水果类,所有时令水果一应俱全。负责准备祭品的人解释说,猪头、鸡和鱼是按照传统祭祀仪式的要求而准备的,其他祭品是此次祭祀仪式新添加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严格规定,主要以表达情感为目的。

庄严肃穆的献祭仪式

传统家族社会的祭祖活动是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进行,“诚敬则祖先来享,不诚敬则不享”,于是家族组织要求参祭人员在衣着和举止方面都要谨慎小心。在汪氏家族祭祀仪式现场,可以看到男女老少都穿着黑色、灰色、蓝色等素色服装,表情严肃而诚敬,由此可以看出祭祖仪式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祭祖仪式的核心部分是献祭。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社会,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环节。汪氏祭祖仪式同样做出了精心安排。当主持人宣布祭祀仪式开始后,全体参祭人员肃立,这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鸣炮之后,在哀扬的祭乐声中三献礼正式开始。首先是汪氏族人代表敬献花篮,之后由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敬献,最后是各地族人代表敬献花篮;然后恭读祭文、行礼、敬香、拜墓;最后所有参祭人员回酒店聚餐。

无论是传统家族环境下的祭祖仪式还是当代的祭祀活动,清明祭祖仪式作为周期性岁时祭祀仪式,能够让参与者在实践中体验到一个神圣的家族秩序。在这个秩序里,参祭人员都经历了一次精神过渡,通过一系列动作行为而获得精神洗礼。

【责任编辑】王 凯

篇10:重阳节可以扫墓祭祖吗

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而如今珠三角地区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

重阳节扫墓的安全注意事项

燃放鞭炮和烧香烛纸钱意外引发山火后,人还在现场,就要立即采取扑救措施,趁火势小把火扑灭;如果火势已大,要报火警,不要随意一跑了之,否则很可能被法律制裁;自己已经无法扑灭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离开火场,不要顾虑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死命扑火,否则很可能导致家人及自己葬身火场。

很多坟墓都荒草丛生,因此,在祭拜时一定要除去杂草,再烧香烛和放鞭炮,避免香烛等引燃杂草造成火灾。纸钱和鞭炮燃烧时,人们往往都能立马检查火患,但香烛不能马上燃烧完毕,很多人都是祭扫完任留香烛燃烧就走人,而重阳时已经入秋,天干物燥,秋高气爽,因此,铲除的杂草以及坟墓周围的枯枝败叶,也要清理到一定距离之外,防止人走后,这些可燃物被风刮到香烛上被引燃。

除了烟花香烛纸钱的燃烧可能导致火灾,烟头也是另一个火灾隐患。很多人平时随手扔烟头惯了,但上山扫墓时一定要把烟头灭掉再丢弃。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认为把燃烧的烟头扔无杂草枯枝败叶的空地处即安全无忧,事实上,刮风的时候,烟头可能被刮到可燃物上,可燃物也可能被刮到烟头处,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烟花和炮竹除了可能引发火灾,还可能导致伤人事故,而这方面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燃放鞭炮尽量不要使用打火机点火,防止燃放人员来不及逃到安全距离之外。不要用手拿着鞭炮在脚边燃放,防止鞭炮炸伤皮肤,一旦被鞭炮炸伤裂皮肤,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处理,千万不可马虎大意,否则,要是运气不好,遇上磷成分的鞭炮,很可能导致磷侵蚀皮肉。

此外,燃放鞭炮时,人们会纷纷躲避,一方面是防止被炸伤,另一方面是防止被震伤耳朵。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在低处燃放往高处躲避鞭炮,认为高处更安全,事实上并不一定是这样,如果鞭炮离人比较近,反而是低处更安全。

一些坟墓在荒草里,或是必经之路荒草丛生,很可能藏着毒蛇和蜈蚣或是马蜂,因此,也要小心防范被这些动物咬伤和蜇到。为了安全,最好不要穿短裤和凉鞋之类的,要穿运动鞋长衫长裤。

很多坟墓都在荒山野岭上,需要爬山过草丛,因此,最好穿适合登山的鞋子,不要穿高跟鞋和凉鞋之类的,防止扭伤,衣服裤子最好穿长袖,并且衣服裤子要厚一点,不要穿各种超短超薄,防止遇上毛毛虫导致皮肤大面积过敏,摔倒也不容易擦破皮。

重阳节祭祖都有哪些禁忌?

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在重阳节的时候祭祀,从而悼念先人,而重阳祭祀的风水避忌,是必须要知道的。

一、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二、祭祀先人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三、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四、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因为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六”为阴,所以,农历九月九日,“重九”,则为“重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敬老活动常常在重阳节进行。由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道,插茱萸、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茱萸节”此外,因为在重阳有和菊花酒的习惯,所以,也称“菊花节”,重阳节始出现在三国时代,见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

重阳节的历史由来,重阳节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唐朝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

★ 扫墓祭祖演讲稿三分钟

★ 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作文300字

★ 清明节祭祖扫墓慰问短信202

★ 清明祭祖的发言稿

★ 清明宗亲祭祖发言稿

★ 祭祖大会上的发言稿

★ 清明节家族祭祖发言稿

★ 清明扫墓发言稿

★ 学生扫墓发言稿

篇11: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这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

一大早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出发了,爸爸说:“我们早点出发,晚了怕路上堵车。”“为什么?”好奇地问。“因为大家都要去祭拜自己的先祖,人多车也多啊!”爸爸边开车边回答我。一路上到处都是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嫩绿的枝芽,一片春天的气息。耳边不时传来劈里啪啦的鞭炮声……

终于到了,下车还要走一段山路,大伯挑着担子,两边都是祭祖的物品,琳琅满目的美食,看着我想吃。

去扫墓的路有点远,大约走了30分钟,终于到了太祖太婆的墓地。树枝树叶杂草显得有些零乱,大人们忙着除草,把祭台上的灰尘打扫干净,还在坟头上添土,爷爷砍了根树枝插在上面,奶奶、妈妈、大妈把篮子里的祭品拿出来,一一摆在上面,点上蜡烛和香。我们孩子都去找竹笋了,一会儿就叫:“找到了,找到了,快来。”锄头就放在边上,可是我们力气小,拿不动,更别说挖了。“你们两小孩快过来拜拜!”奶奶叫我们了。奶奶拜的时候嘴上一直在说到什么,轮到我了,我在祭拜的时候心里在说,一定要让我的学习变得更好。

倒酒祭拜三次,奶奶把事先准备的纸钱烧起来,爸爸和大伯开始排放鞭炮,随着鞭炮声,一年一度的祭拜就这样结束了。

清明是祭拜祖先,怀念逝去的家人的日子。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渐入我的视线,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挑红,遍地金灿灿的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出来,到处又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又昭示着逝去的人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开始。

这是一个春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的季节。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3

今天是清明节,让我想起了这句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引起了我内心的愁怅,我仿佛看到了这凄凄惨惨、令人断肠的情景。清明这一天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日子,一个让人思念的时刻。

今年的清明节,我跟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开车出发,在经过南山路的时候车就排起了长龙,交通也堵塞了,这样停停开开,过了好久我们才到了中村的山角下。爷爷奶奶已经在等我们了。

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和爷爷就一人拿一把镰到,铲去杂草。奶奶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我一看都是阿太最喜欢吃的菜,有红烧带鱼,油闷虾,豆腐干,春笋,草莓还有酒。爷爷往杯子里倒了满满的三杯酒说:“妈妈今天大家都在,高兴你就多喝点,喝醉也没关系!”我正看的入神妈妈将一束白菊塞到我手上,说这是送给阿太的,你去放好。

让阿太保佑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过我知道,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行。做完这些后,我们一行人就往回走,站在山上往下望,田里的地里泛着新绿,东一片麦田,西一片的油菜花,煞是好看。

清明节扫墓祭祖,我学到了许多人情常识,并且还知道了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一。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4

到祖坟所在的山坡上时,我就拿起扫把,把祖坟周围的落叶等垃圾扫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细细地擦着墓碑。经过一番有力地擦拭后,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样一尘不染,光亮如新。没多久,祖坟就被我们扫好,我们祭拜后,便走回老家吃午饭。

吃完香喷喷的午饭后,我躺在床上,心中不由得想到:清明节是个祭拜祖先的节日,是我们大家应该做的,扫墓的我们要表扬,想来却不能来的也要给予表扬。但从来没有想过扫墓的人应该受到批评与谴责!大家有没有想过,祖先功劳有多大?祖先为我们留下土地,让我们有地盖房,有地耕种……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祖先的功劳不可没啊!而现在有些人到清明节,却丝毫没有扫墓的想法,把已过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凭野草长满坟墓。这样的人难道不应受到人们的谴责吗?

又是一个清明节,这是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5

在早上,我才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妈妈就已经坐在叫我快速地穿衣服起床了。因为今天,我们全家人都要一起去扫墓。今天是清明节,天气不是很好,天空上还下着一些毛毛细雨。然后我们就坐车来到了马宿岭陵园老公公、老婆婆的坟墓前,坟墓上长满了杂草,因为我们没带锄草的工具,叔公就请人把坟墓上的杂草给锄干净了。接着,我们开始在坟墓上插花。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把香点着,还放起了鞭炮。我们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坟前,一个个上前磕头。轮到我了,爷爷一边叫我磕头,一边请老公公、老婆婆保佑我平平安安。在下一站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贺嘉山陵园,奶奶的坟墓扫墓了。

一路上我问这问那,我对奶奶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奶奶在我4岁的时候时候就去世了,爸爸说奶奶很疼我,小时候都是奶奶带我。很快,我们来到了奶奶的墓前,把鲜花插在两边的“花瓶”里,点上香后,一个个的上前磕头,我一边磕头一边请奶奶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我想奶奶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心声的。祭拜完后,我们到指定的地方烧纸钱、放鞭炮。

在清明节的时候,是大家缅怀去世的亲人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的我们都会一起去给他们扫墓。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古诗《清明》。

今天是4月5日,我爸爸一大早就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似的。”妈妈和我一唱一和,害得爸爸一个字都不敢说了。

我们一家八口人来到祖坟前面,伯母和妈妈先是仔细地把祖坟上的杂草拔干净,接着又将带来的一些水果,菜和茶杯放在墓碑前。同时,爸爸和伯父点燃了鞭炮,爷爷和奶奶点了几柱香。我和姐姐学着爷爷和奶奶的样子,先鞠躬,再说些什么话。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也听不清,但是我在心中念念有词说到:“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宗。”我知道我这样只说说,不做是没有用处的,而是要实际行动起来。最后,伯父拿出酒,把酒倒到小茶杯里,然后倒在墓碑前面的土地上。

祭奠好祖先后,我们一家人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在途中,我心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个有用的人,好好孝敬长辈······”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7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

星期六爸爸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她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放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一旁的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清明节时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想起这两句诗,奶奶熟悉又慈祥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眼前。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8

4月5日是我们传统的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一家子就开车去老家,为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扫墓”。

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听汽车广播,广播里正在播一些舍己救人的“最美浙江人”。听着听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由然而升。因为清明小长假,路上车水马龙,半小时的路程开了将近一个多小时。到了奶奶家以后,我们吃过中饭,准备好祭品,一群人就向山上出发了。

一路上,大家有的挑着担,有的拎着竹篮,都在向山的方向走去。不一会,便到了山脚下。要开始爬山了!我的心“怦怦”只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

“嘿呀,嘿呀!”山真陡啊!有事要手脚并用,抓住两旁的树枝,才能爬上去,一不留神就会和大地母亲来个“亲密接触”。

我们一行人搜搜寻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我们要祭拜的坟墓。我以看,坟墓就像一个圆圆的球。“扫墓”开始了,因为我们一年没来了,坟墓前的空地上已经杂草丛生,堆满了枯枝烂叶,所以爸爸和爷爷先把坟墓前得空地打扫干净,这叫作“清场”。接下来,大伯拿出带来的酒菜,水果和蜡烛,大伯点着了蜡烛,我们开始祭拜仪式。我看了看祭品,有鱼,肉,韭菜炒蛋,清明点心和黄酒。祭品结束后,爷爷便把酒菜和水果都扔到了坟墓上面,让曾祖父和曾祖母来“吃”。

下面就是给曾祖父和曾祖母“寄钱”了,大伯一边把冥币点着,一边还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些啊,都是美元,欧元,足够前辈们用一年了!”全部仪式结束后,爷爷还不忘“森林防火”,用水把烧过冥币的烟都给浇灭了。我们和曾祖父,曾祖母“说再见”后,便下车开车回家了。

这次清明虽然一点儿也不隆重,但也表达了我们对亲人前辈们的挂念。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家乡的祭祖习俗,也让我更加怀念那些离开人世的亲人们、壮烈牺牲的革命先辈了。

小学清明节祭祖扫墓作文9

今天是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早上9点半,天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爷爷冒雨到香溪洞的路边给太爷,太太扫墓。我们先在兴安门坐4路公交车到香溪路口下车,然后和爷爷步行20多分钟才来到香溪路旁边的墓前。我的太爷和太太都是人民教师,生前在汉滨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一辈子辛勤努力,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我很敬重他(她)们,我要学习他(她)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学好文化知识,长大以后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爷爷和我拿着扫把将坟前打扫干净,尽管天上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爷爷还是忙前忙后,终于将整个坟墓打扫干净。爷爷和我将准备好的花篮放在坟的两旁,又把买好的清明吊挂在坟的两边。爷爷点燃了一把香,爷爷先给太爷太太上香,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把点燃的三根香插在坟前的香台上。我们又待了一会儿,才离开了坟墓。

上一篇:国际金融期末考试总结下一篇:让员工拥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