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素材:8.淡泊

2024-05-24

议论文素材:8.淡泊(共3篇)

篇1:议论文素材:8.淡泊

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于高雅淡泊的素材

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人淡如菊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林璎虽出自名门,一夜成名,却并不肤浅和浮躁,她的作品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的美。50岁的.她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是郑板桥恬淡心态的真实写照,更造就了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一生。面对黑暗的官场,他没有违背良心、同流合污,而是一拍惊木,毅然决定秉公办案,只留下一段“两袖清风”的传奇。面对坎坷的仕途,他没有改变心意、追名逐利,而是拂袖而去,毅然决定归家卖画,只留下一句“难得糊涂”的壮语。面对登门求画的宦商,他没有摧眉折腰、玷污名节,而是推门而去,毅然选择清贫一生,只留下一语“吃亏是福”的箴言。

倘若没有恬淡的心态,他如何能够洁身自好,寄情兰竹。倘若没有恬淡的心态,他如何能够远离世俗,清贫一生。倘若没有恬淡的心态,他如何能够不追名利,坦荡为人。大浪淘沙,时光飞逝,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我们总能想起,那个恬淡一生、质似兰竹的背影——郑板桥。

淡泊一生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季羡林先生从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穷孩子,走到了学术界的巅峰,被誉为学界泰斗。走过近百年人生跌宕起伏,他一直保持平和、淡定的心态,专注于学术研究,铸成了非凡成就。季先生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是国宝级的人物。可是,他三告天下,要把头上的三顶桂冠摘下来。从他的“三告天下”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谦逊、朴素、淡泊的人格魅力。

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篇2:浅议作文素材的筛选

一、熟悉而陌生

因为经典素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是选材之首选, 但因为大众耳熟能详, 又略显平淡,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信手拈来的素材, 把它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陌生一面作为选材切入点, 就可以旧调谱新曲、枯木再逢春, 让人眼前一亮, 达到化平淡为神奇之功效。“熟悉而陌生”的含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知道却不了解,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望月思乡”, 以广为人知的杜甫为素材, 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他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就是知其一:路人皆知的老调重弹。我们只需稍加变通, 拓展延伸为二, 即选材改为他的《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杜甫是人人都知道的, 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月夜》这首诗呢?即使知晓这首诗, 但是否又明确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 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又以儿女 (因为年幼) “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 衬出妻之“孤独”凄然, 进而盼望聚首相倚, 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再如沈括, 北宋时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 堪称“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是熟悉;却与章惇等人一起借苏轼的《咏桧》诗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 岁寒恐有蛰龙知”) 向皇上告密, 制造了有名的“乌台诗案”, 完全是政治上的小人——这是陌生。还有如雷贯耳的李白, 他平生傲岸、叛逆不羁的形象被我们示为典范——这是熟悉;其实李白并非像别人颂扬的那样远离权贵, 而是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 (25岁的李白就展开了广泛的干谒活动, 他不仅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 还先后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 希望能荐用自己;44岁被贬出长安之后, 每到一处, 他就与当地的太守、长史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请, 一些连史传都无记载的人物竟被他美誉为雄才豪杰, 其目的是迫切的希望对方赏识自己) ——这是陌生。

二、新颖而独到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庸才, 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蠢才。”作文选材更是如此。经典素材固然典型, 但因为选材陈旧、雷同而缺少个性导致这样一个可怕的作文阅卷场景:老师从头至尾, “拜谒”的都是苏轼杜甫李太白这几个“永久”的例子, 一材多用, 一招通吃:“肩膀”是苏轼的肩膀, “选择”还是苏轼的选择, “温暖”依旧是苏轼的温暖!尽管写得行云流水、神采飞扬, 恐怕也会因为千人一面, 万人一辞而导致审美疲劳。所以为避免撞车, 选材必须打破常规, 不落俗套, 方能冲出重围, 出奇制胜, 于万绿丛中凸显一抹红艳。其最佳解决办法就是选材新颖而独到:不为他人占有或很少为他人占有, 尽量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比如2007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的首选素材便新颖而独到——纳兰容若的寂寞, 于众多“李白、杜甫之寂寞”中脱颖而出、独枝灿烂绽放。再如2006年重庆卷满分作文《双城记》围绕走与停, 突破思维常规, 以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为“非常”素材, 顿时让人眼前一亮;2005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则用“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等最前沿的素材, 与时俱进, 紧扣时代脉搏, 一改羁旅情愁的“纪念”宿构, 彰显作者独具的匠心。

三、健康而高格

“健康而高格”是作文内容的最基本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在文中流露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符合真、善、美的标准, 体现出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有对社会人生的客观认识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 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 不违背道德规范, 能尊重历史。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 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 因此我们必须慎重选材。比如2002年四川一考生写《潘金莲的选择》, 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 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 虽三评后得到了高分, 但还是引起了评卷老师及社会的极大争议;更有甚者, 为打动阅卷老师, 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等假话、套话。相反,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一文在结尾处选择林则徐被贬伊犁、韩愈发配潮州, 却化寂寞为动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高格素材, 为全文思想抹上了一笔最亮丽的华美色彩, 不仅与原文内容相得益彰, 还升华了主题, 得高分自然水到渠成!

篇3:浅议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积累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2-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

一、从课内外积累素材

1、从各门学科中积累素材

语言积累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数学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科学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美术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作文素材、夯实语文功底的一大平台。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1)为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教师可为学生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

(2)指导学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读书动笔。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可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简要的点评,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风雨雷电,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时为什么会觉得头脑空空,无从下手呢?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观察要注意方法与顺序,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自然界的万物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社会上的人和事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时还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这样写出的来文章才鲜活丰满,不会觉得空洞无物。

三、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1、让农村秀美的自然景色走进我们的作文。

作为农村孩子,生来都与大自然亲近,对大自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林木与田野,蓝天和云彩,朝霞与落日,青山与绿水,花草与野果无不透出农村的特色,无不时时以美熏陶农村的孩子。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情深思,这些田园生活就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之源。

2、让农村富于乡土气息的精华语言走进我们的作文。

在农村,老百姓也有很多的哲理和谚语、顺口溜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提高作文的农事科技含量,积累素材,又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可是一举多得。

3、让多彩的农村生活走进我们的作文。

农村学生在家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爬树采果、抓鱼虾、捉知了,这全是玩得开心的活动,关键是他们活动时不注意自己的心情,没留意人和事的变化,事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就淡忘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并鼓励学生把游记、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下来,并把有意义的场面描写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有了素材,然后指导学生怎么写,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写作范围,内容就充实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2] 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上一篇:测量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50岁生日请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