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2024-05-22

个人信用信息注册(精选8篇)

篇1: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摘要: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2017年,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将掀起高潮。要加快建立房地产中介、导游等14类重点职业人员信用记录。同时,在全国范围建立和完善信用红黑名单制度。

备考2017年一级消防工程师,免费咨询领取以下备考神器!这14类职业人员要建信用记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18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2017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要掀起高潮,要以信用记录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反映个人诚信情况,信用记录要准和全。

“要加快建立房地产中介、导游等14类重点职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档案,实现及时动态更新。”连维良说。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并明确了14类职业人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

这14类职业人员包括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评估师、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认证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

突破重点才能推进整体。在专家看来,这些重点领域与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一旦失信就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而且这些重点人群有一定示范效应,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更好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今年要重点建立红黑名单制度

“目前,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正在形成。”连维良透露,2017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年,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要扩展到各个领域,总量预计超过50个,实现全覆盖。

连维良提出,今年还要重点抓信用红黑名单的建设和应用。“要在全国范围建立红黑名单制度,红名单是守信典型,黑名单是失信典型。没有红黑名单制度,没有规范的认定办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标准。” 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据悉,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人将遭遇联合惩戒。国家发改委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644.52万例,民航部门限制购买机票576.62万人次,铁路部门限制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其他动车组一等座以上车票207.23万人次。工商部门限制担任各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7.1万余人次。

连维良指出,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要强调“四重”,要特别重视实名制、信息安全、信用修复、信息服务,核心精神就是保护个人的权益。

此外,据了解,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配套文件之一,《关于进一步健全相关领域实名登记制度的总体方案》正在履行发文程序,不久即将公布。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 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国办发〔2016〕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快个人诚信记录建设,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让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在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规范发展征信市场,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形成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合力。

二是健全法制,规范发展。健全个人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各地区各行业个人诚信记录机制。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个人征信机构,分别实现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个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人征信信息的记录、归集、处理和应用。

四是强化应用,奖惩联动。积极培育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产品应用市场,推广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社会化应用,拓宽应用范围。建立健全个人诚信奖惩联动机制,加大个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力度。

二、加强个人诚信教育

(一)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将诚信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普及信用知识,制定颁布公民诚信守则,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

(二)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结合春节、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劳动节、儿童节、网络诚信宣传日、全国信用记录关爱日、诚信兴商宣传月、国庆节、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法定节假日,集中宣传信用政策法规、信用知识和典型案例。推动创作中华传统诚信文化与时代价值观相融合的诚信文艺作品、公益广告,丰富诚信宣传载体,增加诚信宣传频次,提升诚信宣传水平。

(三)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发掘、宣传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评选的诚信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诚信典型。组织各类网站开设网络诚信专题,经常性地宣传推广各类诚信典型、诚信事迹,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诚信主题文化作品,加强网络失信案例警示教育。支持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向社会推介诚信典型和无不良信用记录者,推动实施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措施。

(四)全面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和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开设社会信用领域相关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开设信用管理相关专业。推动学校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健全18岁以上成年学生诚信档案,推动将学生个人诚信作为升学、毕业、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鉴定推荐等环节的重要考量因素。针对考试舞弊、学术造假、不履行助学贷款还款承诺、伪造就业材料等不诚信行为开展教育,并依法依规将相关信息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五)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加大对信用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丰富信用知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和教育制度,组织签署入职信用承诺书和开展信用知识培训活动,培育企业信用文化。组织编写信用知识读本,依托社区(村)各类基层组织,向公众普及信用知识。

三、加快推进个人诚信记录建设

(一)推动完善个人实名登记制度。以公民身份号码制度为基础,推进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推动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实现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全覆盖。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不断加强个人身份信息的查核工作,确保个人身份识别信息的唯一性。以互联网、邮寄递送、电信、金融账户等领域为重点,推进建立实名登记制度,为准确采集个人诚信记录奠定基础。

(二)建立重点领域个人诚信记录。以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安全、产品质量、税收缴纳、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司法诉讼、电子商务、志愿服务等领域为重点,以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评估师、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认证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职业人群为主要对象,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及时归集有关人员在相关活动中形成的诚信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实现及时动态更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征信机构要大力开展重点领域个人征信信息的归集与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会员信用档案。

四、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

(一)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明确个人信息查询使用权限和程序,做好数据库安全防护工作,建立完善个人信息查询使用登记和审查制度,防止信息泄露。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个人征信业务合规开展,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建立征信机构及相关人员信用档案和违规经营“黑名单”制度。

(二)加强隐私保护。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采集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加大对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公司、移动应用程序开发企业实施重点监控,规范其个人信息采集、提供和使用行为。

(三)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建立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纠错、修复机制,制定异议处理、行政复议等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明确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展示期限,不再展示使用超过期限的公共信用信息。畅通信用修复渠道,丰富信用修复方式,探索通过事后主动履约、申请延期、自主解释等方式减少失信损失,通过按时履约、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方式修复信用。

五、规范推进个人诚信信息共享使用

(一)推动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制定全国统一的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分类标准和共享交换规范。依托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查机制。

(二)积极开展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提供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授权查询服务。探索依据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构建分类管理和诚信积分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应建立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关系,并向个人征信机构提供服务。

六、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为优良信用个人提供更多服务便利。对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确定的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诚信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以及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主体等建立优良信用记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新守信激励措施,对具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个人,在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尽力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具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个人和连续三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采取“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鼓励社会机构依法使用征信产品,对具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收益。

(二)对重点领域严重失信个人实施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公信力以及拒不履行国防义务等个人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将恶意逃废债务、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网络欺诈、交通违法、不依法诚信纳税等严重失信个人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将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鼓励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严重失信记录,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实施信用惩戒措施的参考。

(三)推动形成市场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个人严重失信行为披露、曝光与举报制度,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各级人民政府掌握的个人严重失信信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力。鼓励市场主体对严重失信个人采取差别化服务。支持征信机构采集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七、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规划,部署实施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工作考核推进机制,对本地区、本领域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要定期进行督促、指导和检查。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力维护个人信息的主体权利与合法权益,完善个人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和应用等各环节的规范制度,为个人诚信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费保障,对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工作、管理工作积极予以经费支持。加大对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应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等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强化责任意识,细化分工,明确完成时间节点,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人、落实到人。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有效开展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本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12月23日

——2017年一级消防工程师优惠活动专区——

1、报名一级消防工程师指定班型,每人领取礼品一份,老学员推荐双重奖励,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2、学尔森和百度有钱强强联手,推出“学费分期贷款” 还在犹豫什么,赶紧行动,通关热线400-1188-134,学尔森带你取证带你飞!————

点击【消防工程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xf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题库 ③官方教材电子版 ④消防规范20套 ⑤全套试听视频 ⑥224分钟基础精讲课 ⑦120分钟考点剖析 ⑧120分钟考情精讲 ⑨70分钟案例分析 ⑩77分钟通过率分析课

篇2: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相关阅读】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介绍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了解本人信用状况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方便社会公众便捷地获取本人信用信息,进一步拓宽个人征信系统服务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了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以充分保护社会公众隐私安全为前提。一是确保查询申请由本人提交。只有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才能提交信用信息查询申请。二是确保查询结果由本人查看。只有持有身份验证码,才能查看信用信息。三是确保信息保存安全。从获得可以查询的反馈通知之日起,信用信息仅在平台的互联网端存放7天,到期后会自动删除。

平台提供多种身份验证方式:一是数字证书验证方式,即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的商业银行颁发的数字证书确认个人身份;二是银行卡验证方式,即借助于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确定个人身份;三是问题验证方式,即通过在线回答问题方式确认个人身份;四是移动金融IC卡验证方式,即借助加载了从MTPS发放的个人认证证书(简称“MTPS个人认证证书”)的移动金融IC卡,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输入MTPS个人认证证书PIN码等信息来验证个人身份。数字证书验证、银行卡验证和移动金融IC卡验证实时反馈身份验证结果,问题验证方式在24小时后反馈身份验证结果。

平台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三种产品服务。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以一句话的方式提示注册用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是否存在最近5年的逾期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状况概要,包括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汇总信息;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信贷记录、部分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明细信息。

篇3: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一、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概念

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地下黑市、网络平台等交易场所, 收购他人非法获取的身份证件,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个人信息管理者查询、收集失主的个人信息, 从而确定作案目标, 随后利用银行信用卡发放管理的不规范或者直接勾结银行工作人员, 以失主名义大量申领信用卡, 进而实施信用卡套现、恶意透支等行为。其中, 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被知晓和处理的、与具体自然人相关的、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该具体自然人的任何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住址、工作信息、征信信息、社保信息、照片等。个人信息管理者是指依法、依职权或依特定职业需要对个人信息具有收集、管理和利用的自然人、法人或机构。

二、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作案方式

不法分子首先通过地下黑市等交易场所购买他人遗失或被非法获取的身份证件, 随后持所购的他人身份证件, 至个人信息管理者处进一步查询、收集失主的其他详细个人信息, 从中选取部分“优质”对象, 以他们的名义向银行申请信用卡, 在填写申请资料时预留“一一对应”的联系号码、邮寄地址, 唆使不同性别的团伙成员接听银行的审核电话, 信用卡获批后, 指派专人持购买的身份证前往邮局进行冒领或派专人在事先设定的收件地址等候取件。

三、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 作案手法欺骗性强、隐蔽性高

在向银行申请信用卡之前, 不法分子凭借所购买的他人真实身份证至个人信息管理者处进行征信查询, 使侦查机关无法及时掌握作案分子的真实身份情况。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 嫌疑人使用虚构的联系电话、账单邮寄地址, 使被冒用人本人无法及时获知自己身份信息被冒用的情况。

(二) 团伙作案趋势明显

首先, 由于不法分子购买的身份证件具有随机性, 而领取信用卡、查询个人信息等作案环节中, 邮局、个人信息管理者多要求比对取件者、查询者相貌与身份证件照的相似度, 故不法分子不得不雇佣、唆使与所购买身份证件照长相相似的人参与作案。其次, 为减少同一个人查询、领取信用卡的频率, 避免引起个人信息管理者、邮局的怀疑, 作案过程中不断需要“新面孔”参与进来。再次, 鉴于银行审核内容的专业性, 审核时间的不确定性, 不法分子须安排不同性别的固定人员专门负责接听审核电话。最后, 在信用卡申请单填写、ATM机还款等环节, 不法分子为获取不同笔迹, 避免取现、还款时被发现, 多雇佣他人代笔填写或在ATM机上操作。

(三) 银行人员内外勾结, 特约商户同流合污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个别信用卡营销人员为提高信用卡发放数量, 在明知申请者非身份证本人的情况下, 仍提供大量空白的信用卡申请表格, 更有甚者, 还向不法分子教授和讲解填写技巧及注意事项, 帮助掌握信用卡申领规律和流程, 使不法分子轻松通过申请信用卡的各个环节。而个别银行的特约商户与不法分子相互串通, 利用POS机虚构交易进行信用卡非法套现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四、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影响

(一) 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泛滥

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首要条件就是掌握个人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征信报告, 此类个人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 可能滋生包括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内的各种犯罪, 后果不堪设想。而此类犯罪对个人信息的依赖性, 又进一步“繁荣”了个人证件、身份资料等地下交易市场, 使不法分子获得个人信息更便利, 造成恶性循环。

(二) 作案方式简单易模仿

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前期投入大多只需购买他人身份证即可, 目前, 我国大多数银行不收信用卡申请者任何费用, 犯罪成本低。一旦大批信用卡到手,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恶意透支获得大量金钱后, 往往会继续铤而走险, 不顾后果, 持续作案直到案发, 给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通过如此低“技术含量”、低风险的犯罪方法, 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 不法分子尝到甜头后, 为解决业务量提升带来的人手匮乏问题, 往往会教唆部分法制意识淡薄、低收入、无正当职业、无正常经济来源的群体和他们一起从事该犯罪行为, 而该类人群极易受利益驱使参与, 甚至效仿。在司法实践中, 该类犯罪的主体多为年轻人, 其中以“80后”居多, 该类人群本身比较熟悉信用卡的特性和使用方式, 有些甚至会通过互联网掌握此种犯罪的基本方法, 肆意挥霍透支资金, 严重危害银行的资金安全。

(三) 易滋生其他犯罪

近年来, 各大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扩大业务、跑马圈地而争相发卡, 甚至给银行员工下达硬性指标,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目前在发放信用卡方面“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卡、轻管理”的局面, 成为各种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巨大温床, 甚至导致银行信用卡营销人员无视法律和监管, 触犯法律。同样, 银行在发展特约商户的过程中, 为了手续费收入, 往往抱“多多益善”的态度, 降低准入门槛, 放宽审核条件, 为不法分子利用POS机进行非法套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甚至为“地下钱庄”、“洗钱”等其他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 公安机关取证难

一方面, 信用卡具有免息期、最低还款额等功能, 使得不法分子使用信用卡套现、消费后, 可以通过归还部分金额延长作案时间, 这使得侵犯个人信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从作案伊始至案发, 往往时间跨度较长, 客观上加大了公安机关的取证难度。另一方面, 信用卡消费方式多种多样, 除传统的POS机刷卡消费, ATM机取现外, 还可以通过跨国消费、异地消费、网络支付等其他新兴方式使用信用卡, 由于银行系统不兼容、异地调查取证难等客观原因, 造成公安机关难以认定诈骗金额等实际问题。

(五) 司法机关共犯定性难

篇4:个人信用信息征信范围探讨

關键词:《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征信范围

作者简介:张新梅(1972-),女 ,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法学硕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法。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68-03

一、 水电煤气、电信缴费等信息有没有必要纳入征信范围

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应该有哪些?事实上,这个问题在2002年央行着手立法制定征信管理制度、2005年出台《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暂行管理办法》时,一直存在激烈争议,而随着《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征信管理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立法目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对此,国务院法制办《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信息,包括:……(二)信用交易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贷款、使用贷记卡或准贷记卡、赊销、担保、合同履行等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

目前,虽然该条例还未实施,但部分地区已将水电缴费信息、税费欠缴、电信缴费信息等纳入各省市的征信系统,而中央人民银行近日也表示将考虑水电煤气缴费信息逐步纳入征信系统。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信用和诚信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大体来说,信用体现的是双方共同意志建立的客观关系,诚信体现的是信用者诚实守信的德行和人格。在经济交易中,两者都关系到同一经济内容和实际利益,但各自的着力点不同。诚信的交易关系要求个人要有诚信,个人的诚信维持着正常的交易关系,这种非强制性的维持交易靠道德来保障;信用的交易关系要求制度和法律的健全,是一种强制性的维持交易关系,个人和企业遵照法律和制度讲信用,做到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相应就会获得好的资信评估。

水电煤气、电信缴费信息究竟该不该纳入征信范围?笔者认为,水电煤气、电信等企业都与公民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它们之间是一种合同履行的法律关系。既然是合同履行法律关系,就应该遵循合同履行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如果公民故意欠缴上述相关费用,那就违反了合同履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诚信,但诚信和信用是一个概念吗?回答是否定的。在实际生活中,信用和诚信很容易混淆,实际上,诚信属于道德范畴,信用属于经济范畴。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的行为准则。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的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支付现金就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公民违反诚信原则就认定其不具备信用能力。再者,合同不履行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可能是遗忘,可能与物业有纠纷,可能因为出租房屋不知欠费,还可能是质量问题,是霸王条款等,如果这样不加区分失信行为是无意还是恶意的,统一让这类信用交易信息不良的后果由公民个人单独承担,就有些显失公平了。

二、 交通违章等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征信范围会不会构成双重处罚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范围的争议焦点之二是行政处罚信息是否被纳入征信范围?国务院法制办《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信息,包括……(三)其他信息,即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等社会公共信息。从该法条来看,行政处罚信息即将被纳入信用信息的征信范围,但具体指哪些或哪类行政处罚信息却没有做出相关规定。

在对醉驾进行刑事处罚之前,某银行支行就与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就个人因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查处信息达成共享协议,据悉,该协议不仅针对个人酒后驾车违法行为,还将个人无证驾驶汽车、超速驾驶80%以上的、公路客运超员数超过100%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也纳入征信系统。甚至有的地方已经扩大了征信管理范围,将违反计划生育、卫生等行政处罚也都记录在案纳入征信系统。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往往也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信用越低,风险越大。它是对自然人或法人履行义务的能力,特别是偿还债务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信用在法律上分为三个位阶:其一,信用是一种资格、能力或状况,它可以被评估、评价,也可以分类、分等级;其二: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是财富的体现;其三,信用是一种信息。信息是公开的,社会公众可以取得或咨询、查询。信用制度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表现为有关信息提供、信息获取、信息评估和信息责任的法律制度。现代信用按主体划分,大体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个人信用是一种建立在对个人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它是后者无须付现款就可以获取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

总之,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通过考察个人的信用信息来确定他的信用等级,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及发放多少贷款。一般情况下,个人信用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身份、居住、职业、收入等)、个人信用交易信息(如贷款余额、信用卡透支、信用担保等)、社会公共信息(如社保、纳税、通信费缴纳等、有无逃废银行债务、偷税漏税、逃汇骗汇等)。其中社会公共信息是指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等。通过考察上述信息来确定公民个人身份的合法性、个人债务偿还能力及个人债务偿还意愿这三个方面。所以,国务院法制办《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将立法目的表述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征信活动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征信机构的行为,促进征信业发展。

既然信用是一个经济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讲就是借款还款,要有还款能力,要有还款意愿,那么交通违法行为与借钱是否能还钱就没有一定的必然联系,银行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与行政执法部门达成协议,将公民个人所有的行政处罚信息都纳入公民个人信用档案,以此通过限制贷款、办信用卡等办法约束被行政处罚过的当事人。再者,银行做出的这种限制贷款的约束“决定”,实际上是对公民进行的另外一种意义的 “经济处罚”,虽然这种处罚与行政机关的处罚具有实质意义的不同,但也足够给行政处罚相对人造成一定的误解,误认为自己受到行政机关和银行的双重处罚。

笔者认为,社会公共信息的范围不可宽泛无边,应该采取列举式对具体行政处罚做出具体规定,否则各类征信机构就会对于违反交通法规、违反计划生育及卫生法规等的行为,不必不分主次轻重,全部纳入征信范围。征信管理的最大目的是其最初目的,即防范金融风险,对于更广泛意义的信用社会,意义不大,搭载太多功能反而偏离了银行金融杠杆的作用。这样就会出现用征信的管理行为来取代一般的社会管理,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个人基本信息的透露会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征信机构在开展个人信用基本信息征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公民的个人隐私。国务院法制办《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方面,首先确定了可以征集的个人信用基本信息范围,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信息,包括:(一)基本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其次确定了禁止征集的个人信用信息范围,第三十六条规定下列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收集:(一)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所属党派;(二)身体形态、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三)收入数额、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四)纳税数额;(五)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收集的其他信息。不过,在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信息主体特别书面授权后,征信机构可以收集第(三)项、第(四)项信息。最后,赋予公民个人对信息的知情权和查询权,第三十九条规定:信息主体有权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应包括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来源和信用信息查询记录。个人每年有一次免费获取其信用报告的权利。第四十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其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总之,《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为避免征信机构在调查公民基本信息时触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在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方面规定的还是比较详尽的。但笔者认为,公民的个人隐私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它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征信必须取得被征信者的同意,即被征信者应该拥有征信活动的知情权,这应成为联合征信的前提条件。同时,除了法定的强制性提供信息外,征信机构在进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商业行为时,应事先征得被征信者的许可。这样可以保证信息不被滥用,并减少征信机构和被征信者之间的纠纷。二是征信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定程序,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以合法的手段开展联合征信工作,而不能采取窃取、骗取、夺取等非法手段。征信机构工作人员必须符合从业资格要求;征信机构信息数据库储存的信息必须定时更新;获取某些特别信息必须获得被征信人同意的程序要求,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征信机构的通知方式(电话、电传、邮件、电邮或其他方式)、本人的答复方式(明示或暗示)、本人答復期限,以充分尊重被征信人意愿。三是在信息收集方面应该仅限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记载,在信息评估方面应该以国际通行的惯例和我国的国情为依据,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四是除法律规定以外不得向第三方随意泄露个人信用信息,个人信用资料的使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合理的范围,即信息服务对象应该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在“善意使用”的原则下确定。五是赋予被征信者及时消除错误信息、更新过时信息的权利,即信息调查机构对收集、存储的信息应该进行动态监测,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征信机构要为被征信者的查询请求提供必要的准备,如专门的查询窗口、具体的联系方式等。被征信者提出查询请求的具体条件,如个人身份证明(允许委托他人代为查询时的委托证明)、查询时间限制、合理的查询理由等。被征信者可查询的内容,如征信机构保有的所有该个人或企业的信息、信息来源、被他人查询的记录等。六是必须对联合征信过程中侵害个人隐私权的不法行为者追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四、信用信息不良记录会不会跟随终身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全文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就征信管理条例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有关不良信用记录保留期设定等方面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是负面信用记录该保留多久一直让很多人心存狐疑,人们担心拥有一次不良信用记录是否会影响终身。因为,公民个人在买房、买车、办信用卡、买保险时,金融单位都可能要看他的个人信用报告。为此,《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规定: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这一表述意味着,个人信用报告将保存5年,而个人犯罪记录将保存7年。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负面信用记录保留期问题。这条规定相当于对负面信用记录设定了5年和7年的保留期,超过保留期限,负面信息就将在个人信用报告中被删除,这是参照国际惯例的一种做法。通过设定不良信用记录保留期,一方面国家对不良信用行为予以了打击,另一方面,国家又不能因为信用主体有了一次不良信用行为,就要其一辈子背负后果。所以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有必要设定不良信用保留期制度,来加强对信息主体的保护。

个人征信是信用记录,不是不良记录。目前,有下列6种易导致个人信用不良记录的情况:1、“睡眠信用卡”不激活还是会产生年费,若不缴纳就会产生负面的信用记录;2、信用卡透支消费、按揭贷款没有及时按期还款;3、贷款利率上调,仍按原金额支付“月供”或分期,产生欠息逾期;4、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5、手机号停用,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因欠月租费而形成逾期,也会造成不良记录;6、被别人冒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产生信用卡欠费记录等。但是,各个银行的判定范围和尺度却不一致,有的银行将不良信用记录范围任意扩大,经常出现此银行和彼银行信用评级不一致的情况。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有必要对不良信用记录做出明确区分和判定,彻底改变信用评级市场混乱的局面,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丁邦开、何俊坤.社会信用法律制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5: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使用授权书

某某某某银行: 本人授权贵行在涉及本人下列信贷业务时(选择一项或多项)□审核本人信贷业务申请;

□审核本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 □审核本人作为担保人;

□对已发放的信贷业务进行贷后管理; □受理法人、其他组织的信贷业务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及关联人信用状况;

□受理个人信贷业务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本人作为与其承担共同或连带责任第三方的信用状况;

□对公业务贷后管理需查询担保人、法定代表人、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及关联人信用状况;

□审核特约商户开户申请; □处理本人征信记录异议;

□依法或依监管规定可以实施的其他授权事项,具体事项为:

。在本授权书有效期内,同意贵行:

一、通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行政机关、政府部门、合作机构、第三方数据平台、网络媒体等数据源,查询、使用、打印、保存本人各类信息,并有权按约定用途在贵行内部合理使用与共享;

二、将本人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含不良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用信息提供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或其他依法设立的征信机构;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监管要求,将本人基本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提供给有关行政、司法机关,并有权根据贵行欠款催收、债权转让、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需要,将本人上述信息提供给有关第三方机构合理使用;

四、若本人向贵行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连带责任发生违约行为,贵行有权通过本人在贵行登记的移动电话号码向本人发送不良信息报送提醒短信息,本人承诺承担因号码变更未告知贵行而导致未收到提醒短信息的一切法律后果。

本授权书自本人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本人向贵行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完毕之日。若本次授权所约定用途的信贷业务未获贵行批准,则本授权书自动失效,但同意贵行继续保留此授权书和本人相关信息资料。

本人承诺提供的信息及身份证明真实、有效,完全理解并同意上述授权内容,本人自愿承担因上述授权或本人提供的信息虚假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贵行超出授权范围查询及使用本人信用信息的法律责任由贵行承担。

特此授权。

授权人1(签章):

授权人2(签章):

证件类型: 证件类型:

证件号码: 证件号码:

授权日期: 年 月 日

篇6: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个人银行信用信息记录查询授权委托书

致:

借款申请人____(身份证号码:)及配偶____(身份证号码:)、担保人____(身份证号码:)(包括抵押人、出资人、作为保证人的自然人)及其财产共有人同意贵行向________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信息,用于审核个人贷款的需要,我们同意贵行将上述信息与广东祥盟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共享,并同意向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

授权人签字:(盖指模)

篇7: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案情] 近来,杭州出现一起“一美元的个人信用官司”,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关注。2003年9月24日,沈某按照银行的催款单,提前一天归还了其在工行国际牡丹卡(Visa国际组织成员卡)上的透支款14美分。但一个月后,工行杭州市羊坝头支行(以下简称工行)给沈某寄送的对账单表明,其是在银行规定的欠款归还日期9月25日之后的26日方才归还其透支款的,并因此认定其恶意透支,扣罚沈某滞纳金1美元。沈某事后与工行联系,工行承认系自身记账工作存在错误,并退还了误扣的1美元。但沈某认为,工行的这一行为已经给自身造成了错误的不良信用记录。作为补救措施,沈某要求工行向Visa国际组织总部及Visa组织各中国区域会员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6家银行)做出书面的更正、道歉启示。除此之外,沈某还依据《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52条规定,要求工行另行支付1美元,以作为侵害其信用的赔偿。经审理,一审(2005年4月)、二审(2005年7月)法院均以工行已经更正错误信息,并已退还多收的1美元,而沈某未能证明此项错误记录给其造成了实际损害,且其要求工行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缺少可操作性为由,驳回了沈某的诉讼请求。

[评析] 本案因为涉及到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建设,故而备受各方关注,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所谓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是指,由专门的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收集有关当事人的信用信息,并传播给其他社会主体,如此,在信用交易双方之间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促进信用交易的透明化和安全。

[2][1]

1999年,上海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200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建成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目前已收录的自然人数已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到2005年底,收录个人信贷余额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97.5%。

[3]

与此相配套,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第一部全国性个人征信法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如此,个人以往在某银行或机构所形成的个人信用记录将成为其以后获得授信的重要依据,存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势必影响其以后获得授信的机会。个人信用记录也就因此成为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信用值千金”。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障信用交易的安全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因为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收集、传播等环节都是由有关机构来完成的,当事人缺少参与,那么,在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如何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有关机构的不当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以及在有关机构存在错误行为时,如何对当事人的损失进行赔偿等问题,都是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上述案例虽然争议标的不大,只有1美元,但其反映出了在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过程中,如何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如何定性有关征信机构的不当行为,以及如何对当事人实施救济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由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这些问题,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也正因为此,杭州出现的这一案例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拟借助各国个人征信体系实践以及我国现有的相关作法,结合个人征信的理论基础,围绕着上述案例,就上述几个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分析和解释,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运行实况简介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但大致而言,其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即由专门的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从金融、贸易、公用事业等单位收集有关个人的信用记录,而在符合特定目的的情况下,允许有关单位查询个人的过往个人信用记录。具体程序,我们简要介绍如下:

1、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是由专门的个人征信机构负责的。在德国,该业务是由唯一的一家机构,“夏华征信公司”负担的。

[4]

而在美国,该业务主要由三大征信公司,即Equifax(艾奎法克斯),Trans Union(环联),Experian(益百利)分享。[5]我国目前各商业银行联网使用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一般通过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料提供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从而获得稳定、持续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获得个人的全部的各种各样的信用交易的历史记录,是不可能。因为个人的有些信用交易是无法跟踪或监控的,其交易信息也是无法获知的。通常,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主要是获取当事人与那些大型的、垄断的金融、贸易、服务、公用事业等单位信用交易的历史记录。如在德国,个人征信机构夏华公司的资料提供单位包括:分期付款业者、邮局银行信用部、各银行、租赁公司、催收公司、邮购公司、信用卡公司、零售百货业者。

[6]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由全国各商业银行将其与个人信贷交易的信息定期提供给该数据库而形成的,根据计划,今后,水、电、通讯等公用事业单位与个人交易的信用信息也将定期提供给该数据库。

[7]

个人征信机构一般会和这些资料提供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者将定期地、不间断地将其与个人的信用交易的信息,诸如交易金额、融资期限、是否拖欠等等,通报给个人征信机构。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对于其所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确保其准确性。个人的以往信用记录直接关系到其今后在社会上获得授信的能力,因此,个人征信机构必须采取适当的途经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所谓准确性,是指“应该努力确保所收集、持有的个人资料是准确、相关、适时、完整的。不应持有、使用过时的资料,应该使用反映最新情况的资料。”

[8]

例如,英国数据保护法保护原则之

三、之四分别规定,“个人数据应具充分性、相关性,并不超越其作处理之目的”,“个人数据应是准确的,并且必要时保持更新。” [9]

再如,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6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标准及其有关要求,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

当然,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个人信用信息的保密性,防止其被不法破坏、窜改、窃取、泄漏等等。

2、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对于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所收集的个人信用信息,有哪些机构可以查询或了解呢?对于此,在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作法。一种是所谓的“封闭性系统”,即只有向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提供当事人信用信息的有关机构或单位才可以查询,如德国个人征信机构夏华公司。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也是采用的这种作法。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只有为该数据库提供信息的各商业银行方才可以使用该数据库。还有一种是“开放性系统”,社会上所有符合特定条件的机构或单位都可以查询,如美国的各大个人征信机构,均是如此。

各国关于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定条件并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查询个人信用信息一般必须是为了满足预测或评估与当事人有关的信用交易的风险的需要,即是为了维护与当事人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安全的需要。总结各国立法例,一般而言,有关单位或机构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理由只能限于以下几种:

1、为了进行某些法定的信用交易,如银行信贷、保险、分期付款交易、信用卡业务等等;

2、出于某些法定的公务需要;

3、出于账款催收的需要;

4、出于劳动就业的需要;

5、颁发某些资格证书的需要。除了以上几种情形外,如果是为了进行某种信用交易,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交易对方也可以查询个人信用信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国一般均明确规定,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理由,只限于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几种情形,决不得超越其范围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正如美国学者所言,“关于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没有非法使用的例外情形,只有受到限制的合法使用,除此之外的,都是非法的使用。” [10]此举显然是为了保护个人信用信息的隐秘性,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

在我国,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各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事由仅限于下列几项:(1)审核个人贷款申请的;(2)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3)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4)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5)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

二、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中相关机构的责任

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中,如果相关机构错误地记载或传播当事人的信用信息,甚至于是故意地制造或散布当事人的虚假信用信息,造成当事人损失的,自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此,各国立法均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第616条和第617条、《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8条、《奥地利资料保护法》第28条、台湾《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第27条和第28条。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此还缺少明确规定,但是,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相关机构因为自身过错形成当事人错误的个人信用信息,或不正确使用个人信用信息,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自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便《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没有相关规定,依据民法的基本原理,也应当做出如上的判断。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司法实践中,如果相关机构因为不当使用个人信用信息造成当事人损害的,当事人自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既然相关机构因为不当使用个人信用信息造成当事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来判断相关机构的责任呢?依照前述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仅仅是个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了错误的信用信息,甚至于个人征信机构也记载了错误的个人信息,但只要没有向有关查询人提供该项错误信息,则该项错误信用信息并不会给当事人造成损害,自然,相关机构也就谈不上赔偿责任。当然,相关机构对于错误的信用信息还是负有更正责任的。但是,值得研究的是,是否只要相关机构提供、记载、传播了当事人的错误信用信息,并因此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则必然地就应当向当事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呢?总结各国立法例,其实也未必。

个人征信体系中的相关机构每天要面对难以计数的、大量的个人信用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大多辗转数个机关,方才最终汇总到个人征信机构手中,所以,某种程度上讲,要确保每个人的每一条个人信用信息都是准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每发生个人信用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即认为相关机构未尽到应有的职责,从而追究其责任,则显然是不恰当的。纵观各国立法例,其实,各国都贯彻了相关机构的“合理程序原则”,即,只要各机构在提供、收集、处理个人信用信息过程中贯彻了“合理程序原则”,尽到了适当的注意义务,那么,其即无需承担个人信用信息不准确的责任,否则,其就应当为其所提供、收集、处理的个人信用信息不准确并因此而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例如,在美国,“美国法院判断个人信用报告是否符合准确性的要求,主要看个人信用报告机构是否采取了合理的程序以确保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尽到了这样的注意义务,则即便存在信用报告不准确的情况,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11]

当然,所谓的“合理程序原则”较为严格。比如说,对于个人征信机构的雇员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培训,使其掌握收集、更新、发布正确的个人信用报告的技能等等,都是判断个人征信机构是否尽到“合理程序原则”的依据。

[12]

在德国,《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8条规定,“非公务机关依本法或其他资料保护法,因错误或未经同意处理当事人个人资料,当事人得请求损害赔偿。”据此,当事人在相关机构因自身错误造成当事人损失的时候,是可以要求予以赔偿的。但是,该法第9条规定,“处理或受托处理个人资料之公务及非公务机关,应采取必要之技术及组织措施,以符合本法规定,以及本法附则所列要求。但要求为必要措施之耗费,应仅限于其保护目的所要求之程度,有合理之相当性。”依此条款,相关机构对于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所负担的责任也不是无限制的,其只要尽到了“必要之技术及组织措施”即可,换言之,若相关机构在尽到了上述“合理”注意义务之后仍造成当事人损失的,当可以以此免除责任。

在奥地利,《奥地利资料保护法》第28条第2款规定,“违法本法或及依据本法订定之施行规则规定,处理、利用及传递资料,当事人除请求损害赔偿外,得依本法及依据本法订定之施行规则规定,请求停止及排除违法行为。”据此,在相关机构提供、记载错误信息,造成当事人损害时,当事人自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但是,该法第10条第1款规定,“资料管理人或受托处理人所属利用资料单位,应有适当措施以维护资料之安全。并依使用资料之类别,考量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资料合法利用,防止资料被非法滥用。” [13]依此规则,如果相关机构已经尽到了“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措施”,则即便记载传播了当事人的错误信用信息,也可以免于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相关机构构成了对当事人的损害赔偿,那么相关机构不仅仅要赔偿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如丧失信用交易的机会而产生的损失,还要赔偿当事人因此而遭受的精神损失。如在美国,根据《公平信用报告法》“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失(如精神上的痛苦、羞辱等)”。

[14]

在台湾,依据《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第27、28条规定,“被害人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其名誉被侵害者,并得请求为回复名誉之适当处分”。

三、对本案的分析

本文以上对于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的构成、运作,以及相关机构的赔偿责任做了简要介绍,现结合上述案例的案情,对于本案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工行的确系因自身的原因使沈某产生了错误的不良信用信息。沈某已经在规定期限以前偿还了透支款,乃工行自身电脑系统原因而使未能及时入帐。所以,是工行原因造成了沈某错误的不良信用记录。对于此点,双方并无异议。

第二,工行的此项行为是否给沈某造成了损害?如前所述,当事人的个人信用信息不是当然地、自发地予以公开或传播,而必须是由个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而后,相关查询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方才可以查询当事人的信用信息。对于工行是否已经将沈某的此项不良信用信息提供给相关个人征信机构,在案件一审时双方均未予以证明,在二审时,工行提供了一份材料试图证明,工行以及Visa组织均未将此项不良信用记录提供给相关的个人征信机构。但可惜的是,由于工行的此项证据是在二审时提出的,超过了举证时限,所以未被法庭采信。因为人民银行设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从2006年1月才运行的,所以,如果工行也的确未将本行的相关信用信息提供给国际上的个人征信机构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因为工行并未将此项错误不良信用信息提供给个人征信机构,那么,其是不可能给沈某造成不良后果的,所以,其只要予以更正错误信息即可,而无需予以赔偿损失。

现在假设,如果工行已经将该错误不良信用信息提供给了相关个人征信机构,此时,沈某还必须证明,已经有相关机构从个人征信机构处查询获得了此项不良信用信息,并造成了自己的损失。如果沈某不能证明已经有相关机构从个人征信机构处查询获得了此项不良信用信息,那么,因为工行没有给其造成实际损失,故沈某也只能要求工行将其在个人征信机构处的错误的不良信用信息予以更正,而不能要求赔偿。

第三,如果工行已经将此项错误不良信用信息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征信机构,并经相关单位查询、使用,给沈某造成了实际损失,那么,工行是否就一定要承担赔偿责任呢?如前所述,由于相关机构每天要处理的个人信用信息数量是十分庞大的,程序也是相当复杂,难免挂一漏万,要相关机构确保绝对地万无一失有时是强人所难,不够现实。因此,各国立法均强调相关机构必须遵循“合理程序原则”,只有在相关机构未能依据法律尽到自己应当尽到的职责,并造成他人损害时,方才承担赔偿责任。所以,本案中,即使工行提供了错误的个人信用信息,并给沈某造成了损失,但如果工行能够证明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履行了正当的程序,其也可以因此免除赔偿责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项证明责任应当由工行来承担,而非沈某承担。这主要是因为,证明工行的内部程序是否合理、尽职,对于沈某而言,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从举证责任合理分担的角度而言,自然应当由工行来承担。在二审过程中,沈某举证证明,工行在2003年至2004年中5次错误扣罚了沈某的滞纳金(此项证据也因为是在二审中提出,超过了举证时限,因而被法庭拒绝采信)。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工行自身的管理体系可能的确存在问题,由此而给当事人造成了错误的不良信用信息,并造成当事人损失的,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注释:

[1] 本案事实部分来源于原告律师张子年先生所提供的一二审判决书。对于张先生的热情襄助,在此表示感谢。《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52条规定,“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物业管理、医疗机构等经营者……,没有合法依据收取费用(包括押金、保证金)的,应当向消费者加倍返还多收取的费用。”对于本案能否适用这一条款,一二审法院做出了否定性的判决。考虑到本问题与个人征信问题无关,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2] 参见龙西安:《个人信用、征信与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3] 参见《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3.4亿人入库》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032576.html

[4] 参见陈福雄:《德国征信机构营运概况》,金融联合征信中心(台湾)1994年版,第55页。[5] 参见王征宇等:《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除此之外,[6]参见陈福雄:《德国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联邦夏华营运概况》,金融联合征信中心(台湾)1999年[7]《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本月正式运行》,[8]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9](英)戴恩•罗兰德、伊丽莎白•麦克唐纳:《信息技术法》,宋连斌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 Jonathan Sheldon,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third Edition,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 1994, [11] James P.Nehf, A Legislative Framework For Reducing Fraud In The Credit Repair Industry, North [12] James P.Nehf, A Legislative Framework For Reducing Fraud In The Credit Repair Industry, North [13]此条本是公务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资料时所应当遵循的要求,但是,根据该法第21条规定,非公[14] Jonathan Sheldon,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third Edition,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 1994, 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型征信公司,但其多为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公司。版,第19页。

http://2006年2月11日访问。

篇8:个人信用信息注册

(一) 个人信用报告应用范围扩大, 保障信用信息安全愈发重要

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行维护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8年来, 已收录8亿多自然人的有关信息, 其中共采集湖南4241万自然人信息, 数据库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信息、缴费信息、公共记录信息等多项与个人信用有关的重要信息。目前个人信用报告除了应用于申办房贷、办理信用卡等有借款性质的业务外, 还在人员招聘、股指期货开户、房屋租赁、非公人士评价、评优评先等多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并将逐步应用到个人每一项重大经济活动中。个人信用信息安全涉及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和隐私, 发生泄密事件后, 不仅会为人民银行引来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更会影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所以保障个人信用信息安全在征信管理工作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 查询用户较多, 查询数量增大, 信用信息安全保护难度加大

在人民银行对信用报告积极推广应用下, 目前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查询用户数和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量都日益增大。一是现阶段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查询用户数目较多。2013年11月底湖南全省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查询用户数为18548个, 其中人民银行为354个, 金融机构为18063个, 所有查询用户累计启用8799个。查询用户主要授权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用户的开设备案、信息变更、账户停用和人员管理都与个人信用信息安全息息相关。二是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量快速增长。2013年湖南省人民银行征信柜台共对社会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29.2万人次, 同比增长23%, 查询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个人信用信息泄密的风险日渐升高。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保护难度越来越大。

二、基层央行个人信用信息安全保护现状

(一) 基层人员配置不足, 管理模式特殊, 监管投入有限

目前人民银行省会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即要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责, 又要从事征信系统服务, 还承担了征信宣传维权和信用体系协同推动工作, 负责上述各项具体工作的人员通常只有一到两人;市 (州) 中支并未单独设立征信管理部门, 专职负责征信工作的人员平均不超过三人, 其中一人专门负责贷款卡业务和信用报告查询;县支行征信业务由业务股承担, 两到三人同时承担调查统计、信贷管理、金融稳定等多项职能, 更存在一人兼任多岗的情况。人员配置不足使得信用报告查询业务要聘用临时工办理, 临时工流动性较大造成信息安全管理、业务操作培训等工作不系统, 正式员工精力有限更会影响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投入力度。

(二) 基层缺乏制度指导, 征信数据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虽然《征信业管理条例》已经明确了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但相应配套制度的推行还需要一定时间。基层行在监管金融机构时, 多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为主, 难以把握信用报告的查询部门、查询内容、查询范围、披露方式、授权方式等要素。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范围涵盖司法、审计、财政贴息、上市公司监管、“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上市后备企业筛选、海关A类企业评选等多个领域, 金融机构中可查询信用报告的部门包括信贷管理部、个人金融部、信息调研部、风险管理部、授信审批部等。信用报告的应用范围广、可查询部门多, 且各单位机构征信业务牵头部门又不尽相同, 一旦出现个人信用信息泄密案件, 举证和调查涉及面较大, 加大了人民银行的监管难度。

(三) 现场检查投入较大, 非现场监测资源有限

为加强征信监督管理, 防范信息泄露, 2012年长沙中支组织省内各市 (州) 对全省金融机构开展了征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此次检查以金融机构自查报告和非现场监测情况为依据, 选择性确定现场检查对象, 历时5个月, 共计成立检查组65个, 召开动员会和培训27次, 组成检查人员278名, 现场检查了60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 覆盖面达43%, 调阅相关文档2万余份、核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13.7万笔, 形成检查报告65份。现场检查虽能反映出许多问题, 但受场地、人员、时间、覆盖面的制约, 不能保证及时、全面的规避各种违规行为, 虽然个人征信系统异常查询监测系统已经正式运行, 但省会分支行拥有的非现场监测资源仍然比较有限, 从系统管理员的角度来看, 不提供实时监测金融机构查询情况的功能, 就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可疑查询行为进行及时预警。

(四) 金融机构重视程度不够, 公众对维权渠道不了解

现今个人信用报告所含信息愈发完备, 因利益驱动违规查询、贩卖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 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对信息主体权益和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已经按人民银行要求建立了信用报告查询登记和查询授权等征信相关安全制度, 但一些分支机构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认识误区, 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严, 有些部门更是存在忽视查询授权环节和公用查询账户的情况, 使得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私自查询并贩卖个人信息。通过人民银行近年的大力宣传, 社会公众的信用维权意识较为强烈, 但部分公众在发现信用记录被违规查询的可疑情况后, 可能因违规情况较复杂, 找不准维权的有效渠道, 加之违规行为对自身利益没有明显影响, 最终放弃追究违规部门的责任。

三、相关建议

(一) 探索征信服务新模式, 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检查

一是稳步推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业务, 研究小额贷款公司批量授权查询方式, 探讨柜台查询收费方案, 减轻基层行征信柜台业务压力, 将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由征信服务转到征信业管理和个人权益保护。二是在基层征信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征信安全监督岗, 负责业务人员的上岗操作培训、保密安全教育、泄密存储设备的使用保管和计算机的定期安全检查等, 定期总结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风险, 完善相应风险防控措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以信息安全自查和互查结合的形式, 定期向上级行汇报安全自查情况, 不定期组织下级行开展互查工作, 并将互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成绩挂钩。

(二) 加快推行配套制度, 强化征信工作通报制度

一是加快推行《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配套制度, 如2013年底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向国家机关提供查询服务的通知》 (银征信函[2013]372号) 等。通过明确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各部门对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权限, 规范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 防止因职责不明而造成的第三方泄露个人信用信息。二是强化征信业务工作通报制度, 由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征信业务牵头部门联席会议, 明确金融机构内部与征信业务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 听取征信业务工作情况报告, 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征信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

(三) 改进现场检查机制, 探索多样化的非现场监测手段

一是改变现场检查的策略,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以定期抽查与不定期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征信安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 通过缩小检查范围和确立检查重点, 达到较高的检查效率。建立检查考评制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在全辖区通报违规的金融机构名单, 加大对违规机构的监管力度。二是不断探索非现场监测手段, 为省会分支行提供更多监控权限, 如允许系统管理员了解辖内所有查询用户的使用情况, 提取用户查询清单, 实时监测各用户查询操作发生笔数, 并研发按需分配查询用户访问时间和按业务规模动态设定查询笔数预警线等功能。

(四) 围绕个人信用信息维权, 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和培训

一是面向社会大众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建立维护个人隐私的理念, 明确维护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 形成人人了解信用信息、关注信用信息、维护信用信息的良好氛围。二是依据不同群体的特点, 组织侧重点不同的培训学习。对人民银行的征信业管理人员, 重点开展执法培训, 培养依法管理的法制观念, 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 建设一支积极维护公众信用信息权益的征信队伍;对金融机构的征信从业人员, 重点开展保护信用信息安全教育, 提高从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减少风险操作和违规操作, 打造一批道德品质优良, 业务素质过硬的征信从业人员。

摘要:保障个人信用信息安全是个人征信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的背景下, 本文对基层央行个人信用信息安全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从探索服务模式、加快制度推行、改进监管方式、强化宣传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息,基层央行,安全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安全模式探析[J], 征信, 2010, (2) :27-28.

[2]杨勇.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需引起关注[J], 征信, 2010 (5) :26-27.

上一篇:描述彩虹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征迁补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