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2024-05-09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精选8篇)

篇1: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如果教育部政策没有变化,2014年我校将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民族骨干计划)、以单考形式在西藏自治区定向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援藏计划)。

民族骨干计划招生人数在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人数外单列,2014年招收计划待定(2013年为10人)。我校2014年学术型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专业均可报考,不能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生。除复试时须提供《民族骨干计划登记表》外,其他报考条件、考试内容、报名和考试程序等与普通硕士生完全一样。录取时在全体报考该计划的考生中择优录取,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育部下达的分省计划、考试成绩、是否在职以及工作单位性质、民族、报考专业等。

被录取的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须到教育部指定的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入校继续硕士学位培养阶段学习。完成学业后必须回到定向所在省(区、市)或单位就业,且服务年限不得少于5年。(详情请参考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网站的相关内容)

援藏计划预计招收10人,此计划招生人数在2014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人数外单列。2014年招生专业将由西藏教育厅确定并告知我校,请密切关注。(2013年招生专业如下,仅供参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院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部的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原理)。报考人员由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审定资格后选送,并由其通知报名考试程序。考试方式为单独考试。完成学业后必须回原单位工作。

篇2: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1、所有拟录取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录取检查之后方能正式录取,否则,录取无效;

2、教育部录取检查完毕后,我校将及时公布正式录取名单,录取通知书初步定于五月底、六月初开始发放,之前考生请勿来电来人询问;

3、对于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考生,需持录取通知书到毕业学校将个人档案以机要形式寄到报考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联合培养计划的考生个人档案邮寄到各培养单位;

4、对于往届考生,如脱离原单位,需按非定向录取,其人事档案、工资关系需转入我校,请接到录取通知书和调档函后到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将个人档案以机要形式寄到报考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人事档案未到者不予注册,并取消学籍;

5、对于不脱离原工作单位的.往届学术学位考生,需按定向录取,其人事档案、工资关系不需转入我校,读研期间只转组织关系。

定向考生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并缴纳定向培养费,否则不予录取(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对于不脱离原工作单位的往届专业学位考生,需按委培录取,其人事档案、工资关系不需转入我校。应届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按自费录取,其人事档案、工资关系需转入我校。

6、考生如果有更改录取方式(定向、非定向)的请于5月10日前和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联系人:裴金宝,联系电话:0531―86180804。

7、请已被拟录取考生于5月25日前发送电子照片至邮箱pjb@sdnu.edu.cn,用来制作校园“一卡通”、学生证等证件,务必按以下标准采集:电子版彩色免冠蓝色背景证件照片,要求为250(高)*178(宽)像素彩照,照片文件名保存为:考生身份证号.jpg(例:37252219850561.jpg)。不符合标标准者后果自负。

山东师范大学研招办

篇3: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 年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于次年开始招生。2011 级录取20 人, 2012 级录取21 人, 2013 级录取20 人, 2014 级录取19 人。学生大多是全日制教学, 每年有近一半的新生是跨专业报考。

与新闻传播的本科教育不同, 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起点就是硕士,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但由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出版教育开始时间不长, 有很多教学问题急需探索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在遵循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规范的同时,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学校工科强势的特点, 积极思考如何将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教育优势, 研究强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教育文理交叉的特色, 旨在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一) 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出版职业伦理原则, 恪守出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 掌握出版编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从事出版工作所要求的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知识, 掌握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编辑出版职业技术。第三, 能综合运用编辑出版和其他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出版传媒策划、编辑、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达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任职要求。第四,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第五, 身心健康。

(二) 设置全面的专业课程

根据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达的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对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如下: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2 个学分, 其中公共课4 个学分, 专业必修课12 个学分, 专业选修课6 个学分, 毕业论分10 个学分, 实践环节10 个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出版学概论》《编辑原理与方法》等。课程设置涵盖编辑、发行、管理, 种类包括图书、期刊、网站、数字出版等方面, 理论课程与操作课程并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考核办法可以灵活多样,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 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三) 注重“双师制”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明确表示: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 (组) 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 (组) 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 并吸收出版传媒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特定领域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 聘请出版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学院聘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物担任授课教师, 也兼任导师, 为学生提供很多业界帮助。这些业界导师有搞管理的, 也有搞业务的, 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丰富的业界经验与人脉资源, 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 推荐学生就业方面有着更侧重于实践性的作用, 与高校导师形成互补, 有效地优化学院导师队伍, 保证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全面性。

(四)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重视前沿信息

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邀请出版业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沙龙, 承办全国编辑出版年会, 及时介绍产业前沿信息。 学生对一系列前沿信息反映良好, 还经常吸引外院系学生参与。另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报考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让学生跨过这道出版界就业的门槛。

(五) 严格毕业论文审核

学位论文是对两年学习的实践总结, 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华中科技大学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遵循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结合出版实际问题, 面向出版应用, 分析研究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 重点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出版实务问题的能力。论文应以出版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 具体有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形式。学位论文完成后, 要有至少2 名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修满学分, 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出版硕士专业学位。

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特色

(一) 起点高、融合性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从本科开始, 而出版教育是从硕士研究生开始的, 这符合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 重视学科的融合性, 跨专业背景的学生更受欢迎, 拥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受欢迎, 旨在培养拥有多领域知识, 既“宽”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二) 文理交叉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强校,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奉行“文理交叉见长, 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 希望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学院在本科阶段就开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微机原理等工科课程, 这在全国是首例。

因此, 不同于其他高校偏文科的课程设置, 华中科技大学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与计算机技术、 数据库、全媒体平台等融合, 更具有学校特色, 在专业中设有“科技编辑”一方向, 更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所长, 鼓励拥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学习, 成为集技术和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三) 重视职业道德与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对出版专业硕士职业道德与能力的培养。 职业伦理包括出版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职业能力包括出版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出版编辑知识、方法、职业技术五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第一, 系统掌握编辑、出版以及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第二, 系统掌握读者调查、市场分析、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推广的知识与方法;第三, 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第四, 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第五, 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出版能力。

以上内容都融入了各门课程之中, 并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 注重对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四) 重视实践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省内外实习资源, 鼓励学生在业界实习,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行业的了解。在出版专业硕士实习方面, 学校和院系给予了大力支持, 学院设有导师专门负责专业硕士的教育工作, 并可以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络、协调、推荐。出版专业硕士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业之后, 在没有课程的情况下, 学校鼓励其去实习。学校还在不断扩展实习资源, 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此外, 在课程设置的42 个学分中, 实践环节占有10 个学分, 可以看出, 相对于其他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分以下五个:第一, 专业文书撰写。就编辑出版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文书 (比如选题报告、编辑加工记录、编辑质量报告等) 进行写作训练, 由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或实务部门专家讲授。第二, 专业设计。根据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教学, 进行图书、报纸、期刊、网页等方面的项目设计, 由任课教师或实务专家指导。第三, 专业实训。按专业方向提供实训, 按专业由教师组织, 由实务专家辅助指导。第四, 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 以课程作业或者课程论文形式完成, 有专题调研或个案研究两种类型, 由任课老师组织。第五, 专业实习实践报告。在出版传媒企业实习4 个月, 要求认真撰写实习日志、实习总结, 由实习单位填写实习鉴定, 并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回校后, 提交实习总结材料和实习鉴定意见, 并经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实践考核方式多样且务实, 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

(五) 重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作为专业硕士, 出版硕士与编辑出版硕士存在差别。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对出版实践给予指导的一门应用学科, 旨在培养具有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业人才;出版硕士更倾向于培养从事出版技术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更倾向于实践性与融合性。目前, 我国高校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 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还没有转换到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上来。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 在奖学金的评定上, 学术硕士的标准是发表文章数量, 而专业硕士是实践作品。专业硕士必须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习, 这一要求突出了专业硕士的职业导向, 学生能够更好地定位自己, 找准方向。

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读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 资金投入与教学时间问题

出版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 发展必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习建设、专家教学、内部管理上资金的投入不足;一些业界的兼职教师面临着固定的教学时间与自身工作安排发生矛盾的情况, 要求我们在出版专业硕士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二) 对软件技能、营销、管理方面的培养缺失

虽然设有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数字出版技术等课程, 但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后都认为自己对出版营销、 出版工具与技术的掌握不够, 这方面课程设置过少, 应当加大比重。

(三) 课程内容陈旧、重复, 缺少教材, 体系不完整, 实务课程较少

出版业作为传媒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 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难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课程, 容易让学生感觉陈旧无趣、不符合实际。对于研究生教学, 教材难以统一, 导师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编讲义授课, 以课题研究带动专业教学, 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 实务课程设置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 明确培养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希望将学校特色优势变为人才教育优势, 将提高专业硕士教学质量、转变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当作重中之重, 在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 突出“应用性”, 实施专业化、学术化、职业化的教育。要求对出版管理、出版营销、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向进行成体系的学习, 对学科的前沿要及时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引导研究生对实践应用大胆思考、充分创新, 提升想象力,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 明确专业方向, 发展文理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分为:大众编辑出版, 专业及科技编辑出版, 新媒体与数字出版, 出版经营管理, 出版营销, 出版国际化与跨文化出版。

由于学校出版硕士教育刚起步, 虽设立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在教学、划分方面还不尽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当设立多元发展目标, 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 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指导, 真正做到学生的“术业有专攻”。

结合工科院校特色, 着重发展新媒体、数字出版技术方向与科技编辑方向的教育。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概况、理论教育的空壳, 而是真正掌握前沿技术, 做到工科知识技能与人文社科素养的完美结合。

(三) 优化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加大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 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要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出版硕士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也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与教学质量。

在出版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首先, 要打好理论基础, 也为跨专业的同学提供学习空间。其次, 增加应用性、实务性课程, 掌握扎实的出版技术, 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再次, 要注重知识的更新, 不能一味讲授陈旧、过时的理论知识, 要注重产业的最新动态。

(四) 加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交流

出版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型, 但学科内容上拥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应当鼓励两种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学术硕士的课程侧重于理论研究, 专业硕士的课程侧重于应用, 两者具有互补性。若将两种类型的课程融会贯通,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建伟, 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李文邦.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综述[J].出版与印刷, 2008, (2) .

[3]赵欣.出版硕士人才培养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 2013, (11) .

篇4: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关键词] 英国 拉夫堡大学 体育硕士项目

一、英国拉夫堡大学及其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简介

英国的拉夫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拉夫堡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成绩斐然。在2006年《泰晤士报》上公布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位。拉夫堡大学还曾5次获得女王周年纪念奖。

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做拉夫堡体育技术学院。1919年改名为拉夫堡大学体育设施发展学院。1929年学院加入英国大学体育联盟,培养了众多高水平运动员。1931年体育系成立。1936年开设了体育专业教师培训项目。1937年开始在校园内开展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1952年开设体育专业课程。1963年更名为拉夫堡体育教育学院。1969年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体育健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977年学院与拉夫堡科技大学合并。2002年8月,更名为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拉夫堡大学的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在运动科学、休闲健身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研究成果出色,学院1992年和1996年通过了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认证。此后,该学院继续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囊括体育教育、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的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研究评估机构。

学院设有10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其中140人进修硕士课程,75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有8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进修、参加培训并获得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全英学生成绩、指导教师、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评估中,该学院被评为“优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领衔,在国际上参与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学院的毕业生在教育、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就业率高。许多学员成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世界级运动员和各地体育领域的教师、教练、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

二、体育硕士项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是该大学的特色之一,反映了英国大学体育研究生的总体情况。该项目的宗旨是培养实用与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均为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该项目中既有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有为今后研究做准备的研究课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除听课外,还要写短文,参加具体项目实习,课堂研讨,听讲座,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有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或按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

1. 体育硕士的招生

各专业招生大体相似。申请人通常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资格并对此专业感兴趣。2006年运动休闲管理班的30名学生中,30%的学生本科专业与体育相关,其余70%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本科阶段的平均学习成绩应为“良”,分数达到60分以上。申请时须先递交本科阶段的成绩单、导师推荐信和证明自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材料,如论文和做过的报告等。然后还要通过面试。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雅斯或托福等语言测试。对已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入学分数可略放宽。

2. 研究方向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10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体育学科的主要领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活动与健康、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和教练员培养研究。

3. 课程设置

拉夫堡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互结合。通过“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体育和休闲资源市场空间广阔,运动与休闲管理领域在多数国家都是重要的产业。该专业的课程为学生在运动或休闲管理方面成为决策者或经理人奠定基础。课程由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体育休闲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密切联系,并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承担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合作机构包括体育委员会、农村体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运动与休闲市场及产业、运动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经济学、财务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运动休闲管理的研究方法、科研项目。具体课程安排见表1。

4. 学业考试

不同学科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和把握信息的水平、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研究能力。这体现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多个方面。

(1)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证明:了解了所学的专业内容;能回答该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相关产业;能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以所掌握的各种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回答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阅读材料;了解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于考试评判的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正确获取并应用信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学生在应试中出现以下情况,不能通过考试:完全依赖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简单地背诵所学内容;使用错误信息;使用无关信息;不懂得所学专业;教师读不懂学员所写内容。

三、分析、比较与借鉴

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学期周期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再与我国的硕士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进而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确定,则着眼于就业,按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预测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突出实用性。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上给与指导,学生既要虚心听取导师的建议,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师资力量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校的课程,即使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2)专业划分明晰。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专业划分明晰,所设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只开设专业必修课。与英国不同,目前我国一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致使学习周期达两年半至三年。表2为我国某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别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差异。

(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的内容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结合了体育学科和法律学科,“战略管理”课,结合了体育学科与商业学科等。工具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类课程的学时较多,如“运动休闲管理的科研方法”为40学时。

(4)重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如何作演示、写报告,如何有效地组织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小组,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述意见等等。

3. 授课形式和培养宗旨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面授、自学、参观、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和自学时间安排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安排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做两次学习或研究报告,同时要完成6篇短文和实践调查报告。课后还鼓励学生参加讲座和讨论会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国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英国这种综合的授课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的院校历来重视研究。以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是英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色。不少硕士课程都有研究的成分,有些甚至很少或没有课堂授课,而以研究为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商业工作、进行科研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判标准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培养宗旨。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业考试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4. 学习周期及与其它各院系的合作

英国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清晰,安排紧凑,学习周期较短,有利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学生一般9月入学,第二年的6月末结束课程和考试,9月递交论文,10月中旬就能毕业并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无论文答辩的硬性要求。

同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不局限于一个院、系的力量。这体现了一个学校整合、调配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学科领域,特别是建立新的跨学科专业。

5.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以2004年建立于拉夫堡大学的奥林匹克问题研究中心为例,它是在英国前3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后,为2006年继续申办而成立的。这里的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明确,即为伦敦成功申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在2006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直至2012年奥运开始,乃至在更长的时期之内,有关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该课题项目至少会持续十年或更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此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思路很值得我国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训部)

篇5: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1、政治面貌及代码(ZZMM,ZZMMM)

代码 29 代码名称 柯尔克孜族 代码 代码名称

01 中国共产党党员 02 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03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0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员 05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06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07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08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09 中国致公党党员 10 九三学社社员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盟员 12 无党派民主人士 13 群众

2、民族及代码(MZ,MZM)

代码 代码名称 01 汉族 02 蒙古族 03 回族 04 藏族 05 维吾尔族 06 苗族 07 彝族 08 壮族 09 布依族 10 朝鲜族 11 满族 12 侗族 13 瑶族 14 白族 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 17 哈萨克族 18 傣族 19 黎族 20 傈僳族 21 佤族 22 畲族 23 高山族 24 拉祜族 25 水族 26 东乡族 27 纳西族 28 景颇族 土族 31 达斡尔族 32 仫佬族 33 羌族 34 布朗族 35 撒拉族 36 毛难族 37 仡佬族 38 锡伯族 39 阿昌族 40 普米族 41 塔吉克族 42 怒族

乌孜别克族 44 俄罗斯族 45 鄂温克族 46 崩龙族 47 保安族 48 裕固族 49 京族 50 塔塔尔族 51 独龙族 52 鄂伦春族 53 赫哲族 54 门巴族 55 珞巴族 56 基诺族 97 其他

外国血统中国籍人士

3、户口所在省市及代码(HKSZSS,HKSZSSM)攻读本学位前户口所在省市及代码

代码 代码名称 11 北京市 12 天津市 13 河北省 14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21 辽宁省 22 吉林省 23 黑龙江省 31 上海市 32 江苏省 33 浙江省 34

安徽省 代码 代码名称 35 福建省 36 江西省 37 山东省 41 河南省 42 湖北省 43 湖南省 44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 海南省 50 重庆市 51 四川省 52 贵州省 53 云南省 54 西藏自治区 61 陕西省 62 甘肃省 63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1 台湾 81 香港 82 澳门

4、论文题目(LWTM):一般不超过20字

5、论文关键词(LWGJC):3-5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 ‘,’隔开

6、论文类型及论文类型码(LWLX,LWLXM)

代码 代码名称 01 基础研究 02 应用研究 03 综合研究 99 其它

7、论文选题来源及论文选题来源码(LWXTLY,LWXTLYM)

代码 代码名称

02 973、863项目

04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7 中央、国家各部门项目

09 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

代码 代码名称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与港、澳、台合作研究项 14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15 外资项目 16 学校自选项目 17 国防项目 90 非立项 99 其他

8、前置学位及前置学位码(QZXW,QZWXM):入学前所获学位及代码

401 哲学学士学位 402 经济学学士学位 403 法学学士学位 404 教育学学士学位 405 文学学士学位 406 历史学学士学位 407 理学学士学位 408 工学学士学位 409 农学学士学位 410 医学学士学位 411 军事学学士学位 412 管理学学士学位

444 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

000 无学位 900 境外学位

9、前置学历及前置学历码(QZXL,QZXLM):入学前所获学历及代码

代码 代码名称 1 博士研究生 2 硕士研究生 3 本科毕业 4 本科结业 5 专科毕业生 9 其他

10、获前置学位年月(HQZXWNY):如2010年7月格式为:201007

11、前置学位单位及前置学位单位码(QZXWDW,QZXWDWM):如:新疆大学 10755 授予学位的单位及单位代码如:新疆大学 10755 如毕业学校名称发生变更或学校合并,请以最新名称为准。

12、论文字数(LWZS):以万计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13、论文开始日期(LWKSRQ):论文开始日期如2009年3月1日格式为20090301

14、论文开始日期(LWKSRQ):论文开始日期如2009年3月1日格式为20090301

15、除按照上述要求填写外,其余信息如: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号、导师(姓名、职称、年龄、性别)必须仔细核对并更正。

篇6: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全国统考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⑴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⑵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英语达到四级水平,报考医学门类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涵盖的二级学科专业的考生还必须具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⑷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⑸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报考MBA联考、MPA联考、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的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大专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有研究生毕业学历或已获硕士学位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毕业后没有就业或就业时间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许报考。

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的条件:1.符合统考的学历条件。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下列13个专业不得报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

报考“法律硕士(法学)联考”的条件:1.符合统考的学历条件。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方可报考)。

推荐免试生:必须为收到我校接收函且取得考生所在学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同学。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见中南大学201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说明。

二、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及时间:2011年10月10-31日上网提交信息(牢记报名编号和密码),2011年9月25日-29日应届本科毕业生可预报名。报考单考(只限强军计划,且必须经我校资格审查后方可在网报)、MBA、MPA及工程管理的考生的报名点只能选择为中南大学。

1、网上报名须知:A、在规定的网报时间进行网报。B、必须按网报要求慎重填写所有信息项。特别强调:①特别注意“报名点”、“考试方式”、“考试科目”的选择是否正确;②如“第一志愿报考单位”或“报考方式”或“报名点”出错,则只能在规定的网报时间内重新网报;③身份证号码绝对不能错;④网报截止后所有信息将无法修改。C、报名点的选择要慎重。如报名点你选择为某一报名点,那你一定且只能到选定的报名点交费、照相和参加考试。D、考试方式和考试科目的选择要慎重。E、中南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通讯地址最好填写为“中南大学XX校区XX学院XX考生收”。中南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档案和学习单位一定填写为“中南大学XX学院(年级办)”。F、今年我校报名点只设校本部一个考点。

2、现场照相及时间:2011年11月10-14日持本人身份证(应届毕业生加学生证,非应届毕业生带毕业证或学位证,现役军人须出示师级以上政治部证明),到你网报时选定的报名点凭报名编号进行现场交费、照相。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交费和照相者,报考无效。所填各种信息及相关证件必须真实,凡报名造假者,一经查实,取消报考、复试、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

三、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2012年1月7日-8日。初试地点:考生在报名点指定的地点参加考试。复试时间、地点、内容及方式由我校自定,并在复试通知书中直接通知考生。

四、录取:我校根据考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及档案单位政审材料进行差额复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五、研招办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邮编:410083;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校本部三办公楼301;

篇7: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我校2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有两种类别: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查询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和历年试题可浏览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61.187.55.45/yjsc/yjszs/shuoshi.asp)。研招办有招生简章备索。联系电话:0731-84618111,传真:0731-84618198.

第一部分 研究生奖励与资助政策

一、国家奖学金

1、奖励对象

取得学籍的所有全日制脱产类研究生均可申请。

2.发放标准

现行评选比例约占可参评人数的8%,硕士研究生为每生每年0元。

二、学校助学金(此为现行标准,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或会调整)

1、发放对象

已取得学籍且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已转入学校的脱产类研究生。

2、发放标准

(1)在培养年限内,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5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

(2)在培养年限内,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2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

三、研究生三助津贴

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各类岗位每月津贴高达500元。

四、优秀生源奖

1、奖励对象

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且入学考试综合成绩列所报考专业第一的统考考生。

2、发放标准

每个专业评选1人,每人奖金1000元。

五、学习优秀奖学金

1、奖励对象

二年级全日制研究生。

2、发放标准

硕士按50%的比例评选,一等奖学金每人2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1000元。

六、科研成就奖学金

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并依据参评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或取得其它突出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等级进行评选。

七、优秀学位论文奖励

1、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

2、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每篇奖励2000元。

八、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

1、奖励对象

工作时间满一年的研究生干部。

2、发放标准

每年按研究生干部总人数10%的比例评选,每人1000元。

九、北美校友会奖学金

1、奖励对象

已取得学籍的全日制脱产类研究生。

2、发放标准

每年评选2人,每人奖励600美元。

十、关工委奖学金

1、奖励对象

购买了大学生平安健康保险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脱产类研究生。

2、发放标准

每年名额为7-8名,每人奖励1000元。

十一、兽医科学奖

1、奖励对象

动物医学院二、三年级在读研究生。

2、发放标准

每年评选3人,总金额10000元。

十二、新华扬奖学金

1、奖励对象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

2、发放标准

每年评选5-7人,一等奖学金每人2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1000元。

十三、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人才培养基金会奖学金

奖励对象

药用植物资源工程三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

发放标准

每年评2-3人,奖金每人2000元。

十四、各级各类竞赛的学校配套奖励

具体奖励办法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奖励暂行办法》湘农大[]12号文件执行。

第二部分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我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方式有三种:全国统一考试、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

一、全国统一考试

(一)报考条件:报名参加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3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程序

报名程序以及时间安排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三)考试(初试与复试)

考试时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初试科目:初试科目一般为四门,即思想政治理论(或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前三位阿拉伯数字是该考试科目的代号,考生务必在有关报考表格上的相应栏目中填写清楚考试科目的名称及代码。

教育学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初试科目为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及专业基础综合,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一的满分值各为100分,专业基础综合的满分值为300分。教育学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综合由我校自主命题。

其余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专业基础课(第三单元)、专业课(第四单元),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我校农学门类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考试科目均采用自命题。

我校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第一单元: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第二单元:201-英语一、204-英语二

第三单元:302-数学二、303-数学三。

3、复试

复试时间:一般在2014年4月份。具体时间以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时间为准。

复试内容:包括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专业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以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具体见2014年4月份我校研究生处招生网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方案》。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

(四)录取

录取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二、推荐免试

篇8: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说明

关键词:“3+3”方案,教育硕士,优势

“3+3”教育硕士属于推免生,即在本科四年级,从我校各学院各学科具备学校规定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师范生中遴选。“3+3”教育硕士在本科四年级可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毫无疑问,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实施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和学生的观念尚未转变等原因,这一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方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3+3”方案

“3+3”方案中的第一个“3”是指学生在本科一至三年级完成本科阶段的教育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而言,师范类学生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除教育实习)在本科三年级就已经全部结束。在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对于优秀本科生进行选拔培养的这种操作模式(三年修完本科学分)也是学位政策允许的[1]。这是遴选推免生和实施“3+3”方案的基本前提。

“3+3”方案中的第二个“3”是指学生在本科四年级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一二年级完成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对于推免生而言,他们既不需要进行紧张的考研复习,也不需要为就业压力烦恼,这为他们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也为实施“3+3”方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二、“3+3”方案的优势

(一)吸纳优质生源。

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直不高,绝大多数是调剂生,很少有推免生到我校就读。“3+3”教育硕士属于推免生,是本科阶段的优秀学生,实施“3+3”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把本科阶段的优秀师范生发掘出来,让他们留在本校继续深造。

(二)优化教师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2]。为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3+3”教育硕士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首先,“3+3”教育硕士本身是优秀的本科师范类毕业生。第二,“3+3”教育硕士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完成理论学习,研究生阶段主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第三,“3+3”教育硕士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这是新型教师所必备的。因此,“3+3”方案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新型教师。

(三)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3+3”教育硕士在本科四年级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让他们从奔波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这一年的空闲时间,提前完成理论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前年才开始实施“3+3”方案,目前仍缺乏相应的培养和管理经验。结合笔者的经历,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其一,从学校层面来看,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有待完善。由于“3+3”教育硕士在本科四年级具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双重身份,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课程安排、学籍管理等。其二,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的热情并不高。

四、完善“3+3”方案

(一)学校层面

1、完善“本硕连读”体系。

“3+3”方案属于“本硕连读”人才培养计划,这必然需要学校解决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衔接问题。首先,学校应完善“3+3”学生的选拨方式,以吸纳更多的优秀本科师范生进一步深造。其次,学校应加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管理,避免课程重复设置。本科阶段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水平,研究生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

2、注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推荐优秀中学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鼓励学生深入中学教学课堂,锻炼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要举办教学创新比赛和邀请优秀中学教师来我校做讲座,为学生提供交流、切磋、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二)学生层面

1、转变学习方式。

正如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刁永锋教授所言:“3+3”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关注学科教育发展动向,提升基础教育的研究能力;要改变学习方式,能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力争成为既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骨干教师[3]。

2、宽专业,厚基础。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知识。但仅仅具备这些却远远不够,“3+3”学生必须树立“宽专业、厚基础”的理念。一方面,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获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3”方案是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举措,要继续发挥这一方案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学校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完善这一方案。“3+3”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树立“宽专业、厚基础”理念,争取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苑.上海师范大学“3+3”教师教育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19-24.

[2]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公务员制度练习卷三下一篇:庆祝圣诞节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