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2024-04-13

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通用8篇)

篇1: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第五章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财政收入总量与结构分析

(1)研究财政收入总量变动的一般趋势。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总规模是不断增加的。从国际对比来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较大,这无论从财政收入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应如此。(2)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分析。通过计算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我们可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该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好的国家又高于经济较差的国家。不过,从各国历史考察看,该比例普遍有提高趋势。

(3)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分析。对这一比重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一国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多数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都相对较高。

(4)财政边际收入率的分析。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如果财政边际收入率大于上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反之,则表明下降。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首先分为税收与非税收入,在税收中。再按不同的税种分析其收入结构

(2)收入的部门结构

(3)收入的经济类型构成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分析

研究财政支出规模时,更多的是利用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这一指标来研究。

一般研究支出结构着重从财政支出的用途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和国家职能结构予以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首先可分为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指出。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各部门事业费、文科卫事业费、国防费等类。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费支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及其它支出。

财政收支差额分析

财政赤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对财政赤字规模研究,一般采用财政赤字额、赤字/财政支出额(20%)以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3%)作为衡量指标。另外,赤字占国有资产额的比重也可以衡量赤字规模大小。

有一些学者采用债务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国债借债率(国债发行额/当年GDP)等指标来分析财政收支问题。

测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有如下几种:

一、洛伦茨曲线图:该图横轴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人口(或家庭户数)百分比,纵轴表示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45度线OC称之为绝对平均线。但现实中的收入分配总是具有差异的,实际的收入分配曲线总是在45度线OC以下出现,实际的收入分配曲线L就是洛伦茨曲线。该曲线L如果与绝对平均线OC的距离越近,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二、基尼系数:从理论上讲,基尼系数计算的就是上图中A与A+B的面积之比。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在理论上基尼系数的最低值为0,表示绝对平均;最高值为1,表示绝对不平均。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三、库兹涅茨比率:它把各个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或家庭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起来。计算公n

式为:Ryipi1,2,...n...y1y2...yn100......p1p2...pn100

i1

式中R为库兹涅茨比率,yi、pi分别表示各阶层的收入份额和人口比重。这一指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缺点是给各阶层的权数不等,最富有和最贫穷阶层的权数较大,中间阶层的权数较小。

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万分法”、“等分法”、利用洛伦茨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基尼系数、第四种方法是只适用于两阶层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差值法”。

判断我国收入差距是否合理,应当首先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究竟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何种性质的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来得到居民内部收入的合理值,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构建如下模型:

Y=C+BX+CX2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发展速度,X代表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回归并对该模型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X

第七讲国民经济投资统计分析

投资是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支出。资本的增加可以分别按支出和获得原则定义。按支出原则定义时,可以称为投资;按获得原则定义时,就是国民核算中的资本形成。总投资的组成部分包括固定资产总投资和生产者持有的库存变化以及住宅投资。固定资产总投资是指货物和服务生产者为了在今后保持或提高生产能力而承担的资本货物支出或其它规定的支出,总投资减去原有固定资产的折旧称为净投资。

一、投资分析的主要指标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2、新增固定资产

3、建设项目投产率

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二、投资规模分析

1、投资总规模

投资规模分析就是对投资总量分析。对于投资规模的分析,可以从绝对投资规模和相对投资规模两个角度来分析。绝对投资规模是指投资总量的绝对量,相对投资规模是指投资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就是投资率。

2、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

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较多,通常有可支配收入水平、储蓄率、利率、预期收益率、价格、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国际投资环境和资本流动等等。可以建立投资模型来分析投资其影响因素

3、投资规模的适度性

衡量标准: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与消费的关系、市场价格波动性、资源调配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合适、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当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投资效益等等、三、投资结构分析

投资的所有制结构分析、投资的使用结构分析、投资的费用结构分析、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分析、投资的部门结构分析、投资地区分布结构分析

投资乘数是指当增加一单位投资,引起其它需求的相应增加,最终引起经济总量增加的倍数。

投资111 ===消费支出增量边际储蓄率(边际投资率)乘数1-边际消费倾向 1-()GDP增量 1GDP增量每单位新增投资增加的GDP=== 投资增量投资增量(投资效益指标)

是选用储蓄倾向还是投资倾向?分子分母各选用什么指标?投资是在当年创造GDP?有没有时滞?时滞如何确定?滞后一年的投资乘数是多少?

五、投资弹性系数

投资弹性系数分析主要是对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作用大小的分析,也就是当投资变动一个百分点时,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一般理解如下公式: GDP增长率投资弹性 系数=100% 投资增长率

也可以通过经济计量学的方法计算得出一个时期的弹性系数。即:㏑Y=a+b㏑X,b即为弹性系数,注意:是用增长率而不是发展速度

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投资拉动率:由于新增投资而引起的经济的增长率

投资贡献率:新增投资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比重

以Y表示GDP,t年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rt=(yt-yt-1)/yt-1

若以I表示投资需求,则该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为:

投资拉动率=(It-It-1)/yt-1 投资贡献率=(It-It-1)/yt-1/rt

例:如果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变,假定t-2年的资本存量为10000,t-2年的GDP为8000,t-1投资2000,t-1年的GDP为8500,t年的投资仍然为2000,t年的GDP应该等于多少?投资拉动率为多少?可以算出:上年资本边际生产率为0.25,如果边际生产率不变,本年的GDP应该等于9000。算出上年的经济增长率(500/8000=6.25%,本年的经济增长率为500/8500=5.88%.但按照前面公式计算: 投资拉动率=(2000-2000)/8500=0说明ΔGDP来自当年全部新增投资I,而非ΔI(It-It-1)。

七、投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就投资方面的因素来说,可以分解为投资数量的影响和投资结构的影响两个方面。

经济总体平均增长率=部门增长率部门投资比重

这个公式是不成立的,因为 部门当年新增增加值部门增长率部门投资额 经济总体平均增长率=部门增长率=部门上年增加值总投资额

我们看到,投资额乘以增加值是没有经济意义的。

如何才能将投资与增加值联系起来呢?下面的公式是正确的:

GDP=投资边际效益投资额=每单位投资新增GDP投资额

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出来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即首先计算投资结构变化对投资边际效益的影响,然后再用投资总额计算出来⊿GDP,进而再计算出来增长率。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构造投资边际效益的结构影响指数。设部门投资边际效益为xi,t,部门投资额为fi,t,总体平均投资效益为X则有:

x1f1f1x0f1f11 x0f1f1x0f0f00 f=x0f1f1x0f0f0其中:后一项为结构影响指数。即

其中:上式为由于投资结构变化引起的总体平均边际效益的变化量。然后,用当年的投资额乘以它,可以得到当年新增的GDP,即 GDPfff1

然后直接用它和上年GDP对比,即可求出当年因为投资结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率。

第三讲 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

篇2: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篇3: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一、两种收入

我国的城镇居民中, 绝大部分是属于工薪阶层以及其他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居民。经济增长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了他们收入的绝对增长上。然而, 对于劳动收入的增长是否会使得扣除各项必需生活费用后的可支配收入得到同比的增长, 本节将会运用人们所熟知的两种收入类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来说明宏观的增长以及较为实际的可支配增长的关系。首先, 以下是我国2003年至2007年度城镇单位人均劳动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资料:

用拟合优度进行检验, 研究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情况是否与劳动收入的增长情况相符, 由于数据差异较大, 所以选择比较增长百分比 (较上一年) 。

假设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与劳动收入增长情况, 设定劳动收入为期望数值, 可支配收入为观察数值, 根据拟合优度检验统计量:

则有:

得到X2=5.3984, 在自由度为K-1=4的X2 (卡方) 分布表中, 我们找到了显著性水平为α=0.25的临界值X2=5.39。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置信水平为1-α=0.75的情况下,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劳动收入的增长情况不相符。主要原因为个人社会保障支出和所得税支出的总和的增加, 个人实际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增速较大低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这表明, 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也许能够得到更多的现代化服务与享受, 但是真正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却不尽如人意。

二、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方差分析

我国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物价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变动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 2009年, 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达3亿之多。这个如此庞大的群体中, 绝大多数是农村到城镇的流动人口以及一部分城镇到城镇的流动人口。这个群体是支撑我国城镇发展的基层力量,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和经济需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从农村来到城市以后, 相对非常低的收入无法使他们能够适应城镇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下面, 我们选取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前三强 (港澳台地区除外) 北京、上海以及广东, 另外再选紧随其后的天津和江苏, 来研究近五年来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 也就是消费支出是否接近。以下是五年来上述五个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数据 (元) :

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

为研究这五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否大致相同, 我们对这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选取显著性水平α=0.05来分析五年来的平均支出水平是否大致相同。

假设这五个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总体平均水平相同。经计算, 我们可以得出ANOVA表如下:

由分析可见, F分布上侧面积 (P-Value) 远远小于α=0.05, 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 这五个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不全相同。那么, 我们再根据FISHER的LSD检验法来确定究竟是哪几个地区的水平不相同。因为每一个处理的样本数都为5,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简便的LSD法。将五个地区两两比较,

|北京-上海|=547.522<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北京-广东|=1562.854<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北京-江苏|=4743.578>2431, 所以平均水平有显著性区别。

|北京-天津|=3564.826>2431, 所以平均水平有显著性区别。

|上海-广东|=2110.376<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上海-江苏|=5291.1<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上海-天津|=4112.348>2431, 所以平均水平有显著性区别。

|广东-江苏|=3180.724>2431, 所以平均水平有显著性区别。

|广东-天津|=2001.972<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江苏-天津|=1178.752<2431, 所以平均水平没有显著性区别。

经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前列的地区中, 城市消费水平已经显著不相等, 体现在领头地区的消费水平过高。可想而知, 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区的差异会更显著, 近五年来, 庞大的3亿城市流动人口, 因为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较不发达地区, 其中大部分人正在经历明显的生活支出骤升的过程。

三、收入增长与负担增长并存

观察我国近年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变化 (本文以城镇居民为例) , 发现五年来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近6000元, 同比2003年增加了约65%。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不得不背上越来越多的经济负担。下表为我国2003至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观察到, 在近6000元的增长幅度中, 消费支出的增长占去了约3500元的份额, 而余留下的收入仅增加了不到2400元, 在去除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影响之后, 这个数字更是下降到了2166元。五年来, 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加额只有2166元, 然而还有许多潜在的经济负担没有体现在统计数据之中, 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 人们面临的现实的以及潜在的经济负担将会更加沉重。

四、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经济发展与居民实际生活压力与幸福感的关系, 选取部分统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对劳动收入的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进行了分析, 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 劳动收入的增长却没能很好地带动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长。说明其他的因素, 如所得税以及各项保障支出等的费用增加, 使得居民个人实际可以使用的收入并没有显著增长。

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

流动人口的总体幸福感与生活满足感与其他人群相比显得尤其的低下。这部分人群中主要由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各种受薪酬吸引而流动到大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组成。通过方差分析, 我们发现就算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 生活消费水平都显著不相等, 而这些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的生活水平与我国各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就会可想而知更加悬殊了, 他们来到城市却很难适应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我国城市中的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平地而起的大厦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建设都是由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主力军完成的, 但是作为回报, 他们却很难承担的起与这个城市生活费用。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从个人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支出费用的关系分析中, 我们得知, 看似明显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中, 大部分的增长额却被生活费用支出所占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竞争加剧, 人口问题严重, 住房越来越拥挤, 人们在近年来所要承受的经济负担较以往也同样有大幅的增加。现如今, 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住房问题, 其次是教育问题, 医疗问题, 保险问题等。据南方日报2009年调查显示, 在我国15个一线城市中,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居民购房信心最低。另外据香港文汇报的报道称, 一项2009年的内地民调显示, 内地大城市中上海、深圳的购房信心垫底。上海的居民收入额高居全国首位, 增长幅度也为全国之首, 然而在高增长的背后, 隐藏的问题是生活费用的高额增长。纵观全国, 二线城市的购房信心平均得分比一线城市高出10分之多。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差额是真实的留存收益的余额增长, 去除通胀等影响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后, 我们发现居民的实际留存收益的增长并没有那么迅速。

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腾飞, 然而高速经济增长下, 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满足感却有待增长。为研究这一问题, 我们应考虑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复杂关系, 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够提供一些分析与帮助。

摘要:文章就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与分析, 运用统计检验, 为部分经济发展带来的现象进行分析, 探讨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 从而为复杂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幸福感

参考文献

[1].www.stats.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203.207.226.100/files/200912/2009f12d7c131026077.html.“调查显示二线城市居民购房信心高于一线城市”

[3].203.207.226.100/files/200911/2009f11d12c1309522914.html.“调查显示内地购房信心持续低迷”

篇4: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关键词:酵母菌 染色 种群

中图分类号: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21-01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在中学实验探究中作为实验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常结合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严密的思维品质。

关于微生物计数、血细胞计数板问题、酵母菌种群数目统计实验中,教材交代不清楚,产生知识断层,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误解。2011江苏高考生物卷第26题:(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用血球计算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该题即考查了该知识断层,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统计数目不包含死亡的菌体。该文讨论了酵母观察多种染色和观察的方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目前检测酵母细胞活性的常规方法有菌落计数法、美蓝染色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染色等技术,可以检测酵母菌细胞的死活。表1为常用的几种区别酵母死活的方法原理及其结果。

红色箭头代表碘化丙啶染色的死酵母,绿色箭头代表二乙酸荧光素染色的活酵母。

采用FDA/PI双染色的技术能直观的区别死活酵母。碘化丙锭(PI)不能进入具有完整细胞膜的活细胞,当酵母细胞死亡或细胞膜不完整时,PI进入细胞,与DNA相结合,在488 nm的激光激发下,在波长660 nm左右检测到红色荧光。因此,通过FDA/PI双染色的方法,利用死活细胞在经染色后会激发出不同波长的荧光的特点,即活细胞可检测到FDA产生的荧光信号,而无PI产生的荧光信号,死细胞则相反,这样就可以将死活细胞区分开来(如图1所示)。

在中学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没有明确说明酵母种群生长曲线在下降期是活的酵母菌的数量曲线,而实验在同一个三角瓶中,取样进行酵母细胞血球计数板统计菌体数量的时候,需要染色或者在荧光显微镜下区别死、活酵母菌。该文总结了几种实验方法台盼蓝染色和美蓝的染色,需要的药品和器材不复杂,可以在中学实验中开展。

参考文献

[1]肖安风,周祥山,周利,等.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毕赤酵母的细胞活性[J].微生物学通,2006,33(6):22-26.

篇5:农村经济统计分析与应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的创立和发展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农村经济统计的基本问题

农村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农村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

农村经济统计和农业经济统计的区别

农村经济统计的特点

农村经济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经济统计的工作过程

第一节: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统计调查的种类

第二节: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统计整理的方法步骤

第三节: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意义

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析报告

第四节: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体系

分布数列

第五节:统计图表

统计表

统计图

第一章 绪论

农村经济统计主要作用:农村经济经统计是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和对农村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一、“统计”一词在汉语中场合不同含义也不相同。它可以是指统计数据的搜集活动,即统计活动;也可以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资料;还可以是指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地发挥统计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1、统计数据的搜集:是指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

2、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指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

3、统计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1、统计的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最初的一般计数活动就蕴藏着统计的萌芽;

2、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实施对内的统治和对外的战争,需要征收赋税、征兵、征劳役,开始了对全国的人口、土地、财产数量的全社会性的计数活动,从而产生了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统计也处理初级阶段。(公元前1000多年的夏朝就有了人口、土地方面的统计,如《史计》记载,“禹平水土,定九洲,计名数” 是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等九州)

3、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也略具规模,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也出现了早期的统计思想。

篇6: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一、引言

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地区GDP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量化了地区经济的运行状况。自1985年我国建立GDP核算制度以来,GDP作为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从1996开始,国家GDP和地区CDP汇总数据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地区CDP核算中基础数据缺失严重、统计体制不健全、核算方法不完善,尤其是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原因,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了相关探索与研究。许宪春、田小青(1999)从总量、结构与速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一五”至“八五”计划期的1953-2000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数据测算之间的差异状况,并对差异的原因进行了主客观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潘振文、安玉理(2003)以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之间存在的差距为切入点,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蔡志洲(2003)以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数据为样本,对不同结构的差距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根据经济间平衡关系(以国家公布的数据为准),对各地区的数据进行了相关调整。吕秋芬(2009)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间的差距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运用数据衔接方法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衔接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研究为探索地区GDP与全国GDP间的数据衔接问题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侧重于地区GDP与国家GDP间数据差距的原因分析,同时个别研究也借助于一定的数据衔接方法对二者差异进行了调整,但对不同数据衔接方法的特性、适应性以及衔接效果少有研究介入。

地区GDP与国家GDP数据不衔接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从理论上探讨二者间数据衔接的方法,是困扰理论界的难题。目前在地区GDP与国家GDP数据衔接上较常用的方法有: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线性调整法与辅助回归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如何权衡其利弊,在实际中加以正确运用,必须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鉴于此,本文以国家数据为准,分析比较三种衔接方法即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线性调整法与辅助回归法。首先,从方法的原理着手,引入其操作程序,分析方法的特性,从理论上探析三种方法的异同。其次,采用2005-2009年的有关数据,运用三种方法,实证测算数据衔接效果,从而进一步明晰三种方法的适应性。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①从理论上分析,三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只是辅助回归法较另两种方法更可取。②从衔接效果上看,在总量调整上,线性调整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优于辅助回归法。在增长速度调整上,辅助回归法优于线性调整法,线性调整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在地区排位上,辅助回归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线性调整法衔接后,各省市排序不变,没有可比性)。

二、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

(一)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索洛模型假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基于这样的假定,Geary和Stark提出选用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作为数据衔接模型的基础指标,以便给出国家各行业数据总量与地区各行业数据总量间的估算式。其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各地区汇总数据等于国家总量数据的前提下,国家根据相关资料科学有效地将国家的总量分配给各地区。具体操作步骤为:

首先,令:

再者,假定t年某个地区某个部门与同期国家整个该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劳动报酬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其中,i=1,2,3,…,n;j=1,2,3,…,m;t=1,2,3,…,T

(二)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的特点

1.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应用时需要选用相近指标作为模型的基础指标,不同指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估算误差,因而,指标的选择是难点。

2.该模型理论上要求行业划分越详细,计算的结果便会越准确,但目前主要以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为标准,现在行业划分分类较粗糙,势必会影响估算效果。

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由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是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为基础指标,重新估算各地区生产总值,以便达到衔接地区与国家GDP总量数据的目的,该方法计算过程繁琐,指标选择存在替代性检验问题。因而,虽然总量上达到一定程度的缩减,但分地区结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释,衔接效果不太理想。这就需要对该方法进行相关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指标的选择,应该提高相似指标的替代程度,对基础指标加以修正与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估算误差。操作时可考虑多指标进行相似性检验,从而选择替代程度高的指标作基础指标;二是对式(5)进一步调整,方法可借鉴季度数据与年度数据之间衔接方法,设置一个合理的调整系数,但调整系数如何设置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三)初步衔接结果与分析

由于时间与资料的`限制,本文选择以2005-2009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选择基础指标时,本文选择了相似程度较高的职工总人数替代劳动力总人数,职工平均工资替代平均劳动报酬,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结果,但不影响方法的原理。

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的衔接结果如表1、表3,表1只包含了各个地区总量衔接结果与增长速度的衔接结果,对于地区与全国GDP衔接结果见表3。

从地区与全国GDP衔接结果看,2005-200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总量数据间的差异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如表3。表3中地区GDP合计与全国GDP间差距在衔接前都较大,历年相对差距高达8%以上,而通过采用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对数据进行衔接后,历年相对差距几乎都在0.02以下。衔接后的差距占衔接前的差距不到1%,因此,从总量角度分析,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少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和国家数据间差距的效果。

表1(见下页)中,分地区看,2005-2009年大部分省市GDP总量相对误差都较小,调整的幅度比较温和。但个别地区调整幅度较大,比如新疆、北京、宁夏、海南、黑龙江、河北等省市的GDP总量相对误差几乎都在50%,特别是新疆与北京,GDP总量相对误差历年都在80%以上,意味着两省市衔接后生产总值分别是衔接前数据的1.88、1.92倍左右,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基础指标在这些省市不适应。但从五年的衔接结果来看,GDP总量向上调整与缩减的省市大约各占一半,数目相似。因而,虽然该方法在分地区GDP调整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整体上表明衔接结果是合理的。

从环比增长速度上看,数据衔接对增长速度变化的影响比对总量影响要小,并且对不同地区影响各异。2005-2009年大部分地区数据衔接前后GDP总量环比增长速度平均变化范围在10%左右,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河北,增长速度向上调整了81.1%,江苏向上调整了41.9%,新疆降低了28.81%。可见,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对各地区GDP总量衔接发展速度的影响并不大,方法具有合理与可行性。

从各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合计的比重来看,大部分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衔接前后变化微弱,但个别地区变化幅度较大,2005-2009年衔接后北京与黑龙江所占的比重分别平均上升3.63%、1.74%;山东、江苏与河北所占的比重分别平均下降2.51%、2.89%、1.85%。

因而,整体上分析,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在地区GDP与全国GDP数据衔接上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具有其合理性。

三、线性调整法

(一)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

线性调整法是根据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相关关系而产生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对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为:

式(7)意味着不改变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序数以及比重。

再者,由式(6)与(7)得到推导公式为:

(二)线性调整法的特点

1.线性调整法实际上是一种比例衔接法,是根据地区公布数据占地区合计的比重来把国家公布数据分配给各个地区,从方法的复杂程度来考察,是一种比较简单且易操作的方法,并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或经济计量模型,仅仅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衔接结果。

2.线性调整法中,存在的比例关系,该比例关系可以理解为以国家标准数据与地区合计之比来调整各地区的数据。对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而言,调整幅度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各个地区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调整的幅度理应有所差异,因而该方法在此显示出与现实不相符。

3.该方法在比例关系上选用地区公布数据占地区合计的比重来表示,虽简单,但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调整系数本身所应有的特性。

(三)衔接效果分析

根据线性调整法的特点不难得知,运用该方法对2005-2009年数据进行衔接,总量上调整后各地区数据合计与国家总量数据一定相等,没有差距,达到完全缩减的目的;分地区来看,所有地区调整幅度一致,2005-2009年总量相对误差连续五年均在10%以下,没有改变各地区在经济结构中的排序和比重,衔接结果并没有像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得到的调整幅度特别大并且难以解释的情况。综合比较分析,在地区GDP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数据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运用该线性调整方法不仅数据上可以达到缩减差距的目的,而且没有改变各地区在经济结构中的排序和比重,更便于进行宏观分析。但由于该方法在数据衔接上调整幅度一致,难以解释。

四、辅助回归法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

辅助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或若干指标,该指标必须满足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密切关系,并且不论对国家GDP还是各省GDP来说,该指标的信度较高;其次建立所选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之间正确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两者的函数关系反推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建立各省市的地方生产总值与所遴选指标间的函数关系,重新构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序列;

第二步,计算以某年为基期的各省市各年的生产总值指数;

第三步,计算以某年为基期的GDP总量;

第四步,计算各省市调整后的名义生产总值。

第五步,将各年各省市调整后的名义生产总值加总与国家GDP相比较,分别计算各个省市生产总值衔接前后总额差,增长速度衔接前后差额以及衔接前后各省市生产总值所占地区合计比重差额(或者各省市排名差异),由此判断数据的衔接效果。

(二)辅助回归法的特点

1.辅助回归方法依据的是经济关系中指标间的均衡关系,由信度较高的指标推算颇为争议的地方生产总值数据,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2.该方法因为要首先选择与国内生产总值相近似的指标,对于单个的省市,指标的选择相对较容易,但对于不同省市要选择同一具有高度相关的指标,难度较大,方法的普遍适应性有待提高。

3.该方法首先调整的是实际值,后调整名义值,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先避免各个省市物价因素对GDP的影响。

(三)衔接效果及分析

本文在运用辅助回归法对地区GDP与全国GDP数据进行衔接时,所选择的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替代的指标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虽然地区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受商品的流入与流出影响较大,也不足以代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但作为一种方法的测试,不影响其原理。辅助回归法的地区数据衔接结果见下页表2。表2显示了辅助回归法在地区GDP总量与速度两方面的数据衔接结果。运用辅助回归法对地区GDP与全国GDP的数据衔接结果见下页表3。

表3显示,从总量上看,运用辅助回归法对2005-2009年间地区GDP与全国GDP数据进行衔接后,地方生产总值合计均低于衔接前的数据,采用辅助回归方法整体上达到了缩减的效果,一定程发上达到了减少地区与国家数据间差距的目的。

表2中,分地区看,2005-2009年各省市GDP总量相对差都不大,且各省市GDP调整大小相似,没有特别大的异常值。从总量相对误差的符号来看都为正,说明衔接方法连续五年对所有省市生产总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减。

从增长速度上看,2006年27个省市的衔接后增长速度低于衔接前的数据,意味着调整后增长速度下降,并且两者差额绝对值低于4%,只有北京衔接后增长速度下降了5.7%;2007年25个省市的衔接后增长速度低于衔接前的数据,波动幅度大于2006年,并且两者差额绝对值低于7%,只有四川衔接后增长速度下降了8.1%。可见,辅助回归法在增长速度的调整上显示了其良好的性质。

从地区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的比重上看,大部分地区衔接前后比重变化很小,除了上海的数据在衔接前后差异较大外,几乎所有省市生产总值所占地方合计的比重变化范围在1%以内,2005-2009年比重平均下降4.81个百分点。采用的衔接方法在缩小了地区与国家GDP总量数据的同时并没有大量改变地区间的排位。

五、三种衔接方法比较分析

(一)从理论上比较

从理论上分析,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线性调整法实际上是一种比例分配法。这两种方法是先假定调整后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等于全国总的国内生产总值,然后借助一定基础指标的比例关系进行推导,最后得到一具体衔接公式。只是在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法中,基础指标的选择通常是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而在线性调整法中比例指标通常选用地区公布数据占地区合计的比重来表示。辅助回归法却不同,它是利用回归函数来推导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因而,在原理上,我们认为三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只是辅助回归法较另两种方法更具可取性。另外,从调整的顺序看,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与线性调整法调整的顺序是先调整地区名义生产总值,之后调整实际生产总值。辅助回归方法刚好相反,由于其第一步是确定GDP与某一个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所以需要先回归,这样必须把数据调整为实际数值,也就是说,辅助回归方法先调整地区实际生产总值,之后调整名义生产总值。

三种方法都要事先借助相关指标来替代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三种方法的可行性,因而,指标选择构成了三种方法的共同难题。

(二)从衔接效果上比较

1.总量衔接效果比较

2.环比发展速度衔接效果比较

由于调整的程度不同,衔接后的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一般来说与调整前的速度有所不同,但如果差异太大的话,就不太容易被人们接受(邱东,2008)。所以说调整前后现价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不应该大范围大幅度地发生变动,除非特殊事件发生,实际应用的原则是衔接后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相对误差不超过5%。从这个角度上看,三种方法衔接的效果顺序依次是辅助回归落优于线性调整法,线性调整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

3.各地区所占比重衔接效果比较

同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相似,衔接后各地区间的排序,不应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应考虑各个省市排序变化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讲,辅助回归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线性调整法衔接后,各省市排序不变,没有可比性)。

(三)适用性比较

线性调整法基于“自上而下”地区核算的思想,把国家GDP总量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地方,比例的确定根据自身所占地方生产总值合计的比重,适用于地方数据信度比较高的地区,换言之就是地区数据与国家数据衔接较好的地区,用此方法效果更好。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与辅助回归方法基于GDP与经济中某些可信度高并且比较重要的指标间存在的内部均衡关系,适用于地方数据与国家数据衔接较差的地区,当然衔接较好的地方效果更好。

综合比较,辅助回归法优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又优于线性调整法,不过不同的方法皆有相应的适用场合与特点,以及不同的衔接效果。我们的比较只是就三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言,只能说三种方法中有趋优的方法,但不能明确断定何种方法可以具体应用于实际数据衔接中并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六、结语

本文分别运用三种衔接方法即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线性调整法与辅助回归方法,以2005-2009年数据为样本进行衔接。分别从三种衔接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特点与实证结果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比较: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来源于索洛经济模型,方法依存的是经济变量间的均衡关系,虽不涉及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但计算过程繁琐,衔接结果总量上达到一定效果,分地区看调整有增有减,但个别地区调整的幅度导致结果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线性调整法根据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平衡关系,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操作方便,总量上可达到完全缩减两者之间差距的效果,分地区调整幅度一致,由于不同地区因自身发展模式,具有相应的发展特点,所以所有省份调整幅度完全一致与实际不符;辅助回归法需求相关指标建立与GDP正确的函数关系,以可信度较高的指标推测颇有争议的GDP指标,涉及一定的数学模型,虽不复杂,但操作过程并不简单,衔接效果从总量上看,达到一定缩减的程度,分地区看各个省份皆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并且没有大量改变地区间的排位。

实际应用中对于信度较高的地区运用辅助回归与Geary和Stark的产出估算方法,只是前者在对各个地区进行调整时效果较好,但总量上缩减效果稍差于后者;对于衔接较差的地区可以应用线性调整法。三种衔接方法各有优缺点,皆对地方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之间的差距不同程度上做出缩减,只是在各个地区调整时程度有异。由于三种方法都受指标选择的限制,在地区GDP与全国GDP数据衔接上,三种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 gdp核算工作总结

★ 教师发展观心得体会

★ 农民学习发展观心得体会

★ 新会计准则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变化

★ 核算实习心得

★ 材料核算员竞聘稿范文

★ 财务核算制度

★ 核算员岗位职责

★ 核算竞聘演讲稿

篇7: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

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 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

,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结论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4)

[2]梁雁.有关统计学教育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23)

[3]孙镭.有关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19)

篇8:宏观经济统计与数量分析

选取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金融相关比率 (SOFIR、TFIR) 和金融市场化比率 (FMR) 指数化 (都以1997年为基年, 将其指数化为SOFII、TFII和FMI) , 利用其指数来反映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 SOFII的时间跨度为13年 (1997-2009) , TFII和FMI的时间跨度为8年 (2003-2010) 。

经济增长的指标则使用GDP增长率, 取值为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为中部地区M2的数据很难获得, 所以简化处理, 用中部地区的存贷款的数据作为揭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因此则简化为银行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主要利用国有银行存贷款数据, 来反映中部六省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 并利用所有金融机构存贷款衡量的国有金融相关比率做出补充。

金融市场化比率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atio, FMR) 为全部相关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的差, 它衡量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占GDP的份额, 即:FMR=TFIR-SOFIR

2 样本数据来源

(1) SOFII的计算数据来源:1997-2009年中部六省GDP, 国有银行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2010年) 、《中国金融年鉴》 (2002-2010年) , 有些数据因缺失则根据统计规律推算得来。

(2) TFII的计算数据来源:1997-2009年中部六省GDP数据依照《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9年) , 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根据《中国金融年鉴》 (1997-2009年) 。

(3) FMI的计算数据来源:FMR=TFIR-SOFIR, 所以由FMR指数化得来的FMI计算数据来源与TFIR和SO-FIR相同。

上述三个金融发展指标 (SOFIR、TFIR、FMR) 是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则主要是经济增长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常有定期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总量增长率、人均产出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

(单位:%)

(单位:%)

(单位:%)

3 平稳性检验

注:检验类型c, t分别为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k为滞后期, 临界值由班。间序列计算得出标有*的为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其余的为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检验类型中的c, t由序列的时序图确定, 即是常数项, 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或者是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三种形式, k由试验确定, 准则是AIC和SC的值达到最小。检验时, 原假设是序列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序列, 备选假设是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例如在上表中对变量GDPR进行ADF检验时, 由时序图我们判断出原序列是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根据AIC和SC最小化的原则得出最佳滞后阶数为0, 检验结果的T统计量是-2.465219, 比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2.7954l2都大, 所以属于接受域中, 不能拒绝原假设, 序列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所以由上表可以看出, GDPR、SOFII、TFII、FMI的原序列的ADF检验值, 都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 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 序列存在单位根, 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 序列中GDP的ADF检验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值。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同理, 一阶差分后, 变量序列SOFII、TFII、FMI的ADF检验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t统计量, 所以拒绝原假设, 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4 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5.0软件, 对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说明: () 内为可决系数R2, []内为p检验值。

由表3.12可以看出, SOFII和TFII的系数全为正, 从而说明中部六省的金融规模与GDP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即金融规模越大,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尽管SOFII相对于TFII没有那么显著 (除湖南省) , 但仍可以清楚地表明中部六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其中, 河南省的SOFII检验值最高 (11.7225) , 表明河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突出, 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因为中部地区整体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正相关, 所以要加强发展中部地区的金融业, 促进经济增长。

5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从协整理论的思想来看,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 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 如果这个参差序列是平稳的, 则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反之则相反。如果有两个变量, 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

变量GDP1和Y2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符合协整检验的基本要求, 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用OL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协整方程为:

然后对其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ADF的统计量为-2.273772, 5%的临界值为-1.96770, 水平条件平稳, 表示GDP1与LnTFI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中部六省实际GDP与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由上表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SOFIR、TFIR和FMR对GDP不拒绝, 或者说金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相反的是, GDP却拒绝SOFIR、TFIR和FMR, 说明GDP的增长不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原因。因此, 中部地区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强化金融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 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加大开放金融竞争, 逐步走上健康、协调、市场化程度高的金融发展道路, 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大力发展。

根据实证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经济发展指标与银行部门的回归结果, 表明:中部地区金融部门的发展与经济运行存在正相关关系, 金融规模越大,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强, 所以要加强发展和培育中部地区的金融业, 促进经济增长。

(2) 通过考察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运行情况的协整关系, 我们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与金融部门发展状况之间不仅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而且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这意味着二者的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呈现一种互动关系:金融发展在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受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其的影响, 这两者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对其的互动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长期而又稳定的。

(3) 中部地区经济运行状况与金融部门的二者之间完全的因果联系不存在。金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而经济增长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原因则表现的不是十分明显。因此,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经济增长都归结为金融发展的推动, 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钟新桥, 钟炎君, 曾祺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4) .

[2]李靖.区域经济增长中金融中介贡献度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讨, 2010, (8) .

[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2010.

上一篇:冰冷的哀伤诗歌下一篇:行为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