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学校方案

2024-05-14

创建生态学校方案(精选7篇)

篇1:创建生态学校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创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

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学校人际关系。深入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制度,密切干群、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共处共融的人际氛围。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七)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安全发展能力。

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与形象。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知难而进、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好学乐学、真抓实干、务实高效、廉洁从教的风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学校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苏哲高校长任组长,杨新民任副组长,刘海云任创建办公室主任,成员:高志红、涂昌菊、李玉清、崔云、各班班主任。把工作任务具体分解、量化,落实到相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我校结合创建工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创建思路,制定创建方案,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学校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学生,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曝光约谈,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障创建工作的经费,在创建期间,组织宣传活动,创建设施,活动表彰与奖励等,计划投资13.5万元。

篇2:创建生态学校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

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学校人际关系。深入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制度,密切干群、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共处共融的人际氛围。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七)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安全发展能力。

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与形象。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知难而进、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好学乐学、真抓实干、务实高效、廉洁从教的风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学校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一)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学生,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曝光约谈,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9-----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篇3:中学生态课堂创建研究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生态课堂的概念

生态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2.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以系统内生物物种(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失去这一前提,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生态系统内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各自的形态、结构、特性与生存发展规律,具有各自对应的功能与地位,具有各自的物质与能量需要。由此可见,对生态课堂而言,多样性是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其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生态课堂必然是学生充分张扬和发展个性的舞台,创建生态课堂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都能够绽放出生命中最绚烂的光彩。

(2)开放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开放,与外界环境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流动,系统才能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生态课堂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既可以是教材知识,也可以是教材以外来自教学参考资料的知识,还可以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既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也可以是课中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二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既可以是注重预设的讲授法、谈话法,又可以是注重生成的探究法、课题研究法。三是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学手段既可以是信息单向流动的常规教学媒体、电光类教学媒体、电声类教学媒体、影视类教学媒体、多媒体,又可以是信息双向流动的网络。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资源既可以从教材中搜集,可通过学校图书室查找,可通过室内实验、室外观测、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获得,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浏览、下载、归纳、整理而获取网络资源。五是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既可在教室里进行,也可在教室外进行;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

(3)和谐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生态要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存发展规律,每一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1]。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和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是在教学“硬环境”方面,如教室的建筑质量、形状、结构形式、空间大小、光线、色彩设计、座位排列等,还是在“软环境”方面,如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的特征。二是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师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神态表情自然、语言行为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

(4)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是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因此,在生态课堂系统中,各生态主体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的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师生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与学生通过科学定位生态位、和谐互动得以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二是生生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2]。

二、当前中学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1.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硬环境”是指由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教学设施、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其中教室环境是其核心要素。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室的色彩设计不和谐。现在中学教室环境色彩的设计一般是: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或随意色,桌椅颜色为咖啡色、蓝色、灰色等。而这些色彩的搭配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二是教室座位排列方式不合理。当前中学教室座位仍主要以行列式排列方式为主。这种排列方式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课堂讨论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游戏活动等。三是班级规模过大。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重点中学,导致“航母”级中学盛行,班级人数规模过大,通常在50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软环境”是指由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园舆论、生生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等所组成的一种无形的“环境”。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文化环境欠佳,如有的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有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不好。糟糕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二是师生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教师越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三是生生、师生关系不和谐。

3.课堂教学方式的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却仍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二是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4.课堂教学环节的非生态

在以教师为中心和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控制下,课堂教学环节从导入、讲授、板书、演示、提问到承转、练习、指导、结课、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略了另外一个生态主体———学生的学,导致二者不能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5.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非生态

当前中学课堂学习评价方式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功能,而比较忽视发展功能;评价重心偏离,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主体单一,过分强调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片面,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能力、情意、个性等方面;评价类型单调,重视相对评价、定量评价,而轻视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评价方法单调,以考试法为主,而很少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业法和档案袋法。

三、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对策

1.打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硬环境”

生态的教学“硬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前提。首先,要科学选择和设计教室色彩。要注意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如冷色与暖色的搭配等。其次,要注意调整教室座位排列方式。要将传统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互动的行列式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开放的“田字型”、“马蹄型”、“T字型”等排列方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再次,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小班教学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讨论、报告会等,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的进行。调查研究表明,30人以内是比较理想的班级规模。这样通过以上教学“硬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软环境”

生态的教学“软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关键。首先,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对学生情操具有陶冶作用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要通过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加强学校榜样模范人物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舆论;要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各中学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生态位的角度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都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时间维度、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3]。要创建生态课堂,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3.创建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

生态的教学方式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充分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中学生,其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都较强。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般而言,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强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4.设计生态的课堂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下放权利,还学习自主权于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过程的实施、学习过程的管理、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环节的充分参与,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重心”回归。

5.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

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既是生态课堂创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导和促进课堂生态化的基本手段。传统的以考试为主、注重结果的学习评价方式,易造成学习评价手段的异化,即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习的生态过程。特别对于以强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为目的的中学课堂教学而言,能否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生态的课堂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和突出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全面评价、多样评价。在积极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过程中,可依据中学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分项考察。生态学习评价方式的创建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要求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通过案例分析和提问的方式评价,要求应用的内容可通过参与课堂演讲、模拟实践和课题报告的方式评价,而要求能力转化和态度观念转变的内容可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总结的方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并随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灵活调整,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衔接和相互促进。

摘要:生态课堂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谐性和共生性等特征。然而,当前中学课堂在教学“硬环境”、教学“软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非生态的问题。创建中学生态课堂须要打造生态的教学“硬环境”、营造生态的教学“软环境“、创建生态的教学方式、设计生态的教学环节、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学,生态课堂,创建

参考文献

[1]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项先银.生态课堂:探寻政治课堂教学的真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

篇4:创建绿色学校 开展生态德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53-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无可争辩。“绿色学校”的称号是对一所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肯定。我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生态德育教育。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并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我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开展生态德育。探索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的方法,校园生态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展“快乐劳动”活动是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

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养成爱护环境和热爱劳动的习惯,我校从2005年开始,开设了每天十分钟的“快乐劳动”特色活动。每天午后校园响起《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伴着这首轻松活泼的曲子,老师和孩子们个个卷起衣袖,拿着工具,投人到卫生保洁工作中。学校将“快乐劳动”向家庭和社会延伸,有效发挥了活动的辐射作用。如今,学校开展“快乐劳动”活动已经有6年的时间,它打破了传统的“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模式。校园在“小蜜蜂”地辛勤劳动下,天天都如花园般整洁美丽。“快乐劳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环境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变得自信、自强、有主见、有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曾对我校“快乐劳动”活动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快乐劳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创新,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是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的有效途径。

学校还创造性地把环境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生态德育的新途径。2005年4月我校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我们认识到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98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把发展海洋事业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发展海洋事业,建设世界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是首要任务。而全民族海洋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当代青少年儿童是未来开发海洋的生力军,我们必须从小就使他们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的感情,树立起强烈的海洋意识。为此我校开展了“向海洋进军”科技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珍惜保护,有偿使用,避免浪费。此外,学校与南宁市海洋局、南宁市科协、广西科普基地共同成立了南宁市第一个“做中学海洋科学教育基地”,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指导孩子们探究海洋的奥秘,带领学生一起做海洋生物科学实验,进行海洋生物研究。我们以“向海洋进军”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通过活动具备了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由于活动普及率高,趣味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学校为此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童趣杯”环保特色小队,又获全国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二、开展校园环境绿化。创建绿色学校

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自然,象征着环保,充满着希望,意蕴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对于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环境犹如艺术的殿堂,对于置身其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道德信念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中国园”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景点,它紧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园”里有花岗岩铺成的大型“中国结”,结上的民俗节庆和十二生肖让每个滨湖人在校园里有了归属感;有“中国地理立体微缩图”;有大型“算盘”雕塑,上面“拨”出了滨湖建校落成的纪念日;有荷花盛开鱼儿嬉戏的梦泉;还有长16米、高3米的56个民族“中国娃”浮雕及可容纳数十名孩子共同书写的“《论语》节选”书法长卷。站在中国园的门口往里看,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那座拔地而起的假山。假山上有崎岖的小路,有别致的凉亭,还有翠绿的小树,娇艳的三角梅。假山前的池塘里池水碧绿,周围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草在风中摆动,小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柳絮,它们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孩子们怎能不陶醉?他们在作文中写道:“课余时间.同学们在这里放松、嬉戏,感受着祖国的文化,陶冶情操。中国园如画龙点睛,给我们充满梦想的蓝色宫殿平添了中国特色的韵味,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建绿色学校,其目的是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让生态德育理念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环境的魅力去影响人、造就人,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建设校园文化。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每年寒暑假,我们大队部都向学生征集环境保护方面的美术作品,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或绘画,或手工,制作精美、意义深刻的作品,其中的教育意义是任何外在的说教所不及的。我们的墙壁文化、走廊文化、课室文化,都尽量做到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从各个方面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由学校大队部牵头的“美丽天使”“环保小卫士”以及各班级的红领巾志愿者等岗位,都积极对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职责。学校每月还进行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学习好习惯优秀班级的评比。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操作技能,学校建成了“生态园”,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对生态园进行维护、绿化,建立环境实践基地。学校随时对各班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比,以此督促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生态德育的主渠道

现代教育中,环境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因此,我们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渗透不走过场,我们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环境教育教材,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找准所教课程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例如口语交际课《治理“五乱”我争先》。通过同学们自己收集有关环境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口语报告,创编治理“五乱”新童谣。有的学生在自己创编的童谣里写到:“大大手,小小手,治理五乱手牵手;你自觉,我自觉,整治五乱靠自觉;鸟也语.花也香,没了五乱人人夸;你的家,我的家,和谐社会靠大家。”不但达到了口语训练的教学目的,还让同学们了解了关于环境的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技能。阅读课《夏夜多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美丽环境的欣赏,同学们更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注意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又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校园生态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内涵、意义非常深刻,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我们在开展校园生态德育的过程中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做到合理有序。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使同学们形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生态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生态德育工作前景更加广阔。

篇5:创建生态学校方案

为了贯彻新沂市政府下发《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共建和谐美好家园”活动落到实处,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水生态文明,促进少年儿童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少年儿童水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水生态文明观念,倡树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社会风尚。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基本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健康、水环境优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校园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

三、工作目标

在我校普及水生态文明知识,形成崇尚生水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思想观念,养成珍爱生灵,节约水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的良好习惯。学校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校园水生态文化特色逐步彰显。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对学生的水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物等。

节约水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讲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让这些成为我们学生自觉的行动。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制止污染等。

行动口号:兴水生态文明之风,走健康成长之路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教育。加强水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水生态文明理念。把水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校本课程。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水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水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和促进者,争做水生态文明小卫士、小天使。努力使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经常性地开展水生态文明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倡议书、“爱我校园”征文等活动。

(二)充分实践。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抵制污染,节约水资源。组织成立爱花护草,卫生督查等生态文明社团。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学生建言生态保护,献策节能减排,开展各类水生态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三)优化设施。进一步做好美好、绿化和净化工作。扩大绿化面积,增设校门口绿地,改造校内绿化带。增设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标牌、宣传板块。安装分类回收垃圾桶。在树木的适当位置安设鸟笼。条件许可时,建设以绿化为景观的连体长廊。完善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网络的生态文明教育优势。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充分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此项工作既是社会形势的需要和相关部门的要求,也是巩固学校特色成果和加快学校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计划、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为此,成立创建生态文明学

校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工作,精心组织管理。创建生态文明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胡朋解

副组长:张祥礼

王巧艳

王辉

组员:陆先玲 王念梅

庄雪娇 孙先红 田艳华 王光秀 孙瑶

方芳 陆丽

(二)齐抓共管。水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齐力。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响应创建工作,把教育和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篇6: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通过全面调研与整体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生态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已经十分鲜明。

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与以往的“环境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利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而“环境教育”仅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忽视了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的功能。二是“生态教育”具有明显的“场”的特性,这是“生态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质的不同。“生态场”与“磁场”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传递性,它能实现“场”与物质的转化。“环境教育”则没有这一特性。

1.远期目标

通过生态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态教育素养,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 中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适应生态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把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律自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与学习习惯。

3.近期目标: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论证

篇7:创建生态学校方案

——和美实验学校创建林业生态科普学校申报材料

和美实验学校位于海港区经济开发区,是海港区委区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工业区办学水平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一项民心工程。2010年9月学校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布局合理,建筑设计科学,漫步校内,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学校致力于创建“花园式校园”,校园内栽有桃树、樱桃树、山楂树、核桃树、海棠树、梧桐树、葡萄树等近百棵,绿地覆盖率超过50%。建校至今,曾先后获得红领巾国学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示范学校”、“省示范图书馆”、“省绿色环保学校”、“省家长学校示范校”、“市绿色环保学校”、市“乡村少年宫先进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海港区文明学校、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等近200余项称号。师生多人次在绿色环保活动中获得国家、省、市、区活动及竞赛中获奖。

在市区两级环保单位和海港区教育局工作指引下,在“教师幸福,学生快乐”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我校自2011年开始创建“绿色学校”,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道德,积极营造保护环境氛围,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品味。2012年,被秦皇岛市环保局和市教育局评为“市级绿色环保学校”;2014年,被河北省环保厅评为“省绿色环保学校”。2018年,我市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为了丰富校园“创森”氛围,宣传环保主题教育,我校特申报创建生态科普学校,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生态环境教育管理

我校自开展林业生态学校创建以来,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组员由各职能处负责人组成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由德育处负责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各项活动,后勤办公室全面负责校园绿化和日常的维护,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共同制定校园环境和发展的各项措施,使环境教育与学校各部门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环境教育成功的前提。学校积极开展培训,给全体教师开设环保专题讲座,先后组织教师学习《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等有关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法规,增加教师的环保教育知识,不断提高环保教育意识,让我们的教师站在环境教育的制高点上。2012年9月,我校特邀河北省“五绿”创建指导委员会委员付兴林校长来我校进行了一次《如何做好绿色学校》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真正意义上了解了什么是绿色生态学校,也明白了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也使学校的“五绿”创建工作走上了正轨。

三、在课堂中渗透生态科普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是科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学科,更应结合教育中的有关学科知识和本学科自身的实际和特点,拓展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在上级要求下,积极开设环保教育课程,每两周班级上一次环保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课堂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教师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有8人次的关于环保的论文、优秀教案等获得省市区级奖励。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在开拓环保教育主阵地,发挥学科整合优势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走在了兄弟学校的前列!

四、发挥图书馆优势,构建“绿色阅读生态圈”

我校现有学生图书馆、阅览室各一处,教师阅览室一处,在北部工业区、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馆内藏书生均达到了30余册,学校还被评为“省示范图书馆”。我校充分利用图书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发挥图书馆的实际作用,让孩子们少做一些机械的、重复的、无意义的作业;将这些时间的一部分留给孩子去阅读。近几年,我校就在打造这么一个健康的、快乐的、主动的“绿色阅读生态圈”而努力着!除了每周一次轮流对各班开放图书馆外,每个班级还建有“图书角”,在楼道建立“书吧”。一本本趣味浓厚的图书直接被摆到了各个班级,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课间,学生不在是追逐打斗,更喜欢的是坐在“书吧”认真读书。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开展以来,学校还把环保教育类图书也都充实到图书角中去,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五、实施“生态绿色环保”战略,多渠道开展环保活动

在校领导的积极谋划下,我校认真创建生态科普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重视校园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净化一起抓

师生坚持每天三清扫,人人都有自己的劳动小岗位,各班卫生区都有自己的保洁员,做到了责任划分明确、制度严格,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有表彰。每周坚持卫生流动红旗评选,形成制度化。现在的和美实验学校,校园整洁,空气清新,景色怡然!

2、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校园处处盛开文明礼仪之花

利用展板、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结合环保日,给同学们宣传一些环保小知识: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环保纪念日进行国旗下班级展示,让学生了解生态环保常识。学校还积极创建“生态活动展室”,为师生打造一块了解环保、进行生态科普的阵地。

3、利用多种形式,举办书法、摄影展,展现美丽的家乡风采

组织“爱家乡为祖国献礼”摄影展及书法比赛。师生通过摄影和书法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秦皇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级环保创新等竞赛活动

科技创新是环保活动的升华,也是我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发挥学生想象力空间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外,还积极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科技竞赛我校学生在海港区中小学创新能力竞赛中多次荣获个人、团体奖,学校的魔方科技社团被海港区教育局选中,多次参加了“海港区社团沙龙展示”活动,“小科学家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在场领导的一致好评。

5、利用手抄报竞赛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环保理念,提升对环保认识。手抄报是简单易行,参与面广的表达形式。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评比和展览,学生从中锻炼了自己写作、绘画的能力外,还得到了环保教育,增加了环保知识的了解。

6、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校园文化进行,加入环保教育内容。校长郭玉林认真谋划,并积极与市教委领导联系,申请资金,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和”文化和“美”文化已经在和美人心中深深扎根。一楼的“和”文化,是我校结合中国古典文化和学校办学理念创新性的发展起来的,包括和谐、和乐等多种中国和元素在里面;二楼的美文化中,由两位美术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楼的美育文化,从自然美、环境美、仪态美等十个美出发,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渗入学生心灵。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真正实现了“每面墙都会说话,每面墙都能育人”的设计初衷。

7、学校积极开展环保教育讲座,提升师生环保意识

每学年,学校都会安排两次大型的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或倡议。结合学校周边环境情况,指导大家如何亲身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家乡、为学校出一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8、成立环境保护小队,利用节假日实践保护环境的主题。

学校成立环保小分队,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大家介绍并宣传环保知识,以及监督其他学生保持校园内外卫生意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到学校周边捡拾白色垃圾,学雷锋做好事,帮助社区清理卫生。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扬和欢迎,也得到了环保精神的教育。

9、地球环境日,积极开展活动,创造环保情境。

少先队大队部在国旗下,向全体师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同时,进行了关于世界环境日知识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环保知识。

10、调动值周生积极性,使校园卫生更加整洁有序。

学校大队部每天都会安排值周生对校园卫生进行定期和轮流的检查。通过德育处和大队部的不懈努力,我校的环境每天都非常整洁,班级内部都摆放了各种植物和鲜花,学生们在这样环境中生活和学习都非常开心,家长和社会也非常满意!

11、植树节,积极开展“小树认养”、“我给小树当妈妈”主题教育 学校利用植树节,开展“小树认养”等主题教育。孩子们积极参与,分组认养小树,给小树培土、浇水,从活动中,他们不仅增强了爱绿护绿的意识,而且收获了快乐,也提升了自己的环保理念。

在生态科普学校创建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开阔了师生环境教育的视野,激活了师生开展环境教育的思维,提升了师生的道德品位,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学校坚持开展的无处不美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践行了“和谐尚美”的校训。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生态文明学校”,是和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将以此次创建为契机,全面提高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持续稳步地开展生态绿色教育活动,为把我校建成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生态公园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快乐的一天下一篇:卫生间防水渗漏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