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教案

2024-04-22

热的传递教案(精选9篇)

篇1: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

讲课学生:张喜 讲课班级:四年级 时间:4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2、知道固体能够传热

3、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4、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5、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6、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热传递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准备:

250mL烧杯、纸杯、铁架台、酒精灯、锯片、蜡烛、试管夹、火柴、石棉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摸一摸你旁边同学的额头,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你感觉到了对方的额头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

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热的传递”。热在不同的物质当中传递的方式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二)探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1、猜测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现在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锯片,猜猜热在锯片中是怎样传递的?(小组讨论,回答)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小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播放视频

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大家认真观看,看完视频老师要让大家自己动手操作。

视频(约4分钟)

(2)总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刚才大家看了视频,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打开瓶冒,将瓶冒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自上而下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④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冒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3、实验步骤:(1)用试管夹夹住锯片,有蜡滴的一面向上,用酒精灯在左端或加中端。

(2)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2、实验要求:

(1)用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操作。

(2)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纸杯里(湿润过的纸杯)。

(3)实验中注意安全,加热的锯片不能用手去触摸,以免烫伤,实验结束后把锯片放在纸板上。

3、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实验,查看实验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实验结束。请各小组回答。

4、小结:

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大家看课本18页一起读最后一段话。

三、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猜测及设计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探究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学生回答)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很难发现水怎样传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呢?(学生回答)

2、实验及相关要求

现在同学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水是怎样传热的。(1)实验步骤:

看老师演示装置实验和拆除实验装置。学生自己装置实验,装置好放茶叶。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运动情况,记录现象。

④实验结束按要求拆除装置。

(2)实验要求:

注意安全,不能用手触摸铁圈、石棉网、烧杯底及热水。(3)讨论总结 大家做完实验了吗?

做完了,那哪个小组说说自己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可知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那么热在气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因为气体也具有流动的性质,所以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本19页最后一句。

四、认识热辐射:

大家想一想中午在太阳光下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很热呢?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我们的呢?(小组讨论)

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比如燃着的酒精灯、燃烧的煤炉,燃烧的蜡烛等)均能产生热量,这样的热传递就辐射。一起读,课本20页辐射的概念。

五、巩固应用

大家看看课本20页最后一幅图,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小组讨论一分钟。(学生回答)

六、主板书 2.热的传递

在固体中,高→→低,传导 在液体或液体中,热升泠降,对流不靠其他物体

辐射

篇2:热的传递教案

课题《热的传递》

执教人:刘 波 年级:四年级 科目:科学 时间2018-9-9 地点:独山城关二小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热总会从(金属)温度较高的一端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方案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烧杯、汤勺、酒精灯、蜡烛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老师假装烫伤手,调动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

2、提问:老师烧这一端,另一端为什么会烫手呢?揭示课题并板书:热的传递

二、研究、观察热在金属物体中的传递方式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演示用酒精灯给汤匙一端加热,中间,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些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3、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讨论、汇报(观察蜡溶化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

4、揭示概念: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三、研究、观察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方式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的地方:(使用酒精灯安全)

2、烧杯加冷水,加上纸宵,在铁架台上做实验,让几个学生上来观察、交流讨论,汇报。

3、小结: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四、研究热辐射

借助教本图片,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摸到烈日下的单杠、双杠,你会有什么感觉?光着脚踩在水泥地上呢?为什么?热从何而来呢? 小结:太阳的热直接传到了物体使它变热了,像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东西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应用

我们围着火炉烤火感受到热,你能知道热是用了哪几种传递方式? 炉子到烧水壶-----传导 壶中的水-------对流

炉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辐射

六、总结

本节课你了解什么?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热

篇3:热的传递教案

《科学 (3-6 年级)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活动既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方式, 又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和本质[1]。”探究实验在小学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部分传统实验存在着探究用时多实验效率不高、实验手段存在着操作技术上的许多障碍、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在观察微小实验现象受到限制等问题, 但同时传统实验又具有能让学生亲自读数、记录,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能让学生亲自组装实验材料,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像, 并判断分析图像, 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等优点[2]。

数字化实验系统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即DIS, 简称数字实验) 是一种新型实验系统, 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实验软件包 (专用软件、通用软件) 等构成。作为系统核心的传感器可以认为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 通过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p H值, CO2浓度, O2含量、光强度等各种数据, 而数据采集器则是数字化实验的“显示器”, 它能够显示各种测量数据, 以数字的形式最直观的呈现给实验者[3]。数字实验具有改变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智能、高效等优点[4]。数字实验系统进入小学科学课堂后, 该怎样处理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本文以“热的传递”实验为例进行了探索。

二、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对比

“热的传递”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热传递又分为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实际上, 这三种传热方式常常同时并存, 因而, 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在小学科学中, “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和“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是《热的传递》实验中较为经典的实验。笔者分别做了“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传统实验、“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数字实验、“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传统实验、“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数字实验, 并从实验的材料、步骤、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实验结论、优点、缺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一) “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 传统实验

怎样可以让一杯热水快速变凉?很多小朋友都会想到把热水放到一大盆冷水中。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槽中, 烧杯中的热水和冷水槽里的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没有数字仪器时, 传统实验是这样做的:

1. 实验材料

烧杯1 个, 热水500ml (约90℃) , 水槽1 个, 冷水, 温度计2 个, 铁架台2 个, 钟表1 个。

2.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装入热水约500ml, 在水槽中装入等高的冷水。

(2) 将2 个温度计分别挂在2 个铁架台上, 挪动铁架台位置, 使温度计分别插在烧杯和水槽的中间 (如图1) 。

(3) 每隔3 分钟读取2 个温度计的读数, 记录在表1 中, 烧杯中和水槽中的水温变化图如图2 所示。

3.实验数据

(二) “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 数字实验

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槽中, 烧杯中的热水和冷水槽里的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数字仪器后, 实验是这样做的:

1. 实验材料

烧杯1 个, 热水500ml (约90℃) , 水槽1 个, 冷水, 温度传感器2 个, MGA数据采集器1 个, 铁架台2 个。

2.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装入热水约500ml, 在水槽中装入等高的冷水。

(2) 两名同学分别手拿着2个温度传感器, 使温度传感器分别插在烧杯和水槽的中间 (如图3) 。

3. 将热水中温度传感器连接到MGA数据采集器的频道1, 将冷水中温度传感器连接到MGA数据采集器的频道2。点击时钟图标, 选择一秒采集10 个数据, 设定时间30 分钟。然后开始采集数据。

4. 实验数据 (如图4)

(三) “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传统实验

1.实验材料

铝勺、木勺、不锈钢勺、凡士林、绿豆、水杯、记录纸、铅笔、有3 个切开的硬纸板、钟表一个。

2. 实验步骤

(1) 分别在铝勺、木勺、不锈钢勺的上端抹一些凡士林, 各放一颗绿豆与凡士林粘在一起, 使绿豆距勺子的下端的长度相等。

(2) 将水杯倒满热水, 勺子卡在硬纸板的口子上, 使勺子立在水杯中。

3. 实验数据

铝勺上的绿豆最先落下, 然后是不锈钢勺, 最后是木勺。

(四) “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数字实验

1. 实验材料

1 个MGA采集器, 4 个温度传感器, 1 个烧水壶和热水 ( 约80° C) , 4 个不同材料的圆柱体 (木、塑料、不锈钢、铜) , 艾迪热导套件。

2. 实验步骤

(1) 启动MGA, 将4 只温度传感器连接到MGA的四个频道上。设置时长为5 分钟。

(2) 将圆柱体架插入亚克力盒内, 再将4 个圆柱体插入架内的插槽里, 用外盖 (带4 个突起) 盖住亚克力盒。

(3) 将温度传感器穿过突起插入外盖, 使得连接到频道1、2、3 和4 的四个传感器的探头分别与铜、不锈钢、木与塑料圆柱体接触 (如图5) 。

(4) 均衡温度传感器, 将各温度传感器的初始读数设为一致, 利于较后比较温度变化。

(5) 开始采集数据。

(6) 从亚克力外盖中间的开口, 将温水倒入亚克力盒内, 直到水位到达“—” 标记处。

(7) 5 分钟过后, 数据采集会自动停止。

(8) 放大曲线图, 通过点击图标得出4种圆柱体5分钟后传导的温度差。

3. 实验数据

(1) 木、塑料、不锈钢、铜的温度曲线如图6。其中频道1 是不锈钢, 频道2 是铜, 频道3 是塑料, 频道4 是木。

(2) 木、塑料、不锈钢、铜增加的温度如表2。

(五) 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对比

“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对比情况见表3, “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对比情况见表4。

三、结论

通过对比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的材料、步骤、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优点、缺点,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处理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

(一) 有的实验建议用传统实验。 “热水和冷水间热的传递”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对比情况见表3, 可以发现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数据、结论相同, 都可以实现定量研究, 传统实验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绘图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且价格低容易普及。类似这样的实验, 建议使用传统实验的方式。

(二) 有的实验建议用数字实验。“热在几种材料中的传递”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对比情况见表4, 可以发现, 传统实验存在很大的设计缺陷, 且受气温等不可控制因素较大, 而数字实验设计严谨不受气温等影响并且可以实现定量研究。类似这样的实验, 建议使用数字实验的方式。

(三) 有的实验建议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比如探究声音, 可以用传统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绿豆在小鼓表面振动可以直观地看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 , 再用数字实验探究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回声、不同乐器的声音、不同物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等特性, 数字实验需使用MGA数据采集器、声波传感器、功率放大器、双量程声级传感器等数字仪器。有条件的学校同一个实验可以既开展传统实验又开展数字实验, 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异同。需要注意的是, 现在的数字仪器及配件设计严谨, 需要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反复探讨后方可让数字仪器出场, 不能一提出问题就提供数字仪器。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卢福棠.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利与弊[J].教育信息技术, 2015, (Z2) .

[3]詹伟达.基于数字传感器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 2015, (Z2) .

篇4:《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

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欠缺。

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景中。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了。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的地方。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提供直观、显像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周村镇李堰小学 赵月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的训练技能已达到教学的目的。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圆锥体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圆锥形沙堆、麦堆等圆锥形物体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其次,发挥情感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要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系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对待每个学生要平等,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正确评价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老师的一点鼓励、一次肯定、一次表扬,都会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都是他们成功的标志,算一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和鼓励。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号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应及时在课堂上表扬、称赞他们爱学习。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如果思考过了,即使答案错了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茅塞顿开。所以也要表扬他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所以正确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學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不是与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一样一样呢?造成学生的认知“误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100以内2位数加减2位数时,我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生活与数学

篇5:《2. 热的传递》教案2

西 关 小 学

《2.热的传递》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

2.能够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能够做液体热传导的实验。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4.认识固体热传导和液体热对流、辐射都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

试管夹、涂蜡的不锈钢片、酒精灯、试管、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槽。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师:家里来客人时,我们常常要给客人沏茶。根据经验,茶杯中倒入热水后,杯子会有什么变化?今天老师也来沏一杯茶,沏茶前,先请一个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杯壁,倒入热水后,再摸杯壁,看到底有什么变化?(学生汇报)你感觉到了杯子很热,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进行安全教育

师:在研究热传递的有关知识中,我们要用到一种重要仪器—酒精灯,酒精灯如果使用不当回引起危险。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课件出示:

(1)使用酒精灯要规范操作,用完后坚决不能用嘴吹灭。

(2)给物体加热时,注意加热的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到现象后就可以结束加热,加热时物体不要来回晃动,要固定到一点加热,以免发生危险。

(3)物体加热完毕后,温度较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以免烫伤。

(三)、研究水的传热方式

(一)演示实验 活动过程:

1、师:热在固体中能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那在液体水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加热试管上部的水,直至沸腾。(注意安全)师:试管上部的水怎么了? 生:被烧开了

师:被烧开的水温度能达到100℃,那试管下部的水是多少摄氏度呢?先猜猜看。

(二)研究一杯水的变热过程

上面的实验,我们是给烧瓶的顶部加热,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则是给水的低部加热,根据生活经验和刚才的现象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去研究水到底是怎样变热的。

1、猜想:水可能是怎样传热的?

2、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看到水变热的过程呢?

3、选择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认为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1)加热时不要用手去接触三脚架和烧杯。

(2)观察过后,不要立即取下烧杯,应先熄灭酒精灯,待其冷却后再取下杯子。教室前面的空桌上放有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学生取材料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以下活动:(1)往水里加颜料或其它固体小颗粒。(2)给水加热。(3)观察记录。

学生可能发现,水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可以通过水中的固体颗粒看见水的运动。水也不只是从下往上流动,还看见水从上往下流动,如此形成水的相对流动。

4、交流讨论:

能说说你们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现象吗?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没有? 思考:水中的物体自己会动吗?那可能是谁在动?

(四)、认识热辐射

师: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其实,热还有一种传递方式。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好,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呢? 生:因为有太阳的照射

篇6: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理念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现阶段小学的科学启蒙教育课,承载着我国科技教育的先驱任务。教学中许多科学知识是理论性的,没有实验或演示,学生不容易理解,或由于实验操作难度高,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很大的作用。而恰好互联网中存有大量数据,包括教学案例、课件、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科学、准确、快速地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解决一系列知识上的问题。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致力研究如何使科学学科教学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进行《热的传递》一课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为新授知识时打下基础;课内恰当地借助网上课件、视频等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会画出“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后,从“用酒精灯给铁定加热,一会儿铁钉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本课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认识到热传递(热传导)不一定是线型的,而是由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的,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1、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3、突破重难点:

通过学生亲身实验探究体会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生活中热传递现象。

4、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每小组一套实验器材(火柴、铁丝架、酒精灯、猪油或蜡烛、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或茶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仪器(酒精灯)里面的液体是酒精,主要我们用它来加热物体,现在我把它点燃,同学们想不想把你们面前的酒精灯点燃?我先来介绍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

(1)今天我们要用用酒精灯,在探究热传递之前,我们先来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2)练习使用酒精灯:

A、学生讲使用酒精灯方法,教师演示使用酒精灯。B、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酒精灯,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本课中酒精灯的使用是重点,同时学生也是头一回接触它,未免有些陌生,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增进他们的兴趣,我把酒精灯说成一个玩具,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点燃,让学生轻松地接收了它,在指导学生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危险。

二、提出问题

手拿住铁钉帽一端加热,感受到什么?(烫手)热是从哪来的呢?(火焰)其实这是一种热传递现象,生活当中有许多热传递现象,现在我们就来探究热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3、揭题并板书:热的传递。

设计理念: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现象并不深奥,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贴近学生生活,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三、解决问题

1、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我们首先来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用提供的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A、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B、这种现象说明: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4)汇报交流: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5)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传导现象?

(6)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即:热在固体中靠“传导”的方式来传热的。

设计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会适时对实验方案提些建议,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增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2、探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

(1)我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靠“传导”方式把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液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学生猜想。

(3)学生用提供的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A、你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B、你认为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4)小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即:热在液体中靠“对流”的方式来传热的。

(5)因为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所以热在气体中也是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的(6)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对流现象呢?

设计理念:实验结束后要求各个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实验的过程和其中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验中有的学生把茶叶放到水中,而有的同学是把木屑放入水中,发现有所不同,鼓励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告诉他们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3、认识辐射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靠“传导”方式传递,在液体和气体中靠“对流”方式传递。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情况同学们一定遇到过,在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这些热是哪来的?

(2)太阳在宇宙中,没有空气和水,照样能传递热。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3)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东西靠辐射传递热的?举例说一说。

(4)其实,任何物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能以辐射的方式向外辐射热量,像我、你、燃烧的蜡烛等等。设计理念:热辐射在小学阶段只需要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就可以,但学生对这个概念感觉很抽象,不能像传导、对流那样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感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列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只要是物体,不是绝对零度就存在热辐射现象。

四、拓展创新

1、在生活中热往往不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传递,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学们请看(教材P20)图片谁能说一说这个图片中有哪些热传递现象,属于哪种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理念: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设计了两道开放性较大的题目,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当中存在哪些热传递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开拓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真正做到开发思维,发展智力。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1、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欣赏通过研究热传递,发明的科研项目。①欣赏图片

②结合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大家介绍相关热传递知识

3、“小小设计师”创作活动

古代人利用热传递的知识发明了走马灯,组织学生制作走马灯,六、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一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做固体、液体热传递的实验。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基本完成了以上教学的内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存在的优点是:

1、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2、能把互联网教学与科学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课前指导学生在家利用互联网进行预习,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为新授知识时打下基础;课内恰当地借助网上课件、视频等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等优势,强化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对热的传递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情绪去主动探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本课是按照“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流程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各小组都能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整堂课都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学中,鼓励学自由猜想.引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已去想去说去表达,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如教学中,老师给你提供木屑、茶叶末。你准备借助这些材料怎样来研究?你能设计出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不足:

1、生活导入语言不够简练。

2、时间安排不当。有的课件播放与实验过程相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因时间仓促,巩固延伸环节没有全部呈现。

篇7:热的传递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传导》。《热传导》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冷和热室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热在金属片里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学习酒精灯的使用;第三部分,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第四部分,了解热辐射。第五部分,拓展活动

说教学目标

在第一节课《冷热和温度》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认识和学习的基础,但对具体怎样来自主探究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力目标:

1、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

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铝片、高锰酸钾、烧杯、试管、试管夹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柴、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三种形态的物质用干什么方式来传热。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递的特征。同时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递实验的设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课应以学生的探索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四)认识热辐射

(五)巩固应用

(一)以生活问题开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铁片固定在试管夹上,在其中心画出热源,然后在其上下左右等8个方向点上蜡油使得火柴立在铁片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热源处,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预测,画出传递的示意图,然后再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醒学生在加热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注意刚刚加热过的金属片绝对不能触摸,这一点在实验之前就要交代清楚。然后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酒精灯,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十分重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特点,很多孩子有些害怕使用酒精灯。那么在教学使用方面,我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如何使用,在实际的解说中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同时能认识到正确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和关键步骤。为什么要注意酒精灯内酒精的存放量,火柴点燃的方向以及最后盖灯帽的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我们平时是如何将一壶水全部烧开的呢?本环节的实验由于加热一杯冷水不容易看出变热的过程,所以我在实验的时候用染色法(用高锰酸钾)引导学生观察一杯水全部变热的过程。

加热一杯冷水,这个实验是对液体传热方式的探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通常加热的部位是下部分对液体的传热方式进行预测。怎样证明呢?这是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水是无色的,怎样才能看到水变热的过程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常用的方法是染色法(用高锰酸钾),借助法(利用其他在水中的物品,如茶叶、木屑)。这里我们选用高锰酸钾,因为木屑比较轻有时候会漂浮在表面为了更清楚地干茶我选用高锰酸钾。之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水中物品的变化和运动姿态,从中推想出冷水变热的过程,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加热一杯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水加热以后,温度很高,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有序地实验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注意耐下心来比一比谁最认真最安静,谁最会观察,在科学活动记录上完成实验记录。最后告诉学生这样方式叫做对流,同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申到空气也是靠对流来传递热的,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升华,促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四)认识热辐射

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热来自哪里?接下来告诉学生热辐射的概念。

(五)归纳总结

最后我接住教材最后的分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本课以研究热传递的方式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完成课后实验记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篇8:热的传递教案

“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宣传、展示百名美德少年事迹,引导未成年人学习身边榜样,争做最美少年,以实际行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从5月29日开始至6月7日结束。

在儿童节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理应发出“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这样的追问。对于孩子们来说,应该如何度过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儿童节?“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一方面看到,青少年身为祖国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他们的美德行为,不仅能够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能在青少年中间形成一股积极效应。在这样的效应下,每个青少年都能够以“美德少年”的行为和事迹为自己的标杆,不断形成新的认识,向着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塑造情怀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们学习到什么往往会影响一生,“美德少年”事迹则能够带来这样积极的终身影响。

“美德少年”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所有青少年都应该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那就是“美德少年”们能够切实做到的,缘何自己没有做到?每天进行这样的追问,最好的芳华才不至被虚度。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美德少年”就是最好的榜样,在这些榜样力量的招引下,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效仿,永远向着“美德少年”的方向迈进。从中也不难看出,这就是“美德少年”所释放的光与热的最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正能量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德少年”又能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股暖流。在这股暖流中,“美德少年”的事迹能够成为青少年效仿的对象,当然,“美德少年”们境界并非每个青少年都能抵达,但总归会有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崇德与向善暖流的汇聚,需要这样的“美德少年”例子的呈现,不仅对于青少年,对于成人世界也是如斯。即透过“美德少年”的评选和学习,在社会中能够传递广泛的积极因素,崇德的内容不能够缺少,向善的`内容也不会缺失,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德行的挥发。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德少年”能够影响一代人的精神成长。

篇9:热的传递教案

(1)内容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终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理解

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变化,就不能引发能量的变化。

(3)盖斯定律的重要意义

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2 高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计算依据

①热化学方程式。②盖斯定律。③燃烧热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如已知

①C(s)+O2(g)===CO2(g) ΔH1=-393.5 kJmol-1

②CO(g)+12O2(g)===CO2(g) ΔH2=-283.0 kJmol-1

若C(s)+12O2(g)===CO(g)的反应热为ΔH。

根据盖斯定律,知:

ΔH1=ΔH+ΔH2

则:ΔH=ΔH1-ΔH2=-393.5_kJmol-1-(-283.0_kJmol-1)=-110.5_kJmol-1。

3.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金刚石,s)+O2(g)===CO2(g) ΔH=-395.41 kJmol-1, CO2(g)、H2(石墨,s)+O2(g)===CO2(g) ΔH=-393.51 kJmol-1,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__________。

答案 C(金刚石,s)===C(石墨,s) ΔH=-1.90 kJmol-1 石墨

解析 由盖斯定律,要得到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关系,可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

C(金刚石,s)===C(石墨,s) ΔH3=ΔH1-ΔH2=-395.41 kJmol-1+393.51 kJmol-1=-1.90 kJmol-1。即C(金刚石,s)===C(石墨,s) ΔH=-1.90 kJmol-1 可见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出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更低,较金刚石稳定。

4.已知:

(1)Zn(s)+1/2O2(g)===ZnO(s) ΔH=-348.3 kJmol-1

(2)2Ag(s)+1/2O2(g)===Ag2O(s) ΔH=-31.0 kJmol-1

则Zn(s)+Ag2O(s)===ZnO(s)+2Ag(s)的ΔH等于( )

A.-317.3 kJmol-1 B.-379.3 kJmol-1

C. -332.8 kJmol-1 D.+317.3 kJmol-1

答案 A

上一篇:做优秀的考古学家作文750字下一篇:忆新年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