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2024-05-27

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精选11篇)

篇1: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习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篇2: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这段时间对方位词的概念含混不清,对物体空间位置的指认总是用这里或那里来表达,加上孩子们这段时间特别喜欢看《黑猫警长》动画片,对黑猫警长特别崇拜,为此我以黑猫警长这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设计了这节《区分上下》的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区别物体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黑猫警长和一只耳的头饰、老鼠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小朋友,你们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喜欢谁?那今天老师来当黑猫警长,小朋友们都是白猫警士。好了,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转一转,看看有什么新任务。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1、森林里有许多的动物,看看都有谁?(幼儿自由回答。)

小鸟在哪里?还有谁在树上?

那小朋友再看看小狗在哪里?还有谁在树下呢?

小结:小猴、小鸟、小松鼠它们都在树上,小狗、小猪、小猫咪它们都在树下。

2、我们又来到了小河边,看看都有谁?(幼儿自由回答。)

小熊在哪里?谁在桥下?

三、在情境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1、“接电话”进入情境,黑猫警长刚才接到兔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它们家有老鼠偷吃粮食,老鼠很狡猾,藏在兔妈妈家的各个地方,我们先侦察一下敌情。(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记住:大家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回来向我报告你们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

2、白猫警士进入创设的情境中,侦察后坐回椅子向警长报告敌情。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幼儿自由回答。)

如:桌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沙发下面(上面)有老鼠。

椅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柜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3、黑猫警长:“竟然有那么多老鼠在捣乱,情况十万火急,白猫警士们,我们快去抓老鼠吧!

(所有白猫警士听到命令后立即到布置的场景中去抓老鼠。每位白猫警士抓住一只老鼠后回到座位上向警长报告,游戏在音乐背景下活动。

4、老鼠抓到了,现在请告诉我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抓到老鼠的?(提问个别小朋友,并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达。)

如:我在桌子上抓到一只老鼠。

我在椅子下抓到一只老鼠。

我在窗台上抓到一只老鼠。

小结:我的白猫警士都很能干,都抓到了老鼠。

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师:但是最大、最坏的老鼠“一只耳”逃走了。你们想把它抓住吗?“一只耳”很狡猾,要抓住它,先要锻炼我们的眼睛。(听口令,眼睛看上面,眼睛看下面,眼珠转一转。)

2、另一位老师扮演“一只耳”出现,东张西望,然后藏在桌子下,警长一声令下“不许动,哪里逃?”

五、结束活动。

我们的白猫警士都很能干,晚上我们共度老鼠晚餐,let’s go。(警士们胜利完成任务,在音乐声中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黑猫警长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

篇3: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下面, 笔者就以下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中概念教学的片段来谈谈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

师:同学们, 昨天我们通过“预学单”的学习已经知道将12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 应该有这样3种。你能根据图和算式, 来说说什么因数、什么是倍数吗?

先互相说一说。

……

师:谁先来试试看?

生1:4×3=12中, 12是4的倍数, 12也是3的倍数, 4和3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非常好, 其他两个呢?

生2:6×2=12中, 12是6的倍数, 12也是2的倍数, 6和2都是12的因数。

师:嗯, 你也很棒。

生3:12×1=12中, 12是1的倍数, 12也是12的倍数, 12和

1 都是12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非常棒, 但昨天的“预学单”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1是12的数, 12也是12的数。你有什么想法?

生1:老师, 他写错了。1怎么是12的倍数呢?应该12是1的倍数, 12也是12的倍数。

生2:我觉得12×1=12这个算式中, 后面这个12是积, 前面的12和1都是因数, 所以应该说12是1的倍数。

师:哟, 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 用因数、积来说明, 相信同学们听了你的发言都应该有了新的收获。

师:看来, 同学们对这块内容的学习感觉难度不大, 是不是?那我们再来试两道题吧。

11×4=44 12×5=60这两个算式, 哪位同学来说说,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生1:44是11的倍数, 44也是4的倍数, 11和4都是44的因数。

生2:60是12的倍数, 60也是5的倍数, 12和5都是60的因数。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 有一位同学小明觉得你们太麻烦了, 他认为:

12×5=60, 60是倍数, 12是因数。你觉得这样说对吗?

学生讨论。

生1:老师, 我觉得对的, 这样说方便多了。

生2:老师, 我反对。我觉得一定要说60是12的倍数, 12是60的因数。单独分开来说是不对的。比如12在这里它是60的因数, 而在4×3=12中12却是4和3的倍数。所以, 不能单独说12是因数, 当然也不能单独说12是倍数, 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呢?

师:很显然, 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我们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 也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不能孤立开来。

【评析】

“倍数和因数”中概念的教学, 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完成“预学单”,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既关注概念教学的上述几个环节, 又关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效果好。

课后评委老师这样点评:本节课“先学后教”,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 材料真实丰富, 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应该说概念教学中规中矩。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老师,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往往只关注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关于“倍数和因数”这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学生真的理解了吗?学习过程是真实的, 但还不能说是有效的, “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教学要贯穿于整节课。

【反思】

的确, 评委老师所说的正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忽视的问题。我们怎能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倍数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找一个数的因数及一个数因数的特点这三块内容孤立开来, 错误地认为到第一个环节就把“倍数和因数”概念解决了呢?

“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抽象的、相互依存的,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呢?笔者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1.以“一个数最小倍数就是它本身”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完“找一个数的倍数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之后, 可以回归到12×1=12这个算式, 再次理解12是12的倍数, 12也是1的倍数。帮助一些学生走出原有的“倍数一定比原数大”这个错误的认识, 同时也对这个算式中“倍数和因数”的理解进一步延伸。

2. 以“一个数因数应该有序思考、成对出现”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同样, 学生在学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及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之后, 回归到“12×1=12 6×2=12 4×3=12”这三个算式。让学生再次审视, 三个算式中的因数就是12的全部因数, 1和12, 2和6, 3和4, 因数是一对一对地出现, 完全遵循了有序的思想,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也可以“前后照应”。

3. 以“简单的生活例子进行全课小结”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知道“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学习你能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吗?其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小明是儿子”, 你们觉得这样说可以吗?对, 我们一定要说“小明是他爸爸的儿子”, 而不能单独地说“小明是儿子”。因为爸爸和儿子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倍数和因数”也是如此。

篇4: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设计意图:

《指南》中数学领域认知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明确指出: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小班幼儿年龄段为3-4岁,对小动物和各种玩具都非常感兴趣,抓住这一特征,我会以这些东西为教具,以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幼儿区分出物体所在上下的位置关系。

活动目标:

1、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感知上下位置关系。

2、学习用“××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的句式表述。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点:能够以客体为中心,感知物体所在上下的位置关系。

活动难点:让幼儿尝试用一句完整的话“××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来表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图片及玩具若干,白板,桌子,椅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二)出示毛绒玩具小鸭、小狗,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

(三)游戏:躲猫猫

(四)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教学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利用课间教育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活动利用游戏贯穿始终,使孩子在感受黑猫警长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上下,一环扣一环,完成了活动目标。

篇5:《区分上下》教案

《指南》中数学领域认知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明确指出: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小班幼儿年龄段为3-4岁,对小动物和各种玩具都非常感兴趣,抓住这一特征,我会以这些东西为教具,以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让幼儿区分出物体所在上下的位置关系。

活动目标:

1、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感知上下位置关系。

2、学习用“××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的句式表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以客体为中心,感知物体所在上下的位置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尝试用一句完整的话“××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来表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图片及玩具若干,白板,桌子,椅子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二)出示毛绒玩具小鸭、小狗,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三)游戏:躲猫猫(四)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篇6:小班教案《区分上下》

1、对数学活动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2、学会区分上下。

3、能区别物体及自身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水杯、球、玩具架一个、玩具娃娃2个、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藏猫猫”,引出主题。

(1)教师事先布置场景:一张桌子,桌上放一个玩具娃娃,桌下一个玩具娃娃,并用布盖住。

(2)请幼儿猜猜玩具娃娃藏在哪里?(幼儿猜测。)

(3)教师小结:一个娃娃藏在桌上,一个娃娃藏在桌下。

2、通过游戏“找找看”,感知上和下。

(1)教师出示桌子,桌子上面是水杯,下面是球。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什么在桌子的上面,什么在桌子的下面。

(3)请个别幼儿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师幼共同检验结果。

3、通过游戏“我会放玩具”,进一步感知上和下。

(1)教师展示玩具架,和幼儿一同确定上、下位置。

(2)请小朋友按要求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上、下位置。(如:小狗、小猫放在上面、小兔、小牛放在下面)

(3)教师对幼儿的玩具摆放结果,进行检验。

4、自由取玩具,学会区分上下。

请幼儿从玩具架上取玩具,放在另一教师处,并说明是从什么地方(上或下)拿来的。

5、感知活动室内物品的上下位置。

鼓励幼儿发现活动室里,什么物品在桌子的上面,什么物品在桌子的下面。

活动延伸:

篇7:怎样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怎样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春节到了,大家都忙着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其中贴对联是迎春的一大特点.今天,有人问我对联应该怎么贴,如何区分上下联?其实很简单.首先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上下联的区分与位置

按照古书读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现在有不少门上的对子和柱子上的对子,很多都贴反了,往往都是把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有时,贴反了不易被察觉,因为有的对联先读哪一联对意思的影响不大,而绝大多数都不行。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下联的区分:

上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平声”字。如前例中的“柳、绣”(上联末字),“天、图”(下联末字)等。

总结:上联最后的.那个字一定是仄音,下联最后的那个字一定是平音。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音。

贴对联的时候你面对着大门,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

篇8:贴春联怎么区分上下联

1.看句尾平仄

先看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例句:“春风堂上通佳气 夜雨庭前种好花”,四声“气”是仄声,当上联;一声“花”是平声,是下联。

2.看字词含义

写对联时通常上联是引导句,下联是引伸句,上联的价值多在引导出下联的涵意,下联才是主角。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例句:“春风轻拂千山绿 旭日东升万里红”,用初春的意境带出吉祥的祝福。

3.看时序先后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例句:“冬至梅花呈白玉 春来柳絮发黄金”,时序较早的冬至是上联,较近的`春天是下联。

4.看字意范围

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家”小于“国”,“家”是上联,“国”是下联。例句:“一门天赐平安福 四海人迎富贵春”,“一门”范围小,是上联,“四海”范围大,是下联。

篇9:大班数学区分左右公开课教案

大班数学区分左右公开课教案1

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过程:

1、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1)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2)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是一对好朋友呢?

(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师:想一想,你的左边还有什么?右边还有什么?

(左边有电脑,右边有窗户……)

(3)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速度由慢到快)

2、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操作活动:左右手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他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1)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

(2)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出示课件再次巩固左右。

6.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7.总结:

今天,小朋友又学了一个新本领,认识了左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左右,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自己的椅子当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转弯的?好,请小朋友准备,汽车开动了,滴、滴、滴、滴。

活动反思:

篇10:中班数学教案:区分基数和序数

活动目标:

1、区分基数和序数,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2、对序数和基数现象感兴趣,初步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活动准备:

1、有若干车厢的小火车背景图一幅,小动物图片,轻音乐。

2、幼儿操作纸、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数车厢(教师指导操作)“呜……一列长长的火车开来了,小朋友,谁来帮我数一数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车厢?”(8节车厢用数字8表示)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引导幼儿从火车头开始数起,并做好箭头标记)

2、数动物

“看小动物们都来车站集合,准备去春游啦!数一数站台上一共来了多少只小动物?”

“谁排第一?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3、乘火车

“这么多小动物要乘车,谁应该第一个上车?为什么?”(小猴排在第一个)“排在第一个的小猴子第一个上车,他说我的座位在从火车头开始数第四节车厢,谁来帮小猴子送到他的车厢里?”(送到后和小朋友一起检查有没有送对)“接下来轮到谁上车了?熊猫说我的座位在从前往后数第2节车厢,谁来帮熊猫送到他的车厢里?”

“轮到小猫上车了,小猫告诉我它的`座位在熊猫和小猴中间,谁知道它坐在第几节车厢?”

“现在火车上有几只小动物?他们分别坐在哪节车厢?”

4、小结:再次巩固序数和基数的不同。

二、幼儿自由操作

1、分散操作

“还有小动物也想赶快上车呢,请小朋友按照顺序帮所有的的小动物都送上车,帮他们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轻音乐)

2、集体检查

“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上车啦,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都坐在第几节车厢。”(引导幼儿运用语句:“xx动物坐在第x车厢”)“现在谁能说一说,第五节车厢坐了谁?(“x号车厢里坐着xx动物”)

3、教师小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在哪个车厢,可以数一数,从火车头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节车厢。

三、逛公园(操作游戏)

“小动物们都上车了,火车开动了,呜……咔嚓咔嚓,公园到了!春天的公园真美呀!美丽的花朵都开了,好漂亮呀!这里一共有几盆花?”(个别数、集体数)“小猴说我要买一点花打扮我的家,看看小猴伸出了几根手指?它要买几盆花?”

“小猴买了三盆美丽的花,他说我还要买1个水壶,我喜欢从箭头开始数第3个水壶,请小朋友帮小猴想买的水壶圈出来。”

“哎!小动物玩累了,他们来到了蛋糕店买甜甜圈和饮料,猜猜看小兔需要买些什么?”(5个甜甜圈和第5瓶饮料)“请小朋友帮小猴和小兔选出他们需要的东西,数第几个的时候一定要从箭头开始数起,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四、讲评操作部分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师幼共同验证,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

五、结束部分

篇11:学前班数学区分上下的教案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自然数中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方位感知序数,初步感知序数的可变性。

活动准备:大雁卡片,教学动画,幼儿操作色卡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

1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

游戏玩法:

教师将事先在地上画好方格,让幼儿将沙包投在任意方格内,再说一说沙包的具体位置。

2 教师出示故事动画,看完动画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大雁在什么季节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了北方?”

“一共飞回了几只大雁?第十只大雁说了什么?”

二,集体活动:

教师出示10只大雁的卡片,引导幼儿辨别基数与序数。

教师:“今天大雁也到我们班做客了!”

1教师引导幼儿从左边开始辨别序数。

教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三只大雁是哪一只?”

“第四只大雁是哪一只,请小朋友们指出来。”

2.教师引导幼儿从右边开始辨别序数。

教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从右边开始数第八只大雁是哪一只?”

“第六只大雁是哪一只。”

3.教师引导幼儿感知基数与序数的不同。

教师:请小朋友拿第五只大雁给老师,

请小朋友拿五只大雁给老师

请小朋友说一说,五只和第五只一样吗?五只多,还是第五只多?

4.教师引导幼儿排队当大雁宝宝,教师是大雁妈妈,请大雁宝宝听妈妈的口令找妈妈。妈妈随机请幼儿找妈妈,并区分序数和基数。

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色卡进行纵向排列,并说一说有几张色卡,从上或者从下数各种颜色的分别是排在第几。

课后反思:

首先是通过“投沙包”的游戏导入活动,初步让幼儿产生对序数的兴趣。我请了两组幼儿投掷沙包,第一组幼儿听清了我的要求,第二组幼儿在玩游戏之前我没有再强调游戏要求。以至于幼儿没有将沙包投到方格里,这就需要老师要为每一组幼儿说清玩法,以更好的使幼儿配合老师的课堂效率。

中班的幼儿对于左和右的方位感还不是很明确,这就需要老师在引导幼儿区分左右时要以幼儿为主。在这方面我疏忽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中寻找序数时幼儿把左右混淆了,在处理细节中我作的还不是很完善。

还有在幼儿感知基数与序数时幼儿对“5个”和“第5个”谁多谁少分不清,我就设计了大雁宝宝找妈妈的游戏环节。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序数和基数的不同,直观又简单的方法让幼儿明白了是序数多还是基数多的道理,使目标也达到了。

上一篇:语文报杯高中获奖作文下一篇:七年级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