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2024-04-26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通用14篇)

篇1: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2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 。(不超过25字)(2分)

2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答:

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

答:

篇2: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判断题型,此题为中心论点的判断题。

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可以从②③④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②段:爱我们的文化,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主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③段: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

第④段:对于个人,传统美德能够提供精神营养。

22.【答案】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面论证“忠“的含义,接着分别距屈原、张赛……作为事例论证,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民族的进步;然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以“的思考;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求,及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解析】由键词“如何阐释“判断此题为论证过程题。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

23.【答案】心怀仁爱之心,相互为善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这种博爱思想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生活中在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同时,也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不仅能够调节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养老、教育,医疗等行业也不乏一些缺少仁爱之心,缺少职业操守的人,实在令人齿寒心寒,他们的行为让人不齿,不利于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温馨、和谐、友善的大家庭。

篇3:让中华传统美德焕发时代的活力

基于此,我校进行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校本德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出丰富的中华美德。如何科学地选取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接受方式,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不仅仅涉及科学地选取美德内容,更应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为此,我们围绕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礼(礼仪之规)、信(诚信之品)、仁(仁爱之心)、博(博识之力),选取对应内容,构建了“25+5”的育德模式。“25”,既是指课堂上25分钟的实践体验(中华美德卡通故事片的视觉体验+现实问题再现的生活实践体验),又是指组成四个单元内容的按年级分层设置的25个专题教育点、25个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和25个现实类或童话类小故事。“5”,则是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校联动”5个渠道;“诵一诵美德格言、看一看美德故事、说一说美德精神、传一传美德行为、晒一晒美德收获”5种教育形式。学校通过资源用活、情感激活、方法创新、队伍优化等策略不断使学校的德育落到实处,形成特色。

一、资源用活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挖掘资源。在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宝库中挖掘什么样的资源,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选取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需要的、能与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的那部分资源。也就是说,选取的内容要与当代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且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形式要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学生视角出发。

(一)深入调研,确定资源范围

围绕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礼、信、仁、博”,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梳理了学生的主要认识,为校本课程提供资源选择的依据。具体如下:

礼——遇人主动问好;同伴间彼此谦让;对待别人要宽容;知错能改;尊敬长辈。

信—一不说谎话;无论有没有其他人在,都做诚实的自己;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因为个人得失而随意改变;对人坦诚,不欺瞒。

仁——关心自己,尊重他人;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爱长辈,学会感恩;爱社区、爱家乡,保护环境;爱祖国,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博——养成学习好习惯;努力学习,持之以恒;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二)改变视角,选择实施路径

什么类型的美德资源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捕捉到三个重要途径。

1.卡通片。卡通片以其多色彩画面、夸张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随着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倡导,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卡通片也不断走进荧屏。考虑到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学生的接受度,我们将之确定为校本课程中的视频体验板块。

2.故事。无论是听故事、看故事,还是讲故事、演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符合其道德认知水平,能使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轻松地掌握抽象的道德概念。尤其是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与现实生活连接,由传统联系到现实,会使学生产生更深切的生活感受。

(1)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设计教育点。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搜集、梳理、分类筛选了25个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组成了课堂25分钟实践体验板块。

(2)家长志愿者加入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从学生家庭生活现状出发,搜集了与学校德育要求相贴近的小故事编入校本教材之中,设立了“亲子故事会”板块。

3.格言。为了对每一个教育点进行提炼与强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选择了格言的形式。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格言不但易于小学生记忆,其独有的节奏韵律、丰富的道德内涵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气息。

二、情感激活

教育是一种激活,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活,也包括对教师情感的激活。我们的德育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被激活的过程。

(一)教师的情感激活

教师是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然而,不少教师对德育还存在片面的认识,与学生的交流只有宏篇大论,远离学生内心,高于学生生活,学生听过之后,只把道理记在脑子里,却难于落到行动中。

我们把德育校本课程定位于“传统美德一定要与现实生活对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打开视野、补充能量。在梳理传统美德素材时,教师们不仅要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理解,更要关注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对中华传统美德时代内涵的挖掘有深层次的思考。更有意义的是,教师在自身的学习感悟中,自我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同时还加深了对学生的认识,即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向他们传授道理。如:双手接过别人递来的东西就是“礼”;未经别人允许不去碰别人的东西就是“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坚持努力总会有收获就是“博”;等等。

(二)学生的情感激活

情感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有了情感投入,学生才会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教育活动强调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为此,学校德育应立足于我们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我们在课堂中设置了“说一说”环节,学生在观看传统美德小故事视频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学生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会生成新的德育问题,学生情感的尽情抒发与观点的充分碰撞,可以让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编成情景剧,将现实问题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再现。比如:做了错事,该怎么办?坚持原则,但得罪了朋友,怎么办?有同伴影响了集体荣誉,怎么办?在角色体验中,学生从内心去体会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情感,从而自我辨析、不断领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说自己的生活,演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重新审视传统美德精髓,大大加强了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度与认同度。

三、方法创新

如何科学地设计、开发、使用德育校本教材,让传统美德教材成为学生喜欢、教师乐于使用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求和教师的教育需求来设计。

(一)校本教材同时也是学生读本

我们首先确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教材编撰。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文字与图片的并用,能够激发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尤其是主题贴切的插图,可以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使内容更生动,带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内容选择上尽量与学生的年龄相契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我们编写的教材,在小故事之前,设置主人公简介的小栏目,让学生了解名人成就;再通过小故事使学生明白,伟大人物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伟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犯错,也会有失误,关键是如何从错误中获得成长。这无形中也给了学生有力的正面引导。在读完传统美德故事之后,再提供主题明确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设计“亲子故事会”。这既是对教育点的拓展与巩固,又为亲子阅读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栏目设置中,添加学生自我评价记录栏与亲子收获展示栏

学生以涂涂画画的方式为自己近期的进步、最新的收获做评价,家长与孩子以心语感悟、图片粘贴的形式记录共同的收获……这种趣味性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捕捉到每一个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也促使家校携手,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自信中进步、在快乐中发展。

(四)教学设置上增添了“练一练”的实践环节

“练一练”是围绕教育点的行为指导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仁爱”这个专题时,围绕“爱就是把别人装在心里”这一教育点,设计了小组实践作业单,联合家长志愿者开展了不同的小队活动;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活动背后的故事,并收集相关画面制作成PPT,在班会课上与大家分享。通过快乐分享,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伙伴、家长和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懂得了“我们也要学会把别人装在心里,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爱”。

四、队伍优化

学校作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阵地,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育德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随着校本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在教学设计研讨、实践打磨的过程中,由最初的任务驱动下的任务式教学,逐渐进入到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开始对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学校管理层因势利导,明确“扬个体、树群体、抓整体”的工作思路,让德育骨干以领头羊的榜样力量带动年级组,并“涟漪式”辐射到其他教师,由此带动每一位校本课程的执教者思考如何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开拓了许多有创意的教育方法与途径。

现代教育提倡家校共育,我校也一直设有家委会,近年来又组建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在探索实施中华传统美德德育校本课程之时,我们也积极引入家长资源,开辟了家长志愿者“大讲堂”。然而,家长志愿者因为是配合学校教育,缺少主观能动性,投入热情不足。于是,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开辟出一块由家长志愿者自主建构的空间。围绕教育目标,由家长来挖掘与传统美德故事相配套的小故事,并由家长依据个人特长确定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有了自主权,家长的投入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家校间的共建共育,激活了家长的情感点,促成了更为和谐的家校互动和亲子互动。

篇4: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选文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忠”“仁爱”等传统美德对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又加深了考生对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视“忠”。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被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其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但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济天下”时,便以“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这种精神营养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肖群忠/文,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

义。(4分)

篇5: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A. 传统的“仁爱”美德中存在着诸如“差等之爱”等的历史局限性,今天,人们不能照单全收,而应剔除糟粕后再传承。

B. “信”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土人推崇;孔子在《论语冲曾经38次提到了“信”字。

C. 在古代道家文化中,“正义”代表了人的德行,而“仁义”“礼义”更是人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重要规范。

D. 要想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既要推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策略,又要推行“选贤与能”的政治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概括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B. 文章在分别介绍六方面内容时,基本是兼顾古今,由今及古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意义。

C. 文章旁征博引,在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得文章庄重典雅,说服力增强。

D. 文章写作目的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古为今用,符合“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传承原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古往今来“民本”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执政理念变成了道德要求,是因为今天的治理不再单纯是为官者的事了。

B.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处理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矛盾关系时,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美德。

C.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必须得到大力传承与弘扬。

D. 对于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中华传统美德,要挖掘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转化,才能发挥其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1. A 2. B 3. A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信’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说法不准确,这是董仲舒的观点,而且原文中有“之一”的字样。

C项,“在古代道家文化中”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与‘义’联用,表示人的德行。‘义’还与‘仁’‘礼’等相结合,构成人们处理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这里说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D项,根据原文,“天下为公”是政治理念,“选贤与能”是政治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由今及古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意义”中“由今及古”说法错误,应该是“由古及今”,即先谈古代,再谈现实。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由执政理念变成了道德要求”说法错误,古往今来,“民本”都既是执政理念,又是道德要求。

篇6: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直滩初级中学 七年级(3)班:张俊婷

指导老师:何风苹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的演变中,形成了众多的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爷爷曾说:“今天做祖国的好孩子,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做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果我们不具备以上众多的传统美德,怎么能建设祖国,怎么能改变命运,怎么能立足于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做新时代文明的中学生。少年儿童要想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小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第二,要从小学习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将来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要从小培养自己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做到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和接班人。

第三,要刻苦学习,富有创造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哪里来?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要勤于思考,不耻下问,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第四,要做到孝顺,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相当重要的一点,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这个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篇7:中华传统道德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中华传统道德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作 者:韩升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年,卷(期):“”(2)分类号:B82关键词:道德 优秀传统 道德建设 全球化

篇8: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1.注重“整体利益”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 培育了整体主义的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奉公, 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上, 不是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的, 而是重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融合, 重视各人对家庭、宗族和国家的道德责任, 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宗族和国家利益, 注重整体利益。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爱国志士,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 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传颂。因此,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 无论身居何位, 都要心忧天下, 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并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 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主要因素, 也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感情源泉, 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精髓, 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2.提倡“仁爱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仁爱”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 孔子对“仁”的论述有百余处, 如“爱人”为“仁”, “孝悌”为“仁”, “忠恕”为“仁”,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为“仁”等, 可以说一切好的品行在孔子看来都可以归为“仁爱”的范畴。因此, “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 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 仁是一个从“亲亲”到“爱人”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仁”的完整内涵。和“仁”相联系, 中国人讲究“礼”。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下的标准。只有社会上人人都这么做了, 那“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应该“约之以礼”, “以约失之者鲜矣”。所以, 孔子提出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孔子强调和谐, “和为贵”, “仁者爱人”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和谐关系。

3.强调“修身养性”

儒家历来强调“修身养性”, 《大学》提出“三纲领”, 即:明明德、亲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从“明德”出发, 经过“亲民”的过程, 最后达到“至善”的道德最高境界。“三纲领”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 即“大学之道”, “八条目”是平治天下的八个步骤, 而“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德治国的步骤, 而“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精神,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思想。“修身养性”具体体现为重学慎思、克己自省、慎独自律、积善成德和知行合一五个部分。

二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因素

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只有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 才能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本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保障。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道德伦理价值,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2.培养中国精神的重要因素

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首先, 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灵魂, 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历史愈悠久, 传统文化愈深厚, 其民族精神愈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 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其次,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当今国家间的竞争核心是创新体系的竞争。作为发展中国家, 科技创新是中国创新体系的核心, 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 因而, 要培养有创新性的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讲, 他们直接学习、研究并实际操作高级技术, 他们是否有自信、勇气和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因此, 应当积极引导高职生在努力学习技能的同时, 胸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 激发高职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创新精神, 用中国精神武装高职学生。只有这样, 高职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 其自身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因素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 是一种效益驱动的经济, 它既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平等观念, 同时又易导致人们追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当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成为等价交换的“商品”时, 道义与利益的价值取舍在他们心中开始动摇。高职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其竞争优势是熟练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于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更易于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取证轻综合素质的现象。社会上追求金钱和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潮使部分高职生出现价值观念错位、价值评价偏差,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继承并发扬“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道德价值观, 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 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积极培育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抵制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西方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1.显性教育

首先, 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主题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使学生认识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道德的关系, 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自觉, 提升个人修养。其次, 充分实现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 使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在参与中形成自觉, 从而明确自我社会角色, 承担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的使命, 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精神环境。首先, 发挥隐性教育的舆论功能。舆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鼓动和监督的作用。通过舆论营造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氛围, 传递社会正能量, 激励高职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其次, 发挥隐性教育的塑造功能。个体优良品德的形成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通过共同体分享的价值, 培养良好的品德。中华美德传承并不只是机械地复制给高职生一些内容和规则, 而应着眼于通过塑造榜样, 通过道德楷模和道德力量来引领道德风尚。最后, 发挥隐性教育的约束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这两种因素对人的思想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通过充分发挥中华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引领作用, 将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 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路径转化

第一,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深入研究中华传统儒家道德规范与当代高职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契合点。利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主题, 通过当代高职生道德意识现状分析, 积极提倡中华传统道德哲学, 如“礼”的规范、义利观和诚信原则等, 重申做人原则和处世治学原则, 提升当代高职生思想境界。第二, 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在教学中倡导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通过知识传递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使学生内化于心、自觉认同, 最终在践行中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同时, 要把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用中国精神引领高职生理想信念, 形成动态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18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8.21

篇9: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志高远,知耻自重,谦虚向学,躬行实践,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义妇顺、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睦,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业精业、精益求精,诚信为本、义重于利,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贵和乐群,严已宽人,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公忠体国、精忠报国,抗暴御侮、坚持正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语,他为国事日夜操劳,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自然斗争,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永不自满,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强调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谐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5.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的说法,儒家《大学》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伦理道德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中,在各朝代,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分裂时间占1/3,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转乱为治。

2.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百折不挠,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屡创辉煌。

3.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不守秩序,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2007(12).

[2]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 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篇10: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阅读答案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早期 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D.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 会类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D.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参考答案

1.D(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是宗法性社会)

2.C(“形成于周代”有误。原文“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

篇11: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扶贫济困捐赠仪式,开展扶贫济困,为垌利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为这次活动捐赠了价值9000元的物资,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为这次活动的筹备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此,谨让我代表市委统战部,钦北区委统战部,贵台镇政府和受捐的群众对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和九三学社广西区委表示衷心的感谢!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代精神,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鼓励爱心捐助,倡导社会公益精神,营造融洽、友爱、和谐的人际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向困难群众捐赠济困物资,表达了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和慰问,也是我市非公经济人士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一次典范。希望通过这些扶贫济困等爱心活动的举行,能够使 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积极加入到扶贫济困的活动中,为营造稳定、团结、友爱的社会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泛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冷暖,帮助群众寻求致富门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广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和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帮扶活动,真心实意开展对口帮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农村,使我们与村民的心贴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我们要通过扶贫济困活动,进一步在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多做工作。积极深入到村队调查研究,帮助群众确定脱贫致富的思路,最大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在资金、技术、信息、普法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确保扶贫济困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希望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我们一道携起手绘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篇12: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知道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中也有保留落后的部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取的动力。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一)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大学意味着我们成人的开始,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开始,大学四年之后我们会踏上工作岗位,到那时,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着我们去处理。

所以在平日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文章,特别是儒家学说,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一种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品格。大学的集体生活中,是人际关系的磨合十分重要,大学是个小社会,我们需要在四年生活中结交朋友,这些朋友中或许其中部分人会成为你终生的好友,所以诚信在这其中担任了很重要角色。朋友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诚信。假如双方连诚信都没有的话,何谈友谊呢?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恪守诚信!。

(三)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在我们大学生活中,其实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需要。学习党章,上党课,都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

(四)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等等。在长期的历时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

二、弘扬传统美德的含义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的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的主干,虽然本质上有别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但其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与积极因素,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史依托于优良的文化资源。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的建设,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标准,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物质文化趋于高度发展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强调竞争而非谦恭礼让,更多地关注物质而忽视精神。食堂浪费粮食、书桌乱刻乱画、上课手机铃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课堂上迟到早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唯独缺少对自己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的提出,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及逐步蔓延着”及时行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现象。不仅仅如此,有些人为了出名,不惜制造各种丑闻来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扭曲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观。

(三)信仰的迷失与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乏力的症状。首先,没有了政治信仰,当官就成了鱼肉百姓,获取私利的手段。过去的人,头可断,血可流,为了共产主义连死都不怕,爬雪山,过草地,什么苦都能熬过来。没有了政治信仰,再加上体制的原因,导致政治道德沦丧。官场上的人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为了升迁,讲究的不是能力和政绩,而是讲派系,讲送礼,讲阿谀奉承拍马屁。

(四)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 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xxx

篇1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与升华, 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 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这些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小学德育工作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 在德育工作中, 用传统美德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 并让他们体会做“人”的乐趣, 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情感, 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 加强自我修养。因此, 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中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不仅使家庭其乐融融,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1. 实践教育法

在现实社会中, 教师要随时利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讲述见义勇为的事例让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启发学生磨砺坚强意志,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 增强责任意识, 做“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式继续开展。品德教育中提出“五爱”、“三讲”的道德教育目标, 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 激发最初的情感;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 激发爱的情感;爱学校———学校是学生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需要学生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 而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 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学习文明举止, 学会礼貌待人;讲诚信———向学生进行诚实教育, 使他们懂得诚实的重要, 诚实的光荣;讲规则———介绍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2. 历史故事法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 教师可以运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孔融让梨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受谦让、友爱的美德;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苦学、勤劳、公正、坚毅、尊长、诚信、友爱、创新等方面的历史典故, 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人格魅力培养上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3. 生活教育法

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 形成人的德性品质, 让道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 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道德教育者, 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无人不管。根据小学教育规律及小学生年龄特点,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中, 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生一日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养成有序、守规、合作、谦让、礼貌、节约、分享等良好道德, 如进餐时的爱惜粮食教育, 课间活动时的合作谦让教育等。在日常生活中, 教育学生爱清洁、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等。在游戏中向学生介绍初浅的礼仪常识, 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4. 文献参考法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文献时, 应引导他们理解文献中蕴含传统美德的篇章。针对其中的名言警句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美德应用到生活中, 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积极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1.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利用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 如结合学校周边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班团活动, 在校园内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 营造有浓郁地方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2. 促进行为规范养成

小学时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关重要, 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也是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中,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与生活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关心别人, 在集体生活中谦让、自律、自爱、自强;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团结互助中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

3.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内化美德精髓。如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参与本校教师组织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车城、各大商场等专业社会机构,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 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可针对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现象, 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 促进道德品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行为的引导者, 应成为道德的楷模, 为人处事的典范。学生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 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教师一起度过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学生效仿的标准, 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 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为此, 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思想道德的表现。爱岗敬业的情感, 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 学生的道德品行也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5. 促进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也需要与时俱进, 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如在“孝”的内容中, 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 因此, 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进和吸收, 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 注入新的内容, 使之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美德中, 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服从无可非议, 理应继承。但决不能受其束缚, 无条件、无原则、无思想地服从, 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辨别是非, 拥有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敢于维护自己尊严, 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长辈的要求和做法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同时, 家长、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和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 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精神和价值准则来追求, 年轻的父母也常常把礼貌待人、谦让、宽容、遵纪守法等作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促使学生从环境认知到环境行为的转变, 养成爱护自然、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 同时, 发扬“勤俭”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 在学具的制作与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废物利用。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曲折、长期而伟大的育人工程, 任重道远, 我们将持之以恒,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一直努力下去。

篇14: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走心;入行; “火”起来;“活”起来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发展报告”(项目编号:13zd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新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研究成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63-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中华民族世代相传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更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对稳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3月16日,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原因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深厚沃土,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升华。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塑时代的精神品格和道德境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时代,我们不断遭受“西方元素”的隐蔽渗透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猛烈冲击,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甚至带有一些排斥而主观臆断的看法。因此,要积极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尚,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升华人们的道德情操,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践履能力,引导人们不断向上、向善。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心”更走“新”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情意相统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关于传统文化的课本或读本方面,可以增加爱国主义传统、仁爱和合的修身传统以及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感、艺术美感、民族自信感的培育相结合,培养人们炽热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

(2)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既要传播他原有的精神内涵,也要在时代主题下不断深化发展他,使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实现其时代化、大众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但是不是弄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就一定是创新,不一定要把已有的东西“颠覆”了才是创新,根本性的变革和一点一滴的改进如果确有高明之处,都可以是创新,不同领域的创新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不要一刀切。

2. 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更入行

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而言,犹如盐对身体的重要性。要以习总书记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践履的重要作用,弄清楚传统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心理健康、人文素养、思维开发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上消除认识偏差,提升人们运用传统文化改变自身价值准则、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更要入行。

一是从家风家训、言传身教入手,通过家风家训的潜移默化作用,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农村俗谚“房檐水不离旧窝窝”,就是讲的家风家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孙的影响。弘扬良好家风,让家风内化为伦理道德,外化为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尽力给人们创造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系统梳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历史博物展览,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愈加纷杂的环境中,很多事不尽如人意,更需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以改过、积善、谦德来充实自己,并以之净化社会。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处世哲学,更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

3. 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

(1)突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形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要重视其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民族特质,也体现着当代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而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2)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态度,要从两个尺度来把握,即当下的尺度和实践的尺度,有选择性的传承、再造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根据现代世界的全局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成分,摒弃腐朽的成分,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我们要摒弃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一切最优秀的东西,西方近代和现代的哪怕是最先进的思想,中国也早在古代就一应俱全了。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是过了时的老古董,而这个古董又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像用刀子分割物体那样区分“精华”和“糟粕”。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很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3)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责任。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大生态中有所地位。应对世界文化,文化基点应该牢牢立在当下,引导他们向前看,向“厚”看,尊重历史,立足当下。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用这些精神财富来载道、育人,古今并用,开创未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既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YB199304007.htm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BJX201004009.htm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news.163.com/14/0401/14/9OOIE9UP00014JB5.html,2014-4-1.

[4] 中共中央中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上一篇:水幕除尘设备操作规程下一篇: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