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事类作文

2024-04-17

一写事类作文(精选10篇)

篇1:一写事类作文

写事类作文的写法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六、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七、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篇2:一写事类作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爸爸还没下班。我心想他们肯定很寒冷,我该做点什么?智慧的火花一亮,我就来了个雪中送炭。我先烧火把炕烧得暖和起来,可是就是烧不旺。终于旺了。

我又给爸爸泡茶。泡多少才对呢?我把瓶子放了一大半加上热水。终于成功了。等啊,等啊 终于妈妈回来躺在床上可以睡好觉。

妈妈打开锅一看说: 小冒失鬼,怎么光烧火不加水。 做家务真难。爸爸回来了,笑眯眯地说: 孩子长大了也孝顺了。 刚喝茶又说到茶叶不能放多了。

篇3:一写事类作文

关键词:一写一评,两课时,作文教学

一、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尊重学生的个性, 感受多元化的生活, 从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 逐渐提高写作水平。为每位语文教师“减负”, 把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 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段, 都能达到相应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作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 写作之前

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进行梯队帮带式分组, 4—5 人为宜, 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 由具备一定写作水准的学生担任。其余的同学为一个中等生, 一个为后进生, 同时要考虑男女生的搭配。每班将划分为11 或12 个小组, 用“A、B、C……K、L”字母进行小组编号, 用“A1、A2、A3……, B1、B2、B3……”字母进行组员的编号 (组长:A1、B1……, 副组长:A2、B2……) 发放学生的作文本 (作文纸) 。提前一周 (二至四天) , 告知学生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每班专设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 在写作之前两天提醒老师) , 便于学生搜集素材、教师及时备课。

(二) 写作

指导学生就本次训练重点进行写作, 注意两点:第一点, 教师的指导不可过细, 过细容易束缚、限制学生的思维;第二点, 限制时间, 必须40 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 让学生养成快速作文的良好习惯, 此外, 提倡教师与学生同步写作下水文, 借以训练教师的写作思维、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三) 评改

1. 课前准备

基础年级应由教师印发作文评改范例进行批改方法的具体指导。把印发好的评改表格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参考样表手工绘制) , 指导学生熟练运用批改符号。把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告知学生, 并指导学生练习运用。教师结合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把作文的评改要求具体细化, 让学生便于操作。组织小组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律进行科学的作文交换。

附:学生习作评改表

我能写, 我能行, 我最棒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的步骤

互评, 由于小组内存在个体差异, 组长、副组长进行评改另一组的组长、副组长的作文 (每人评改一篇) 。组员 (2 - 3 人) 进行评改另一组组员的作文 (每人评改一篇) 。 组长指导有批改困难的组员进行评改。组员向组长反馈评改情况。组织组员共同评价分析优秀作文。

组长结合评阅情况填写评改记录表。在这期间, 教师巡回指导, 参与到学生的评改之中;进行宏观上调控 (评改时间、注意事项等等) 。教师收评改记录表, 并及时总结评改情况 (教师不宜评讲时间太长, 5分钟为宜, 师生点评作文, 师生各一人, 点评4—5篇为宜)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抽样批阅大于或等于15 本为宜 (确保重点生的指导与培养) , 便于教师从宏观上, 了解本次作文的写作现状, 为下一阶段训练目标的制定提供最原始的材料和依据。教师批阅后的反馈, 利用语文课堂的3—5 分钟, 进行点评。

3. 写作之后

针对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教学反思,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时间允许的话, 对上次问题作文的学生进行再次点拨或批阅。参考样式如下:

第一课时

(1) 写作

写作训练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各年级语文教材而定) 。初一年级, 能熟练进行一般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的要素完整) 。初二年级, 继续加强记叙文的写作;适当进行说明片断的训练。初三年级, 在熟练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同时, 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练习, 能初步进行议论片段的写作。初四年级, 能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写作要求

出示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片段训练等等) 。将训练重点写进具体要求之中,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表述清楚明了。

(3) 写作指导

选材指导——立意指导——结构点拨。

(4) 教师下水文 (写作例文)

(最好是师生同步进行)

第二课时:评改

(1) 优秀作文

优秀学生及文章题目, 优秀之处。优秀的小组, 优秀的地方。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从宏观上进行优秀分析与概括。

(2) 不足之处

结合具体文章或文章的片段, 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拨与指导。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写建议。

(3) 评改总结

总体情况: (根据抽样批阅、学生批阅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改写后优秀作文 (教师根据工作时间而定, 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可以批阅改后作文)

(4)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篇4:写一写温暖、有力的作文

等看到作文,果然是……有的写救了路上遭遇车祸的行人,而且将他送到医院,并支付了医药费,还给他输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和我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流下感动的热泪。我边看边说:“做了这么大的好事,怎么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呢?”

“温暖”,是小学到高中的必写题材。我说:“我们虽然是学生,但也不应该在作文中,仅仅是关爱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施与者。就是说,写温暖,可以是我们关心别人,或者相互关怀。”

我没有强求他们检索自己的生活。就说我自己,虽然也帮助过别人,但总觉得微不足道,不值得大书特书。也许,助人事件,本来就是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吧。将来遇到别人有困难,我相信我的学生们绝对不会冷漠以对的。

我说:“我从前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过了很多年,我都还记得。但他写作水平不行,写失败了。”学生们说:“那你讲讲。”我讲完之后,好几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都表示要把这个故事写成功。我说:“可是,这不是在你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多少要加虚构,就是编。这样合适吗?”学生们说:“合适。你不是说,要是谁能写出温暖和有力的作文,那就创作了一篇伟大的作文吗?”我想,此事是有生活的真实,再加上艺术的真实,咱们就试试“伟大”一下吧。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篇《秋月夜归人》(五年级 叶文斌)。在期末考试中,此文得到满分。

一个秋天的夜晚,落叶纷飞,我刚刚补完课。走到站台时,已经9点,而我要乘坐的23路车,是最后一班。

我静静地站在站台上,秋风瑟瑟,冷清的月光,散发着刺骨的寒意。一位长得极似“阿炳”的二胡老人,走上了站台,他那一身黑衣黑裤,让人一看就生出几丝怜悯之情。

一辆车过去了,又一辆车过去了。灰暗冰冷的马路上,终于有了23路公交车的身影。

我手里捏着一元硬币,缓缓走上车,二胡老人在我身后,慢慢迈入车门。

上了车,我投了硬币,找了一个靠前的座位坐下,而二胡老人则是翻遍了全身,连一枚硬币也没找到。

我看着老人那着急的模样,走了过去,对老人说:“我帮你付吧。”还没等老人说话,我就投入了一元硬币。

老人吁了一口气,终于平静下来,走到了座位边,缓缓坐下。

老人坐了一会儿,说:“小伙子,谢谢你!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你的,就拉几首曲子给你听吧!”说完,他便把二胡拿了起来,手指上下起伏,开始拉了。

那二胡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上下起伏,时而悠扬,时而急促。后来,他又拉起了另一首曲子,琴声变化着,车上的人疲惫的身心都得以放松,连司机也似乎把车速降了下来。四周还是冷的,但人们的心里,是热的。

秋夜,23路车带着悠扬的二胡声,一路奔驰……

篇5:写事类作文400字

相信同学们都读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吧,但这只是一个故事,不是现实。可是,我的这件童年趣事却与它不约而同的吻合了。

事情还得从我四岁时说起,那天正是中秋节,月亮特别圆。我兴高采烈的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公园赏月,公园里不深的水池是我最爱待得地方。所以,我便缠着爸爸妈妈来到这里,这时,我看到了水中月亮的影子在动,便好奇的用手去碰,“扑通”,正当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月圆的美景时,一声巨响打乱了他们的思绪,爸爸妈妈马上明白,我又给闯祸了。刚想批评我乱扔东西,却发现我突然“隐身”了。赶忙寻找我。

最后,当他们发现我时。我已经从水里爬出来,浑身湿漉漉的站在他们身边了,没想到,爸爸妈妈将我送回家里后,不但没骂我,还背着我偷偷的笑,我本来还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可长大后想起这件事,连我都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觉得当初的自己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篇6:关于写事类的小学作文优秀

七月的夏天,太阳像一个的火炉似的,太阳似乎要用尽全部得力量炙烤着大地,鸡热得耷拉起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知了热得爬上树乘凉,却还热得在树上直叫,仿佛在说:“好热,好热。”而我们村里的这一群“知了”一一我和小伙伴们更是耐不住炎热,所以准备打起水仗来。我们拿出锅碗瓢盆,一人一把水枪随时准备作战。

我们往水枪里装入“子弹”拿起脸盆防御,你泼我挡,玩得不亦乐乎。水花融着笑声在空中跳着舞,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宛如一颗颗银光闪闪的珍珠,落在人身上给人阵阵清凉。

突然不知谁的一盆水把邻居家的床单给弄湿了,此时大家突然沉默了,站在那里,大家的心里都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仿佛那盆水不只泼湿了床单,也把大家的兴致泼灭了。此时走出来一个人,是王明。他说:“那盆水是我泼的,我会跟邻居解释清楚的。”大家在下面议论纷纷:“他学习这么好怎么是他泼的。”他站在邻

居家的门口迟疑了一下,又回过头看了看那床单,最后他坚定地按下了门铃,从门口走出来了一个老奶奶,岁月在她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道伤,她脸上泛着红光,给人一种和蔼的感觉,她带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正织着毛线衣,她温和地问道:“怎么了,小朋友,有什么事吗?”王明说:“对不起,奶奶,我不小心把您的床单打湿了。”老奶奶没有生气,脸上的表情依旧那么慈样,像那一潭深邃的湖水那么美丽平静,她说:“没事的,现在天气热床单很快就会干的,你们先到我家来坐坐。”我们跟着老奶奶走了进去,得知了这位老奶奶是空巢老人,儿女在外打工,却很少回家,每月都会往家里寄些钱,而他老伴死得又早。老奶奶给我们每人都倒了一杯水,又去端来一盘水果。大家都吃了起来,只有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端着杯水,仿佛这杯水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其实那盆水我不小心泼上的。王明也看到了,但他却说是是他泼的。老奶奶问我:“你怎么不吃东西?”我把积蓄在心里的情感像泉水一样倾泻而出,哭着说道:“奶奶……其实是我…把你的床单弄湿的。”老奶奶摸着我的头说道:“不是说了很快就会干的吗?好了,不要哭了,这只是小事,知错能改是好孩子,不哭了。

篇7:关于写事类的小学作文优秀

那次,我在老家平水,不是到这户人家去做客,就是到那户人家去做家,感觉烦闷极了,一听到阿姨打来的电话邀请我一起到杭州游玩,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早晨,我兴致勃勃地起了床,准备好了所有东西,阿姨就来了。我、叔叔阿姨、弟弟上了高速,过了二三十分钟就来到了西湖边缘,当时虽说是下雨天,但西湖上的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数不胜数,假如西湖上的桥是一个黑蚁穴,那这些人就像一只只蚂蚁,忍不住到外面来看看美丽的西湖。

我们一路顺着西湖来到了宾馆,安顿好所有东西,就开始了第一个行程---动物园。动物园里有温顺的食草动物,也有凶猛的食肉动物。而我最喜欢的三个地方便是熊山、猴馆和五步蛇洞了。熊山是我第一个来的地方,山里的那只亚洲黑熊张大了嘴巴,接住了别人扔下来的饼干,滑稽的动作笑得我肚子都疼了。接着我们又去了猴馆,里面的猴子有的在玩雨伞,有的在栏杆上跳来跳去,有的还在吃我们给它的食物呢!这些猴子露出红彤彤的屁股,活像一个个桃子。我们又来到了五步蛇洞,阿姨已经被吓得脸色苍白了,但弟弟却没被吓到,顿时让我觉得弟弟很勇敢。那些蛇在洞中兴奋地爬着来爬去,一点儿都不像一只快要冬眠的蛇。我问叔叔为什么这种蛇要叫五步蛇呢?“因为被这种蛇咬了,走五步就会中毒而死。”叔叔答道。我们又看了其它一些有趣的动物,就回宾馆了。

篇8:一写事类作文

既然高考作文试题对故事类作文的主题作了程度不同的“定向”化规定,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 故事类应试作文的写作应是“主题先行”。

萨特说过:“写作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了, 你就给卷入了,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萨特的话道出了文学性、叙事性写作的真谛:在文字构建的另一个世界里, 写作者在表达着他在现实世界里所无法获取的自由。正是这种“要求自由”的强烈情感呼声, 驱动着写作者用文字去构建一个又一个的“另一种自然”。

故事类应试作文的写作虽然也具有文学性特质, 可它却是不自由的。在这种看似“带着镣铐跳舞”似的不自由里, 有它自身潜在的应试规律;探究并揭示这种规律性, 就成为故事类应试作文写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由于高考作文试题对考生写作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的表达具有先在的限定与约束, 考生只有也只能在这种限定与约束中寻找突破。这种明确而具体的立意规定着故事类作文的情节、故事、场景、人物等一切要素的生成。

下面重点谈两个问题。

一、事件叙述要有“理”

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文者, 顺理而成章之谓也。”高考作文试题一般会给考生提供一个可深入挖掘的情景、现象, 面对试题, 考生运用因果思维挖掘出此种情景、现象得以形成的原因, 这就得到了故事类作文的“理”;接下来, 用这个“理”来选择情节、事件对其进行图解, 叙事性内容与它所要图解的“理”之间“顺理而成章”了, 也就完成了一篇故事类作文的写作。

上述应对流程里包含的奥秘有二:一是应试者要让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去决定叙事的选择, 二是叙事的展开一定要符合立意 (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 和事件自身 (图解立意所需的叙事内容) 的因果关联性。

我们知道, 世间任何事件都是以因果关联的形式存在的, 所以, 用文字叙述事件, 必然以因果链接的方式呈现, 即交代清楚事件的前因, 再交代清楚它带来的后果, 如此往复, 一个事件才能被叙述清楚。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主题是“既展示烛之武为了保全郑国, 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宽广胸襟, 又展示其在与大国外交博弈中的高情商和高超的劝说能力”, 所以鲁国史官左丘明就在上述主题规定性下选择了次要事件“应允说秦”和主体事件“智退秦师”, 使次要事件“应允说秦”图解了“烛之武为了保全郑国, 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宽广胸襟”这个主题, 主体事件“智退秦师”图解了“其在与大国外交博弈中的高情商和高超的劝说能力”这个主题, 这样便完成了“应试者要让从试题限制与约束中提炼出的主题去决定叙事的选择”的第一重规定性。而在两个事件自身的叙事展开过程中, 文章同样是以“因果链接”的关联性方式呈现的: (郑) 无礼且贰 (因) →秦晋围郑 (果) (因) →函陵氾南 (果) (因) →力荐智者 (果) (因) 郑伯请使 (果) (因) →婉辞不从 (果) (因) →动情晓理 (果) (因) →许之说秦 (果) (因) →夜缒而出 (果) (因) →面见秦君 (果) (因) →动情晓理 (果) (因) →结盟退师 (果) (因) →子犯怒言 (果) (因) →动情晓理 (果) (因) →晋军亦退 (果) 。这样就完成了“叙事的展开一定要符合立意和事件自身的因果关联性”的第二重规定性,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是好的叙事文。

二、“重复”技法与“氛围”创设

在叙事展开的过程中, 除了注意叙事内容与主题的因果关联性和叙事内容自身的因果关联性外, 还要学会围绕主题进行材料的“重复”呈现与场景的“氛围感”创设。

故事类作文最终需要用情景、形象的生动性与现场感去感染读者, 这与论说类作文以理服人的本质大有不同。为了达到感染效度的最大化, 故事类作文便常常使用材料的“重复”呈现与场景的“氛围感”创设这两种写作手段。

所谓重复, 是指为了强化主题而对叙事材料进行反复渲染的写作手法。在这里, 主题能否被强化成了终极目的, 而达到强化它的手段就是以主题为依据, 选择、吸附那些能够表达这一主题、立意的现实性或虚构性的材料、场景, 作结构上的重复、叠加, 这样, 就会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主题感觉, 从而打动阅读者。因为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节奏感是人的心理需求, 节奏感的形成又需要不断的感觉刺激、强化, 而对其构成因素采取不断的重复恰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所谓氛围感, 是指为了唤醒读者的在场感而采用细节刻画以营造出场景特殊情感格调的一种文字气场。这里边在场感是目的, 它追求的是读者看到文字所构筑的场景, 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好的叙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细节刻画是首要手段, 因为它肩担着用文字唤起读者过往的体验, 并以此想象再造出此文字构筑的场景, 从而获得在场感, 进而体会到此场景所特有的情感格调, 最终产生审美共鸣的责任, 所以, 好的细节可以成就一篇好的叙事文。

下面我们结合2008年天津高考的一篇高分故事类考场习作具体阐释。

人之常情

天津一考生

小王到公司上班3个月了。

他很烦, 烦透了。

“下周二刘梅结婚, 200, 份子钱。”

“刘梅是谁?我不认识。”

“掏吧。同事嘛, 表示一下心意。人之常情嘛。”

钱到了工会干事的手上。小王又转了几下脑袋, 还是没有想起这个刘梅长什么样儿。

“张副总的爹去世了, 300, 份子钱。”

工会干事已经在本子上记下了小王的名字。

这3个月, 张副总就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 没和自己说过一句话, 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我凭什么就掏300?他爹死了, 我凭什么掏钱?

工会干事好像看出了小王的心思:“咱们这儿的风俗, 重死轻生, 这吊唁的份子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人之常情嘛!更何况, 张副总可是管人事的。”

他妈的, 算我倒霉!心里老大的不乐意, 钱包又薄了三层。

小王的心一直痛到了月底。

“掏钱, 为献血者捐款, 多少自愿。”

“不捐可以吗?”

“不行, 按惯例, 最少150。”

“他们献血, 我为啥捐款?”

“你这个年轻人, 怎么连人之常情都不懂啊?人家出了血, 咱们出点儿钱, 这不很正常吗?”工会干事脸上挂了一层薄薄的云。

捐吧。

小王越想越别扭。

中午吃饭回来, 在楼道里遇到了老总。

“老总, 我想给您提点儿意见。一、咱们公司的闲事太多了, 既分散精力, 又增加经济负担;二、工会成了红白理事会了, 他们应干点正事儿;三、……”

“你去找张副总说一下, 他负责这事儿。”老总拍拍小王的肩膀, 走了。

“小王这小伙儿, 不通人情世故, 不懂人之常情。”

工会干事逢人便这样讲。

考生面对试题, 经过对生活中“人情债”的反思, 从而确立了现实生活中庸俗的“人之常情”根深蒂固, 敢于对这种庸俗哲学稍微做一点“反抗”的人只能被世俗排斥的现实甚为不满并深加嘲讽的主题, 微型小说就在这个规定性下展开。

这篇微型小说是怎样围绕主题采用“情节复沓突转”的方式来反复渲染以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的呢?其全部奥秘就在于他紧扣主题虚构了三个场景。

中国有句俗话:事不过三。它意指同样的坏事不宜连做三次。一而再可以忍受, 再而三则不能忍受。而“三”这个数字, 还带有虚指的“多”之意。从这两个角度来看, 《人之常情》中三个场景的设置便具有了叙事学的事件选择合理性的美学效果。首先, 对中国人而言, 红白喜事随份子是人之常情, 所以文章作者先是设置了仅来某公司3个月的小王, 为不认识的同事随结婚份子钱的第一个场景, 接着又设置了为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的张副总随丧事份子钱的第二个场景, 为了使事件的内在乖谬更夸大, 最后设置了为单位的献血者随惯例份子钱的第三个场景, 这样的三个场景从数量上已经具有了“三人为众”的代表性, 少一个, 不为“众”, 多一个, 就有了重复感、多余感了。其次, 从场景内容为强化渲染主题的意义上讲, 这三个场景的设置也是恰如其分。在第一个场景里, “刘梅是谁?我不认识。”一句已经点明, 小王不情愿随同事结婚这样的红事的份子钱, 不是他不近人情, 而是他连对方是谁都无法确认, 这钱是被动掏的, 没有一点情感关联性, 他不情愿合情合理;第二个场景里, “这3个月, 张副总就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 没和自己说过一句话, 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一句也清楚地交代了作为自己的上级领导, 张副总既没有关爱过自己, 又没有和自己建立起和睦亲近的同事关系来, 虽然是丧事, 但自己不掏这份子钱也是在情理之中;而第三个场景中的“不行, 按惯例, 最少150”一句, 更是把这种不合理推向了极致, 因为自愿献血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作为单位的工会组织, 以单位的名义去慰问献血者是他的职责所在, 工会干部打着慰问献血者的旗号公开要求单位员工捐款, 这类同抢劫, 所以作为一个不愿屈从于“人之常情”陋习的胁迫的小王对此甚为反感, 也是情理使然的。这样, 一而再再而三的场景极大地渲染了“烦”的心理强度, 这种本不正常的“人之常情”通过这样的节奏上的重复、渲染, 就有效地构成了情节上的铺垫, 而这样的情节反复只是前期铺垫, 结尾的突转才是情节发展的最终目的, 由此, 作者用不情愿也要随人情份子作为情节复沓的内核, “200, 份子钱”“300, 份子钱”“按惯例, 最少150”这些内容的反复, 与结尾的提出意见、渴望改变世俗行为的愿望却被理解为“不通人情世故, 不懂人之常情”的另类构成反差对照, 使得小说的情节简洁中现跌宕。

篇9:一写事类作文

“千古文章意为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能否切合题意是高考新材料作文成败的关键。高考新材料作文主要分为故事类材料作文、图画类材料作文、话语类材料作文、多则材料类作文四种类型,高考作文立意也有切合、符合、基本符合、脱离材料立意四个等级。下面谈谈高考故事类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切合题意。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存在的问题

以下面作文材料为例:

法国电影明星洛伊德有一次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年轻的女子。洛伊德是巴黎女性迷恋的对象,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兴奋和特别的热情。“你喜欢看电影吗?”洛伊德禁不住问,“当然喜欢。”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你那么喜欢电影,你知道我是谁吗?”“当然知道,你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影帝洛伊德了。”女工一脸平静。“既然如此,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呢?”洛伊德更不解了。“不,您误会了。我没有冷淡您,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影迷离不开您,驾车的人也离不开我。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即使您不是明星,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好好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这位平和自信的女工的一番话,让傲慢的洛伊德沉默许久许久。

上则材料正确立意角度有: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人人都是平等的;名人也是人,不必特别优待(迷恋);傲慢者最可笑;自大使人狂妄,自信使人美丽;我很重要(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立意

一般考生都知道,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从对象、事件、原因、关键词、感情倾向切入,但是由于考生阅读能力不足,抓不住材料的核心话题和主要思想,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材料中瞎撞,胡乱寻找救命稻草,于是就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比如上述材料,有的学生只抓住材料中的“工作”一词,联想到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立意为“爱岗敬业”;有的学生只抓住材料中的“你为何对我这样冷淡”一词,联想到了“职业道德”,就谈什么“坚守职业操守”;有的学生抓住“女工一脸平静”一句的“平静”一词,谈“冷静”。

2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考生偏离具体语境,偏离材料的具体内涵去立意。比如同样是上述材料,有的学生看到女工不管谁来都好好接待,就谈“坚持”,谈“脚踏实地”。

可以说,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立意,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是新材料作文包括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才能切合题意

华南师范大学陈妙云教授说:新材料作文“角度有优劣之分,不要放纵学生乱选角度”。高考故事类材料作文切合题意有两个标准:一是切合材料主旨;二是切合命题者意图,即思想感情倾向。

1切合材料主旨,看故事的结局

请看下面例子:

(1)“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这里,看不出故事的结局,也就不太明白材料的主旨。

(2)“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在失败了无数次之后,蚂蚁终于翻过了这块玻璃挡板。”故事的结局反映了材料的中心,立意角度就是“坚持就会胜利”。

(3)“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蚂蚁一辈子都没有翻过去,最终死在了玻璃挡板下。”故事结局揭示了主旨:学会变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学会寻找另外一条路,学会“另起一行”。

(4)“一只蚂蚁要翻过一块玻璃挡板,爬上去掉下来,爬上去掉下来……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怜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敬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爱的蚂蚁呀。一个人看到了说:‘多可悲的蚂蚁呀。”这里看似没有结局,其实四个人的评价就是四种结局,命题者的意图显然是让考生任选一个角度写作。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援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2切合命题者意图,看有感情倾向的词句

有时,命题者的意图没有那么明朗,那就看材料中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或有感情倾向的词句。比如湛江市2013年10月普通高考调研测试作文题,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或有感情倾向的词句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这位平和自信的女工的一番话,让傲慢的洛伊德沉默许久许久。”

三、以“二切合”来检验审题立意

请看下面材料:《石头》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然而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就上述材料而言,需要注意材料中的“深山”、“寂寞”、“翱翔”、“不改初衷”、“拼命生长”、“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亲吻”、“梦想”、“幸福”等词语或句子,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最终的结局——不起眼的无人知晓的平凡石头,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高高翱翔的愿望。也就是材料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梦想可以创造奇迹,成就人。围绕这个主旨可以从下列角度立意:

(1)“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不甘平凡,不怕嘲笑,心怀梦想,就能创造奇迹。也可立意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实现梦想,需要长期努力,默默积蓄。

(3)“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实现梦想是最大的幸福。

石头的“梦想”是材料的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就会偏离题意。比如以下立意就是偏题:

(1)“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成功需要沟通。

(2)“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冲向蓝天。”——要善于借助他人。

(3)“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实现梦想要坚持信念,谈坚持,谈信念。

再看下面的材料:《狼与羊》

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上述材料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句子是“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表达了命题人对狼的批判和对羊的同情。所以考生必须在材料对二者流露的感情倾向基础上立意。

(1)从羊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看清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敌友”,“警惕陷阱”,“不要将自身的安全寄托于敌人的仁慈上”,“自身的强大才是安全的保障”,“羊应设防,不设防必定亡”等。

(2)从狼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恶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狼的形象在材料中是反面,因为材料中有“嗜血成性”、“花言巧语”等修饰语。狼吃羊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3)从羊和狼双方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讲诚信。维系双方和平相处的形式仅是“人质”和合同,但对敌对的双方来说,有时是靠不住的。一个人不要光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看他是不是讲诚信。

然而,许多考生却忽视了材料中的感情倾向,对狼大加赞赏,提出“兵不厌诈”,“要善于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这样褒贬不分的作文只能判为四类作文即跑题作文。

篇10:写事类例文 补衣服

童年就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童年就像彩虹一般五彩缤纷;童年就像浪花似的充满活力(运用排比和比喻,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它们随着时间的车轮悄悄地溜走了,但是它们像精灵般永远藏在我心灵里,特别是那次“补衣服”更成了我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趣事(引起下文)。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当我起床穿衣服的时候。突然发现衣服破了个洞。我刚要开口让姐姐帮我缝补,但又转念一想:自己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再说我已长大了,不应该让别人帮我补衣服。想到这儿,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亲手把它补好(心理描写)。我打开针线盒,拿出针和线,坐在凳子上忙了起来。我眯着一只眼,小心翼翼地把线穿进了针眼,艰难地打了一个死结,找到衣服的破洞,耐心地缝补了起来。一针下去,不行,没扎上,又是一针下去,还没扎上(动作描写)。“唉!”真没想到,这么一根小巧玲珑的针,竟没拿笔那么自如。我的手像冻僵了一样不听使唤,淘气的针像演杂技一样在我手里滑动。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今天我总算领教了(运用修辞手法、引用俗语,使作文更生动)。想着想着,忽然一针扎在手上,左手的食指冒出鲜红的血珠,痛得我哇哇大叫起来。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连忙用嘴把血吮掉。当我想放弃时,想起老师讲过的话——“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又情不自禁地重新补了起来。那根淘气的针还是那么顽皮。我沉住气,索性全然不顾,脑子里还是一个念头“我今天一定要把衣服补好。”这次,我更加小心翼翼了,一针一线地认真缝着„„(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整个过程写得十分具体)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我终于把衣服补好了,可又一个难题摆在我眼前——该怎么收线呢?我想起姐姐收线的样子,便照着一步一步地做,打上一个结„„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大功告成了。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蛮开心的,我不但自己完成了第一次缝补衣服,也更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那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出明白的道理,点明了中心)

上一篇:房地产策划述职报告下一篇:谈流浪狗议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