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

2024-05-17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共10篇)

篇1: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

Section B 1a-1d

张红燕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can tell stories b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alize competition make one’s way by the side of

Animal Helpline

Teaching Important:

Students learn to tell stories.

Teaching Difficul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story by listening.

Culture focus:

Students like to tell stories.

Teaching steps:

Step1(复习,导入)

1,课前放音乐《昨日重现》让学生感知歌曲是谈论过去。

2,做一个采访,老师先给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去问答

3,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evening?

I was…(2minutes)

Step2 (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学生更好地复习when和while的用法

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是警察。通过询问其他三人上周天的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找出撒谎者,每个小组给一张纸条上面写有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自己在做什么。(场景:in the park,3minutes to prepare.)

D: Where were you at 11:00 am last Sunday?

A: I was in the park.

D: What were you doing there?

A: I was flying a kite.

Step3(学习讲故事)

老师先给个例子,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根据图片讲。

At ten yesterday

I was late for a party.

I was late because I had a math class.

When they were having a party, I was having a math class.

Step4 (根据所给图片讲故事,为下面的听力做准备)

让学生谈论图片,引出听力所需要的短语。

Step5(听力训练)

1,听听力回答问题。(听力材料放两边)。

(1).Who were in the conversation?

(2).What event happened at the school yesterday?

(3). Who missed the event?

(4). Which team won at the event?

2, 听听力排序(材料放一遍)。

Step6 讲述听力材料的故事

1, 让学生朗读听力材料然后根据内容讲故事

(1). Who were in the conversation?

(2). What event happened at the school yesterday?

(3). Who missed the event?

(4). Which team won at the event?

2, 四人一小组,每人可以说一个句子,讲述为什么Kate错过了篮球赛。

3, 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单个讲故事。

Summary 1,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的是通过听说练习,学生能够用过去进行时讲述过去的事情。

2 能够听懂听力材料里的故事,并把握关键信息。

3 掌握新的单词和短语。

Homework 1 Use when and while to write a short story

2 Listen and retell the story in 1c

篇2: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篇3: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的建议

一、对教材第17页例4的看法和建议

教材中, 例4是这样的:

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 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由记录表推出这5小时中水位高度y (单位:米) 随时间t (单位:时) 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并画出函数图象;

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 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分析:……

解: (1) 由表中观察到开始水位高10米, 以后每隔1小时, 水位升高0.05米, 这样的变化规律可以表示为y=0.05t+10 (0≤t≤7) 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11.1-10中所示。

(2) 再过2小时的水位高度, 就是t=5+2=7时y=0.05t+10的函数值, 从解析式容易算出y=0.05×7+10=10.35从函数图象也能估出这个值。2小时后, 预计水位高10.35米。

记得在当时的教学准备过程中, 我注意到第 (1) 问的解答与设问不符合。 (1) 问中是要求推出5小时内水位高度随时间变化的解析式, 而解答中的自变量范围是“0≤t≤7”, 并且这里图象也应是5小时内的图象, 而解答中画出的是7小时内的图象, 显然与问题不符。那么教材为什么会这样写呢?我想可能是为了兼顾第 (2) 问条件的缘故。但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 从数学的逻辑性, 严谨性出发, 这里无论怎样都应算是一个错误, 所以我想可以有两个方式进行修改。

修改一:直接改 (1) 问答案, 函数解析式y=0.05t+10 (0≤t≤5) , 并且图象只画出5小时内的情况。

修改二:改题目, 将题目 (2) 问中条件加到前面文题中, 即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 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

(1) 由记录表推出这水位高度y (单位:米) 随时间t (单位:时) 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并画出函数图象;

(2) 按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持续2小时后, 预测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这样就可以不改答案了。

二、对第十五章《整式》中因式分解的教学思考

篇4: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篇5:八年级英语教案人教版

1. 掌握基础词汇

2.掌握one 和it的区别;few, a few , little, a little的区别以及stop to do 和stop doing 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 few, a few, little 和a little 的区别

2. stop to do 及stop doing 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导入)

1. 听写单词 2. 检查unit 2 课文背诵

新课学习(module 1 unit 3)

一、单词学习

单词带读三遍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己默读,然后检查部分学生单词熟读情况。

二、课文及语法学习

(语法或字词用法讲解后,简单的例句可给出中文,要求学生翻译成英文,以此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 Tr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and take them around your town.

(1) make friends 交朋友; make friends with 与交朋友 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我想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

※ 交朋友至少涉及两者,所以friend必须用复数形式,类似表示交互关系时使用的复数,称为“交互复数”。

exchange seat 交换座位 share hands with ... 与握手 take turns to do sth 轮流做某事

join hands with... 与联系/合作

(2)take sb around 带领某人参观 = show sb around

Why not take them around our school? 为什么不带领他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呢?

2. If there is not, why not start one with your friends?

(1)start vtwww.wenku1.com. 创办,开办

My father started a company last year. 我父亲去年创办的一家公司。

(2)one 代词,用于泛指前面提到过的名词,复数形式ones。 Your coat is good. I also want to buy one. 你的外套很好,我也想买一件。

*one 所代替的是同类事物中的一个,泛指前面所提到的人或物,复数形式是ones。

I have no exercise books. Lend me one. 我没有练习本,借给我一个。

I have a new hat and several old ones.我有一顶新帽子和几顶旧帽子。

*it 代词,用来指代前面提到的同一个人或物,复数形式是they。 I want to use your ruler. Lend it to me, please.

我想用你的尺子。请把它借给我。

*可在one/ones前加定冠词the表示特指。

The one in the red coat is Miss White. 那个穿红色外套的是怀特小姐。

*it可指代上文中的句子或句子中的一部分,但one不能。

My pen dropped on the ground when I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A woman saw it happen when she was walking past.当我在公园里散步时,我的钢笔掉在了地上。一位女士路过时看见了。(it指my pen dropped on the ground这件事)

3. How about playing a few games and listening to some music? a few 一些;几个 用于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前,相当于several或some,表示肯定概念。

I have a few books about pronunciation.我有几本关于发音的书。

*few,几乎没有,表示“否定”,修饰可数名词。

There are few eggs in the fridge, so I must buy some. 冰箱里几乎没有鸡蛋了,所以我必须去买一些。

* a few ,一些,几个 ;表示“肯定”,修饰可数名词。

There are a few eggs in the fridge. 冰箱了还有几个鸡蛋。

*little, 几乎没有,表示“否定”,修饰不可数名词。

There’s little rice in the bowl.碗里没多少米饭了。

*a little, 有一些,表示“肯定”,修饰不可数名词。

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French. 我只会说一点儿法语。

4.You should invite your new English –speaking friends to your club!

invite vt. 邀请,招待。

invite sb to do sp. 邀请某人到某地;

invite sb to do sth 邀请某人做某事

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all your friends to your birthday party? 你想邀请你所有的朋友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吗?

They invited their parents to watch the movie together. 他们邀请他们的父母一起看这部电影。

invitation n . 邀请

Did you get an invitation to the party?

你获邀参加那个聚会了吗? 5. But there are too many new words.

too many 太多 , 修饰可数名词复数。 too much 太多,修饰不可数名词。

There are too many students in the dining hall.

餐厅里有太多学生。

Students usually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on weekends. 在周末学生通常有太多作业要做。

6.Don’t stop to check every word.

stop to do sth 停下来去做某事(指停止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开始做另外一件事。)

The girl stopped to cry. 那个女孩停下来(开始)哭泣。 stop doing sth 停止做某事

The boy stopped laughing.那个男孩停止了大笑。

三、课堂练习

1. Alice is so nice that everyone likes to _____________(交朋友) her.

2. The banana pie tastes delicious. Could I have another __________?

A. one B. it C. this D. that

3.–Why are you so excited?

-Peter invited me _______ on a trip to Yuntai Mountain.

A. to go B. go C. going D. went

4. Don’t forget _______ your homework.

A. doing B. to do C. did D. does

5. 许多学生寻求提高英语的建议。

Many students _________ _________ advice about _________ their English.

6. 昨晚生日聚会我们过得很愉快。

We _______ _________ at yesterday’s birthday party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

1. one 和it的区别。one 用于指代“同名异物”,it用于指代“同名同物”。

2. a few, few, a little和little的区别。a few, few修饰可数名词,a little, little 修饰不可数名词。a few, a little 表示肯定概念,few , little 表示否定概念。

3. stop to do 和 stop doing 的区别。stop to do 表示停下目前手头正在做的去做另外一件。stop doing 指停下现在正在做的。

五、作业布置

1. Module 1 单词背诵,下节课听写。

2. 练习册完成 Module 1 unit 3 部分。

篇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打好铺垫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因数的知识,你能举例说一下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因数吗?(学生举例。)谁还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举例说一下?

2、理解了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8的因数有哪些吗?(找同学回答)师:这位同学找全了吗?这位同学做到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你能介绍一下你找因数的方法吗?表扬:讲的太清楚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或:思考一下,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呢?

师:看来大家对因数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学习新知识。

1、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1、2、3、4、6、8、12)

(1)请7位同学上台任选一张卡片。记清你卡片上的数字,把你的数字卡放在胸前,面朝大家。

(2)是8的因数的请站在左边,是12的因数的请站在右边。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4))师问:你们发现了吗?

(5)师:1、2、4既是4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用句简单的话说: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6)师问:同学们观察,8和12的最大的公因数是几呢?(4)

(7)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数,我们就把4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8)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大公因数》。

(9)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10)除了用上面这种方法表示公因数

我们还可以用前面学过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能试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吗?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

(1)讨论用什么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在答题纸上写出你们组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2、汇报交流反馈。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数:1,3,9,27;再看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 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4、这些方法都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的好,接下来是不是会表现的更出色呢?

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优秀的自己!

1、求出 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数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概括总结,并课件出示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2、求出 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最大公因数共有3种情况。

(3种:成倍数关系的;公因数只有1的;一般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公因数只有1时可以直接判断出最大公因数。一般情况的采用列举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五)、巩固提高。

刚才大家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还突显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么,我相信老师带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1. 填空。

(1) 10 和 15 的公因数有 _____________。

(2) 14 和 49 的公因数有 _____________。

2.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 9 和 16 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 和 48 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 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甲数 C. 乙数 D. 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 (4) (18) (3)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除了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更简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课件演示。

另一种是:短除法

篇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会读产品说明书,养成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会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

经历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器的良好品质。

重点

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会正确使用量筒

难点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教具

托盘天平附砝码一套 量筒1个(规格不同) 量杯1个 烧杯 水 木块 等

教法

阅读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

1什么是质量,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学生回答)

2.据学生回答:那么用什么测物体的质量呢?(学生回答)问天平的构造怎样?

一(引入新课):

那么如何使用呢?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二(讲授新课):

(一)学会使用天平:

1.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其一产品时应先阅读它的说明书,而课本117页有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同学们阅读一下,然后与同学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学生阅读、讨论)之后提问: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呢?(学生回答)

2. 教师板书

使用 1_____2_______3______4____________

天平

保养 1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强调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要做到“物左码右”?(学生回答)

2.让学生完成课本119页第一题,讲评,适当变形1若物体与砝码放错位置,那么铜的质量为___重力是______。2.若要用这个天平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如何测量?3.如何测量出50ml水的质量?引入量筒或量杯的学习

(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1. 出示量筒和量杯,要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10,7-11完成探究23页第4、5题。(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

3. (板书)

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

量筒 使用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

4.引导学生思考:若要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又不溶于水的小固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此种方法叫做“排液法”并要学生学会这种方法。

5.练习课后3题,讲解,并变形:

(1)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并且体积较大的固体,应该如何测量?

(2) 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且飘在水面上的物体,应该如何测量?分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

1. 探究23页《开放作业》2、3、4、7;

2. 指导,提示,讲解做题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1.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学生回答。

2. 要学生回扣教学目标。

3. 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

(五)拓展性学习

要学生完成探究25页-26页,讲评。

六(作业与预习)

1.上交作业:

2.复习本课所学知识,完成探究。

3. 如果没有量筒和量杯,怎么测液体的体积呢?

篇8: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9: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篇10:人教版八年级《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体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朴素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作者(3分钟)师:课前,王老师想跟大家推荐两本出自同一作家之手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茶饮》。读罢这两本书,我意犹未尽,忍不住从中摘选了两句来和你们分享。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摘自《干校六记》)。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摘自《将茶饮》)。为了给你们的课外阅读做个铺垫,今天就由我先带着你们去认识这位大作家——杨绛,和她的作品《老王》。(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13分钟)

1、呈现《老王》字词句子

师:老王,何许人也?在认识他之前,我可以请教你们几个简单的问题吗? 生:可以。

师:请看大屏幕,有这样几个句子,我不大会读。哪个愿意来教教我呢?(出示课件)生:(读句子)(播放音频)

2、播放《老王》音频文件

师:你们实在太棒啦!作为奖赏,我要请在坐的各位在语文课堂上享受一次视听盛宴。当然,能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着听就更好了!(出示课件)

三、走近读本,认识老王(8分钟)

1、初识老王

师:老王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谁能在课文的前四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词来概括说下? 生:老王是一位不幸的人。(板书“不幸”)师: 他哪里不幸?

生:身份卑微,孤苦伶仃;身患眼疾,谋生艰难;身居破屋,生活穷苦。

师:造成老王不幸的仅仅是这些与生俱来的客观因素吗?文中哪些地方还暗示了老王不幸的人为因素? 生:不愿坐他的车;叫他“老光棍”;恶意的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2、初识杨绛

师:同学们,文中除了老王,还有一个主角是谁? 生:“我”。(板书“我”)

师:那结合全文看,和老王相比,“我”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我”是一位幸运的人。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比老王要幸运? 生:有车坐;生活条件比他好。

四、深入读本,品味老王(15分钟)

1、再识老王 师:面对这种种不幸,老王抱怨过吗? 生:没有。师:这样一个默默承受生活艰难的老王,仅仅是一个不幸的人吗?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文5-17段中找找,老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从第5段的送冰事件中可以看出,老王还是一个老实巴交、不贪钱财的人;我从第6段送钱先生去医院事件中可以看出,老王还是一个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的人;我从改装三轮事件中可以看出,老王还是一个体贴顾客,无微不至的人;我从送鸡蛋香油事件中可以看出,老王还是一个感谢顾客,知恩图报的人。

2、再识杨绛

师:看来你们的智慧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总的来说呀,老王还是一个善良的人。(板书“善良”)那结合全文看,作者杨绛面对这样一个善良的老王,又给了他哪些力所能及的关照呢?

生: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女儿送鱼肝油;关心老王的生活;不白吃老王的香油鸡蛋。师:看来呀,“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两个善良的人,他们互相关爱,用彼此的善良去体察善良。

五、理解读本,怀念老王(5分钟)

1、解读形象描写

师:在与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杨绛在一处曾用重墨描写过老王的形象。你们看看是第几段? 生:第8段。

师: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大屏幕,齐读第8段文字。生:(齐读)

师:读到这样的形象,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可怕,很吓人。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把老王刻画的如此吓人呢? 生:因为他要死了。

2、剖析主题思想

师:老王在死亡前夕为了向“我”表示感谢还拖着他那即将散架的身躯特意送来了鸡蛋、香油,他的内心是如此崇高,可我却只注意到了他病态的外貌。作者几年后回想这件事,觉得在老王的“善良”面前,自己对老王的关爱是那么微不足道,这就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呀!

六、拓展读本 关注“老王”

师:在社会中,应愧怍的仅仅是作者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吗?你平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你像作者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课文和这幅图片,写一段感悟性的文字在课下进行交流。

七、总结主题 升华《老王》(1分钟)

上一篇:关于建困难职工档案的问答下一篇:迈好青春第一步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