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的古诗

2024-05-01

中华诵的古诗(通用6篇)

篇1: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品读经典边塞诗,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民族精神中的灵魂就是爱国主义,学生通过品读古诗,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指导学生吟诵边塞诗,可以使学生感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的显著特色是具有奔腾澎湃的爱国热情,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诗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正确认识唐代边塞战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四句诗所描写的内容。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接着,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边境的荒凉。第四句是写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接着,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第一、第二句所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第三、四句中所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通过吟诵边塞诗,可以让学生感动于战士们的勇敢豪迈,感受到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并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从小立志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

二、品读经典山水诗,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当今学生中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已迫在眉睫。品读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在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诗人感怀山水的诗词歌赋。他们遍览祖国名胜山水,写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读不尽悠悠的人文情怀,以诗歌赞美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李白所写的山水诗清新明快,洁净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出色地塑造了祖国山水的美好形象。例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首山水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读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山水诗流畅、质朴、清新,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指导学生去吟诵这些优美的山水诗,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之余,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解各种民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从而使每一名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三、品读经典离别诗,引导学生做个有情有义的人

公民人格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帮助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品读古诗,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有情有义的人。古诗中的送别诗常常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描写朋友或亲人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让学生诵读送别诗,就要让学生感受送别诗中的那份意境,感受诗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意。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就是《游子吟》。这首诗是通过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写慈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最后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以及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着重让学生走进母爱子、子爱母的感人瞬间,联系自己和母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让学生从小学会爱自己的母亲,感恩于自己的母亲。通过吟诵送别诗,学生充分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体会到诗中朋友、母子间的深情厚谊,让学生明白要珍惜身边的好朋友,孝敬父母,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篇2:小学语文中华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 : 中华古诗词 兴趣 阶段学习 感染

一、分阶段学习

小学六年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背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的提升阶段;第三阶段为五六年级的巩固阶段。学生每学期可以背诵不少于20首古诗词。十二个学期下来就可以达到200多首了。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小学生可以诵读优秀的古诗词50首;在二年级可以诵读优秀的古诗词100首。

第二阶,三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词要达到150首,四年级小学生背诵优秀诗词要达到200首。小学生们在积累诗词量外,要对所学的古诗词达到大体上的理解。小学生对简单的中国古诗词可以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运用。

第三阶段,五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达到250篇六年级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达到了300首。小学生在实现了量的积累后,对所学的古诗词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学生要对背诵过的古诗词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学生要学会去欣赏我们的古诗词,并能够初步感受到古诗中的音韵之美。

二、想办法让孩子们去背诵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记忆属于无意识的。有心理学家曾说过:儿童时期人的记忆力发展极快,并且人到了13岁左右就会达到记忆力的最高峰。在小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上压力最轻的时候,记忆力处于最佳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去背诵经典,去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以便提高他们自身的修养。

首先,表演形式。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背诵的时候加上一些语气和动作,让他们边背边演,增强他们对所背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让孩子们与古诗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背诵《静夜思》时,当学生们背诵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做适当的动作,再配上合适的语气,这有利于小学生快速记住并理解诗歌。

其次,分类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一些分类背诵。如送别诗、哲理诗、景色诗。如歌颂友情深厚、友谊长久的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等;描写景色的诗《江雪》《咏柳》等;描写哲理的诗《游子吟》《悯农》 等。

最后,多种形式综合。教师可以综合多种形式,如两人赛、男女赛、轮换背、分类背、表演背、看画背等。多各种形式一一综合,方法可以灵活多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放一些音乐感染他们。中国古诗词当中有很多经典流传的绝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诗所含的情感配以合适恰当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师也可以即兴吟唱。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们想象,又可以感染学生。

其次,拓展诗歌资料。优美的诗歌离不开作者的生活阅历、作者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背景资料,为诗歌教学提供信息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最后,时常鼓励学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现在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数量有要求。可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一些记忆力好的学生背得相对得快些,记忆力稍微差些的学生背得要慢些,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对那些没有背诵好的同学,教师也要表扬并鼓励。教师要耐心地指导,以激发他们诵读古诗词的信心。

四、教师应该深入鉆研诗歌教材,把握好诗歌内涵

首先,理解诗题,知晓诗人。诗歌的内容比较短小精悍,诗题意思也高度概括,可以起统领全诗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理解诗题入手,即让学生把握题眼,弄清楚诗歌题目的意思。

其次,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在学习诗歌之前,教师要简要地介绍一下诗人写诗的背景,包括诗人生活的经历、所处环境等。这样可使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人的心情。

篇3:中华诵的古诗

一、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7耀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背诵61篇优秀古诗文,按思想的侧重面将它们大致分类,得出如下表格:

除了这些课标推荐篇目,各版本教材还有自选篇目,合计起来初中生课内要学习古诗文百余篇。这百余篇文章就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如许思想。

1.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建设强大国家结合起来,是一种崇高的行为。国家有难,要有“西北望,射天狼”的志向;利益抉择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国之不存,家将焉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国矛盾时,抛开自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甚至为了理想,可以牺牲生命。

2.关心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匹夫之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心系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推己及人;了解“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痛楚;追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幸福。

3.完善自我,提高德行、修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境界。“鱼”与“熊掌”间学会选择,“忧患”“安乐”里懂吃苦,“陋室”不陋惟“德馨”,“爱莲”只缘爱君子……

4.美好的亲情、友情使人生不孤独。有牵挂,才“家书抵万金”;有思念,才“烟波江上使人愁”;有期盼,才“但愿人长久”。伯牙绝弦,因知音难觅;天涯比邻,因心灵超越空间。友爱让明月更澄澈,关怀让白雪也温暖。

5.爱恨愁怨、感时伤春,幽微的个人情绪可叹、可赞。“暂凭杯酒长精神”是落寞中的振奋,“青鸟殷勤为探看”是痛楚中的希望,“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感中的惊喜,“忽复乘舟梦日边”是失望中的期盼。人因多情而可爱,在别人细腻的诉说中,我们发现自己、丰富自己、舒展自己。

6.崇尚科学,尊重实践,是认识世界之道。不管是耳熟能详的“教学相长”,还是奇谈似的“河中石兽”,都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这一点亘古不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通过整理发现,教材中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纲要》规定的内容有极大的契合度。所以,利用古诗文教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精神传承也是当下教育,不容忽视。

二、开展无痕的思想教育

利用古诗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思想教育认可细腻、无痕,拒绝简单、粗暴。如果板起脸说“我要教育你了”,无一例外会受到排斥;如果将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添头”,教育效果也会打折。

有教师教学《过零丁洋》,学完诗歌内容后,有这样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假如你以后需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能像文天祥一样“威武不能屈”吗?

生(齐):能!

师:假如为了正义需要你献出生命,你能慷慨就义吗?

生(齐):能!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情,再齐读一遍诗歌。

这样的教育看似激动人心,其实粗糙、不“走心”。试想,这情境真实吗?恐怕师生都不会相信。况且教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发问,谁会说“不”呢?这样的“思想教育”只能沦为臆想的狂欢。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核心,在古诗文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否则就走到“人文教化”的老路上去;但只是强调“语用”,将“思想”置之不理,就会走上“唯工具性”的偏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那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正路应该是:在学“语用”的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三峡》时,采用“趣味识字法”[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山”旁的字并了解它们的意思,找出带“氵”旁的字并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找到“峡、嶂、岩、巘、峻”和“沿、溯、湍、瀑、漱、涧、沾”。通过识字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汉字的音形义、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这还用“告诉”学生,祖国文字多么奇妙、美好吗?这还用“讲给”学生,三峡景色多么奇特、美丽吗?学习之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了。

三、创新学习的形式

围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点,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学习形式,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1.多角度学习

有些诗文它的主题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如果在教学中全面关注,就能完善思想认识。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教师往往强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厌恶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田园。这样我们只看到陶渊明的排斥与隐逸,看到他生活中的“冷”。如果我们学习描写他悠然生活的诗句时———就以“采菊东篱下”为例吧———不仅仅只是翻译,而是抓住该句让学生想象:开满菊花的东篱是什么样子呢?作者采菊花干什么呢?描述一下那种生活场景。学生于是勾勒出:竹篱绕着小院,东篱旁散落着片片菊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一丛丛、一簇簇,十分热烈。作者闲暇时就走到东篱下,赏花态,闻花香;可以摘一朵插在鬓边,无拘无束;可以采一束放到屋里,满室生香;可以泡一壶菊花茶,细啜慢饮;可以酿一坛菊花酒,一醉方休……这样就将作者的“悠然”具体化,让学生看到他生活中的“暖”,看到田园的温度与喜悦。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识就更全面,思想触动也更深刻。

2.对比学习和群文学习

诗言志,将两个或多个具有某些共同点的诗文放在一起赏析,就是“思想碰撞思想”,收到1+1>2的效果。

比如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对比学习,可以发现:陆词中梅花的品质是孤寂、排挤下展现出的高洁、坚贞,毛词中梅花的品质是凌寒的美丽、报春的奉献与谦逊,对比之下可见不同的心态、精神。

我们可以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对比,发现两者“思”之异同;可以将《观沧海》《望岳》《登飞来峰》放在一起阅读,评析“视野”与“胸怀”的关系;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过故人庄》等进行“群文阅读”,探究“友情”的内涵;将《月夜》《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望月有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系列诗词进行“专题学习”,研究“月亮与情感”……

古今文化一脉相承,利用古诗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人的智慧、情怀和谐今天的生活,善莫大焉。

摘要: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百余篇古代诗词文章,这些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有极大的契合度。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并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开展“无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篇4: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撷取朵朵浪花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诗歌的主旋律。南宋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生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统一,很多诗歌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首首感人至深,无不催人泪下,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国家统一,不忘恢复中原,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王昌龄以一曲《出塞》抒写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无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国之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语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学习古人的情操,学好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还要热爱家乡的教育。家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古人道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的山水永远都会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让学生在诗歌里留住乡愁,从小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爱情,友情与亲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成为诗歌吟咏的亘古不变的话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诗歌蕴藏着这方面丰富的题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之情让人感动不已,这是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重要节日思念亲人的自然表现,其诗句至今让人们传唱不已。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感情细腻,让人读后泪流满面。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让我们感到环境的日益恶化。看看曾经秀美的河山,今天有的因为所谓的开发满目疮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有着重要意义。古人的意识,古诗的描写让我们感到环境如此重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何时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语的情境如何回到我们的生活?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自然和谐的美何时重现?指导学生学会学好这些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利用诗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它有着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诗歌,学生易学、易记,也便于诵读,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篇5:中华诵的古诗

一、古诗词阅读的趣味性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一诗的前几句会让你感到似曾相识, 但接下去几乎每首都会出现的生字和大部分没有韵脚的句子, 以及《颂》一味的歌功颂德, 应该会使你感到沉闷。注释和赏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名家的解读延伸出社会发展对人性影响的观点, 可能会让你耳目一新。于是, 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 征夫思妇的怨和愁, 小公务员等下层人士的牢骚满腹, 相见欢, 离别苦, 母子亲情, 纷至沓来。字里行间, 相似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是不是也让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呢?

读《离骚》, 忆屈原。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 县诗社老先生两句一“兮”的抑扬顿挫, 曾一度成为我们这帮年轻人的笑柄。读完《离骚》你会发现, 那些“兮”字可不简单!它们倾注了屈原太多的忧愤之情, 非如此不能抒发内心的感受。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人, 每一个正直不阿的人, 相信都能从诗句中寻觅到自身的情感脉络。屈原的死是一种选择, 任何人都有选择生死的权利。我们需要做的, 是在创痛中坚持自我, 完善自我。

《古诗十九首》注解:“组诗名, 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追求的幻灭与沉沦, 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这十九首读起来, 生僻字较少, 五言句式颇为工整, 偶句压韵一韵到底, 感觉比《诗经》容易理解, 也通顺得多。可是, 不看赏析, 还真不知道诗里的那些道道儿:有通篇看似劝导实则反讽的《今日良宴会》, 有正笔反用的《客从远方来》, 有多重主人翁相互悬想的《涉江采芙蓉》等,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以前学过的语文课本好象没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大概因其基调偏于消极, 不利于引导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其实在我看来, 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 小的挫折可能会让你灰心丧气几天, 大的挫折甚至会让你颓废好一阵子。人在纠结的时候会思考, 思考是痛苦的, 但却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所必须经历的。

《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五、七言的律诗绝句自不必说, 李白的乐府《蜀道难》、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居易的七言古诗《琵琶行》, 哪个不让人感到酣畅淋漓、大快朵颐呢?读唐诗不能不关注李白和杜甫。我曾拿律诗的要求对照李白, 生性浪漫的人应该不太愿意受形式的束缚吧, 他写律诗相对较少, 且在平仄上有不少出入。杜甫就严谨多了。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 虽仕途不甚得意, 但毕竟生逢盛世。杜甫小李白11岁, 正赶上国事衰落、安史之乱, 忧国忧民的他无法洒脱, 字里行间多是民生疾苦。这大概就是诗仙和诗圣的区别吧!仙人乐, 圣人苦。他们的目光一个在天, 一个在地。有谁不向往神仙般的生活呢?人生际遇各不同, 但不影响我们用手中的笔, 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

提起《宋词》, 最先想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首俏皮一首愁。这一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从唐五代流到了北宋。是不是皇帝的词里做得好个愁情, 后世的文人就争相效仿呢?也罢, 谁没有个愁的时候, 那就把愁情发掘它个淋漓尽致。要学学人家柳永、晏几道, 虽说是和下层的歌妓打交道, 但毕竟是真实的内心感受, 愁得贴人心, 愁得接地气。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还不如那几首佚名词, 管你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我只关注我的生活, 反而来得清新、自然。《蝶恋花》《鹊踏枝》, 《雨霖铃》《长相思》;《忆秦娥》《浣溪沙》, 《相见欢》《女冠子》。单看看这些词牌, 怎不叫人“花间”, 怎不令人“婉约”?苏轼不简单, 他硬是用儿女情长的《念奴娇》, 做出了豪情壮志的《赤壁怀古》。中秋诗文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可以观止。能得苏轼这样的朋友把酒当歌, 不枉此生。南宋偏安的小朝廷, 最终也没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这是爱国志士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这段时期, 词人们的儿女情长、春愁春恨只能暂放到一边, 内容也以慷慨激昂, 呼吁朝廷重用主战派收复失地的豪放派词作为多。当然, 在大势所趋下, 也有无奈消极引退, 回归田园生活的词作。文学作品可以承载人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不管它们能否影响到他人, 但至少可以释放一下自己的心情。

二、关于创作的一点心得

诗词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四言, 到五言, 到七言, 到长短句;从格式严格的律诗、绝句, 到灵活的词牌、曲牌。在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颠峰后, 又走向另一种形式。前人的成就无法望其项背, “带着镣铐的舞蹈”也没那么容易跳得好。因为我是由一名理工科毕业生转到从事艺术创作, 一开始不懂从哪里着手, 被领导逼得急了, 再加上当时正在学习《唐诗》和格律要求, 就做了《催文有感》这首诗:“额旁筋一根, 动笔费千神。应笑无知我, 空空岂作文!”平仄是符合要求的, 韵脚也压上了, 但对仗就兼顾不上了。又因为半夜起床听到隔壁的母亲骂夜哭的婴儿, 想到为自己女儿两年间的夜夜充奶粉经历, 做了《夜思》这首诗:“深更白炽光, 闻斥夜哭郎。起夜思难睡, 养儿几度忙。”好象在哪首歌里听过“炽”这个字可读第四声, 结果一查字典发现不对, 又想不到合适的字来替代, 首句的平仄肯定是不符合规则了, 对仗同样也没有兼顾。依我看来, 诗词创作首先得有强烈的情感诉求, 但又不能仅凭一时冲动, 要把冲动沉淀下来, 积累到不得不说的时候, 文字自然而然地就从脑子里蹦出来了。这个时候, 有已成的合适的形式可供表达当然最好, 如果找不到, 让它自由地从心中流出, 也未尝不可。

三、结语

篇6:中华诵的古诗

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仍没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受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往往忽视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表现为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进行单调枯燥的分析,用过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解剖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他们或只顾讲清诗句大意,或只顾简单交代诗人身世、写作背景,或只顾罗列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教法,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诗词的机器,谈何美育?谈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泽民语)。笔者认为,成功的诗词教学,教师应满怀诗人的激情,创设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步入意境,进而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祖国优美语言的目的。

一、熟悉作者、作品创作的环境,理清创作根源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创作者的性格根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作品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作者性格根源,对学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都至关重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就是在作者、作品的介绍中实现的。

二、体会诗歌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

诗歌讲究“炼字”,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诗歌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往往体现在字斟句酌中。诗词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的感染力特别强,王维《山居秋暝》对山村景色这样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经组合就表现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因此这几种景象在这里也是主观的,是诗人王维眼里心中的景象,是他所感受到的,是带着感情色彩的,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多首诗歌序写了飞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饮酒》),“飞鸟相与还”(《饮酒》),“云无心出岫,鸟倦飞知还”(《归去来兮辞》)。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成为了一个意象,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纯真朴实含义的领悟。所以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的结构形式美,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律诗八句,句句五言或七言,而且中间两联对仗,表现为整齐美;首尾两联不讲对仗,又是错落美。平仄声,二、四、六分明,是整齐美;一、三、五不论,是错落美。每首律诗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有对比,又有调和,这就形成了多样统一美。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口,还来就菊花。”五言一句,句句成韵,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散合,错落有致,整齐统一,充分体现了诗词的结构美和韵律美。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诗歌教学与诵读

诗以情感表达为主,学习诗歌,也应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还应体现在对诗歌的诵读上。诗歌诵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朗读,更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新课程标准中对背诵的要求是通过对诗歌的背诵,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咏、体悟、意会,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脱胎于音乐,而节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不同的音乐节奏反映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音乐情感,诗歌虽已完全依附于音乐,但诗的节奏依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律,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是初步理解诗歌进而吟诵诗歌的基础,这在指导现代新诗诵读时尤为重要。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即使这样,如果机械地以常见节奏程式诵读,也是难以达到以读带悟来体味情感的目的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一句,以常式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而以情感表达需要,“已”字之后有一个语气的舒缓,诗句读为“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白”则更能把诗人因功业未成鬓先衰的感慨表露出来。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句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与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单纯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朗读看似琅琅上口,然而单调乏味无变化,而按语义节奏停顿则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这在新诗的诵读中尤为明显。

诗人作诗,诗句句式的选择也是其抒情写意的方法,舒缓处多用长句,激昂处则用短句,闲适处长短交杂变化。古诗大多受其形式拘缚,少有变化,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本为七言古体,其中却有用四言句式的地方,诵读到此处,必然要读得急促、紧凑方能显其“栗”“惊”的力量。诵读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或舒缓或急促,或沉郁或高亢,真正在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创造的境界之中。

在古诗诵读指导中,常被人忽视的是诗的韵律,一则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的韵律烦琐,加上古今语音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二则终非考试内容,教来无益。其实我们知道,古人之所以给诗词规定些“平平仄仄”,就是为了诗歌能让人读来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袁枚《随园诗话》有“欲作佳诗,先选好韵”的说法。柳永《雨霖铃》以入声字入韵,“切”、“歇”、“发”、“噎”、“阔”,音调下挫、语气短促、音色黯淡,真让人读来如见词人泣不成声、语不成句的情态。吴越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语音的特点,如能用好这“资源”,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的一种工具,则不仅诗歌教学会更有情味,而且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能激发起来。

“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面对中华民族古诗词宝库这一珍贵遗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用饱满的激情去传承和发扬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民族文化弘扬光大。

上一篇:副市长在全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赵超升学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