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2024-05-14

北京工伤伤残津贴(共14篇)

篇1: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本市工伤伤残津贴月人均3702元

3月13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召开发布会,发布本市20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方案。

具体调整标准是: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标准由目前的月人均3370元调整为3702元,人均增加332元,增幅9.9%。

根据伤残等级每人每月分别增加:一级伤残380元,二级伤残360元,三级伤残340元,四级伤残320元。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目前的月人均1757元调整为1917元,人均增加160元,增幅9.1%。此二项调整自年1月1日起执行。生活护理费目前人均每月2088元,待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公布后于7月1日进行调整。

据了解,本市自起,对因工负伤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逐年进行了调整。目前全市享受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护理费待遇人员共1.2万人。三项待遇调整后,社保基金全年预计增加支出0.28亿元左右。

篇2: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X90%;

二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X85%;

三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X80%;

四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X75%;

五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X70%;

篇3: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一、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现状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 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虽然现在大多数省市每年都会颁布工伤保险待遇的相应调整办法, 但是随意性仍然很大, 部分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政策也普遍缺乏衔接, 调整周期、幅度和方法也不尽一致, 科学性、合理性自然也无从谈起。有的统筹地区 (如北京) 每年都调整工伤保险待遇, 伤残津贴的调整略高于养老金, 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也有相应增加, 做法相对合理;有的统筹地区则每两年调整一次;有的统筹地区则多年不调整, 工伤职工的伤残待遇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此外, 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方法也参差不齐, 有的统筹地区只调整部分工伤保险待遇, 如一至四级的伤残津贴, 有的统筹地区则调整包括五、六级的全部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周期的不同、机制的不同、计算公式的不同, 最终会影响到同等伤残职工待遇水平的不同, 造成伤残职工间新的不公, 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制定科学、统一的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实施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当务之急。

二、工伤保险待遇调整计算方法的尝试——“马丁法”

“马丁法”原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贫困线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食物线, 由贫困家庭的食物开支计算得出;另一部分是非食物线, 旨在满足贫困家庭的非食物需求。

工伤保险待遇, 尤其一至四级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 与贫困线的待遇调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工伤保险待遇大多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 而对于大多数的贫困人群来说, 低保金也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2.与贫困人口类似, 工伤职工在社会中属于低收入群体, 因此, 在其消费结构中, 食物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而“马丁法”计算待遇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食品价格指数。中国自2007年2月份起,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大幅上涨, 而且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程度远远超过了CPI。因此, 使用“马丁法”来计算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工伤事故发生后, 尤其一至四级伤残的发生, 会对劳动者的就业及其收入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 工伤职工伤残津贴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伤残津贴待遇调整机制以及调整公式的设计应基于两个目标:一是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二是使他们能够适当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具体来看, 工伤职工每月的食物支出应当等于月工资乘以恩格尔系数, 为了使职工的食物支出不因物价的上升而下降, 工伤保险待遇的增加应当等于食物支出乘以当月的食品价格指数。而为了使工伤职工能够分享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果,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又应与工资增长挂钩。因此, 伤残津贴待遇调整的计算公式为:

食物线× (食品价格指数-1) +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

根据“马丁法”, 食物线的确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家庭调查数据, 因此, 在计算时, 可以对“马丁法”进行调整, 使用恩格尔系数对食物线进行计算。那么, 食物线就应当等于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乘以恩格尔系数, 而非食物线, 就等于工资减去食物线 (具体转化过程见图) 。

三、基于“马丁法”的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测算

北京市从2001年起就建立了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工伤保险待遇十年来也实现了连续上调 (见表1) 。不过, 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的, 对于调整公式以及考虑的因素, 北京市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那么,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数额是否合理, 能否满足工伤职工的基本需求就成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本文依据北京市2006年-2009年公开的宏观经济数据, 使用“马丁法”对伤残津贴的待遇调整进行相关测算, 以对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注: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历年《关于调整企业工伤职工及工亡人员供养亲属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的通知》整理。

使用“马丁法”对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调整进行测算, 需要基于以下假设:1.该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等于该年度社会平均工资;2.工伤职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等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3.计算的基础是2006年受伤职工的待遇水平。使用“马丁法”计算公式:食物线× (食品价格指数-1) +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 进行计算, 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北京市伤残津贴的待遇调整已经“跑赢”了CPI, 如果只根据食品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那么2006年到2009年每年的调整额只需增加28元、99元、181元和26元, 而北京市每年的实际增加数额都大大高于该水平, 分别为140元、230元、260元、260元。因此, 现有的调整水平可以保证工伤职工的生活水准不因物价的升高而下降, 即工伤保险待遇已经实现了“保值”。

第二, 必须看到, 伤残津贴待遇的调整仅仅跑赢通货膨胀是不够的。工伤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了伤害, 丧失了一部分或全部的劳动能力, 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为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因此, 他们有权利分享部分经济发展成果。而根据北京市现有的调整机制,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调整额度都没有使工伤职工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当然, 由于上述“马丁法”将伤残津贴的增长与工资的增长完全挂钩, 即工伤保险待遇调整与工资增长水平同步, 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偏高的, 因此, 更为科学的计算方法是:食物线× (食品价格指数-1) +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调整系数, 该调整系数大于0小于1, 表示当地政府希望工伤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

第三, 通过计算, 2006年-2008年北京地区的工伤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分别为27.8%、36.3%和19.5%, 而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一般在60%左右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照60%的标准, 2006年-2008年的伤残津贴调整额则分别为269元、315元和422元, 比较起来, 这些年份的实际待遇调整水平略显偏低。而2009年, 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又高达177%, 说明该年度待遇调整水平大大超过了一般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水平, 该年度的调整数额偏高, 这样对于在岗的一般劳动者, 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第四, 计算结果显示了现阶段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的弊端, 并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市的待遇调整水平某种程度上没有与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挂钩,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例如, 2009年同2008年相比, 2008年的物价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2009年, 而这两年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金额却完全相同, 这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四、对“马丁法”用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评价

由于“马丁法”原是计算贫困线的方法, 而最低生活保障的理念、影响因素等都与工伤保险待遇不同, 因此, 将“马丁法”运用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计算是否合理, 仍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况且, 贫困线的计算过程中, 食物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因为对于贫困人口来说, 满足食物需求, 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工伤职工来说, 虽然食品支出也占了其日常支出的很大比重, 但是工伤职工的消费结构, 与贫困人口的消费结构还是有很大差别。因此, 在今后计算公式的重构中, 这些环节都需要加以调整。

篇4:如何进行工伤伤残评定等

中山市读者冼先生陈述:

2008年10月9日我进了一间日资厂,一进厂就办了社保。11月在下班吃饭时,把左腿膝盖摔成粉碎性骨折,治疗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基本上恢复。今年3月16日,在上班时因地太滑,我又摔倒,厂里把我送到医院,医生说这次必须做手术。在此,厂里也做了工伤认定,社保局也做了调查,出院也是保险结账。前几天我问厂里负责保险的人,想做工伤评残。负责人说:“你原部位以前有旧患,厂里帮你把腿治疗好了,就很不错了,不要想做什么工伤评残了”。

请问:我这样是否算工伤?做工伤评残应该是在什么时间内?厂里如果不给我做工伤评残,我该怎样做?

答:所谓的工伤,是指由于工作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事故。

1.《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九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医疗终结期满(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在职工医疗终结期满三十日内向本统筹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医疗终结期需延长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批准。

综合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你在今年3月16日受到的伤害应该属于工伤,而按照你的陈述,你所在的用人单位应该已经给你做了工伤认定,在该情况下,你可以在医疗终结期满三十日内凭工伤认定书、伤残等级鉴定申请书、初诊病历、身份证复印件等到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工伤伤残等级鉴定。

童工因公受伤如何索赔

汕头市读者柴清焕陈述:

我是一个14岁的小孩,打工致残,右手已无任何功能,应获哪些赔偿?怎样获得?请回复。

答:由于你只有14岁,属于用人单位的非法用工,因此应该按照《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1.《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是指在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的伤残、死亡童工。前款所列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

2.《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三条规定:一次性赔偿包括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在治疗期间的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一次性赔偿金数额应当在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经劳动能力鉴定后确定。劳动能力鉴定按属地原则由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伤亡职工或者童工所在单位支付。

3.《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四条规定:职工或童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在劳动能力鉴定之前进行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费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全部由伤残职工或童工所在单位支付。

综合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你应该首先向你单位所在地设立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然后再根据该鉴定结论向所在单位索赔,你可以得到的赔偿包括医疗费、一次性赔偿金、治疗期间的生活费、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

特约主持:吴枫

篇5:茂名调整工伤保险伤残津贴

一、调整时间

从2014年1月1日起调整。

二、调整对象

年12月31日前(含本日)已领取伤残津贴,在2014年1月1日后仍符合继续享受伤残津贴条件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

2014年1月至6月首次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在核定首次领取伤残津贴的月标准时,同时按本办法进行调整,调整增加额从首次领取伤残津贴之月起发放。

三、调整比例

调整比例按照2013年全市月人均伤残津贴的10%左右确定。

按照普遍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定额调整与定比调整相结合的办法,适当倾斜特定人群。具体的调整办法如下:

(一)普遍调整

1、每人每月按照97元定额计发。

2、2013年12月31日前已经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按本人调整前伤残津贴月标准的5%定比计算调整额;2014年1月至6月首次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按本人首次领取伤残津贴月标准的5%定比计算调整额。

(二)倾斜调整

1、对2014年6月30日前(含本日)年满75周岁及以上的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每人每月加发80元,全年960元,单列一次性发放,不纳入伤残津贴年度调整基数。

2、对具有高级职称的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继续按原倾斜调整额标准(即原高级职称专项津贴)单列发放,不列入伤残津贴年度调整基数。2014年新增的具有高级职称的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人员也按此执行。

3、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军转干部,经本次调整后未达到所在市调整后月人均伤残津贴水平的,按所在市月人均伤残津贴额计发。

四、资金来源

调整伤残津贴所需资金按照《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支付。

五、其他事项

2013年12月31前(含本日)按规定享受伤残津贴的五级至六级工伤伤残人员,其伤残津贴在2013年伤残津贴计发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

六、工作要求

篇6: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据了解,此次调整共惠及2.2万人。其中伤残津贴调整标准为:1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84元,2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68元,3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52元,4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36元,在企业按月领取伤残津贴的5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21元,6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89元。

生活护理费调整标准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增加158元,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增加126元,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增加95元。

供养亲属抚恤金调整标准为:配偶每人每月增加126元,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增加95元,孤寡老人或孤儿每人每月在此基础上加发32元。

篇7: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据了解,此次待遇调整涉及伤残津贴、退休工伤人员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3项待遇。年底前享受伤残津贴的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不包括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工伤退休人员),根据伤残等级每人每月分别增加津贴:一级290元、二级280元、三级270元、四级260元。调整后伤残津贴每月低于下列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齐:一级2820元、二级2697元、三级2575元、四级2452元。

20年底前鉴定为工伤一至四级的退休人员(包括退职人员),根据伤残等级每人每月分别增加补贴:一级60元、二级50元、三级40元、四级30元。调整后工伤人员补贴与养老金之和每月低于下列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齐:一级2820元、二级2697元、三级2575元、四级2452元。

2014年年底前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人员供养亲属,配偶每人每月增加113元,最低发放标准1246元;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增加85元,最低发放标准934元。

篇8: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作者:

日期:2011-10-18

点击数:2465

来源:

皖人社秘〔2011〕314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保障因工致残人员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综合考虑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及生活费用变化等因素,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安徽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全省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进行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对象

2010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享受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的工伤职工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

二、伤残津贴调整标准

享受伤残津贴的一至四级工伤职工,按照伤残等级每人每月分别增加:一级伤残210元,二级伤残200元,三级伤残190元,四级伤残180元。

享受伤残津贴的五至六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每人每月分别增加120元、100元进行调整。

三、生活护理费调整标准

生活护理费调整为:2010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护理费待遇率。

四、供养亲属抚恤金调整标准

配偶每人每月增加80元,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增加60元。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元。

调整后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均抚恤金低于统筹地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20%的,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计发。

五、费用来源

参加工伤保险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或原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享受生活护理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此次调整增加的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至六级伤残人员的伤残津贴调整增加部分,由用人单位支付。

六、其他

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以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准。此次待遇调整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此次待遇调整工作,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实施,并于2011年11月底前落实到位。各地如在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及时反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本通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篇9: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文 件 青人社发〔2011〕17号

关于转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调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 的通知

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调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26号,附件一)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篇10: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标题】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本市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标准的通知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颁布日期】2011.03.29

【实施日期】2011.03.29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其它

【文号】沪人社福发(2011)27号

【题注】

【正文】

各委、办、局,控股(集团)公司,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

为保障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经市政府同意,从2011年4月1日起对本市致残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和生活不能自理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标准进行调整,具体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调整的对象为2010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致残一级至四级,按《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享受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的工伤人员。

二、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在目前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致残一级增加300元/月,致残二级增加280元/月,致残三级增加270元/月,致残四级增加250元/月。

三、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在目前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增加170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增加130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增加100元/月。

四、已按规定办理按月领取养老金手续的致残一级至四级的工伤人员,其领取的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养老金标准低于目前享受的伤残津贴加上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伤残津贴后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足。

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津贴和护理费的工伤人员,其按本通知规定调整后增加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六、原由用人单位支付伤残津贴和护理费的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后,其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篇11:北京工伤伤残津贴

本报讯(记者 马生强)酒钢宏兴公司职工白某,2005年在工作时受伤,2014年在办理退养手续时,因为伤残津贴的标准与单位发生纠纷,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白某一纸诉状将单位告到法院。日前,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支持了白某的诉讼请求。

白某系酒钢宏兴公司检修部职工,2005年8月23日在工作时受伤,2005年10月19日被认定为工伤,2008年12月9日经鉴定为五级伤残。之后白某与工作单位保留劳动关系,单位为白某重新安排工作岗位。2014年5月3日,白某以身体原因难以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为由向单位申请内部退养,要求享受伤残津贴待遇,经单位批准后确认自2014年7月起按白某工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1962.79元的70%向白某每月发放伤残津贴1373.96元,并由单位为其代扣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后,白某每月只能领导481.16元。

白某对此难以接受,于是在2014年8月8日,向嘉峪关市仲裁委申请仲裁,请求伤残津贴按其2014年离职前12个月工资标准计算伤残津贴,仲裁委以原告的申请超过仲裁时效为由决定不予受理。白某遂向市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市城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系被告公司职工,原告在工作中受伤,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五级伤残,依法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告作为用工单位应承担相关义务。关于被告抗辩本案已超过仲裁时效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就劳动争议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原告白某于2014年7月离岗享受伤残津贴待遇,就伤残津贴领取标准与被告发生争议,原告在发生争议起1年内申请仲裁,故原告申请仲裁未超过仲裁时效。

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为被告应当以何种标准向原告支付伤残津贴。原告主张被告应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前12个月工资标准的70%计算伤残津贴,被告抗辩应按照原告工伤发生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的70%发放伤残津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伤残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工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70%按月发放伤残津贴。但自2008年12月9日,原告鉴定为五级伤残至办理离岗手续止,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对我省范围内的工伤职工伤残津贴进行了6次调整,逐年调整标准分别为124元、143元、180元、190元、177元、148元。原告因工受伤构成五级伤残,经被告批准发放伤残津贴,被告支付伤残津贴的行为应当受《工伤保险条例》的规范与调整,故原告的伤残津贴应以工伤事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1962.79元的70%即1373.96元为基础,自原告2008年12月9日伤残鉴定作出之日起依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故法院确定原告的伤残津贴标准为2335.96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第六十四条、甘肃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市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酒钢宏兴公司按照2335.96元的标准向原告白某支付伤残津贴及差额部分。

一审 宣判后,被告酒钢宏兴公司提起上诉,要求依法改判确认白某每月领取伤残津贴为1373.96元。其理由为;白某的伤残津贴应按工伤事故发生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的70%即1373.96元支付,不应再加上2009年至2014年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我省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调整数额。因调整伤残津贴的通知中明确调整范围均是指上一发生工伤并按月享受伤残津贴的职工。白某2005年8月发生工伤后继续工作,2014年7月起享受伤残津贴,不符合调整范围,不应加入各调整的数额。白某目前每月领取的伤残津贴1373.96元高于嘉峪关市2014年每月最低工资标准1350元,不符合补足差额的规定。

篇12:工伤保险工伤伤残报销材料

1、赣州市工伤保险工伤伤残遇申报审核表

2、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3、工伤快报复印件

4、工伤认定书复印件

5、职工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表原件

6、致残等级鉴定证复印件

7、参保单位或法人代表银行帐号(提供营业执照复

印件和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工伤保险工伤医疗费报销材料

1、赣州市工伤保险工伤医疗待遇申报审核表

2、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3、工伤快报复印件

4、工伤鉴定书原件

5、费用发票

6、费用明细清单

7、疾病诊断书

8、出院小结等有效单据

9、参保单位或法人代表银行帐号(提供营业执照复

篇13:工伤伤残鉴定时间

因工伤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应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或者其委托的代理律师按下列规定的期限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一)医疗终结前已经作出工伤认定的,应当在医疗终结后三十日内提出申请;(二)医疗终结后作出工伤认定的,应当在作出工伤认定后三十日内提出申请;(三)申请旧伤复发鉴定的,应当在病情发生后治疗终结前提出。申请因病致残或非因工致残的等级评定和其他鉴定的,按照相关规定的时限提出申请。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一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被鉴定人或其近-亲属提出申请的,被鉴定人应已满最短工伤医疗期且病情相对稳定;

:工伤伤残鉴定的最佳时间

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仍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伤残鉴定,一般而言,伤残等级鉴定是在工伤医疗期满时进行,但是如果医疗期尚未满,但是工伤职工的病情属于相对稳定阶段,也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工伤对人体致残的情况和结局千差万别,由于伤残性质、健康恢复状况、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伤残确定的医疗期限不一样,因此进行鉴定的最佳时间也不尽一样,在此不可能具体地一一作出介绍,只能对各种致残情况分门别类的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在实务中,还需依照个人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判断,伤残鉴定《工伤伤残鉴定时间》。

各种致残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器官损伤、功能障碍、职业病损伤。

(1)器官损伤。器官损伤是工伤造成某人体器官肢体的直接损伤或者缺失,如手被机器绞断等,另外,由于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肢体严重损伤、感染而采取的器官切除和截肢手术也可以包括在器官损伤中。虽然器官的损伤缺失较为直观和具体,评定分级也有严格清晰的限定,在损伤发生或者器官切除、修补时就可以决定伤残等级,但是,对器官损伤的鉴定要等到临床手术后修复创伤、伤口愈合以后进行,一旦临床上治愈或好转(主要指伤口愈合),就可以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2)功能障碍。《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在总则部分规定:“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

(3)职业病损伤。同意外事故造成的工伤致残不一样,职业病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内科伤害,而且病情可能在不同时间有变化,很难有准确的医疗终止期,所以,职业病没有一个最佳的评定时间,只有一个相对的评定时间,而且进行伤残评定之后不像意外事故造成的工伤评定那样基本稳定。《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对此有如下规定:“本标准所列各类血液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低下及慢性中毒性肝病等,病情常有变化,对已进行过评残,经继续治疗后残情发生变化者应按国家社会保险法规的要求,对残情重新进行评级。”“鉴于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不存在医疗终结问题,所以在执行此标准时,应每l一2年鉴定一次,故鉴定结果的有效期为1—2年。”

二:工伤鉴定程序所需的材料

1、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及复印件。

2、填写工伤伤残等级鉴定申请表一份。

3、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本人的,提供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一份;申请人为工伤职工近-亲属的,提供近-亲属关系证明;申请人为单位的,应提供单位设立批准文件和复印件一份(加盖单位公章),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以及单位的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

4、工伤职工本人1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5张。

5、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

6、住院病历及相关检查报告。

篇14:工伤伤残鉴定流程

1、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2、《工伤认定决定书》;

3、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检验等诊疗资料。

4、工伤职工由于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应当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并提交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相关资料。

办理程序:

1、申报材料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申请人所报材料符合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认)条件的,发给《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受理通知书》,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场或在10个工作日内签发《劳动能力鉴定、确认补正材料通知书》。

2、自出具受理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因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鉴定工作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日。

3、《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于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分别送达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唐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4、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的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结论后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上一篇: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下一篇:青春的伤疤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