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移交确认书

2024-05-06

资产移交确认书(共9篇)

篇1:资产移交确认书

实物出资资产设备移交确认书

移交人:XX有限公司

接收人:XX有限公司

交接時間:

交接地點:

资产设备内容及价值:经XX鉴定,于xx年xx月xx日出具证书号码:XXXXX《价值鉴定证书》的鉴定明细表所列XX项实物资产,鉴定其价格基准日的公平市价为港元7,000,600.00元,大写:港元柒佰万零陆佰元整,作为出资款确认价值为港元7,000,600.00元,资产设备全部移交给XX有限公司。

资产设备状态:良好。

附件:实物交接清单

移交人:接收人:

XX有限公司(盖公章)XX有限公司(盖公章)

时间: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财务负责人(签章):

实物验收人(签章):

时间:

篇2:资产移交确认书

土地移交确认书范本

核心内容:在本文中,法律快车的小编将为您介绍土地移交确认书的格式和内容,包括土地移交范围和面积、土地移交要求、责任承担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土地移交确认书

甲方:XXXX有限公司

乙方:XXXX人民政府

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征地委托协议书》约定,目前该项目用地的征收补偿工作已完成,甲,乙双方就该用地的土地交接事宜确认如下:

一、土地移交范围、面积:

土地座落:根据XX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用地位于XX。

土地征收面积:该用地总面积XX平方米(XX亩)。

二、土地移交要求:

乙方按以下条件向甲方移交该地块:

1、确保项目用地按照土地现状交付甲方使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任何抢收、抢种行等干扰甲方对该项目地块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确保地块征收补偿款基地上附着物(临时搭盖、种植大棚、临时养猪场等)补偿款已支付到被征地单位和村民,无因补偿问题而存在异议纠纷。

2、乙方向甲方交地前,已解除在该用地上设定的租、担保、抵押、合作开发等影响地块权属完整的事项,确保该地块权属清楚,无第三人对该地块主张任何权利。

三、乙方确保在确保清楚,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均由乙方承担。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四、乙方确保在协议签署后,不得在该地块设定的租、担保、抵押、合作开发等影响地块权属完整的事项,确保该地块权属清楚,无第三人对该地块主张任何权利。

五、土地移交后甲方具有对该范围内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权。

本土地交接确认书自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土地交接确认书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二份。

甲方:XXXXX有限公司 代表:XXX

乙方:XXXXX人民政府 代表:XXX

二OXX年X月X日

篇3:资产移交确认书

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既有扩大再生产的改造和新建, 也有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治理和改善项目。大型企业总是投入大量的精力, 不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阶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管理, 但针对转资管理, 无论从制度或是实际成效上来看, 仍然略显薄弱。

项目建设完成后固定资产转资不及时, 形成的资产账实不符等情况, 对于项目管理乃至企业管理来说仍是一个顽固的难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转资不及时、单项资产转资不科学, 就会造成企业账实不符, 特别是对于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 成立的年代久远, 资产盘子大, 复杂程度高, 盘点难度大, 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在盘点中发生了盘盈或盘亏, 这是根据财务角度来看, 账外实物增加或是账内实物减少的情况;第二种是现场有实物已存在或已交付生产运行, 财务账面却没有反应, 造成了“有物无账”的情况;第三种是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处理, 却没有及时办理资产销账手续, 导致形成了“有账无物”。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转资不及时、不准确直接或间接导致上述第二、第三种情况的发生。上述第二种“有物无账”的情况, 是典型的项目建设转资滞后造成的。而如果投资项目交付资产清单编制得不科学不准确, 也会产生间接影响造成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发生。账实不符的情况较难发现, 也较难进行纠正, 给企业管理带来潜在危害。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应地方政府规划发展的要求, 对大型企业提出停产或搬迁时, 资产因账实不符带来无法评估的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带来的资产移交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艺位号缺失或不准确, 现场实物与账面资产对应困难;

(二) 分布在不同地点, 应形成几个资产号的某一个型号、规格的管道材料等只形成了一条资产;

(三) 根据单项固定资产确认规则有关规定, 附属在塔、炉等大型设备上的管道、压力表、风机等应形成单项资产, 而多数企业做出的资产清单却因对现场及单项固定资产确认规则不熟悉, 按照设备管理的习惯分别形成了一大堆资产;

(四) 基础、桁架等土建结构中使用的钢材等大宗材料被简单粗暴地分摊, 而大型设备基础或桁架本身却没有形成资产;

(五) 编制实物清单时马虎大意, 与现场没有核对或核对不清楚, 造成包括单一设备本身数量、型号等发生错误。

以上是典型账实不符的几种情况。

二、项目建设过程中资产移交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固定资产移交的现状分析,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算滞后, 转资工作不及时

参与大型企业, 特别是特大型企业项目建设的单位一般来说都是在企业发展中长期合作建设的施工单位。这些施工单位对企业性质及管理流程较为熟悉, 在施工组织、现场安全管理以及交叉作业沟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在提交施工结算上又往往体现出不及时的共性。在项目已经中交、机器设备已经投入生产运行时, 施工结算滞后, 导致项目费用不全无法进行财务决算, 影响固定资产移交清单的编制。财务对此的处理方式通常是中交时先进行预转资, 形成一个整体的打包资产号。施工结算滞后, 造成财务决算不及时, 时间长了, 加上人员变动后续人员对情况不熟悉等原因, 资产清单的编制质量大打折扣。

(二) 固定资产转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责任心不强

根据企业对在建工程转资管理规定及内控管理职责要求, 固定资产转资工作需要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工程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接收部门等。各个环节的人员由于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或是缺乏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编制和验收时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T14885—2010) 及《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及单项固定资产确认规则》 (Q/SH0417-2011) 的规定严格把关, 造成了从头到尾的糊涂或是马虎。核查固定资产的人员责任心不强, 根本没有做到账实对应, 对单项固定资产的组成不能做到严格审查, 资产接收部门不负责任地签字验收, 没有认真地进行实物的交接及验收等原因导致形成的固定资产清单有欠准确和科学。

(三) 管理制度不健全, 考核细则不明确

大型企业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参与的部门很多, 几乎企业中所有的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 但实际上真正涉及到转资工作的, 除了实物资产接收单位, 其他的职责基本集中在工程管理、资产管理、审计和财务部门。每个部门根据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要求在转资工作中各司其职, 但如果固定资产转资工作不负责任, 形成固定资产不科学、不准确, 责任是应该落实到编制单位还是核验单位呢?是落实到财务部门还是接收部门呢?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考核界定。

固定资产转资工作是流水线作业, 涉及多个部门审核确认, 企业制度中对编制固定资产清单的质量多数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 对转资质量也没有明确的考核细则, 造成了大家对固定资产转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即使固定资产会计和转资员有很强的责任心, 但由于其他人员对各类资产和费用等的界定划分审核不严格, 分类统计核算时频繁纠错和调整数据, 又或者是由于清单编制质量过差根本没有办法调整, 造成了大量的扯皮和推诿现象。长此以往, 由于无法界定责任, 不正确的情况也被慢慢忽视变成了常态。本应细化管理的固定资产转资工作变成了只是流于形式, 走个过场, 实际上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转资带来的账实不符的情况, 职责很难落实到位。

三、从项目管理全过程强化固定资产移交工作的思路

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 固定资产移交及时与否、移交价值准确与否等, 关系到企业成本效益和资产折旧的计提, 是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基础, 对今后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巨大。所以, 工程项目建设控制过程中强化固定资产移交管理, 从而完成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价值体现, 非常必要。

(一) 转资应提前到设计阶段, 要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交付建设项目固定资产工作应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 贯穿项目竣工验收结束的全过程。项目实质性地进入到实施阶段, 应该从设计工作开始。设计单位虽然看似和企业的固定资产交付没有直接关系, 但设计文件编制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联的细化程度, 可以帮助项目建设中涉及固定资产转资的相关干系人了解整个资产形成过程, 从而形成最初的主导方向。

但现状是设计单位有自已的图纸编制要求及资料体系。他们一般不会依据固定资产形成的规则对图纸料表进行编制, 以下几种现状影响固定资产在图纸料表中的体现:1.各设计专业提交的材料表往往是汇总编制, 并不是分别按照单项固定资产形成规则进行编制;2.有些专业图纸料表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编制要求进行编制, 例如电仪专业图纸料表没有以回路为单元进行材料表的编制;3.设备专业图纸料表中, 对于附属在单体设备中应统一形成单项固定资产的管道、材料、仪器仪表等没有统一进行编制;4.大型设备基础和土建结构没有材料表, 经常是施工单位进行图纸扒料, 对大基础、桁架等应形成单项固定资产的没有文件说明等。

因此本文建议, 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后, 工程管理部门就可以会同资产管理单位、资产接收单位、财务部门、设计单位就项目特点进行分析, 编制初步的固定资产清单, 这份固定资产清单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其中有关资产的工艺位号及名称描述需按照资产接收单位的要求统一编制, 同步反应并落实到详细的设计文件中去。在图纸料表中对于不能单一形成资产的保温、伴热、压力表等材料应注明附属资产名称, 各专业根据单项固定资产编制要求对材料进行以各专业为主、单项资产为辅的分类要求统一认知进行编制, 最后在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单项固定资产清单时便于一一对应。

在这个环节中, 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只要和设计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 从设计源头统一对固定资产转资工作的认识, 将设计资料进行细化管理, 就能够从项目最初状态形成清晰的指导性文件资料, 便于后期的转资清单的编制。

(二) 加强责任落实, 强化“账“”实”管理单位作用

转资过程中文件的签字确认人员一般是部门领导, 他们往往工作繁忙, 无法对编制文件的质量进行把关, 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转资工作管理和考核制度, 不仅要对应到各个职能部门, 也应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

此外, 企业虽然于在建工程转资管理规定中对固定资产转资的期限提出了要求, 但对于固定资产转资的质量却很少有具体制度指导监督,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固定资产转资工作涉及面广, 参与单位多, 考核难度大。因此细化管理制度, 强化责任落实就成为加强转资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个环节中, 更加应该强化“账“”实”管理单位的作用。

财务部门作为资产核算管理的主要部门, 应当进一步细化转资会计核算的管理要求, 从源头保障资产核算、分析和管理的有效性。在转资过程中, 无论是否直接编制《固定资产转资清单》, 作为固定资产账务专业管理部门, 都应该组织指导工程、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对清单进行编制。从专业指导的角度统一认识, 提高清单的编制质量, 便于后期核对。对于在转资工作中的资产接收单位的职责, 也应加以重视。资产接收部门在固定资产接收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不仅要“以账对物”, 更要“以物对账”, 从源头控制资产账实不符情况的发生。

(三) 依托现代化应用软件, 发掘软件信息处理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 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内容都是相当的繁重。现代化企业基本都启用了各种应用软件来进行项目管理, 其中ERP就是其中非常通用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ERP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与全面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可否利用ERP系统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强大功能辅助项目固定资产转资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项目性质, 建立合理的WBS元素。不同WBS元素下, 依据项目建设初期设计方案阶段提交的固定资产清单建立网络, 网络名称就是资产名称。这样可以随着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形成清晰的资产清单以及资产原值, 这样可以使项目管理、工程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时看到资产形成的过程及情况, 财务部门再对各种费用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摊, 形成的资产价值科学合理, 转资工作一目了然。

篇4:浅析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关键词:生物资产;确认;计量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42-01

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从事生物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物资产的确认

根据生物资产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下面的条件才能被确认为生物资产,具体如下:(一)能由交易、事项的结果而被企业或个人所拥有或控制。从根本上讲就是指能够被入账的生物资产,企业或个人拥有生物资产就能通过交易流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当然有些生物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或个人所拥有,但受到企业或个人的支配,同样的也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生物资产就不能确认为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二)生物资产不能是预期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资源。只有通过现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改变企业或个人生物资源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不能凭空计划或者谈判中的交易来确认生物资源,不能以预期的交易或事项来形成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三)能够可靠的计量资产成本。这一确认标准主要是强调生物资产在满足其它条件的同时,企业所入账的生物资产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企业可以利用价值转移方式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者在核算和计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初始计量。从宏观角度的计量模式来看,生物资产的计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允价值法;二是成本法。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生物资产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法与成本法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只有在明确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稳定持续取得时,才能对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二)后续计量。一是自行繁殖幼畜在成龄后,企业或个人要按照成龄幼畜在账面上的价值作为役畜或产畜的实际成本计量;二是企业和个人种植的经济植物、养殖的各类家禽、家畜、鱼类等,按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作为入账价值。三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时,消耗性生物资产按成本计量。

三、我国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资产的特性对计量属性的影响。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物转化的能力,正是由于生物资产自身转化对其本身的价值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历史的成本计量根本不能满足生物资产的这一特性,因此,在国际上普遍采取公允价值法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这样就受到了市场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波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投资决策。(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会计标准国际化以成为了必然,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流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产相对丰富,大量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生物资产投资,随着我生物资产领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会计标准上必然要与国际接轨,这样会计标准国际化就会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物资产理论的影响

第一、信息观与契约观。信息观是利用信息含量最高的会计计量手段为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依据,而契约观是建立在企业或个人的契约理论之上,不同的契约方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期望,这样在生物资产的计量方法选择上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第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的不同目标影响生物资产计量属性。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主要是反映生物资产的受托者——企业或个人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和个人管理的立场出发,选择合理的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恰当的反映出企业和个人对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刚好相反,它是从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的立场出发,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上面二点来看,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标都将导致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

四、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

虽然在国际上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法作为生物资产的首选计量模式,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公允价值法实施条件尚不成熟,历史成本计量法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拥有生物资产的企业和个人数量庞大,但大多规模较小,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人通常不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就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第二、我国生物资产相关行业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为低下,企业和个人从事生物资产经营活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生产活动与市场行情对接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市场相对分散,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生物资产交易行情,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取的市场情况不完善,当然就不可以很好的反映我国生物资产的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生物资产分布广阔、行业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会计基础薄弱,而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完成。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效果。

结论: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国际通过的公允价值法尚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反而历史成本计量法在当前还是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法也将成为我国生物资产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无论是那一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要选择合适自身的计量模式才是最正确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學院

参考文献:

[1]胡德春,江俐.我国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8:60-61.

[2]黄中生,褚友祥.论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1:82~85.

篇5:辞职物品移交确认

移交申请确认书

XXXX有限公司:

本人辞职报告已经交给贵公司,并经贵公司领导批准同意本人辞职申请。

本人在职期间所领用的单位物品和宿舍物品,完好无损,已经交给贵公司,请予确认并同意结帐为盼。

组长:

宿舍负责人:

部门负责人:

移交申请人:

篇6:资产移交申请

湖口县供电公司:

兹有湖口县房管局民安公司在石塘小区安置房工程的高低压配电设备,现已按有关电力设计要求安装完毕(除电表箱出线至用户端),符合供电设施运行要求,现将该资产产权全部移交给贵公司接管。望供电公司接收为盼!

篇7:资产移交协议书

甲方:______股份有限公司管委会

乙方:__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年__月__日拍卖会成交确认书,为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签订如下协议:

1、在乙方按照约定缴清款项后,凭拍卖公司出具的资产交接通知单,甲方即向乙方移交了资产,本协议签定之日为资产交接日。

2、资产交接后,乙方即可按双方签订的相关协议编制拆除方案,办理相关手续,实施拆除工程,履行协议职责。

3、对厂区内存放的焦炭,由甲方负责协调,在双方的监督下,存放人在资产交接后运出。

4、乙方在资产拆除过程中,不得损害甲方的水电气公用设施及管网,如发生损失,甲方将在其缴纳的拆除保证金中扣除。

5、资产拆除完毕后,甲方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退还其拆除保证金,达不到要求的,乙方按每超一天承担违约金3万元,从其缴纳的拆除保证金中扣除。

6、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同意选择由铜陵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7、本协议自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协议一试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代表签字:__________

乙方代表签字:__________

篇8:环境资产的确认研究

目前对环境资产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环境资产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资源资产和人造环境资产, 联合国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United Nations Sys- 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 conomicAccountants, UNSEEA) 1995年将环境资产定义为:环境资产不仅包括作为原材料和能源来源的自然资产, 而且包括提供废物吸收、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的、提供控制洪水和气候等环境服务的以及提供健康或审美价值等其他非经济的令人舒适事物的自然资产。 而狭义的环境资产仅指人造环境资产, 即指所有权已经界定、或管理主体已经明确, 并能对其执行有效控制, 通过对其持有或使用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认为, 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认为环境资产的确认其实是环境成本确认的一部分, 符合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确认条件的这部分环境成本, 才会被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 这与当前公认的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保持一致, 可操作性比较强, 有利于实务中环境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环境资产的确认是其计量、 记录和报告的前提, 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产生模糊的部分,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我国环境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

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环境资产的确认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会计准则和法规缺少相关规定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 《环境保护法》、《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相关环保法规, 也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 但是环境会计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缺少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 造成实际工作中对包括环境资产在内的各个环境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缺少理论和准则依据, 无法可依。

(二) 环境资产确认实务缺乏操作性

近年来, 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环境资产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 但在企业中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是体现为相关环境绩效和损益中的排污费、绿化费等。不完善的会计核算环境, 使得环境资产的确认面临着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三) 环境资产的确认不规范

表现在: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划分不合理, 这导致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范围不明确; 另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条件和标准不合理, 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划分是影响环境资产确认的重要因素, 企业可能会利用环境资产确认和费用摊销等环节对资产和利润进行操控, 扩大环境成本资本化的范围, 虚增企业的环境资产等。

三、完善环境资产确认的建议

(一) 明确环境资产确认的前提

根据环境资产定义, 环境资产是符合资产确认条件、 可以进行资本化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环境成本确认的复杂性, 因此, 确认环境资产的前提是要明确企业相关环境成本的概念和范围, 为环境资产的确认奠定基础。

肖序、毛洪涛 (2000) 指出,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按企业环境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对环境负荷降低的功能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分类, 企业环境成本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 (详见下页表1) 。

(二) 设立环境资产确认的条件

一项环境成本, 一旦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就应该被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对企业一般资产的确认提出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普遍适用的确认条件, 笔者认为, 其对于环境资产应该是同样适用的, 因此, 我们得到环境资产确认的几个重要条件:

1.符合资产的定义。 一般资产的定义是: 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这一条件其实已经限定了环境资产的狭义概念, 自然和生态资源等不应包括在企业环境资产中, 因为这一部分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 不能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对于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的把握上要注意, 环境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 可能是直接的, 也可能是间接的, 在现实中只有少数环境资产能够直接带来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流入, 大部分环境资产都不能直接地为会计主体创造经济利益, 通常通过间接的方式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如降低会计主体长期环境保护、治理成本, 节省其相关费用开支, 这种间接的经济利益流入并不影响这类资源满足环境资产的定义。

2. 符合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 关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方法和标准, 各职业会计组织和机构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 增加的未来利益法 (Increased Future Benefits Approach, IBF) , 即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应该资本化, 另外, 对于污染预防或清理成本, 在被认为是企业生存绝对必要的条件时 (如法律上要求的) , 即使它不能够创造额外的经济利益, 也应予以资本化, 这是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的。 (2) 未来利益额外的成本法 (Additional Cost of Future Benefits Approach, ACOFB) , 即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只要它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时, 就应该资本化, 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 (E- 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 EITF) 在处理环境成本资本化时基本上采纳A- COFB法, 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该费用化, 但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也可以资本化: (1) 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 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 (2) 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 包括以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 (3) 为准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ACOFB的划分方法比较符合环境资产的特点, 上文已经提到, 环境资产相对于一般资产, 在“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点上是有区别的, 一般资产如厂房和设备, 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的生产利益, 但环境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通常体现在长期的效应上, 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 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或者减少和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等, 虽然这种效应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流入,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将其资本化并确认为环境资产比较恰当。

3.能够可靠计量。 环境会计和普通的财务会计一样, 是一个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的系统, 其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 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 环境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 只有当某一项环境资源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了, 该项资源才能予以确认为环境资产。 对于那些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一时不能确切地进行计量, 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予以合理地估计, 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 在治理完成之前无法准确计量, 可以根据小范围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另一方面, 这种计量应该是可靠的、有据可查的, 否则就不能被确认为环境资产。

4.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有关各方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就更需要了解评价企业环境活动方面的会计信息,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不仅要满足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需要, 更应满足投资者、 债权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决策所需, 因此, 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才能资本化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实现情况, 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 因此, 环境资产的确认也必须符合这一基本目的。

(三) 合理划分环境资产的类别

结合会计制度资产科目的设置标准, 以环境资产的内容为依据, 笔者认为环境资产可以分为环境固定资产、 环境无形资产和环境递延资产。

1.环境固定资产。 有形环境资产主要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或装备工艺等, 如污水净化设备、废气排放设备、噪音消除设备、对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备、 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等。 反映的是企业所拥有的环境资源总量,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出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规模和能力。

2.环境无形资产。 环境无形资产主要指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 非专利技术等, 如企业从科研单位购入的或自行研发并取得专利权的环境保护专利技术。

3.环境递延资产。 环境递延资产主要指那些分摊期超过一年的费用, 如企业购买或拥有的矿产勘探权、 矿产开采权、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 一定年限、一定数量的排污权费用等特许权或优先权等。 体现的是一种长期待摊费用和收入配比的思想, 使环境成本能分摊体现到具体的使用期间。

环境会计资产的确认问题只是我国整个环境会计体系建立中的一部分, 相类似的, 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 宏观环境会计氛围的形成,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具体核算方法的完善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这样, 才能最大化的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 .肖旭, 毛洪涛.对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 2000, (6) .

[2] .许家林, 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 (1) .

[3] .李军.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研究[J].商业会计, 2009, (8) .

篇9:有关资产确认、计量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 资产;确认;后续计量

在会计核算与处理中,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这一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判断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基础。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如果资产这一要素的确认不准确,则会影响到负债或损益的确认。

一、关于资产定义的变化

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3版与2006版中对资产这一要素的定义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准则对该要素的定义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1993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强调的重点是“拥有或控制”与“以货币计量”这两个要点,强调企业对资产的权利,重视交易历史形成的结果。

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调整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强调“拥有或控制”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等要点,除了交易历史形成的结果外,还强调未来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增加了对未来利益获取能力的判断。至于准则定义中未列示“以货币计量”,可能是考虑到某些事项无法以货币计量的特例,如生物资产中需要以名义价格计量的情况。

二、关于具体案例的会计实务处理分析与探讨

(一)案例“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支出能确认为资产吗”

1.案例背景:目前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的各种休闲或交际型活动也大量出现,如高尔夫俱乐部。在我们接触到的实际案例中,许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自己消遣及与客户应酬,购买了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元。该会员资格证一般不规定有效使用年限并可以转让、或继承。每次消费时可能需要另行支付费用,也可能支付低于未购买俱乐部会员资格证的消费者费用水平的费用。

2.案例分析:该笔购买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的支出是确认为一项资产进行分年摊销,还是确认为费用,实务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即存在一个资产确认问题。

资产确认时,应当依据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当具体会计准则未作出规定的(含《企业会计制度》),就应当依据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确认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上述问题在具体会计准则中是未作出相应规定的,所以我们从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要素确认的规定上分析是否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的要点是三个,一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二是拥有与控制,三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笔支出如果确认为资产,是满足第一、二个资产确认要点的,但不满足第三个要点。该笔支出能否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呢?这是问题的焦点。有人认为,该俱乐部会员资格可以转让这也是一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所以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但笔者认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是指在将该笔支出记录到会计账簿与财务报表列报时,企业管理层如何对该笔支出所产生结果的判断,即管理层的“认定”(包括如何使用该项资产,该项资产以何种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管理层在支出该笔购买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时目的就是为了在其未来增值转让以获取其增值收益而不是为了自身消费的,则表明管理层“认定”为以出售该项资产的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如果管理层购买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时目的仅为消费,则表明管理层“认定”为不需要处置该项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如果管理层购买时主要为了消费,兼有在其增值后出售的(包括不需要时),则表明管理层“认定”为以自身消费为主,不是以出售该项资产的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管理层出售的意图是不确定的(包括出售时间的不确定),因此,不能依此作为资产确认时的条件,也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

笔者认为,确认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时主要判断该项支出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拥有与控制”,拥有表明企业对某项资产的权利是完整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控制表明企业对某项资产具有决定其相关方(被控制方)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其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应当是在资产确认时就有充分证据表明管理层运用该项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意图,包括时间、方式等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以确定的经济利益。只要不符合这两个要点中的一个的,则应当确认为费用。

(二)案例“银杏树能列为固定资产吗”

1. 案例背景:某企业是机械制造业企业,购买了4棵银杏树,共计130万元。企业将该4棵银杏树列为固定资产,按10年计提折旧。

2. 案例分析:这一问题同样是资产确认问题,但与上述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确认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资产确认是可以依据《固定资产准则》进行的。

类似的问题还涉及购买字画支出、古董收藏支出等。实务中对这类支出是确认为一项资产还是确认为费用也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一案例中对4棵银杏树是否能确认为固定资产存在不同看法的双方对4棵银杏树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中的两个条件是不存在较大争议的,即具有实物形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对“使用”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暂不讨论);对是否符合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这一条件则存在较大争议。

依据固定资产确认的经济意义而言,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目的是取得劳动手段,为企业产品生产、劳务作业提供工具,银杏树等资产(非会计意义上所说的资产)是否属于劳动工具需要分析其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文件中都未从会计核算方面对“生产”给出相关的定义,所以要分析银杏树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确定“生产”的含义。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二条有关项目解释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1994]财税字第051号)中规定:“凡未改变原商品的形态、性能、成分的,均属于从事商品销售业务,不应确定其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国家税务总局的这一规定是从税务征管的角度来看待“生产”的实质性要素的,其角度虽与会计准则不同,但并不妨碍将其作为本案例中作为分析的基础。从前述规定可以看出,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银杏树显然是不可能在机械产品的形态、性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从持有固定资产为“经营管理”所需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遇到了会计准则及相关文件中未有对“经营管理”给出相关定义的困难。按照管理科学中对管理的一般含义,经营管理是一种活动过程,包含决策、计划、组织与实施、协调等功能。企业持有固定资产为“经营管理”所需,则应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或数个功能中体现其实际作用,否则对经营管理过程不是必须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确认。显然,上述银杏树是不可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功能中发挥作用的。

从以上对“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管理所需”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判断某项资产(非会计意义)是否应当作为“固定资产”(会计意义)予以确认时,应当分析其在企业业务活动中是否对直接形成业务成果或在业务成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必要的作用或功能,而不是看价值是否足够高、存在时间是否长等外在因素。

从对本案例中银杏树的分析,笔者认为银杏树不能确认为资产,应当确认为一项当期费用。

对某些企业购买的古董、字画等收藏品是否能确认为资产的问题,也应当按照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来分析判断。

如果一般企业购买此类物品目的在于获取未来增值收益,应当确认为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可以自行增设“其他长期资产”科目予以核算(见《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 P 155),财务报表列报时,记入“其他非流动资产”。对于其他长期资产的后续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予规定,依据资产的持有目的是获取其增值收益而不是在生产(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予以使用并发挥其作用这一点上分析,笔者认为不应分期摊销,但应当定期作减值测试。

如果在以经营古董、字画等收藏品为主业的企业中,则应当将其确认为存货;如果古董、字画等收藏品对企业经营业务发挥作用的(如高星级酒店)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此时其后续计量应当按照存货或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进行后续计量。

(三)案例“一条高速公路能否采取两种折旧方法”

1.案例背景:某公司有高速公路一条。其折旧方法为,路面价值采用车流量法,路基价值采用平均年限法。这一案例涉及的是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

2.案例分析: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 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五条)。”

笔者认为,确定同一资产中各组成部分的不同使用寿命并采用不同折旧方法的基础是区分固定资产的物理空间,只有清晰区分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的物理空间,才能确定其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从而确定不同的资产价值并判断各自不同的功能与折旧方式,或确认为不同的资产。例如,土地使用权与房屋建筑物的物理空间是可清晰划分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建筑物各自的功能是独立的,各自价值是可以分别确定的。

在本案例中,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为路基与路面两个部分。从公路的横截面分析,路基结构与路面材料结构是不同的,路基主要由泥土与较大的石块组成,路面由沥青或水泥与配比适度的石子(包括粒度与混合比例)组成,物理空间是可以清晰区分的;从功能分析,路基功能主要为承重,路面及车辆的压力垂直于路基,路基损坏较少(除非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路面功能主要是承受摩擦力的,车辆行驶时对路面的作用力是平行于路面的(当然也有承重功能),由于车辆的频繁摩擦,路面磨损较快,高速公路的路基与路面对车辆通过公路的行为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方式;从使用寿命分析,路基的使用寿命显然高于路面的使用寿命。再看折旧计算,从折旧计算的基础之一即账面原值角度分析,当路面建造完工并经养护后需要经建造监理方的鉴定后才能敷设路面,路基与路面建造之间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因此一般情况下,路基与路面的账面价值是可以区分的。所以,从物理空间、使用寿命、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账面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分析,路基与路面均可清晰区分,各自形成核算基础,符合采用不同的折旧方式的规定,路基适用按使用寿命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路面则适用车辆量法。

笔者认为,在分别确认不同固定资产时,应当考虑资产是否符合物理空间清晰、功能或作用、价值确定、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等要素明显不同等条件。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确认为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清晰了解资产及其后续计量情况。

(四)案例“收购小型发电机组的支出能否计入大型发电机组的建造成本”

1.案例背景:某股份企业(非发电企业)为了建造大型发电机组,从其他发电企业购买了国家规定应当关停的小型发电机组。购买时给予出售企业的款项中包括资产价值与职工安置补偿款。购买后按规定对小型发电机组进行了报废处理,从而获得大型机组的建造许可。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此项购买小机组的行为是合法的。

2.案例分析:对该项购买小型发电机组的支出是作为当期损益核算还是作为大机组的建造成本核算,存在不同意见。

认为该项支出应当构成大机组建造成本的会计人员认为,该笔支出所购买的小机组按照相关政策应当淘汰,其行为同时是建造大发电机组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淘汰小发电机组,则不能建造大型发电机组。这一政策性规定表明:取得一项该等资产(即任何一项大发电机组)的必要支出中包含原为非发电企业购买小发电机组并予以清理小发电机组的相关支出。

认为该项支出应当作为当期费用支出的会计人员认为,购买小发电机组后应当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清理进行处理,清理支出应当作为当期损益进行核算。因为小发电机组与大发电机组虽然功能相同,但小发电机组购买或清理支出并不构成会计核算中的“必要支出”的普遍意义。所以应当作为当期损益。

笔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建造大发电机组必须淘汰小发电机组”这一规定在任何企业建造(取得)大发电机组资产实体时都是一项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规定了对不同的企业(即发电企业与非发电企业)取得相同资产(即大机组)的相同的法律环境,但不同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资产的成本是不同的,即原发电企业淘汰其原有的小发电机组属于固定资产清理,清理结果计入当期损益;但对购买小发电机组后建造大发电机组的企业而言应当属于大发电机组的建造成本。

会计准则中所说的“必要支出”应当理解为:会计主体在其所处的经济法律环境内的众多规定中的最基本规律。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应当视具体企业、具体资产、具体取得来源及具体法律法规的规定分析判断是否属于“必要支出”,而不应当机械地运用“普遍意义”作为会计处理时的判断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上一篇:项目保修计划下一篇:眼泪给了我一丝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