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萁成语的释义及典故

2024-04-11

煮豆燃萁成语的释义及典故(共9篇)

篇1:煮豆燃萁成语的释义及典故

一、煮豆燃萁成语的解释

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做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做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二、煮豆燃萁成语的典故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

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煮豆燃萁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萁,豆秸。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

三、煮豆燃萁成语的造句

1、煮豆燃萁,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

2、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马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便煮豆燃萁,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4、同派政治集团内,煮豆燃萁,同室操戈的事,屡见不鲜。

5、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盘根错节”和“煮豆燃萁”。

6、这算是煮豆燃萁,还是老顽童的左右互搏呢?道德经中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道生一二三。

7、骨肉相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8、为了钱,人们可以卖儿卖女;为了钱,人们可以丢弃良知;为了钱,人们可以抛弃道德;为了钱,人们可以骨肉相残、煮豆燃萁。

篇2:煮豆燃萁成语的释义及典故

楚汉相争时,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兵进攻齐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去救援。结果被韩信打得大败,龙且战死。

项羽见韩信很有本事,于是就派武陟去劝说韩信脱离汉王刘邦,自己独自称王。韩信拒绝了武陟的劝诱,对他说:“我以前在项王部下,职位低下,说话没有人听,计谋没有人用,所以我改投汉王刘邦。现在汉王授我大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军队。他脱下衣服给我穿,分出食物给我吃。我说的话,他能听从,我的计谋他能采纳。汉王这样信任我、尊重我,我怎能背离他呢?”武陟见劝说不成,只好失望地回去了。

【解释】解:解开、脱掉。推:让。意思是: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篇3: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4:关于成语“曾经沧海”的释义

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诗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曾经沧海”即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脱胎而来,因此,二者的意义有密切的关联。《离思》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思念之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沧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云,天下云之美也。经历过沧海水、看过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后来人们常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很难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既可以比喻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场面,于是人们也用它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在使用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被人们压缩成“曾经沧海”,但“沧海”的比喻意义未变,既比喻真挚的爱情,也比喻较大的场面,因而,“曾经沧海”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曾经沧海”的两个意义出现的频率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所不同,后者较多被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报纸{1}中,共找到46个“曾经沧海”的用例,其中29个意义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其他17

个都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如:

一直以为,现代人的爱情如同哪吒的莲花,或是一场小感冒,败了再开,去去就来。曾经沧海,历尽千帆之后,方喃喃自语:“我已经不会再爱了。”(辛心《爱情是只什么鸟》,《江南时报》2003年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唯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经沧海过多少次,你与他的恋爱,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看不惯和看不起》,《京华时报》2003年1月15日第A21版)

曾经沧海的女主角因为害怕心再受伤,毅然选择分手,她宁肯让一段梦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随风而逝,也不愿面对可能发生的爱情之死。(顾小白《永恒凄美的怅惘》,《京华时报》2002年3月9日第22版)

虽然“曾经沧海”被用于爱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说明这种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现代汉语词典》却无视这一语言事实,在释义中没有交代这一用法。因此说,《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对这一成语的释义进行修订,使之真正做到准确。

注 释

篇5: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篇6:安步当车成语的释义及典故

2、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3、厂里离家很近,他上下班都是安步当车。

4、我家离学校不远,上学放学我都是安步当车。

5、李老师上下班从不坐车,他风趣地说:我这是安步当车,自享其乐。。

篇7:一诺千金成语释义及典故

一、一诺千金成语解释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二、一诺千金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一诺千金配图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三、一诺千金成语造句

1.诚信是诗圣李白的“一诺千金”;诚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诚信是儒家学中的“事实求是”;诚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坚守原则;不是固执死板,而是仁爱负责。

2.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断,一诺千金。

3.你尽可放心。他为人一诺千金,既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办好。

4.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

5.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6.男人在没有女人之前,总是认为男人应当一诺千金;男人有了女人之后,明白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

7.古人的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乃是此“诚信”的体现。

8.信用乃企业立身之本,金旭一诺千金亲爱的朋友,金旭愿与您用信心与智慧共创锦绣前程。

9.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0.千金一诺的质量,一诺千金的服务。

11.勾践思绪万千,他想卧薪尝胆,他对夫差一诺千金地卧薪尝胆。

12.男人可以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女人能么?男人呐!我骄傲,我自豪!男人的高姿态!

13.妈妈一诺千金,真守信用!

14.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一诺千金,刻苦训练。

15.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

16.我是个一诺千金的人,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做到的。

17.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不会轻易食言!

18.一诺千金,有诺必践,传送着中国的极大诚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襟怀,赢得了世贸成员和国际舆论的佳评。

19.我虽不是你们江湖人,但也知道一诺千金,九死不悔。

篇8:古代的成语典故和释义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篇9:画龙点睛的典故释义及历史典故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奇怪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许多观看者对此不解,问他:“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上眼睛呢?是否点眼睛很难?”张僧繇郑重地回答:“眼睛是龙的精髓所在。点睛很容易,但一点上,龙就会破壁乘云飞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纷纷要求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

张僧繇一再解释,龙点了眼睛要飞走,但大家执意要他点睛。于是他提起画笔,运足气力,刚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就乌云翻滚,雷电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两条刚点上眼睛的白龙腾空而起,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两条未点睛的白龙,仍留在墙壁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眼了。

【成长心语】

上一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下一篇:做十天的奇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