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

2023-01-01

资本市场的发展飞速, 信用评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 信用评级机构在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稳定市场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的主要功能主要有信息发现、监督预警、金融监管。

一、国际信用评级市场浅析

(一) 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国际信用评级萌芽。国际信用评级市场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国际信用评级的萌芽源自19世纪中叶美国大兴铁路建设时亟须大量资金, 而当时的直接融资和银行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只能靠私募债券市场获取融资, 但是当时由于私募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此激发了第三方评级机构的萌生。

国际信用评级的发展。随着评级规则的不断完善, 各个主体逐渐意识到评级的重要性, 推动了信用评级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以致最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信用评级巨头的产生垄断全球市场。当前全球经济就是信用市场经济, 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信用资本, 在信用评级市场拥有话语权, 甚至有主导权意义重大。债券市场, 借贷市场等都需要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影响着市场的资源配置, 美国在信用评级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 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信用评级市场的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因此越来越注重本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二) 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的经验

1、统一监管评级机构、业务分市场管理模式。美国的监管部门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欧盟的监管部门是欧洲证券市场委员会 (ESMA) , 日本的监管部门是日本金融服务局 (FSA) 等, 以上各国都有各自的评级监管部门, 并且有相应的监管法案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以上各国对市场业务进行分块管理, 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把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分为金融机构、公司发行、保险公司、资产支持证券、政府债券 (以及其他市证、国债) 5类管理, 评级机构需要申请上述一种或者几种业务进行注册, 经过SEC批准后方可开展评级业务。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均可进行上述五种业务评级。

2、法律法规保障信用评级发展。各国的信息披露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具有严格的披露标准。比如美国的监管法案有《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及时公布评级流程、方法和变化, 及时公布历史评级信息, 评级机构在NRSRO机构中共享所有评级信息和数据。欧盟的监管法案是《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要求公布历史评级信息、公布评级方法和评级结果以及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特别规定。

3、特殊的市场准入制度。美国评级机构只需要在SEC注册即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但是不受监管, 在NRSRO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接受监管, NRSRO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有穆迪、标普、惠誉等。欧洲证券市场委员会 (ESMA) 根据机构位置分为境内和境外, 境内实行注册制, 比如穆迪、标普、惠誉的分支机构还有大公欧洲信用评级等, 境外有认证制和背书制。

二、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一)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历史背景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大致经过了以外资控股为主和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快速发展两大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开始萌芽, 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结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 这家标志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是独立于金融系统外的。1992年, 全国性评级机构“中诚信有限公司”成立, 随着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发展扩大, 评级业务需求响应增多, 大公国际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公司相继成立。与此同时, 政府的政策出台, 进而又推动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以上都是外资控股为主的信用评级市场。90年代后期, 中国各地开始组建、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2003年, 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能, 从2005年开始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快速发展, 此后, 我国提高对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准入标准。2013年, 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 中国征信制度得到法律规范。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二)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我国信用市场评级主要分为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两种。内部评级就是银行内部发起的, 为防范贷款风险而设立的信用评价体系, 主要影响指标包括企业过去的财务数据、客户的经营能力、企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前景、内部经营管理、客户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履约情况等。外部信用评级独立于银行评级以外的第三方评级机构, 这些评级机构根据统一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取得较高的公信力, 外部评级机构的产品丰富多样, 评级种类已经从最早的信贷评级、债券评级拓展到短期融资券、证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中国特色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三) 我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1、整体实力弱

评级市场的权威性、公信力差。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务主要是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 虽然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不断完善并快速发展, 但是海外投资者对国内评级机构缺乏信任, 我国还未在国外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我国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话语权较弱。

核心竞争力弱。我国信用评级与穆迪、标普等巨头机构相比, 专业性差, 穆迪等把业务集中在债券评级、惠誉集中在金融机构评级、标普主要业务集中在企业评级市场, 专业化的差异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影响了其在评级市场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

研发水平低。我国进入信用评级市场时间短, 技术储备不足, 数据库不完善, 研发人才匮乏, 信用评级产品单一。

2、我过信用评级市场不成熟

我国信用评级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虽然20世纪80年代我国评级机构已经萌芽, 但是信用评级规范只在《证券法》《公司法》《贷款通则》等制度中有所提及, 系统性不强, 可操作性差, 缺乏相关立法的完善。我国没有统一的评级标准, 国际认可度低。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 监督效率低。我国监管主体只在自身监管范围内进行信用评级监管, 彼此之间不能信息共享, 形成信用信息不对称, 导致监管重叠、监管效率低下。

3、收费模式利益冲突

信用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影响了独立、客观公正性。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是发行人付费, 发行人付费模式容易导致级别购买, 这样容易导致评级机构公信力下降, 一方面, 评级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评级结果也会向发行人倾斜, 最终导致市场乱象频出, 另一方面, 当信用评级分析师有能力跳槽到高收入评级机构时, 往往会失去客观独立性, 从而影响评级质量。

(四) 如何解决

1、提升信用评级整体实力

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数据库体系建设。数据库是信用评级的基础,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完善数据库建设可谓顺风航行, 国内各大评级机构也应自觉、及时、有效的反馈机构评级信息, 评级机构必须客观、公正、真实评价, 达到信息共享, 信息对称。信用评级机构要对外公开披露评级的流程和方法, 提高市场透明度, 将结果交给市场验证, 增加其权威性。

我国评级机构提高专业化程度, 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打基础、练内功, 将我国本土化评级机构更加专业化, 在数据库逐渐完备, 评级市场逐渐公开透明前提下, 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专业的信用评级参考, 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评级机构管理经营经验, 结合我国特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打造本土、专业化评级机构。

2、完善监管体系, 提高评级行业约束力。加快信用评级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 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准入、退出标准和执业规范。借鉴国外信用评级法规, 尽快出台《信用评级行业管理办法》及相应法规。确立统一的监管主体, 完善评级监管体系。有了统一的监管平台, 行业标准、评级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国外统一监管主体, 分行业监管的经验, 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监管主体, 不同部门分管不同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

3、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改变现有付费模式, 构建一个信用评级交易平台, 这个交易平台是个自律组织, 为发行人和投资人共同所有且接受市场监管的金融设施, 并采用平台付费的方式, 由发行人先进行信用评级的费用预付, 平台负责选派评级机构并记录所有交易过程。

三、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信用评级发展方兴未艾, 虽然国际信用评级行业历史悠久, 行业更加规范, 西方适合我国经济制度土壤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方法可以借鉴, 我们一定要从我国行业自身特点出发, 打造本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信用评级体系。综上所述, 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特征,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拥有广阔前景。

摘要:信用评级对信息对称、资产监管、金融定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背景, 分析信用评级的制度研究, 针对性提出解决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缺陷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国,国际,信用评级,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 马建平.信用评级制度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部金融, 2018 (11) :46-49.

[2] 张晓东.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 2018 (9) :43-48.

[3] 王浩, 刘士达, 刘淳.信用评级功能与评级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投资研究, 2018 (11) :16-33.

上一篇:浅谈施工中对卡钻的分析下一篇:浅议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本站热搜