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势成语典故及意思

2024-04-15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及意思(精选6篇)

篇1:趋炎附势成语典故及意思

趋炎附势,汉语成语,拼音是qū yán fù sh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趋炎附势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趋炎附势成语解析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二、趋炎附势成语典故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三、趋炎附势成语造句

1、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头啊!

2、他这种趋炎附势的人,不值得交往。

3、媒体名义上是自由的,虽然趋炎附势,而且常被官员骚扰。

4、目前社会上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不已。

5、不能怪他们趋炎附势,要怪就怪自己做的不够好。

6、他专好趋炎附势,谁都瞧不起他。

7、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不招人鄙视。

8、即使由于装备和技术的关系,露营本身已经成为一个趋炎附势的问题。

9、四阿哥:我们不能够怪他们趋炎附势,要怪就怪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10、也许是人性的弱点吧!社会上像他那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人还真不少。

11、一个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气,有操守,不可趋炎附势。

12、见风使舵者,趋炎附势者改变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以适应目前的需要。

13、使用这些字样的动机是庄严肃穆而非趋炎附势。

14、在我看来,他就是个趋炎附势的机会主义者。

15、今天在会议上,他那趋炎附势的丑态,实在令人噁心。

16、不喜欢趋炎附势,渐渐习惯随遇而安的生活。

17、抗战时期,一些汉奸依靠日本侵略者,趋炎附势,欺压同胞,广大百姓对他们憎恨无比。

18、越是贪官越爱趋炎附势。

19、踌躇满志的邓武迪拿着那只宝贝苹果,陶醉在大伙趋炎附势的注意中。

20、你与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深交(趋炎附势造句,小心近墨者黑。

21、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必理会他!

22、你是一个变节分子,是个趋炎附势之徒!是个肆无忌惮不要脸的机会主义者!

23、官廉首要的是不贪,不腐,不昏;民廉首要的是不贿,不媚,不借官光,不趋炎附势。

24、他当上议员后,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很快成为他家的常客。

25、他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态令人不敢恭维。

26、这种趋炎附势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27、趋炎附势是小人行径,不是我们君子所为。

28、我瞧不起这种靠趋炎附势,得到重用的人。

29、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或视权臣脸色行事。

30、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

31、看看狗右小人德行,投石下井,趋炎附势。

32、攀龙附凤趋炎附势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吮痈舐痔偷合苟容投其所好。

33、江湖各小帮派不过是来瞧热闹,看风使舵,趋炎附势。

34、不过,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和现实。

篇2:趋炎附势成语典故及意思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篇3: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4:靡靡之音成语意思及典故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二、靡靡之音成语典故

传说殷末乐师延为纣王作曲,纣王听而倦。武王伐纣时,乐师延抢琴东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乐声靡靡传出。

公元前534年,卫国灵公应邀去参加晋国虒祁宫庆典。朝辞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胧之中忽有琴鼓丝竹之音。他披衣俯窗,侧耳细听,时隐时现,微妙悦耳,问及左右,都说听不见。便召来乐师涓。听后,涓告诉灵公:“臣能识其略矣,须更一宿,臣能写之”。夜半,玄音复发。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灵公听后,龙颜大开,问其究竟。涓道:“先时,纣王命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帝辛欲杀之,无奈而谱曲。纣王喜声色,朝歌暮舞,通宵达旦,隧失天下,师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惊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说服灵公禁声色,绝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诬上行私。灵公却视毒草为香花,砒霜为冰糖,不介其意,越听越迷。至晋国后,灵公见虒祁宫如此富丽堂皇,诸侯济济无不称道。待酒酣将醉时,便唤涓曰:“过濮水所获妙曲,速援琴以助雅兴。”涓不肯,后迫于灵公之威,不得不弹。未等弹完,师旷厉声制止道:“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灵公亦不听劝阻,随使歌伎伴乐起舞。

朝晋归来,灵公贪图享乐的私欲与日俱增,见自己的重华宫简直不能和晋国妃妾宫女所住的厢房相比,便扩修重华宫,新建卫王殿。真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三、靡靡之音成语造句

1、灯光明灭的镭射厅里正播放着靡靡之音。

2、这首歌曾经被认定为是靡靡之音而被禁止播放。

3、这首歌曲的内容实在不雅,可以称为靡靡之音了。

4、现在有些酒吧尽放靡靡之音,真叫人讨厌。

5、有些歌舞厅不顾法律的规定,放些靡靡之音。

6、学校应该大力向青少年推荐优秀歌曲,以抵制靡靡之音对学生的侵害。

7、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少听为妙。

8、他写的曲子有别於时下流行的靡靡之音,难怪一出唱片马上就获得广大的回响。

9、当我攀爬之时,城市的靡靡之音,就像远处传来的轻声低吟。

10、学会中国汉字,你可以学会唱美女邓丽君的全部歌曲:靡靡之音,非常OK。

11、那些靡靡之音,听了就让人肉麻,纯粹是无病呻吟。

12、30年文化记忆:从“伤痕文学”到“靡靡之音”。

13、常听靡靡之音,难免意志消沉,精神涣散。

14、这真是一首烂歌,你怎么会听这样的靡靡之音呢?

15、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滥写“靡靡之音”,腐蚀人民的战斗意志。

16、少年郎啊!少年郎!怕早已忘了这靡靡之音,当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也。

17、是靡靡之音,还是糜糜之音?netease。

18、这种音乐听久了,令人有种颓丧的感觉,难怪有人称它为靡靡之音。

19、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喜欢独自漫步在风的温柔中,倾听秋风的靡靡之音。

篇5:德高望重成语意思及典故

德, 品德;望,声望。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多称颂 年高而有名望的人。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二、德高望重成语典故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 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 富弼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的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富弼在 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

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三、德高望重成语造句

1、哎,老桥,你如一位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2、爷爷是位老教授,德高望重,桃李满园。

3、陈教授一生严谨治学,德高望重。

4、爷爷德高望重,村里人都很尊敬他。

5、啊,老桥,你如一位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6、邻居张爷爷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7、张爷爷在村里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8、德高望重的王大妈非常擅于调解纠纷。

9、人们非常尊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10、王教授德高望重、业务精湛,我们非常仰慕他。

11、王爷爷在村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12、少林寺德高望重的大师亲自演示了这古老的运动。

13、专业评审团将邀请德高望重的行业专家出任评审团顾问.

14、他白发银须,脸庞睿智,看起来德高望重。

15、那个武术表演是当地少林寺德高望重的高僧亲自表演给大家的。

16、李老德高望重,今日被选为政协主席,可说是众望所归了。

17、不过从某些方面看,塔塔先生这么德高望重是不合常理的。

18、你要是拜了哪位德高望重的人为老师你一定回受他很大的影响。

19、陈老师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高级教师。

篇6:捕风捉影成语意思及典故

捕风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宋·朱熹《学一》

二、捕风捉影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连用:常与“语焉不详”连用。 活用:可活用作“捕风系影”,“系风捕影”,“捕影拿风”。 辨析:“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实,都含贬义。但“捕风捉影”重在表示没有确凿根据,缺乏事实;“无中生有”则重在表示凭空捏造。

三、捕风捉影成语造句

1、我们决不要附和那些捕风捉影的事。

2、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3、找东西也得费心想想从那儿着手较好,像这样捕风捉影地乱找,有什麽用?

4、做事情要确实,捕风捉影地瞎搞,徒劳无功。

5、为了强调对方人品的不是,他更捕风捉影地捏造了许多传闻。

6、要击败捕风捉影者,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保持冷静,专业,对读者的言论持开放性态度。

7、对于捕风捉影的谣言,我们切不可相信。

8、记载历史,一定要基于史实,不可捕风捉影,向壁虚造。

9、找东西也得费心想想从那儿着手较好,像这样捕风捉影地乱找,有什么用?

10、这个緋闻纯粹是捕风捉影的谣言,是有人见不得她好,编造出来的。

11、他指责媒体捕风捉影,蓄意制造麻烦。

12、表哥最爱捕风捉影了,等你揭穿了他的谎言,他就说是闹着玩的。

上一篇:端午节吃五黄传统习俗由来下一篇:爱己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