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2024-05-04

中国银行信用评级(精选6篇)

篇1: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中国国内信用评级机构2011

7月15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正式批准东方金诚开展非上市企业(公司)债券评级业务。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市场两大债券市场,三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即: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全国性企业债券及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中国证监会核准的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成为国内全部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这是人民银行继1997年之后、发改委自2008年批准鹏元资信企业债券评级资格之后、证监会自2008年批准中诚信资信证券市场资信评级资质之后,三家监管部门首次通过国内新评级机构的准入审批。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耀表示:“在国内信用评级业参与主体严重失衡、民族评级业尚嗷嗷待哺的情况下,东方金诚作为国有控股的公司及时地参与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对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他表示,东方金诚将努力做好各项评级业务,逐步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努力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不低价竞争,不承诺级别,更不随意进行等级迁移。

东方金诚获得三家监管机构准入之后,证券市场评级机构将变成6家,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将增加到5家。而获得全牌照的公司则仅为3家,即东方金诚、大公国际和新世纪。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是经财政部批准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资本金投资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用评级机构。公司先后获批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三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两大债券市场国内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以及各地人民银行批准的信贷市场评级资质。公司注册资本1.25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6家分公司,并全资控股一家专业数据公司-北京东方金诚数据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境内经营资本实力最雄厚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作为第一家获批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质的国有控股信用评级机构,东方金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军工、航空、航天企业及相关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敏感行业和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

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积极参与各地方政府的信用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及区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拓了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了庞大的行业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公司全资控股的专业数据公司拥有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最全的贷款违约损失LossMetrics 数据库。基于行业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公司对影响企业和债务工具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化处理,开发了 “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和“信息支撑管理系统”,为公司信用评级业务的开展,以及评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自主研发的“实现可扩展的数据存储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信用评级管理系统”荣获2010中国金融博览会金融创新奖。

公司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金诚中科信用风险与数据分析实验室”;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紧密协作,开展了与信用评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开发。自2003年开始,共完成了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及地方政府委托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进入评级行业,符合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要求,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东方资产及旗下证券、实业投资、融资租赁、保险、信托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公司不仅能够为东方金诚评级业务的开展提供数据、人才和技术支持,也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评级技术的创新性应用能力。

篇2: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管理程序

1目的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发展优质客户,为信贷业务决策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评级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已提供或拟提供信贷业务的客户。

3权责

各支行(社)信贷人员、总行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定义客户信用评级是指运用规范的、统一的评价方法,对客户一定经营期间内的所负的各种债务的综合偿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从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4.1信用等级评定主要是反映客户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和还款意愿的相对尺度,主要从客户的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偿债能力、财务效益、信誉状况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评定。

4.2 客户信用等级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未评级。

4.2.1 信用评级指标级评级标准见附表。

4.2.2 未评级企业是指新成立的工商企业以及不使用统一评级标准的垄断性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等。为了按风险管理的操作要求掌握贷款,对于未评级企业由总行按一定的原则进行信用等级的级别认定。

4.3 信用评级工作组织 是指我行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组织机构,包括信用评级管理部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

4.4 信用评级工作程序 是指我行进行评级业务所遵循的操作步骤,包括:评级准备、资料采集、级别初评、级别的审查和审定、日常监测、监督检查等阶段,GS认证,EMARK认证机构,FDA认证

5作业内容

5.1 信用评级工作组织

5.1.1 信用评级管理部门是指主管评级业务的部门。总行风险资产部负责全行的信用评级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评级办法的制定推行、对各行社报送的评级资料进行审核、业务的监督、检查、评级人员的培训等,总行负责对A级以上客户评级结果的审定。

5.1.2 各行社负责信用等级评定的具体工作业务。负责对评级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测算、审查、评级业务指标的统计、评级档案、评级人员的管理等。各行社负责所有评级结果的审查和BBB级(含)以下客户评级结果的审定。

5.1.3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真实、客观地评价全行所辖企业法人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总行及各支行社均要成立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并报总行备案,以加强对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工作指导

5.2 信用评级工作程序。

5.2.1 评级准备 总行、各支行、信用社的信用评级管理部门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布置当年的评级工作。包括:制定评级工作方案、确定评级对象和评级人员。

5.2.2资料采集 信用评级人员基本上是各行社的信贷人员。为了保证评级的质量,在评级前要对搜集客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包括与客户管理层的会谈,会谈内容涉及客户业务的开展状况、竞争情况、财务情况、长短期经营展望等,此外,客户的营运风险、经营策略、行业发展态势、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都是重要的讨论内容。

5.2.3级别初评 评级人员在对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给出评级对象信用级别。具体包括:通过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形成客户的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对客户的调查了解,对影响客户信用等级的因素进行判断打分,形成客户的定性分析结果,最终形成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

5.2.4 级别审查和审定 按照规定的权限,对全行的法人客户

信用评级结果进行审查和审定。

6监测和检查

6.1 日常监测 自评级完成之日起,评级人员应结合日常工作安排,密切关注被评对象的情况,如发现被评对象的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评级人员应将情况及时上报评级管理部门,由评级管理部门界定是否调整其信用等级。

6.2 监督检查 总行评级管理部门及稽核监督部门将定期或非定期的了解、检查各行的信用评级工作,并对评级结果进行抽查

7附则

7.1 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修改。

7.2 总行风险管理部将根据行内外的实际情况,修改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7.3本办法由市商业银行负责解释和修订。

8相关文件:

篇3: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中国“阳谋”

无情地唱衰

与全球各国相比, 尽管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基本面表现十分抢眼, 微观财政收支状况非常健康, 国家偿债能力也格外强大, 但中国的国家信用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国际评级机构的好评。资料表明, 从1993年到2003年底, 长达10年的时间中标准普尔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直维持在“适宜投资”的最低限——BBB级, 而受金融危机中中国所表现出的非常“抗震”能力所赐, 2008年7月穆迪才无奈将中国政府的长期外币债券评级从A2上调至A1。

穆迪调高中国国债的评级似乎并没有给中国政府制造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因为人们发现, 作为债权大国的中国与债务大国的美国所拥有的信用评级仍然是差之千里。资料显示, 美国的联邦赤字2010年已经高达GDP的10%, 债务规模已经占美国GDP的95%, 而面对如此窘境, “三大”仍将美国的主权信用级别套上了3A的光环;与此相反, 尽管中国拥有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政府负债只有20%左右, 但中国长期主权信用得到的却是比美国低得多的评价。值得注意地是, 中美之间信用等级的倒挂可能会不断延续下去, 虽然未来中国的主权信用等级有可能上调, 但要得到3A等级势必比登天还难。

更加煎熬人的是, 由于一国机构、企业评级不得超过该国主权评级, 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自然普遍就被“三大”打入到了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 尤其是经营稳健、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中国银行业遭遇标普们持续打压的结果更是惨不忍睹。2003年, 标普给中国的13家商业银行齐刷刷地打了低于投资级的低分, 其得分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仅为BB+级, 低于投资等级2级;2008年,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又不约而同地被标准普尔等评级为BB-级;2009年, 除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评级被列为A1级外, 穆迪将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都归降到B级系列中。2010年2月, 惠誉将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下调到D级 (F级最低) , 这也是惠誉6年多来首次下调中资银行的评级。

刻意打压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信用评级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抬高中国的国际化融资成本和企业海外并购成本。应当认识到, 虽然“三大”作为第三方市场评级机构与中国并不存在利益冲突, 但是, 如今“三大”的评级结果并非完全是自己意识的独立表达, 某种程度上他们所反映和表现的是美国国家利益及其意识形态。正如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 一个是美国, 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 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必须承认, 中国作出了并没有让美国认可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的强势所产生的“中国威胁论”一直如阴风般飘扬在华盛顿的上空,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以及人民币汇率等诸多敏感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在这种情况下, 给“中国巨人”的前行设障添堵就成为美国政府不二的选择。当然, 许多问题尤其是全球化问题还需要求助于中国的美国绝对不会与中方明火执仗, 于是“三大”所控制的国际信用与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就派上了用场, 而且这种“隐形”工具对中国竞争力的贬损和排挤更具艺术性和持久力。

如果说“三大”战略上的渗透与安排并不容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话, 那么其对中国企业的策略性攻击则立竿见影。分析发现, “三大”唱衰中国银行业的时机正好是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的关口, 而其屡试不爽的手法是:一方面极力打压中国银行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极度主张中国上市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也正是在“三大”的不断唱衰中, 高盛等外资投行找到了最佳的“抄底”良机和捡拾到了最便宜的中国金融产品。资料显示, 仅2006年, 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元, 加上从其他中国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 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元;而且更有戏剧性地是, 曾经被标普无情打入CCC级的广东发展银行最终控股权落入到了花旗银行手中。对此, 世界银行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 问题并不在IPO环节, 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此言至今如芒刺在背。

地毯式收购

相比于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这些“百年老店”而言, 产生于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评级机构可以说是乳臭未干。不过, 经过20年的大浪淘沙, 国内评级公司基本走出了散乱差的状况, 目前为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承认的评级公司主要有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大公国际四家。值得注意地是, 并不像外资银行进入中资银行时被监管层设定了一定的门槛那样, 同为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中国评级行业并没有对外资的加入作出任何约束, 也正是如此, 当国际“三大”评级巨头于2000年代初先后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并站稳脚跟之后, 就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强势收购中国评级公司是“三大”在中国市场持续上演的资本大戏。2006年, 穆迪公司与中诚信签署协议, 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 同时约定7年后持股51%;2007年, 惠誉国际收购联合资信49%的股权;2008底, 标准普尔与上海新世纪签署股权合作协议, 约定除合资公司继续雇佣中方人员外, 评级模型和技术都须有标普提供。而对于国内评级行业中最优质的大公国际, 不仅穆迪开出了3000万美元购买其控股权的不菲价格, 而且标准普尔、惠誉同样作出了非常大方的承诺和表态。不过, “三大”的诱惑并没有撼动大公对民族品牌的矜持与坚守。

抢占中国的评级市场是标普们不惜重金收购中国评级公司的最主要商业目的。资料显示, 2009年中国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评级市场中, 穆迪参股的中诚信国际和惠誉参股的联合资信市场占有率位处前两名, 按期数计算, 二者累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4.37%和79.55%;按规模计算, 二者累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2.20%和78.09%。这种结果已经清晰地表明, “三大”通过参股和联合国内评级公司的形式已经控制了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而最令“三大”心动地是, 中国资本市场是全球扩容能量最大的市场, 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发债冲动, 而且仅未来两年中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就将超过50%。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蛋糕”, “三大”们显然不会放过瓜分的机遇。

当然, “三大”评级巨头可以选择不与中国评级公司进行股权合作而凭自己的能量和本领也能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但这种方式却又无法保证自己掌控中国评级市场的话语权, 所以, 并购中国评级企业以消除外部威胁就成为了它们的优选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中国评级公司不遗余力地实施并购是标普们垄断全球评级市场企图的进一步彰显。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信用评级机构有200来家, 但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95%以上为“三大”所控制。据国际清算银行报告, 在世界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机构中, 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 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 惠誉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

必须指出的是, 国际范围内资本和资源的定价已经基本上由信用所左右和决定, 因此, 在信用全球化的经济生态中, 一个国家拥有信用资源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其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大小, 而且还是一国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标志。只有那些信用资源丰富的国家才能获得廉价的资源, 并持续受到了资本的热爱和追捧。正是如此, “三大”垄断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举动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怂恿。观察发现, 自从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建立了“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 (NRSRO) 及其加盟标准而接纳“三大”成为第一批会员后, 尽管有不少美国本土和海外评级公司提出了加入NRSRO的申请, 但都被SEC挡在了门外。美国政府的这种非市场化举动无疑强化了“三大”的市场垄断格局。资料显示, 截至去年底, 全球近200家评级机构中只有10家在美获得资质, 其中7家美国本土公司、2家日本公司、1家加拿大公司, 而后3家外国机构进入美国后从未开展业务。

中国应自强

从最初只对商业投资品种的评级发展到如今可以协助一个国家主宰全球资本的流向, 信用评级公司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服务机构, 而是可以控制国际金融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经济工具。因此, 中国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对国内评级行业作出重新审视, 并培植和壮大自己的信用评级公司。

应当看到, 由于评级公司自我品牌的缺失, 在“三大”可能垄断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情况下, 中国丧失的并不只是资本定价权。由于标普们渗控我国评级业便能方便地获取我国的政务信息、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工业和特种行业乃至国家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 从而掌握我国技术发展动态和重大商业机密, 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安全不可避免地将遭遇安全性挑战。

值得重视地是, 中国加大自己评级公司的扶持和培养力度目前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国际环境和市场机遇。一方面, 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构上, 包括信用评级等金融相关行业监管的改革普遍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 “三大”的核心资本“信誉”在此次危机中受到重创, 其垄断地位可能发生动摇;不仅如此, 饱受“三大”伤害的欧盟正在制定相关法规, 不仅要强化对标普们的监管, 而且准备建立属于自己的评级公司;另外, 越来越多的国家正着手扶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的发展, 如俄罗斯总理普京前不久正式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 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 韩国加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本土评级机构在政府巧妙支持下控制了本国80%以上的评级市场, 日本政府甚至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 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等。

特别需要看到的是, 打破“三大”的市场垄断, 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信用评级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厚实的自我市场基础。资料显示, 截至2009年底, 我国上海、深圳加上香港证券市场的市值已超过日本, 证交所的初始发行股 (IPO) 市场的市值相当于同期美国IPO市场的两倍, 我国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资本市场规模未来超过美国已不容置疑。因此, 只要有关的政策与制度到位, 就必然促成中国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加强政府对本土评级业的引领与保护。由于中国评级业起步较晚, 不宜走市场化发展路径, 为此, 国家可以选择2至3家有发展潜质的国内评级机构 (以国有参股方式) 给予重点扶持, 以尽快做大做强。同时在具体业务分配上, 应将金融机构的证券发行评级明确授予国内评级公司, 并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与扶持评级机构开展国家信用风险评级结合起来, 确保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境外人民币主权债务工具的评级话语权。

——强化对外资评级公司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规制。参照外资对银行与保险入股的政策要求, 监管层可以规范外资评级公司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而且不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合资企业的经营权。对于不涉及国家金融、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 可要求采取“双评级”, 即外资评级机构参与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 必须有本国的评级机构同时出具评级报告;另外, 要坚持信用评级市场对等开放原则, 在批准外资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同时, 中国政府可以要求所在国政府承诺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

——完善与厘清中国评级业的监管体系。目前, 我国资信评估的对象或潜在对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 国债发行由财政部管理, 企业债发行由发改委监管, 金融债发行由人民银行监管, 上市交易债由证监会监管, 银行间债券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评级机构对金融债的评级需要面对不同的监管部门, 而各个监管部门又有不同的要求, 从而约束和抑制了评级市场功能的整体发挥。为此, 可以考虑设立国家评监会, 实行对评级行业的集中化管理。

篇4: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关键词:信用债券 评级模型 主成分分析 权重设置

监管环境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未来将承担更多的个体投资信用风险,机构的长期盈利目标也迫切要求自身强化风险识别与资产配置能力。其中关键环节在于借助内部评级体系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和资产选择。正确的信用评级以科学的评级模型为基础,以公正合理的专家评审规则为保障。因此,评级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

国际机构评级模型的启示与国内评级模型的自身要求

(一)国际机构评级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本文以穆迪的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两个评级模型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1)定量指标权重占比很高,数据可靠性和客观性较高,指标数量虽不多,但覆盖了经营与财务的核心要素,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在运营规模和财务稳健性指标上,穆迪对钢铁行业配置更高的权重;(3)重视经营性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程度;(4)对煤炭行业注重资源储备和经营多元化的考察,虽然钢铁行业对上游铁矿石依赖程度较高,但穆迪模型并未设置资源控制方面的指标;(5)两个行业模型的权重配比和指标设置存在较明显的行业差异;(6)重视现实的公司财务稳健性考察。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穆迪模型不乏借鉴之处:(1)指标简单、数量较少,但能覆盖核心要素,代表性强;(2)注重财务稳健性考察而不是盈利,强调评级模型的行业风险特征差异。

(二)中国信用债券评级模型的自身要求

尽管穆迪模型不乏借鉴之处,但构建中国信用债券评级模型要有自身特点而不能照搬其固有框架。

1.国内信用评级范围(rating scope)不同于国际机构

本文界定的评级范围为中国国内,被评的行业信用和个体信用均在国内范围内进行排序,评级结果表明其在国内的风险序列,不受主权评级上限的约束。这与国际机构全球化的评级范围有显著的不同。

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也存在不同之处:中国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不高,公司竞争力主要依靠规模或来自外部的特许支持;在对待发行人违约的态度上,中国市场的容忍度低,发行人理性违约的案例尚未出现。因此,中国信用债评级模型在方法论上应与国际机构存在一定差异。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穆迪模型较多依据定量数据,对财务报表依赖性较高。这种思路比较适合于国内一般竞争性工商企业。由于国内国有企业、金融集团和地方政府平台为主要债券发行人,且行业集中于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城投平台,这些发行人中相当一部分拥有较强的政府支持背景,这在定量指标中难以充分反映,且就中短期来看,表现欠佳的财务指标并不会实质性影响其偿付能力。此外,从信用分析的基本原理来看,发行人的自身营运能力固然重要,来自外部的再融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央企集团和地方国有企业集团。所以,构建中国信用债券评级模型需要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互结合,结合的比例值得研究。

3.国内主体运营能力评估的重要性上升

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承受下行压力。在此之前,国内市场较快的发展速度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加较多,形成较大的产能压力,企业财务杠杆整体上也被推升至较高水平。所以,企业层面总体上存在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反映过去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不能够前瞻性地反映未来的信用品质,更难以度量跨周期的信用等级。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主体运营能力定性评估要素的比重。

4.增加驱动性因子考察

穆迪模型较多采用监测性因子而未使用驱动性因子,不适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机制,只要带来发行人的信用优势,都应给予认可。如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拥有的资源储备优势,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全国性储蓄网络优势,以及部分垄断行业中的主导企业特许经营优势,这些可以给未来财务表现带来明显正面影响的因素,作为驱动性因子需要在评级模型中得到体现,并予以适当强化。

考虑到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阶段和债券市场结构特点,中国信用债评级模型比较适合的评级哲学是:以经营和财务风险的定量指标考察为基础因子,以宏观经济评价、行业信用评估、主体运营定性考察为调节因子,针对行业风险特征差异,合理配置基础因子和调节因子比重。

中国信用债评级体系设计及指标体系权重设置

(一)中国信用债评级体系设计

评级模型的构建要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债投资决策支持两个目标,而这取决于信用风险识别的全面性、风险因子评估和度量的科学性,这些又需借助于信用评级体系来落实。信用评级体系的核心是主体信用评级,宏观经济环境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估是主体信用评级的基础保障和重要调整因素(见图1)。

图1 信用债评级体系示意图

1.宏观经济环境评价

宏观经济是造成发行人偿付风险的风险源之一,尽管主体评级具有跨周期特点,但一旦新的数据可以帮助确认原有的宏观经济认识需要修正,则需要重新进行宏观经济环境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修订该评级周期内的宏观经济调节系数。该系数将调整该评级周期内的全部评级,表明该评级周期内的总体信用等级都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行业信用评估

以行业整体作为评级对象,是因为行业代表了同类型公司的共同风险特征。行业信用评估是主体评级的重要基础,其结果是由该行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及其与其他行业之间竞争优势对比而产生的,是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驱动性因子,也是影响主体信用等级的重要调节因子。本文以申万行业三级分类作为行业信用评估对象的基础,并根据债券发行情况和行业特征确定48个三级行业作为评估对象,这48个行业发行量占信用债存量比重超过95%,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nlc202309040836

本文选取三个方面作为行业信用评估要素:行业适应宏观周期与经济政策能力、行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结构中的竞争优势和行业财务稳健性,每个要素又包含诸多定量或定性指标,根据重要性原则设置各种权重,对行业总体信用水平排序确认信用评分和信用等级。此项评估定期进行,以把握行业信用动态,对主体信用评级的等级上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用于主体评级时计算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要素的评分。

3.主体信用评级

(1)主体评级以信用分析为基础

主体信用评级是评级体系的核心,也是确定债项评级的基础。在主体信用评级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信用风险要素的识别、分析、评价,然后利用评级模型予以度量、形成信用等级,最后将标示信用等级简单明了的符号向使用者发布。分析框架要详尽分析各种要素,以形成风险识别与评估意见;评级模型则是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根据其重要性进行风险度量。所以分析框架包含的指标内容可以有很多个,但运用于评估和度量的指标则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非越多越好,评级模型中的指标筛选和权重设置还要遵循建模规则的要求。

(2)主体信用分析以现金流为主线

信用分析不同于价值分析,其分析的目标是要度量偿付能力。偿还债务的是现金而不是盈利,所以信用分析必须以现金流为主线。预期充裕的现金流代表了很强的偿付能力,但较佳的盈利指标并不表示信用等级就高。

主体现金流入主要来自于经营性流入、再融资流入和资产处置产生的现金流入。其中经营性流入是现金流的基础,但再融资现金流入同样支持主体的偿债能力,所以拥有很高再融资能力的发行人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

以现金流分析为主线的信用分析思路在评级模型中体现为选取现金流覆盖指标(如EBITDA利息倍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EBITDA/负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负债、自由现金净流量/负债)进入评级模型,并占有相当的权重。

由以上三个层次评级组成的体系,能够形成较好的信用评级区分度,不仅区分了发行主体之间的信用品质,还区分了不同行业总体的信用品质,以及不同经济周期之间的差异,便于投资者甄别投资时机,确立行业定位,筛选债券品种,较为适合于金融机构的信用产品投资决策。

(二)指标体系权重设置

指标体系权重设置是构建模型的重要环节,要解决模块权重、要素权重、指标权重三个层次的配比。权重配比包括宏观经济、行业状况、主体运营与主体财务四个模块的配比,定性与定量的配比,驱动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的配比,又可称作“大权重配比”;再据此设置评级指标的权重,称作“小权重配比”。权重设置要由大及小,以保障权重总体上合理、科学。

不同行业的权重配比表明了不同行业风险计量侧重点的差异,这种差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行业信用水平对财务指标的依赖程度不同。

1.模块权重设置

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和二元对比法两类。前者通过专家评分来确定权重,而二元对比法则是以指标间两两比较为基础来得到权重,避免了对影响因素中所有个体直接进行排序的困难。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二元对比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中一种简洁实用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法则,是基于专业性主观判断(Delphi法的原理)指导下的量化模型,能够科学确立模块权重,并借助指标以确保判断因子的重要性是否满足一致性原则。和数法则的应用是Delphi法和AHP的有机结合。

本文以煤炭行业信用评级为例,通过比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主体运营和主体财务四个模块的重要性,建立四维矩阵(见表1),即可依据公式计算每个模块的权重,并借助一致性比例(Consistency Ratio, C. R.)对其能否被接受作出判断。

根据层次分析(AHP)理论,用和法确定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表示行序,j表示列序;Bi表示第i行指标,Bj表示第j列指标,Bij表示第i行指标相对于第j列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化数值,Bij×Bji=1。

表1 模块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表(以煤炭行业为例)

上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最大特征根 =4.21;

相容性指标C. I.(Consistency Index) = =0.07;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andom Index)= 0.89 (查表);

一致性比例C. R.(Consistency Ratio)= =0.08<0.10;

一般情况下,一致性比例C. R.小于0.10则可判断矩阵具有相容性,据此计算的权重可以被接受。

2.要素权重和指标权重设置

发行人的财务指标分析评价是信用评级的核心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数据客观性、可靠性较强,且基本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公司的现有财务实力和未来的偿付能力,所以其往往占有最大的权重。比如在上述煤炭行业模块权重示例中,主体财务模块的权重占比达52%,远远高于其他模块,如果是一般竞争性工商企业,则财务指标的权重更大。

可以运用于评价发行人信用品质的财务指标很多,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有100多个财务指标可以被用于信用评价。而实际上评级模型运用的财务指标个数并非越多越好,存在一个较优的平衡数值。

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指标信息重叠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正交)的新变量,使得度量总体风险的要素维度更加充分,评级要素更加完整,解决了主观定性判断的模糊性问题。在上述新变量中,可以选取方差贡献率排在前几位的变量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代替原有全部变量。如果说原有全部指标皆为财务指标的话,则被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变量就是评级要素,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就实现了财务指标要素化的过程,使得财务指标对信用品质的解释集中在几个主要的评级要素维度上,提升了解释力。

nlc202309040836

财务指标方差贡献率体现因子和要素对总体结果(财务实力或信用品质)波动性的归因程度,可以作为确定主体财务模块下要素和指标权重的参考。其他模块(如主体运营模块、行业状况模块)由于指标数量不甚多且客观性不强,不宜套用量化模型,仍然采取重要性法则排序选定指标及其权重,如采掘行业的资源储量、医药商业的业务网络、金融机构的净资本实力、政府融资平台的再融资能力,都是影响主体运营模块内的重要驱动性因子,产业类的行业模块中产业链竞争力尤为重要,这些因子都必然占有较高的权重。

在实务操作中,解决财务指标及其评级要素的权重配比,可借助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以煤炭行业评级模型为例,本文选取13个财务指标作为信用品质评价的主体财务模块的内部指标,这里指标的选取存在主观性判断,要考虑什么样的指标与偿付能力最为相关(相关性),且能够全面解释信用品质并作出计量(全面性)两个重要方面,即相关性和全面性是选择指标的两个基本点。如果不符合这两个基本点,后续的定量模型确定权重的方法就不可能导出正确的结果,这体现了数量模型必须在合理的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操作的原则。

SPSS软件将57家煤炭企业发行人的各自13个财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和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

表2 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

如表2所示,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占全部指标的82.074%(一般实证经验认为,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就可满足提取要求),信息含量能够代表原来选取的13个指标,且主成分的意义由权重较大的几个指标线性组合而成。以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之后(见表3),主成分因子变量的经济含义更加清楚。

表3 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3可知,主成分因子1由资产负债率、带息债务率、速动比率、EBITDA/利息费用、已获利息倍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EBITDA/负债等7个指标线性组合而成,方差贡献率47.366%,代表了反映信用品质的财务指标的大部分内容,反映发行人的财务稳健性,其中资产负债率、带息债务率与信用品质负相关;主成分因子2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线性组合而成,反映发行人的资本盈利能力;主成分因子3由毛利率和EBIT收益率线性组合而成,反映发行人的营业盈利能力;主成分因子4由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组成,反映发行人的资产周转效率。主成分因子2和3的方差贡献率远小于主成分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主成分因子4的贡献率则更小。根据主成分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和内部因子的相关系数可以确定各自权重(见表4)。

表4 指标权重计算表

进一步分析模型自身生成的4个主成分因子发现,主成分因子2和3的经济意义更为接近,可以归并为盈利能力要素,主成分因子4仅仅包括周转指标,界定为经营效率要素,主成分因子1可以分拆为财务结构(含资产负债率、带息债务率)和债务保障(EBITDA/利息费用、已获利息倍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EBITDA/负债)两个要素。于是,结合主成分经济意义的主观分析可以形成新的4个主成分因子,总的方差贡献率仍然是82.074%,对信用品质的解释力没有改变。

中国信用债评级模型评级效果检验

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出现信用债的现实违约,因此尚没有一家权威机构公布违约率统计结果。而市价隐含违约概率代表了市场一致的风险认知,一个适当的模型至少不应该与之过分偏离。在基本趋势上,应该符合“高评级低违约概率,低评级高违约概率”基本规则。

本文选取144只无担保的煤炭行业信用债券作为样本,以同一主体发行的多个债项的加权平均市价隐含违约概率表示主体的违约概率。从32个发行主体的模型评级结果来看,总体上,模型的信用等级区分度较为明显,每个信用等级的市价隐含违约概率与模型评级结果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见表5),模型评级效果总体较好。样本信用等级中位值介于BBB-与BBB之间,信用等级越高则违约概率越低,信用等级越低则违约概率越高,且随信用等级下降越明显,违约概率升高幅度就越大。

表5 模型评级结果的一致性检验表

但也有部分个体的模型评分与其市价隐含违约概率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部分总资产规模较大的发行人财务稳健性欠佳,而市价隐含违约概率却较低,另有个别发行人尽管拥有较佳的财务表现但资产规模偏小,市价隐含违约概率明显高于前者。这反映了市场或估值更倚重于发行人的资产规模,财务稳健性则次之。

综上,本文构建的评级模型可以客观衡量公司财务实力和稳健程度,度量其未来偿付能力,模型评级结果总体上也与市价隐含违约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个体差异依然存在。对于个别模型评级结果与市价隐含违约概率不一致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挖掘。市场或估值过度倚重发行人资产规模的风险认知倾向,可能形成风险趋同的弊端,带来资源错配和系统性风险集聚的隐忧。(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

责任编辑:刘颖 罗邦敏

篇5: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一.信用评级及贷款业务相关流程 1.资格初审

本环节要对客户做资格审查,对客户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初审。这里要求注意的是,对已做客户评价和未作客户评价的客户要区别对待。

2.调查评价

对客户初审合格后即进入调查评价环节。先看客户是否需要出具贷款意向书,如需要,就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如初步调查合格,就先出具贷款意向书,然后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调查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评价

客户评价是指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偿债能力作出全面的评价。该评价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和确定对该客户的信贷业务总控制量(也叫授信额度)两大方面。

(2).业务评价

业务评价是指对客户申请的某比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和成本效益情况加以分析,如是固定资产贷款,就是开展项目评估的过程。

(3).担保评价

担保评价是指对客户为申请信贷业务而提供的担保措施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

3.审批

是指对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并根据合规的申报材料对信贷业务进行审批的过程。

4.发放

是指根据审批决策意见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如有的项目是有条件同意发放,则需要落实贷前条件,待客户协商落实后再签订有关信贷业务合同。合同签订后要监督客户按照规定的用途支用贷款。

5.贷后管理

包括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重组及不良信贷资产经营管理等。

二.客户信用等级的概念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简称客户信用评级)是对商业银行各类信贷客户在内外

因素作用下的偿债能力变化可能导致的违约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其内容 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财务状况分析和信用风险因素的揭示与风险抵消因素的权衡比较,评定信用等级。一般而言,客户信用等级是用来反映客户偿还债务能力高 低和还债意愿强弱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普遍开展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但对评价客户信用等级的具体的指标构成则不尽相同。如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就是主要从客户的市场竞争力、资产流动性、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考察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把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F级等七个等级。

三.信用等级在信贷政策中的基础性作用

客户信用等级是商业银行管理与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营销与服务对象选择、信贷政策和审批决策、授权与授信客户的资信实力不太理想,客户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从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结果来讲,对于低于A级信用等级的客户一般就会分类到次级及以下类别,也就是这些客户的贷款会划归到不良贷款类别。

信用等级是利率和费率定价的基础。在国有商业银行利率管制放开之前,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政策是:存款利率是全国统一,存款利率不准上浮;贷款利率国有商业银行则是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幅度为20%,最低下浮10%。一般地商业银行对AAA级客户贷款利率不会上浮,对其中的一些绩优客户贷款利率会下浮5-10%,对AA级客户贷款利率最低也可下浮10%。举例说明:

如2003建设银行扬州市分行单户授信审批权限为5800万元人民币,即对于任何一个客户的信用需求总量如果在5800万元以下,建设银行扬州市分行均有权审批发放。并且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水平,这一单户授信控制量还可以上浮一定比例,如AAA级客户可上浮至5800万元**(1+30%)=7540万元,AA级客户可上浮至6960万元。A级客户可上浮至6380万元。如客户有超过单户授信控制量浮动幅度的信用需求,须向管辖(如省分行)逐户申报 授信额度。

信用等级各级别的参考定义表:

信用等级 市场竞争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偿债能力、发展前景、风险状况 AAA很强、很好、很高、很强、很好、很小 AA 好、好、高、强、很好、较小 A

较好、较好、较高、较强、好、(原文乱码不清)BBB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可以计量 BB 较差、较差、较差、较弱、较差、较大 B

很差、很差、很差、很弱、很差、很大

F

不符合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客户或存量可疑损失类客户

四.中国建设银行现行客户信用评级评价指标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综合的方法,对于定性指标也设定一定的份值。

定性指标由评价人员根据情况判断得分。定量指标的评价采用“功效记分”

方法,该方法是在选定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指标都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满意值,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际值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

指标的功效分数=(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不允许值)/(指标的满意值-指标的不允许值)将指标的功效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数,得到该项指标的评价得分,比满意值好得满分,比不允许值差得零分。

:

客户信用评级标准表: 信用等级总得分s 市场竞争力得分c 流动性得分L 管理水平得分M 其它指标说明

AAA70

AA60

BBB450

篇6:中国银行信用评级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xx银行(下称“本行”)客户信用评级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完善本行内部评级体系,依据xx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银监发[2008]67号)以及《xx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政策(试行)》,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客户信用评级属于债务人评级,是本行对授信客户和担保客户资信状况的评价确认。客户信用评级结果是本行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客户准入和退出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授信审批决策、授信定价、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三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标准:总行统一制定评级管理办法,由各级机构获得评级专业资格人员进行实施。同一客户在本行内部只能有一个评级。

(二)集中认定:除中小企业业务部门管理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客户,其他客户等级认定集中在总行和一级分行。

(三)定期评估:每年根据客户最新财务报表及其他经 1 营管理状况进行评级更新。

(四)动态调整:客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进行评级更新。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总行及国内机构的非金融机构公司类客户信用评级工作。

第二章 基本概念

第五条 客户信用等级

本行将客户按信用等级划分为A、B、C、D四大类,分为AAA、AA、A、BBB+、BBB、BBB-、BB+、BB、BB-、B+、B-、CCC、CC、C、D十五个信用等级。D级为违约级别,其余为非违约级别。各信用等级含义如下:

AAA:信用极佳,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几乎无违约可能性。

AA:信用优良,偿债能力强,未来一年内基本无违约可能性。A:信用良好,偿债能力较强,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小。BBB+:信用较好,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小,违约可能性略低于BBB级。

BBB:信用较好,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小。

BBB-:信用较好,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小,违约可能性略高于BBB级。

BB+:信用一般,偿债能力不稳定,未来一年内存在一定的违约可能性,违约可能性略低于BB级。

BB:信用一般,偿债能力不稳定,未来一年内存在一定的违约可能性。

BB-:信用一般,偿债能力不稳定,未来一年内存在一定的违约可能性,违约可能性略高于BB级。

B+:信用欠佳,偿债能力不足,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高,但违约可能性略低于B-级。

B-:信用欠佳,偿债能力不足,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高。CCC:信用较差,偿债能力弱,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高。CC:信用很差,偿债能力很弱,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很高。C:信用极差,几乎无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极高。D:截至评级时点客户已发生违约1。第六条 债务承受额

债务承受额是本行在客户信用评级管理过程中,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核定的、反映客户在一定期间内对本行授信承受能力的内部参考指标。对客户核定债务承受额,不意味着本行有义务向客户提 1违约定义详见《xx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违约定义规定》。

供等量授信。债务承受额是本行对客户核定授信总量、进行风险监控的参考因素。

第三章 评级对象

第七条 凡申请或正在使用本行授信的企(事)业法人客户、具有独立融资权的非法人企业客户,须按本办法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核定债务承受额。

具有独立融资权的非法人企业包括:

(一)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持有非法人营业执照、贷款卡,并持有具有法人资格上级公司融资授权的非法人企业(主要指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该类客户具有借款人资格。

(二)私营企业中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具有工商机关核发《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和《合伙企业营业执照》,但无法人资格。

上述非法人企业客户若申请本行公司授信,应纳入本行客户信用评级范围进行信用评级。对于第一类非法人企业,如果编制了独立完整的财务报表,应使用其本身的财务报表评级;如果没有编制独立完整的财务报表,应采用其上级法人公司本部的报表进行信用评级,但不应高于上级法人公司评级结果。

第八条 为本行授信客户提供担保的单位,应按本办法进行信 4 用等级评定,不需核定债务承受额。

第九条 申请或正在使用本行授信的金融机构客户、国家机关客户、自然人客户,不在本办法执行范围之内,其中:

(一)金融机构客户,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客户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客户,按照本行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评级。

(二)国家机关客户,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国家各级立法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军队中的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等暂不能满足评级条件的法律实体,暂不进行信用评级。

第十条 仅叙做低风险业务的客户,依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并结合本行实际,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其评级结果由分行终审认定。

第四章 评级模型

第十一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根据客户性质,分别采用一般统计模型和打分卡模型。

第十二条 一般统计模型

一般统计模型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计算客户在未来一年的违约概率,并根据该违约概率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模型使用的定量指标主要是客户的财务指标,例如: 5 现金比率、债务覆盖率、存货周转率、税前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本周转率等,定性指标全部是客观定性指标。模型指标与具体的评分标准有可能根据模型返回检验结果进行调整。本模型用于对一般企业的评级。

一般统计模型共划分为以下基本类型:大型制造业、中型制造业、大中型建筑和公共设施业、大中型服务业、小型制造和公共设施业、小型服务业。行业类型划分以及具体包括的子行业类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确定。

第十三条 打分卡模型

打分卡模型主要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和潜力等方面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分,并根据各项指标评分之和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本模型用于对事业单位、新组建企业的评级。

打分卡模型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事业类、新组建企业类。

(一)事业类模型适用于事业法人,包括三个子类型:

1、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疗养院、卫生院等;

2、教育机构,包括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等;

3、其他事业类,包括除医疗和教育机构以外的事业法人。

(二)新建类模型,适用于符合新组建企业标准的企业,不再 6 细分子类型。

第十四条 新组建企业标准

(一)成立未满两个会计、新设合并、分立后名称变更的企业客户属于新组建企业,吸收合并不视为新组建企业。

(二)到评级时点为止,成立已经超过两个会计,由于在前一个会计内企业尚未开始经营或处于项目建设期,未编制前一会计报表或无法提供前一完整的会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原则上属于新组建企业。但以上情况主要适用于建设期超过两年的大型生产企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公司等。

(三)对于改制企业,无论企业改制采用何种方式,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企业的经营实质未发生根本变化,两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能有效衔接,则不采用新建类模型评级。

第十五条 在选择客户适用的基本评级模型时,按以下顺序判断:事业类、新组建企业类、非新组建企业类。然后根据客户所处行业和规模,选择具体适用的评级子模型。

第十六条 各模型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详见附件1-1和附件1-2。

第五章 总体要求

第十七条

客户信用评级流程包括评级发起、评级认定、评级 7 推翻和评级更新。评级发起与评级审核认定人员应相互独立。

第十八条 评级时效。原则上,各级机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客户信用评级的审核、认定或上报工作。工作时效的计算不包括评级发起部门补报材料时间。集中评级期间工作时效要求根据集中评级工作安排另行确定。

第十九条 评级频率。原则上,存量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集中评级时间为第二季度,新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按“随报随评”的方式进行。当客户信用状况出现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发起评级更新。

第二十条 评级有效期。

(一)采用报表评级时,评级有效期至报表决算日后18个月。

(二)对于新建类客户或由于资本金大幅增加而采用非报表(如月报、季报、半年报等)评级时,评级有效期至报表年份次年的6月30日。

(三)采用当年财务报表发起评级,并对评级结果认定后,采用往年财务报表评级的结果自动失效。

(四)对于特殊企业(如下半年才发布上年年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若6月30日前无法提供上财务报表,则上评级有效期顺延至提供年报评级后为止,原则上不超过当年8月31日。

(五)债务承受额有效期与评级有效期相同。第二十一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认可的审计机构

为提高客户评级财务信息质量、保证客户评级结果的客观准确,本行实行了客户信用评级认可的审计机构管理制度,认定规则和使用规定详见相关规定2。

对于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除对其做降级或扣分处理外,应从严从紧审核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第二十二条 加强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审核及合理性判断。

(一)不同财务报表是否衔接。如不衔接,财务报表附注或借款人应出具说明材料,业务部门及风险部门应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

(二)不同财务报表是否更换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对于无故频繁更换审计机构的借款人,应对其财务信息质量予以特别关注。

(三)不同财务报表中相同会计科目、财务比率等是否出现异常波动。如存在异常波动的会计科目,应结合其他相关财务指标综合判断其合理性。

(四)同一财务报表之间是否存在勾稽关系。通过判断其是否存在勾稽关系,可间接审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2详见《xx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审计机构认证管理规定》。

(五)评级时点是否使用较早年份的财务报表。如由于种种原因,评级时点客户不能提供上末的财务报表、而采用两个前的年报进行评级,则应从严从紧审核该借款人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尽量获取能够反映借款人最新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如季度报表、半报表等),动态修正评级结果,并对尽责审查人员等做出必要提示。

(六)被评级人是否为本行新客户。应适当加大对新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力度,保证本行新增客户的质量。

(七)对于治理机制不完善、决策机制欠佳、扩张快、摊子大、资本运作及关联交易频繁、财务制度不健全的民营或非民营企业,要尤其关注其财务报表真实性问题,适当加大对其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力度。对于此类客户,原则上不允许向上推翻。必要时应通过向下推翻来真实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

第六章 评级发起

第二十三条 评级发起。各级机构业务部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客户信用等级初评,对授信客户核定客户债务承受额,将信用评级材料报送本级或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审核。

第二十四条 各级机构授信业务部门是客户信用评级发起部门。

发起部门负责如下工作内容:

(一)发起客户信用评级。分支机构评级发起部门在调查、分析、核实的基础上填写客户信用评级基本材料,将初评结果和相关材料报送同级行或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同时应根据各级审核人员的要求补充审核要件。评级发起部门需对评级材料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判断,对所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唯一性、完整性、合规性和及时性负责。客户经理需在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复印件上签字确认其与原件相符。

(二)对于符合评级更新条件的客户,应按权限和流程及时、主动发起评级更新。

(三)根据客户信用评级的最新结果,及时核对、更新信贷系统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客户评级信息,确保信用评级结果在相关系统内得到及时、准确维护。

(四)负责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的自查,并配合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监控检查工作。

(五)根据不同评级结果,采用不同的监控手段和频率。第二十五条 评级发起原则上以报表为基础,对于新建类客户或由于资本金大幅增加而采用非报表(如月报、季报、半年报等)的评级,评级人员应严格控制,并加强人工判断和管理监控。

第七章 评级认定

第二十六条 评级认定分为专业审核和终审认定。

(一)专业审核。风险管理部门评级专业人员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审核,审核后将本级机构认定权限内的评级报送本级机构有权认定人认定,将超本级机构认定权限的评级报送上级行审核。

(二)终审认定。有权认定人对认定权限内的客户信用评级进行终审。

第二十七条 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及获得评级认定转授权的中小企业业务部门是客户信用评级认定部门。

认定部门负责如下工作内容:

(一)审核客户信用评级。对评级发起部门报送的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判断材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评级系统填报信息与审核要件进行一致性核查,对于数据填报有误的,返回发起部门修改;风险管理部门有权对评级结果进行向下调整;审核后,根据评级认定权限,将审核结果报送有权认定机构。认定部门对评级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二)对同级授信业务部门和辖内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后评价。

(三)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除负责上述

(一)、(二)两项工作 12 内容外,还负责本行客户信用评级的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制订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培训辖内客户信用评级人员、配合总行开展信用评级体系的调整完善和研究建设工作,按季汇总分析本行辖内客户的信用评级信息,就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情况、辖内客户信用等级分布、评级推翻率、评级迁移率等向上级行报告、向同级行业务部门和下级行通报。

(四)总行风险管理部除负责上述

(一)、(二)两项工作内容外,还负责本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工作,包括调整和完善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研究、开发、组织实施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培训总行业务部门和一级分行评级人员,按季汇总分析汇报全行客户评级结果及变化情况,每年应至少两次向高级管理层提交客户评级分析报告。

第二十八条 风险管理部门应下设客户信用评级专门机构或职位,配备评级专业人员。原则上,在客户信用评级职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xx银行评级专业人员”资格,该资格由总行统一认定。所有客户信用评级必须经过具备资格的评级专业人员审核后方可报送有权认定人终审认定。

第二十九条 除总行指定的特殊客户和区域外,本行客户信用评级认定权限全部上收至一级分行(含直属分行)和总行风险管理部。

第三十条 一级分行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行领导、总行风险管理部分管客户评级工作的部领导是本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有权认定人。有权认定人经过正式程序可以转授权给本行相关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认定人及其受权人对评级结果负责。

第三十一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认定权限

(一)一级分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发起的存量客户批复授信总量或全口径授信余额达到1亿元以上(含)、新增客户拟申请授信总量达到1亿元以上(含),且初评结果达到BBB-级以上(含)的客户信用评级。

(二)总行业务部门发起的全部授信客户和担保客户的信用评级。

(三)全行所有申请评级向上推翻的客户信用评级。第三十二条 一级分行认定权限

(一)一级分行本部和辖内分支机构发起的、总行认定权限以外的授信客户的信用评级。

(二)一级分行本部和辖内分支机构发起的全部担保客户的信用评级。

(三)一级分行本部和辖内分支机构发起的仅叙作低风险业务的客户信用评级。

第三十三条 一级分行转授权规定

(一)对总行直属分行的转授权。对于直属分行业务部门及其辖内分支机构发起的、一级分行权限内的客户评级,一级分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客户评级认定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权给直属分行。

(二)对中小企业业务部门的转授权。对于中小企业业务部门管理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客户评级,一级分行可根据授信管理专项规定,授权辖内中小企业业务部门认定。

(三)转授权方案由一级分行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报备总行。

第三十四条 一级分行权限内认定的授信客户,在评级有效期内发生批复授信总量金额或授信余额变动后,如超出一级分行认定权限,评级发起机构应在15个工作日内按权限和程序发起并报总行终审认定。

第八章 评级推翻

第三十五条 评级推翻包括评级人员对计量模型评级结果的推翻和评级认定人员对评级发起人员评级建议的否决。

第三十六条 无论何种形式的评级推翻,都必须依据充分理由,评级人员应在审批流程中明确阐述推翻依据。

第三十七条 向下推翻是指评级人员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对模 15 型输出等级在评级系统内进行等级下调。后手审核人员可对前手审核人员的向下调级进行回调,但调整后的信用等级不得高于模型输出等级。

第三十八条 向下推翻的原则。评级人员应本着审慎合理的原则,在有充分理由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客户信用等级的推翻幅度,确保推翻后的信用等级真实反映客户实际情况。

第三十九条 向下推翻的依据。

对于客户信用等级,可以在模型输出级别的基础上向下推翻,具体要求详见《xx银行国内机构公司客户信用评级推翻指引》。

第四十条 向上推翻是指评级发起部门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对模型输出等级有上调要求,发起向上推翻申请并按程序报批。

向上推翻仅适用于使用一般统计模型评级的授信客户,其他评级客户不得进行向上推翻。

第四十一条 向上推翻的原则。各机构应本着审慎合理的原则,在有充分理由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客户信用等级的推翻幅度,及时提出评级向上推翻申请。

各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应严格审核评级发起部门的申请,合理确定客户信用等级的推翻幅度,把握好推翻的客户数量和质量。

总行对各行向上推翻的总量和推翻幅度进行终审控制,其中对于推翻幅度超过两个等级的申请,总行风险管理部除进行业务审核 16 外,还进行技术测试。总行对推翻的结果进行跟踪和监控。

第四十二条 向上推翻的依据。

对于客户信用等级,可以在模型输出级别的基础上向上推翻,具体要求详见《xx银行国内机构公司客户信用评级推翻指引》。

第九章 评级更新

第四十三条 评级更新包括评级更新和动态评级更新。第四十四条 评级更新是根据客户最新财务报表及其他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的评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第四十五条 动态评级更新是指客户在评级更新后的有效期内,客户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评级发起部门及时进行的评级。

第四十六条 动态评级更新的原则。动态评级更新应遵循及时、主动、审慎、有效的原则。

第四十七条 在获得信息符合评级更新条件后,应在三个月内完成评级更新。

第四十八条 评级结果有效期内,担保客户转变为授信客户,应及时发起评级,并按授信客户评级认定权限报批。如客户情况未发生变化,信用等级应保持不变,只增加核定债务承受额;如客户情况发生变化,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信用等级,并核定债务承受额。

第十章 特殊类型评级

第四十九条 集团客户信用评级

(一)集团客户评级范围。本章所称“集团客户”指纳入《xx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2009年版)》管理范围的集团客户。原则上,应对集团客户、集团板块、集团成员分别进行信用评级。

(二)集团客户信用评级应基于集团合并报表。评级发起部门应尽量获取集团合并报表,如果由于集团客户尚未编制合并报表,或集团客户属本行管理意义上的集团而非实体集团、因而无法编制合并报表,则暂不对集团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三)集团客户评级职责分工

集团客户及板块牵头行负责组织集团客户及板块信用评级的发起、审核、权限内认定及超权限上报总行认定工作。

集团客户参与行负责所管辖集团成员的信用评级发起、审核、权限内认定及超权限上报总行认定工作。同时,各参与行有责任根据牵头行要求,配合实施集团客户信用评级各项工作。

(四)除以下情况外,集团客户评级的具体要求与单一客户相同:

1、集团客户履约情况、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结果,按照集团母公司(本部)的情况掌握,如本部在本行无授信,可参考其他重要成员情况掌握。

2、集团客户的评级类型选择,以集团营业收入中占比最高的行业选择主行业进行评级。

3、当以集团母公司为评级对象时,应以母公司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进行评级。如果确属无法获取母公司报表的,可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信用评级,但应将集团合并报表内“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无效资产从“所有者权益”中扣除,并在此基础上酌情进行等级下调。各分行风险管理部应严格控制审核此类评级。

第五十条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

(一)适用范围。中小企业业务部门管理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客户。

(二)评级权限。一级分行可将评级认定权限对中小企业业务部门转授权,转授权方案需报备总行。

(三)评级流程。执行与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管理相适应的简化流程,审核人员须具备“xx银行评级专业人员资格”。

(四)职责分工。根据转授权方案,评级认定机构需对评级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若转授权后不直接参与评级,仍要承担管理职责,应通过政策制定、指导培训、检查考核等方式,保证中小企业业务部门评级工作质量及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第五十一条 异地客户信用评级

对于注册地在异地(跨一级分行管辖范围)的授信或担保客户,评级发起前应先查询该客户是否已存在评级,如果已存在授信客户评级,应以该评级为准;如果已存在担保客户评级,拟进行授信客户评级,应按本办法第四十七条执行。多家分支机构对同一客户授信时,原则上由主办行负责评级工作。

第十一章 评级系统与档案管理

第五十二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使用公司信贷管理系统(CCMS)。

第五十三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档案为电子档案,具体包括评级审核要件影像资料和评级系统信息两部分。

第五十四条 评级审核要件影像资料由评级发起部门收集,在影像系统到位前,通过FTP方式传送;在影像系统投产后,通过影像系统传送。具体包括如下要件:

(一)xx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基本信息表。

(二)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扫描件。

(三)近两年全套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扫描件,包括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增资企业和新组建企业需同时提供验资报告扫描件。事业单位需同时提供决 20 算报告的文字说明部分。客户经理需在审核财务报表真实性后签字确认。

(四)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的客户贷款卡信息资料,包括贷款卡有效页、信用报告详细版全部选项、不良负债查询(仅在信用报告中提示存在不良授信时提供)。

(五)存量客户授信总量批复发文扫描件;新增客户授信申请函扫描件。如果新增客户尚未正式提出授信申请,应在评级基本信息表中明确填写本行拟提供授信总量金额。

(六)因财务因素发起的评级更新,需提供新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因增资转制因素发起的评级更新,需提供新的财务报表及验资报告;因授信资产分类变化因素发起的评级更新,需提供资产分类系统页面扫描件;因企业重大案件、违约行为、重大经营问题及报表虚假事项等因素发起的评级更新,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七)如为向上推翻,在(二)至

(五)项的基础上,需补充提供“评级向上推翻申请表”扫描件以及具体推翻理由涉及的证明文件。

(八)评级人员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材料。第五十五条 评级系统信息具体包括如下资料:

(一)客户信息,包括客户基本资料、财务报表、定性指标、债务承受额匡算表等,由评级发起人员填写。

(二)审批流程信息,包括审批意见、推翻记录等,由评级发起人员和审核人员填写。

(三)本行客户信用等级和债务承受额通知书,由评级系统自动生成。

第五十六条 信用评级档案管理主体和对象。有权认定机构负责客户信用评级档案管理。客户信用评级档案应包括评级审核要件影像资料和评级系统信息的全部内容,涵盖本级机构终审和报上级机构终审的所有客户评级。

授信业务部门还须执行本行公司类授信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评级信息归档的规定。

第五十七条 信用评级档案管理的介质和年限。评级审核要件影像资料,在本行影像系统到位前,通过专用硬盘或光盘保存,保存期限自评级认定当年算起十年;在影像系统到位后,保存在影像系统中。评级系统信息,在公司信贷管理系统中保存。

第十二章 评级工作检查

第五十八条 各级评级发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查;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内机构开展非现场和现场检查。

第五十九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对一级分行的检查包括但不限 22 于以下内容:

(一)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建设情况、客户信用评级机构和岗位设臵、评级专业人员资格及聘任情况、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等。

(二)客户信用评级政策流程执行情况,包括权限执行的合规性、审核流程的合规性、评级范围的全面性等。

(三)客户信用评级工作质量情况,包括评级结果的准确性、等级调整依据的充分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评级审核材料的完备性、评级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定性指标评分的科学性、审核意见的明确性、评级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等。

(四)客户信用评级结果运用情况,包括相关系统评级信息更新的及时性等。

各级评级发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自查和检查。

第六十条 检查的工作程序

各级部门在实施检查前,应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内容并提前通知被查部门。被查部门应根据通知要求,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和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工作。检查部门应以正式形式及时向被查部门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需要形成检查报告向行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向辖内机构通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部门应督促被查部门 23 整改,并视情开展后续检查。

第六十一条 本行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评级材料、评级结果是本行内部管理信息,除以下特殊情况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本行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对外披露。

(一)客户由于公开招投标的需要,申请本行提供评级结果。业务部门应要求客户提供有关材料,包括申请书、招投标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审查通过后,由一级分行使用统一格式提供信用等级证明书。

(二)银行监管部门、国家审计部门在正常检查、审计过程中,依据正式文件,有权查阅客户信用评级资料。

第六十二条 检查结果的运用和奖罚原则

(一)总行对分行客户评级工作的检查和后评价情况纳入对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评价;客户评级和等级调整的工作质量,是核定分行向上推翻客户数量和调整评级认定授权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对辖内机构评级工作的检查结果,也应纳入对辖内机构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于实行评级认定权限转授权的一级分行,应结合检查结果,动态调整受权机构的评级审批权限。

(二)对于违反客户信用评级管理规定的机构、部门及个人,总行或上级行一经发现将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或整改不力的,应给予通报批评并在绩效考核中扣分;对于蓄意提供虚假评级信息、24 蓄意高评信用等级或扩大债务承受额的,按《xx银行员工违规处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经济或政纪责任。

(三)对于违反规定,对外透露本行内部评级信息,给本行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或直接、间接损失的,将按本行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经济或政纪责任。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热热闹闹过元宵作文下一篇:多联机中央空调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