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2024-04-13

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篇1: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一说。

(二)、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体会: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最终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放飞思维,接受艺术的熏陶;才能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对《同一个名字》这样一篇故事与语言同样优美的文章的学习,应尽力避免对文章内容与词句的“肢解”分析,重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意境中学知、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共舞。阅读情境的创设、教师适时的激情点拨均为学生思维的舞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篇2: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一说。

(二)、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体会:

篇3:一个教学片段引发的反思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 一位同学误把护士长“叶欣”以为是护士“长叶欣”, 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窃笑, 老师也忍不住哑然失笑起来。尔后, 这位老师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智慧颇令人称叹———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 (大多数) :是“护士长”叶欣不是护士“长叶欣”!

师:你们这么肯定?我注意到了, 还有一部分同学有些犹豫, 难道××同学的见解就没有一点道理吗?

生1:当然没有, 《百家姓》里没有姓“长”的!

师:嗯, 看来你对《百家姓》比较了解, 不错。不过, 《百家姓》是宋朝时期编制的, 里面一共收录了500多个姓, 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的最新统计, 我国古今姓氏一共有1万多个, 现在常用的姓有5000多个, 这么多的姓氏, 你们能完全肯定没有姓“长”的吗?

生2:从文章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 都是“叶欣”而不是“长叶欣”。

师:不错, 你读书很仔细, 而且善于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不过, 我们日常有个习惯, 称呼人时可以去掉“姓”, 这样显得亲热, 比如, 我可以喊你“王晓强”为———“晓强”……

生3:我大姨就是护士长, 医院里有“护士长”这种工作。

师:噢, 用生活事实来证明! (对着刚才说错的××同学, 轻松略调侃) ××同学, 你要是也有个大姨是护士长, 说不定这节课上就不会有“长叶欣”啦。哎?有谁知道, 护士长是干什么的?

生 (不加思考地) :是管护士的!

师:仅仅是管人吗?就像我们的校“长”、班“长”,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

生:起带头作用, 带领大家把事情做好……

师:对了。一个“长”字, 意味着要起带头作用, 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是吧?那么, 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叶欣做得怎么样?

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翻书, 在课文中寻找到相关句段———

……

自此, 教师自然而然地带着学生开始了对文本的研读, 通过对文中描述的品析体会, 叶欣“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教师在阶段小结时问学生:现在你们认为, 本课的主人公到底是护士长“叶欣”还是护士“长叶欣”呢?为什么?

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都赞成是护士长“叶欣”。有一位同学说得特别好:“我认为, 不管是护士长‘叶欣’还是护士‘长叶欣’, 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叶欣那种冲向一线、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我们, 她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护士‘长’, 永远的白衣战士。”

这个教学片段堪称是一个“没有预约的精彩”的范例, 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有春风巧得力, 哪得枯木成绿荫?品味其中精彩的由来, 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教师应有“因学设教”的教学追求

本案例中的教师在遇到学生把“护士长”叶欣误以为是护士“长叶欣”时, 没有像一般教师那样, 一笑而过或简单处置, 而是直面这一课堂中的“意外”, 大胆应对, 因势利导, 将三种理由一一巧妙地予以转化, 最后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正常的课堂学习轨道, 且巧借对“长”字的理解, 使学生对主人公叶欣“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认识得更清晰、更鲜明, 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位教师能够根据学情“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巧引妙导, 积极调控, 体现了他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 对学生“学习”的倾心服务, 从而也体现了他对“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的自觉追求, 这是难能可贵的。

借此反思我们有些教师, 常常满足于“不顾学情走教案”的“牵鼻式”教学, 那样尽管有时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流畅有序、环环紧扣的课堂局面, 但那是一种粉饰的和谐、惰性的通达, 不能形成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实际上是和新课程理念相悖的。我们应时刻谨记, 惟有打破习惯意识中的严格化、程序化, 顺应学情、灵动开放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最理想的、最具魅力的教学。

2.教师要有“由技而道”的教学素养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临场应对课堂生成, 是新课程背景下一道亮丽的景观, 这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善于对课堂生成信息机智调控, 即兴应对,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重新调整、建构鲜活、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 富有生命活力。上述案例中的教师, 能够灵活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需要处导, 在关键处诱, 从容不迫, 巧妙架构, 一源于教师临场应变的智慧, 二源于教师较为深厚的素养。比如, 在学生提到《百家姓》时, 如果教师缺乏对《百家姓》以及中国姓氏的了解, 就不可能那么自然、自如地说服学生, 使课堂得以往更深处推进;再如, 当学生说到医院里有“护士长”这种工作时, 如果教师没有即兴应对、迅速捕捉有效信息的智慧, 就不可能以“哎?有谁知道, 护士长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似是浑然天成的问题, 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对文本信息的关注、对叶欣精神品格的探究上来, 课堂也就不可能生成出“没有预约的精彩”。

篇4:多记一个名字

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王朝毫无准备,危机轰然降临的时候,猝不及防的大地只能等待着首先挺立起来的人格支柱。这第一个人格支柱,就是颜真卿,居然是一个书法家。

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手里,颜真卿和哥哥颜杲卿都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首先起兵,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

颜真卿领导的军队很快和安禄山的部队交锋了,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要与身在河北正定的哥哥互通信息,谁是联络人呢?就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通过颜季明的联络,颜杲卿也举旗平叛。

安禄山攻下了颜杲卿所在的城市常山,逮捕了颜杲卿,用最残酷的刑罚对付这位了不起的英雄。随后,颜家三十几口人全部被杀害,颜季明被砍头。

在全家几乎喋血的情况下,颜真卿仍然坚持领导队伍攻打叛军。这个仗很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而且当时唐王朝的战略有误,所以只能边打边走,慢慢向当时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最后,终于会合了。

对于颜家的巨大牺牲,皇帝当然有高度评价,但朝廷总是打败仗,也顧不上去纪念这个家族了。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犟的笔触所感动。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对唐王朝来说,构成了大患。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他联合了另一支部队,准备跟唐王朝唱对台戏。皇帝觉得没有实力去打李希烈,能够做的只是劝诫和安抚。这个重任交给谁呢?皇帝想到了七十四岁的颜真卿,其理由非常充分:第一,你李希烈过去打安禄山立过功,但第一号功臣应该是颜真卿,他完全有资格居高临下地教育你;第二,颜真卿的年龄那么大,又是文化名人,你能把他怎么样?

皇帝这一着棋,遭到有良知的官员们的一致反对。因为第一,李希烈造反的态度很明确,用不着再去劝诫;第二,从长安到许昌路途遥远,老人家颜真卿的身体折腾不起;第三,早就失去了高贵的朝廷,好不容易拥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让他亲自出马去执行这么一个凶多吉少的使命,危及国魂。然而,颜真卿自己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毅然决定前往。

李希烈用尽了流氓手段,他下令把颜真卿推到烈火前,颜真卿面不改色;好几次又把他推到土坑前要活埋,颜真卿毫不屈服。于是,李希烈把他关在一个庙里。

在虎狼窝里,颜真卿生活了近两年,他不断劝诫李希烈,阻止其谋反。后来,朝廷杀了李希烈的弟弟,李为了报复,缢死了颜真卿。遇难的那一年,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他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当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表率。

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国家的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看上去只是一支残破的毛笔,一具老迈的身躯,确是中国人的延续命脉。相信中国社会今后还会遇到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磨难,因此必须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尹惠摘自《青年博览》)

篇5:《我的名字》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我的名字》,这是一首清新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一个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可爱的少年的形象。他帮助了问路的叔叔,扫垃圾的阿姨,上公交车的老奶奶,推车上坡的老大爷却没有留下姓名,人们亲切地叫他“小朋友”、“红领巾”、“好孩子”、“小雷锋”。这一课我试着设计了贴近孩子们的开头和结尾。

开课,以谈话引入,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好吗?孩子们都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我又问:父母和亲朋好友对你还有什么亲热的称呼呢?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引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有好几个名字,一起来找一找!在兴趣盎然中我们开始了这一课的学习。

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活动:说说你的名字的含义。孩子们竟相发言。大家都很感兴趣,听得很专心。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了他们名字的故事。一个孩子说,妈妈生她的那天先下雨后出太阳,所以她叫“阳雨”;一个孩子的名字是在爸爸的名字中间加上了妈妈的姓;另一个孩子的名字叫“王布文”,意思是能发布公文的人——王者!多么有趣的名字,寄予家长们多么慎密的心思,多么细腻的感情!

最后,我做了 总结:“大家的名字都有不同的含义,有的希望你们开心快乐,有的希望你们长大了做个有用的人才,有的希望你们有远大的抱负等等。那这些名字有没有共同的含义呢?”在我的点拨下,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美好的祝愿,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尊敬父母,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就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说孩子们想说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达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口语交际课既要锻炼能力,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6:闪光的名字教学反思

这课是人教版的,由于湘版课程已经授完,所以选择一课人教版的来上,结果,学生很是兴奋,从之前的茫然、懵懂到后面的得心应手,都是那么的令人欣慰!

闪光的名字重点突出的是字的变化,平时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写几个字,看到这些动感可爱活泼的美术字之后,心里面都有一股创作的冲劲儿,借着这股新颖的感觉,学生们上课课堂气氛出奇的好,成功的勾起了学生的创作欲,学生上课积极踊跃的回答,并且都能够表达的很好,字的变化,给人的感觉.......我鼓励学生创新,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字的意思来设计,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大胆的打开了,都能够设计出有特色,有创意,有意思的作品。

存在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背景处理上稍微欠缺了点,名字是主体,背景是衬托主体的,很多的都会喧宾夺主,把背景处理的太突出,把名字给遮掩住了!

篇7:《彩色的名字》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写名字、填颜色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的作业颜色很花,五颜六色的,却辨认不出写得什么名字。教师可建议学生从这几方面调整修改。(1)把用浓重、粗黑的线条把字的笔画加粗、加重。(2)调整色块,用刮蜡、罩色等方法减淡色彩的对比度。

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有些同学表现得相当积极出色,而有个别的则表现淡漠,像个旁观者。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想可以通过谈话、做游戏、与老师、同学合作描绘表现等形式,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融入教学过程,在愉悦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审美素质,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

篇8: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兴趣指向, 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有目的地设置疑问,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学习,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论也不相同。由此, 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 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 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 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 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 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 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 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 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要学会“给”: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 以学定教, 学案导学。在学案导学中, 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 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 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 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 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 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 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之,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 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 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 关注学生发展是生本课堂的根。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综合性”从学科的角度来说, 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选择性”则是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提出来的。本文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教学实践, 谈谈个人的理解。

篇9:一个名字改变一代

当时,后汉大臣郭威起兵,一口气杀到汴梁,将后汉元首隐帝宰了。可是,元首虽然归天,北汉皇族权力仍很大,其中手握重兵的,首推隐帝亲叔叔刘崇。他坐镇后汉军事重地晋阳——“晋阳兵雄天下,而地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他的儿子刘赟,是徐州节度使,也手控军权。

郭威很怕这对父子联手,一南一北夹击,自己就成了夹心饼干。于是,就骗刘崇:我可不想接你们刘家的摊子,让你儿子刘赟做元首吧。

刘崇接到信息,十分高兴道:“吾儿为帝,何患?”戒备之心一扫而空。

刘赟呢,接到信息,高高兴兴上路,风风火火往汴京赶。到了那儿便被郭威囚禁,给了他一杯毒药,皇帝梦就这样破灭了。刘崇这才醒悟:自己上当了!可是,此时起兵,显然晚了,和儿子的掎角之势已经被郭威断掉。另外,郭威也已打好基础,树立威望,稳定了局势,不多久,便建立了后周。

刘崇一怒,在晋阳建立北汉,自己成为元首。他知道自己力量很小,禁不住老滑头郭威的攻打。于是卖身投靠辽国——“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打算抗衡后周。

没过几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想,柴荣小儿从未从政,好欺负——“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击其不意”。于是,就率众打将过来。谁知周世宗虽年轻,打架是把好手,一仗把刘崇的北汉军打得溃不成军,逃之夭夭。刘崇骑着一匹老马,匆匆逃回老巢,气得眼睛一翻,不久便死了。

周世宗大败北汉军,心想若不趁此灭掉北汉,统一北方,更待何时?于是率大军乘胜追击,围住晋阳,竭力攻打。晋阳此时岌岌可危,北汉忙向辽人求救。辽人出动大军,在石岭关打败北周阻击部队,向晋阳冲来。后周世宗担心会被包饺子,忙撤军回去。北汉因此赢得一线生机。

北宋代周,北汉和北宗依然成为敌国。

赵匡胤急了,给北汉元首去信,告诉他:“君家与周氏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之人也?”意思是说,兄弟,我们还是化敌为友,和了吧。北汉皇帝冷冷一笑,全不理会。

赵匡胤无奈,再次写信,告诉对方,既然我们是仇人,你不愿意归降,那就带兵来打啊,我等着,你这么打不打降不降的,究竟算怎么回事?

北汉皇帝又冷冷一笑,回信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赵匡胤无奈,北汉不进攻自己,只有自己去进攻北汉。建国之初的大宋军队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劲旅,一路势如破竹,将北汉军队再次打得丢盔弃甲,跑进晋阳城躲了起来,再不抛头露面。

宋太祖很高兴,命令士兵围住晋阳。胜利在望,兄弟们可以放松一下了。

宋朝的GDP世界一流,军队后勤供应很及时,士兵们放开肚皮,吃饱喝足,就去河边咕咕咚咚,喝得满肚子凉水,得意地打着饱嗝。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只见一个个兵士抱着肚子,痛得龇牙咧嘴。接着,集体拉起肚子。无奈,赵匡胤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班师回朝。

到了宋太宗赵匡义当政,太宗心想:这个难题还是我来解答吧!

虽然太宗意志坚定,但后周世宗、宋太祖两朝明君都铩羽而归的历史给宋军将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怕作战又会失败。

大军出发来到澶州,刚过河,有个穿着绿衣的人拦住道路,高呼万岁,说有事上奏。绿衣,当时是县主簿的衣着。县主簿是从八品,想见皇帝,显然不够格。于是,护卫们白着眼珠子,大喊道:“滚开,皇帝是你一个主簿想见就见的吗?”可是这个主簿铁了心,不见就不离开。双方吵闹起来,惊动了元首。元首问怎么回事,当听说是个主簿有要事求见,心想一定是军国机密,于是决定召见。刚一传唤,主簿就屁颠屁颠跑来,磕头到地,连呼万岁。宋太宗问那人姓名。那人不说话,高高送上手板。那时的手板,相当于现在的名片,不过只有当官的才有。宋太宗接过手板看了,龙颜大悦,马上下令,提升该人为将作监丞。这个官是从六品,这家伙一下跳两级,从县里直接调到中央,成为皇帝身边的人。

出征诸臣想,这小子一定出了什么妙计,才引得皇帝龙心大悦。于是一路凯歌打去,攻下晋阳,灭掉北汉。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有宋以来一场大败,即高粱河大败,宋军被辽军打得丢盔弃甲,宋太宗险些殒命沙场。

大家气愤不过,询问那位将作监丞究竟出了个什么馊主意。一问之下,矫舌难下。那个家伙并没出主意,仅仅凭自己的名字取得这个官职。

他的名字,叫“宋捷”。

他之所以求见皇帝,就在于此。皇帝之所以提拔他,断言必胜,也在于此。

一个人不以才能升官,凭借名字投上司所好,犹如赌博。领导不凭政绩,凭一个名字预言成功,是一种更大的赌博。其结果,是宋朝从此对契丹采取守势,不再进攻。宋朝国运,可以说,也因“宋捷”而改变。

篇10:美术活动《名字创意画》教学反思

美术活动《名字创意画》教学反思

细节描述:

细节一:出示教师示范画,孩子们,你们瞧,这张画上画了什么?(一幅画)对,一幅什么画?(好像是字)这就是老师的名字,你们看看我们怎么把我的名字变成了一幅画,除了写上自己大大的名字外还有什么呢?(旁边还加了一些线条)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还涂上的漂亮的颜色)对了,有了这些线条,有了这些漂亮的颜色,我的名字就变成了一幅漂亮的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一下自己的名字呢?

细节二:你们会写自己的名字吗?(会)那你用什么图案来装饰你的名字呢?(我想在里面画上线条和好多漂亮的颜色)嗯,和老师的一样对吗?还有吗?(我想在名字上面画上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个非常好的想法,等等请你画下来好吗?现在请你和你的同伴们来聊聊你自己的想法。

评价分析:

细节一整个活动的导入环节,出示教师的名字创意画,通过直接的图片,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想一想中知道绘画的过程与效果。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示范画非常地重要,很多的孩子都会以教师的示范画为主开始画画。

细节二中请幼儿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样来装饰你的名字,但首要条件是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在课前准备中提到了请幼儿回家练习自己的名字,还好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写自己的名字,对于绘画就容易了很多。

所思所悟:

篇11:我的名字说课、教学设计、反思

银达中心小学 景秀虹

一、说教材

《我的名字》是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5单元“长大”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歌,从名字的角度写了四件事。“我”帮助别人,不留姓名,人们用四个称呼来赞美“我”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品质,也体现了“我”乐于助人的精神。这首儿歌构思新颖,并没有直接叙述“我”是怎样别人的,做了好事,人们不知道“我”的名字,可我的笑容大家都记在了心里。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快乐法、点拨法,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在自读自悟中有所发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家都有过帮助别人的时候,中介同学们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行为,更不会上升到情感的方面,所以难点是理解儿歌所要表达的感情,重点就放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理解“成长”的含义在于学会帮助别人。

四、教学过程

课堂伊始,我通过解释自己名字中字的含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名字的含义,进而让孩子们体会名字背后包含的父母对我们的疼爱与希望,这样不仅使每个孩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与欣赏,更为整节课定下了“爱”与“关怀”的基调。

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识字和学文。识字方面,我做了一个尝试,那就是打破常规先认字,再学文的课堂教学步骤,采用认字与学文相融合的教学方式——随文识字。争取把识字与阅读的割裂性降至最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并鼓励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好方法、小窍门、新发现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复习、认读生字,将生字重新放回文中朗读诗歌。目的是扎实打好识字基础,让学生真正会认、会读、会用。

记得崔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记忆犹新——“让阅读教学美丽转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也在她的专题讲座中强调:“让阅读教学美丽转身,转到语文的能力(听、说、读、写)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写一写。本节课以“奶”字为例,写好字的同时,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学生明白能过读课文可以学习字词,学好了字词可以更好的读文,建立字词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头脑里构筑字词与课文密不可分的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仅仅把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做了重点指导。比如:由于年代原因,大部分孩子对“雷锋”不太了解,我向孩子们动之以情介绍了雷锋的事迹,鼓励孩子们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观察图画时,我提醒孩子们观察的顺序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再现当时的情境,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其余几小节的内容,我逐步放手让学生之间去交流,以简练的导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从扶到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仅仅会读书,会写字是远远不够的,续编诗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学生会说话、会组织语言的层面,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升华,引起学生的反思,促使学生付诸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课文到生活,从生活回到课文,“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成长”在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我的名字》教学设计

银达中心小学 景秀虹

1.会认9个字、会写7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成长”的含义在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尽到社会责任。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成长”的含义在于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尽到社会的责任。

2.懂得“小雷锋、红领巾”等称呼的褒扬之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有一样东西,你有我也有,你能用,我却不能用”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呢?

2、孩子们,我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愿意大声说出来,让听课的老师认识认识你呢?

3、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又是怎么叫你的呢?

4、揭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我的名字》(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翻开课文,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找找这首诗歌有几个小节?

诗歌有几个小节呢?(5个)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通读顺,思考:丁丁有哪些名字?

3、(师板书)小朋友、红领巾、好孩子、小雷锋

三、复习生字:

1、如果生字娃娃相约跑到外面玩耍,你在路上碰到他们,还能认得他们吗? 2、同桌互相检查读一读,不会的可以拼读拼音,老师和同学也都是你的帮手。如果都会读了,请举起你的小手告诉老师。

3、开火车检查读。

接下来让我们的小火车开起来,看看哪些小组能顺利开到终点,夺取红旗!“小火车开起来„„”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生字娃娃听到同学们这么响亮的声音,十分高兴,它们知道同学们喜欢猜谜语,所以出了三个小谜语,看看谁的头脑更聪明,他们将选他为“识字大王”。(奖励图标)(1)一个女生。(姓)(2)水田上下着雨。(雷)(3)一个人在自己说话。(记)

5、齐读生字。

生字娃娃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很开心,他们出来很久了,怕妈妈担心,让我们送送生字娃娃回家吧。

生字娃娃已经当我们是好朋友了,他想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同学们愿意吗?

四、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4小节,想一想大人们是怎样称呼丁丁的?

谁称呼丁丁“小朋友”、又是谁称呼丁丁“红领巾”、谁称呼丁丁“好孩子”、谁称呼丁丁“小雷锋”?(师依次板书:叔叔、阿姨、老奶奶、老大爷)相机评价:恩,你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说得对极了!

小男孩的名字可真多呀!老爷爷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小雷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四小节。

3、介绍资料: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雷锋„„(课件出示)

老爷爷为什么称小男孩为小雷锋,我们来看看插图吧,图上画的是什么?(相机板书:推车)

5、有感情地读这一节诗。说得很完整,丁丁帮助老爷爷推车上坡,又没有留下姓名,他真是“小雷锋”啊!让我们带着“夸夸他”的语气读读第四小节,谁来?哪个小组来?

6、请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三遍,并想想丁丁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都记住了他的笑容?

(1)请第一小组读一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用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倾听,小脑袋认真思考:丁丁做了什么事情?(相机板书:指路)带着“夸夸他”的语气读读第一小节,你来,你来„„一起来„„(2))请第二小组读一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用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倾听,小脑袋认真思考:丁丁做了什么事情?(相机板书:倒垃圾、捡垃圾„„)带着“夸夸他”的语气读读第二小节,加上动作,你来,你来„„一起来„„(3)请第三小组读一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用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倾听,小脑袋认真思考:丁丁做了什么事情?(相机板书:让座)

想用什么语气读读第三小节,加上动作,你来„„第四小组一起来„„

7、同学们都读的太好了,老师也想加入,行吗?第一小组读第一小节,请第二小组读一读第二小节,请第三小组读一读第三小节,第四小组读第四小节,老师读第五小节

五、拓展延伸

1、丁丁做了这么多的好事,人们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姓名?

是的,丁丁为大家做了好事,并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他,丁丁这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板书:助人为乐)

2、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有一颗善良、关心、帮助别人的心,能把你帮助过别人的事告诉同学们吗?如果还没做过,没关系,想想以后你准备怎么帮助别人?

3、如果你们也能把你们做的好事,模仿着书上的样子,写下来,就更棒了。--------------------,不知道我的名字,叫我----------------。同学们从小就有一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心。相信你们长大了,一定是位优秀的小公民,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读诗歌的最后一节。六总结升华:

课文中的“我”是热心帮助年纪大的人。小朋友,我们长大了,我们如何去帮助别人呢?

《我的名字》教学反思

银达中心小学 景秀虹,这是一首清新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一个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可爱的少年的形象。他帮助了问路的叔叔,扫垃圾的阿姨,上公交车的老奶奶,推车上坡的老大爷却没有留下姓名,人们亲切地叫他“小朋友”、“红领巾”、“好孩子”、“小雷锋”.这一课我试着设计了贴近孩子们的开头和结尾。开课,以猜谜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又问:父母和亲朋好友对你还有什么亲热的称呼呢?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有好几个名字,一起来找一找!在兴趣盎然中我们开始了这一课的学习。从学生自身的名字入手,方法特别,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开始了这一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范读,梳理全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采用形式多样的生字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扶到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功效。从课文延伸到生活,又从生活回到课文,达到“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成长”在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尽到社会责任带着自豪幸福的感情齐读全文,结束本堂课,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效果。

篇12: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利用不 同媒介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报效祖国、甘于奉献的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多角度、微观地了解一个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杨澜采访袁隆平的视频资料,学生直观体会对话访谈的特点。

2.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生平、成就,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

1.一千亿是个什么概念?袁隆平的名字为什么会值一千 亿?

2.你从袁隆平的谈话中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试举一例。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袁隆平的事情,说给同学们听听。

三、对话探究。

1.杨澜的采访重点集中在哪两个方面?

示例:巨大贡献和奋斗历程。

2.袁隆平有哪些巨大贡献?他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荣誉的?

3.你从袁隆平的奋斗历程中有哪些感悟?

4.你怎样看待袁隆平会拉小提琴这件事?这给我们今天的学习以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感悟。

师:安贫乐道,无私奉献,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我们中国有这样一批爱国、爱事业的科学家,国家的富强指日可待。

生:从这篇访谈中我懂了,一个人仅仅有渊博的学识是不够的,更要有奉献祖国、无私忘我 的精神,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先立德,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为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

生:看了这篇访谈我才知道,科学家并不是一个只会搞研究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也应该在学习之余,培养自己的爱好,全面 发展。

……

四、重点突破。

1.从刚才的表演中,你认为什么样的访谈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访谈?

示例:

(1)准备:查找大量翔实的资料,对访谈人有充分的了解。

(2) 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主题突出鲜明。

(3)形式:思路清晰,问题流 畅连贯,环节紧凑,语言平易近人,交流自然真实。

(4)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表现人,访谈必须情感真挚。

(5)风格:力求表现出访谈人的突出特点;其次表现出采访者的采访风格。

2.根据以上我们归纳的访谈标准,请你评价一下这篇访谈的特点。

3.如果你去采访袁隆平,除了杨澜的问题,你还会问哪些你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问题?

五、访谈演练。

假如 你是白岩松,现在你要采访的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你会设计哪些问题,才能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导演对开幕式的设想以及创新之处?

访谈要求:主题集中,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个性鲜明。

六、课堂总结。

能使13亿人吃饱肚子,这是一个创举,袁隆平教授能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扎在田间地头搞研究工作,不为金钱、名利所动,这不能不说明中国科学家的操守。在充满诱惑的今天,作为年轻人 ,我们在学识水平进步的同时,道德品格能否同步发展,我们能否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变,这是我们 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应该深思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阅读或  查找关于钱学森 、邓稼先、茅以升等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人格魅 力,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篇13:同一个名字教学反思

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宗法社会,人们很重视自己的家世渊源、血缘纽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公民社会,讲民主、法制,人们的家族观念、血缘观念很淡薄了。以前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血缘、地缘关系;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业缘,因工作、事业结成的缘分、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导致人们重业缘,轻血缘、地缘是可以理解的,但完全摒弃血缘、家族观念却是不可取的。因为从哲学角度来说,“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哲学的终极问题,离开了血缘,离开了对“我从哪儿来”的思考和探索,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从培养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讲,一个对自己家庭、家族都很淡漠的人,何谈爱国主义呢?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提倡恢复以前宗法社会的那一套家法家规,但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血缘和文化生生地撕裂割断。

一个连自己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族符号、姓氏名字都胡乱书写的人,其实已经割裂了自己的血脉,正在践踏着民族文化。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一个问题,探究一下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我看来,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教育的责任。

解放之初,国家为了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行简化汉字,这是造成人们胡乱书写姓氏名字的一个原因,比如,将萧写成“肖”,将戴写成“代”,大致就跟推行简化汉字有关。汉字存在难记、难写的缺点,汉字的简化有它的必要性,但是,“肖”并不是“萧”字的简化字,“代”并不是“戴”字的简化字,这就跟汉字的简化没有必然的关系了,这是跟社会的浮躁,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

说到政治因素对人们宗族观念的影响莫过于十年内乱时期。中国向来有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的传统,这三者构成了记载、传承民族文化的史学架构。每一个家族都有定期修谱,记载家族发展的传统。可是,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族谱成了所谓的“四旧”,成了封建糟粕,被搜来付之一炬。从此后,家族观念、修家谱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到了现在比较开放的年代,有的家族也在修家谱,但都没有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明确支持和鼓励。国家宣扬要每一个公民爱国,但同样也应提倡让每一个人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祖宗。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旧时的教育,入学初的识字教学就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向学生灌输“首孝悌”“孝于亲”“亲师友”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包括宗族观念在内的品德教育。现在的教育强调爱国、爱社会,这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但毕竟,国家、社会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教育的同时,能将学生“孝于亲”的观念培养起来,爱国家、爱民族就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当下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教育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引导。我们教育者也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向来痛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人。某些“台独”分裂分子说“大陆没有真正的中华文化”。这样的话,显然是对大陆传承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值一驳。听了这样的话,每一个作为“爱我中华”的炎黄子孙都应该引起警醒。我们应该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传承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民族传统文化做起,从珍视自己的姓氏名字做起,大力发扬民族精神。

先前的人们胡乱书写自己的姓氏名字,还有这样两个具体原因,那就是一部分人不识字,没有在意自己的姓氏名字是否被别人写错,而进行户口登记的人,往往想当然的用简捷的方式,以同音字代替别人的姓氏名字。另外,户口登记部门在登记后,当事人发现错了也以种种借口不愿意改正。而事实是,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姓名的唯一性和确指性,一旦弄错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比如,乘坐飞机时,如果购票时的姓名与登机时的姓名不符合,乘务人员会拒绝你登机。又比如,你到邮局取挂号信件或取汇款时,如果身份证件上的姓名与邮件上的姓名不符合时,邮局可能拒绝你领取。既然姓名具有确指性和唯一性,为什么人们就不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姓名的书写呢?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本着对他人的最起码的尊重,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真正站在人文关怀,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事实以及复兴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办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已经错乱的姓氏名字,可由国家教育部,会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公安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国家机关联合发文,在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广泛宣传,当事人对错乱的姓氏书写愿意改正过来的,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机构应积极配合,予以重新改正登记。国家既已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应切实贯彻执行。

上一篇:卫生系统面试技巧:女生如何着装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