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

2024-05-05

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共8篇)

篇1: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

小学美术优质课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欣赏、感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感受运动对我们的重要性。

(2)通过教师的示范、课件欣赏等活动,使学生能表现出运动中的人物动态及运动的场景。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运动的美、健康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运动的美和健康的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使学生能初步表现运动中的人物动态。

教学难点:

正确表现不同运动中的人物动态、运动场景和运动器材。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油画棒。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水彩颜料等常规美术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律动激趣

师:“今天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上一节轻松、愉快的美术课。你们可以放松一些,坐得随意一点。陈老师平时学习累了,总喜欢转转脖子,动动身子,哼哼自己喜欢的歌:‘左三圈,右三圈……’你们听过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做做运动吧!”

2. 交流探讨,感受运动的重要性

师:“运动了一下是不是感到放松多了?刚才陈老师看见很多小朋友在运动的时候非常兴奋,你觉得运动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

(师生交流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健康、快乐、团队精神等)

3. 揭示课题

师:“运动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真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大家来运动》一课,一起来感受运动的美吧!”(揭题,出示课题——《大家来运动》)

二、分层深入,解决重难点

1. 图片欣赏,了解动作

师:“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20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福娃。”

师:“你最喜欢哪幅图片里的福娃?它表演的是什么运动?动作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福娃图片)

2. 开展游戏,引导观察

师:“我听说咱们班也有不少运动健将,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绳子,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表现真精彩,谁能来说说他刚才的动作是怎样的?”(出示板书——动作)

3.师生合作示范:

师:“谁能用这个小纸人来摆一摆他的动作?”

(学生在投影仪下用纸人摆动作,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4.摆一摆自己课间喜欢做的运动

师:“除了跳绳,你们在课间休息时还喜欢做什么运动?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纸人来摆一摆。”

(学生尝试用纸人摆动作,教师巡视指导,遇到典型的.例子加以展示、点评)

5. 教师示范

师:“刚才这位同学帮老师摆出了跳绳的动作,现在老师要用油画棒把它画出来,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使用颜色的先后顺序。”(板书——运动器材)

师:“跳绳的动作还可以怎么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自己的范画上粘上事先画好的其他跳绳动作的人)

6. 分析构图,讨论背景

师:“现在画面完整了吗?还需要添加什么?”

生:“背景。”(板书——背景)

师 :“背景可以画些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出示几幅有背景的范作)

师:“如果让你给自己喜欢的运动来添画运动的场景,你会画些什么?”

7. 学生作品欣赏

师:“抓住运动中人物的动作、器材,再加上合适的背景,就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画。今天陈老师也给你们带来其他小朋友们的画,想看吗?”(课件出示学生作品)

8. 课堂练习,检验成果:

师:“看了其他小朋友们的画,你想来画画自己喜欢的运动吗?”

布置作业要求: 画一画你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给自己的画加上合适、有趣的背景。

三、作业评价

1. 学生互评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画

师:“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人物动作上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点评

四、课后拓展

1. 课后小结

师:“小朋友们,你从今天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对我们的重要性。)

2. 为自己制订一份运动计划表。

篇2: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不同领域线的感悟与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态的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魅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在临摹、写生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对传统中国工笔画的感悟与欣赏,培养学生养成崇尚文明,传承文明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线的不同存在形式和韵律美。

2、欣赏研究中国历代画家对线的精妙的运用,学习他们用丰富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

难点: 感受不同形态的线产生不同感觉和艺术效果,学会用线的多种表现技法表达思想情感,丰富造型手段。

三、教学过程:

1. 引导阶段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跟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做个互动的小游戏,游戏规则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造型,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造型会让你们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看看哪些同学能够想的最多,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你觉得对的都可以说出来!

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想象力很丰富!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线的存在吗?

学生回答。

师: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线的存在,但是这些线都是存在于具体的形象中,我们要把这些线都提取出来,也就是用线把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线的世界,一起感受线的魅力。出示幻灯片1《线的魅力》

2、发展阶段

(1)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线的形态,我们可以把线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直线,曲线。

边演示幻灯片2 直线里面又可以按照线的位置,方向不同分为: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曲线又可分为螺旋线,弧线,波浪线已及不规则的曲线。

(2)师:不同的线条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出示幻灯片(连线题)根据你的感受联系。

(3)不同形态的线条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给人丰富的联想,如音乐能表现人的情感一样,线条还具有节奏和韵律,请大家看这幅作品《反弹琵琶》,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在这幅作品中,线起了哪些作用?

师总结:线既可以造型,又可用不同的线及其疏密布局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协奏曲。”自古以来,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同时中国画的线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条魅力。

幻灯片《出示龙凤人物图》,画面主要位置绘一侧身而立的女子,身着长袍,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凤,凤头上昂,振翼奋爪,呈奋起状,龙双足曲伸,势若扶摇直上,此画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线描纹饰经过精心处理,曲直配合适当。

《烈女仁智图》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通称为“高古游丝描”

《捣连图》唐张萱,唐代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萱正是以擅长画贵族妇女而著称的人物画家,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

师: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条,历史非常悠久,独具魅力,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艺术更是古代线描艺术中的奇葩,画师用简练,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出示《朝元图》

我国明代有一位画家极为注重线条的运用,他就是陈洪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水浒叶子》流传最广,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出示幻灯片

介绍:《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

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

请学生比较作品中的梁山好汉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一致吗?

学生回答。

(4)比较朝元图与水浒叶子中的线条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朝元图曲线较多,线条圆润流畅,富有节奏感,表现宗教人物的庄严,肃穆。

水浒叶子折现较多,线条方折刚硬,更好的表现了梁山好汉的性情。

(5)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来体验两幅作品的不同运笔,临摹示范,边讲解运笔技巧。

3、练习阶段

作业要求:

1、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摹朝元图或水浒叶子中的任意一个人物,注意线条的不同表现。

2、可用铅笔起稿,再用钢笔或毛笔勾线。

4、作业展评

自评:有没有把作品中线条的特点表现出来?

互评:评价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师评:多鼓励学生,

5、小结

篇3:课件不是优质课的必备

目前, 只要是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就少不了课件, 好像少了它就成不了优质课, 有了它就能获得评委的好评, 就能获得奖项。这种不顾实际, 任意“拔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许多评委在评课时几乎都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与否作为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不科学, 而且会造成教师滥用课件的局面, 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 只有准确定位和把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才能根据具体内容正确合理地选择课件, 那种过分夸大课件功能, 教师上课几乎不动用课本, 学生几乎不接触教材, 一切跟着课件走的做法, 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管到什么时候, 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课件永远只能姓“辅”。

课件是用来解决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内容时所用的教学手段, 是辅助课堂教学的, 并非是教学中的主角。用课件上课就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 先得请农技员分析一下庄稼缺少什么“微量元素”, 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肥。施错了肥不但不会促进庄稼生长, 有时还会起反作用。课也同样如此, 是否需要课件, 要依据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 有的课上使用课件, 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有的课用上课件却适得其反, 使学生对问题和内容的理解一头雾水。

那么, 哪些教学内容适宜用课件呢?

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 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类内容, 教者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化难为易,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 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让课的难点在不知觉中得到巧妙化解。但切忌将整个教学过程制作成课件, 或把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做成课件。

制作有效的课件,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水平, 对教材和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制作课件时, 教师除要结合教材分析出一节课的重难点外, 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出哪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其次, 教师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件制作能力。制作课件时, 要思考如何才能为学生施足“肥”量, 让学生有了课件这种“营养肥料”就能迅速生长, 即教师要有较高的课件设计水平与制作能力。对于部分仍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来讲, 不能为了迎合这个趋势, 照搬别人的课件上课。借用别人课件固然可以, 但需要改进。别人的课件是课件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相关教学理念设计而成的, 具有个性化和特殊性, 它凝聚的是课件设计者个人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教学思想, 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不适用于所有教师, 是不可移植的。借用别人课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做些改动, 然后方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 课件不应该仅成为公开课、示范课等的专用“服装”, 平时上课根据需要也可选用课件。另外还要注意的是, 评课者在评课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勿被那种披着“多媒体”外衣, 而内涵不足的课堂教学所迷惑。

篇4:由优质课比赛看多媒体课件教学

电工专业理论课,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逻辑性强。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讲清。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可以化繁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全方位地组织教学。因此,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甚至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因素。

一、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多媒体集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因而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教学信息容易接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合理运用多媒体,可增强讲授的表现力,提高展示的直观性,增强演示的逼真性,扩大教学的知识量,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2.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将一些电工实验、现象、过程及图景在计算机上模拟,以图、文、声并用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充分表现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将抽象、无法亲身感知的,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它们有的是实验中有危险的现象,有的是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有的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有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例如:PN结的导电过程、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放大电路的放大过程、零点漂移现象、整流电路的工作波形、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等等。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只能结合课本插图利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图景,也就很难领悟知识的内涵,只能死记结论。在课件中引用形象有趣的录像,看似不关联但意义深远,不但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而且使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弥补了常规教学不足。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通过本次教学比赛发现,有些老师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上存在误区:

1.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

比赛中发现,个别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看得过于重要,认为上课时找一个“对口”的课件,从头到尾操作一遍,所有知识都让计算机来讲解、提示、点评;或者把传统课堂上的板书内容全部照搬到多媒体上,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用屏幕代替黑板,上课时只动嘴不动手,照屏宣科,少有讲授,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又把自己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还有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结果是多媒体变成了独媒体。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教案、图片“搬”到电脑上,那与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美丽、漂亮却内容贫乏,教学却很可能会陷入模式化的僵局。

2.夸大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论什么课程内容都用多媒体教学。如有些课程,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方程的讲解、例题的演示过程等,需学生深入思考、慢慢理解、细细品味,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过程写在黑板上,边讲边板演,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进一步理解其内容,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情况千差万别,多媒体教学因课程内容而异,并非所有的课程及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一门课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不能赶时髦,随大流。

3.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在比赛中看出,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从课程开头导入,中间讲解、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均制作成课件。课件制作得很精美,动画制作得很漂亮,文本颜色也很鲜亮,但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只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很少抬头看学生,不注意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与学生交流,既没有学生提问,也没有课堂讨论,不了解学生接受的情况,更谈不上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了。教学本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多媒体“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才能快乐地学习,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过分渲染多媒体技术,忽视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课件与传统教学比较,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仅仅起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多媒体课件只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和更为先进的手段加入到教学中,与传统教学媒体、常规电教媒体优化组合,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特别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不能用多媒体取代常规教学,更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比赛中还发现,部分教师以为只要采用了多媒体就能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于是,不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所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这就出现了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投入在追求媒体外观上,而对于课程内容的钻研和在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方面则花费精力不足,从而使整个教学变成了向学生展示先进的媒体技术,动感画面、视频材料、音像的阵地。不管与教学内容相关还是无关一股脑儿都用上,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其结果是形式掩盖了内容,而不是表现了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略了课件所体现的规律性。学生形象地说:“上这样的课好像是看了一部没有主题的娱乐片,感到有趣,但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

5.用多媒体课件取代实验和实际操作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能展示实验和常规媒体无法展示的现象,如果实验能很好展示的内容最好不要让课件去模拟。如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的关系,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等,不实际操作实验,仅仅用动画去模拟,学生会怀疑其真实性。能够实际操作的实验可以先操作,让学生观察到其真实的现象,然后再用电脑模拟出来,利用课件能放慢和暂停等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把更多知识教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和探讨,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三、多媒体课件使用的现状

目前,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只是在条件优越的学校和公开课中得到广泛使用。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原因:

1.硬件设备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需要一个操作平台,至少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和一部投影仪,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无力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较少,硬件设备不足,限制了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

2.软件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选题、设计到实现全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一线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有限,而且日常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学科教师没有时间练习,以达到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程度。所以课件的设计制作一般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完成,他们虽然有十分专业的电脑技术,但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制作的课件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有些偏差,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了“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Internet已融入各行各业,许多教育服务网站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但在网上寻找合适的课件费时费力,而这些课件往往是别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适用性不强。

四、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前景

课件要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软件方面,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交流、评比、竞赛、观摩等活动,比如本次优质课大赛明确规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对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开展校际协作,多媒体需要建立相关的课件素材资源库,将优秀的课件和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将教学中不直观的现象作成素材,方便教师制作课件时调用,这样才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制作者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辅助地位,掌握它的长处与短处,要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作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要求的优秀课件,以期更好地和传统教学相配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实效,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篇5: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

这次我有幸到省城济南观摩学习山东省初中美术优质课的评选,感到非常荣幸。学习过程中的我就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美美地吃上了一顿“大餐”,美味的大餐不但让我感到满足,也给我带来了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我就像一个贫穷的学生渴望得到一本书,上帝却给了我一个书屋,这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美”。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觉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含义。每位老师都深藏不露,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美术课的各种讲课技巧与方法,老师们的学识,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教学技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不同地域采用的不同版本教材,让这次的优质课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老师讲的是设计,有的讲的是绘画,有的讲的是手工制作,有的讲的泥雕,有的讲的是现代艺术观赏,有的讲的是民间剪纸,有的讲的是幽默连环画„„不管他们讲的哪个方面的知识,都让我感到知识有着无穷的力量,是永远都学不完的。

第一节济南外国语学校陈萌老师的课就深深地打动了我。陈萌老师讲的是人教版的《画家笔下的色彩》,与我们课本上的《向日葵》一课是类似的。听这节课时,我想起了我给学生上课时的情景。这节课主要讲的是色彩的亮度、纯度对比、色彩搭配和变化。但是单单给学生讲色彩他们是没法接受和理解的。我就主要讲解了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的色彩对比和变化,更多地讲解了梵高的人生经历与现代人对梵高作品的评价。而陈萌老师却用看,玩,喝,做,比的方法

把这节课最难理解的色彩给解决了。

上课一开始就让我领略了陈老师独特的上课技巧。上课之前陈老师先把课件打开并问同学们,她姓什么叫什么,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因为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她的问题让同学们立刻进入到了上课的状态。陈老师用一幅作品——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森林中的白马》导入到了本节课,这副作品让在坐的学生和老师们立刻目光闪烁。它运用了单色调的明暗来表示森林的空间,森林深处的白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陈老师用色彩明亮对比最典型的作品,简单地就给同学们介绍完了色彩的明度对比。

我在想陈老师会用什么方式讲解色彩的搭配与纯度对比呢,一般来讲我们都是运用色环。这时陈老师在讲台上走了一圈并说到:“同学们,为了今天的讲课老师特意买了件桔黄色的新衣服,老师很喜欢这件衣服,但是还是感觉颜色太耀眼,同学们能不能给老师搭配条丝巾让老师更漂亮,并说说你为什么要为老师这样搭配?”学生对单纯的色彩搭配可能很陌生,但是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搭配衣服的颜色却运用得很好,大家很快就为老师的衣服找到了适合的丝巾。陈老师就这样把颜色的搭配和对比讲述完毕。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接下来陈老师拿出了两瓶饮料——可乐和橙汁。她先让同学们品尝不同颜色的饮料并说出口感,再让同学们先品尝后观察两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按相同比例倒入一个杯子后的味道和颜色。陈老师根本不用多做解释,同学们自己就体会到了颜色的纯度与对比。接下来陈老师让同学们拼贴一个颜色的图版,同学们加深了

对颜色的运用。陈老师就这样让同学们在看,玩,喝,做,比中掌握了本课重点。同学们运用色彩完成的一幅幅优秀作品让老师们膛目结舌。“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陈老师就把高雅的艺术归结到生活中,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艺术的真谛。

菏泽巨野县高级中学的刘贵增老师讲的是《画当年》一课。不但让我们学习了速写的绘画精髓,而且学到了很多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有这么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刘老师有着过人的才能和学识。一句“当年一声枪响,红色铁流横扫千军,一面军旗划出中华大地黎明曙光”就把我们带回了革命年代。《井冈山》《中共一大会址》《延安宏塔山》几幅图片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欣赏到了风景宜人的革命旧址。刘老师在我们深深地沉浸在美丽的风景中时,像变魔术一样把彩色的风景变成了一副速写画,那简单的线条和点线面的相加让这幅风景画变得艺术感极强。随后刘老师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讲解绘画速写的步骤与技法,简单的几笔就把一幅《龙源口桥》用速写的方式画到了黑板上,同学们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速写是美术专业的基础,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种绘画方式,用笔的力度,对事物的概括都必须有很深的美术功底,没想到学生听完刘老师的课画得有模有样,从构图到概括处理得都非常好。这让我想起了那句“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 师”。

装饰画是我的特长,在大学四年里我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对装饰话学习和研究里,尤其是黑白装饰画更是我的最爱,那黑白的对比,运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元素,塑造富有装饰感的形象,给人简洁、明了、生动的视觉感受。临沂第十中学的张文霞老师《黑白装饰画》这课让我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了黑白装饰话的魅力。张老师在课上运用了魔术导入、欣赏分析、动手制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绘画。学生的一幅幅作品让每位老师对这节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威海市高区一中林治兰老师的《片面图形设计》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想象空间。林老师让同学们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观察不同事物发生的不同变化。从事物的基本形进行增加、减少、替换,让一个简单的平面形变得更有意义。这节课让同学们的思维变得开阔了,林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头脑风暴。

枣庄第十二中学的刘丽老师那节《CI设计》板书设计给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黑板上所有的内容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留给大家一个想象的空间。

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的张倩老师《新媒体艺术欣赏》,又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的震撼!一个个现代新媒体艺术影片的欣赏,让我们知道了新媒体艺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次学习中每一节课都凝聚了很多老师的心血,每一节课都有独到之处,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每一节精彩课的背后是老师精心的备课。

总之,这些课中的精彩之处一时难以表尽,老师们精湛的专业技能、精炼的语言表达、精心的教学设计、勇于创新的意识、评价过程

篇6:背影优质课课件

1 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 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4 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以及作者心境与感受表达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16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堂当中积极思考,经常发表一些非常有见解的思想和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的几次着力刻画,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能有深切体会,许多同学期待对亲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写作方面,学生更期待能通过学习自己也能刻画出平凡任务的具体细节。

通过教学的前期预测,在本节课上,我要引导学生的正是学习教材中各位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更加敏锐的触角,更加细腻的触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轻巧的构思,理解2、3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对父亲的情感

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然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又不同的感情。十三四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活动2【讲授】课文探究

二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 初步感知课文

《背影》是朱自清28岁时在清华任教时所写的,文中的他才20岁,20岁时一个似懂非懂,很自以为是的年龄,正如前面所说,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那么,朱自清也是不是这样呢?快速阅读课文,请用“朱自清的父亲是___________的人”来回答。

活动3【活动】精读课文

四 精读课文

鲁迅先生曾写说:“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朱自清在写父亲时写的是他的眼睛吗?(不是)

这个选材似乎很特别,我们平时写作文时,往往是写一个人的正面,作者通过背影能刻画父亲的形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下文,提问:

活动4【活动】回答提问

1文中几处提到背影?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次背影的出现。

2 哪次是重点描写?

3文章写作技巧探讨:

A 文章开头写难忘背影,又以背影结尾,这是什么写法?

B 第一次和第四次的背影是作者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背影吗?第二次和第三次呢?这种是什么写法?

C 全文以背影开头结尾,中间又刻画背影,这种围绕背影选材,背影被称为全文的什么?

4 文章重点刻画背影,这里刻画的是父亲干什么时候的背影?请找出相关的文字,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请找出相关文字,以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阅读: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5 你觉得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容易吗?

6 从哪里可以看出?

7 这是什么描写?

8 如果是作者去买,有那么艰难吗?为什么?

9 “父亲是一个胖子”是什么描写?文中还有外貌描写吗?

10 为什么父亲的衣服都是黑色的?父亲遭遇双重的灾祸后,亲自送20岁的儿子上火车,买橘子,这表现了什么?

11 我们知道刻画一个人,除了外貌动作外,还有心理和语言,这中还写道父亲的心理吗?有语言,请找出来。

活动5【活动】朗诵诗歌

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五句话语言朴实,但句句饱含深情,一言一语都包含了父亲都儿子的体贴关心之情,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父爱不细腻,这就是伟大的父爱!所以有诗赞颂《背影》,赞颂《父爱》。齐声朗读:

舐犊情深数背影

一声长叹泪沾襟

人间自有真善美

篇7:有关背影优质课课件

有关背影优质课课件

1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技法美。

2、赏析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作用,学习文章的整体构思。

3、赏析针对背影的细节描写,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

4、紧扣课文内容,书写诗句、感悟父爱。

0、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听了视频里的娓娓道来,欣赏过《背影》里的感人至深的只言片语,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一、读“背影”

1、默读: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请在文中画记出来。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默读完毕,请一生说出几次背影。“你读书很细致,查找信息的能力很强。其他同学画记语句。”)

(请另一生说说表达的感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2、自由朗读:请大家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带着这种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自由地朗读四处写背影的文字。

二、赏“背影”

(一)赏构思

1、合作探究:文中四次写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开头直接点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统摄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处:文章写作的重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真挚感人。

第三处: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对前面内容的补充。

第四处:再提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2、细细想来,文章其实还写了一处背影?(标题)思考一下标题有什么作用?

(全文以标题“背影”为线索,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3、结合标题和四处“背影”之间的关系,你能在作文构思方面得到什么启示呢?

(预设:用简短的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首段点题,尾段升华,首尾呼应,结构圆满;紧扣标题,在作文中进行细节描写。)

(二)赏细节

1、四处背影有详有略,哪一次最详细?第六段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一起把第六段读一下。

2、第六段感人,最感人的又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用笔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肖像、动作)

3、请大家在细节描写的语句旁边做一点旁批,说说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写细节

细节描写最感人,正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样让人过目难忘。本文的细节描写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我们应该如何来作细节描写?

1、出示语段: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总结方法:抓住红色的字体,思考:怎样写出传神的动作描写?

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

方法二:细致地描摹动作(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举例:哈哈大笑,莞尔一笑,偷着笑,皮笑肉不笑)

方法三:符合人物特点(父亲年龄偏大,因此力不从心,“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父亲体型偏胖,因此“向左微倾”。)

方法四:揭示性格心理

3、学以致用:补充下面的括号,形成一段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下床来,()过衬衣,()上鞋子,几步()进洗手间,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几下,飞快()出屋子。

三、吟“背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建议我们一起写一首小诗,来赞美父爱。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嘱咐: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

教后反思: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名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二:一是结合四次写背影和标题的作用,获得作文构思的启示,二是赏析细节描写,学会运用动作描写方法进行片段写作。一句话就是:经典为我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堂课走的是工具理性的思路,在文章写作法上面花了大部分精力,学生不仅强化了“以标题为线索”、“反复重现关键词”、“开篇点题、结尾升华、首尾呼应”、“围绕主题进行细节刻画”等文章构思技法,而且系统学习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了运用,在作文应试方面有所增益。不可避免的,课堂在朗读气氛和情感熏陶上却弱化了。一方面是前面的目标达成占据了主要时间,另一方面是没有以本为本,没能紧密结合课文教学,感悟父子情深也成为无本之木。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工具理性过于强大,教学理念上缺乏情感性、审美性、浸染等要素。语文课没有情感熏陶和朗朗书声,学生眼中就只有考试、分数和技巧,没有人文关怀和审美兴趣,走到人生的后段,生活情趣和心灵的温暖无从谈起。尽管“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语文教育界悬而未决的根本议题,但避而不谈,甚至偏执地按照自己的观念最极端终究不是可取的。死去活来!不深入地思考这个大问题,语文永远无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关背影优质课课件

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篇8:初中美术优质课课件

一、突出一个“新”字

美术评优课应引领广大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教学。首先, 教师要熟悉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教学中积极贯彻执行, 也让其他观摩学习的老师受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熏陶。其次, 教学思路新。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是独具匠心、富有创意的人性化课堂, 作为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 都要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不但要让学生有新鲜感, 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震撼, 还要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比如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 要像小品中的甩包袱一样设计好问题悬念, 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在“中国古代青铜欣赏”一课中, 笔者将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图片投放到大屏幕上, 并不讲明这是一件什么作品、它有什么功用, 而是让学生去“猜”, 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来了兴趣, 或查资料, 或争辩, 有的同学“猜”是“火锅”, 有的同学“猜”是“鱼缸”, 也有的同学“猜”是“烟灰缸”等等。最后当谜底揭晓的时候, 课堂上静悄悄的, 学生在期待中获得了真知, 笔者在想他们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件作品了。这种在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突出一个“趣”字

一节好课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作为一节评优课还应该是趣味横生的好课。从导语的设计、问题的出示和引入、学生的研究与汇报, 体验活动的趣味性, 处处能吸引学生去探讨和研究。课上老师应是妙语连珠, 提出的问题扣人心弦, 学生应是激情投入, 人人有收获, 人人有提高。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 如西画中的静物画、风景画, 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 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 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 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 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例如, 欣赏后梵高的印象主义作品《向日葵》, 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 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 并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若从与作品相关的事件切入话题, 就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 竞拍时间仅4分30秒;而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在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热潮中, 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高以最高价拍得, 在世界收藏界引起轰动。这些画外的趣闻轶事, 会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背后都有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可以发掘, 美术教师应巧妙地将这些“调味品”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 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 让学生思考, 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道路。

三、突出一个“活”字

首先, 教师处理教材要灵活。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尤其是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灵活处理空间。由于学生受理科学习的影响, 囿于严密的逻辑性思维, 习惯遵循课本标准答案, 不敢越雷池一步, 回答问题时心理紧张, 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 唯恐答错。此时,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跳出教材的束缚, 鼓励学生抛弃保守心理, 用开放性思维思考问题, 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 不是唯一的, 只要答出一点就是成功者。学生在老师亲切热情诱导下, 会乐于思考, 乐于学习, 即达成了组织课堂之效, 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 教学方法要灵活。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课堂中不期而遇的课程资源, 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 机智处置, 这些“教学意外”就可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笔者曾上过一节公开课, 教学内容是欣赏作品《梅杜萨之筏》。教学过程中, 在让学生汇报分组探究成果时, 有一组同学突然提出来要现场模拟作品场景, 这个出乎意料的要求, 让笔者感到一定会有亮点出现, 当即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他们像演小品一样, 仅仅用了2分钟的时间, 非常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作品中所表现的海难那一瞬间情景, 使在场的师生对作品所揭示的主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雷鸣般的掌声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成果, 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突出一个“实”字

什么样的课堂最真实?原生态的课堂最真实, 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最真实。给你一群学生、一些简单的学具和一定的准备时间, 你就能上课, 而且还上得“真是那么回事”。现在一些观摩课评优课公开课, 听后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外包装挺华丽, 声光电俱全, 课堂热热闹闹, 给人一种造作、表演的印象, 并不实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假探究、假活动、假自主、假互动等无效的教学行为, 给人一种为“演戏”而演戏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些特级教师的课, 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纸片照样能上出令人感动的课, 一节韵味十足的课。同时, 教师的语言表达也要实实在在、准确无误、高度概括、简洁明了, 不重复, 无废言, 力戒用语不当或口头禅出现, 更不允许讲粗话、脏话。例如, 在欣赏古代花鸟画《枫鹰雉鸡图》一课时, 讲述老鹰与雉鸡的动态神情, 同学们先欣赏与分析, 再由教师概括:“凌空欲搏的老鹰与逃窜的雉鸡”, 这种美术术语及简洁的概括是必要的。因而,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应该成为美术教师不断的职业追求。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追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五、突出一个“美”字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 讲究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美, 还需教师用自己人格力量之美, 去关心和感染学生, 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 亲近自己所教的学科, 正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如教师的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极具煽情、充满活力的语言美, 穿着得体、落落大方、富有亲和力的仪表美, 字体秀美、错落有致、吸引学生的板书美, 追求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美, 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创新美等, 这些“美”都是一节好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强调这些美并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恰恰是这些润物无声的细节美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人说当老师就如演戏, 此语虽不贴切, 但若真能达到像演戏那种的娱乐效果, 教学就有了蓬勃生机。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荡诗意之情感, 教师博学的知识只有用优美、流畅、精练、热情的语言表达引导, 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启迪学生的智慧。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功夫也是在课外, 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充分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五个突出,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浮华散尽始见真, 追求真实而简单的课堂, 才能塑造出最完美的美术优质课。

参考文献

[1]张文军, 李云淑, 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研究综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cem客户体验管理培训下一篇:关于雨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