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的名言名句

2024-04-29

中华美德的名言名句(共14篇)

篇1:中华美德的名言名句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4.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0.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18.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9.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0.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2.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2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篇2:中华美德的名言名句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5.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9.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10.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4.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15.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1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0.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2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3.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2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篇3:中华美德的名言名句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打造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课堂

关键词:恐惧;仁爱;正义;礼仪;德育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老师的课堂很乱,班主任一来立刻安静下来,因为班主任掌握着班里学生的“生杀大权”。某老师的课堂安安静静却缺乏生机,学生如同僵尸,人在心不在,因为该老师手腕硬,会停课、批评、惩罚、叫家长。无论是哪一种“听话”,皆因一个原因——怕。

正像有人说的: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学生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这样的教室里,学生是唯唯诺诺、听话的孩子,可是这种“恐惧”会慢慢积累膨胀,等到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变成“魔鬼”,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吞噬,吞噬我们的班级。有这样一位班主任,高压下的班级平静,量化分高,在别人看来令人羡慕,可是冬至那天,学校允许学生组织包饺子,其他班级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唯独他们班,本期待可以和学生一起快乐,可是班里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组织,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抱成团去别的班快乐去了。后来这位班主任想尽办法弥补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但再也无法交心了!在这样充满恐惧的教室里,我们是培养不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的,只会使他们变成“冷漠无情”“势利眼”“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人。

那如何消除教室恐惧呢?我认为与班级德育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认为可以以“仁、义、礼、智、信”为向导来打造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室,这样自然也就无恐惧了!

一、“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愛之心”

现在的学生都是“非常6加1”,在家被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老师的点滴爱护他们并不能感受到,总认为老师这样做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也就显得麻木了。班主任应该明察你的学生有没有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我们不但要施给学生爱,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感受爱,懂得什么是爱。让学生知道爱不需要回报,但受爱之人要学会感恩。

二、“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班级中重要的就是风气,经常听说这个班的班风不正,那个班的班风正、学风正。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学生有正义之气,班级才会有正义之气。有正义之气,学生才会面对错误敢于批评指

正,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自觉的监督关系,共同进步,不需要老师用恐吓来规范其行为,进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有些学生在台下滔滔不绝地讲。有的学生与老师碰面却低头过去了,连个招呼都没有。更甚至有的学生在老师批评教育的时候出言顶撞、摔门走人。让学生有礼貌,时时刻刻展示出中学生充满朝气的风采,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

四、“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即“智谋

之力”

让学生具有判断是非对错的智慧,面对老师不是畏惧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对错,这样才能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审视自己的

错误,没有害怕、没有怨恨地真心接受。同时,如果老师的批评错误了也敢据理力争,这样才是有思想、有担当的合格人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呵护他们,但不溺爱他们,我们应严格要求他们,却不恐吓他们。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担当、顶天立地的人。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消除教室恐惧的方法。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篇5: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名句摘抄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轻诺必寡信。——《老子》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5.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8.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篇6:中关传统美德的名言名句

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一生,希望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腾公天下》

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篇7:美德名言名句

2) 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培根

3)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4)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德谟克利特

5)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6)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7)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8)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9) 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罗曼罗兰

10)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11) 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德莱敦

12)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13)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14)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15)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1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刘备

17)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18)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亚里士多德

19)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篇8: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有“天、地、亲、师”的说法, 师的位置仅次于君主和父母, 上至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 下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恩师都十分尊重。

伟大领袖毛泽东可以说是虚心好学, 尊崇师道的典范。1937年,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延安欢度60岁寿辰, 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中亲笔给他的老师徐特立写了一封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 你过去是我的先生, 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你将来必定还是我们的先生。”这封信表达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师情怀。

华罗庚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名著名数学家, 他敬重恩师的逸闻也是脍炙人口, 成为美谈。他曾多次说过, “我能取得一些成就, 全靠我的老师栽培!”1947年他从国外回来, 马上回故乡看自己的恩师王维克先生, 在故乡他应邀作学术报告时, 华罗庚坚持一定请恩师走在自己的前面, 一同进入会场, 并且特地把王老先生请到主席台上, 坐在自己的上首。在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以后, 他邀请王老先生到科学院工作, 并经常到王老先生家去探望。王老先生逝世后, 华罗庚一直关心、照顾师母以及王老先生的儿子。

人类的知识, 是从人类从事的生产斗争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人类的知识宝库积蓄到今天, 不论是从它的广博, 还是从它的丰厚来看, 用“浩如烟海”一词来形容, 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这般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中, 对于我们来说, 要想获得知识, 根据人的时间和精力, 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亲自实践。对已经成熟的经验和知识, 我们只需学习和借鉴。为了少走弯路, 多学知识, 尽快提高, 我们需要求师指教。

求师, 首先要对老师表现出真诚之情, 才能获得老师热忱的指教。对老师的尊敬, 不仅仅体现在对老师本身的尊重, 还应体现在对老师劳动的尊重。首先要虚心学习, 把老师讲授的知识消化、理解, 不应满足对老师的授业填鸭式地被动接受, 唯唯诺诺, 这并不是老师所真正需要的尊重, 作为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 是美国实验胚胎学家摩尔根的得意门生。由于他虚心学习, 勤奋钻研,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他学习回国时, 摩尔根教授欣慰地说:我看到了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青年人超过我, 也超过你。在以后的几十年里, 谈家桢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目标, 是要让他们超过自己。”后来, 有一名跟他一起研究果蝇的学生, 在微生物遗传研究方面超过了他, 他很高兴, 帮助这名学生修改论文, 推荐发表。在美国的摩尔根教授读到这篇论文之后, 立刻给谈家桢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他在信中说:“我终于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越了我, 也超过了你, 值得骄傲的是你亲自培养了超过你的学生。”

尊师首先要虚心地学, 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和不同看法, 应及时向老师提出来, 求得教师的帮助。同时在老师没有彻底说服自己之前,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继续向老师求教。向老师求教或同老师争论, 不论你的观点对错, 对自己、对老师都有益处。你的观点错了, 通过争论可以得到纠正, 你的观点对了, 通过争论可以把它肯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学问引向深入。

篇9:一次中华美德的精美亮相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不但文明没有中断过,而且越来越发展繁荣、兴旺发达。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多多,但是有一个显著的、世人公认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重伦理、讲道德,几千年来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而且极其动人的事迹。在这本《中华美德故事》里,作者们认真选取,并且讲述了365个故事,以科学的态度,确凿的事实、生动的图画,集中讲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作了一次精美的亮相。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成长和生活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试以爱国奉献为例,千百年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祖国是生育长养我们的母亲,没有国家强大的保护,我们就会遭受他人的任意欺凌和践踏,难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国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个人都有着生死与共的关系:国荣我荣、国辱我辱,国富我富,国贫我贫。关键时刻,华夏子孙往往置个人的利害祸福,甚至生死存亡于不顾,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唐崔颢《题王威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她的独立解放,不惜抛头颅、洒鲜血;为了她的繁荣富强,甘愿吃大苦,耐大劳。千秋史上,涌现出数不尽的志士仁人、英雄模范。

我们中国人民有着高度的道德自觉,不但以中华美德而自豪,而且懂得中华美德的价值和作用,以高度的自觉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美德,并且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在重视道德践行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中华美德的教育和传播。几千年来,关于中华美德不仅进行着高深的理论思考,在经史子集中进行探讨,而且利用文化艺术等各种手段,形象地进行传播。不仅在各种学府讲坛上研究,而且在市井民间的茶余饭后流传。我们民族中爱国奉献的美德故事,像卉代的弦高贩牛、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飞抗敌、文天祥宁死不屈,像近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海上抗日,现代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钱学森回国搞两弹、王进喜拚命夺油田,如此等等,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始终让我们魂牵梦萦。爱国奉献的精神的流传,像一支支号角,时时刻刻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可以说,中华民族迄今所取得的一切胜利中,都饱含着中国力量的作用,凝聚着中华美德的成果。如今,当我国人民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之时,中华美德作为中国力量,更是不可或缺的兴国之魂,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它。诵读美德故事实在是传播中华美德的最好方式。我们相信,这本《故事》书,以及书里所讲的故事,将会受到欢迎,它所传递的精神,将会拨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唤起更加热烈的回应,促使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传承美德铸就梦想

陆士桢

《中华美德故事》丛书集中了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儿童文学等各学科的力量,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严谨论证,精心选辑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传统和深厚的内涵,是一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精品。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家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努力奋斗,攻坚克难,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道德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人民精神力量的凝聚,是社会发展进步价值的升华;而且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中国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障。《中华美德故事》丛书精选的故事,清晰、具体地诠释了体现在国家观、社会观和公民观上的道德传统,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础的一种扎实建设。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无论是在历史演变前进的视角,还是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视角,抑或是在文化价值传承的视角,儿童青少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的激烈变革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但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一定是最强烈的、最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间的冲突,在儿童青少年身上必定是最尖锐、最突出的。所以,在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传统优秀道德的传承上,新的指导原则、新的教育方法,甚至是新的话语体系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是套挺好看的书。好看,不仅仅来源于严谨的指导原则、多学科的学术整合,而且来源于尽可能新的、带有儿童青少年特点的思想方法,如用现代的、儿童青少年熟悉的话语描述历史人物和故事;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包装传统价值等等。在今天,对于儿童青少年道德教育来说,有很多时候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

戴木才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砥砺精神的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生动展现,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升华凝练,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素材。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背景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当前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件根本性大事,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人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nlc202309040037

中华美德故事,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中华美德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优良道德品质,以及良好道德习惯,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崇高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中华美德故事》丛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美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振兴民族精神、抵御腐朽道德,弘扬中国精神,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与践行有所依托、真正落到实处。《中华美德故事》丛书,采用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生动活泼的插图,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了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阅读特点,既可作为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又可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青少年接受中华美德熏陶的案头手册,使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作者系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

葛晨虹

人类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在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为好生活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这是全人类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实现中国梦必须要作答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和美德有关。

美德首先关乎公民的素质。美德是对人“应该成为什么”的最核心的回答。我们要塑造的人,不是失却精神、沉沦物欲的“单面人”,不是纯粹活在“自私的基因”中的动物人,而是有物质有精神,有“小我”也有“大我”,有梦想和追求的现代公民。

美德也关乎国家秩序与社会和谐。孟德斯鸠谈到国家体制和建设时曾强调:“共和国需要品德。”他描述了当一个国家“品德消逝的时候”,就会弥漫物欲、野心、贪婪、权力和放肆,从而必然导致国家的毁落,公民的幸福也就不可能实现。诺奖得主道格拉斯也强调,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美德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约束的。在今天和谐中国和人民幸福指数构建中,我们很需要体现中国价值理念的品德力量。

美德还关乎民族的品格及其命运。世界文明进程中,有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四大文明发源地,其中唯有中华文明发展延绵未绝。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不但有文化之“术”——即辉煌的文化形式和器物积累,还有深厚的文化之“道”——即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流传。古罗马帝国盛世之后的衰落,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都和其精神文化的衰落息息相关。邓小平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依靠革命精神取得了胜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发扬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落了它的文化精魂,它就不可能持久发展。

美德是如此的必要。而《中华美德故事》给我们展现的,就是精华版的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的种种美德事迹和代表人物。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和仁爱精神,能看到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能看到仁人志士们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梦想而执著追求的鲜活影像,也能看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当代好人和道德榜样。在这些最典型也最精华的中国故事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折射着中国社会主义当代价值观,也内涵着人类美德的印记。

阅读着书中故事,你能感到历代的美德人物又“穿越”回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动,引我们向善而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实力和社会文明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辨善恶、不知荣辱的人和现象。在麦金泰尔批评当今两方社会物欲横流、呼唤回归人类美德时,《中华美德故事》中一个个道德形象给这个时代带来了片片亮色,同时带来的,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格影像!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以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书中展现的美德故事和人物,怎么看都属于实现中国梦、构筑中华民族脊梁的那部分。

人需要有一点精神,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有一种精神。我们要实现中国民族之梦和中国人之梦,就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实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品格力量。相信《中华美德故事》能够在造就公民品格、成就社会美德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伦理学基地主任中国梦与民族魂

肖群忠

近来,“中国梦”的理想重新唤起华夏子孙的热情和憧憬,中国梦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自近代以来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和热切心愿,经过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要使我国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大国、强国,而且要使我国成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文化强国,重新再现“礼义之邦”的辉煌。

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特质是伦理道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无数彪炳千秋的中华英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奉献、勇于创新,见义勇为,救国救民,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中华美德故事。在他们身上,承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人振奋精神、万众一心,重铸国魂。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系统,故事叙事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重建当代中国道德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美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该套丛书选题准确精当。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选取300多则美德故事,这需要一定的眼光,它既需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又要具备今天的价值坐标。我国三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主题不同,因此,美德故事的时代内容也就有所不同,该书所选故事,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中华美德。每个故事都是按照一定的思想主题加以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按时间顺序编排,这使得全书经纬分明,主题突出,导向明确,便于阅读掌握。丛书语言简明生动。讲故事,不仅需要史实准确,而且需要语言简明生动,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总之,由于该套丛书组织得力,专家、编写阵容强大,使该书成为一本同类读物中的可靠权威读本。它不仅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而且适合全体社会成员阅读。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全体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弘扬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起到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篇10:传承中华美德的经典名言

2) 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马克吐温

3)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4)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7)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8) 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9)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10)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11)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2)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13)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14)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篇11:中华美德名言警句

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3.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6.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8.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3.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1.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4.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5.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38.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4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4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45.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1.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57.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8.轻诺必寡信。——《老子》

5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6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6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62.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63.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篇12:传承中华美德名言

2) 雷锋精神传万家,感动世人你我他。济人之危解人难,成人之美人人夸。只要人人献出爱,芸芸众生无仇家。我为人人人为我,朗朗乾坤美如画!

3) 作为雷锋传人,他们不断为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添彩,不断丰富这一伟大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

4) 朋友们,让我们携着五四的光荣传统,牢记三代中央领导的期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5) 我们要向雷锋学习,把雷锋的精神传承下去,传承到我们的子子孙孙,让雷锋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6)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他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他的精神,伴随着我们步伐,他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

7) 祖国创造了生活,改造着生活,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们,怀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 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只活了年,但是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却是世人称颂的。他的精神有如火炬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9)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三月,我们看到这样的“活雷锋”,更觉得雷锋精神的可贵。这是雷锋精神的传承。

10) 我们由此深深感到,华侨华人们带来的,除了浓浓的报国心、故乡情,还有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不朽的华侨精神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和不竭动力!

11) 安息!屈原。你的行动早以证明了你那不愿与世俗同流和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坚贞品性。你的精神早已万古流芳。

12)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要学习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会更美好。

13) 流光容易把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易改,不屈的精神隽永。这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传承。

14)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现在这个任务已经寄托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那我们就更要传承雷锋精神,让助人为乐永远成为令人骄傲、令人赞叹的优秀品质吧!

15) 他的精神也一定会感染他的子孙后代和周围的人,人们一定会为这个人而骄傲,让爱四处传递,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爱。

16)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17)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18)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19)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20)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21) 无论就字面来说,还是就实际情况来说,幸福都是神圣的起源和基础。

22)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

篇1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与升华, 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 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这些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小学德育工作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 在德育工作中, 用传统美德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 并让他们体会做“人”的乐趣, 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情感, 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 加强自我修养。因此, 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中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不仅使家庭其乐融融,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1. 实践教育法

在现实社会中, 教师要随时利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讲述见义勇为的事例让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启发学生磨砺坚强意志,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 增强责任意识, 做“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式继续开展。品德教育中提出“五爱”、“三讲”的道德教育目标, 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 激发最初的情感;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 激发爱的情感;爱学校———学校是学生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需要学生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 而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 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学习文明举止, 学会礼貌待人;讲诚信———向学生进行诚实教育, 使他们懂得诚实的重要, 诚实的光荣;讲规则———介绍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2. 历史故事法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 教师可以运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孔融让梨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受谦让、友爱的美德;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苦学、勤劳、公正、坚毅、尊长、诚信、友爱、创新等方面的历史典故, 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人格魅力培养上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3. 生活教育法

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 形成人的德性品质, 让道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 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道德教育者, 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无人不管。根据小学教育规律及小学生年龄特点,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中, 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生一日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养成有序、守规、合作、谦让、礼貌、节约、分享等良好道德, 如进餐时的爱惜粮食教育, 课间活动时的合作谦让教育等。在日常生活中, 教育学生爱清洁、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等。在游戏中向学生介绍初浅的礼仪常识, 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4. 文献参考法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文献时, 应引导他们理解文献中蕴含传统美德的篇章。针对其中的名言警句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美德应用到生活中, 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积极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1.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利用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 如结合学校周边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班团活动, 在校园内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 营造有浓郁地方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2. 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小学时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关重要, 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也是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中,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与生活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关心别人, 在集体生活中谦让、自律、自爱、自强;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团结互助中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

3.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内化美德精髓。如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参与本校教师组织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车城、各大商场等专业社会机构,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 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可针对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现象, 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 促进道德品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行为的引导者, 应成为道德的楷模, 为人处事的典范。学生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 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教师一起度过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学生效仿的标准, 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 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为此, 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思想道德的表现。爱岗敬业的情感, 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 学生的道德品行也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5. 促进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也需要与时俱进, 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如在“孝”的内容中, 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 因此, 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进和吸收, 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 注入新的内容, 使之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美德中, 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服从无可非议, 理应继承。但决不能受其束缚, 无条件、无原则、无思想地服从, 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辨别是非, 拥有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敢于维护自己尊严, 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长辈的要求和做法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同时, 家长、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和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 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精神和价值准则来追求, 年轻的父母也常常把礼貌待人、谦让、宽容、遵纪守法等作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促使学生从环境认知到环境行为的转变, 养成爱护自然、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同时, 发扬“勤俭”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 在学具的制作与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废物利用。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曲折、长期而伟大的育人工程, 任重道远, 我们将持之以恒,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一直努力下去。

篇14:中华传统美德

在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系注重身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马来语和国际语言英语,而华语,并未受到重视,并未规定为必修课。幸好,我校推行三语并重,即便一周内华语节只有五堂课,也不影响我对母语的热爱,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诚,反而使我对华语节格外珍惜。今天的华语节,老师教了我们新的名句,那就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和“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借着这两句名句,老师向我们说起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就是八德,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当中,老师重点强调的,便是孝和礼。

孝,是孝顺,乃中华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应具备的德行。孝顺父母,是为子女所应尽的责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可谓比天高,比海深。而我们即便穷尽此生,也无法回报他们,只能尽自己的责任,孝敬他们,使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会孝顺报答自己的父母,倘若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没有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我们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而我们要时时刻刻孝顺父母,,免得等到父母离去后才后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礼,是礼貌,是维持社会安宁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而孔子所推广的儒家学说更是将“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便是“礼”。身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见到老师时要敬礼,身为子女,我们应该尊敬父母,父母责备时不要顶嘴。礼,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亦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奉行的品德。

华语课中,教会我的,不仅是语法和语文知识,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便我身在马来西亚,即便我是马来西亚人,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母语的热诚不会因此而改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我会一辈子牢记与实践。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文明,不曾被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所淹没,未来,它将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传承下去。爱你,中华文化。

上一篇:伤情鉴定报告下一篇:县集中开展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汇报会材料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