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2024-04-30

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精选8篇)

篇1: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2013年网络流行用词

1、中国大妈

2、高端大气上档次

3、爸爸去哪儿

4、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5、带我长发及腰

6、喜大普奔

7、女汉子

8、土豪(金)

9、摊上大事了

10、涨姿势

篇2: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部门应当在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首先以口头方式立即向我校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部门应当立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并在事件被发现或应当被发现时起5小时内将有关材料报至我校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

对于信息安全事件,我校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院领导,并负责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部门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报院办备案。我校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结果通报院领导。

(2)学院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和院领导应确立两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公众可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多种联系方式进行报警,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2网络信息安全预警处理与发布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在2小时内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并及时按规定向校长和有关部门报告。

(2)发现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或事故时,区教育网络管理中心配合对突发事件或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把评估信息及时反馈给区应急小组。

三、事后处理

应急响应应急结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事态下降到一定程度或基本得以解决,将各监测统计数据上报院领导,由院领导向区应急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批准后实施。

四、人员队伍

保障措施应急技术队伍保障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技术保障队伍。并定期参加信息安全配训。

五、监督管理

1、宣传教育我校将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比如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教职工大会、班会等形式,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并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为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组织能力。

2、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篇3: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作过不同的研究。总结一下学界内对网络流行用语的研究作品可知, 多数学者都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结构主义等角度对网络流行字与流行短语的形成、发展与流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以2009年部分网络流行用语作为研究文本, 从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流行用语的接受角度出发, 深入地探析网络流行语句从形成、传播到流行这个流程中的影响因素, 以期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流行逻辑

网络扁平化的横向交流结构、接入门槛渐低以及操作的日益简单化与人性化使得任何具备一定硬件设施的网民都可以在BBS、SNS、Blog等大众流行交流网站上发表个人言论。同时, 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 思想的日益更新, 每日的新闻事件等等则为网民提供了良好的话语素材。因此, 网络虚拟世界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话语产生, 并且在第一时间显现于网民的视线之中。笔者认为, 如果从网络流行语句接受者的角度出发, 网络用语演变成为现实世界的大众流行用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民不断生产和更新数量庞大、涉及各个领域的网络用语, 这些用语经由大众的“把关”筛选后成为了网络社会的流行用语, 并被不断的引语、衍生与创新;第二阶段为:网络流行用语被大量网民接受, 并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与沟通中使用与推广, 最终成为真正的流行语。

二、从网络用语到网络流行用语

为什么有些语句能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流行语, 而其他网络用语却渐渐被网民所淡忘?是何种遴选机制在这个过程起作用?不同的学者曾对此做过研究, 其观点总结起来可归为几点:简洁明了, 符合语言经济原则;标新立异;反讽隐喻;类推性强等等。在此, 笔者希望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2009年部分网络流行用语文本为考证对象, 剖析从网络用语到网络流行用语过程中存在的遴选把关机制。

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认为, 受众对大众媒体信息的加工可分为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像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 从外到内依次环绕, 对信息进行把关筛选, 帮助受众抵御信息过剩的负面作用。其中第一步便是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他认为, 受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立场和观点一致或接近的信息, 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内容。笔者认为, 当网民在浏览网页时, 面对时刻都在更新的网络用语, 同样也会对它们进行选择性接触。只是, 从最初网民单纯的浏览行为到选择性注意不仅仅与原有立场或观点有关, 而是会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在此, 笔者将结合选取的网络流行用语研究文本表明个人的看法。

“贾群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用语最初来自于“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2009年7月16日一个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贴子。出乎意料的是, 在短短地3天时间内, 这条帖子就赢得了760万点击率和30万条回复。

首先, 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与2009年6月7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因行政审批而服务器暂停有关。百无聊赖的游戏迷失去平日的娱乐, 于是, 只能在与此游戏相关的帖吧里游荡, 寻找消遣以消磨时间。这为贴子的“走火”提供了现实的心理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 这个标题本身在这个游戏贴吧环境中所散发的幽默魅力吸引了网民的点击、回复甚至炒作。幽默大师孙绍振教授曾提出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理论。他认为, 科学逻辑是以遵循同一律的一元化为特点, 而幽默则根本不合逻辑。幽默的产生是因为两条思路、两种逻辑被一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发生了交错。正是两条逻辑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交错, 才产生期待的落空和意外的顿悟的统一。[2]

笔者认为, “贾群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句诙谐幽默的关键就在于二重错位逻辑的合理运用。二重错位逻辑的两条逻辑可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这里笔者将结合部分研究文本对此做深入的分析。

(一) 话语与语境的二重逻辑错位。

有些话语只能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才适用, 如果自由地转移并跨越到非适用范围中, 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情致, 给观者一种意外的心理情感, 或者是一种幽默甚至是嘲讽。“贾群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走红虽与推手的炒作有关, 但是能在百度贴吧里受到特别“青睐”,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能勾起观者的情感有关。“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是儿时在街边玩耍时常常能听到的语句, 马上能勾起观者对童年的温暖回忆。过去的美好回忆、时过迁境的话语与面对屏幕空洞地浏览网页或者是焦急等待游戏服务器重新开通[3]的心情和情境形成了交汇, 产生了滑稽效果。同样, “别在我的坟前哭, 脏了我轮回的路。”这句网络流行语除了本身拥有一种辱骂“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泄愤效果以外, 其本身的言语结构也包含了一种幽默效果。“轮回”二字本来自印度婆罗门教主教义, 原义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如不寻求‘解脱’, 就永远在‘六道’中生死相续, 无有止息。”[4]所以, “轮回”一词本应用于较回正式的、庄重的宗教语境, 但在这句流行语中, 却与“别在我坟前哭”、“脏了”等等口语化的言辞连用, 便产生了滑稽的共鸣。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幽默话语。比如, 笔者有位同学形容电影《孔子》里孔丘与公山大夫辩论是否要废止殉葬制度这个场景时, 说道:孔丘在参加鲁国的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本来是指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代表大会日常工作的委员会, 是现代人民代表制度下才产生的新名词。当此词与春秋时期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便不免产生了一种意味隽永的离奇和惊喜。

(二) 具体与抽象的二重逻辑错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对笑有过非常经典的描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感动人的大笑里, 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正是这一对于悟性的绝不愉快的转化却间接地在一瞬间极欢跃地引起欢快之感。“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最初是猫扑大杂烩一位网名为“不要迷恋哥”的网友一条帖子的标题, 在短短的时间内赢得了满满50页的回复, 称赞的、讽刺的、拍砖的、灌水的, 鱼龙混杂。这句话的流行除了帖子内容本身的自夸和风趣有关以外, 更重要的是句子结构和论述本身的幽默。当观者看完“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的时候, 在心理会产生某种期待, 到底“哥”是什么?是否会有什么样出人意料的解答?于是, 这种期待开始有种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但是等待的结果竟然是与“哥”毫无关系、意义抽象空洞且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传说”。所以, 这种二重逻辑错位的幽默更容易使这个句子留在观者的记忆里。试想, 如果这句话是:“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一个普通人”, 或者是“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来消磨时间的”等等, 便不再稀奇, 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网络流行语。这同样也是诸如“哥抽的不是烟, 是寂寞”等网络用语被广泛引用和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 对于其他网络用语来说, 网民对它们的选择性注意或接触并不仅仅是由于它们的幽默。而是在特定的时间里, 这些网络流行用语满足了人们反传统反常规的心理特征, 以求对社会现状的另类表达和情绪发泄。时代在进步, 周围环境不断变化, 由此造成的语言符号数量上的停滞不前、语言表达模式的固定与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价值不断转换需要新的符号和表达模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鸿沟不断扩大。因此, 人类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言语表达模式, 增加语言符号的能指才能更省力更有效地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于是, 大家挖空心思对一些汉字、词语甚至非母语的英语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创新, 创造出实用、易被大众接受的网络用语;以“囧”字例, 其本义为“光明”。但是在网络环境中, “囧”字却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内涵。“八”像眉眼, “口”像一张嘴, 根据形状, 网友们给“囧”字“戴”上了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

不仅如此, 网民们也可超越传统的语言模式, 不断扩展语言符号的能指, 改变原来约定俗称的意义, 从而传达更丰富、准确和生动的内涵与感情。后现代主义学者德里达发展了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任意关系, 认为其远不足以解释意指活动的复杂性。他指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滑动之中。换句话说, 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是随着时间地推进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语言符号具有滑动的能指表明在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中, 人们可以主观能动地去建构所指, 赋予能指一个新的意义。“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就是一个最佳范例。“丰满”原指五谷富足、身体饱满、毛羽多而密, 但在这句网络流行语句中丰满却用于形容理想, 非但没有别扭和拗口的感觉, 反而却给观者一个满腹理想的形象。同样的效果也出现在“骨感”一词。

其三, 汉语作为一种象形文字, 一种以视觉符号而不是听觉符号来表意的符号系统, 如果没有文字实体作为参照, 单凭口语的言说将不免会产生极为不同的内涵, 甚至是歧义。“人生就像刷牙, 一手握着杯具, 一手握着洗具。”这句网络用语充分利用了象形文字的谐音特点, 用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日常用品的名字暗指了个人的生活境遇, 弥补了汉语的直白表达所产生的苍白感和审美疲劳, 不禁让观者拍案叫绝。后有更多网友更是将“杯具”一词不断发展创新, 比如“就算生活只是个杯具, 我也要做个上品青花瓷杯具”、“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人生又像茶杯, 本身就是个杯具;人生更像茶叶, 终究浸泡在杯具之中。”“人生就像一场悲剧, 而大部分杯具都是MADE IN CHINA。”这些语句都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句中的经典语录。

当然, 网络用语成为网络流行用语的过程中存在着除此之外的多种影响因素, 比如网民的娱乐心理、传统媒体的推动作用, 某些公司的蓄意炒作, 统治者对话语形态的控制等等。在此, 笔者只是从网络流行用语接受者的角度, 对笔者认为较重要的三个因素即网络流行用语的幽默效果、网络流行用语满足了人们的表达需求以及它们对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特点的利用等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三、从网络流行用语到大众流行用语

当网络流行用语在网络上不断流传之后, 下一阶段便是这些虚拟世界的话语对现实世界话语的“侵略”。人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引用网络流行用语来充实个人话语世界。不可否认, 这个阶段效果的产生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但是, 笔者认为在网络流行用语到大众流行用语这个阶段的效果形成中, 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因素应为网络流行语句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有助于网民对认同的建构。所谓认同, 包涵着诸多方面内容, 比如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性别认同、信仰认同等等。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用语的研究出发, 探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大众身份认同与群体认同两方面的影响。

如上文所提, 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与无孔不入, 现实中的个体已然开始依赖于网络世界。受到长久虚拟文化的“熏陶”, 个体开始对现实生活变得无所适从。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人类的劳动趋于个体化, 工作时间变得更具弹性与不稳定性, 传统社会的面对面接触日渐被“人—机—人”的交流模式所取代, 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其次, 网络的虚拟性所导致的权威力量的消解, 以及网民身份个性化与多样化, 使得“真我”对“自我”难以把握, 并造成了现实与虚拟的过度剥离、思维与经验的断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典三问“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在今天依然困惑着世俗人类。第三, 随着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正常的生活节奏变得难以掌握,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无奈也不断地考验着这一代人的承受能力。投身于虚拟世界, 享受暂时的“幸福”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由此却造成了自我存在价值的迷失与困惑, 以及短暂虚假“幸福”后的忧虑与焦躁。

此时, 寻找一种身份, 一种群体归属感, 一种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成为网民最后的挣扎。曼纽尔·卡斯特认为, 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 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过程建构起来的。”[5]只有社会行动者将认同内在化, 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建构其意义的时候, 它才能够成为认同。在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引用推广和人类从众的心理本能双重推动下, 个人对于网络流行语句的原始好奇心开始转化为一种必须了解的渴望, 因为对于网络流行语句的无知只会增加个体心中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和被排斥感。

由此, 在网民心中形成一种普遍认同心理:知道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流行用语便在自我心中形成一种想象的个体身份———我是与时俱进的网民, 我没有out (落伍) !2010年央视春晚冯巩的作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以高雅文化自居的舞台上, 很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冯巩大秀了一把“网络潮人”的形象, 他的作品《不能让他走》俨然成为了2009网络流行语“集结号”。而更进一步, 如果网民能在已走红的流行用语基础结构上有所创新, 并同样能引起网民的“共鸣”, 那么他将受到追棒和支持, 以此个人的虚荣心与成就感便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以“哥抽的不是烟, 是寂寞。”为例, 当这句流行用语广泛流传后, 不断有网友推陈出新, 并产生了很好的流行效果。如: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哥读的不是书, 是寂寞等等。同样, “贾群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也不断地更新换代, 比如“XXX, 你妈喊你回家洗衣服!”;“台湾, 你妈妈喊你回来吃团圆饭!”等等。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 “与一个群体的认同为一个人提供了一种观点、一种视野和一种自我的意义。”[6]一个新成员融入群体的过程是一个认同建构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群体规范从认同到内在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日益增加的防备心理, 以及成长环境不同所带来的交流障碍, 不断加固彼此之间的隔膜, 害怕甚至拒绝沟通成为后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特征, 直接的后果便是现实生活的交流圈日趋缩小, 甚至连寻找伴侣也成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2010年诸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在大陆的风靡就是此等后果一个表现。网络流行用语的迅速蔓延与短周期的推陈出新除了受到某些外在因素的推动以外, 更重要的是网民需要借助这样一个网络流行产物, 享受到公民应有自由话语权、参与到新新话语社区以求获得某种身份, 并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甚至是拥护和追捧。

四、结语

从网络用语到大众流行语, 大众网民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喧泄的快感和自由的舒畅。但是, 过度的自由和喧泄却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比如某些带有侮辱性网络话语的流行将给社会和谐环境带来玷污, 抑或是某些黄色暴力的流行用语给青少年纯洁健康的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作为一个传播学研究学者, 我们的使命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造福社会, 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向上发展, 同时, 尽可能地将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抑制至最低限度。比如, 网络掌权者就应当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网民在传播网络流行用语的心理, 以期在保证网民话语权、适当满足网民的情绪发泄要求的同时, 认真负责做好权利者的“把关”作用, 并且掌握好把关的力度。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 使读者能更加了解从网络用语到大众流行用语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以期我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如何科学地引导网络世界话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01-05) [2010-04-15].http://w ww.cas.cn/xw/yxdt/201001/t20100115_2727860.shtml.

[2]孙绍振.美女危险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9:312-330.

[3]杜骏飞.理解贾君鹏事件的三重视角[J].新闻记者, 2009 (9) :41-45.

[4]互动百科.轮回[EB/OL]. (2008-11-25) [2010-04-11].http://www.hudong.com/wiki/%E8%BD%AE%E5%9B%9E.

[5]曼妞儿.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5

篇4:2011年网络流行体举隅

2011年网络流行体呈现出频繁爆发的态势,自年初以来,先后走红的网络流行体有见与不见体(1月)、淘宝体(1月)、丹丹体(1月)、咆哮体(3月)、宝黛体(4月)、遇见体(4月)、挺住体(5月)、私奔体(5月)、有种体(6月)、波波体(6月)、决定体(6月)、大概体(7月)、高铁体(7月)、蓝精灵体(8月)、Hold住体(8月)、TVB体(8月)、海底捞体(8月)、轻度体(9月)、撑腰体(10月)、秋裤体(10月)、怨妇体(10月)、青年体(10月)、陆川体(11月)、王家卫体(11月)、本山体(11月)、唤醒体(12月)、方阵体(12月)、李宇春体(12月)等30多种。

网络流行体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其实质是一种“句式仿写”,因饱含新鲜、时尚、娱乐的因素而备受网友追捧。下面我们从触发来源的角度对今年流行的网络语体进行大致梳理,并举隅分析。

一、由影响力较大的电影、电视节目或广告作品而触发的网络流行体。主要有见与不见体、宝黛体、挺住体、决定体、蓝精灵体、Hold住体、TVB体、王家卫体、本山体、李宇春体等。我们略举三种加以分析:

1.见与不见体

2010年贺岁片《非诚勿扰Ⅱ》捧红了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诗歌。诗歌淡然寂寞的风格给观众一见如故之感,网友纷纷模仿它的格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仿写体,被称为“见与不见体”。例如:

(1)你买,或者不买房,房子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急,或者不着急,房价就在那里,时缓时急;你拼,或者不打拼,青春就在那里,有晴有雨;你啃,或者不啃老,父母就在那里,日渐老去。人生如梦,或者,让梦如人生,神马,豪言。奋斗,浮云。(《新京报》2011日1月21日)

虽然一般的仿写体在语言上不及原诗凝练、讲究,但并不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不论是“人生如梦版”(例(1)),还是流传于网络的“婚姻版”“加班版”“堵车版”“跳槽版”等,都在传达一种情感:现实难以改变,不论现实如何,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平常、淡定的心。2011年由电影触发的网络流行体还有蓝精灵体、王家卫体、李宇春体等。

2.挺住体

挺住体来源于黄晓明代言的凡客诚品广告:“七岁,立志当科学家:长大后,却成为一名演员。被赋予外貌和成功,也被赋予讥讽和嘲笑,人生即是如此,你可以努力,却无法拒绝,哪有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没错,我不是演技派,Not at all。我是凡客。”该创意广告一出现便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网友纷纷群起模仿之,例如:

(2)七岁,立志当党和国家领导人,长大后,却成为一个写广告的。被赋予较真儿、拧巴和。型血,也被赋予上海户口和北京暂住证。人生即是如此,哪有什么肤白貌关气质佳可言?得瑟意味着一切。没错,我不是小正太.Not at all,我是上等宅男。(《北京晚报》2011年5月10日)

“挺住”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无奈。这种略带自嘲又颇具励志风格的网络语体,让人们在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的同时释放心理压力、继续前行。

3.Hold住体

Hold住体来自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2011年8月,该节目的一位嘉宾以夸张另类的造型、做作的英语和扭捏妖娆的姿态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时尚,其极度夸张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这位嘉宾的口头禅是“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Hold住体因此走红。

“Hold住”是一个时尚、混搭而又颇具喜感的词。“Hold住”意为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把持住、控制住,从而自信、从容地去应对。Hold住体在娱乐、搞笑的同时,也成为大众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自我激励。2011年由电视节目触发的网络流行体还有宝黛体、TVB体、本山体等。

二、来源于微博、社交网站(如豆瓣、人人)和其他知名网站或论坛的流行体。主要有丹丹体、遇见体、私奔体、有种体、陆川体、淘宝体、咆哮体、幸福体、大概体、秋裤体、怨妇体、青年体等。我们略举三种加以分析:

1.丹丹体

丹丹体源自著名艺人宋丹丹在微博上对潘石屹的发难:“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喝拉菲,别再盖楼了,真的,求你了!”一时间,“××,我就是个××,没多少××,我请你××,别再××了”成为微博流行语句,“丹丹体”由此产生并迅速蹿红。例如.

(3)春运,我就是个农民工,没多少钱,我请你吃煎饼果子,俩鸡蛋的,别涨价了,真的,求你了!(《羊城晚报》2011年1月20日)

(4)校长,我就是个教书的,没多少钱,我请你喝稀饭,别搞工资改革了,真的,求你了!(《老年日报》2011年12月23日)

丹丹体以调侃、戏谑的口吻来表达对某些社会问题或个人生存困境的无奈,具有宣泄感情、针砭时弊的功能。2011年由名人微博而触发的网络流行体还有遇见体、私奔体、有种体、陆川体等。

(5)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半岛晨报》2011年3月12日)

2.咆哮体

咆哮体最早来源于豆瓣网的“景涛同好组”,后又因沪江法语论坛上一篇《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网帖而爆红网络。咆哮体的特点是常以“伤不起”为标题,每一句话的结尾都会有一连串的感叹号,常以“有木有”的质问形式结尾,让人感受到一种震耳欲聋的气势。例如:

咆哮体以幽默、夸张、调侃、戏谑的方式表达对学习、生活中种种不易与艰辛的无奈、纠结和“伤不起”,以及对生活中各类人或事的调侃与感叹,极具娱乐和情感宣泄的功能。2011年由社交网站上的创造性网帖而触发的流行体还有幸福体、大概体、青年体等。

3.淘宝体

淘宝体为淘宝网卖家在与买家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特殊标志是“亲”和“哦”。这一来自淘宝网的语体,已突破网络商务交流的范围而渗入更多领域,如出现了淘宝体录取短信和淘宝体招聘信息。例如:

(6)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9月2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全5分哦!给好评哦!(《南京晨报》2011年7月18日)

淘宝体以“亲切又腻歪”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热度让过于严肃、拘谨的官方表达变得亲切、生动甚至可爱起来。淘宝体在实现游戏、娱乐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营造轻松氛围、促进人际交流的作用。2011年来自知名网站或网络论坛的流行体还有秋裤体、怨妇体等。

nlc202309030948

三、由社会新闻事件触发的网络流行体。主要有波波体、高铁体、轻度体、撑腰体和唤醒体等。我们略举两种加以分析:

1.高铁体

“7.23”温甬铁路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连出“妙语”,如“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些言论引发了网友对新闻发言人及事故调查工作的不满与质疑。随后,“……是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人将这一句式称为“高铁体”。例如:

(7)北京今天没堵车,这是一个奇迹,但它就是发生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现代快报》2011年7月27日)

高铁体具有批判和针砭时弊的功能,反映了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普遍关注。

2.撑腰体

撑腰体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新闻事件。2011年9月,微博上出现了北大副校长的一段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时隔一个月后,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版本,网友称之为“撑腰体”。例如:

(8)你是中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中大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岭院替你赔偿!(《山东商报》2011年10月20日)

撑腰体的流行与社会上出现的助人为乐被讹以及广州佛山的冷血路人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撑腰体的网络走红,反映出公众拒绝冷漠的呼声和重拾道德、信任的诉求。

2011年是网络流行体空前活跃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语体产生。从触发机制和来源看,网络流行体大都来源于电影电视、广告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受众数量大、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介。

从发展趋势看,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或插科打诨,或戏谑诙谐,或嬉笑怒骂,在网络世界里方兴未艾、遍地开花,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发展态势。

由于网络生态异常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网络流行体中同样存在泛娱乐化、低俗化、过度阐释、语言暴力等问题。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状况下,我们对网络流行体应多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发挥其有利的功能,抑制或疏导其不利的方面。网络语言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网络流行语体折射出这个时代网民的社会诉求与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越来越与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相契合。

篇5: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一、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特征

表一综合了各大网站评选的网络流行语,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其变化的特征:

(一) 外在形式上的演变

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外在形式由简单变为复杂, 由多为单个字、词变为多为词组、句子、中英文混合词等。如2004年的网络流行词多为单个字词, 像:汗、顶等。2005年的网络流行词也多为单个的单词, 如:PK、博客等。之后,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渐渐变得复杂, 既有词组, 如2008年的打酱油, 2011年的普通青年, 也有句子, 如:2009年的贾君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2012年的元芳, 你怎么看等, 还有中英文混合词, 如2011年的hold住、2B青年, 2012年的江南style等。此外, 还发展出一系列固定格式的网络流行用语, 这类语体格式固定, 用法简单。

(二) 承载内容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承载内容的变化大致为:从方便网络交流形成网络文化, 到对国家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社会个人的关注, 对文化娱乐的恶搞, 对自我的关注, 表达网民话语权的诉求。2004 年的网路流行语基本上是在网络聊天中衍生出来的一些简单的可以传递发出者的表情或态度或意志的词, 如:强、顶等。2005 年的网络流行词多与社会时事新闻有关, 如:神六、禽流感等。接着网络流行语多是对社会个人的关注, 如网络暴民、草根等, 对诗词、广告等进行改编、恶搞, 如农夫, 山泉, 有点田等等。这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体现由关注新闻时事到关注个人的变化, 也体现社会的一种浮躁和拜金倾向, 如:钱不是问题, 问题是没钱。2009 年, 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发表见解和看法的心理诉求, 如:躲猫猫, 体现网民热切表达自己看法的需要和对社会某些不公、不透明的强烈斥责。到2011 年, 网络流行语的承载内容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乃至对自我的调侃, 如:屌丝、女汉子等。

二、近十一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原因

网络流行语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表二将网络流行语分为9 大类, 下面具体分析网络流行语集中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追求娱乐

近年来, 微信、微博、贴吧迅速发展, 其用户大多是年轻人, 网民利用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对语言、文化、社会现象进行调侃 (骆昌日, 2015) 如“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由于网络空间的隐秘性、交际性、传播性, 网友利用网络媒介跟风娱乐使得网络流行语通过各大网络媒体迅速传播。

(二) 表达诉求

人们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 社会主体意识越来越强, 尤其是青年一代, 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主人, 承担着监督社会, 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通过网络能即时了解国家、社会的大事小情, 一旦有不公不道德的事件被曝光于网络, 立马会有无数网民通过各大网站了解到事情的经过, 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见解, 影响社会舆论。如“范跑跑”事件, 一经曝光, 立刻受到了来自网友的指责。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对于网络流行语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缺点或优点, 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其影响。

( 一) 正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又因其带有娱乐色彩,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使更多的人对社会时事有所了解, 增大监督和舆论的力度, 引发人们的思考, 也间接地促进了事件本身得到解决。

( 二) 负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有:一是网络流行语破坏了汉语文化的纯洁性。很多网络流行语是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而来, 不利于保护中国文化的纯洁性。如:“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被改编成了“问世间情为何物, 一物降一物”;二是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传播了不好的思想, 或其本身是不文明用语, 如“很黄很暴力”, “2B青年”, 由于其传播范围广,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近十一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 进而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生活造成的影响。希望网民能够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 发挥其监督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毅华, 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播2011, (12) :77-80.

[2]振超, 黄洁.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及引导[J].青年记者, 20l5, (5) :5-6.

[3]骆昌日, 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15, (3) :108-115.

[4]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J].语言研究, 2011, (5) :110-111.

[5]谢之君, 杨月华.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J].上海翻译, 2015, (3) :23-27.

篇6:2009年网络流行语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文化传播 传播心理

贾君鹏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爆了2009年的网络。陈秀群先生曾说:“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贾君鹏”之后,“偷菜”“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等流行语相继涌现。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其内部结构和流行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的来源

仔细分析这些网络语言现象,可以发现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四种:

1.来源于网络游戏

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偷菜”,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游戏让这个词瞬间蹿红网络。另外,原本在魔兽世界玩家口中流传的“泪流满面”变形为“内牛满面”之后,更是成为娱乐节目用于调侃的词语。

2.来源于贴吧

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自从在魔兽论坛中出现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它的点击率已超过35万次,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平实的语言、家常的问法却引来无数网友的关注。这句话毫无争议地成为,2009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之一。

出现于百度李宇春吧的“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虽当即被吧主删掉,但依然在“玉米”中流传。而当快乐女生曾轶可风起云涌之后,“曾哥”的名号也越叫越响。于是有人便套用为“曾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搞笑和讽刺兼备,迅速在网络中传播。

而“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均出自一名叫“不要迷恋哥”的网友在猫扑大杂烩发出的一篇帖子,此帖一经发出便惹来无数网民的追捧。

3.来源于生活

“躲猫猫”“楼歪歪”“楼脆脆”“楼坚强”“楼晃晃”“桥粘粘”“钓鱼执法”“欺实马”等,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被网友用短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字眼概括出来,并流传于网络上,成了讽刺相关事件的流行语。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源自大众媒体的流行语。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男”,《蜗居》中的“小贝”“宋思明”等,它们都是依靠电视和网络的力量,成为了2009年炙手可热的新鲜网络词汇。“不差钱”源自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不差钱》,伴随小品的走红,该词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常客。

4.来源于谐音

比如“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在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并且很快就衍生出了巨大的家族,有了“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等。更有网友以《2009年我的杯具、洗具》作为标题,进行年度总结,可见其影响力。

二、发展动力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总是和社会中各种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竟是什么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社会价值、受众心理、网络语言环境三个方面来寻求答案。

1.社会价值

网络语言必然有其独到的价值,而价值的无限放大又作用于网络语言,加速了它们的传播。以“贾君鹏”事件为例。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被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经过一番精心的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宣传标语。商贩将它印在出售的文化衫上;手机广告商打出“贾君鹏,你妈给你买手机了”的标语;某报刊登文章《xxx,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是借此标题吸引大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宝宝烟民,你妈喊你戒烟了”,抨击当下烟民低龄化的现象,并表示出对未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忧虑;“教育部,你妈叫你回家吃火锅”则表达了考生对考题的不满,有集体被“涮”了的感觉。

2.受众心理

首先,国人自古传承孔孟之道,在语言上倍加小心。而网络语言正是对语言的解放,国人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恶搞,颠覆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寻求一种个性释放。“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体、新闻记者乃至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为普通百姓消解权势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网络语言比较符合现代人猎奇的心理。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用一种更详实、更刺激、更具体的方式去阐释内心的想法,而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语言正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

3.独特的语言环境

网络语言环境的不断更新也是推动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网民数量巨大,普及率虽不高,但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大规模的网民催生了日益频繁的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繁衍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用模因论(MT)进行解释。“模因”一词来自希腊语“memo”,指被模仿的东西,它对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琳霞、何自然曾谈到,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功能。也就是说,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不断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模因被反复主要有两种形式:复制和类推,这个理论在贾君鹏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话成为强势模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它的无限效用性使之成为了强势模因,并被不停复制。口语化的表达、亲切的呼唤勾起了许多人对儿时的回忆,使之迅速得到社会认同,并渐渐演化成不同的形态,成为了入侵现实语言的代表。它们基本都是用了同一个句式——“XXX,XXX叫你/喊你(回家)做什么”;其次还有“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用的是“X做的不是XX,是XX”的形式;“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为“不要迷恋X,X只是(会让)X怎样”;“信春哥,不挂科”为“信XX,XXX”。绝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形式都是在人称代词、名词、主要的动词部分进行替换,采用了复制的方法。而由“杯具”衍生出的“洗具”“餐具”“茶具”则更多的运用了类推的方法。

四、前景

随着应用范围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大众对于网络媒体的认同度逐渐增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更加宽容。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主张对不乏恶俗、恶搞之嫌的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于根元先生曾说,“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宽容。”《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同志也表示:“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和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也应该静心容忍,让时间来大浪淘沙。”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高产、多效和流行,但是过度的膨胀和没有节制的发展使网络语言少了一份沉淀,多了一份浮躁。对于它们的未来,“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 2004,(4).

[2]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

[3]刘金,曾绪.模因视觉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

[4]沈光浩.网络语言的语值考察[J].渤海大学学报,2009.(1).

[5]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论文文集,2004.

[6]李启航.网民心理与网络语言变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7]韩书,裴景瑞.浅谈析网络语言的特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

[8]王志涛,王立家.网络语言与多元文化生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王蓓,戈玲玲.从认知角度解读网络语言的强势模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

[10]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陈一馨,陆文军,梁佐燕.“蜜糖体”蹿红,网络语言=后现代文化[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4/01/cotent_11075890_2.htm,2009-04-01.

篇7: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关键词:强势模因,网络流行语,“你懂的”,语义演变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在网络空间扮演着“社会方言”的角色,它象征网民对主流文化的疏离和逃避,也代表了全民造词时代的来临。“打酱油”“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以点带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新闻事件开始成为网络流行语的蓝本。

“你懂的”的流行,初源于2008 年“艳照门事件”网民求图的低俗诉求,该词迅速被广大网民接受并扩散至教育、体育、娱乐等社会领域。此后“你懂的”一直局限于网民在跟帖和讨论时的自用词汇。2014 年两会期间,《南华早报》记者抛出关于周永康事件的提问后,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的一句“你懂的”,引发广泛关注。在新闻媒体广泛引用、民间舆论大力热议的情形下,“你懂的”入选《咬文嚼字》2014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观察“你懂的”的语义演变,该词何以在八年间仍然热度不减? 自2008 年至2015 年,“你懂的”这一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完成其长达八年的进化过程的? 该词成为强势模因的致因是什么? 本文试图分析该词的语义演变过程,从社会环境、语用主体、文本内容和传播媒介等角度挖掘其流行理据,发现该词的语义演变过程经历了直接使用、语义泛化和格式框填的过程。

二模因与强势模因

基因通过复制和竞争促进生物进化,而人类社会也存在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即模因( Dawkin,1976) 。在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就可称之为模因( 何自然,2005) 。随着现代文化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语言被使用者大范围传播,模因被视为“大脑的病毒”( Brodie,1996) 。

模因在进化过程中,面临和基因一样巨大的选择压力。在与其他模因的激烈角逐下,留下的模因并不占多数( Blackmore,1999) 。在模因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等步骤后,强势模因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脱颖而出( Heylighen,1998) 。而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民众焦点转移,强势模因也将逐步退出舞台,只有不断适应环境的模因才能生存。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型、实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使之具备强势模因的属性被不断传播。

目前,国内基于模因论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章,多集中探讨传播现象和流行动因,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在剖析传播现象上,研究者多从个案出发,有学者认为“高富帅”的语义经历了由贬义到褒义的逆向演变过程( 周芍,2013) ,“逆袭”发源于网民,从泛化到含混( 张小平、宋丙秀,2015) ; 在探究流行理据上,有研究立足于语言本身,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由自身的经济、流行和新奇性所推动( 武和平、王玲燕,2010) ,也有研究进一步扩大视角,从社会政治经济、语言使用者、文化交流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分析流行语的传播理据( 夏中华,2010) 。然而,一个新造的网络流行语何以在相当长时间内经久不衰,并跨越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显然需要有更为深入的考察。

三语义演变: 使用、泛化及框填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运用谐音、象形等方式,对传统语言进行重新创建、旧词赋新义、处理加工,继而形成的风格各异的语言形式,其形成、发展和大量扩散,很大程度归功于语言模因。在社会环境变化和网络传播推动等因素影响下,“你懂的”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固有表达。随着“你懂的”在不同领域不断扩散,其内在语义逐渐趋于泛化,形成以下阶段:

( 一) 直接使用: 草根网民自创文本游戏

“你懂的”流行之初,尚处于直接使用阶段,这意味着在特定场景的指定对象中,该词仍在其原始语义范围内。例如:

(1)我从来都不敢直面爱情,你懂的。(《小饭博客》,北大CCL语料库)

(2)“不,你懂的,”神行客回答,“但我们最好还是等到这一切先平静下来再说。”

( 《魔戒- 1》,北大CCL料库)

( 3) “什么?”安德罗乔说,“你听不懂我说些什么话吗? 真的,你懂的,如果你们西西里人果真对亲戚这样翻脸无情……”( 《十日谈》,北大CCL语料库)

原始语义,是词或语的本来意义。例( 1) ~ ( 3) 中的“你懂的”,字面的含义即“你知道的,不用多说”。后期在本义基础上,渐渐派生出其他语义,例如网络的例子:

(4)有图有真相,留邮箱你们懂的。

(5)我爸是李刚,你懂的

( 6) 我想要个网址,你懂的。

引申语义,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语义由本义引申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带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隐喻语义,但就“使用的增多”而言,这也是一种扩散,但是它没有超越原有的语义界限,仍是界内扩散( 辛仪烨,2010) 。在例( 4) ~ ( 6) 中,“你懂的”已逐渐包含羞于表达的色情诉求、网民对特权阶级的戏谑等语义。

“你懂的”本义是“你知道的,不用多说”,后引申为网友求助帖中无需言说的“通关密语”,它自身将严肃的禁忌化为戏谑的玄机,夹带草根文化的松散无序,成为网络发言禁忌的代名词。2008 年后“香港艳照门”“闫德利艾滋门”“闫凤娇厕所门”等不雅照事件频发,天涯、猫扑等论坛上关于“求 × × 图”的隐语将该词推向高潮。“你懂的”堆砌起一个“围城”,围住各类网络亚文化,也形成“懂的进”的文化圈子,在这种文本游戏之中,草根网民通过“你懂的”回避了与权力正面交战,在自娱自乐之中起到了情绪解压阀的作用,消解了网络流行语承载的意义,也体现出大众的文化自觉性( 侯东阳、黄璀,2010) 。

( 二) 语义泛化: 新闻媒体实现跨界扩散

“你懂的”词性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原有模因经过一定程度的泛化产生各种语义,发展出新的价值和内涵。从2010 年末开始,“你懂的”的使用领域进入视频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和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两段视频中出现“俄罗斯方块”“第八套广播体操”等元素,唤起80 后对于过去“梦想”“记忆”的怀旧潮。

( 7) 网友“张楼楼”在看完《老男孩》后,留下如此语句: “跟着歌声一起‘内牛满面’,80后,你懂的! ”( 《〈老男孩〉看得让你哭》,《现代金报》2010 - 11 - 16)

( 8) 记忆中难忘的卡通片———80 后,你懂的!

( 《记忆中难忘的卡通片———80 后,你懂的》,《扬州晚报》2011 - 08 - 18)

由此,80 后的追忆勾起人们的童年记忆,“你懂的”成为80 后而立之年后“集体思考”的代名词。在例( 7) 和例( 8) 中,“你懂的”的“不必细说”的语义感动网民,随后在教育、体育、经济、婚恋等领域扩散,在大范围、高频率传播后语义开始泛化,“你懂的”的原始语义特征越来越少,开始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更多对象纳入指称范围。

( 9) “你懂的”成考试题,这是要“逆天”。这样的作文题被放上了网络,立即引发网友纷纷吐槽,有人感慨,“这是要逆天么……连考试题也开始卖萌了! ! ! ”

( 《期末考试也卖萌 “你懂的”成作文题》,《金陵晚报》2013 - 01 - 24)

( 10) 马林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我们渴望胜利,渴望打好比赛,但是这个问题不能单一去讨论,公开场合我不能回答你,不然就受罚呀。这个事情,你懂的。”

( 《阿尔滨队员“卧草战术”惹众怒马林: 私下解释原因,你懂的》,《济南时报》2014 - 05 - 04)

( 11) 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由于“你懂的”原因,双11 期间无法在天猫和淘宝的网页上显示历史价格走势。预计,最晚将会在11 月16 日恢复。

( 《惠惠购物助手遭天猫双11 禁用! 原因你懂的》,《中华网》2015 - 11 - 11)

“你懂的”风靡网络后,前缀内容开始涉及社会各大方面。例( 9) 中出题人说“你懂的”,意在拉近与考生距离; 例( 10) 中马林说“你懂的”,意在体育赛事的战术不适宜被公开报道; 例( 11) 中惠惠购物助手发布“你懂的”,对于双十一降价的真伪表示无奈。此外,还有诸如“GT425 强悍你懂的,市售热门娱乐本对比”“今晚汽油涨价,你懂的”等,意在故意走漏风声。

在“你懂的”语义泛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媒体反复引用“你懂的”作为新闻文本,这种直接引用流行语传递信息,是新闻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的常用手法。法国女性批评家Kristev( 1986) 认为,每个文本均由许多引文嵌套,均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这意味着每个文本均由其他文本分析提取或建构,互文性成为语篇的固有特征。“你懂的”的模因在新闻语篇中反复出现,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原有的流行语语篇构成互文文体,助推了强势模因的传播。

( 三) 格式框填: 官方舆论传递政治隐喻

在流行语的语义泛化难以突破瓶颈时,需借助话语场景来推断实际所指,格式框填由此诞生( 辛仪烨,2010) 。邵敬敏( 2008) 最初将“框式结构”界定为,由两个不连贯词语构成,正式使用时需在结构空缺处装填词语。不变的部分成为“框”,扮演定位及标记角色,变的部分则是在“框”中填充的内容,是可供选择和替换的“变项”( 邵敬敏,2011) 。框填式流行语在话语关系上“从众”,但每次“变项”进行充填时,又将创新因素注入形式层面,再一次扩散了流行语( 俞燕、仇立颖,2009) 。“你懂的”从追忆梦想的80 后群体扩散,以“× × ,你懂的”的格式框填,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例如:

( 12) 吕新华表示: “我们所说的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 《政协发言人“最后一问”答周永康传闻》,《新京报》2014 - 03 - 03)

( 13) 在被媒体问及是否还有更大“老虎”,以及郭正钢之父是否也可能涉案被抓时,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微笑着对记者说,“你懂的。”

( 《刘源谈军队更大“老虎”: 你懂的》,《法制晚报》2015 - 03 - 05)

例( 12) ( 13) 中,政府官员的一句“你懂的”,尽管夹杂对传闻无权公开或不便公开的难言之隐,但也体现了良好的媒介素养和随机应变能力,拉近了官民距离,政治话语开始“接地气”。随着主流媒体再次将“你懂的”推至民众视野,该词已成为国内政治话语的新表达和反腐新常态的诠释。

四流行理据: 社会环境、求新求简与联网能力

根据语言模因论观点,模因要得到成功传播需尽量满足三个条件: 符合、顺应宿主的人的本性; 具有便于传播的特性,有助于记忆和效仿; 模因要进入合适的宿主。人们自身的特点和模因自身模仿能力的范围,是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划分依据之一( Blackmore,1999) 。因此,“你懂的”作为强势模因,也是在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们试图从社会环境、语用主体、文本内容和传播媒介等角度,分析“你懂的”得以流行的基本理据。

( 一) 社会环境: 国内政治经济的“显微镜”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词汇发展和社会轨迹,而社会生活也制约着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当社会政治发生急剧变化时,体现这种变化的词语更容易流行。在政治层面,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于政治宣传的实现而出现,因此具备软强制性( 夏中华,2010) 。一旦丑闻、社会不公等题材出现,大批网民便会利用互联网来表达看法,这种群体行动可视为人们为摆脱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的诉求。互联网上人人平等的特点,不仅满足网民“集体窥探”的心理,也帮助网民提高公民意识。

2014 ~ 2015 年两会期间,“你懂的”作为反腐话语,出现于官方舆论场之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很大程度上符合“反腐”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缓和了官民间的对立情绪。

( 二) 语用主体: 求新求简的心理诉求

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作为社会变迁的明镜,网络流行语的速度与社会发展两相适应,但时代发展总会导致语言使用缺位。一旦出现具有特定意义的新事件、新现象、新思想,民众的心理需求和语言使用会产生矛盾,并发挥创造力造词,最为流行又经济的词语,便成为网络流行语得以传承: 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为年轻网民( 顾建敏,2011) ,出于求新求异、彰显个性等诉求,以获得群体认同;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人们越发倾向简便的表达形式,有研究发现,短词比长词更受欢迎( Jaszczolt,2005) ,汉语新词三音节的流行倾向明显( 刘楚群,2012) 。

“你懂的”作为三音节的网络短词,在音长上具备语义内涵丰富、信息承载量大、短小精悍的特点,得以在人们记忆中保留。从网民角度出发,选择模因域广的词语,可节省时间、娱乐生活; 对媒体工作者而言,为追求报道时效性和标题经济性,借用流行语作为新闻标题,可吸引网民眼球; 立足于官方角度,借用“你懂的”缩短与公众的距离,让政治话语更接地气,激发网民融入政治的热情。

( 三) 文本内容: “言外之意”的社会功能

Barthes( 1967) 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能指和所指发生断裂,人们在这一断裂之中使文本符号与其他文本相联,形成隐含多种“言外之意”的独特词语,即互文性。这种“言外之意”实际上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另一类事物,也被称为语言中的隐喻( 吴薇薇,2011) ,是人们认识、理解和描述新事物的方式,也是解决符号有限与信息无限矛盾的手段,强势模因正是在不断模仿和复制中使隐喻得以传播。

“你懂的”的流行最初出自网民对于“求 × × 门”的低俗诉求,文本被扩散后,新的宿主即媒体和政府以自身文化脉络创造出更广泛的语义。纵观该词八年进化过程,用于任何语境的“你懂的”,始终含有“不便言说”的共性,这一特征成为人们认知和运用“你懂的”的基础。在隐喻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借用他人隐喻成为新宿主,在新闻语篇的互文性中,该词被大范围传播至各个领域,得以广为流传。两会期间,官员更是将其作为打虎前兆的政治隐喻,以新的解读形式诠释该词,“你懂的”因此具备更多的文本特征。

此外,“你懂的”产生于一种无序化的公共信息环境。部分网民出于“看穿”但“不说穿”的心理,对该词的使用往往打了主流话语的擦边球,如“土豪就是土豪,你懂的”等,一方面可能造成社会民众理性批判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造成一定冲击。

( 四) 传播媒介: 网络平台为流行语“加速”

作为个体的网民在网络环境中易受“意见气候”影响,为获得群体归属感,人们会采取发帖、跟帖等行为。而网络社会的互动方式多以文字为主,通过赋予文字多层面含义,民众的表达空间被拓宽,未经过滤的原生态话语成为真实民意的体现。据《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 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 3% ,这意味着海量网民将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推手,流行语将以核裂变形式传播。伴随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作为继报纸、电视、广播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因其多元、扩散迅速、途径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成为“你懂的”这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基地。

篇8:2023年网络流行用词

关键词:流行语分类 来源释义 规范原则

2010年-2011年,两年间产生了很多新的流行语。以下对近两年流行语的来源和意义,以及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规范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和研究。

一、流行语的分类

按传统语言学的划分方法,将其作如下分类:

1.词语:给力、围观、拼Y、鸭梨、悲催、坑爹、卖萌、吐槽、小清新;2.惯用语:你懂的、hold住、伤不起;3.俗语: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恨爹不成刚)、羡慕嫉妒恨、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此处省略一万字;4.X体:撑腰体、丹丹体、非诚勿扰体、凡客体、高铁体、咆哮体、淘宝体、赵本山体。

近两年主要产生了这24条流行语,与2008年、2009年相比,产生的个数较少,且类型较少,没有新成语的出现。但与2008年主要流行新成语、2009年主要流行惯用语相比,这两年的流行“词语”最“给力”,共有9个,而且是各种“体”爆发的一年,共有8个。

二、流行语的来源及释义

给力:字面意思就是“给予力量”,引申为“带劲儿”“爽”“酷”。最初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却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小旗,写着“天竺”两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给力”由此流行。

拼Y:前几年曾流行“拼X”,如“拼车、拼房、拼餐、拼旅游”等等,这个“拼”是“拼盘”的“拼”,取其“搭配、合伙”义。但如今流行的“拼Y”,却是取其“比拼”义。由此而产生“拼爹、拼叔、拼学历、拼人品、拼关系”等。

鸭梨:取自“压力”的谐音,此词来源于百度贴吧“鸭梨很大”等词,无心之举却引得无数人模仿。由此还产生了“鸭梨山大”“毫无鸭梨”等词语。

悲催:字面意思是“悲惨得催人泪下”,一般表示哀伤、难过、境遇悲惨或不顺心、不称意、失败等意思,带有较强的戏谑意味,且表达的感情色彩很重。

坑爹:此语出自中文配音版《搞笑漫画日和》。“坑爹”意指与本人意愿有很大出入,有被骗的意思。目前来看,在表达“特别缺德、坑人”这个意思时,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词能够比“坑爹”更沉重、更有分量、更有力。

卖萌:指卖弄、显示甚至炫耀自己的萌点,偏向贬义。一般可理解为:装可爱,刻意出现一些可爱的动作、言语等。类似于之前的“装嫩”。

hold住:在2011年8月9目的《大学生了没》中,一位名叫miss lin的网友以夸张另类的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语、扭捏妖娆的姿态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Fashion,miss lin的口头禅是“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导致“hold住”一词红遍网络。且一说hold住,就有一种张开手掌抓住某个东西的感觉,那才是真正的“掌握”!

伤不起:意为屡屡受伤,伤痕累累,经不起伤害。这个原本表达哀怨抒情的词汇,在经过“咆哮体”引用后流行起来,网络上“XXX,伤不起”的旬式随处可见,多带有调侃和自嘲意味。

神马都是浮云: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此语来源于“小月月”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在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小月月”横空出世,以极其吊诡的言行雷倒一片。此语有什么都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同时又透着那么点儿超然和豁达。

与此格式相似,广大网民还创造出“神速麻利快”“寂寞空虚冷”“迷恋崇拜爱”“龌龊猥琐贱”等。

三、流行语的特征

流行语具有时间性、流行性、传播性、惯用性等特征,除此之外,近两年的流行语还具有以下特征:

1.特指性。很多流行语时代特征很浓,表示特有的内涵。比如“此处省略一万字”,如果在平时,这是极为普通的一句话,但在春晚的舞台上,经过赵本山的阐释,却具有喜剧的色彩;又比如“我爸是李刚”,本来一句介绍家人的口语,但由于“官二代”的飞扬跋扈和仗势欺人,而具有特定的内涵。

2.能产性。所谓能产性,指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能生发、衍生出更多的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在使用过程中,掺杂网友的复杂情绪,而化用“恨铁不成钢”衍生出“恨爹不成刚”;最典型的莫过于“拼Y”“X体”,产生若干的变体,满足了大众娱乐心理。

3.简约性。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而流行语也具有简约性的特点。如“你懂的”,接下的内涵、所指都不解释、不言而喻,三个字代替了千言万语;又如“此处省略一万字”,更是充分给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用最少的词汇表达出最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4.广泛性。与以往不同,流行语不仅仅在娱乐界、体育界等非正式场合广泛使用,且蔓延到政府报告等正式场合,如“给力”,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又如“围观”,不仅仅用于报刊,而且还成为法律援助栏目的名称。流行语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流行语的规范问题

流行语一方面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给大家带来清新、诙谐的语言感受,另一方面也在丰富着汉语词库。“语言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总应该有一定的规范,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语言规范的出发点是为应用而规范,绝不是为规范而规范。语言规范不能脱离语言应用的实际,也不能脱离语言发展的实际,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这是语言规范必须遵循的原则;源自语言实践,服务语言实践,这是语言规范既定的方针。”针对网络流行语,宜采取以下几点规范原则:

1.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原则。虽然,“约定俗成,逐渐规范”是当年陈章太先生针对普通话的规范问题提出的总原则,但对网络流行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此原则要求在对待网络流行语时,不宜采用强制命令的方式,而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环境和条件,根据流行语在语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2.动态跟踪、有序规范原则。流行语内部成员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些已被主流媒体和官方文件所接受,如“给力”“围观”等;而更多的则是在网络、娱乐、体育等非严肃媒介中传播和使用。因而,对他们的规范要有动态跟踪,对于“给力”等一类的流行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甚至有进入词典的可能。

3.符合交际和语用原则。例如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尚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就不能完成交际任务。这时,语言就要进行内部调整。调整的结果就是提高语言能力,使其功能与能力达到新的平衡,这样,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新的平衡,就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因此,面对新出现的流行语是否要进行规范时,还要着重考察它在交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它确实能弥补我们交际词语中的一些空白,暂且不要急于规范,要以一种更加平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其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考察。

此外,在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还要自觉加强道德约束,自觉抵制网上相互谩骂或人身攻击,严禁传播交流一些粗俗、下流的语言;同时,还要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净化网络语言,弘扬健康、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上一篇:邮政业务营销员理论知识试卷四级下一篇:建设法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