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的致谢

2024-05-09

SCI论文的致谢(精选7篇)

篇1:SCI论文的致谢

致谢章节或许是科研论文中最容易撰写的,毕竟身为作者的你一定知道谁帮助了你、提供了什么帮助,提及他们的名字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话虽如此,有时候撰写致谢并不是那么简单,以下提供 4 点撰写注意事项:

1.确认期刊的投稿须知:举例来说,许多医学期刊都要求致谢章节提到的人必须知晓作者将他们放在致谢中。

2.说明对方对你提供的帮助:要感谢对方的帮忙,必须要准确说明帮忙的形式,例如:I wish to thank XYZ for advice on experimental design 或是We wish to thank the timely help given by ABC in analyzing the large number of samplesSCI论文致谢部分怎么写SCI论文致谢部分怎么写。

3.符合基金单位的要求:有些资助单位会明确规定致谢章节的内容,如果有的话,必须照着做;如果没有,可以放上简短的声明:Funding from the ABC Foundation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4.确认目标期刊是否会在名字之前加上 Mr、Ms、Dr,虽然一般的习惯是在姓名前加上 Dr,省略 Mr 和 Ms。致谢教授时,也会提及单位,例如The authors wish to acknowledge Dr ABC, Professor of -, University of -, for her help in interpre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以上为小编所收集的重要资料,希望可以第一时间帮到您,专业并提供SCI论文修改,润色,翻译,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数据统计,实验委托等服务。

[知识拓展]

论文致谢词要怎么写

中文: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X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SCI论文致谢部分怎么写论文。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English: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 Ms Li (相应改), for her academic guidance and personal support through every phase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also for her encouraging my accom#plishment of the whole research. Without her great patience and helpful suggestions, the com#ple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I am also indebted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 their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my studying and working on campus.

篇2:SCI通信接口的设计

集群计算, 大规模并行系统, 高度实时等名词已在业界越来越普遍。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早己不满足于是否可用, 而是对可靠性, 实时性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行技术发展至今, 受集成技术工艺的限制, 虽然增加并行总线宽度可以提高数据吞吐率, 但是, 总线数目及传输速率的加大会陡增PCB布线的难度和信号的延时或偏移, 同时极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并且自身也会产生电磁于扰, 从而使总线数据吞吐率的提高面临一个极限。

尽管高速串行互连技术与传统并行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灵活、低成本及通用的硅片解决方案, 加上各种新的接口不断涌现, 接口标准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统一, 因此采用配置灵活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担任不同I/O的高速转换装置给高速串行接口设计带来方便。

SCI是一种可以提供G比特级带宽和微秒级延迟的可扩展接口, 它支持灵活的拓扑结构, 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度冗余性。已经被美国的JAST (联合先进攻击计划组织) 作为第四代先进综合式航电系统的首选互连系统[1]。

2 SCI接口

如图1所示, SCI接口[2]共有18个引脚, 各引脚的功能如下:RST:复位端, D0-D7:双向数据输入、输出, CLK:时钟输入, RD:读信号输入, WR:写信号输入, RI:接受寄存器满标志, TI:发送寄存器满标志, RXD:串行数据输入端, TXD:串行数据发送端CS:片选信号输入端, S0、S1:内部寄存器地址线。

如图2 SCI接口内部结构包括以下部件:

(1) 发送器:SCITXBUF (发送数据缓冲寄存器) 存发送数据。TXSHF (发送移位寄存器) 每次将1位送到SCITXD引脚。

(2) 接收器:RXSHF (接收移位寄存器) 每次将SCIRXD引脚上的数据移入1位。SCIRXBUF (接收数据缓冲寄存器) 存RXSHF接收到数据。

(3) 一个可编程的波特率发生器。

(4)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映射在数据存储器区) 。SCI提供了与多外设的UART通信模式。两条线与标准设备接口, 例如:使用RS-232C标准的终端和打印机等。

SCI有两种多机通讯协议: (1) 空闲线路多机通讯模式。 (2) 地址位多机通讯模式。协议允许在多个处理器之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

可编程的数据格式如图3所示串行口的数据无论是收、发都采用NRZ (非归零) 格式:基本单位为字符, 其长度为1-8位。每字符为1个起始位, 1-2个停止位和可选的奇偶校验位和地址位, 称一个字符帧。

3 基于FPGA的SCI接口设计

3.1 串行数据传送格式

SCI芯片以固定的串行数据传送格式传送数据。传送一个数据或一个字符共需10位, 即1位启动位, 8位数据位或一个字符加一个校验位, 一个停止位。为了能对位进行正确的操作, 选取每位数据位应包含4个时钟 (CLK) 周期。为了得取串行数据传送的波特率, 例如9600bps, 那么外部时钟应选取为38.4Khz。

3.2 串行数据传送的控制机构

在异步串行数据传送时, 由于没有专门提供同步信号, 因此只能从所传送的信号中提取同步信息, 例如数据的启动位就为SCI的串并变换提供启动信号。

在串行数据接收的同步控制中, 在串行数据接收同步接近器中设置一个6位的计数器, 高位为sh_r, 低2位为sl_r。利用该计数器的计数状态, 实现串行数据接收的同步控制。在rxd端的启动位未到达以前sh_r和sl_r都保持为'0'。当同步控制机构检测到启动位以后就立即将sh_r置为7H, sl_r置为0。此后计数器启动, 对CLK进行计数。当计数到sh_r=FH, sl_r=3H时, 一个数据接收过程结束, 计数器又处于0状态, 等待下一个启动位的到来。sh_r从0H~6H的值都处于空闲状态, 只有出现启动位后sh_r才跳到7H状态, 此后每4个时钟周期转移一个状态 (即接收一位数据) , 直到sh_r为FH, 8位数据结构为止。

串行数据发送的同步控制与接收的同步控制类同, 所不同的是启动发送数据的条件不是启动信号, 而是“空”信号tdEMPLY。

3.3 SCI芯片的FPGA模块设计

根据SCI芯片的内部结构框图, 设计了其原理图, 如图4所示。其中clk为时钟信号输入端, reset为芯片复位输入端, rxd和txd分别为串行数据输入和输出端, rdFULL为接收寄存器“满”信号输出端, tdEMPTY为发送寄存器“空”信号输出端, cs为片选端, data为数据的输入输出端。

根据设计要求, 在SCI复位之后, 发送数据控制计数器scit和接收数据控制计数器scir都被清零, tdTMPTY为'1', rdFULL为'0'。SCI芯片进入初始状态。为了仿真接收和发送过程, 在rxd信号线上设置一串数据, 表示一个8位数据。在数据总线上放一个数据。在data的值为该数值时刻, 使cs和rd上设置一个负向选通脉冲和读信号, 然后启动仿真器。那么txd上就可以看到一串发送脉冲, 在data的数据线上的与读脉冲对应位置得到接收数据值。

4 结论

在Quartus II软件下, 相关代码经编译, 生成元件代码后, 我们需要使用自带的仿真器件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只有相关波形图与理论上相符合的时候我们才能认为本次设计是成功的。

编译完成之后新建波形文件, 载入端点后, 设置波形。如图5, 首先设置复位端reset, 令其开始为低电平, 在cs低电平选通时候令wr为低电平, 此时设置data上数值为36, 在cs上升沿在rxd上设置一串低电平数值。之后令cs低电平选通, 且此时rd设置为低电平。

如图6为运行仿真器后生成的仿真波形文件。由图知, 在reset端复位时, tdEMPTY为高电平, rdFULL为低电平。在数据输入端数值为36时, wr为低电平, rd为高电平, 此时数据输出端输出36。在rxd上信号为负的时候计数器开始计数, 指导计数满时, tdEMPTY上输出为高电平, 表示发送寄存器已满。在txd上出现相应数值, 当cs端为低电平选通、rd上位低电平时, 数据输出端为与rxd上相对应的脉冲数值109。该仿真结果表明SCI芯片的工作过程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蔡敏芳.基于FPGA的SCI高速串行通信接口的研究与设计[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2]黄正谨, 徐坚, 章小丽等.CPLD系统设计技术入门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求是科技.CPLD/FPGA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江国强.EDA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篇3:SCI论文的致谢

“这是一场起义,我们不愿意再受它的支配。”对于上述宣言的发布,美国生物细胞学会(ASCB)执行会长Stefano Bertuzzi如是说。该宣言由ASCB在去年12月的年会上起草,到今年5月16日正式在线发布时,已得到了75家机构与150多位科学家的支持,其中包括《科学》杂志总编Bruce Alberts、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等科学界的权威机构和人士。目前,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拉长。截至2013年6月30日20点,网上签名的个人已达8106人,机构有310多个,其中有不少中国科学家。

“科学界的GDP”

在国内科学界,有人把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ndex”(愚蠢中国人指数)。而实际上,它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是1961年美国科技情报所根据引用率统计数据筛选的一批学术刊物。而SCI影响因子,则是在SCI基础上对期刊的更高级评价。它原本被用于帮助图书馆决定订购哪种期刊,如今却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价研究机构与个人的绩效。ASCB发布的新闻稿指出,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科研大国,SCI影响因子已经变得非常强势,“他们的研究人员只想把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去。”

“很多人批评SCI,可是,如果没有SCI这样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职称评定将会更加混乱和不公。从没有SCI到有SCI,这首先是一个进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指出,自1987年起,他所在的机构就开始根据美国科技情报所的3种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检索系统——SCI、《科学评论索引》(ISR)与《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对中国科技论文被收录、索引的情况做统计分析,排出中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榜”,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SCI。

吴亚生读本科所在的南京大学,正是中国第一所将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标准的大学。在1980年代初,该校物理系就率先规定,“副教授晋升教授,要在《物理评论快报》这样的国际核心杂志上有研究成果发表,而不仅仅是《物理学报》上发论文。”此举后来在南大全校得到推广。在SCI的指挥棒效应下,南大很快就在大学“学术榜”中脱颖而出,从1992年至1999年,连续8年在国内SCI论文评估中名列各大学之首;论文被引用数也从1994年起连续7年保持领先。

当时国内大部分人对SCI还不是很熟悉,对南大的做法不以为然,但它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肯定。1995年12月,《自然》杂志报道了“南大现象”,文中写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京大学甚至于都排不到中国高校的前十名……但是现在,南京大学位居中国高校的前三强或前四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成功。”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与科研机构都将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与职称晋升的标准。由于SCI论文的发表已经越来越普遍,有的地方还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才能算数。据吴亚生介绍,某名牌大学规定,要在SCI刊物上发表6篇论文才有资格申请教授,在某地方大学则只需两篇。而中科院下属某所,则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SCI期刊上才能有资格申请研究员。在这一导向下,中国SCI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在1987年第一次“学术榜”发布的时候,中国SCI论文数量在世界上的排位大致是二十七八位。到了2010年,已居在全球第二。对此,吴亚生表示,“SCI已经变成了中国科学界的GDP”。

“批判”SCI

吴亚生如今已年届五十,但自1994年被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以来,近20年里就再也没有得到过晋升。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吴亚生没有足够的国外SCI论文,而根据他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定标准,在中文SCI与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不算成果。

深究起来,吴亚生发不了SCI论文的原因是由于他的古生物学专业所限。SCI收录的期刊里,最多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类,古生物学类的非常少。该领域最好的SCI期刊影响因子也只有0.2左右,与影响因子动辄在10以上的医学类期刊无法相提并论。“在古生物学里,如果你研究的是恐龙化石或者古猿什么的,也很有可能在《科学》《自然》上发文章,但我研究的方向相对生僻,想在这样的杂志上发文章几无可能”,吴亚生解释说。

SIC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学科,这就是它的局限性之一。据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放回忆,在当年南大引入SCI标准的时候,由于SCI收录的数学、地理类期刊比较少,就遭到了这些院系的反对。后来,校方对这些无法用SCI来衡量的学科做了变通。

另一个例子就是计算机科学。武夷山说,由于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更新换代速率快,来不及发表SCI论文。对于这个学科而言,最有价值的论文往往出现在会议论文里。

而影响因子的贻害比SCI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旧金山宣言发布的当天,《科学》杂志也发表了社论。这篇名为《影响因子的扭曲》的文章指出,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工具,不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具。很多重大突破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积累,而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妨碍创新,它会鼓励模仿或跟风,使得本来就很热的领域更加人满为患。

“本来有个同行和我研究同一个方向的,可是后来,我却看到他在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恐龙蛋的文章,我就知道,他在SCI的压力下转行了,”吴亚生说。在“唯SCI影响因子”的导向下,国内科技界已经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难度大、出活慢、偏冷的课题,有风险的创新研究,或者对国计民生重要,但是难发SCI文章的研究都没有人愿意去做了。吴亚生指出,长此以往,在造就科学表面繁荣的同时,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却可能逐步下降。

为了给科研界的“SCI热情”降温,从201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取消对各大学及科研机构发表的SCI论文总量的排行统计,而只发布论文被引次数的排名统计。

但论文被引次数的高低就真的能如实反映论文的优劣吗?1986年,一篇有关超弦理论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物理快报B》上,但从发表当年至1994年,一次也未被引用。直到1995年,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文献才第一次提及这篇论文。自此,这篇论文开始被频繁关注,截至2008年3月,根据在SCI数据库的检索,该文已被引用了219次。这种论文迟滞被承认的现象,后来被专家们称为“睡美人现象”。可见,论文引用次数这一指标也有其自身的漏洞。

篇4:SCI及其应用评价

1 SCI及其功能

SCI是根据美国化学家兼情报学家加菲尔德博士提出的引文索引思想而创立的, 创刊于1961年。目前, SCI全球用户有400多万, 分布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现代社会, 几乎所有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继承、借鉴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的。科技论文的发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在科技论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参考文献。SCI就是从这个角度, 对公开发表又被他人引用过的文献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索引。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证的关系, 人们可以追溯某一观点或某一发现的发展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 同时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与持续时间, 估计这些成果的影响与老化情况。就某篇论文而言, 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 其学术影响力越大。高引频论文常常表现为该论文研究的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 科研人员可根据这些引证指标来有效地选择自己用来收藏和经常阅读的期刊, 以确保及时地了解所从事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 作者也可根据自己的稿件内容和期刊的引证指标来权衡投稿方向, 使稿件在最合适的期刊上得到发表, 并在同行中得到有效的交流。

SCI不仅是一种大型的文献检索工具而且是引文分析的重要的工具, 这就使得它具有了一些衍生功能:

SCI收录世界各国自然科学领域所有最新研究成果, 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水平, 使得科研人员、政府的科技决策部门和科学基金资助部门, 可以较为方便地通过论文的产出及引证状况来追踪特定研究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 进而预测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SCI收录的期刊均是学术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国际科技期刊, 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标准。因此, 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个人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的数量多少, 是其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科研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也可反映出其科学活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比重。

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较小量的期刊发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所有学科来说, 全部的核心期刊皆存在于约2000种期刊中。据加菲尔德的推算, 大约500种期刊即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综合性图书馆的基本需要。因此, SCI可以作为图书馆进行期刊订购和剔旧的参考, 利用有限的资金征订相对重要的刊物。

2 SCI应用评价

由于录入了参考文献, SCI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一方面可以统计对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相对比较客观、定量。另一方面, 当一个科研工作者引用一篇论文时, 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借鉴了该参考文献的研究结果, 除了表示对同行的致谢外, 还明确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连续性。有效地揭示了学科间的借鉴, 以及论文间有意义的联系, 为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加菲尔德甚至断言:“一个科学家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几位时, 他的研究成果迟早会被承认。”所以, 引文确实能反映论文对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应用的影响。但是, SCI有着本征性的缺陷, 这也影响了它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首先, SCI收录期刊的范围较小且学科之间分布不平衡。据估计, 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总数约5万种, 而SCI收录的来源期刊约3500余种, 即使是外围期刊也才4700多种, 这样的来源期刊的确是有些偏少。SCI收录的医学、工程技术、生物、化学、物理类期刊品种较多, 尤其是医学类期刊最多。在这样小的范围内分布如此不均, 很难贯彻加菲尔德的“80/20”法则。

其次, SCI收录的来源期刊文献语言单一。SCI收录期刊的标准是仅收录用英文写或至少有英文题录和摘要的期刊。这种收录标准有失偏颇, 肯定会有一些不是用英文写作的或没有英文题录和文摘的科技期刊被拒之门外。从1999年SCI收录的来源期刊情况看, 英语国家的期刊为3304种, 其它非英语国家的期刊多数为英语期刊, 如荷兰出版的期刊主要是Elsevier科学出版社和Kluwer学术出版社等几家大出版公司的产品, 这些期刊主要为英语出版物。我国被SCI收录为来源期刊的科技期刊绝大部分是英文版期刊。

第三, SCI的统计数据存在很多错误。《自然》杂志曾撰文指出SCI引文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错误, 并提醒人们在研究评价中谨慎使用SCI。而对非英语国家期刊和论文, SCI数据错误的更为严重。在统计被引情况时, ISI忽略了许多作者在引用非英文版期刊时, 对期刊名的标注不尽统一。如SCI收录的中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 实际上还有“Diqiu Wuli Xuebao”、“Acta Geophysica Sinica”和“Chinese J.Geophys.”三种名称。2000年该刊被引用超过260次, 而不是SCI公布的13次。

尽管SCI有种种不足, 但瑕不掩瑜, 它还是至目前为止最科学、最具权威性的检索工具之一, 它因此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也得到各国管理层的认可。它也因此被广泛应用。

ISI出版SCI的初衷之一, 是希图把SCI变成一种科研评价体系。多年来, 引文分析已经成为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 在国际科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将SCI作为一个官方或非官方的评价手段。

1987年, 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指示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 以SCI等检索刊物, 对当时我国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此后, 原国家教委也开始利用这些检索刊物, 每年对我国主要高校的科技项目进行评价并排出名次。各省市科委、科协和高校主管部门也把它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评奖、技术职务晋升、任期业务考核、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有的学校明文规定, 博士生要有若干篇论文被SCI来源期刊收录,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几年内要有若干篇论文被SCI收录。近几年, 评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也把论文是否被SCI收录以及收录篇数多寡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之一。

但是,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性活动, 其评价工作极为复杂, SCI只是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如果盲目或过分地依仗SCI简单地对科学研究进行评价时, 势必会出现种种偏颇。对此, 笔者拟另行撰文阐释。

摘要:由于本身的权威性和相对客观性, 使SCI成为目前国际上广泛承认的一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本文分析了SCI的各种功能及其应用情况, 提出了构建科技指标体系的看法。

篇5:SCI论文的致谢

关键词 SCI-E ;胡椒 ;科技论文 ;学科发展

分类号 G353.1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EI、SCI、ISTP)之一,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大型期刊文件检索工具,其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了8 600多种全球范围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内容包括农业、化学、生物、医学、食品、工程技术等170多个学科。SCI-E的收录期刊均为各学科领域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所载文献学术水平较高,基本覆盖了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最新研究动态,已成为中国科研评价和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某个国家或科研机构被SCI-E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可以反映某个国家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学研究产出力;个人的科研论文被SCI-E收录情况,可以反映个人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1-2]。

胡椒(Piper nigrum L.)为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木质藤本作物,原产印度,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香辛作物,素有“香料之王”的美誉,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大的工业利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食品工业上可用作防腐剂、保鲜剂和抗氧化剂等,在医学领域被用作健胃剂、解热剂和支气管粘膜刺激剂等。近年来,有关胡椒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SCI-E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胡椒的科研论文,能够反映胡椒研究在国际上的主流水平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目前,中国国内已有大量基于SCI-E文献计量的科研评价研究。其中,在热带作物科研评价中,课题组已经对番木瓜、木薯、菠萝、香蕉、油棕等热带作物的科学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3-8]。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SCI-E收录的2004~2013年国际上发表的与胡椒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发表的论文数量,对相关国家、研究机构、发表期刊等进行排序,研究分析国际上胡椒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旨在解析胡椒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研究方法

以SCI-E为统计源,检索2004~2013年SCI-E收录的国际上发表的与胡椒相关的科技论文。在SCI-E数据库中采用主题词检索式TS= (white pepper or black pepper or Piper nigrum)和发表年(PY=2004~2013)组合检索,得到2004~2013年SCI-E收录的国际上发表的胡椒科技文献,检索日期为2014年7月28~30日。检索结果为1 061条。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表的胡椒论文数量,对相关的国家、研究机构、发表期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各年载文量及被引频次

检索结果表明,2004~2013年SCI-E收录的世界胡椒科技论文共1 061篇,被引频次总计8 870次。由表1可见,2004~2013年,收录的论文数虽有小幅波动,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3年收录论文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收录论文共537篇,占总数的50.61%;2004~2006年收录论文较少,共收录论文219篇,占总数的20.64%;2011和2013年收录的论文数最多,均达140篇,分别占总数的13.20%;而2005年收录论文最少,仅64篇,仅占总数的6.03%。

2004~2013年,每年被引频次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被引频次最高,达2 14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24.14%;2004年被引频次最少,仅1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0.12%。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国际上胡椒科研在SCI-E上的文献收录及载文影响有较大进展,科研水平提升较快。

2.2 国家/地区载文影响

通过检索表明,2004~2013年SCI-E收录了来自82个国家共1 061篇有关胡椒的科研论文,有4篇文献(0.377%)未标明来源国家。其中,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见表2。由表2可知,印度排在首位,论文数量为245篇,占总数的23.09%,在胡椒研究领域居于领先水平;美国位居第2,论文数量为166篇,占总数的15.65%;日本位居第3,论文数量为69篇;中国仅次于日本,论文数量为60篇,与印度和美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印度是世界最大的胡椒生产国,胡椒是其最重要的创汇产品,印度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胡椒是中国重要的热带农产品之一,是热区广大农民创收的重要农作物,目前,中国胡椒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6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非常重视胡椒优良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以及胡椒加工产品与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中国胡椒由于胡椒碱含量较高,品质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但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国胡椒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印度等科研水平较强的国家,目前发文量仅位居世界第4位。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其他国家依次为韩国、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德国、加拿大。

2.3 研究机构论文产出情况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该机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9]。因此,某研究机构发表胡椒论文的数量反映了该机构从事胡椒研究的团队力量及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由表3可知,2004~2013年发表胡椒论文的科研机构中,印度进入前10位的有: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印度香料研究所和印度中央食品工艺研究所等3家科研机构,分别排在第1位(40篇)、第2位(38篇)和第7位(16篇),以上机构的胡椒论文数占世界胡椒论文总数的8.86%,占印度胡椒论文总数的38.37%,由此说明,印度的胡椒科研水平不仅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且主要集中在这几家科研机构,印度的胡椒科研团队力量十分强大。美国农业部位居第3,论文数量23篇,占美国发表胡椒论文总数的13.86%,是美国从事胡椒研究的主要科研单位。美国进入前10位的科研机构还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16篇)和佛罗里达大学(13篇)。而日本和中国,虽然胡椒论文总数分别位居第3和第4位,但是2国均无科研机构进入前10名,这充分反应了日本和中国的胡椒科研现状,即科研文献多,但是科研团队的研究力量不强。

nlc202309020407

2004~2013年,中国在SCI-E上共发表了60 篇关于胡椒的研究论文,对中国国内胡椒科研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论文数为5篇;其次是广东工业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论文数均为4篇。

以上说明,国际上胡椒科研论文相对集中于少数科研机构,国外科研机构在胡椒研究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印度的科研机构发文量靠前,国际影响力最大,其胡椒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胡椒科研机构的发文量还相对较少,胡椒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因此,中国胡椒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4 基金与资助产出论文情况

2004~2013年,SCI-E收录的胡椒科研文献中共有562个基金资助机构,共资助文献385篇,基金文献率为36.287%,无基金资助论文676篇,占总文献63.713%。从表4可看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SCI-E论文最多,为16篇,占论文总数的1.51%;其次是印度政府生物技术部发表论文8篇,占0.75%;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位居第3,发表论文7篇,占0.66%;另外,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韩国教育部、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基金项目的发文数均为5篇。前10名基金资助机构中,印度有4个基金资助机构,共发表论文23篇,占总数的2.17%;中国和韩国均有2个基金资助机构,论文总数分别为21篇和10篇,分别占1.98%和0.94%。

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国际上胡椒研究方面基金资助率较低,各基金资助文献数均不多,可见国际上胡椒科研的研究经费还较少,因此,还需加大胡椒的科研投入,以支撑胡椒科研的发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影响在世界胡椒研究方面已排在前列,说明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学术水平,但资助文献占总文献比例不超过2%,其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5 期刊分析

2004~2013年,被SCI-E收录的胡椒相关研究论文的期刊共有522种,排名前10位的期刊见表5,共发表论文152篇,占论文总数的14.34%。其中,美国、英国和印度各出版期刊3种,尼日利亚有1种(自2012年开始SCI-E未收录该期刊)。前10位SCI-E收录期刊发表的胡椒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涉及食品科学、园艺、天然产物研究、农业科学等领域,其中,与食品科学密切相关的期刊有4种,分别是“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6篇)、“Food Chemistry”(23篇)、“Food Control”(20篇)、“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ysore”(11篇),共发表论文80篇,占排名前10名期刊论文总数的52.63%,说明胡椒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方面。其中,“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和“Food Control”的发文数、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位居前3位。胡椒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与食品、园艺、天然产物等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上,其影响因子总体都不高,说明胡椒的基础性研究水平还不高。2004~2013年,中国发表被SCI-E收录的胡椒相关研究论文的期刊共有51种。其中,“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自2012年开始SCI-E未收录该期刊)的论文数为3篇,位居首位。

2.6 胡椒学科方向的比较

2004~2013年,SCI-E收录的世界胡椒文献共涉及112个学科方向。表6统计了居前10位的学科(由于学科交叉,有的文献同时归属于多个学科),排在首位的是Food Science Technolgoy(食品科技),该学科共发表论文267篇,占论文总数的25.17%;其次为Plant Sciences(植物科学),论文数为125篇,占11.78%; 排名第三的是Pharmacology Pharmacy(药学),发表论文93篇,占8.77%。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共有229篇,占论文总数的21.58%。由此说明,国际上胡椒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科技、植物科学和药学等领域,而化学方面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具有较强实力。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较少,还需要加强其他学科的研究,以支撑胡椒产业的发展。

2004~2013年,SCI-E收录中国胡椒文献共分布在39个学科上,排在首位的是Pharmacology Pharmacy(药学)和Food Science Technolgoy(食品科技),论文数量均为9篇,其次是Chemistry Medicinal(药用化学),发文量为7篇,发文量较多的学科还有Plant Sciences(植物科学)、Optics、Chemistry Analytical、Biotechnolgy Applied Microbiology(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等。中国的胡椒研究学科领域较小,主要以药学、食品科技和药用化学等学科为主,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

2.7 胡椒研究热点分析

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创新与利用,而发表论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获得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在某个研究领域内,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一般都会被较高频次地引用,因而学术论文的被引用频次,是学术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客观评价指标。学术论文被高频次地引用,说明该论文具有一定的重要程度,在该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成果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或取得重大突破[9]。在检索出的胡椒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达109次,排名前10位论文的引用频次均达40以上(包括40),引用次数10以上(包括10)的论文有64篇,这些论文主要涉及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28篇)、产品加工(9篇)、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技术(9篇)、栽培技术(7篇)、产品质量(5篇)、分子生物学(3篇)、其他(3篇),其中有关胡椒碱的研究论文有11篇。通过对2004~2013年SCI-E收录的胡椒论文被引用频次进行排序(表7)可知,引用频次居前10位的研究论文涉及胡椒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化学成分等内容,这些被高频次引用的研究论文,也基本反映了当前胡椒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

nlc202309020407

3 结论

2004~2013年,SCI-E收录的世界胡椒科研论文共1 061篇,被引频次总计8 870次。共收录了82个国家的胡椒科研论文,印度排在首位(245篇)。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发表论文40篇。中国在SCI-E上发表胡椒论文60 篇,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5篇)。收录的胡椒科研文献中共有562个基金资助机构,共资助文献385篇,其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论文最多(16篇)。收录胡椒论文的期刊共有522种,论文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和“Food Control”。收录的胡椒文献共涉及112个学科方向,排在首位的是Food Science Technolgoy(食品科技)(267篇)。中国胡椒文献共分布在39个学科上,排在首位的是Pharmacology Pharmacy(药学)。从胡椒论文的被引频次可看出,当前胡椒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胡椒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化学成分等方面。印度的胡椒科研水平较高,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胡椒科研机构的团队力量十分强大,胡椒科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国的胡椒发文量虽排名第4,但远远落后于印度和美国,并且科研团队研究力量不强,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对SCI-E收录的胡椒研究论文从国家、研究机构、学科方向、期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对10年来各国及各研究机构所取得的胡椒科研成果及学术影响力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可根据这些国家或研究机构在胡椒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确定技术交流和科研跟踪的对象,明确与胡椒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及研究方向,把握胡椒研究的前沿动态,指导今后的胡椒科研工作。其中,对SCI-E收录期刊的统计分析,还有助于国内胡椒科研工作者了解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期刊,确定科研跟踪的文献基础,还可用来指导投稿,进一步提升中国胡椒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钱心缘. 国内外大数据研究进展—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13(19):85-87.

[2] 高玲玲,张美芬,张英华. SCI 及其影响因子与护理专业.中国护理管理[J]. 2009,9(5):75-77.

[3] 张海东,周 鹏,张慧坚,等.基于SCI-E的中国番木瓜主要科研机构成果比较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4,34(5):95-100.

[4] 胡小婵,李 琼,蒲金基,等.我国木薯科研发展现状评价研究[J]. 中国热带农业,2014(1):62-65.

[5] 胡小婵,张慧坚,李 琼,等.世界木薯科研发展评价研究——基于SCI-E文献检索[J]. 中国热带农业,2013(4):68-71.

[6] 赵军明,张慧坚,胡小婵,等.基于SCI-E的世界菠萝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203-209.

[7] 麦雄俊,张慧坚,胡小婵.世界香蕉科研发展评价研究——基于SCI-E文献检索[J]. 热带农业科学,2014,34(3):83-86,91.

[8] 李一萍,胡小婵,谢龙莲,等.基于SCI-E的世界油棕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9):90-94,100.

[9] 孔秋生,张西露,戴雄泽. 从SCI收录辣椒研究论文看学科发展[J]. 辣椒杂志,2013(3):47-50.

篇6:SCI论文的致谢

1 SCI论文在农业高校绩效评价中的积极作用

1.1 促进了教师发表SCI论文的积极性

目前,各高校在职称评聘、岗位考核、学位申请、基金申请和报奖、科研奖励、优秀人才选拔、博导评聘等方面,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评聘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家积极发表SCI论文,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学术思想介绍到全世界,观点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1.2 提升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

SCI作为学术的一种检索工具,是学术责任的重要体现,它选取收录了全世界最核心的期刊,它既可以对教师的学术声誉作出评价,又可以对学术成果的高低及创新性进行评估。管理部门通过科研绩效评价,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准、学术结果、学术质量等。科研绩效可以引导教师向正确的科研方向前进,使教师严守学术规范,确保学术的有序性,做有质量的学术活动,不断激励学术的进步。

1.3 增强了高校排名

现在大学的学科评估排名、重点学科评比、重点实验室申报、博硕士学位授予点等的评审中,SCI论文成为考核的指标[2]。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体现了高校科技贡献社会的能力所在。

2 SCI论文在农业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局限作用

2.1 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科研水平

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认为SCI论文发表的越多,影响因子越高,其科研水平就越高。其实这是违背编辑该部索引的最初意图的。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使读者很快了解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这才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3]。论文被SCI期刊收录,并不代表该论文的水平有多高;论文没被SCI期刊收录,也不代表该论文的水平有多差。SCI期刊侧重于美国及母语是英语的地区及英文科技期刊,一些高水平的刊物因为语言或出版地等因素限制,往往未被收录[4]。以动物医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为例,《兽医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兽医科学》等杂志,均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难道在这上面发表学术论文而未在SCI上发表,就代表论文的水平一文不值吗?因此滥用SCI标准,非但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反而会导致科研信心的丧失。

2.2 不适合评价应用研究成果

SCI收录的多数为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而刊发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且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的少。如果不管各个学科如何,教师科研情况如何,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会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失衡,不利于应用研究的发展。以动物医学临床学科为例,它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动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侧重应用研究。因此,发表SCI文章很难。一些教师为了自身发展,只能往预防学科挂靠,而忽视了临床学科的发展。这也导致各个高等农业院校的临床学科发展缓慢。

2.3 容易造成急功近利

由于SCI论文成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为了能够出版更多的论文,弄虚作假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代发SCI论文的公司,甚至可以花钱买到SCI论文。其实,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性成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发表SCI论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职称晋级、各种奖励等,为了发表SCI论文,常出现编造数据的现象。因此,过分强调SCI标准,会走入绩效评价的误区。

3 吉林农业大学评价SCI论文的一些做法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为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制订了《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其中,自然科学论文的奖励标准为: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金额为影响因子×10 000元;被EI、ISTP收录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2 000元。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也制订了绩效考核的量化标准,以每年完成的工作业绩量化积分为标准,确定各级教师是否完成聘期工作任务。每年各级岗位工作任务最低积分标准如下:四级教授140分、五级副教授130分、六级副教授120分、七副教授110分、八级讲师100分、九级讲师90分、十级讲师80分、十一助教70分。其中,对科研工作量进行统计时,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等同第一作者,N名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将前N项相加均分,学生为第一作者可不计算)的评分标准为,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乘以15(影响因子不足1,按1计算计分);重要期刊论文得12分,核心期刊论文得6分,其他公开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分。可见SCI论文在科研奖励和任期内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4 SCI论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的一些建议

4.1 正确处理评价原则

目前出现一种现象,只要是SCI论文就是好的,中文期刊论文一概不看,甚至有些教师干脆不发表中文论文或者一般性的东西在中文上发表,稍显水平的东西全部写成英文文章,想方设法在SCI杂志上发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只要绩效评价就看SCI文章数。对论文及期刊应遵循“同类相比”的原则,SCI文章和中文核心文章应该等同看待,综合权衡。应该在培养人才、创造研究条件、更新机制方面下功夫,不要过分夸大SCI论文的重要性。

4.2 客观评价SCI论文的价值

SCI是众多评价工具中的一种,不能以偏概全。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责,一味地以SCI论文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未免过于偏激。目前,一些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职称评聘上,几乎没人去关注你教的好与赖,甚至都没有上过讲台的人,只要有SCI文章,就功德无量,这种现象需要改一改。

4.3 提高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一些前沿性学术成果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中国人自己想看懂,都得下一番功夫。因为文章是用英文写的,好的学术思想直接被外国人吸纳了。因为语言问题,写一篇SCI论文需要花费好多精力,还要花高价钱去文字润色以及交纳出版费,细细一想,有些得不偿失。其实,研究人员应该把自己最新研究成果首先用汉语表达出来,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增强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兼顾国际发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优秀期刊,所有文章都在SCI期刊上发表,那中国杂志很难发展。应该树立语言爱国的思想,警惕西方文化思想侵蚀。

总之,SCI文章在农业高校绩效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他有一定长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使用,但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其在绩效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绩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科学、理想的新局面。

摘要: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用SCI论文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如何认识SCI论文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文章分析了SCI论文在农业高校绩效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作用,并对适合农业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SCI,农业高校,绩效评价,科研绩效,论文

参考文献

[1]史万兵,杨慧.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高教探索,2014(6):112-117.

[2]赵磊.合理评价SCI论文,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水平[J].科技咨讯,2013(36):241-242.

[3]鄢琦,鄢佳程.SCI、中文核心期刊与高校科研论文水平的评价[J].经济师,2008(12):7-8.

篇7:SCI-TECH INFO

Recently a special pacemaker was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to a heart disease patient. It can help doctors assess the patient’s state using a mobile phone and a wireless network.

The pacemaker collects information from the patient and transfers the data to a special database via wireless. The data is then sorted and analyzed before being sent to a physician. The data is encrypted, so it cannot be accessed by others during transfer. The new technology means patients need not travel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ir homes and hospital, while still receiving timely guidance from their doctors.

One Equal to 40

China ha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he first personal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the PHPC100. Its mainframe case is only double the size of a common desktop, but its speed reaches 250 b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 equal to the combined operations of 40 normal computers. The product is designed for college lab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medium-sized to small enterprise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game design, film editing and auto design.

A De-orbit System to Avoid Satellite Collisions

A US and a Russian satellite collided in orbit in February. To avoid this kind of accident, China has installed a “de-orbit” control system in Fengyun-2. Th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will enter space 30,000 km above the earth once it has ceased operations, to prevent collision with its counterparts. Chinese aeronautics experts plan to install this system into more satellites.

Chinese American Enters 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Alfred Y. Cho (aka Zhuo Yihe) was recently inducted in the 2008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s (USPTO)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The 72-year-old exper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s called the “father of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The material he created was applied to produce a dozen high performance microwave electronic and photoelectronic instruments. MBE has also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mobile phones and CD/DVD players.

Born in 1937 in Beijing, Cho gained his doctorate at Illinois University in 1968, and is now Adjunct Vice President of Semiconductor Research at Alcatel-Lucent Bell Labs. 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was created by the USPTO and the 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sociation in 1973.

Gyro Compass Made in China

A new gyro compass that can search and trace local geographic meridian planes automatically has been invented by th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IOMP)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instrument orientates itself using the synthetic effects of spin velocity and gravitational fields, and will mainly be employed in navigation, exploration, and surveys.

Using precise shafting, high accuracy encoders and precise leveling, the device features highly accurate measuring, and is adaptable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t is also easy to operate and control.

China’s First Multi-currency Payment Platform

China’s first multi-currency payment platform, GlobalPay, has recently been launched. The system supports Visa, MasterCard, JCB, Net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cards, as well as dozens of currencies like the RMB, US dollar, Euro, Pounds Sterling and Japanese Yen.

The platform also incorporates an IPS (Identity and Passport Service) Anti-Fraud System, to limit transaction risks, especially for international credit cards. Through this payment network, users across the world can pay safely online.

Kunlun Antarctic Station Opens

Kunlun, China’s third Antarctic station, officially opened in January. Located at Dome A, the pole’s highest icecap, it i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station on the ice sheet. It has a floor space of 236 square meters, which includes living and research areas. The steel structure can accommodate 15 to 20 researchers in summer. There are plans to expand Kunlun to 500 square meters in three to five years, making it a year-round station.

Male Contraceptive Vaccine

By taking a shot a week for three consecutive weeks, a man’s sperm can be devitalized using an antibody that covers the sperm’s surface, rendering sperm unable to fertilize eggs. The joint research by Chinese, American and French experts is expected to be put into production within three years.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on mice and monkeys have proven successful. But three years of large quantity animal and human tests are required to observe toxicological effects. Once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ne shot a week for three weeks will prevent pregnancies for up to half a year.

Butterfly-wing Solar Cell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as begun research on a more efficient solar battery, based on the design of butterfly wings. The delicate design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unlight to electricity.

The research team found that the wings of frigid zone butterflies have a special micro-structure on their scales, which helps them absorb solar energy for maintaining body temperature. The scales have therefore been utilized by researchers as a model for the TiO2 light collector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The butterfly-wing structure doubles the light collecting capability of common TiO2 film.

China’s “Google Earth”

上一篇:起风的日子作文下一篇: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